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杀菌剂多三环可湿性粉剂的研发

水稻杀菌剂多三环可湿性粉剂的研发

一、水稻杀菌剂多三环可湿性粉剂的研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兵[1](2021)在《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在各个时期都会受到病害的影响,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化学防治可以有效的抑制水稻病害的发生,但是长期大量使用杀菌剂会带来环境污染和抗药性产生等问题。生防菌对环境影响小,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生防菌见效慢,受环境影响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使用受局限。而理想措施是化学药剂与生防菌联合使用,达到防治效果,同时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本试验将生防木霉菌和芽孢杆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研究其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探究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后对水稻病原菌的抑制效果。1.经过室内测定发现,参试的4种化学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为啶酰菌胺<咯菌腈<氰烯菌酯<氟环唑。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三种木霉菌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哈茨木霉。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与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氰烯菌酯和啶酰菌胺与三种木霉菌的相容性较好。氰烯菌酯和啶酰菌胺与三种木霉菌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均有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其中氰烯菌酯与绿色木霉联合使用增效明显。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对峙培养法对水稻纹枯病菌进行药剂敏感性测定。研究表明4种化学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嘧菌酯>丙环唑>氟环唑>噻唑锌。3种木霉菌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长枝木霉>绿色木霉>哈茨木霉。嘧菌酯和噻唑锌与三种木霉菌均有较好的相容性。嘧菌酯与长枝木霉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好,有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3.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化学药剂和2种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4种化学杀菌剂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醚菌酯>乙蒜素>波尔多液>三环唑。枯草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菌抑制效果强于地衣芽孢杆菌。醚菌酯和波尔多液与2种芽孢杆菌的相容性最好。醚菌酯与枯草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4.以水稻稻瘟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的抑制效果和2种芽孢杆菌菌悬液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丙环唑的抑制作用最好,其次是醚菌酯和春雷霉素,三环唑的抑制效果一般。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率大于地衣芽孢杆菌菌悬液。醚菌酯和春雷霉素与2种芽孢杆菌的相容性较好,其联合使用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其中醚菌酯与枯草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

陈诚[2](2021)在《平原河网区稻田磷素与农药脉冲式输出及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平原河网地区稻田排水量较大,施肥施药后稻田中的磷素和农药物质可随地表排水、浅层地下径流等途径,或在风力漂移和(干/湿)沉降作用下进入周边的排水沟,对稻田水体和下游水体产生负面环境效应、构成水生生态风险。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站的试验田为研究区,对稻田施肥施药后的排水和面源污染物(磷素、农药)脉冲过程进行了连续3年的加频监测,确定了农田排水输出过程,捕捉到磷素、3种水稻常用杀虫剂(毒死蜱、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和2种水稻常用杀菌剂(三环唑和噻呋酰胺)的完整流失过程,结果显示:(1)南方河网地区稻作期的排水脉冲特征可以概括为:历时短(一般<1d)、流量大(>3 L·s-1)、发生频(1个月内可发生10多次),且受生育期内降水量和控制排水深度影响较大。上述脉冲式排水特征将对施肥期的磷素输出特征和治虫灌溉期的农药输出特征造成较大的影响。(2)稻田田面水在蘖肥和穗肥后0.02~0.79d之间出现总磷(TP)浓度峰值,施肥后1 d田面水TP浓度仅为峰值浓度的20%~50%左右,田面水TP浓度在施肥后最短2d内即可恢复至施肥前的水平;基肥后TP浓度出峰时间相对更晚,于1d左右出峰。施肥后短时间内田面水TP浓度动态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急速上升期、持续高水平震荡期(≤0.5d)和缓速下降期。降雨可致田面水TP浓度迅速出峰,而田面水TP浓度受灌溉影响较小。稻田施肥后农沟排水中磷素流失呈现脉冲式输出特征,施肥时肥料颗粒的漂移和稻田侧渗是农沟排水中磷素污染可能的重要来源。农沟水在施肥后0.11~1.2d之间出现TP浓度峰值,为田面水浓度峰值的19.4%~74.6%,施肥后下游农沟水的峰值浓度可达非施肥期平均浓度的14.61倍。农沟水峰值浓度持续时间最短仅为0.09~0.17d,相比于田面水峰值浓度持续时间更短,在施肥后最长1d内农沟水浓度即恢复至施肥前的水平。基于加频监测的施肥后稻田排水的单日磷素负荷达6.19~20.55 g·hm-2以上、流失率达0.35%~1.75%以上;若采取≥1d监测间隔,磷素负荷计算值将被低估92.6%。上述结果为施肥稻田磷素减排提供了决策依据。施肥时应尽量避开3d内预报的降雨,施肥后1~2d是最为关键的稻田磷素流失控制期,建议期间采取控制排水等措施防止磷素面源污染物向下游输出。(3)农药时间分布特征方面:稻田田面水和排水的毒死蜱、阿维菌素、三环唑和噻呋酰胺浓度主要在施药后6h内出峰,农药脉冲式输出的峰值期处于排水与农药浓度出峰期之间,不论从排水流量、农药浓度、农药输出负荷,或是农药负荷率的角度,治虫灌溉后的农药输出均具有明显的脉冲特性(噻虫嗪除外)。农药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在不利条件下(风向由稻田田块朝向农沟,农沟中无水生植物、水面无植被遮挡),施药后12h内稻田水体中的毒死蜱浓度为农沟下游>农沟中游>田面水>地下水,易于毒死蜱流失、加重面源污染;施药12h之后,田面水和农沟水浓度开始趋于一致。治虫灌溉期间稻田地下水的噻呋酰胺浓度高于田面水和农沟水,这与毒死蜱和三环唑的监测结果相反,噻呋酰胺的淋溶风险更大。