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功率电机实现调频控制后效益可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夏[1](2020)在《典型故障下海上风电场孤岛运行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是海上风电快速增长的一年,全球海上风电的新增装机容量创下单年历史新高的5.2GW,其中在建项目超过50%在中国。海上风电必将是我国未来几年能源电力行业的重头戏之一。大规模海上风电场依赖于并网运行,一旦出现故障导致外送电通道阻断,将面临成为电力孤岛的风险。海上风电场处于主网的末端,成为电力孤岛后负荷量远小于电源容量,无法正常运行;只采用停机来应对孤岛工况,会浪费能源、危害设备寿命甚至会导致主网功率振荡而崩溃,应进一步研究更合理的海上风电场孤岛运行方式。本文对各种典型故障引起的海上风电场孤岛工况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设计控制策略以发掘风电机组的孤岛运行潜力,解决海上风电场孤岛运行的关键技术问题,文中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两种广泛应用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和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拓扑和仿真模型,以及两种典型的交流和直流型海上风电场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控制原理,基于PSCAD/EMTDC搭建了海上风电场及其两种并网系统的仿真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在并网系统永久性故障下,海上风电场将长期失去外部电网联系,但为了保持风力发电设备的可靠性,仍需要给海上升压平台以及风机的辅助负荷供电,因而提出一种基于柴油发电机和双馈风力发电机协同运行的海上风电场大孤岛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海上风电场为电源的黑启动方案,利用风机网侧变流器补偿长距离高压海底电缆所需无功,将海上风能送到岸上火电机组辅机中,助力沿海局部电网停电后快速恢复。(3)海上风电场在FB-MMC-HVDC(Full Bridge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系统暂时性闭锁工况下,将会出现持续时间不大于1 s的暂时性孤岛状态。为保证主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应避免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在这种暂时性孤岛状态下脱网停机。通过分析海上风电场及其并网系统状态,提出一种海上风电场暂时性孤岛故障穿越策略:通过接地耗能电阻转换故障类型为低电压,并结合风力发电机组的孤岛低电压控制,使海上风电场能随换流站解除闭锁而快速恢复供电。
李凯存[2](2018)在《基于DSP的脉冲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不断加剧,节能减排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作为节能领域主流的变频系统自然也被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同时,随着微处理器、电力电子装置和先进控制策略的快速发展,使得变频控制系统逐步走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课题提出一种新型交-交变频控制方式,研究设计了基于DSP的脉冲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本文在交流调压电路的基础上对其触发脉冲进行了合理的改造,拓展出变频的功能,同时利用SPWM脉冲斩波调压技术实现了电压幅值可调,为了使系统能够适应于更多的应用领域,本文在阻塞及斩波控制的基础上拓展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变频控制系统。又从理论分析和MATLAB/Simulink仿真两方面入手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从理论和分析两方面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搭建系统硬件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仿真实验结果和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设计出了脉冲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硬件平台,控制核心采用TMS320F28335数字信号处理器,并详细分析介绍了硬件平台中各个模块的构成及实现的功能,经过对实验平台的运行和调试,系统输出结果达到实验的要求,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从硬件上验证了脉冲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具有变频的功能,同时也为面向家用电器、工厂中小容量排风设备的节能及换流方式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导。
毛永福[3](2018)在《机电结合式大功率无级调速动力系统模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功率电机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用来驱动大型机械设备、风机与泵类等重型负载,用电量占整个工业系统的65%左右,而且在大功率电机工作过程中往往都有调速要求。目前变频调速技术以其优异的性能而被广大企业所接受。但由于大功率电机变频器价格昂贵且在变频调速低速段效率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并造成能源的浪费。为此,团队提出一种新型的大功率机电结合式无级调速动力系统,本文以该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在调速过程中效率低下和能源浪费的问题,通过模拟试验的方法对该系统动力特性和节能效果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机电结合式无级调速动力系统的结构组成、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该系统相对于其他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技术的优点;详细的分析了影响调速系统节能的因素,其中包括:软启动、两电机功率匹配、系统效率和负载的机械特性。然后,通过方案设计和设备选型,基于复杂系统相似性原理搭建了机电结合式大功率无级调速动力系统模拟试验台,对试验台能够实现的功能和模拟工况进行了分析。整个调速系统模拟试验台分为传动系统、模拟负载系统、动力电机驱动系统、台架控制系统和数据测量与采集系统。为试验研究调速系统动力特性和节能效果奠定基础。其次,调速系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了调速动力系统的无级调速、软启动、转速转矩输出、两电机功率匹配和大功率三相异步电机电流输出等特性。结果表明:动力调速系统能够实现负载端大范围的无级调速和大功率电机的软启动;并且能够实现在调速范围内小转矩输入大转矩输出;另外得到了两电机功率匹配关系,为调速系统的电机选型提供指导。最后,以恒转矩负载和二次方率负载类型为工程背景,试验研究了调速动力系统在不同负载工况下调速范围内的传动效率,结合系统成本,对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恒转矩负载工况下,要考虑前期系统成本和节能效果的问题;在二次方率负载工况下,系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节能潜力巨大。
