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也要从小事做起(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李文博[2](2021)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青年培育的重视程度更加得到凸显。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诸如“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目标,这些重要战略部署的实现载体主要在青年群体。新时代中国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主力军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因此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剖析了习近平青年观,且提出了一定的创新性建议,这对加强与推动青年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实际意义。习近平青年观,其形成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理论,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弘扬,其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发展的思想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习近平立足我国现阶段青年成长成才的新实践和新特点,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思考,逐步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它在内容上揭示了青年的历史地位、成才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目标;在特征上表现出内容上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方法上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形式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目标上的现实性与理想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青年观正是这一根本遵循的具体理论形态。习近平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观念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认识,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构成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青年观本身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由此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具备实践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习近平青年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培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青年培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对当今中国的青年培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是世界青年成长成才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基于这样的现实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系统研究,全面阐释了其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时代价值与践行路径。以期能够精准把握习近平青年观的精神实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培育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文共由六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选择研究习近平青年观这一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和思路,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创新点等。第2章,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主要从当代中国青年的发展现状、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等三个方面阐述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此外,还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资源作了细致梳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的论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发展思想等。第3章,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作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3章论述了习近平如何看待青年的使命担当问题,进而针对习近平青年观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目标作出明确界定和分析,使得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得到清晰而完整的呈现。第4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特征。科学的理论指导无论在内容、方法还是形式和目标上都应当具有辩证性的特征,习近平青年观便是这样一种关于青年培育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讲求科学又强调实践,既兼顾特殊与普遍,又能统筹现实与理想。第5章,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培育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习近平青年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又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思想;既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理论导向,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第6章,习近平青年观的践行路径。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习近平青年观最终要落脚到践行,在践行的路径上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增强青年自身的使命担当意识。通过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培育和发展的要求和精髓,明确青年培育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使青年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循规而行。这要求我们务必给予青年培养以更多的重视,使当代青年能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人,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充分保障。习近平针对青年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与措施,有效维护了青年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各方面的权益,为青年发展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奋斗热情。
郭露露[3](2021)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孝心教育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X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规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要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常言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孝心教育。小学生身心发展处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加强小学生孝心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当前处于社会转型之际,对儿童以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孝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前小学生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小学生的孝心意识观念较为淡薄、孝心行动较为匮乏,因此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孝心教育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研究。阅读大量有关“孝心”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包括“孝”内涵的古今演化、孝心教育的内容、意义及价值等并进行整理后,在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立德树人的背景,阐释现代“孝”的含义、孝心教育的含义、内容、原则以及当代价值。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了解石家庄市X小学孝心教育的实施现状以及孝心教育的成效现状。其中孝心教育的实施现状从孝心教育目标、孝心教育内容、孝心教育途径、孝心教育评价四个层面展开。孝心教育成效现状从小学生的认知观念和行为举止层面进行分析,并进行学生群体差异分析。从现状分析中发现孝心教育过程中有以下问题: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育内容脱离生活、教育方法有待改进、评价体系尚待完善。小学生也存在孝心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是:孝心认知片面、孝心意识薄弱、孝心行为欠缺。孝心教育问题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开展小学生孝心教育应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培育小学生的孝心。具体的措施有:学校重视开展孝心教育,家庭教育发挥相应的作用,社会营造孝心教育氛围,小学生加强自我孝心教育。多方合力才能够促进孝心教育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申巧巧[4](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开展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课程,在推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优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因此,如何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学科特有的德育优势,是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绪论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文献,进一步阐释劳动教育的问题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为开展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共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阐释劳动教育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内容一方面凸显培育公民意识的课程理念、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助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劳动价值观形成。