稻田治虫灌溉施用农药后,以稻田常用杀虫剂毒死蜱为典型代表的农药在稻田水体中的运移过程非常复杂,受到农药理化性质、风向风速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对于受水文状况影响比较大、淋溶性较好的农药(以三环唑和噻呋酰胺为例),可以观察到较为明显的c-Q滞后现象;而对于挥发性较大、易受风向等不确定性较大的因素影响的农药(以毒死蜱为例),未能观察到上述现象。新提出的农药随排水输出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施药后毒死蜱浓度完整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以稻田农药面源污染防控为目标的农业综合管理措施。(4)基于风险商方法的结果表明,在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推荐水稻使用剂量下,相比于阿维菌素,毒死蜱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更大。施药之后排水沟中毒死蜱对16种鱼类中的8种具有极高风险性,对5类虾、蟹均表现为高或极高风险;阿维菌素对19种鱼类中的16种表现为低或中风险,对3类虾、蟹表现为低风险。毒死蜱的环境暴露最高浓度大于绝大部分水生动物的安全浓度。基于连续3年治虫灌溉农药高频监测所得的6个毒死蜱实际暴露场景,运用openGUTS模型对黄颡鱼等7种长江三角洲地区代表性本土水生生物进行高层次生态风险评价,提出基于乘积系数(LP)的生态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结果表明,治虫灌溉后1d内的毒死蜱输出高风险期亦是水生生态高风险期,毒死蜱在大部分暴露场景下会对大型溞和日本沼虾造成速杀效应;毒死蜱对银鲫和黄颡鱼的生态风险等级相近,为中-极高;对长江华溪蟹和中华大蟾蜍的生态风险等级为低-高;对中华圆田螺的风险最低,等级为极低-中。模型充分考虑了农药加频监测所得到的农药脉冲式暴露/输出过程,得到了精确而详尽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为稻田治虫灌溉农药生态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高小文,孙剑华,赵艳,王浩挺[3](2020)在《7种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田间防效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通过试验,筛选出对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好的生物农药品种。【方法】选用了5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生物农药和2种化学农药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参试的7个农药产品对水稻穗瘟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生物农药7.5%茶·黄素可溶液剂每公顷用量2 500 m L、1 500 mL处理和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375 g处理的防效较好,可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推广应用。【意义】为水稻稻瘟病的绿色防控筛选出防治效果好的生物农药品种,推荐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稻瘟病的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害虫天敌与生态环境。促进优质稻米生产,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需求。

高小文,王亚超,孙剑华,陆骏,陶传荣[4](2020)在《7.5%茶·黄素可溶液剂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农药7. 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是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研制的植物源杀菌剂。为了探索该产品对水稻稻瘟病田间防治效果,为产品登记打下基础,特进行了该产品的田间小区、大区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7. 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每公顷用量1 500~2 500mL平均防效达70%~80%,可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推广应用。

苏正川,谢兴伟,白伟,刘文涛,熊仁科,吴红波,司乃国[5](2020)在《S-诱抗素对水稻稻瘟病防治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S-诱抗素是植物五大激素中最后一个产业化的植物激素,其更多的实际应用还有待发现,试验将探索S-诱抗素在增加杀菌剂防治稻瘟病防效和水稻产量2个方面的应用。[方法]以水稻稻瘟病2种常用的杀菌剂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和水稻的产量为指标,观察S-诱抗素对2种杀菌剂防效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2种杀菌剂添加S-诱抗素后,防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未添加的;同时,各处理对水稻的产量都有促进作用,最高可达11%以上;同等条件下,添加了S-诱抗素处理的产量要比未添加的增加约4%~8%。[结论]S-诱抗素可以一定程度增加2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增加水稻的产量,可以在水稻种植中应用,达到增产的效果。

刘连盟[6](2020)在《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为代表的各种病害每年都会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化学防治是目前生产上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水稻病害防控措施,但也存在环境污染、抗药性和残留等问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化学防治的重新认识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生物杀菌剂因其环境友好、安全和开发成本低的优点在水稻病害防控上表现出光明的前景。本研究评估了两株不同类型的生防潜力菌芽孢杆菌H158和链霉菌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生防效能,并解析了其生防机制。在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互补性的基础上,以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混用(菌-剂混用)增效为指导思想,筛选得到两个生防菌株与化学杀菌剂的三种增效组合,并对相关的增效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 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16S r DNA及gyr B序列等信息将H158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158对多种病原菌尤其是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效果,可达83.3%和75.6%,能在MSGG、PDA(B)和PSA(B)等多种培养基上形成稳定成熟的生物膜,并表现出一定的溶菌能力。H158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诱导系统抗性(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H158的对峙培养可引起稻瘟病菌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尤其表现在脂类代谢等通路上。