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月节气 小寒与大寒(论文文献综述)
林佳[1](2021)在《节气资源在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长沙市天心区A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田可[2](2021)在《吐鲁番洋海1号墓阚氏高昌永康历日再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吐鲁番洋海1号墓阚氏高昌永康历日重新作了讨论,从二十四节气的角度补充了该历日的信息,并以此初步复原出永康历日的日干支、建除及二十四节气。阚氏高昌时代的历法与中原历有所差别,如闰月时间存在不同等。高昌国有其独立的历法,此点已为前辈学者所揭示,本文可视为对此观点的补充。
白改艳[3](2021)在《《知微历》和《庚午元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辽金元是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法具有特别之处,值得研究。对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研究是基于历法本身算法的理解和系统的把握,因此对原始的历法术文解读和相关问题原因的探讨非常必要。本论文选择以《知微历》和《庚午元历》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对两部历法中月离前的术文进行解读和研究,并对两部历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主要工作如下:一是对《知微历》和《庚午元历》月离部分之前的术文进行详尽的解读,对历法中的每一个术文进行公式化和对核心算法进行原理探究。发现校勘错误两处,对历法常数进行原理及其天文意义解释三处。二是分别以《纪元历》、《知微历》以及《庚午元历》算法系统中的相关算法计算1220年(元太祖庚辰岁)的天正冬至、天正经朔和经朔入转的时间,通过对转化成同一起点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得出《庚午元历》前后的编制地点相同,并且可以确定地点就是在寻斯干城(今哈萨斯坦撒马尔罕);继而从《庚午元历》的编制地点出发,结合前面计算得出的天正经朔时间和现在的时差理论对《纪元历》和《知微历》的编制地点进行探究。得出《纪元历》和《知微历》的编制地点分别为开封(今河南开封)、中都(今北京)附近。三是对《庚午元历》中的里差进行研究。通过对耶律楚材、唐一行大地测量以及后周王朴《钦天历》的九服晷影算法的历史背景和算法原理探究,结合地中概念以及《庚午元历》中“里差”算法,对耶律楚材认为的地球形状进行推断。可以得出:耶律楚材认为地中在岳台;《庚午元历》中里差公式中常数435.9的来源与岳台的纬度圈有联系;从而可以构造出编历者认为的地球形状。四是依据历法中的更点算法,对更点制的形成过程以及演变进行梳理与研究。得出:历法中的更点算法有两种不同形式;更点算法起始点的命名方式有三种;并对更点算法出现不同形式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在宋《纪元历》之后《知微历》之前的历法采用内中更点,使得夜半不在昏旦时刻的中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帝王对预言的忌惮。五是对历法中的数表日躔表中的数据来源进行研究,对19部分历法中的日躔表中的数据进行研究并对各部历法日躔表之间的数据进行数值转换分析,得出:《麟德历》日躔表中主要数据来源于《皇极历》;《五纪历》和《正元历》日躔表数据来源于《大衍历》;《知微历》和《庚午元历》日躔表数据来源于《纪元历》。
黄瑶[4](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指出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段阿里[5](2021)在《《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天人合一观”视角,从天文、历法等术数范畴探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时间医学重要理论范畴发生的历法背景与思想基础,对天文历法要素参与《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渗透和影响加以综合的、动态的考察,总结、归纳出《内经》中人体各类生命节律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力图充实、完善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时间医学的临床应用提供规范、准确、详实可靠的文献支撑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内经》中时间医学理论相关内容及历代医家的注解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并通过发生学、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参考哲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对《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本研究选择1956年3月影印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及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的《灵枢经》作为《内经》原文选录的范本;哲学、天文学、社会文化典籍,重点选择《内经》成书前的六经、诸子文献及史书,如《论语》《孟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尚书》《史记》等;并以《说文》《尔雅》《释名》《广雅》等小学类典籍为依据,以经典着作中古代注疏为参考,采用训诂学的方法辨析文中涉及的主要词语含义。本研究由综述、前言与正文三部分构成。综述部分对中医时间医学理论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调研,前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缘起,正文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计时方法参与《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加以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了《内经》时间医学的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结合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计时符号、计时工具、计时要素加以整理归纳,深入挖掘和研究《内经》中蕴含的天文历法知识,分析其计时原理,确立其计时标准,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中国古代计时方法对《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渗透和影响,以揭示《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形成的天文学基础。第二部分运用哲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人文条件、认知方法等诸多因素,立足《内经》原文的考辨,从天文历法要素在《内经》中的应用痕迹、时间节律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体现、人体气血阴阳的时间要素特性三个维度,挖掘整理《内经》中涉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生理、病理周期性节律变化的全部文献及历代医家经典注解,分析考辨《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着重探讨人体“五脏主时”的生理活动节律和“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的病理变化节律的规律和内涵,力求充实、完善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第三部分用《内经》以降医学典籍中的论述为主要论据,通过分析阐释人体生命节律与疾病的关系,深入探讨《内经》中因时而致病、择时而治病、用时而养身、望时而预观等时间医学理论的实用价值,总结归纳《内经》时间医学的应用价值,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康复,以期在健康中国发展中提供新的防治策略。