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玻璃纤维复合建材

聚酯玻璃纤维复合建材

一、聚酯玻璃纤维复合建材(论文文献综述)

薛忠民,王占东,尹证[1](2021)在《中国工业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工业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原材料和行业组织的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我国复合材料在典型工业领域上的应用,并对未来国内工业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梓宁[2](2021)在《玉米秸秆纤维沥青吸附机制及其SMA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在生产大量粮食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农副产品秸秆作物,而秸秆的焚烧和堆积均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如果将玉米秸秆制作成纤维应用到沥青路面中,不但能够缓解秸秆作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能起到变废为宝、节约有限资源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环境与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如何将玉米秸秆制作成符合沥青路面要求的纤维材料还处于不同程度的研究阶段,同时对于沥青路用玉米秸秆纤维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为此,本文将提出一种符合沥青路面应用玉米秸秆纤维的制备工艺,并给出玉米秸秆纤维的技术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玉米秸秆纤维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调控研究。首先分析了玉米秸秆的组成结构,选取玉米秸秆皮作为制作纤维的原材料。通过皮穣分离得到玉米秸秆皮,对其进行物理以及化学处理,并基于纤维吸油试验结果确定玉米秸秆纤维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秸秆纤维的性能进行测试,结合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沥青路面用纤维(JT/T 533—2020)中对絮状木质纤维的技术要求对玉米秸秆纤维性能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沥青路用玉米秸秆纤维的评价指标。利用BET试验方法对玉米秸秆纤维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基于玉米秸秆纤维吸附沥青质试验,分析了不同掺量下玉米秸秆纤维吸附沥青质的能力,以及单位质量玉米秸秆纤维对不同沥青种类中沥青质的吸附效果。结合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等温线模型,揭示了玉米秸秆纤维吸附沥青质的动态三阶段吸附机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了四种不同组分比例的沥青分子模型以及玉米秸秆纤维分子模型,设定分子力场以及计算参数,构建界面分子动力学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玉米秸秆纤维吸附沥青不同组分的规律性,研究表明饱和分和芳香分扩散系数数值较大。对玉米秸秆纤维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掺量下玉米秸秆纤维对沥青基本性质、高温性能以及低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能够提高沥青的黏度,改善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且通过提高玉米秸秆纤维掺量是可以达到木质素纤维以及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性能的改善效果。基于Han曲线分析,玉米秸秆纤维与沥青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当少量的玉米秸秆纤维掺入到沥青中时,纤维在沥青中会起到部分增韧作用,然而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多,纤维在沥青中吸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根据玉米秸秆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理化与力学属性,开展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路用性能调控与提升技术研究。基于纤维沥青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的玉米秸秆纤维掺量,进行SMA-13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以及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疲劳性能以及动态模量性能试验研究,结合木质素纤维、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揭示玉米秸秆纤维对SMA混合料性能的提升规律和作用机理。进而设计吸附(玉米秸秆纤维)+增强(玄武岩纤维)型混合纤维,之后进行SMA-13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以及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以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明确混合纤维对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调控原理,最后通过SMA混合料路用性能与经济性对比分析,推荐用于调控和提升SMA混合料性能的玉米秸秆纤维与混合纤维合理掺量。铺筑玉米秸秆纤维/玄武岩纤维SMA-13混合料室内足尺试验场,进行了生产配合比设计,总结路面施工工艺。基于足尺加速加载试验,对玉米秸秆纤维/玄武岩纤维SMA-13面层结构和木质素纤维SMA-13面层结构的车辙深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玄武岩纤维SMA-13面层结构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这为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案例分析以及技术支撑。

朱兵[3](2021)在《季冻区聚酯纤维—高黏剂复合改性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道路大规模使用密级配沥青路面,阻断了雨水自然渗透过程,引发了城市洪涝、地下水位降低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透水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可持续的路面材料,广泛应用于停车场和轻交通荷载路面。与密级沥青混合料相比,透水沥青混合料具有高空隙率(18-25%),能够减少地表雨水径流、补充地下水、吸收交通噪声和提高路面抗滑性。但是透水沥青混合料强度低、抗裂性差和耐久性差,限制了在季冻区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在不显着降低混合料渗透性的前提下显着提高力学性能、改善低温抗裂性和冻融耐久性,成为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钢渣是钢铁产业的废弃物,传统钢渣的处理是倾倒填埋场,占用了土地资源,污染了环境。与天然骨料相比,钢渣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如高比重、表面粗糙、立方体结构,高耐磨性和抗破碎性,可以显着地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此外,钢渣的回收可以保护环境、节约天然资源和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纤维是沥青混合料常用的改性剂,比如:玄武岩纤维、木质素纤维和玻璃纤维等等。与其他纤维相比,聚酯纤维具有抗拉强度大和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兼顾了力学性能和沥青吸附能力,可以显着改善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和抗析漏性。高黏剂能够提高沥青结合料的粘度,提高沥青和骨料的粘附性,显着改善混合料的抗飞散性。本文依托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严寒地区生态绿色透水路面材料研究与应用”,确定了钢渣在透水沥青混合料中最佳替代率,基于声发射技术研究了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断裂行为,基于响应曲面法对聚酯纤维-高黏剂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优化,并研究了冻融耐久性。