李晶晶[4](2017)在《高压变频器在某炼油厂氢压缩机改造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变频调速在石化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企业挖潜增效和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本文针对石化企业部分大型机泵采用阀门、挡板、流量(压力)调节系统等带来能源消耗较大、调节阀门前压力高、噪音大等安全问题,结合实例采用高压变频器调速取代原有阀门调节的方案。成功的实现了高压变频器在乌石化炼油厂循环氢压缩机上的应用。不仅节约了能耗,又提升了运行设备安全系数。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压变频器的基本理论,分别从其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控制方式及其常见的几种类型,结合乌石化炼油厂柴油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现运行系统的实际工况,对几种适用于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基于IGCT功率半导体技术和DTC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高压变频器组成新的控制系统;其次结合循环氢压缩机进行变频调速改造项目,详细论述了变频调速系统主回路设计,配置高压变频器电源开关保护及变频器自身保护,设计变频器与DCS自动控制系统接口,运行前进行相关调试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通过改造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数据分析,并采用节能效益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节约能耗计算,有理有据地验证了变频调速改造不仅让该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更为明显,同时,该装置还同样具备了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仅节约大量能耗,而且使电机在调速上拥有更好的性能,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钟志祥[5](2016)在《基于MMC-HVDC系统输电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加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以高消耗、重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模式注定难以维持,优化资源配置并寻求清洁替代能源将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以电能为中心的能源格局进一步凸显。因此,建立高效、坚强、灵活的输电网络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并网成为了缓解环保压力、破解能源困局、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根本途径。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MMC-HVDC)因其显着优势在远距离、大功率输电及可再生能源并网等领域脱颖而出,获得了业界的强烈关注和普遍青睐。本文选取MMC-HVDC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在详述其基本原理和相关特性的基础上,重点针对MMC-HVDC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MMC-HVDC系统在海上风电并网方面的应用展开了具体分析。首先,详细分析了MMC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分别构建了MMC-HVDC系统在三种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就MMC的预充电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其次,具体介绍了载波移相调制策略(CPS-PWM)和最近电平调制策略(NLM)在MMC-HVDC阀组级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在推理得出MMC电容电压波动机理和相间环流产生本质的基础上,为降低开关频率,对传统电容电压排序算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结合叠加平衡分量法,设计了一种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此外,通过引入离散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离散数学模型的相间环流抑制器。最后,利用仿真证实了所设控制策略和控制器的有效性。再者,论述了MMC-HVDC系统的分层控制结构,分析了换流站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方式,对MMC换流站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展开了重点研究,分别就内环电流控制器和外环功率控制器进行了详细设计。在结合系统级控制和阀组级控制的基础上,针对两端有源系统和向无源网络供电两种不同场合,分别设计了MMC-HVDC系统的整体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对所设的控制策略在多种稳态工况下实施了分析和检验,仿真结果证明了其正确性。最后,讨论了海上风电场的并网方式和并网拓扑,指出了MMC-HVDC系统在海上风电场并网场合中的优越性,对双馈感应电机(DFIG)的基本结构和控制原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着重研究了海上风电场经MMC-HVDC系统并网时的控制策略,其中,基于海上风电场的相关特性,特别设计了风电场侧换流站(WFMMC)的控制器。最后,经过仿真对所设的控制策略在不同暂态工况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其可行性。