第二部分立足于教材本身,对教材中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内容进行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在对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第四部分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资料整理等方法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使用现状,从教师对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挖掘、劳动教育内容取舍、劳动教育素材运用以及学生劳动教育知识外化效果四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使用现状,依据“增、删、替、补”的原则提出相应实施建议。首先立足于教材,拓展劳动教育知识,增强劳动教育内容的厚度;其次根据学情发展,合理二次开发教材,去除冗杂提高对于劳动知识理解的有效性;然后结合时政内容,更替劳动教育素材,提升劳动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补充劳动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可以为一线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创新劳动教育开展方式,同时也可为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推动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
郭其兰[5](2021)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传播技巧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是充分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也是思政课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因此,如何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需要研究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如何让信息更有效的在师生之间传播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点。传播技巧中的“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明示结论”与“隐性结论”、“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等传播技巧与方法,可以援引为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是注重教材观点呈现方式的选择,需要强化学生对教学观点的赞同态度时,重点使用“一面提示”方法,进行教学观点的正面倡导、突出教学观点内容,减少对教学观点的干扰因素;需要弱化学生对教学观点的怀疑态度时,使用“两面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观点开展双面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辨识教学观点内容。二是注重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运用“诉诸理性”方法,重点厘清中学思政课各学段、各课程之间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逻辑演进关系,以生活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逻辑,便于整体上理解掌握;运用“诉诸情感”方法,掌握课程内容的情感,营造感情氛围,发挥情感带动作用,动之以情。三是注重发挥结论的效用,在论题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或讲明道理时,直接“明示结论”,明确主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理解能力较高、注重潜移默化和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探究时,可采用“隐性结论”。
高婉玉[6](2021)在《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保证他们将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西藏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进入新时代,要实现西藏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为西藏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西藏高校大学生是西藏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西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西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本论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进行研究,针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重点解读,系统阐述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等概念,提出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内地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功实践,美俄日等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我国西藏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有益借鉴。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四个方面,分析影响西藏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因素,从加强教育宣传、构建动力机制、增强文化育人功能、营造家庭教育氛围、净化社会环境、提升内在素养等六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路径。
万芳琪[7](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正值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通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打赢疫情防控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精神基础。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研究,对于彰显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特征,促进大学生自觉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艰苦奋斗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艰苦奋斗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对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首先,对其精神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探究培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其培育存在的问题并追溯原因,即社会部分环境存在负面因素影响;高校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系统不够完善;家庭教育方法有失偏颇;部分大学生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最后,提出具体解决路径,即优化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发挥家庭联动培育作用;加强自我教育主体作用。
李蓉蓉[8](2021)在《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过程性评价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约束与促进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提升小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的核心因素,同样,也是小学生养成卫生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小学生期间,教师不仅需要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有所关注,同时,也应该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格外注意,这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而过程性评价的出现,能够贯穿于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养成的全过程之中,实时监控小学生的状态,从而为后续小学生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文章针对过程性评价中,小学生衣着整洁、注重细节、爱护环境、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的约束与培养策略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
刘敏[9](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法治中国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不仅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初中阶段学生法治意识及法治素养的形成;更有利于对初中学生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然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在实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初中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习惯。因此,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和政策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提出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和案例分析,针对法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的培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要求等,提出增强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第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加工、处理法治教育内容;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开发利用法治教育网络资源,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有机整合;第二,采用案例分析法、议题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开展校内外法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守法、用法能力;第四,提升教师法律专业素养,增强其法治教育能力;第五,建立利于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第六,相关部门为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经费、实践基地、法律公共产品保障。