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兼顾渗透性、强度、抗裂性和耐久性的透水沥青混合料,以适应季冻区严格的环境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钢渣粗集料等体积替代玄武岩粗集料,替代率设置为0%、25%、50%、75%和100%,进行了体积特性、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膨胀性试验,进行了经济性评估,基于熵权法得出了钢渣最佳替代率。结果表明,钢渣加入后,渗透性略微提高,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显着改善,水稳定性得到提高,膨胀性略微增加,钢渣的最佳替代率为100%。(2)为了研究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断裂行为,采用慢速的低温劈裂试验获得稳定的裂缝扩展,并结合声发射仪实时监测以获得声发射信号。研究了累积声发射能量和断裂能之间的关系,基于累计RA和AF划分破坏阶段,采用最小离散度的方法确定了边界直线的斜率并划分了断裂模式,最后研究了b值与荷载水平的变化关系,并给出了钢渣组和玄武岩组临界破坏时b值的变化情况。(3)为了降低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飞散值和析漏值,采用聚酯纤维和高黏剂进行复合改性。以油石比、高黏剂掺量和聚酯纤维掺量为因素,以空隙率、马歇尔稳定度、飞散值和析漏值作为响应指标,建立了响应指标与因素之间的响应曲面模型,分析了各因素、交互作用和二次项对指标的影响,采用目标值优化法确定了最佳配合比。(4)基于最优配合比设计,以玄武岩组作为对照组,以钢渣组、聚酯纤维钢渣组、高黏剂钢渣组和聚酯纤维-高黏剂钢渣组作为试验组,对混合料进行了20次冻融循环处理,进行了低温劈裂、飞散和蠕变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对不同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抗飞散性和粘弹性的影响,采用Logistic模型对飞散曲线进行拟合来实现损伤量化分析,采用Burgers模型对蠕变曲线进行拟合来实现粘弹性量化分析。

徐祥[4](2021)在《基于纤维增强的聚氨酯(脲)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氨酯弹性体因其具有软段和硬段的独特分子结构而综合性能十分优异,集橡胶与塑料优点于一身,目前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在有些特定苛刻条件领域,聚氨酯的耐热性能、阻燃性能、介电性能及导热性能等远远未达到需要。而将纤维加入聚氨酯弹性体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玻璃空心微球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介电性能及导热性能;加入阻燃剂有效地提高材料的氧指数。所以对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采用一步法制备聚氨酯(脲)复合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基材的性能,纤维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玻璃空心微球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阻燃剂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改变多元醇的种类可以发现,采用聚醚多元醇MN450和PPG210并用,比例为1/1时,材料的各项性能较好;改变交联剂种类发现,采用交联剂TEOA时综合性能最好;改变异氰酸酯指数发现,当异氰酸酯指数为0.95时,综合性能较好;改变异氰酸酯种类及配比时发现,单独采用PM200时,综合性能较好。(2)改变短纤维种类发现,芳纶纤维的综合性能较好;改变芳纶纤维用量时发现随着AF用量的增加,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较好;改变玻璃纤维毡种类时发现,加入玻璃纤维毡后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阻燃性能都有所提高,450#玻璃纤维毡综合效果最优;改变偶联剂种类时发现,偶联剂能增强材料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其中偶联剂KH580的综合性能较好;改变偶联剂KH580用量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KH580用量增加,综合性能明显提高,但在持续增加后,性能改善不明显,综合来看KH580用量6%时,效果最佳。(3)改变玻璃空心微球种类时发现,GS20使得材料导热系数及电阻率表现较好,GS60使得材料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的效果较优,GS40的综合性能优异;改变玻璃空心微球GS40用量时发现,随着GS40的用量增加,材料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变差,导热性能及介电性能变好。GS40用量在6份时,综合效果最佳。(4)改变阻燃剂种类时发现,膨胀石墨EG的力学性能较好,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及EG的阻燃性能较好,聚磷酸铵的耐热性能较好,综合来看,膨胀石墨的效果最佳;改变阻燃剂DMMP用量时发现,随着用量的增加,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下降,阻燃性能明显增强,用量为10份时,综合性能最好;阻燃剂选用EG和DMMP比例并用时发现,氧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在EG/DMMP比例为1/1时,阻燃效果最为优异,综合效果最为优异。

苗冰杰[5](2021)在《VARI工艺下植物纤维渗透性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真空辅助树脂注射(Vacuum Assisted Resin Infusion,VARI)工艺制备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充分利用了植物纤维价格低廉和绿色环保等特点,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植物纤维独特的管腔纤维-纱线-织物的多尺度结构,导致VARI工艺制备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时出现树脂渗透行为和产品质量难以把控的问题。为提高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以及成型质量,开展了如下研究:对退浆前后苎麻织物的性能变化和191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化学流变性能进行了探究,并建立树脂黏度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退浆后苎麻纤维表面杂质被去除,表面的粗糙程度增加,纤维极性分量提升;苎麻纱线的本构关系发生了变化,导致苎麻织物经纬向拉伸性能均发生变化;建立的化学流变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191型树脂的黏度随时间、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为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推导了渗透率的理论计算公式来表征苎麻纤维的渗透性能;采用1、4、8、12和16层苎麻织物分别进行充模实验,探究树脂在不同厚度增强体中的渗透行为差异,并制备苎麻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基复合材料(Ramie fabric reinforced 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composite,RFUC),探究其成型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铺层厚度改变了增强体的压实程度,从而影响树脂流动通道的大小,导致渗透率随铺层厚度的增加呈非线性下降的趋势,且树脂流动仿真模拟的精度会随铺层厚度的增加而提高;RFUC的力学性能受纤维体积分数和内部缺陷协同作用的影响,且织物层数达到16层时,树脂对增强体渗透能力的不足导致RFUC的力学性能较差并存在较多缺陷。为解决高厚度RFUC存在的浸润缺陷,分别采用玻璃纤维混杂铺层结构设计、苯乙烯调控树脂黏度以及KH550硅烷偶联剂对苎麻纤维表面改性这三种优化方案对16层织物制备的RFUC的渗透性和成型质量进行优化探究。结果表明:玻纤织物较大的束间流动通道和纤维束内的毛细作用力是提升苎麻增强体渗透性的主要原因,其在增强体中越分散,渗透率越好。玻璃/苎麻混杂铺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因铺层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断裂失效模式,进而导致力学性能的差异;随着树脂黏度的降低,增强体渗透率呈线性降低的趋势,RFUC的力学性能先升高后降低,这与苯乙烯分子的固化机制相关;3wt%硅烷偶联剂降低了苎麻的表面极性,改性后RFUC的渗透性和力学性能均得到提升。