赵常明[6](2016)在《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的研究及并联运行》文中研究指明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是由高频逆变器、高频变压器、矩阵变换器/周波变换器和输出滤波器组成的,该拓扑结构即实现了电路系统的隔离,能量的双向流动,又能够克服传统逆变器体积大、成本高、噪声大等缺点,是近年来研究较为热门的一类拓扑。该拓扑也逐渐被应用于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电机控制等领域,然而,在某些大功率应用场合,单台逆变器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需要把多台逆变器并联运行来扩大系统的容量。逆变器的并联运行研究较早,现在研究也比较成熟,但大部分只是局限于普通逆变器的并联研究,针对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并联运行的研究较少。在一些要求逆变系统大容量、小体积、轻重量、低噪声以及安全隔离,并且要求成本不能太高的场合,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并联运行可以满足以上要求。所以本文提出的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的并联运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高频链矩阵式变换器和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做了相应的的总结,为课题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本文引用了适用于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的调制策略——解结耦SPWM调制策略,并针对采用该调制策略在拓扑换流时产生的电压尖峰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形成了“一体化”SPWM调制策略,并通过该调制策略分析了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数学模型和普通三相逆变器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仿照普通三相逆变器的建模方法对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进行了数学建模,并设计了相应的闭环控制。然后,本文对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的并联运行进行了研究,定义了环流并推导出了任意逆变器模块容量比例下的通用环流表达式,为实验的分析提供了方便。确定了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下垂控制方程,分析总结了实现各个逆变器模块能够按容量比例均分负载的充要条件,并把鲁棒下垂控制方法应用到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的并联运行中来,改善了传统下垂控制的缺陷。最后,本文对系统软硬件电路进行设计,搭建了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实验平台,采用DSP和CPLD级联的数字控制方式。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奚培荣[7](2016)在《青草沙水库增压泵站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传统的增压泵站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机泵设备用电成本已占到供水企业生产运行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泵站自动化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增压泵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节能技术应用,降低单位能耗,提高泵站自动化管理水平,是供水行业一项重要的工作。感应电动机变频调速传动系统因其具有高效、节能、稳定的工作特性,已在城市增压泵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长期运行节能效果非常显着,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优势。同时,一个忽略的趋势是,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城市增压泵站正向着节能化、自动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增压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整个城市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草沙水库是上海的重要水源地,担负全市70%的原水供应。其中,原水输水泵站架起了水源地与自来水厂之间的桥梁。通过原水调度中心科学合理地水量调度,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有序。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面向青草沙水库增压泵站,拟采用先进的感应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设计和实现增压泵站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旨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泵站自动化水平,减少泵站运行人员数量和提高供水的稳定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进而讨论了泵站节能优化的运行模式,对泵站整体自动化进行设计构思和系统功能的实现。1.调研了国内城市增压泵站变频调速运行模式,分析了节流调节与水泵变转速调节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规划制定了输水泵站机泵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方案;2.分析了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工作原理,以输水泵站机泵实际运行数据为依据,计算了水泵效率、变频器效率及系统总效率,进而探讨了泵站运行模式,得出采用单泵单管的运行模式最为节能,其节能率为14.6%;3.设计了输水泵站机泵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和直接转矩调速策略,并采用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进行详细仿真分析,有关结果为后期具体实施起到了指导作用;4.设计并实现了输水泵站PLC—变频器控制系统,实现了PLC对机泵的启停及调速运行控制,能够通过上位机对机泵的运行参数进行监视,并完成了泵站自动化运行,传感器监测数据与现场数据一致,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徐瑛瑛[8](2015)在《泵站主电机型式及调速方式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建了很多大、中型泵站。但国内对泵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道的型式、水泵叶片设计以及水泵的选型上。而对主电机型式、调速方式等研究不多。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的泵站系统进行调研。