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沪B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霞[1](2011)在《我国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来自财务报告的数据》文中提出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已经五年了,在此期间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及实务界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结合已有研究文献的成果,采用收益影响法,对AB股上市公司采用新准则双重披露财务报告数据差异进行检验,其结果揭示出: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准则效果显着。
刘莉[2](2010)在《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研究》文中认为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是企业经营状况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沟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媒介。因此,拥有一种“国际通用”的会计,一直是会计学界长时间内的研究主题。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我国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基本涵盖了日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大部分内容,新会计准则体系除小部分事项根据中国情况做出特别处理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这种形式上的趋同并不能推论出国内外会计准则的趋同达到预期目标。即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提高的同时,会计信息质量是否也在提高?针对这些问题,会计学界很多学者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结论各异。本文首先检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比性:在找出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形式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以及非参数Wilcoxon检验和参数T检验,比较深沪两市AB股上市公司在《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来验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其次,在验证国内外会计准则具有可比性,即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基础上,运用《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一年和后两年的财务数据,检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进而检验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可比性提高的同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在提高,因而得出结论: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达到预期目标。
郭娟[3](2009)在《我国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同时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由于各地会计准则相差较大,为了满足香港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这类企业不仅需要在内地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还需要向香港投资者提供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双重财务报告虽然有其合理性,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至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基本完成。2007年12月,财政部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订了《关于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与《关于内地审计准则与香港审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本文以新会计准则发布以及内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效为背景,考察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的协调程度,同时结合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差异对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协调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准则条文上协调程度很高。实务中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能显着地减小财务报告披露的差异。而且根据香港市场回报率与双重报告差异的相关关系的分析,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更信赖按照我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即改革我国A-H股双重上市公司披露双重财务报告的条件已经成熟。内地政策制定机构应该与香港积极进行合作,在不影响双方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前提下,简化双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程序,使企业按照本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能获得对方资本市场的认可,以促进双重上市公司更快的发展。
王慧[4](2009)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 ——来自A、H股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自1992年财政部发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从形式上看,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尤其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实施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大大缩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但是,形式上实现协调并不一定代表实质上实现协调,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心的是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实质上的协调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为投资决策和宏观调控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魏明海,2003)实务中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如何呢?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从境内外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和我国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作为出发点,试图考察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整体效果,针对协调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以往大多学者只从准则本身或审计等微观方面分析原因的做法,而是结合我国的经济、制度背景,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原因,以展望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发展。本文最终的研究结论是:A、H股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无论在各年还是在各阶段都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规律;在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方面,RT2的变化虽然各年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是各阶段之间却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系数的变化各年和各阶段之间基本上是此消彼长的;2007年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无论是会计盈余差异还是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因而可以明确的一点是: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仅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形式上的协调,而且也达到了实质上的协调效果。
徐经长,王志超[5](2009)在《中国国际会计协调研究述评》文中指出中国国际会计协调研究可划分为会计信息的协调过程研究和协调化信息的作用后果研究。会计信息的协调过程包括会计标准差异、会计准则协调原则、会计标准的遵循程度、会计方法选择等内容。协调化信息的作用后果包括国际协调引致的信息质量变化和信息的经济后果。会计标准的等效研究将是下一个阶段值得关注的重点。
龚翔[6](2008)在《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实证研究:十年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我国1997年~2007年6月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等主流杂志上所发表的100多篇主要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实证会计研究成果,从会计信息含量、会计政策选择、资本市场有效性检验、价值相关性、盈余管理、股利政策、融资与资本结构、财务困境预警、公司治理、资产重组与并购、公司绩效、会计差异、会计规范等几个主要领域进行回顾,以把握我国学者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张娟[7](2008)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及效果研究 ——基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尤其是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大大增强,这必然要求减小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加强财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趋同性。鉴于此,本文将对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差异分析。本文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要求以及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对新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状况做实证研究,研究样本选取2005-2007年深市的AB股上市公司,并且分别从净利润差异分析与会计信息含量的比较两个方面研究。本文研究发现主要有: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双重披露差异整体并没有显着降低,但新准则实施前后的差异的绝对值变小;国际会计准则的信息含量并没有显着高于我国会计准则,新准则形式上的协调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检验新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为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实践问题提供经验证据。