王子焱,钟昊天,贾钰,司集文,朱富杰,苗世顶[6](2020)在《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与制品开发现状分析》文中指出连续玄武岩纤维(Continuous Basalt Fiber,简称CBF)是由天然的玄武岩矿石在高温下拉制而成。相对于石棉、岩棉等短纤维,CBF具有较高的长径比,不易被肺部吸入,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低、制备过程无污染,因而被称为绿色材料。相对于玻璃纤维,CBF具有优良的耐碱性,同时具有宽范围耐温性(-196℃~700℃),高强、绝热及高介电性能等。但现阶段CBF产量并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料成分、设备和工艺等多诸多问题。本综述论文给出了CBF原料中SiO2、Al2O3、FeO+Fe2O3等主成分影响拉丝工艺的经验规律,分析了漏板、窑炉均化、浸润剂、及熔制技术等影响因素。同时,本文就玄武岩资源与CBF产业现状、CBF复合材料研发及CBF应用领域给出了介绍,该内容不仅包括建筑、防火隔热等传统领域,还包括汽车轻量化、过滤环保及电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最后简述了我国开发CBF所存在问题,并给出展望。

黄乐[7](2020)在《纤维掺量及种类对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纤维掺量及种类对砂浆性能的影响规律,系统以水泥砂浆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掺三种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掺量为水泥体积的0.1%、0.2%、0.3%,研究纤维掺量及种类对其流动度、物理性质、力学强度、收缩及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各纤维砂浆流动度先增大后减小。与其他两种纤维相比,玻璃纤维阻碍砂浆流动的能力最强。(2)掺玻璃纤维试块的孔隙率、吸水率逐渐增大,掺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试块的孔隙率分别先增大后减小、先减小后增大。不同玻璃纤维及玄武岩纤维掺量下的试块孔隙率、吸水率、真密度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而不同聚酯纤维掺量下的试块孔隙率均有所降低。(3)玻璃纤维对试块的各龄期抗折强度均有改善作用。3d龄期时,试块抗压强度随着玻璃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而7d、28d龄期时,先增大后减小。3d、7d龄期时,试块抗压强度随着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而28d龄期时,先减小后增大。聚酯纤维对砂浆早期(3d)的抗折强度的提高优于其他两种纤维,而后期(28d)弱于其他两种纤维。当纤维掺量为0.1%,0.2%时,聚酯纤维对砂浆早期(3d)的抗压强度的提高优于其他两种纤维,而后期(28d)弱于玻璃纤维。当纤维掺量为0.3%时,聚酯纤维对砂浆抗压强度的增强效应均高于其他两种纤维。(4)砂浆28d总自收缩随着玻璃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着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但均大于对照组。砂浆干缩随着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砂浆的质量损失率随着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但均小于对照组。仅掺量为0.1%的玻璃纤维对砂浆自收缩起到了抑制效果。无论何种纤维掺量,从抑制砂浆干缩的效果来说,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聚酯纤维。聚酯纤维对砂浆质量损失率的改善效果一直最好,而当掺量为0.1%时,玻璃纤维不及玄武纤维,掺量为0.2%,0.3%时,则相反。(5)砂浆抗氯离子渗透能力随着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聚酯纤维掺量的增加逐渐增大至稳定。聚酯纤维对砂浆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增强效应最好,均优于其他两种纤维,而玻璃纤维总体上优于玄武岩纤维。图[95]表[10]参[95]

雍伟[8](2020)在《安山岩石矿微细固废低温固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地质聚合反应原理和树脂固化交联反应原理,提出了利用地质聚合物和树脂作为胶凝剂固化安山岩石矿微细固废的研究思路。以浙江某碎石有限公司破碎车间除尘器粉尘为试验原料,开展了地质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和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的试验研究;探究了碱激发剂种类、微粉添加量、玻璃纤维添加量、微粉改性制度等因素对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考查了树脂种类及相对含量、苯乙烯含量、养护温度对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以碱激发剂种类为试验因素,聚合物试块抗压强度为检测指标,在温度为80℃、湿度为80%的条件下,各碱激发剂对低钙粉煤灰激发效果由好到差顺序为:K-水玻璃>Na-水玻璃>工业级NaOH;以K/Na-水玻璃为碱激发剂时,聚合物的抗压强度随水玻璃模数升高而降低,随粉煤灰与水玻璃质量比的增加而升高,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K-水玻璃聚合物试块的3d、7d抗压强度要高于Na-水玻璃聚合物试块的抗压强度;通过添加与水玻璃阳离子对应的ROH降低水玻璃模数,NaOH相比较KOH而言,吸水性低、安全性高,故以Na-水玻璃做为粉煤灰的碱激发剂。当Na-水玻璃模数为1.0、水玻璃固体含量为36%时,微粉粒度越小,聚合物抗压强度峰值对应的微粉取代量越少;当微粉粒度分别为-0.045 mm、0.074-0.045 mm、+0.074mm时,聚合物抗压强度峰值对应的微粉取代粉煤灰量分别占水玻璃质量0.19、0.26、0.26。确定微粉粒度为-0.045 mm,地质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随玻璃纤维添加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升高,当玻璃纤维添加量分别为水玻璃质量的0.019和0.013时,聚合物对应得到3d、7d抗压强度峰值。微粉经偶联剂改性后,分散性变好,微粉团数量减少,聚合物抗压强度明显提高;微粉粒度越小,改性效果越明显;当偶联剂与微粉质量比为0.025时,聚合物试块取得抗压强度峰值,且-0.045 mm微粉对应聚合物的抗压强度最高;以树脂种类为试验因素,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抗压强度为检测指标;在80℃养护条件下,随着微粉与树脂质量比的增加(η=1.0-2.5),环氧树脂基聚合物抗压强度曲线呈上凸形,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抗压强度曲线呈下凹形变化规律,且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抗压强度大于环氧树脂基聚合物抗压强度。在80℃养护条件下,当微粉与168不饱和树脂质量比为1.0-1.6、1.7-2.5和2.6-3.0时,树脂相对含量减少,决定聚合物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不同,聚合物试块的抗压强度曲线呈不同变化规律,当微粉与树脂质量比为2.5时,聚合物试压强度最大,为87.43 Mpa。考查了苯乙烯添加量对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在微粉与树脂质量比为3.0的情况下,当苯乙烯添加量占不饱和树脂质量的6.5%时,聚合物试块得到最大抗压强度值,约为85 MPa;添加量过高时,部分苯乙烯会自聚为聚苯乙烯,且苯乙烯挥发会造成聚合物体积收缩,试块抗压强度降低。考查了养护温度对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聚合物抗压强度曲线在不同养护温度下变化规律不同;养护温度不同,树脂浆体内低分子物质挥发量不同、固化剂的分解速率和树脂固化速率不同,导致聚合物网络结构的大小和均一性有所差异;当养护温度为60℃,微粉与树脂质量比为2.4时,聚合物抗压强度最大,为94.63 Mpa。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三种因素的内在交互作用,通过试验分析可知苯乙烯添加量和微粉与不饱和树脂质量比的交互作用对聚合物的抗压强度有显着影响;模型得到最佳试验配方为苯乙烯添加量占树脂质量5.5%、养护温度为36℃、微粉质量与树脂质量比为1.7,验证试验结果与模拟值误差小于2%。地质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抗压强度满足C20混凝土标准,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满足JC/T 908-2013及GB 50212-2002强度等相关要求。该论文有图46幅,表19个,参考文献107篇。