结论:通过对《内经》相关文本的分析与整理,提出人体生命节律具有“因时可调”的平衡性和“因时而变”的动态性,为综合性节律,其实质可以概括为阴阳消长盛衰和五行更迭衰旺调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理论可以辨析预测脏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临床养生治疗。1.通过对中国古代计时方法相关文本的分析与整理,发现《内经》时间医学理论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天文历法学机制,其以天干、地支为计时符号,以圭表、日晷、铜壶滴漏为计时工具,以年、月、日、时、四时与长夏、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计时要素,其历法思想涵盖了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历,尤其是对阴阳合历的创造和发展独创了五运六气历,其计时方法为以昼夜十二时作为计时标准,月亮的朔望月周期作为计月标准,干支纪年法作为计年标准,通过计量年、季、月、日、时的时间间隔,来判断气候变化规律、预测季节来临,将时序变化纳入时间医学理论体系中,使人体生命节律具备相应的时间属性,进而确立了中医学的时间要素以及时间为本位的思维特征,其构建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系统论和整体观。2.通过对《内经》人体生命节律相关文本及历代医家经典注解的收集和整理,提出人体生命活动随自然界时序变化呈现出的时间节律具有“因时可调”的平衡性和“因时而变”的动态性,直接或间接的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生命节律的表现是以气化流转作为载体,以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和五行之气的生克制化为表现形式,人体与之相适应的是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的五个功能调控系统,将五脏赋予时间内涵,其功能特性也可与所主时序的特点相类似,其实质可以概括为阴阳消长盛衰和五行更迭衰旺调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3.《内经》中的人体生命节律是一种综合性复杂节律,按照周期长短可以分为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及超年节律,按照时间属性又可将日节律细分为阴阳消长日节律、五脏主时日节律、营卫运行日节律,月节律细分为气血盛衰月节律、人气消长月节律,年节律细分为四时阴阳消长年节律、四时人气活动年节律、五脏主时衰旺年节律、四时脉象变化年节律,所论阴阳、五行、气血、营卫和脏腑功能活动相配合适应自然界而产生的生命节律是人体生命状态和信息传导动态过程的综合演变。在临证中对于不同节律的取舍问题,主张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提出对于“常”证要遵循“因时制宜”原则,对于“变”证要注意“舍时从证”规律。4.通过诠释人体生生命节律与疾病的关系,提出“因时而致病”“择时而治病”“用时而养生”“望时而预观”的人体生命节律治疗观,构建“望时预测”“择时针灸”“因时用药”“顺时养生”的人体生命节律防治法,尤其是提出具有疾病类型、节律类型、适用范畴、准确程度的疾病预测模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康复,以期在健康中国发展中提供新防治策略。
彭薇[6](2021)在《二十四节气歌,藏着哪些看点》文中研究指明"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对这首节气歌朗朗上口。如今,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蕴含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内涵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产生的?其中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完整的"节气歌"是怎样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由于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规律息息相关,上古先民为了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总结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
张萃艺[7](2020)在《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贝尔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贝尔面瘫发病与发病时运气因素的相关性,旨在探讨运气理论的科学性,为临床运用运气理论防治贝尔面瘫提供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明确深圳市的气候环境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充分体现中医学运气理论中“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本研究选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分析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大气压、能见度、总云量、日照时间、日蒸发量、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以获得更具价值的研究结果,为降低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第一部分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收集2010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全部符合上述标准的住院病例,共纳入患者841例,采集所需病例信息并推算出患者准确的发病日期。根据天干地支推演五运六气,同时收集各运气时段的住院患者总人数,计算出同时段非贝尔面瘫患者的人数。对纳入的各运气时段住院患者中贝尔面瘫患者人数及非贝尔面瘫患者人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本研究从节气及季节角度对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收集2009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全部符合上述标准的住院病例,共纳入患者863例,采集所需病例信息并推算出患者准确的发病日期。气象资料根据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双龙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由深圳市气象局提供,包括2009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共11年逐日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0.1m/s)、水汽压(hpa)、大气压(hpa)、能见度(km)、总云量(%)、日照时间(h)、日蒸发量(mm)和太阳辐射(W/m2)等气象资料。应用R软件,选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分析上述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结果:1.基于运气学说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1.1基于岁运太过不及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最高的是辛年,为1.01%,为水运不及之年;最低的是庚年,为0.44%,为金运太过之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64,P=0.000<0.05)。1.2基于主气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时最高,为0.91%;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时最低,为0.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06,P=0.055>0.05)。1.3基于司天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太阴湿土司天时最高,为0.93%;少阴君火司天时最低,为0.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16,P=0.021<0.05)。