H158在田间对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害都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在38.4-50.1%之间。H158与化学杀菌剂混用性能良好,增效作用最明显的是其与嘧菌酯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和与戊唑醇混用对稻曲病防治,增效系数分别为1.9和0.36。H158发酵液处理水稻植株对稻米品质和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蛋白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还有所提升。2. 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条件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等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 I)与H158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以嘧菌酯+H158组合防效最好,最高达88.8%;肟菌酯+H158组合增效作用最强,增效系数最高达3.7。三种Qo I类杀菌剂对H158毒性很低,在低于200 mg L-1的浓度下还能促进其生长,其中嘧菌酯对H158的亲和作用最强。Qo 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肟菌酯表现出一定的促定殖作用。在培养前期(0-48h),肟菌酯可促进H158生物膜结构的生长和成熟;肟菌酯对H158引起的水稻ISR的影响不明显,其增效机制主要表现为促进H158生长、定殖和提高抗逆性。3. 戊唑醇+H158混用组合仅在戊唑醇64.5 g a.i.ha-1的低用量下才表现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2.5,而在更高用量水平下表现出拮抗作用。戊唑醇对H158具有一定的毒性,50 mg L-1的浓度即可抑制其生长,且能明显抑制H158生物膜的形成,在超过25 mg L-1的浓度下无法形成生物膜结构。该混用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增强水稻ISR是两者混用的主要增效机制。4. 利用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将一株分离自西藏那曲地区的放线菌(HSA312),鉴定为阿洛杰链霉菌(Streptomyces araujoniae)。该菌株仅对稻曲病菌和稻瘟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作用,抑制率在56.7-51.1%,对其他病原菌抑制效果不佳,抑制率在22%以下。HSA312具有一定的溶菌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紫外辐射抗性和植株定殖能力,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转录组分析表明,HSA312可引起病原菌大量基因下调表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A312对稻瘟病防效较高,最高达52.2%,但对其他病害防效不明显。其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强烈,其中附着胞最为敏感,浓度为107 cfu m L-1时已能完全抑制附着胞的形成。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情况下,HSA312对稻瘟病尤其是叶瘟表现出优异的防效,防效最高达83.9%。HSA312与多种化学药剂的混用性能不佳,但与三环唑混用对叶瘟防治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品质和加工性能的研究表明,HSA312发酵液处理后对稻米品质和稻谷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粘性和精米率等一些性状上还有所提升。5. HSA312+三环唑组合对叶瘟的防治表现出一定增效作用,但不够稳定,而在穗颈瘟的防治上增效作用稳定,两年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0和1.2。三环唑对HSA312孢子萌发和菌体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6天后仅超过160 mg L-1的浓度才能对菌落大小造成影响。三环唑对HSA312对稻瘟病菌的抑菌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对峙下HSA312对稻瘟病菌菌丝转录组影响也比较有限。HSA312+三环唑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预示水稻ISR是该组合的主要增效机制。本研究的完成不仅为基于H158和HSA312及其与化学杀菌剂增效组合的相关药剂研发奠定基础,也为生物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谢石发[7](2020)在《75%三环唑干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在飞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云萍[8](2020)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文中认为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及品质。素有“北国粮仓”的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占东北地区的70%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稻瘟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对于该病害的各项研究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利用抗病品种和化学农药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黑龙江省五大稻区采取并分离得到95个稻瘟病菌菌株,对16种杀菌剂及混配药剂进行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开展了咪鲜胺抗药性监测、抗稻瘟病品种筛选以及药剂田间防效的研究,为黑龙江省稻瘟病的综合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分离法,共分离获得95个稻瘟病菌株。(2)选取40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以QA-1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其进行抗瘟性评价。结果表明:龙庆稻21号的平均病级最低,为1.40,龙粳46的平均病级最高,为6.33。抗瘟性评价为抗病(R)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20.51%;抗瘟性评价为中抗(MR)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61.54%;抗瘟性评价为感病(S)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17.95%,此结果说明黑龙江省种质资源中存在优质的抗源材料。(3)选取16种杀菌剂,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稻瘟菌具有最高的抑菌活性,EC50值为5.0223μg/m L;其次是25%嘧菌酯悬浮剂、20%稻瘟酰胺悬浮剂以及12.5%氟环唑悬浮剂,EC50值分别为6.6617μg/m L、7.8561μg/m L、9.1143μg/m L。