腾银见[9](2020)在《玻璃钢再生纤维及粉末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的原材料价格昂贵、制备成本高严重影响其广泛应用,寻求廉价的原材料用于制备RPC是解决RPC成本问题的关键之一。随着玻璃钢制品市场的发展,玻璃钢产品的生产导致大量玻璃钢废弃物排放。玻璃钢(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GFRP)废弃物处理困难,回收利用技术不发达制约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玻璃钢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弹性模量低等优点,常被用作模具和耐腐蚀设备及配件,鲜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报道。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对玻璃钢废弃物进行切割、粉碎、筛分等处理,得到玻璃钢再生纤维和玻璃钢粉体。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RPC的水胶比、砂胶比、硅灰掺量和粉煤灰掺量等参数对RPC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较优基准配合比。对比钢纤维和耐碱玻璃纤维,研究了玻璃钢再生料的掺入对RPC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玻璃钢再生粉末替代石英砂在体积替代量68%范围,无纤维RPC工作性降低2.5%3.8%,抗压力学性能增幅可达15%;当再生粉末的体积掺量为6%时制备的RPC性能较佳,其流动度可达232mm,抗压强度最高为125.1MPa。耐久性能方面,玻璃钢再生纤维、再生粉末对RPC的抗冻性、抗碳化性能影响不大,虽然对RPC干缩性能的改善效果不及钢纤维和耐碱玻璃纤维(约为50%),但玻璃钢再生纤维和再生粉末都可以改善RPC的干燥收缩性能,玻璃钢再生粉末相比于再生纤维的改善效果更好。综上,玻璃钢废弃物经预处理得到的玻璃钢再生粉末、玻璃钢再生纤维均可作为制备RPC的原材料,解决了玻璃钢难以综合利用的问题,同时为低成本制备高性能RPC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玻璃钢的资源化应用提供了新方向。

刘懿德[10](2020)在《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改性研究》文中认为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是由环氧树脂(EP)作为基体,连续纤维作为增强体制备的一种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比强度高、抗拉压性能好、耐化学腐蚀性好、形变收缩率低等优点,这使得该复合材料在航空部件、道路交通和体育用品等方面应用较多。但是由于环氧树脂基体属于易燃材料,由其和连续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也极易燃烧,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一旦发生火灾,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会被严重威胁,因此设计开发高阻燃性能的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是当下研究热点,其中绿色环保、对环境友好无卤阻燃剂的筛选是其关键技术。本文针对当前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存在的阻燃性价比低的问题,选用通用的无卤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和可膨胀石墨(EG)复配体系对不同纤维增强的环氧树脂进行阻燃改性,通过模压成型工艺成功制备出了一系列阻燃性能良好的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仪、垂直燃烧测试仪、FTT锥形量热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电子力学万能试验机、简支梁冲击试验机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单独添加APP或单独添加EG以及二者复配添加,对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作用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环氧树脂为基体,选取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聚酯纤维等三种有代表性的纤维为增强体,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分别制备了碳纤维(CF)、玻璃纤维(GF)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TF)三种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探讨了三种复合材料燃烧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成型方式均可成功制备出复合材料且力学性能较稳定,其力学性能主要由纤维增强体决定,但UL-94阻燃测试均不能达到V-0级别,其中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GFREP)和聚酯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PETFREP)的极限氧指数均较低,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FREP)的氧指数达到32%,这是由于CFREP中碳纤含量较高,具有难燃性。锥形量热仪数据表明:和纯环氧树脂相比,碳纤和玻纤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下降较为明显,说明二者有一定的物理阻燃作用。(2)对环氧树脂基体进行阻燃改性是目前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具有工艺路线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APP作为一种常见的绿色环保型无卤阻燃剂,在各类树脂、木材及木塑复合材料中有较广泛的应用,阻燃效率高,分解产物无污染。通过向EP添加APP能有效地提升EP的阻燃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PP含量的增加,EP的阻燃性能提升显着,当EP中的APP含量为15%时,样品可通过V-0级测试,且LOI值达到34%。锥量数据表明:APP能有效降低EP的热释放速率,同时从热重数据可知,APP的加入能提升EP的残炭量,说明APP凝聚相阻燃效果良好。但由于本文采用的APP为原生态粒子,表面未进行改性,导致APP与EP相容性差,因此添加APP后,EP的力学性能下降明显。(3)通过在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添加APP实现其阻燃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刚性粒子APP能显着提升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当APP添加量为15%时,CFREP、GFREP和PETFREP均能达到V-0级,且LOI值高于27%。同时,APP能使三种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下降,提升残留物质量。实验证明,APP均能提升三种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4)单独添加15%APP虽然能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但添加量偏高,故选用具有优良膨胀性能的EG作为APP的协效剂,减少阻燃剂的总添加量,有效降低成本。实验显示:APP:EG=5:5,添加量为10%时,二者协效作用最好;按此配方制备的CFREP/A5E5、GFREP/A5E5和PETFREP/A5E5均能达到V-0级,LOI值均高于27%,达到难燃水平;锥量测试数据表明:APP和EG复配能更进一步的降低三类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使总烟气产生量和烟气产生速率同步降低,证明APP和EG由于凝聚相和气相阻燃作用表现出极佳的协同效应,且由于EG的加入能在样品表面形成更多的膨胀炭层,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

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建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酯玻璃纤维复合建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工业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综述
2 原材料发展情况
    2.1 增强材料
        2.1.1 玻璃纤维
        2.1.2 碳纤维
        2.1.3 其他纤维
    2.2 基体材料
        2.2.1 不饱和聚酯树脂
        2.2.2 环氧树脂
        2.2.3 酚醛树脂
        2.2.4 其他树脂
3 工业领域主要应用情况
    3.1 风电领域
    3.2 汽车领域
    3.3 建筑与结构领域
    3.4 工业设备领域