1.4基于在泉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少阴君火在泉时最高,为0.97%;少阳相火在泉时最低,为0.4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19,P=0.000<0.05)。2.基于节气、季节因素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2.1基于二十四节气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节气为立春时最高,为1.15%;节气为小雪时最低,为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811,P=0.054>0.05)。2.2基于季节(按节气划分)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春季时最高,为0.77%;冬季时最低,为0.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5,P=0.565>0.05)。根据二十四节气,将四季划分为十二个季节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孟春时最高,为1.11%;孟冬时最低,为0.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19,P=0.004<0.05)。3.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3.1在气温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气温的升高RR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气温<25℃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气温>25℃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气温>30℃时其与疾病的发生无统计学关联,提示气温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温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气温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气温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2在相对湿度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RR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相对湿度<76%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相对湿度>78%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均有统计学关联,提示相对湿度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相对湿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相对湿度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3在风速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平均风速的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也逐渐增加,从日平均风速大于2.6m/s开始,RR值增加较明显,提示风速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风速的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日平均风速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风速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4在水汽压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水汽压的升高RR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水汽压<229hpa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水汽压>231hpa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均有统计学关联,提示水汽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水汽压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水汽压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水汽压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5在大气压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大气压的升高,RR值呈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大气压<1005hpa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大气压>1006hpa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其中日平均大气压在1010-1021hpa区间时,与疾病的发病有统计学关联,提示大气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大气压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大气压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大气压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6在能见度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能见度的增加,RR值呈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能见度<17km或>26km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能见度在18-25km之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能见度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能见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能见度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能见度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7在总云量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总云量的增加,RR值呈先缓慢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总云量<66%或>71%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总云量在67-69%之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总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总云量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总云量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总云量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8在日照时间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RR值呈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照时间<5h或>10h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照时间在6-9h之间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日照时间