(4)将嘧菌酯和三环唑进行不同比例的混配,通过毒力测定筛选出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混配剂对稻瘟病菌株的抑菌活性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比例为1:1时对稻瘟病菌具有最高的抑菌作用EC50值为8.7960μg/m L,共毒系数为138.47;次之是比例为1:3和1:5时的EC50值分别为10.0547μg/m L以及10.3438μg/m L,共毒系数分别为206.77以及233.77;混配比例为1:7和1:9时,虽增效但抑菌效果不理想。(5)建立了黑龙江省95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基线。试验结果表明:敏感性最小值为247.2558μg/m L,最大值为1416.6780μg/m L,敏感性差异为5.73倍。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接近于正态分布,因此本文将所有菌株EC50的平均值613.4561μg/m L定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分离的抗性菌株抗性水平均在1~3倍,说明供试菌株对于咪鲜胺的抗性为低抗水平。(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处理对稻瘟病叶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大于90%,25%嘧菌酯悬浮剂、20%稻瘟酰胺悬浮剂以及混配药剂的防治效果次之,但均为80%以上,而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小于70%,相对较低,防治效果不理想。

王国祯,李雪明,韩瑞旗,程星凯,徐彦军,黄中乔,徐博,刘鹏飞,刘西莉[9](2020)在《烯丙苯噻唑和氟唑环菌胺复配颗粒剂研究及其对水稻苗期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效》文中指出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备受关注。为明确诱抗剂烯丙苯噻唑与杀菌剂氟唑环菌胺复配颗粒剂对水稻幼苗的安全性和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研制了16%烯丙苯噻唑·氟唑环菌胺复配颗粒剂配方并检测了理化性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有效成分含量及其缓释效果,并测定了温室条件下烯丙苯噻唑对水稻幼苗的安全性,以及颗粒剂对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颗粒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释放动态结果显示:杀菌剂氟唑环菌胺在V甲醇:V水=30:70的混合溶液中释放4 h后,累积释放率(质量分数)即达到峰值33%,且随后趋于稳定;而诱抗剂烯丙苯噻唑则在7 d后累积释放率方达到最高峰值;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可实现药剂对作物苗期病害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协同作用。安全性试验显示,16%烯丙苯噻唑颗粒剂制剂用量不高于150 g/m2时对水稻幼苗安全。人工接菌条件下,试验剂量的烯丙苯噻唑可诱导水稻幼苗产生稳定的抗稻瘟病和纹枯病效果。16%烯丙苯噻唑·氟唑环菌胺颗粒剂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在制剂用量150 g/m2剂量下最佳,分别为64.79%和68.32%,实现了1次用药同时防治两种病害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诱抗剂与杀菌剂复配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缓释颗粒剂的田间科学施用提供参考。

肖舒裴[10](2020)在《植物叶片表面润湿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化学防治手段在维护农业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产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粮食减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农药的长期不合理使用以及较低的农药利用率使得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大量的农药残留与农药飘移不仅造成农田及周边环境污染,还会威胁到农业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减少药液在非靶标区的飘移与沉积,提升农药有效沉积与利用率是当前化学防治手段所面临的更高要求。植物叶片表面的润湿性能作为衡量药液在叶片表面润湿与持留行为的指标之一,与农业喷雾中的雾滴沉积效果密切相关。深入探究叶表面润湿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检测手段有助于解决农药利用率的提升问题。本研究围绕植物叶片表面润湿性能展开,主要探究了叶表面润湿性与雾滴沉积效果的相关性以及叶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应用图像法快速获取叶表面粗糙度信息的方法并搭建了配套的图像拍摄系统。主要结论如下:(1)探究了植物油助剂对叶表面润湿性及雾滴沉积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叶表面润湿性与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的相关性模型,并比较了四种常用喷雾指示剂的见光分解率与洗脱回收率。具体结论如下:(1)添加植物油助剂能够大大提升叶表面润湿性与雾滴沉积量,并且使用少量的植物油助剂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2)喷雾指示剂在油菜叶表面的接触角与雾滴沉积量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由好到差依次为:柠檬黄85、诱惑红、丽春红2R、亚甲基蓝;(3)从见光稳定性与洗脱回收率的角度而言,柠檬黄85与诱惑红作为喷雾指示剂的性能要优于丽春红2R和亚甲基蓝。(2)研究了生长时期、叶片状态、雾滴下落高度、测试液体与接触介质以及药液浓度等因素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生长时期对油菜叶表面润湿性有显着性影响,叶表面润湿性从苗期到蕾薹期有显着下降,叶片的疏水性不断增强,而从蕾薹期到角果成熟期,叶表面润湿性有轻微上升趋势,变化不明显;(2)油菜叶片和水稻叶片在两种叶片状态(鲜叶与黄叶)下均表现为疏水,且鲜叶近轴面的润湿性不如远轴面,黄叶则表现相反。而油菜叶片在感染菌核病后,叶表面润湿性发生了极大改变,且离病斑越远的叶片部位的润湿性越接近正常叶片;(3)在20 cm内雾滴下落高度的增加对清水在石蜡表面的润湿性没有提升,而有机硅助剂对润湿性改善效果明显,且雾滴下落高度的增加对有机硅助剂在石蜡表面的润湿性提升较明显;(4)三种接触介质的亲水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石蜡、油菜叶片、水稻叶片,均呈疏水状态,当使用药剂替代清水时润湿性均有显着提升。(5)不同药剂随浓度变化趋势不一,但在溶液饱和范围内,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接触角根据药剂类型不同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且微乳剂的润湿性表现要优于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3)搭建了用于水稻叶表面深度信息及粗糙度信息提取的变焦显微图像拍摄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清晰度算法的叶表面粗糙度信息快速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应用Tenengrad梯度算法与Laplacian梯度算法所获取的水稻深度图接近水稻叶表面的纹理特征,叶表面粗糙度计算结果与Variance梯度算法和Brenner梯度算法相比更加可靠,能够用于获取水稻叶表面粗糙度信息。