    3.5 电子电器领域
    3.6 环保领域
4 行业组织发展情况
5 发展展望
    5.1 航空领域
    5.2 交通领域
    5.3 海洋领域
    5.4 防灾减灾领域
6 结 语

(2)玉米秸秆纤维沥青吸附机制及其SMA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秸秆纤维处理技术的研究
        1.2.2 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应用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玉米秸秆纤维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玉米秸秆纤维制备
        2.1.1 原材料与制备用品
        2.1.2 制备工艺设计与优化
    2.2 性能表征与技术指标
        2.2.1 物理性能
        2.2.2 技术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玉米秸秆纤维的沥青吸附机制
    3.1 物理吸附试验及其规律
        3.1.1 物理吸附试验
        3.1.2 吸附模型与规律
    3.2 沥青吸附的分子模拟与分析
        3.2.1 分子模型构建
        3.2.2 吸附数值模拟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玉米秸秆纤维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试验研究
    4.1 纤维沥青的制备
    4.2 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性能试验分析
        4.2.1 基本性质
        4.2.2 高温性能分析
        4.2.3 低温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玉米秸秆纤维对SMA路用性能的调控技术研究
    5.1 调控技术方案
        5.1.1 吸附型玉米秸秆纤维SMA混合料设计方案
        5.1.2 吸附+增强型混合纤维SMA混合料设计方案
    5.2 吸附型玉米秸秆纤维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2.1 配合比设计
        5.2.2 高温性能研究
        5.2.3 低温性能研究
        5.2.4 水稳定性研究
        5.2.5 疲劳性能研究
        5.2.6 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5.2.7 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综合分析
    5.3 吸附+增强型混合纤维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3.1 配合比设计
        5.3.2 高温性能研究
        5.3.3 低温性能研究
        5.3.4 水稳定性研究
        5.3.5 疲劳性能研究
        5.3.6 玉米秸秆纤维/玄武岩纤维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综合分析
    5.4 经济性分析与掺量推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足尺加速加载试验验证
    6.1 室内足尺试验方案
    6.2 混合纤维SMA-13生产配合比设计
        6.2.1 原材料性能
        6.2.2 生产配合比确定
        6.2.3 生产配合比验证
    6.3 关键工艺参数与质量控制
    6.4 加速加载试验研究
        6.4.1 路面加速加载设备参数
        6.4.2 加速加载试验方案
        6.4.3 车辙变化规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季冻区聚酯纤维—高黏剂复合改性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性透水沥青混合料
        1.2.2 沥青混合料声发射技术
        1.2.3 沥青混合料冻融耐久性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
        2.2.2 配合比设计和试件制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熵权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体积特性
        2.3.2 高温性能
        2.3.3 低温性能
        2.3.4 水稳定性
        2.3.5 膨胀性
        2.3.6 经济性
        2.3.7 最佳替代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低温断裂行为
    3.1 引言
    3.2 声发射试验和参数
        3.2.1 声发射试验流程
        3.2.2 声发射基本参数
        3.2.3 上升角和平均频率
        3.2.4 b值
    3.3 声发射试验结果分析
        3.3.1 AE能量和哨兵函数分析
        3.3.2 RA和AF分析
        3.3.3 b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响应曲面法聚酯纤维-高黏剂复合改性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
    4.1 引言
    4.2 响应曲面法简介和设计
        4.2.1 响应曲面法简介
        4.2.2 响应曲面法设计
    4.3 响应曲面法试验结果和指标分析
        4.3.1 响应曲面法试验数据
        4.3.2 响应曲面法指标分析
        4.3.3 响应曲面法配合比优化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酯纤维-高黏剂复合改性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冻融耐久性研究
    5.1 引言
    5.2 冻融循环试验介绍
    5.3 路用性能冻融衰变
        5.3.1 低温抗裂性衰变
        5.3.2 抗飞散性衰变
        5.3.3 粘弹性衰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纤维增强的聚氨酯(脲)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聚氨酯弹性体概述
        1.1.1 聚氨酯弹性体简述
        1.1.2 聚氨酯工业的发展
        1.1.3 聚氨酯弹性体的优劣
    1.2 聚氨酯弹性体原料体系
        1.2.1 低聚物多元醇
        1.2.2 异氰酸酯
        1.2.3 交联剂(扩链剂)
        1.2.4 催化剂
    1.3 聚氨酯弹性体的反应原理、工艺及成型方法
        1.3.1 聚氨酯弹性体的反应原理
        1.3.2 聚氨酯弹性体合成工艺
        1.3.3 聚氨酯弹性体成型工艺
    1.4 聚氨酯复合材料
        1.4.1 聚氨酯复合材料简介
        1.4.2 聚氨酯复合材料填料体系
        1.4.2.1 纤维
        1.4.2.2 玻璃空心微球
        1.4.2.3 阻燃剂
        1.4.2.4 偶联剂
        1.4.3 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基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硬质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标准及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2.4.1.1 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2.4.1.2 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2.4.1.3 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老化性能的影响
        2.4.2 交联剂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2.4.2.1 交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2.4.2.2 交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2.4.2.3 交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老化性能的影响
        2.4.3 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2.4.3.1 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2.4.3.2 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2.4.3.3 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老化性能的影响