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日照时间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照时间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照时间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9在日蒸发量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蒸发量的增加,RR值呈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蒸发量<1mm或在4-7mm区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蒸发量在2-3mm区间或>8mm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日蒸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日蒸发量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蒸发量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蒸发量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10在太阳辐射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加,RR值呈缓慢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太阳辐射<157W/m2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太阳辐射>159W/m2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其中日平均太阳辐射在248-261W/m2区间时,与疾病的发病有统计学关联,提示太阳辐射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太阳辐射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太阳辐射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太阳辐射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结论:1.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从岁运太过不及角度看,最高的是辛年,为水运不及之年;从六主气角度看,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时最高;从客气司天六气角度看,最高的是太阴湿土司天之年;从客气在泉六气角度看,少阴君火在泉时最高;从季节角度看,孟春(立春、雨水二节气)时最高。2.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各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均是非线性的。除风速外,各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随着日均值的逐渐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或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在风速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平均风速的逐渐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各个气象因素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均是不同的。
加倩[8](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王二巍[9](2020)在《二十四节气与自然流产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依据北京市2015年1月~2020年1月全部自然流产及怀孕人群病例数据资料,研究什么节气易流产,什么节气出生的人易流产,进而找到二十四节气影响自然流产的内在机制以指导临床。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1.取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加入北京市医疗保险的全部自然流产及怀孕人群(分别为157009人次、912613人次),统计各就诊节气两组人群频数,并依当年怀孕人数计算各年各节气自然流产率(例如2015年大寒流产率=该节气流产数/2015年全部孕妇数×100%),算出五年相同节气流产率均值(例如大寒流产率=2015年~2019年5年大寒流产率加和/5),对比分析什么节气容易流产。2.上述全部自然流产人群及同时段所有孕妇各为病例组和对照组(5年之全部怀孕人群中去除全部自然流产人群,得数据755604人次),按出生节气、禀赋之岁运、禀赋之客气之司天在泉,分别统计各种禀赋的频数,依病例组总频数/对照组总频数计算得到各种禀赋的出现频率,于同类型所有禀赋中相互比较后,高出现频率的为流产高危因素,反之为保护因素。3.取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差年连续分层对比法,得到自然流产高危/保护人群。结果:1.秋分流产率最低,其次是立春,再次之是夏至;反之寒露最高,其次是立秋和大暑;整体而言,高流产节气集中在秋季,其次是夏冬季节,低流产节气集中在春季。2.依出生节气来看,依次以小雪、夏至、谷雨和立夏时出生者最多,即夏季最多,以小满、小寒、大寒和立秋时出生者为最少,即冬季最少。胎孕期五运六气禀赋中,岁运禀赋依次以少火、太木、太土及太木-少火、少火-太土组合为最多,以少土、太火、少木、太金及太水-少木为最少;客气依次以太阴司天、阳明在泉、太阳在泉为最多,阳明司天、太阴在泉、厥阴在泉为最少;客气组合则以少阳在泉-少阴司天、太阴司天—太阳在泉、阳明在泉-太阴司天依次最多,以厥阴在泉-阳明司天、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最少。3.自然流产高危及保护人群分别有71个和73个,高危与保护二类人群中很多具有相反节气禀赋,例如1972大暑为高危,1972大寒为保护。结论:本研究显示,二十四节气与自然流产关系密切,包括从时节外在角度和先天体质内在角度:秋分为最不易流产之节气,而相邻之寒露确最易流产,总体上看秋季最易流产,春季不易流产;特定节气(小雪、夏至、谷雨、立夏)出生的人更易发生流产,节气和五运六气禀赋相反的人,自然流产易感性大多难易相反。两个角度都提示了肝肾不足是流产之因。本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也为自然流产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临床大数据支持。
秦闯[10](2020)在《汉代二十四节气研究》文中指出时序系统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历史中重要的时序系统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二十四节气萌芽于夏商时期,大约形成于在战国时期,而其定型和广泛应用则发生在汉代。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大一统政体,在农业、天文历法以及文化思想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基础。汉代历史中的二十四节气,彰显了二十四节气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在思想方面。二十四节气与阴阳、气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自然界运行的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成为人类活动的准则。汉人对于历法传说的追溯,将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溯源于伏羲、黄帝时代的创制。在他们的叙述中,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为了印证一年四时中阴阳和气的变化情况。因此在二十四时节名称的选择过程,更多的侧重于对气候现象的描述,反映了一个阶段的寒温变化和降雨情况,适用范围更广,时间跨度也更大。同时由于汉代卦气说对于解释天地阴阳运行的创制,二十四节气也相应地被引入卦气体系内,来阐述一年时气的运行,并且通过一定晷影标准,或时序内的物候现象,来判断吉凶祸福。其次在天文历法方面。