另外,应用标准品测试该方法的相对误差为7.154%,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综上所述,本研究围绕叶表面润湿性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展开,探明了叶表面润湿性与雾滴沉积效果的相关性关系,探究了生长时期、叶片状态、雾滴下落高度、测试液体、接触介质以及药液浓度等因素对润湿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清晰度算法快速获取叶表面粗糙度信息的方法并搭建了相应的变焦显微图像拍摄系统,为从叶片润湿角度提升药液有效利用率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二、水稻杀菌剂多三环可湿性粉剂的研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杀菌剂多三环可湿性粉剂的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防菌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
        1.1.1 木霉菌的研究进展
        1.1.2 芽孢杆菌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
        1.2.1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1.2.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2.3 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
        1.2.4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1.3 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杀菌剂联用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1.3.1 杀菌剂对生防菌的影响
        1.3.2 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防治植物病害的现状
    1.4 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菌测定
        2.2.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2.2.3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菌作用
        2.2.4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
        3.1.1 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
        3.1.2 木霉菌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3.1.3 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
        3.1.4 杀菌剂与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
        3.1.5 木霉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效果评价
    3.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
        3.2.1 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2.2 木霉菌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2.3 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3.2.4 杀菌剂与3种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
        3.2.5 木霉菌与噻唑锌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3.3 杀菌剂和芽孢杆菌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3.3.1 杀菌剂对水稻胡麻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3.2 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3.3 芽孢杆菌发酵液对水稻胡麻斑病的抑制作用
        3.3.4 芽孢杆菌对杀菌剂的相容性测定
        3.3.5 杀菌剂与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3.4 杀菌剂和芽孢杆菌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3.4.1 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4.2 芽孢杆菌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4.3 芽孢杆菌发酵液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4.4 杀菌剂与芽孢杆菌的相容性测定
        3.4.5 芽孢杆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
4.讨论
    4.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4.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4.3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4.4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平原河网区稻田磷素与农药脉冲式输出及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稻田磷素脉冲式输出及监测策略研究进展
        1.2.2 稻田农药脉冲式输出及监测策略研究进展
        1.2.3 农药环境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4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openGUTS模型简介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排水脉冲研究
    2.1 研究区简介
    2.2 研究区水稻生长状况与气象特点
    2.3 研究区排水脉冲研究
        2.3.1 稻作期田间排水脉冲过程监测
        2.3.2 稻作期排水脉冲式输出特征
第3章 施肥稻田磷素脉冲式输出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研究区施肥情况
        3.1.2 取样监测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施肥稻田磷素脉冲式输出特征
        3.2.1 施肥稻田田面水磷素浓度动态变化特征
        3.2.2 施肥稻田地下水磷素浓度动态变化特征
        3.2.3 施肥稻田排水磷素浓度动态变化特征
        3.2.4 施肥稻田磷素输出负荷及流失风险
    3.3 施肥稻田磷素流失机理分析
    3.4 磷素和排水双脉冲输出过程相位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稻田治虫灌溉期间农药脉冲式输出过程研究
    4.1 研究区水药管理状况
    4.2 施药过程与试验设计
    4.3 治虫灌溉农药输出过程监测
        4.3.1 农药取样监测