        2.4.4 异氰酸酯种类及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2.4.4.1 异氰酸酯种类及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2.4.4.2 异氰酸酯种类及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2.4.4.3 异氰酸酯种类及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老化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玻璃纤维改性
    3.3 性能测试标准及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短纤维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4.1.1 短纤维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2 短纤维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3.4.2 短纤维AF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4.2.1 短纤维AF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3.4.2.2 短纤维AF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玻璃纤维毡的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4.3.1 玻璃纤维毡的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2 玻璃纤维毡的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3.4.3.3 玻璃纤维毡的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3.4.4 偶联剂种类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4.4.1 偶联剂种类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4.2 偶联剂种类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3.4.4.3 偶联剂种类对玻璃纤维成分的影响
        3.4.5 偶联剂KH580用量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4.5.1 KH580用量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5.2 KH580用量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玻璃空心微球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4.1.1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2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4.1.3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4.4.1.4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4.4.1.5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在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中微观分散
        4.4.2 玻璃空心微球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4.2.1 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2 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4.2.3 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4.4.2.4 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4.4.2.5 GS40用量在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中微观分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阻燃剂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3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阻燃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5.4.1.1 阻燃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5.4.1.2 阻燃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5.4.1.3 阻燃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5.4.2 阻燃剂DMMP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5.4.2.1 阻燃剂DMMP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5.4.2.2 阻燃剂DMMP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5.4.2.3 阻燃剂DMMP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5.4.3 阻燃剂EG/DMMP比例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5.4.3.1 EG/DMMP比例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2 EG/DMMP比例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5.4.3.3 EG/DMMP比例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VARI工艺下植物纤维渗透性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1.2 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1.3 VARI成型技术概述
        1.3.1 VARI成型工艺的特点
        1.3.2 VARI成型工艺的材料要求
    1.4 VARI成型工艺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4.1 树脂体系黏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1.4.2 增强体渗透行为的模拟研究
        1.4.3 增强体渗透性及力学性能的工艺优化研究
    1.5 课题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苎麻织物退浆处理及树脂黏度特性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2.2.2 碱处理苎麻纤维
        2.2.3 碱处理退浆苎麻织物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苎麻纤维性能测试
        2.3.2 苎麻织物性能测试
        2.3.3 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碱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
        2.4.2 碱处理退浆对苎麻织物性能的影响
        2.4.3 191 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化学流变性能分析
        2.4.4 树脂体系化学流变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铺层厚度对增强体渗透性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3.2.2 RFUC的制备及树脂流动行为测试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苎麻织物增强体孔隙率的计算
        3.3.2 苎麻织物增强体渗透率的计算
        3.3.3 RFUC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铺层厚度对增强体渗透性的影响
        3.4.2 铺层厚度对树脂流动模拟精度的影响