在汉武帝初年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作为“二十四时”的指时功能,通过与斗指、十二辰、四维等天文要素的结合,使得“二十四时”成为《淮南子》所勾勒的宏大宇宙观和世界观的一部分。同样其与十二乐律的结合,也推进了律历制度的发展。在此之后,两汉历书中主要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推定方法和标准,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与日、月、晦、朔、弦、望、八节成为历法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起着考校历法的重要功能。三统历、四分历继承了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功用,其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推定更加科学严格,标准扩展到晷影、日宿度、昼夜漏刻、黄道去极、昏旦中星等。汉代也形成了“无中气为闰月”的标准,对于置闰起到了重要影响。最后是在气候和农业时令方面。受到汉代气候变迁的影响,汉代春季节气惊蛰和雨水,谷雨和清明次序发生了多次变化。节气作为指导农业的时序标准,适应气候变化以调整节气次序,是为了更加准确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汉代的农时,在以往的基础上,以物候和八节为主,同时对于农业生活,二十四节气则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时序标准。终汉一代,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时气概念,一种时序体系,反映古人对天地运行和四时交替的思考。其在历法、占候、农业等各个方面的应用,为二十四节气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初步的尝试。
二、每月节气 小寒与大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每月节气 小寒与大寒(论文提纲范文)
(2)吐鲁番洋海1号墓阚氏高昌永康历日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历日内容及二十四节气的推定 |
二 永康历日的初步复原 |
三 结语 |
(3)《知微历》和《庚午元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现状 |
1.1.3 待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知微历》和《庚午元历》的解读与研究 |
1.2.2 算法对比分析 |
1.2.3 专题探讨 |
1.3 本文的写作方式与结构体系 |
第二章 《知微历》与《庚午元历》的解读与研究 |
2.1 步气朔术 |
2.2 步卦候发敛术 |
2.3 步日躔术 |
2.3.1 解读 |
2.3.2 问题与讨论 |
2.4 步晷漏术 |
2.4.1 解读 |
2.4.2 问题与讨论 |
2.5 步月离术 |
2.5.1 解读 |
2.5.2 问题与讨论 |
第三章 宋辽金元历法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
3.1 《庚午元历》等历法的编制地点 |
3.1.1 编制地点的重要性 |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3 相关算法 |
3.1.4 数据分析 |
3.1.5 小结 |
3.2 里差的讨论 |
3.2.1 耶律楚材 |
3.2.2 《庚午元历》中的里差概念 |
3.2.3 地中说 |
3.2.4 一行的子午线测量 |
3.2.5 《钦天历》中有关记载 |
3.2.6 小结 |
3.3 历法中的更点制 |
3.3.1 更点制度的形成 |
3.3.2 更点算法 |
3.3.3 更点算法的发展 |
3.3.4 “内中更点”的由来 |
3.3.5 小结 |
3.4 日躔表研究 |
3.4.1 日躔表的结构 |
3.4.2 中国古代关于太阳运动改正的几种算法 |
3.4.3 日躔表构造原理初探 |
3.4.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采样情况 |
2.2 病原学监测 |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资料收集 |
1.3 咽拭子采样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采样情况 |
2.2 病原检测结果 |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
3. 讨论 |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筛查 |
1.2 标本采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资料收集 |
2. 结果 |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本来源 |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
2. 结果 |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
3. 讨论 |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5)《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研究 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计时方法 |
1 中国古代计时符号 |
1.1 天干 |
1.2 地支 |
2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 |
2.1 圭表 |
2.2 日晷 |
2.3 铜壶滴漏 |
3 中国古代计时要素 |
3.1 年(岁) |
3.2 月 |
3.3 日 |
3.4 时 |
3.5 四时与长夏 |
3.6 八节 |
3.7 二十四节气 |
3.8 七十二候 |
4 《内经》应用的历法 |
4.1 《内经》应用历法溯源 |
4.2 《内经》应用历法分类 |
4.3 天文历法与生命节律 |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内涵 |
1 《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天人合一 |
2 《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
2.1 《内经》日节律内涵 |
2.2 《内经》月节律内涵 |
2.3 《内经》年节律内涵 |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应用价值 |
1 生物钟的应用 |
2 望时预测的应用 |
2.1 阴阳消长节律望时预测 |
2.2 五脏主时节律望时预测 |
2.3 六气主时节律望时预测 |
2.4 营卫循行节律望时预测 |
3 择时针灸的应用 |
3.1 择时针灸在经络学说中的应用 |
3.2 择时针灸在针刺治疗中的应用 |
3.3 子午流注针法 |
4 因时用药的应用 |
4.1 日节律因时用药 |
4.2 月节律因时用药 |
4.3 年节律因时用药 |
5 顺时养生的应用 |
5.1 四时调神 |
5.2 饮食以时 |
5.3 起居有常 |
5.4 应时而动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二十四节气歌,藏着哪些看点(论文提纲范文)
完整的“节气歌”是怎样的 |
土圭测影法最早确定节气 |
节气里的“冷知识” |
期待节气文化“再创造” |
(7)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疾病发病与发病时五运六气的相关性研究 |
1.1.1 呼吸系统疾病 |
1.1.2 循环系统疾病 |
1.1.3 消化系统疾病 |
1.1.4 泌尿系统疾病 |
1.1.5 风湿性疾病 |
1.1.6 神经系统疾病 |
1.1.7 精神心理疾病 |
1.1.8 恶性肿瘤 |
1.1.9 皮肤病 |
1.1.10 传染性疾病 |
1.1.11 小结 |
1.2 贝尔面瘫发病与季节变化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 |
1.2.1 季节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 |
1.2.2 气象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 |
1.2.3 小结 |
第二章 贝尔面瘫发病与发病时运气因素的关系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病例筛选 |
2.2 数据处理 |
2.2.1 根据天干地支推演五运六气 |
2.2.2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 |
