一、无意而为的面子威胁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柳家琪[1](2019)在《《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冲突性话语,也叫做争论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冲突性话语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观点、兴趣和愿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对抗性的交际行为;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冲突性话语是一种包括争执、争吵、争论、反对和辩驳等在内的复合言语行为。本文立足于言语行为理论,以热播网剧《白夜追凶》为语料来源,采用观察描写、理论阐释、归纳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式,全面详细地描绘和分析热播网剧《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言语行为表现形式,然后从顺应-关联模式的视角出发,结合不礼貌话语策略的相关理论,围绕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性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对引发剧中冲突性话语产生的因素、导致冲突发生或矛盾升级的冲突性话语策略展开研究和论述,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冲突性话语的具体特征,并归纳其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要语用功能。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选题背景、论文研究的对象——冲突性话语的界定和主要特征、国内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研究的历史回顾、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立足于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语料实例,对剧中冲突性话语在开始、展开和结束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梳理,同时结合图表进行了有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第三章立足于顺应-关联模式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影响剧中冲突性话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归纳和讨论。第四章立足于不礼貌话语策略的相关理论,对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引发策略和回应策略以及冲突性话语在交际活动中的主要语用功能进行归纳和论述。其中,对冲突性的引发策略以及缓和性的回应策略进行了重点讨论。第五章为全文的结语部分,对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和概述。本文的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可以验证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冲突性话语上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检验顺应-关联模式、不礼貌话语策略在解读冲突性话语交际活动方面的有效性;在实践上可以指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有效避免、缓解和消除冲突性话语的负面影响,为和谐人际交往活动减少交际矛盾和冲突提供建议,为人们提高语言交际与消解冲突的能力、调解人际关系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可行的方法和借鉴。
邓佳雨,施建军[2](2018)在《从礼貌理论再论日语句末「が」的语法定位》文中研究说明学校语法将日语助词「が」定位为接续助词,连接从句和主句。但在日语会话中,「が」后面不出现主句,直接以「が」结尾且命题意义完整的句子很常见,已有学者将这样的「が」定位为终助词。本文利用礼貌理论,从终助词体系进行思考,认为日语传统终助词体系中缺少在陈述句中表达消极礼貌功能的终助词,「が」作为"回避臆测"这一礼貌策略,拥有表达消极礼貌的功能,由此形成了日语表达礼貌策略的完整的终助词体系。「が」的这种功能来源于终助词「が」的内在意义"自己拥有的知识或意向与听话人拥有的知识或意向既可以一致,也可以对立。即不推测是一致还是对立。"终助词「が」的这种内在意义继承于接续助词「が」的"单纯接续"和"逆接"用法。
张婉怡[3](2017)在《场合与面子威胁行为计量》文中研究说明面子威胁行为(FTA)理论是布朗(Browm)和列文森(Levinson)提出的,他们认为面子威胁行为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普遍使用的社会因素: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和特定文化中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的绝对级别。本文认为影响面子威胁行为大小的参数还有场合。场合对面子威胁行为大小有重要影响,主要在于场合的公开度和熟悉度。
刘双颖,张西兰[4](2016)在《《欢乐颂》中人物的面子威胁行为及其在剧中作用——以曲筱绡和樊胜美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时下热播电视剧《欢乐颂》中曲筱绡和樊胜美对白中的话语冲突为例,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的四个类型分别进行分析,并揭示面子威胁行为理论在剧中的作用。