我国(特别是江苏省)泵站传统的主电机型式是同步电机,传动方式是直联,工况的调节主要靠调节叶片的角度。此外,不少大、中型泵站也陆续使用高速异步电机作为泵站主电机型式,高速异步电机需要搭配相应减速装置来调速,其相对同步电机大大降低了主电机的体积和成本,在泵站中运用较多。然而,目前采用新型主电机的泵站却很少,新型电机在泵站运用的相关研究更是少见,这与我国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近行业新技术的大量运用极不相称。然后,本文详细分析了三种新型电机:交流励磁电机、内馈电机以及双速同步电机,从原理、结构以及运行特点等方面对三种不同的新型电机进行研究分析。交流励磁电机采用转子变频的调速方式,在泵站调速时能实现无极调速;内馈电机是在定子附加绕组上增加一套内反馈绕组,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双速同步电机则在季节水位变化时,能很好的发挥泵站优势,进行调水发电,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着重对内馈电机的逆变控制系统进行设计,采用SVPWM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来实现内馈电机的单位功率因数调节,使内馈电机在调速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功率因数。本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交流励磁电机和内馈电机能改善泵站的运行效率、节约能源,双速同步电机在调水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证明了新型电机在泵站中运用的可行性。最后,本文根据泵站需求的不同及新型电机的特点给出了泵站主电机选择的参考。对于具有发电功能的泵站,建议采用双速同步电机;对水位变化不大但频繁的泵站,宜采用交流励磁电机、双馈同步电机或内馈电机,但从泵站投资成本考虑,定子侧变频设备投入过大,交流励磁电机又要增加一套变压器,因此,宜采用内馈电机。此外,泵站电机也可以采用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混装的方式,这样既能节约泵站的投资成本,又能提高功率因数。
刘彦军[9](2014)在《基于行星差动技术的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软启动及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大功率电机是工业用电的大户,主要用来驱动重型机械、风机与泵类等负载,大部分都有调速要求,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变频调速技术。但由于大功率变频器价格昂贵、变频调速低速段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推广困难和能源浪费严重。本文主要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行星差动技术的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大功率变频调速电机调速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行星差动技术的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对系统的动力学和静力学进行了详细分析,验证系统从理论上可以实现无级调速和软启动等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系统两电机轴上的功率进行分析,研究系统两电机功率匹配方程。然后,以恒转矩负载和二次方率负载两种负载类型为工程背景,分析系统能否实现软启动,建立系统软启动方程,运用Matlab软件求解实现软启动的条件;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系统直接启动和软启动仿真模型,分析对比两种启动模型下大功率电机的启动电流状况。其次,对系统内部功率流向进行了研究,分析变频调速电机正转和反转时的工作状态,拟合变频调速电机发电效率公式,运用效率数学定义,分析系统效率;借助Matlab软件,对系统效率公式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系统成本,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选取一个工程实例,分别对其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和本系统调速的能耗进行研究,比较两者的经济效益。
冯太平[10](2014)在《河南济源磷石膏生产线集散控制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磷石膏主要是磷酸厂、洗涤剂厂、磷化工厂等以湿法生产磷酸而产生的副产物。目前大多都是采用集中露天堆放的方法处理,这样很容易通过风吹、雨淋把其有害物质送入空气和土壤中污染周围的环境。国家鼓励和提倡充分利用磷石膏,目前磷石膏的主要用于生产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肥料等。在生产控制方面国内大多数的磷石膏粉生产线都已经实现了控制自动化,主流的控制方法有三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技术(FCS)。在生产工艺上,以前用的是回转窑进行煅烧,但其温度难控制、热量浪费和工作量大等缺点使得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效益。目前较新的是FC-分室石膏煅烧技术相对的解决了上述的一些缺点,加强了热量的循环利用和操作自动化。节省了燃料和人力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论文结合河南济源磷石膏生产线集散控制系统的项目,将生产工艺流程分为原料、供热、预烘干及除尘系统、煅烧、成品五个工段。结合各个工段的工艺介绍了各个工段内部设备的操作规则、注意事项与任务目标。根据控制需求设计和实现了基于下位机CBM、上位机IFIX的集散控制系统。下位机实现了各设备组电机间的逆序启动和顺序停止。当一些电机设备出现故障时,产生报警信号的同时按既定的时序停止本组设备。上位机实现了:监控界面中电机设备状态的显示;温度、压力、变频器速度反馈等模拟量输入的显示;变频器速度给定等模拟量输出的给定及显示。磷石膏粉生产是一个多变量的控制过程,主要控制变量有温度、压力、喂料量和阀门开度,为了生产出合格的石膏粉就需要对这些变量进行协调控制。温度控制集中在预烘干与煅烧工段。在预烘干及除尘系统工段中主要任务是利用供热工段的热烟气,将原料工段未生产石膏料通过预烘干系统去掉绝大部分附着水,经降粉器及除尘器收集到预热仓内,供下一个工段成品烧制用。在这一工段中要控制的是预烘干出口温度,控制的变量有预烘干喂料量、高温调风阀阀门开度和沸腾炉温度。该工段的热源来自沸腾炉的热气与煅烧尾气两部分。系统运行稳定后煅烧炉尾气温度一般稳定在160℃左右,通过调节高温调风阀阀门开度的大小控制沸腾炉热量进入预烘干机的大小。当高温调风阀阀门开度一定时,沸腾炉膛炉温度越高,预烘干入口温度越高;当沸腾炉膛炉温度一定时,高温调风阀阀门越小,预烘干入口温度越高。当预烘干喂料量一定时,预烘干入口温度越高,预烘干出口温度越高;当预烘干出口温度一定时,预烘干喂料量越大,预烘干出口温度越低。煅烧工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经过烘干后的石膏粉在FC分室煅烧室内转变为半水石膏粉。在这一工段中要控制的是煅烧炉出口温度,控制变量有沸腾炉膛炉温度、高温调风阀阀门开度和煅烧炉喂料量。