2.2.3 统计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情况 |
2.2.4 统计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节气及季节分布情况 |
2.2.5 计算同时段住院患者中贝尔面瘫患者人数及非贝尔面瘫患者人数 |
2.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一般资料 |
2.4.2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五运分布情况 |
2.4.3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六气分布情况 |
2.4.4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节气、季节分布情况 |
2.4.5 基于运气学说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 |
2.4.6 基于节气、季节因素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 |
2.5 讨论 |
2.5.1 从岁运太过不及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2.5.2 从六主气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2.5.3 从客气司天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2.5.4 从客气在泉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2.5.5 从季节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第三章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病例筛选 |
3.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一般资料 |
3.2.2 气象资料的统计描述 |
3.2.3 气象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的关联研究 |
3.3 讨论 |
3.3.1 气温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2 相对湿度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3 风速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4 水汽压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5 大气压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6 能见度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7 总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8 日照时间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9 日蒸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10 太阳辐射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11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9)二十四节气与自然流产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五运六气与体质禀赋 |
1 二十四节气简介 |
2 二十四节气与运气的关系 |
3 五运六气与体质禀赋简介 |
综述一 24节气对人体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
1 中医典籍学中节气物候的相关论述 |
2 节气与人体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自然流产之病因病机概述 |
1 中医对自然流产病因的论述 |
2 中医对自然流产病机的论述 |
3 西医学之自然流产病因研究进展 |
4 时令节气与流产相关性研究进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与自然流产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与选择 |
1.2 病例组和对照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研究思路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各年各节气自然流产及怀孕人数 |
3.2 各年各节气流产率 |
3.3 各节气的自然流产率及比较 |
3.4 自然流产人群及怀孕人群之出生节气分布 |
3.5 自然流产人群胎孕期节气与五运六气禀赋的高危因素分析 |
3.6 自然流产高危人群分析 |
4 讨论 |
4.1 二十四节气先天体质划分法的内在含义 |
4.2 节气对流产影响的机制分析 |
4.3 节气及五运六气禀赋中高危因素致流产机制分析 |
4.4 本研究结论之文献比证 |
4.5 本研究的先进性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10)汉代二十四节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
二 资料介绍及学术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五 本选题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阴阳、物候和节气 |
第一节 阴阳变化下的节气 |
第二节 物候与节气名称 |
一 物候传统 |
二 月令中的物候 |
三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物候意义 |
第三节 占候下的节气 |
一 占候传统 |
二 《逸周书·时训解》与二十四节气占候 |
三 《易纬·通卦验》与二十四节气占候 |
第二章 天文、历法和节气 |
第一节 《淮南子·天文训》与汉初二十四节气 |
一 《天文训》中的宇宙体系 |
二 《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二十四节气 |
三 二十 四节气与律吕 |
第二节 汉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 |
一 汉代历法概述 |
二 《汉书·律历志》所见西汉二十四节气 |
三 东汉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 |
第三节 汉代节气在历法中的功用 |
一 检验历法的标准 |
二 置闰与二十四节气 |
三 汉代历谱中的节气 |
第三章 气候、农业与节气 |
第一节 节气次序变化的历史回顾 |
一 月令与节气次序的关联 |
二 节气次序变化与历法变革 |
三 汉代文献中的节气次序 |
第二节 节气次序与汉代气候 |
一 天地相应之变迁 |
二 汉代气候变迁 |
三 节气次序与气候变化 |
第三节 节气与农业时令 |
一 农时传统 |
二 先秦文献中的农时 |
三 汉代文献中的农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每月节气 小寒与大寒(论文参考文献)
- [1]节气资源在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长沙市天心区A园为例[D]. 林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吐鲁番洋海1号墓阚氏高昌永康历日再探[J]. 田可. 西域研究, 2021(04)
- [3]《知微历》和《庚午元历》研究[D]. 白改艳. 西北大学, 2021(11)
- [4]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5]《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D]. 段阿里.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二十四节气歌,藏着哪些看点[J]. 彭薇. 月读, 2021(01)
- [7]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D]. 张萃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二十四节气与自然流产相关性研究[D]. 王二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汉代二十四节气研究[D]. 秦闯. 郑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