姚娣[5](2016)在《小说《寒夜》中婆媳冲突话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突话语是生活中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指交际双方因观点对立或看不惯对方的言谈举止而发生言语上的冲突,婆媳冲突话语在冲突话语中有其特殊性。小说《寒夜》中婆媳冲突严重,不礼貌交际情境各式各样,婆媳双方对冲突话语的回应也呈现多样化。本研究首次以会话分析理论和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为指导,分析小说中婆媳冲突使用的不礼貌策略和回应方式,弥补婆媳冲突话语在语用研究方面的不足。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阐述了冲突话语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全文的理论框架,对“冲突话语”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介绍了会话分析理论和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婆媳冲突话语的运行过程,介绍了Culpeper的五种不礼貌策略和四种不礼貌回应方式在语料中的体现。其中,“歪曲事实”和“拒绝他人好意”这两个积极不礼貌策略是在本次研究中首次发现的。研究发现,小说中婆婆使用的不礼貌策略比儿媳妇多,且多是婆婆发起冲突话语,这表明一般情况下婆婆在婆媳交际中更为强势。这部分还总结了婆媳冲突的结束方式,在《寒夜》中主要有儿媳妇退让、装聋作哑、一方获胜、第三方介入和特殊情况五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儿媳妇退让”和“第三方介入”是小说中婆媳冲突最常见的结束方式,分别占31.3%和37.5%。第四部分归纳了小说中婆媳冲突话语的诱因和典型语用特征。婆媳冲突主要有六个原因,即时代和文化的差异、恋子情结、生活环境的艰辛、个人性格的差异、调解中介的失职及婆媳双方缺乏尊重和理解,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冲突话语的发生;语用特征包括双向性、对抗性、极具冒犯性、矛盾累积性以及婆婆的冲突话语优先权。其中,矛盾累积性是在本次研究中初次发现的。第五部分探讨了避免婆媳冲突的交际原则,包括态度原则、礼貌原则、相互尊重原则和审美原则。结语总结了全文的总体结论和创新点,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米肃楠[6](2014)在《话语“刻意曲解”的多维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会话交际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来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何自然申智奇2004)的话语诠释。它不同于误解中的无意信息的传递。本文以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误解和刻意曲解的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刻意曲解的产生和刻意曲解在话语理解多维度研究中的具体作用。其中,刻意曲解产生是本文重点。我们认为,导致刻意曲解产生的根源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比如说话人维度、语境维度和功能维度。本文的主要成果在于,从多维度出发,研究话语“刻意曲解”的理解,包括其具体作用的呈现、分析和分类。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为人们进行更为有效地交流提供参考。
王书红[7](2013)在《汉语冒犯性言语行为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营造和谐、愉快的交际气氛,并在这样的气氛下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人们通常会选择使用礼貌的、友好的语言进行交际。“冒犯”是一种客观上会破坏交际关系的行为,因此,在语言选择上,“冒犯性言语行为”应该是一种回避使用的语用策略。但是,这种语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或是无意为之,或是故意使用,以达到说话者某种预期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渐渐把目光转移到冒犯性言语上来,但大都聚焦于具体的冒犯言语上,如:詈骂、批评、抱怨等,真正把这些冒犯性言语作为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来看的研究则较少见,而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来探寻冒犯言语的研究则更少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冒犯性言语行为做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分析冒犯产生的原因和冒犯的虚实性对其界定,且从多个角度对冒犯性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另外,对搜集语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冒犯性言语行为的会话进程,使得交际中的人们深入了解这种言语行为,能够在交际言语的选择上注重策略,理性回避使用可能会产生消极后果的冒犯性言语行为;若在交际中必须实施冒犯以行事取效时,能够较好地把握冒犯的力度和强度。冒犯性言语行为的研究是对言语行为礼貌策略研究的一个扩展和补充。对冒犯性言语行为的研究更突出了人们对礼貌交际的重视,笔者希望交际中的人们在更多地了解了冒犯之后,能够理性回避冒犯、减弱交流中的冒犯程度,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达到交际目的。