华丹丹[10](2020)在《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幼儿作为未来世界的小主人,对他们进行环保启蒙教育重要且可行。幼儿期的发展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幼儿阶段启蒙其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环保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鞍山市J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对鞍山市J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活动准备的设计以投放环保材料为主、活动类型的设计以家园合作为主渠道是J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重要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活动内容的设计脱离幼儿生活;二是活动过程的设计以说教为主。究其原因,一是幼儿教师的环保教育素养不足;二是对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教学研究不足。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提升教师的环保教育素养,转变观念学习环保教育知识,注重实践提高环保教育技能;二是深入对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环保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拓宽环保教育渠道,丰富环保教育活动类型。
二、教师也要从小事做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也要从小事做起(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
2.2.2 列宁的青年观 |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
3.2.1 孕育阶段 |
3.2.2 萌芽阶段 |
3.2.3 探索阶段 |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
4.4.6 强“三性”去“四化”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
7.1 举国家之力 |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
7.2 聚社会合力 |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7.4 践个人之行 |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2)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 |
2.1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现状 |
2.1.2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
2.1.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
2.2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资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的论述 |
2.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 |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发展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3.1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培养目标 |
3.1.1 立德树人是青年培养的根本目标 |
3.1.2 提升实践能力是青年培养的重中之重 |
3.1.3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是青年成才的关键 |
3.1.4 促进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 |
3.2 习近平论青年的使命担当 |
3.2.1 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
3.2.2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
3.2.3 青年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要力量 |
3.2.4 青年是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 |
3.3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内容 |
3.3.1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3.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3.3.4 法治观念教育 |
3.4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形式 |
3.4.1 读书学习的自我教育 |
3.4.2 行胜于言的实践教育 |
3.4.3 榜样示范的塑造教育 |
3.4.4 文化熏陶的感化教育 |
3.4.5 家庭内部的亲子教育 |
3.5 习近平论青年成长成才 |
3.5.1 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3.5.2 练就过硬本领: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
3.5.3 勇于创新创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3.5.4 矢志艰苦奋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3.5.5 锤炼高尚品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第4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特征 |
4.1 目标上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 |
4.1.1 习近平青年观以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服务为目标 |
4.1.2 习近平青年发展目标的宏观愿景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 |
4.2 内容上兼具继承性与创新性 |
4.2.1 习近平青年观与中国共产党已有的青年观一脉相承 |
4.2.2 习近平青年观是对中国共产党青年发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
4.3 方法上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 |
4.3.1 习近平青年观的方法彰显科学性 |
4.3.2 习近平青年观的方法重视实践性 |
4.4 形式上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 |
4.4.1 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形式具有普遍性 |
4.4.2 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形式具有特殊性 |
第5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
5.1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 |
5.1.1 拓宽了青年教育的内容 |
5.1.2 完善了青年培养的体系 |
5.1.3 凸显了青年成才的目标 |
5.2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思想 |
5.2.1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5.2.2 丰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思想 |
5.3 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理论导向 |
5.3.1 坚定青年矢志奋斗的信念 |
5.3.2 指明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 |
5.3.3 提供青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
5.4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
5.4.1 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
5.4.2 保障青年成长成才 |
第6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践行路径 |
6.1 坚持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 |
6.1.1 加强党对青年的引领和服务 |
6.1.2 强化共青团对青年的组织和凝聚 |
6.2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 |
6.2.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 |
6.2.2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
6.3 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6.3.1 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
6.3.2 深化优良家风的熏染 |
6.4 增强青年自身的使命担当意识 |
6.4.1 树立国际视野 |
6.4.2 确立鸿鹄之志 |
6.4.3 涵养自身修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孝心教育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
(二)基于当前社会小学生孝心意识淡薄现状 |
(三)基于本人对小学生孝心教育的兴趣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 |
(二)国外文献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六、尝试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尝试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孝心”及孝心教育概述 |
一、“孝”内涵的古今演变 |
(一)传统“孝”的内涵 |
(二)现代“孝”的内涵 |
二、孝心教育含义及内容 |
(一)孝心教育的含义 |
(二)孝心教育的内容 |
三、开展孝心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情感教育原则 |
(三)知行结合原则 |
四、开展小学生孝心教育的当代价值 |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的开展 |
(二)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三)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四)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 |
(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 |
第二章 小学生孝心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实施概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 |
二、孝心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一)孝心教育目标 |