        4.3.2 地表、地下水位监测
        4.3.3 农药输出负荷计算
        4.3.4 气象条件监测
    4.4 稻田治虫灌溉期间农药输出脉冲
        4.4.1 脉冲式输出浓度变化特征
        4.4.2 稻田治虫灌溉农药输出负荷
        4.4.3 治虫灌溉农药与排水脉冲式输出过程的相位关系
        4.4.4 农药在排水通道中沿程运移规律
    4.5 农药运移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5.1 农药理化性质的影响
        4.5.2 不同时期农药漂移作用的影响
        4.5.3 气-水界面沉降和挥发作用的影响
        4.5.4 田间实际状况的影响
    4.6 农药和排水双脉冲输出过程的滞后分析
    4.7 农药动力学模型建立与农药高频监测
        4.7.1 农药动力学模型简介
        4.7.2 治虫灌溉后毒死蜱脉冲式输出过程模拟
        4.7.3 组合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4.7.4 农药脉冲式输出的监测策略及启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稻田治虫灌溉杀虫剂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5.1 基于风险商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5.1.1 水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建立
        5.1.2 稻田排水中杀虫剂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结果
    5.2 基于openGUTS模型的施药稻田毒死蜱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5.2.1 openGUTS模型率定与模拟过程
        5.2.2 施药稻田田面水毒死蜱暴露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5.2.3 施药稻田毒死蜱输出脉冲对下游水体的生态风险评价
        5.2.4 基于openGUTS模型的高层次水生生态风险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7种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田间防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作物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情况
    1.5 调查方法
    1.6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4)7.5%茶·黄素可溶液剂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作物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 试验单位
        1.3.2 试验时间、地点和作物品种(表1)。
        1.3.3 试验设计
        1.3.3. 1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4]
        1.3.3. 2 田间大区药效试验
        1.3.3. 3 调查方法
        1.3.3. 4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4]
2结果与分析
    2.1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2.2 田间大区药效试验
    2.3 不同用药量对产量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5)S-诱抗素对水稻稻瘟病防治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诱抗素对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药效的影响
    2.2 S-诱抗素对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药效的影响
    2.3 S-诱抗素和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共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4 S-诱抗素和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共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与植物健康
    1.2 水稻病害
        1.2.1 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及其危害
        1.2.2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2.3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2.4 水稻稻曲病发生与危害
    1.3 生物杀菌剂及其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1.4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1.4.1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4.2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1.5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1.5.1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5.2 链霉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机制
    1.6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与应对
        1.6.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
        1.6.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缺陷的应对
    1.7 水稻病害的化学防治
        1.7.1 水稻稻瘟病的化学防治
        1.7.2 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
        1.7.3 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
        1.7.4 水稻病害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1.8 论文研究目的与思路
第二章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2 菌株H158的鉴定
        2.2.3 H158生物膜的形成
        2.2.4 H158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2.2.5 H158产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2.2.6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2.2.7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2.2.8 H158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试验