刘娜[8](2012)在《冲突性话语研究 ——以《双面胶》中婆媳间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冲突性话语,我们也称之为冲突话语、争论性话语等,指言语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争执类话语,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婆媳关系一直是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婆媳间的冲突性话语研究很有价值。当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两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可能就会出现两种不同人生和不同的文化的碰撞,如果彼此间忽视心理、文化等各方面的顺应,那么矛盾就会出现。因此本文以影视剧“双面胶”为语料来源,运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冲突性话语的定性描述,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来揭示了婆媳间冲突性话语产生的根源,即:价值观的不同、欲念的不同和性格的差异。在对冲突性话语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以面子理论为指导,通过话语分析,阐述了剧中婆媳间话语冲突以的开始方式、展开方式和结束方式,并以此阐释冲突性话语的构建。通过语料分析,总结出在冲突话语的开始阶段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表态、阐述、指令、陈述。在这几种表现形式中,为了避免冲突的激化,交际双方更多倾向于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冲突阶段,交际双方的争论和反驳是冲突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在冲突结束阶段,妥协让步式,第三者介入式和不分胜负式是主要的三种结束方式。由于本文是基于电视剧的冲突话语分析,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突话语的产生和构建有所帮助。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婆媳间总是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双方在互相理解和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来化解,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丛红丽[9](2012)在《沪上大学生校园日常言语交际中汉英混用现象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英语在中国的地位日益提高。与之相伴随,高校大学生的语言也表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性,汉英混用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学生的言语中。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语言学的实验与调查方法,对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的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样本调查。通过配对变语实验,设计了汉英混用与纯汉语两组变语,来考察大学生关于汉英混用的语言态度。同时,我们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式调查等手段,从社交情景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全方面地探讨影响大学生汉英混用的原因。本论文一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叙述了本论文的调查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章文献研究综述;这一章主要综述了前人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前人关于语码和语码混用的界定、语码转换的研究方向和角度以及语言态度的国内外研究等。第三章混用词的类型特点分析;这一章主要从混用词的形式类型、语义类型和修辞类型的角度,描写了混用词的基本类型特点。第四章配对变语调查分析;这一章通过操作实验并在实验后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基本的结论:上海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汉英混用者体现着“更具个人魅力,更自信”的群体特征。同时对实验数据进一步分类分析,得出性别、年级和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汉英混用的语言态度均有影响,而年级与此的相关度不大。第五章社交情景因素调查及结果分析;这一章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交际场合、交际话题和交际对象与汉英混用的各自相关性。第六章社会心理原因;这一章通过分析语料以及问卷调查中的相关项,得出大学生求新求异、希望借助混用英语词来苛求自我身份和地位被认同的心理、英语以及英语国家的巨大国际影响力这一大背景等是影响汉语中英语混用的重要原因。第七章语用分析;从话语交际策略的角度出发,验证汉英混用在交际策略上的积极作用,即符合话语交际的经济原则,可以维护“面子”等。第八章结语;总结影响大学生日常汉英混用的综合原因,指出本文的不足。
王文静[10](2012)在《夫妻冲突话语语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冲突话语是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本文将对汉语语境下夫妻冲突话语进行研究。夫妻间的冲突对家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量的调查发现到目前为止语言学对夫妻间冲突话语的分析主要是从话语策略和两性差异着手的。从语用学的角度考察夫妻冲突话语的文章很少,对汉语语境下夫妻冲突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首先,我们对冲突话语进行归类。从冲突的激烈程度将它分为激烈的冲突话语和缓和的冲突话语。另外,从言语行为这一角度对它进行细致的分类。其次,本文对冲突话语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一个完整的冲突话语按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冲突起始部分、冲突展开部分和冲突结束部分。在第二章当中,我们将按照冲突话语的结构对起始、展开和结束三个部分分别进行探讨。最后,我们尝试着运用关联理论探讨夫妻冲突话语产生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交际双方之所以会产生话语冲突,就是因为双方没有遵循这样一个认知模式—关联原则。