该工段的热源来自沸腾炉,通过调节高温调风阀阀门开度的大小控制进入煅烧炉热量的多少。高温调风阀阀门开度一定时,沸腾炉膛炉温度越高,煅烧炉入口温度越高。当沸腾炉温度一定时,高温调风阀阀门开度越大,煅烧炉入口温度越高。当煅烧炉入口温度一定时,煅烧炉喂料量越小,煅烧炉出口温度越高。当煅烧炉喂料量一定时,煅烧炉入口温度越高,煅烧炉出口温度越高。整个控制系统的温度调节是个多变量耦合的过程,结合现场运行数据和优秀操作人员的经验通过预烘干出口温度和煅烧炉出口温度的变化总结预烘干喂料量、煅烧炉喂料量、高温调风阀阀门开度和沸腾炉膛炉温度变量间的协调控制。河南济源磷石膏生产线集散控制系统己完成现场调试,并投入运行。系统实际运行表明,本文设计的DCS安全、可靠、高效,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大功率电机实现调频控制后效益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功率电机实现调频控制后效益可观(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故障下海上风电场孤岛运行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场孤岛运行模式与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场参与黑启动相关研究现状 |
1.2.3 风电场柔性直流并网系统直流故障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海上风电场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
2.1 引言 |
2.2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建模与控制 |
2.2.1 风力机模型 |
2.2.2 两种主流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模型 |
2.2.3 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原理 |
2.3 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模型 |
2.3.1 集电系统拓扑 |
2.3.2 集电系统相关设备仿真模型 |
2.4 海上风电场并网系统建模 |
2.4.1 高压交流并网系统模型 |
2.4.2 柔性直流并网系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流并网的近海风电场孤岛运行及黑启动策略 |
3.1 引言 |
3.2 基于柴油发电机的海上风电场大孤岛运行与控制 |
3.2.1 海上风电场孤岛模式启动过程 |
3.2.2 海上风子电场大孤岛模式的风柴协同有功控制 |
3.3 海上风电场黑启动过程及控制策略 |
3.3.1 海上风电场黑启动二次调频控制策略 |
3.3.2 基于风机网侧变流器的无功补偿控制策略 |
3.3.3 基于风机与柴油机联合运行的海上风电场黑启动方案 |
3.4 仿真分析 |
3.4.1 海上风电场启动大孤岛模式过程 |
3.4.2 向陆上送电启动火电机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B-MMC-HVDC系统闭锁后的海上风电场暂时性孤岛分析及穿越策略 |
4.1 引言 |
4.2 FB-MMC-HVDC系统闭锁后风电场暂时性孤岛状态分析 |
4.2.1 FB-MMC-HVDC直流故障闭锁状态分析 |
4.2.2 FB-MMC-HVDC闭锁后海上风电场状态分析 |
4.2.3 仿真分析 |
4.3 海上风电场暂时性孤岛状态穿越策略 |
4.3.1 基于接地耗能电阻的故障类型转化策略 |
4.3.2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孤岛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
4.3.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DSP的脉冲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变频控制系统概述 |
1.3 变频控制系统现状与发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脉冲阻塞交-交变频原理与控制策略 |
2.1 变频控制结构及原理 |
2.1.1 交流调压电路 |
2.1.2 单相断续型阻塞式变频控制 |
2.1.3 两相连续型阻塞式变频控制 |
2.1.4 三相连续型阻塞式变频控制 |
2.1.5 三种控制系统调频范围比较与分析 |
2.2 调压控制结构及原理 |
2.2.1 等脉宽斩波调压原理 |
2.2.2 正弦脉宽调制(SPWM)调压原理 |
2.2.3 脉冲阻塞控制系统斩波调压方式 |
2.3 SPWM工作原理与控制方法 |
2.3.1 自然采样法 |
2.3.2 对称规则采样法 |
2.3.3 不对称规则采样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变频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
3.1 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设计 |
3.1.1 脉冲计数模块设计 |
3.1.2 阻塞控制器设计 |
3.1.3 斩波控制器设计 |
3.1.4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建立 |
3.2 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仿真 |
3.2.1 单相断续型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 |
3.2.2 两相连续型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 |
3.2.3 三相连续型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4 脉冲阻塞交-交变频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系统平台硬件设计 |
4.2 系统主控电路 |
4.3 主功率电路 |
4.4 信号检测及调理电路 |
4.4.1 电压相位检测与调理电路 |
4.4.2 系统输入电压检测 |
4.4.3 系统输入电流检测 |
4.4.4 输出相电流检测与调理电路 |
4.5 系统功率模块驱动电路 |
4.5.1 缓冲器硬件保护电路 |
4.5.2 功率模块驱动电路 |
4.6 辅助电源设计 |
4.7 系统平台软件设计 |
4.7.1 主程序流程 |
4.7.2 ADC采样原理 |
4.7.3 SPWM数字化生成算法 |
4.7.4 阻塞控制算法原理 |
4.8 本章小结 |
5 脉冲阻塞式控制系统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5.1 实验样机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1 单相输入断续型系统实验结果 |
5.2.2 两相输入连续型系统实验结果 |
5.2.3 三相输入连续型系统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
(3)机电结合式大功率无级调速动力系统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技术发展现状 |
1.3.1 机械类调速技术 |
1.3.2 电子类调速技术 |
1.3.3 机电结合式调速技术 |