(二)孝心教育内容 |
(三)孝心教育途径 |
(四)孝心教育评价 |
三、孝心教育成效现状调查分析 |
(一)认知观念层面 |
(二)行为举止层面 |
(三)学生群体差异分析 |
第三章 小学生孝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学校孝心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
(二)教育内容脱离生活 |
(三)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
(四)评价体系尚待完善 |
二、小学生孝心缺失的问题表征 |
(一)孝心认知片面 |
(二)孝心意识薄弱 |
(三)孝心行为欠缺 |
第四章 小学生孝心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因素 |
(一)学校忽视孝心教育 |
(二)教师认知存在误区 |
(三)教师专业理论欠缺 |
(四)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
二、家庭因素 |
(一)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恰当 |
(三)部分父母缺少榜样示范 |
三、社会因素 |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
(二)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
(三)网络传媒的不良影响 |
四、学生自身因素 |
(一)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
(二)轻视自身道德修养 |
第五章 加强小学生孝心教育的对策 |
一、学校重视开展孝心教育 |
(一)明确目标完善评价 |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三)合理选择教育内容 |
(四)精选孝心教育方法 |
(五)注重学生孝心实践 |
二、家庭教育发挥相应作用 |
(一)平衡“德育”与“智育” |
(二)树立正确的亲子观 |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
三、社会营造孝心教育氛围 |
(一)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
(二)发挥媒体宣传作用 |
(三)加强社区孝心教育 |
四、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 |
(一)提高自我完善能力 |
(二)知行合一践行孝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4)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劳动教育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关系 |
一、劳动教育内容凸显培育公民意识的课程理念 |
二、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
三、课程教材促进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
四、课程教材助推劳动价值观形成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析 |
一、教材中劳动观念教育内容 |
(一)关于劳动观念教材内容框架 |
(二)关于劳动观念教材内容分析 |
二、教材中劳动态度教育内容 |
(一)关于劳动态度教材内容框架 |
(二)关于劳动态度教材内容分析 |
三、教材中劳动习惯教育内容 |
(一)关于劳动习惯教材内容框架 |
(二)关于劳动习惯教材内容分析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
一、图文融合形式多元 |
二、案例方式补充阐释 |
三、探究设问拓展思路 |
四、知识分布集散结合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存在的不足之处 |
一、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未能充分挖掘 |
(一)对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认知信息不全 |
(二)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缺少连贯性 |
二、劳动教育内容取舍存在困难 |
(一)劳动教育的教材重难点认知不清晰 |
(二)劳动教育内容中出现的冗杂部分处理不当 |
三、劳动教育素材运用存在缺陷 |
(一)劳动教育素材滞后,时政性不强 |
(二)部分劳动教育素材现实效果不佳 |
四、学生劳动教育知识外化效果不佳 |
(一)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理解不全面 |
(二)劳动教育的知识和实践衔接不当 |
第五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的具体建议 |
一、立足教材,拓展劳动教育知识 |
(一)钻研教材,丰富教师劳动教育知识储备 |
(二)提升教师挖掘劳动知识的能力 |
二、根据学情,二次开发教材 |
(一)遵循学情,了解学生劳动现状 |
(二)适度删减,整合教育内容 |
三、结合时政,更替劳动教育素材 |
(一)挖掘时政榜样素材,引领劳动发展 |
(二)融合时政要闻,展现劳动意义 |
四、组织实践,践行劳动价值观 |
(一)构建劳动型学习任务,推动习惯养成 |
(二)运用社会平台,丰富劳动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运用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B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传播技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传播技巧理论及其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适用性 |
二、提升观点教学的有效性:“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
(一)“一面提示”,倡导观点 |
(二)“两面提示”,辨识观点 |
(三)教学中“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结合运用 |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诉诸理性”和“诉诸情感” |
(一)“诉诸理性”,晓之以理 |
(二)“诉诸情感”,动之以情 |
(三)教学中“诉诸理性”和“诉诸情感”的结合运用 |
四、充分发挥结论的效用:“明示结论”或“隐性结论” |
(一)“明示结论”,明确主旨 |
(二)“隐性结论”,探究主旨 |
(三)教学中“明示结论”或“隐性结论”的选择运用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及其培育必要性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
一、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关系 |
三、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
第二节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
一、夯实民族团结根基的客观需要 |
二、抵御错误思想渗透的现实需要 |
三、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内在需要 |
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
第一节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理论 |
三、心理学基础—品德心理结构理论 |
第二节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依据 |
一、我国内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功实践 |
二、美俄日等国家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可资借鉴 |
第三章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 |
二、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
三、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现状 |
第三节 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态度模糊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有待提升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知行合一程度有待提升 |
第四节 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 |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
四、个人因素的影响 |
第四章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 |
第一节 加强教育宣传 |
一、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
二、充分挖掘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作用 |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宣传作用 |
第二节 构建动力机制 |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构建导引机制 |
二、以满足发展需要为核心构建内驱机制 |
三、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推动机制 |
第三节 增强文化育人功能 |
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
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
三、大力加强西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第四节 营造家庭教育氛围 |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
二、注重优良家风传承 |
三、改善家庭教育模式 |
第五节 净化社会环境 |
一、构建民主公平的政治经济环境 |
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
三、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的监管机制 |
第六节 提升内在素养 |
一、勤学:培养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
二、修德: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
三、明辨:提升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 |
四、笃实: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调查样本分布 |
致谢 |
(7)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一般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新时代 |
2.艰苦奋斗精神 |
3.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理论依据 |
1.马克思主义艰苦奋斗理论 |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思想 |
3.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艰苦奋斗思想 |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
1.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2.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 |
3.有利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4.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程序 |
4.调查方法 |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存在问题 |
1.培育目标不够明确 |
2.培育内容不够丰富 |