李喜荣[8](2008)在《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实现手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为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需要更高质量、更透明、更具可比性的财务信息。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来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构筑了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平台,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从此走向国际趋同下的充实与完善阶段。回顾我国会计改革以及会计准则建设的历史,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并且主要体现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上,这对我国的会计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充分趋同。会计准则的趋同包括“形式上的趋同”和“实质上的趋同”,所谓“形式上的趋同”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的趋同,而“实质上的趋同”是指会计准则执行的趋同,即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趋同。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充分实现了形式上的趋同,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实质上的趋同呢?影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如何去完善这些因素,以使现行会计准则达到实质性趋同呢?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的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局部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1979年至1992年)2.广泛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1992年至1997年)3.与国际惯例充分协调的阶段(1997年至2006年)4.加速与国际惯例趋同的阶段(2006年至今),这样便对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接着对B股市场的基本情况和特殊性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为下文的实证研究作铺垫;其次,从财务报表数据差异和会计信息含量差异两个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效果进行研究,在财务报表数据差异实证研究中,分别研究了深市和沪市的区别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投资者主体差异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审计人员的差异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在会计信息含量差异实证研究中,分别采用报酬模型和价格模型对会计准则的有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以国内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与以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差异类型由以前的高估逐渐转向低估的趋势。2.尽管我们在准则制定方面己经越来越接近国际准则,但是实际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3.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信息并不比按我国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地依赖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信息,而不是经过国际会计准则调整过后的信息,说明会计准则形式上的协调并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达不到实质上的协调;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的结论,分析了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除了准则本身之外,主要是市场和执行机制缺乏效率。如:投资主体(即公司治理机制)、审计人员(即审计市场)、证券交易所(外部市场环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实现手段: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2005年4月29日我国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股权的“全流通”,避免了“一股独大”带来的弊端,但这并不能说明全流通能改善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效率。首先,全流通将导致股权高度分散,“内部人控制”现象将更加突出;其次,大小股东利益之争依然存在;三是股权激励并非完美,代理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应从以下几个措施入手:(1)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强化公司内部治理;(2)实行股票期股薪酬制度,构建有效激励机制;(3)完善股东诉讼制度,强化赔偿和惩罚机制;(4)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2.积极培育和严格规范审计市场。我们认为,在未来证券审计市场的政策制定和监管过程中,应继续强调对各个市场主体的平衡监管,加大对典型恶性案件的检查惩处力度,适当调整监管重点(例如加强对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抽样核查工作)。3.加大会计监管力度和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管体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加强和完善监管主体建设;(2)突出监管方式的多元化、现代化;(3)做好会计监管立法工作。4.提高投资者的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5.推进会计法制建设,解决好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6.加强会计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最新的数据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状况,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找出影响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与以往的规范研究相比,更有说服力。2.思路新颖。由于时间和数据资料的限制,无法通过对现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找出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但是,影响准则国际协调(或趋同)的环境因素在不同的会计标准下却是大同小异。于是本文通过研究改革前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效果,进而找出影响协调效果的环境(非准则本身)因素,以便对现行会计准则更好的与国际趋同提出一些建议。3.对如何实现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提出了详细、新颖的建议。特别是针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股票期股薪酬制度;针对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阳亮,翁壮伟[9](2007)在《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文中研究指明自1992年会计改革以来,中国的会计标准经历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国际协调的改革。文章回顾、总结和评价了有关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协调的实证研究,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杨钰[10](2007)在《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度研究 ——来自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近年来会计学术界、实务界以及准则制订机构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然而,无论是IASB及其他国际性组织为促进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所进行的努力,还是世界各国的积极介入和参与,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即提高国家和地区间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为例,运用Jaccard系数等多种量化研究方法,对1998年以来我国会计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1上中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2)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并以我国B股上市公司分别按CAS与IAS编制的境内、外年报所采纳的相关会计政策为数据来源,测量了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程度与进程;此外,本文亦通过多种非参数统计方法直接检验了会计的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的关系。