二、无意而为的面子威胁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意而为的面子威胁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冲突性话语的界定和主要特征 |
1.冲突性话语的界定 |
2.冲突性话语的主要特征 |
(三)国内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研究的历史回顾 |
1.国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 |
2.国内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 |
(四)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1.言语行为理论 |
2.顺应-关联模式 |
3.不礼貌话语策略 |
(五)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1.研究方法 |
2.语料来源 |
二、《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组成形式研究 |
(一)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 |
1.询问式 |
2.阐述式 |
3.指令式 |
4.表态式 |
5.小结 |
(二)冲突性话语的展开形式 |
1.质疑反问式 |
2.反驳争论式 |
3.否定式 |
4.回避式 |
5.言辞谩骂式 |
6.更正表达式 |
7.诙谐玩笑式 |
8.小结 |
(三)冲突性话语的结束形式 |
1.转移话题式 |
2.妥协让步式 |
3.第三方介入式 |
4.一方获胜式 |
5.一方退出式 |
6.客观环境终止式 |
7.小结 |
三、《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成因研究 |
(一)交际双方语境假设关联性的缺失 |
1.言语行为关联性的缺失 |
2.交际意图关联性的缺失 |
3.交际主题关联性的缺失 |
(二)交际双方语境假设动态性的违反 |
(三)交际双方动态语境成分顺应性的缺乏 |
1.心理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2.社交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3.物理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四)本章小结 |
四、《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及语用功能研究 |
(一)《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研究 |
1.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引发策略 |
2.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策略 |
(二)《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
1.破坏交际关系、阻碍达成交际目的 |
2.消除交际冲突、达成交际共识 |
3.发泄负面情绪、表达真实情感 |
4.建立话语权力、占领优势话语地位 |
(三)本章小结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从礼貌理论再论日语句末「が」的语法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终助词的功能——从礼貌理论的角度分析 |
1.1 礼貌理论 |
1.2 本文的假设 |
1.3 日语传统终助词体系的礼貌表达 |
1.3.1 终助词「ね」 |
1.3.2 终助词「よ」 |
1.3.3 终助词「か」 |
1.4 终助词「が」的礼貌功能 |
1.5 新的终助词体系 |
2 终助词「が」的功能的由来 |
2.1 终助词「が」的内在意义 |
2.2 终助词「が」和接续助词「が」的联系 |
3结语 |
(3)场合与面子威胁行为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子威胁行为的定义与参数 |
(一) 面子与面子威胁行为 |
(二) 布朗和列文森的估算面子威胁行为大小的公式 |
1. 三个参数 |
2. 公式 |
二、场合对面子威胁行为大小的影响 |
(一) 场合的公开度对面子威胁行为大小的影响 |
(二) 场合的熟悉度对面子威胁行为大小的影响 |
三、面子威胁行为大小估算的新公式 |
四、结语 |
(4)《欢乐颂》中人物的面子威胁行为及其在剧中作用——以曲筱绡和樊胜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欢乐颂》中面子威胁行为理论的运用 |
(一)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
(二)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
(三)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
(四)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
三、面子威胁行为在剧中的作用 |
(一)面子威胁行为有利于人物的塑造 |
(二)面子威胁行为有利于情节的发展 |
四、结语 |
(5)小说《寒夜》中婆媳冲突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 |
第二节 会话分析理论 |
第三节 冲突话语的定义 |
第二章 《寒夜》中婆媳冲突话语的动态分析 |
第一节 婆媳冲突的过程 |
一、不礼貌策略框架 |
二、不礼貌回应框架 |
三、小结 |
第二节 婆媳冲突的结束方式 |
一、儿媳妇退让 |
二、装聋作哑 |
三、一方获胜 |
四、第三方介入 |
五、特殊情况 |
第三章 《寒夜》中婆媳冲突话语的特点分析 |
第一节 婆媳冲突的诱因 |
一、时代和文化的差异 |
二、恋子情结 |
三、生活环境的艰辛 |
四、个人性格的差异 |
五、调解中介的失职 |
六、婆媳双方缺乏尊重和理解 |
第二节 婆媳冲突话语的语用特征 |