1.3.4 国内外研究不足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调速系统工作原理与节能因素分析 |
2.1 系统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组成 |
2.1.2 系统工作原理 |
2.2 调速系统工作过程分析 |
2.3 调速系统优点 |
2.4 影响系统节能因素分析 |
2.4.1 软启动与软停车 |
2.4.2 两电机功率匹配 |
2.4.3 系统传动效率 |
2.4.4 负载端载荷类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速系统模拟试验台搭建 |
3.1 试验台总体设计 |
3.1.1 试验台设计基本原则 |
3.1.2 试验台总体布局 |
3.1.3 试验台功能 |
3.2 传动系统 |
3.3 驱动系统 |
3.4 负载加载装置 |
3.5 控制系统 |
3.5.1 上位机 |
3.5.2 可编程控制器(PLC) |
3.6 数据测量与采集模块 |
3.6.1 转速转矩传感器 |
3.6.2 电流、功率测量装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调速系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4.1 试验方案 |
4.2 无级调速 |
4.2.1 恒转矩负载工况下无级调速特性 |
4.2.2 二次方率负载工况下的无级调速特性 |
4.3 软启动 |
4.4 转速转矩特性 |
4.5 两电机功率匹配 |
4.6 电机电流输出特性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调速系统效率试验与节能分析 |
5.1 机电结合式无级调速系统效率分析 |
5.2 恒转矩负载调速系统效率 |
5.3 二次方率负载调速系统效率 |
5.4 调速系统节能效果综合评价 |
5.5 调速系统工程实例节能潜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压变频器在某炼油厂氢压缩机改造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变频技术的发展 |
1.3 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类型 |
1.3.1 按变频原理分 |
1.3.2 按负载电机类型分 |
1.3.3 按控制方法分 |
1.4 变频调的基本结构 |
1.5 变频调速的控制方式 |
1.5.1 U/F控制 |
1.5.2 失量控制 |
1.5.3 直接转矩控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循环氢压缩机改造方案选定 |
2.1 循环氢压缩机现运行系统概述 |
2.1.1 循环氢压缩机参数 |
2.1.2 循环氢压缩机系统运行现状及问题 |
2.2 循环氢压缩机调速方式的选择 |
2.3 异步电动机的几种调速原理 |
2.3.1 变频调速 |
2.3.2 调压调速 |
2.3.3 绕线转子串级调速 |
2.3.4 变极调速 |
2.3.5 电磁转差调速 |
2.4 选择变频调速的理由 |
2.5 高压变频器的选择 |
2.5.1 变频调速选型设计要求 |
2.5.2 确定变频器额定电流 |
2.5.3 确定变频器额定容量 |
2.5.4 选定变频器厂家 |
2.6 高压变频器ACS 5000的优势 |
第三章 循环氢压缩机变频改造设计 |
3.1 主回路系统设计 |
3.2 主回路系统保护配置 |
3.2.1 变频器电源开关的保护配置 |
3.2.2 变频器的保护配置 |
3.3 高压变频器与DCS系统对接 |
3.4 高压变频器的调试 |
3.4.1 通电前检查 |
3.4.2 送控制电检查 |
3.4.3 变频器主回路返送电测试 |
3.4.4 接口信号检查测试 |
3.4.5 变频器空升压测试 |
3.4.6 变频器带电机测试 |
3.4.7 变频器带负载测试 |
3.5 高压变频器的启动、停止、断电操作 |
3.5.1 高压变频器启动 |
3.5.2 高压变频器停止 |
3.5.3 高压变频器断电 |
3.6 变频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 |
3.6.1 变频调速系统轻故障 |
3.6.2 变频调速系统重故障 |
3.6.3 变频调速系统故障处理 |
第四章 改造后节能效益分析 |
4.1 节能效益计算 |
4.1.1 能耗差值算法 |
4.1.2 功率流量关系算法 |
4.1.3 投资与节能对比 |
4.2 循环氢压缩机变频调速改造后对机组的影响 |
4.2.1 提高效率、节能降耗 |
4.2.2 降低电机的起动电流 |
4.2.3 降低了噪音 |
4.2.4 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5)基于MMC-HVDC系统输电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
2 MMC-HVDC系统基本原理分析 |
2.1 MMC工作原理 |
2.2 MMC运行特性 |
2.3 MMC-HVDC系统数学模型的构建 |
2.4 MMC预充电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3 MMC-HVDC系统阀组级控制技术的研究 |
3.1 MMC调制策略 |
3.2 MMC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
3.3 MMC相间环流抑制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MMC-HVDC系统控制策略的设计 |
4.1 MMC-HVDC系统分层控制结构 |
4.2 MMC-HVDC换流站控制原理和控制方式 |
4.3 MMC-HVDC换流站级控制策略 |
4.4 MMC-HVDC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
4.5 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MMC-HVDC系统在海上风电并网上的应用 |
5.1 海上风电概况 |
5.2 海上风电场经MMC-HVDC系统并网控制策略 |
5.3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的研究及并联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高频链逆变器概述 |
1.2.1 DC-DC型高频链逆变技术 |
1.2.2 矩阵变换/周波变换型高频链逆变技术 |
1.3 高频链矩阵/周波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
1.4 逆变器并联运行的研究概述 |
1.4.1 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概述 |
1.4.2 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单台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建模及闭环控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主电路拓扑和调制策略介绍 |
2.2.1 主电路拓扑 |
2.2.2 调制策略 |
2.3 三相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及滤波器设计 |
2.3.1 三相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建模 |
2.3.2 滤波器参数设计 |
2.4 闭环控制调节器的设计 |