        2.2.9 H158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2.2.10 H158处理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158的鉴定
        2.3.2 H158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2.3.3 H158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的生物膜结构
        2.3.4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2.3.5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2.3.6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2.3.7 H158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2.3.8 H158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2.3.9 H158处理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2 品种和杀菌剂
        3.2.3 QoI类杀菌剂与H158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试验
        3.2.4 QoI类杀菌剂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3.2.5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3.2.6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2.7 与肟菌酯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158和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控上的增效作用
        3.3.2 QoI类杀菌剂对H158培养状况的影响
        3.3.3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3.3.4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3.5 肟菌酯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2 品种和杀菌剂
        4.2.3 戊唑醇与H158混用对水稻曲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4.2.4 戊唑醇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4.2.5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2.6 与戊唑醇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H158与戊唑醇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
        4.3.2 戊唑醇对H158培养性状的影响
        4.3.3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3.4 戊唑醇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5.2.2 菌株HSA312的鉴定
        5.2.3 HSA312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5.2.4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的紫外线抗性
        5.2.5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在植株表面的定殖
        5.2.6 HSA312 对水稻ISR
        5.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5.2.8 HSA312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田间试验
        5.2.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5.2.10 HSA312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5.2.11 HSA312处理水稻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5.2.1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HSA312的鉴定
        5.3.2 HSA312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5.3.3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5.3.4 HSA312对紫外线抗性
        5.3.5 HSA312在水稻植株上留存动态分析
        5.3.6 HSA312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5.3.7 与HSA312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5.3.8 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5.3.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5.3.10 HSA312和不同药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5.3.11 HSA312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6.2.2 品种和杀菌剂
        6.2.3 三环唑与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6.2.4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6.2.5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6.2.6 与三环唑混用对HSA312 引发水稻ISR的影响
        6.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6.2.8 稻瘟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6.2.9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HSA312和三环唑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6.3.2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6.3.3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6.3.4 三环唑对HSA312 水稻ISR的影响
        6.3.5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基因转录组的影响
        6.3.6 水稻稻瘟病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与相关机理
        7.1.2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1.3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1.4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与相关机理