一、双向性 |
二、对抗性 |
三、极具冒犯性 |
四、矛盾累积性 |
五、婆婆的冲突话语优先权 |
第四章 婆媳话语交际的原则 |
第一节 态度原则 |
一、配合准则 |
二、诚信准则 |
三、面子准则 |
第二节 礼貌原则 |
一、恭维性准则 |
二、赞扬准则 |
三、求同存异准则 |
第三节 相互尊重原则 |
第四节 审美原则 |
一、适度准则 |
二、委婉准则 |
三、模糊处理准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6)话语“刻意曲解”的多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刻意曲解的国外研究现状 |
一、 Fisher 的假装理解失败 |
二、 Weigand 的有计划的误解 |
三、 Dascal 的非常规误解 |
四、 Tzanne 的有意的误解 |
第二节 刻意曲解的国内研究现状 |
一、 语用学中的相关研究现状 |
二、 逻辑学中的相关研究现状 |
三、 修辞学中的相关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 |
一、 言语行为理论简介 |
二、 言语行为理论对刻意曲解的影响 |
第二节 关联理论 |
一、 关联理论简介 |
二、 关联理论与刻意曲解的联系 |
第三节 面子理论 |
一、 面子理论简介 |
二、 面子理论在刻意曲解中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说话人维度 |
第一节 说话人话语表达的经济性 |
第二节 说话人话语表达的不确定性 |
一、 说话人的语用模糊 |
二、 说话人的间接言语行为 |
三、 说话人的会话含义 |
四、 说话人的修辞语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境维度 |
第一节 语境概述 |
一、 语境的概念 |
二、 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
第二节 语境与刻意曲解 |
一、 语境信息缺省 |
二、 语境信息突显 |
三、 认知语境差异 |
四、 文化语境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维度 |
第一节 语篇功能 |
一、 语篇衔接模糊 |
二、 语篇强调模糊 |
第二节 语用功能 |
一、 制造幽默 |
二、 摆脱困境 |
三、 维护面子 |
四、 避免冲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深层解读 |
第一节 刻意曲解的交际目的 |
一、 说话人的交际目的 |
二、 受话人的交际目的 |
第二节 刻意曲解的两方面应用 |
一、 广告应用 |
二、 教学应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成果 |
研究不足与未来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汉语冒犯性言语行为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动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4 语料来源 |
2 关于“冒犯性言语行为” |
2.1 “冒犯”的含义 |
2.2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 |
2.3 对“冒犯性言语行为”的界定 |
3 冒犯性言语行为的分类 |
3.1 冒犯的虚实性角度 |
3.2 说话者的意图角度 |
3.3 语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角度 |
3.4 冒犯程度角度 |
3.5 冒犯者的目的角度 |
3.6 冒犯性言语行为的功能角度 |
3.7 被冒犯者的反应角度 |
4 冒犯性言语行为的会话进程 |
4.1 从相邻对看冒犯性言语行为的发生 |
4.2 冒犯性言语行为的发现证据及后续发展 |
4.3 冒犯性言语行为的后果 |
5 冒犯性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分析 |
5.1 减弱冒犯性的言语选择策略 |
5.2 言语行为冒犯程度的估算 |
6 结语 |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汉语专着类 |
期刊论文类 |
后记 |
(8)冲突性话语研究 ——以《双面胶》中婆媳间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双面胶》简介 |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的选取 |
1.4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概念的区分与界定 |
2.1.1 冲突性话语的定义 |
2.1.2 冲突性话语的分类 |
2.1.3 相关术语的概念 |
2.2 冲突性话语的多视角分析 |
2.2.1 语用学视角 |
2.2.2 交际学民俗志视角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顺应论 |
3.1.1 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
3.1.2 顺应论的四个分析维度 |
3.2 面子理论 |
3.3 话轮转换理论 |
3.3.1 话轮转换规则 |
3.3.2 话轮转换类型 |
第四章 婆媳间话语冲突产生的根源 |
4.1 价值观不同 |
4.1.1 对经济地位的看法不同 |
4.1.2 消费观不同 |
4.2 欲念不同 |
4.3 个人性格等差异 |
第五章 婆媳间冲突话语分析 |
5.1 婆媳间冲突性话语的特点 |
5.2 冲突性话语的起始阶段 |
5.2.1 话语冲突的实现方式 |
5.2.1.1 表态类 |
5.2.1.2 阐述类 |
5.2.1.3 指令类 |
5.2.1.4 询问类 |
5.2.2 话语冲突的语言特点 |
5.3 冲突性话语的冲突阶段 |
5.3.1 话语冲突的实现方式 |
5.3.1.1 反问质疑式 |
5.3.1.2 各抒己见式 |
5.3.1.3 直截了当式 |
5.3.1.4 解释原因式 |
5.3.1.5 否定回避式 |
5.3.2 话语冲突的语言特点 |
5.4 冲突性话语的结束阶段 |
5.4.1 话语冲突的实现方式 |
5.4.1.1 转换话题式 |
5.4.1.2 妥协让步式 |
5.4.1.3 第三方介入式 |
5.4.1.4 一方获胜式 |