在所考察的期间,就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来看,相关CAS与IAS之间的协调度逐步提高且变化显着,从而表明至少在所考察的会计事项方面,我国这段时期的会计改革,尤其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方面的确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CAS已实现了与IAS的实质性趋同;但趋同不等于等同,为了适应我国特殊的国情需要,CAS在少数领域仍保持了与IAS的适度差异。就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来看,在A、B两个阶段,相关会计实务平均都达到了高度协调;但从A阶段到B阶段,实务比较项目的国际协调度却普遍降低了。就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的关系来看,A、B阶段实务的协调度显着高于对应比较项目的准则协调度,表明会计实务存在自发协调;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与准则协调不完全同步的事实说明,除准则协调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实务协调度的提高;但研究结果也表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与实务协调度之间是显着正相关的,这说明会计准则的协调仍然是影响实务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我国新准则体系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大同小异且两套准则中备选会计方法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期待2007年上市公司正式执行新准则之后,境内外会计实务方法的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同时运用Jaccard系数法测量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度,并首次运用多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协调化进程进行了动态的考察,从而丰富了会计国际协调的量化研究;二是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IAS的协调与趋同程度提供了最新的直观经验证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三是在国内首次通过检验同阶段相同会计事项上的准则国际协调度与实务协调度的相关性,直接考察了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的关系。
二、深沪B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沪B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来自财务报告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 |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1. 样本选取 |
2. 数据来源 |
三、实证检验及分析 |
四、结论与分析 |
(2)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结构框架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会计准则 |
2.1.2 会计国际趋同 |
2.1.3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
2.2 会计准则评价理论 |
2.3 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
2.3.1 价值相关性的涵义 |
2.3.2 价值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
3.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现状 |
3.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欧盟会计体系趋同现状 |
3.3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体系趋同现状 |
3.4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体系趋同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可比性的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检验 |
4.1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假设 |
4.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描述性统计 |
4.4 假设检验 |
4.5 研究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价值相关性的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检验 |
5.1 研究设计 |
5.1.1 模型选择 |
5.1.2 变量选取 |
5.1.3 样本选取 |
5.2 描述性统计 |
5.3 研究假设 |
5.4 价值相关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检验结论 |
6.1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显着 |
6.2 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情况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显着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我国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献综述 |
1.3.2 文献评价 |
1.4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现状分析 |
2.1 财务报告概述 |
2.1.1 财务报告概念界定 |
2.1.2 财务报告的目标及要求 |
2.2 财务报告跨国披露方式 |
2.2.1 财务报告跨国披露方式 |
2.2.2 财务报告跨国披露方式影响因素 |
2.3 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现状 |
2.3.1 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现状 |
2.3.2 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现状评价 第3章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协调分析 |
3.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 |
3.2 基本准则协调分析 |
3.3 一般业务准则协调分析 |
3.3.1 研究步骤 |
3.3.2 结果分析 |
3.4 特殊行业或业务准则协调度分析 第4章 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差异分析 |
4.1 财务报告差异趋势分析 |
4.2 财务报告差异分布分析 |
4.2.1 净利润差异符号分布描述 |
4.2.2 净利润差异行业分布分析 |
4.3 财务报告差异准则因素分析 |
4.3.1 财务报告差异研究结果 |
4.3.2 差异具体项目分析 |
4.4 财务报告差异与市场回报率关系分析 |
4.4.1 分析方法与模型设计 |
4.4.2 差异与市场回报率关系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1 研究结论 |
5.1.2 启示 |
5.2 继续协调准则差异,深化高质量准则建设 |
5.3 建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等配套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 ——来自A、H股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2.1 研究目的 |
0.2.2 研究意义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
0.3.1 研究内容 |
0.3.2 文章的写作框架 |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0.5 本文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1.1 文献综述 |
1.1.1 关于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研究的文献 |
1.1.1.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1.1.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1.2 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 |
1.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 理论基础 |
1.2.1 关于会计规范、会计标准、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界定 |
1.2.2 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相关理论 |
1.2.2.1 协调、协调度、协调层次的含义 |
1.2.2.2 调节、协调、趋同、标准化的含义 |
1.2.2.3 会计国际协调的界定 |
1.2.2.4 会计国际协调的实质 |
1.2.3 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相关理论 |
1.2.3.1 价值相关性的界定 |
1.2.3.2 信息观与计价模型观理论 |
1.2.4 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检验的方法 |
2 对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的实证研究 |
2.1 假设的提出 |
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3 净利润、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
2.3.1 净利润、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一般性统计 |
2.3.2 净利润、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
2.4 净利润、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显着性检验 |
2.4.1 关于检验方法的选择 |
2.4.2 结果及分析 |
2.4.2.1 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的检验结果 |
2.4.2.2 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检验结果 |
2.5 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对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
2.5.1 境内外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差异的一般性统计 |
2.5.2 境内外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
2.5.3 境内外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差异的显着性检验 |