3.培育方法略显单一 |
4.培育机制不够完整 |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1.社会环境部分负面因素影响 |
2.高校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系统不够完善 |
3.家庭教育方法有失偏颇 |
4.大学生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
四、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路径 |
(一)优化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
1.完善社会管理,端正社会风气 |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 |
3.发挥网络作用,净化网络环境 |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
1.明确高校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目标 |
2.丰富高校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内容 |
3.创新高校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方法 |
4.健全高校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机制 |
(三)积极发挥家庭联动培育作用 |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
2.树立优良家风 |
3.协同配合学校和社会教育 |
(四)加强自我教育主体作用 |
1.提高艰苦奋斗意识,明确艰苦奋斗目标 |
2.纠正理解偏差,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精神 |
3.磨炼恒心毅力,积极投入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过程性评价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约束与促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
二、 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衣着整洁”的卫生习惯 |
三、 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注重细节”卫生习惯 |
四、 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卫生习惯 |
五、 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的卫生习惯 |
六、 结束语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和研究的特色之处 |
1.研究重难点 |
2.研究的特色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
(一)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
1.理论基础 |
2.政策基础 |
(二)法治教育实效性相关概念解读 |
1.学科核心素养与法治意识 |
2.法治教育 |
3.法治教育实效性 |
(三)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
1.法治教育内容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愿意学法 |
2.学生内化法治教育内容,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
3.学生内在法治意识外化于行,提高守法、用法实践能力 |
(四)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
1.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 |
2.有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有利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基本过程 |
1.调查目标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式 |
4.调查实施 |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具体情况 |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具体情况 |
3.课堂观摩结果具体情况 |
(三)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
1.新课改强化了法治教育在学科中的地位 |
2.传统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
3.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 |
4.学生守法意识有所提升 |
5.教材栏目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
(四)法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1.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
2.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
3.开展法治教育的途径单一化 |
4.忽视法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
5.学生守法、用法能力有待提高 |
(五)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
1.应试教育思维注重知识性,忽视价值性 |
2.法治教育教学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脱节 |
3.教师法治素养欠缺 |
4.针对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缺失 |
5.法治教育的活动开展缺乏保障 |
三、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加工、处理法治教育内容 |
1.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持续性 |
2.开发利用法治教育网络资源,增强法治教育吸引力 |
3.法治教育与其它教育有机整合,促使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
(二)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
1.运用案例教学法,感受法治知识魅力 |
2.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凸显法治价值引领 |
3.运用活动教学法,感受法的温度 |
(三)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守法、用法能力 |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
2.拓展校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
(四)提升教师法律专业素养,增强法治教育能力 |
1.加强师范教育,抓好源头培养 |
2.完善教师招聘方案,为法治教育提供师资力量 |
3.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增强法治教育能力 |
4.教师加强自身法治知识学习,提升法治素养 |
(五)建立利于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 |
1.注重评价目标指向法治意识素养 |
2.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
3.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 |
4.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化 |
(六)相关部门为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保障 |
1.教师专业发展保障 |
2.经费保障 |
3.实践基地保障 |
4.法律公共产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课堂实录 |
后记 |
(10)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环保教育 |
2.幼儿园环保教育 |
3.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幼儿园环保教育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相关研究 |
3.研究述评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1.个案研究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三、J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状况分析 |
(一)J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
(二)J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特点 |
1.活动准备的设计以投放环保材料为主 |
2.活动类型的设计以家园合作为主渠道 |
四、J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J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
1.活动内容的设计脱离幼儿生活 |
2.活动过程的设计以说教为主 |
(二)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幼儿教师的环保教育素养不足 |
2.对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教学研究不足 |
五、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改进建议 |
(一)提升教师的环保教育素养 |
1.转变观念,学习环保教育知识 |
2.注重实践,提高环保教育技能 |
(二)深入对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的教学研究 |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环保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
2.拓宽环保教育渠道,丰富环保教育活动类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教师也要从小事做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李文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孝心教育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X小学为例[D]. 郭露露.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D]. 申巧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传播技巧的视角[D]. 郭其兰.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6]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高婉玉.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7]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 万芳琪. 渤海大学, 2021(02)
- [8]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过程性评价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约束与促进作用的研究[J]. 李蓉蓉. 考试周刊, 2021(16)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刘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设计研究[D]. 华丹丹.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