2.4.1 电感电流内环的设计 |
2.4.2 输出电压外环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按容量比例分配功率的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并联运行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分析 |
3.2.1 逆变器并联运行基本原理简介 |
3.2.2 环流的定义及其分析 |
3.3 功率下垂控制的原理介绍 |
3.3.1 线路阻抗Z_n∠θ_n为纯感性时的分析 |
3.3.2 线路阻抗Z_n∠θ_n为纯阻性时的分析 |
3.3.3 线路阻抗Z_n∠θ_n为阻感性时的分析 |
3.4 功率下垂控制的分析及改进下垂控制方法的实现 |
3.4.1 下垂系数的选取 |
3.4.2 并联系统各逆变器模块功率均分的实现 |
3.4.3 等效线路阻抗差异对功率分配的影响 |
3.4.4 加入虚拟阻抗的功率下垂控制的实现 |
3.4.5 鲁棒下垂控制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等容量的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并联系统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单台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仿真 |
4.3 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的并联系统仿真 |
4.3.1 传统下垂控制的并联系统仿真 |
4.3.2 改进下垂控制的并联系统仿真 |
4.3.3 鲁棒下垂控制的并联系统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实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系统硬件设计 |
5.2.1 主电路的设计 |
5.2.2 采样电路的设计 |
5.2.3 控制电路的设计 |
5.2.4 驱动电路的设计 |
5.3 系统软件设计 |
5.4 系统实验分析 |
5.4.1 单台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双闭环实验 |
5.4.2 高频链三相矩阵式逆变器并联运行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青草沙水库增压泵站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增压泵站机泵调速发展现状 |
1.3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二章 水泵调速运行节能原理 |
2.1 水泵非变速调节 |
2.1.1 节流调节 |
2.1.2 动叶调节 |
2.2 水泵变速调节 |
2.2.1 变速传动装置 |
2.2.2 变电动机转速 |
2.3 变频调速节能原理 |
2.3.1 变频调速原理 |
2.3.2 变频调速节能原理分析 |
2.3.3 利用水泵的特性曲线来说明 |
2.3.4 流量、扬程、功率与转速的关系 |
2.4 输水泵站水泵运行效率计算 |
2.4.1 单级卧式双吸离心泵结构说明 |
2.4.2 电机功率与离心泵轴功率 |
2.4.3 离心泵效率 |
2.4.4 水泵效率计算 |
2.4.5 输水泵站运行模式的比较 |
2.4.6 输水泵站小流量运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水泵站变频调速工作原理 |
3.1 空间电压矢量调制算法 |
3.2 基于SVPWM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建模 |
3.2.1 仿真建模 |
3.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水泵站PLC-变频器控制系统设计 |
4.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
4.2 输水泵站长兴支线PLC控制系统 |
4.2.1 PLC的选型 |
4.2.2 变频器的选型 |
4.2.3 RSLogix5000 编程环境 |
4.2.4 Wonderware组态监控软件 |
4.2.5 振动监测技术的确定 |
4.3 传感器对使用效果的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输水泵站机泵运行控制系统设计 |
5.1 系统概述 |
5.2 输水泵站系统结构及硬件配置 |
5.2.1 PLC与变频器的连接 |
5.2.2 变频器的参数设置 |
5.3 输水泵站控制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
5.3.1 输水泵站梯形图主程序设计 |
5.3.2 变频器梯形图扩展程序设计 |
5.3.3 机泵运行前扩展程序设计 |
5.3.4 机泵运行报警扩展程序设计 |
5.3.5 机泵运行时间扩展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输水泵站机泵控制的实现 |
6.1 ABPLC与上位机的连接 |
6.2 上位机软件配置 |
6.2.1 Wonderware人机界面功能 |
6.2.2 Wonderware驱动软件采集PLC点位 |
6.2.3 上位机界面设置 |
6.2.4 上位机对变频器电流及功率采集 |
6.2.5 控制操作方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录1:模拟量上下限 |
附图2:青草沙水库输水泵站现场图 |
附图3:PLC现场实物图 |
附图4:变频器频率、电流、转速现场值 |
(8)泵站主电机型式及调速方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泵站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泵站主电机的主要型式 |
2.1 泵站的组成 |
2.2 轴流泵的工作特性 |
2.3 泵站主电机的主要型式 |
2.3.1 同步电机 |
2.3.2 异步电机 |
2.3.3 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混装方式 |
第三章 泵站主电机的主要调速方式 |
3.1 直联方式 |
3.2 采用减速装置的调速方式 |
3.3 定子变频的调速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流励磁电机作为泵站主电机型式 |
4.1 交流励磁电机的原理 |
4.2 交流励磁电机的启动方式 |
4.3 励磁控制系统结构及控制策略 |
4.4 泵站使用交流励磁电机的调速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馈电机作为泵站主电机的型式 |
5.1 内馈电机的工作原理 |
5.2 内馈电机相对于高压变频电机在泵站运用中的优势 |
5.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调速原理 |
5.4 基于SVPWM的控制器设计 |
5.4.1 SVPWM的原理 |
5.4.2 SVPWM实现 |
5.4.2.1 合成矢量U_(ref)所处扇区N的判断 |
5.4.2.2 基本矢量作用时间的计算 |
5.5 内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变流器的设计及控制策略 |
5.5.1 建立基于静止坐标系的三相电压型逆变电路数学模型 |