3 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3.1 假设的提出 |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 模型分析 |
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 |
3.4.2 相关性分析 |
3.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4 对1993-2007 年A、H 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
4 实证结论的定性分析 |
4.1 关于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的分析 |
4.2 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分析 |
5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局限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中国国际会计协调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国际会计协调研究的再认识 |
二、会计信息的协调过程研究 |
三、协调化信息的作用后果研究 |
(一) 协调化信息的质量特征研究 |
1.对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检验。 |
2.对信息可比性的检验。 |
3.对信息谨慎性的检验。 |
(二) 对信息产生的经济后果的检验 |
四、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7)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及效果研究 ——基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文献回顾与评价 |
1.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文献回顾 |
1.2 文献评价 |
1.3 本文框架 |
1.4 重要概念的说明 |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我国会计准则形式协调的进程 |
2.1 局部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1979年—1992年) |
2.2 较为广泛的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1992年—2001年) |
2.3 全面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2001年至今) |
2.4 小结 |
第三章 会计实务协调:基于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的实证研究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 样本数据与数据来源 |
3.3 研究设计与结果 |
第四章 会计实务协调:基于财务报表数据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检验模型与变量设计 |
4.4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原因分析 |
5.3 政策建议 |
5.4 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详细摘要 |
(8)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实现手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2 研究说明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0.3 文献回顾 |
0.4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0.5 创新与不足 |
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及B 股市场概述 |
1.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简要历程 |
1.1.1 局部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1979 年至1992 年) |
1.1.2 广泛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1992 年至1997 年) |
1.1.3 与国际惯例充分协调的阶段(1997 年至2006 年) |
1.1.4 加速与国际惯例趋同的阶段(2006 年至今) |
1.2 B 股市场概述 |
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研究 |
2.1 对财务报表数据差异的实证研究 |
2.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1.2 研究设计与结果 |
2.1.3 小结 |
2.2 对会计信息含量差异的实证研究 |
2.2.1 研究假设 |
2.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2.3 模型分析 |
2.2.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3. 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现手段 |
3.1 实证结论 |
3.2 影响因素分析 |
3.3 实现手段 |
3.3.1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
3.3.2 积极培育和严格规范审计市场 |
3.3.3 加大会计监管力度和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管体制 |
3.3.4 提高投资者的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 |
3.3.5 推进会计法制建设,解决好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 |
3.3.6 加强会计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度研究 ——来自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 主要学术贡献与创新 |
第2章 会计国际协调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2.1 会计国际协调及相近概念 |
2.2 会计准则协调与会计实务协调 |
2.2.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 |
2.2.2 会计实务国际协调 |
2.3 会计计量协调与会计披露协调 |
第3章 会计国际协调经验研究文献综述 |
3.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测量研究 |
3.1.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1.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2 会计实务国际协调度测量研究 |
3.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3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 |
3.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第4章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研究:以资产计价相关准则为例 |
4.1 会计准则协调度的测量方法 |
4.1.1 会计准则协调度的主要测量方法介绍 |
4.1.2 会计准则协调度测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范围 |
4.2.2 研究步骤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的统计分布与特征描述 |
4.3.2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变化的趋势分析 |
4.3.3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的具体分析 |
4.4 本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局限 |
4.5 本章附表 |
第5章 中国会计实务国际协调度及其与准则协调度的关系研究:以资产计价相关事项为例 |
5.1 我国会计实务国际协调研究基础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5.2.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3.1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的统计分布与特征描述 |
5.3.2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变化的趋势分析 |
5.3.3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的具体分析 |
5.3.4 会计实务协调度与准则协调度关系的检验 |
5.4 本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局限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深沪B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来自财务报告的数据[J]. 李文霞. 现代商业, 2011(18)
- [2]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研究[D]. 刘莉.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3]我国A-H股双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研究[D]. 郭娟. 东北大学, 2009(06)
-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 ——来自A、H股公司的经验证据[D]. 王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5]中国国际会计协调研究述评[J]. 徐经长,王志超.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01)
- [6]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实证研究:十年综述[A]. 龚翔. 资本市场会计研究——第八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7]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及效果研究 ——基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实证分析[D]. 张娟. 苏州大学, 2008(01)
- [8]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实现手段研究[D]. 李喜荣.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9]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J]. 张阳亮,翁壮伟. 经济师, 2007(09)
- [10]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度研究 ——来自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的经验证据[D]. 杨钰. 厦门大学,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