        3.4.3 铺层厚度对RFUC成型质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RI工艺下渗透性和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4.2.2 混杂铺层RFUC的制备
        4.2.3 不同树脂黏度RFUC的制备
        4.2.4 偶联剂改性RFUC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及表征
        4.3.1 苎麻纤维性能测试
        4.3.2 RFUC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玻璃纤维混杂铺层对RFUC渗透性及成型质量的影响
        4.4.2 树脂黏度对RFUC渗透性及成型质量的影响
        4.4.3 偶联剂改性对RFUC渗透性及成型质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与制品开发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玄武岩资源与CBF产业分布
    1.1 玄武岩资源
    1.2 CBF产业分布
2 CBF研究现状
    2.1 国外CBF研究现状
    2.2 国内CBF研究现状
3 CBF及其复合物的制备工艺
    3.1 CBF制备工艺
    3.2 现阶段CBF生产技术瓶颈
        3.2.1 漏板技术
        3.2.2 均化技术
        3.2.3 浸润剂
        3.2.4 复配技术
        3.2.5 熔制技术
4 CBF制品与性能
    4.1 力学性能
    4.2 耐温性和热稳定性
    4.3 介电性能
    4.4 透波性与吸波性
    4.5 化学稳定性
    4.6 天然相容性
    4.7 环保性能
    4.8 吸附性
    4.9 低廉的成本
5 CBF的改性方法
    5.1 偶联剂处理法
    5.2 酸碱刻蚀法
    5.3 表面涂层法
    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法
    5.5 复合改性处理法
        5.5.1 与TiO2复合
        5.5.2 与氧化铝复合及抗腐蚀性
        5.5.3 与聚苯硫醚复合
        5.5.4 与聚丙烯复合
    5.6 其他改性方法
6 CBF复合物性能
7 CBF应用
    7.1 汽车领域应用
    7.2 电子技术应用领域
    7.3 防火隔热领域应用
    7.4 过滤环保领域应用
    7.5 CB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7.6 建筑材料应用
8 结论与展望

(7)纤维掺量及种类对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其性能
        2.1.1 水泥
        2.1.2 砂
        2.1.3 纤维
        2.1.4 水
        2.1.5 氢氧化钙
        2.1.6 碳酸钾
        2.1.7 氢氧化钠
        2.1.8 氯化钠
        2.1.9 环氧树脂及固化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2.1 电子天平
        2.2.2 干燥箱
        2.2.3 水泥胶砂搅拌机
        2.2.4 养护箱
        2.2.5 流动度仪器
        2.2.6 单轴抗压实验机
        2.2.7 抗折试验机
        2.2.8 振动台
        2.2.9 自收缩仪器
        2.2.10 干缩仪器
        2.2.11 电通量仪器
        2.2.12 真空泵及扫描电子显微镜
    2.3 实验配合比
    2.4 实验方法
        2.4.1 流动度试验
        2.4.2 物理性质测试试验
        2.4.3 力学强度测试试验
        2.4.4 自收缩试验
        2.4.5 干燥收缩试验
        2.4.6 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试验
        2.4.7 SEM试验
3 纤维掺量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思路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流动度
        3.2.2 物理性质
        3.2.3 抗折强度
        3.2.4 抗压强度
        3.2.5 自收缩
        3.2.6 干燥收缩
        3.2.7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纤维种类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思路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流动度对比
        4.2.2 物理性质对比
        4.2.3 抗折强度对比
        4.2.4 抗压强度对比
        4.2.5 自收缩对比
        4.2.6 干燥收缩对比
        4.2.7 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与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8)安山岩石矿微细固废低温固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矿山微细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2.2 地质聚合物研究现状
    2.3 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研究现状
    2.4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2.5 技术路线
    2.6 本章小结
3 试验材料与装置
    3.1 试验准备
    3.2 试验微粉的特征分析
    3.3 粉煤灰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安山岩微细固废地质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研究
    4.1 碱激发剂种类对低钙粉煤灰激发效果差异的研究
    4.2 地质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研究
    4.3 玻璃纤维对地质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偶联剂改性微粉对地质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安山岩微细固废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研究
    5.1 树脂种类对树脂基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5.2 苯乙烯对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5.3 养护温度对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微粉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不饱和树脂基聚合物基础配方的响应面法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玻璃钢再生纤维及粉末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简介
        1.1.2 活性粉末混凝土应用工程实例
        1.1.3 活性粉末混凝土推广应用探索
        1.1.4 玻璃钢简介及应用现状
        1.1.5 玻璃钢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现状
    1.2 玻璃钢再生料制备混凝土制品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玻璃钢废弃物处理与表征
        2.3.1 玻璃钢废弃物处理
        2.3.2 玻璃钢废弃物表征
    2.4 配合比设计
        2.4.1 石英砂堆积密度测定
        2.4.2 基于正交试验的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3 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与养护
        2.4.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测试
        2.4.5 减水剂的掺量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玻璃钢再生料制备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性能的研究
    3.1 玻璃钢再生料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
        3.1.1 玻璃钢再生料钢纤维RPC的配合比设计
        3.1.2 玻璃钢再生料掺量对钢纤维RPC性能的影响研究