        7.1.5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8)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稻瘟病研究概况
        1.1.2 农药使用及复配现状
        1.1.3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
        1.1.4 咪鲜胺的应用及抗性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水稻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病菌分离
        2.2.2 致病性鉴定
        2.2.3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2.2.4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2.2.5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2.2.6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2.2.7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菌分离结果
    3.2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3.3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3.4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3.5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3.6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4 讨论
    4.1 病菌分离
    4.2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
    4.3 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4.4 嘧菌酯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4.5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监测
    4.6 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植物叶片表面润湿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叶表面润湿性研究进展
        1.2.1 叶表面润湿性对化学防治的意义
        1.2.2 叶表面润湿性与雾滴沉积效果的关联性
    1.3 叶表面粗糙度信息提取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样本
        2.1.2 试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2.1 主要试验设备
        2.2.2 其他实验设备
        2.2.3 喷雾试验平台
        2.2.4 图像拍摄系统
    2.3 图像处理算法
        2.3.1 高斯滤波
        2.3.2 SURF特征匹配
        2.3.3 暴力匹配算法
        2.3.4 Homography矩阵计算与透视变换
        2.3.5 无参考图像清晰度评价方法
    2.4 润湿性评价指标
        2.4.1 接触角
        2.4.2 表面自由能
        2.4.3 表面粗糙度
    2.5 其他评价指标
        2.5.1 BBCH编码系统
        2.5.2 相关性模型分析
    2.6 数据处理软件
第三章 叶表面润湿性与雾滴沉积效果的相关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接触角测定
        3.2.3 标准曲线测定
        3.2.4 沉积量测定
        3.2.5 喷雾指示剂见光稳定性与洗脱回收率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植物油浓度对叶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3.2 植物油浓度对叶表面沉积效果的影响
        3.3.3 喷雾指示剂的见光稳定性与洗脱回收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叶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长时期对润湿性的影响
        4.3.2 叶片状态对润湿性的影响
        4.3.3 雾滴下落高度对润湿性的影响
        4.3.4 测试液体及接触介质对润湿性的影响
        4.3.5 药液浓度对润湿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变焦显微图像拍摄系统提取叶表面粗糙度信息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获取叶表面粗糙度信息
        5.3.2 清晰度算法的效果比较
        5.3.3 测量准确度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水稻杀菌剂多三环可湿性粉剂的研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D]. 王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平原河网区稻田磷素与农药脉冲式输出及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D]. 陈诚. 扬州大学, 2021
  • [3]7种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田间防效试验[J]. 高小文,孙剑华,赵艳,王浩挺. 生物灾害科学, 2020(03)
  • [4]7.5%茶·黄素可溶液剂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 高小文,王亚超,孙剑华,陆骏,陶传荣.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0(08)
  • [5]S-诱抗素对水稻稻瘟病防治和产量的影响[J]. 苏正川,谢兴伟,白伟,刘文涛,熊仁科,吴红波,司乃国. 农药, 2020(08)
  • [6]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D]. 刘连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7]75%三环唑干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在飞防中的应用研究[D]. 谢石发.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8]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D]. 高云萍.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烯丙苯噻唑和氟唑环菌胺复配颗粒剂研究及其对水稻苗期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效[J]. 王国祯,李雪明,韩瑞旗,程星凯,徐彦军,黄中乔,徐博,刘鹏飞,刘西莉. 农药学学报, 2020(02)
  • [10]植物叶片表面润湿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 肖舒裴. 浙江大学, 2020

标签:;  ;  ;  ;  ;  

水稻杀菌剂多三环可湿性粉剂的研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