5.4.2 话语冲突的语言特点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9)沪上大学生校园日常言语交际中汉英混用现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调查对象 |
1.1.1 调查对象范围 |
1.1.2 调查对象分类 |
1.2 研究方法 |
1.2.1 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1.2.2 预测因素使用的研究方法 |
1.2.3 搜集语料使用的研究方法 |
1.2.4 选取调查对象使用的研究方法 |
1.2.5 考察大学生语言态度使用的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价值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 |
2.1 前人关于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研究 |
2.1.1 语码和语码混用的界定 |
2.1.2 前人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结论 |
2.2 前人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 |
2.2.1 语码转换的界定 |
2.2.2 前人研究的方向和研究角度 |
2.3 前人关于语言态度的研究 |
2.3.1 语言态度的界定 |
2.3.2 国外关于语言态度的研究成果 |
2.3.3 国内关于语言态度的研究方向 |
2.4 关于汉英混用的态度和看法阐释 |
2.4.1 危机论 |
2.4.2 夸大论 |
2.4.3 两分论 |
第三章 混用词的类型特点分析 |
3.1 混用英语词的形式类型 |
3.2 混用英语词的语义类型 |
3.2.1 汉译词空缺 |
3.2.2 汉译词复杂 |
3.3 混用英语词的修辞类型 |
第四章 配对变语调查分析 |
4.1 语言态度 |
4.2 实验设计 |
4.3 结果分析 |
4.3.1 被试在语言态度的社会地位价值层面上的总体评价 |
4.3.2 被试对变语评价的性别差异 |
4.3.3 被试对变语评价的学校差异 |
4.3.4 被试对变语评价的年级差异 |
4.3.5 配对变语实验结果小结 |
第五章 社交情景因素调查及结果分析 |
5.1 语域和社交情景因素 |
5.1.1 语域 |
5.1.2 社交情景因素 |
5.2 结果分析 |
5.2.1 交际对象的亲疏和语码混用的相关度 |
5.2.2 场合正式与否和语码混用的相关度 |
5.2.3 话题的性质和语码混用的相关度 |
第六章 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
6.1 宏观社会原因 |
6.2 心理原因 |
6.2.1 从众心理 |
6.2.2 求新求异心理 |
第七章 语用分析 |
7.1 言语交际的经济原则 |
7.2 言语交际的“选择——顺应”原则 |
7.2.1 “选择——顺应”理论 |
7.2.2 “面子”理论 |
第八章 结语 |
8.1 影响大学生汉英混用的原因 |
8.2 各变量与汉英混用情况(语言态度)的相关度 |
8.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夫妻冲突话语语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0.2 冲突话语的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状况 |
0.2.2 国内研究状况 |
0.3 研究价值 |
0.4 语料来源 |
0.5 论文标题序号说明 |
第一章 夫妻冲突话语的类型 |
1.1 按冲突的激烈程度划分 |
1.1.1 缓和的冲突话语 |
1.1.2 激烈的冲突话语 |
1.2 从言语行为角度划分 |
1.2.1 直接冲突型言语行为 |
1.2.2 间接冲突型言语行为 |
第二章 夫妻冲突话语的过程 |
2.1 夫妻冲突话语起始部分 |
2.1.1 引发冲突的话语特点 |
2.1.2 夫妻冲突话语起始部分的构建模式 |
2.2 夫妻冲突话语展开部分 |
2.2.1 冲突话语的展开模式 |
2.2.2 夫妻冲突话语的话语应答衔接手段 |
2.3 夫妻冲突话语结束部分 |
2.3.1 冲突话语结束方式 |
2.3.2 冲突的可化解性及化解策略 |
第三章 夫妻冲突话语成因 |
3.1 关联理论 |
3.1.1 关联的含义 |
3.1.2 明示与推理 |
3.1.3 成功的交际与最佳关联 |
3.2 冲突话语与关联理论 |
3.2.1 冲突话语与明示 |
3.2.2 冲突话语与推理 |
3.2.3 冲突话语与关联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无意而为的面子威胁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D]. 柳家琪. 温州大学, 2019(01)
- [2]从礼貌理论再论日语句末「が」的语法定位[J]. 邓佳雨,施建军.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8(01)
- [3]场合与面子威胁行为计量[J]. 张婉怡.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06)
- [4]《欢乐颂》中人物的面子威胁行为及其在剧中作用——以曲筱绡和樊胜美为例[J]. 刘双颖,张西兰. 语文学刊, 2016(09)
- [5]小说《寒夜》中婆媳冲突话语分析[D]. 姚娣. 安庆师范大学, 2016(05)
- [6]话语“刻意曲解”的多维度研究[D]. 米肃楠.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7]汉语冒犯性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 王书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6)
- [8]冲突性话语研究 ——以《双面胶》中婆媳间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D]. 刘娜.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5)
- [9]沪上大学生校园日常言语交际中汉英混用现象调查研究[D]. 丛红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2)
- [10]夫妻冲突话语语用学研究[D]. 王文静.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