    3.2 玻璃钢再生料玻璃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
        3.2.1 玻璃钢再生料玻璃纤维RPC的配合比设计
        3.2.2 玻璃钢再生料掺量对玻璃纤维RPC性能的影响研究
    3.3 玻璃钢再生料对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3.3.1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3.3.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
        3.3.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碳化试验
        3.3.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干缩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玻璃钢再生料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微观机理探究
    4.1 水化产物分析
        4.1.1 样品的制备
        4.1.2 物相分析
    4.2 微观形貌分析
        4.2.1 净浆的微观形貌分析
        4.2.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微观形貌分析
    4.3 孔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前言
        0.1.1 环氧树脂概述
        0.1.2 CFREP概述
        0.1.3 GFREP概述
        0.1.4 PETFREP概述
    0.2 阻燃剂分类及阻燃机理
        0.2.1 阻燃剂分类
        0.2.2 阻燃机理
    0.3 FREP复合材料阻燃研究概述
        0.3.1 FREP复合材料阻燃改性方法
        0.3.2 FREP复合材料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0.4 FREP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0.4.1 手糊成型工艺
        0.4.2 模压成型工艺
        0.4.3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RTM)
        0.4.4 缠绕成型工艺
    0.5 本课题立论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0.5.1 立论依据
        0.5.2 研究内容
        0.5.3 创新点
第一章 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主要材料
        1.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2.3 测试样品的制备
        1.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1.3 结果与讨论
        1.3.1 连续FREP的 UL-94和LOI测试
        1.3.2 连续FRER锥形量热仪测试分析
        1.3.3 连续FRE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测试分析
        1.3.4 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残炭形貌分析
        1.3.5 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1.4 结论
第二章 APP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测试样品的制备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PP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UL-94和LOI测试
        2.3.2 APP阻燃环氧树脂的锥形量热仪测试
        2.3.3 APP阻燃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测试
        2.3.4 APP阻燃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测试
    2.4 结论
第三章 APP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测试样品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PP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UL-94和LOI测试
        3.3.2 APP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仪测试分析
        3.3.3 APP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测试分析
        3.3.4 APP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残炭形貌分析
        3.3.5 APP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APP/EG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测试样品的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PP/EG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仪测试
        4.3.2 APP/EG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UL-94和LOI测试
        4.3.3 APP/EG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仪测试
        4.3.4 APP/EG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残炭形貌分析
        4.3.5 APP/EG阻燃连续FR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聚酯玻璃纤维复合建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工业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J]. 薛忠民,王占东,尹证.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06)
  • [2]玉米秸秆纤维沥青吸附机制及其SMA路用性能研究[D]. 陈梓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季冻区聚酯纤维—高黏剂复合改性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 朱兵.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纤维增强的聚氨酯(脲)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祥.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5]VARI工艺下植物纤维渗透性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优化研究[D]. 苗冰杰.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6]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与制品开发现状分析[J]. 王子焱,钟昊天,贾钰,司集文,朱富杰,苗世顶.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3)
  • [7]纤维掺量及种类对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D]. 黄乐.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8]安山岩石矿微细固废低温固化方法研究[D]. 雍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玻璃钢再生纤维及粉末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 腾银见.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连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改性研究[D]. 刘懿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聚酯玻璃纤维复合建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