5.5.2 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5.5.3 PI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
5.6 内馈电机的调速性能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双速同步电机作为泵站主电机型式 |
6.1 双速同步电机的结构 |
6.2 双速同步电机在泵站中运用的历史与现状 |
6.3 同步电机变级转子的结构设计 |
6.4 双速同步电机在典型泵站中的运用 |
6.4.1 双速同步电机第一档转速的确定 |
6.4.2 双速同步电机第二档转速的确定 |
6.4.3 两档转速下运行时装置效率及比较 |
6.4.4 两种转速下泵站能耗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泵站主电机型式及调速方式的优选 |
7.1 泵站主电机型式的选择 |
7.2 泵站电机调速方式的选择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行星差动技术的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软启动及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机械类无级调速技术 |
1.3.2 电气类无级调速技术 |
1.3.3 机电结合类调速技术 |
1.3.4 国内外研究不足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原理与分析 |
2.1 系统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组成 |
2.1.2 系统原理和优点 |
2.1.3 系统工作过程分析 |
2.2 系统转速与转矩分析 |
2.2.1 系统所用行星差动轮系简介 |
2.2.2 行星差动轮系的基本方程 |
2.2.3 系统的转速和转矩方程 |
2.3 系统两电机的功率配比关系 |
2.3.1 系统负载类型 |
2.3.2 恒转矩负载下的两电机匹配关系 |
2.3.3 二次方率负载下的两电机匹配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软启动和功率流向分析 |
3.1 软启动简介 |
3.2 系统软启动分析 |
3.2.1 恒转矩负载下的系统软启动分析 |
3.2.2 二次方率负载下的系统软启动分析 |
3.3 系统功率流向分析 |
3.3.1 系统两电机转速方向相同时功率流向 |
3.3.2 系统两电机转速方向相反时功率流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效率分析 |
4.1 变频调速电动机的效率分析 |
4.1.1 变频调速原理 |
4.1.2 变频调速电机的效率曲线 |
4.1.3 变频调速电机的效率曲线方程 |
4.2 异步电机启动/发电状况分析 |
4.3 系统效率公式 |
4.3.1 系统两电机转速方向相同时效率公式 |
4.3.2 系统两电机转速方向相反时效率公式 |
4.3.3 系统节能效率公式 |
4.4 系统节能效率分析 |
4.4.1 恒转矩负载的系统节能效率曲线分析 |
4.4.2 二次方率负载的系统节能效率曲线分析 |
4.5 系统成本分析 |
4.6 系统选型参考 |
4.6.1 系统综合评价 |
4.6.2 系统成本与节能效率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节能效果及软启动仿真分析 |
5.1 系统实例选取 |
5.1.1 工程实例参数 |
5.1.2 系统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
5.2 MATLAB/SIMULINK 简介 |
5.3 系统实例软启动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1 电机的数学模型 |
5.3.2 系统软启动仿真模型 |
5.4 大功率电机直接启动仿真模型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河南济源磷石膏生产线集散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磷石膏粉煅烧工艺的发展与现状 |
1.3 国内磷石膏粉煅烧过程控制的发展与现状 |
1.4 本人完成的工作与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磷石膏生产线工艺流程及系统框架 |
2.1 原料工段 |
2.2 供热工段 |
2.3 预烘干与除尘系统工段 |
2.4 煅烧工段 |
2.5 成品工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南济源磷石膏生产线 DCS 的硬件设计 |
3.1 河南济源磷石膏生产线 DCS 整体框架 |
3.2 DCS 控制柜设计 |
3.3 低压配电柜设计 |
3.3.1 变频电机启停原理 |
3.3.2 软启动电机控制原理 |
3.4 仪表的选型 |
3.4.1 称重传感器 |
3.4.2 压力传感器的选型 |
3.4.3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
3.4.4 料位计的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策略 |
4.1 逻辑控制 |
4.1.1 原料工段逻辑控制 |
4.1.2 供热工段逻辑控制 |
4.1.3 预烘干及除尘工段逻辑控制 |
4.1.4 煅烧工段逻辑控制 |
4.1.5 成品工段逻辑控制 |
4.2 仓壁振动器循环控制 |
4.3 计量累计控制 |
4.4 温度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南济源磷石膏生产线 DCS 的软件设计 |
5.1 下位机 CBM 软件设计 |
5.1.1 CBM 软件的配置 |
5.1.2 CBM 软件的编写 |
5.1.3 仓壁振动器循环控制程序 |
5.1.4 计量累计程序 |
5.2 上位机 IFIX 软件设计 |
5.2.1 IFIX 系统配置 |
5.2.2 IFIX 上位机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场调试运行与故障分析 |
6.1 现场运行调试 |
6.1.1 第一次投料启炉顺序 |
6.1.2 停炉顺序 |
6.2 常见故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大功率电机实现调频控制后效益可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故障下海上风电场孤岛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 陈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DSP的脉冲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系统研究[D]. 李凯存. 河南理工大学, 2018(12)
- [3]机电结合式大功率无级调速动力系统模拟试验研究[D]. 毛永福. 燕山大学, 2018(05)
- [4]高压变频器在某炼油厂氢压缩机改造上的应用[D]. 李晶晶.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5]基于MMC-HVDC系统输电技术的研究[D]. 钟志祥.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6]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的研究及并联运行[D]. 赵常明. 燕山大学, 2016(01)
- [7]青草沙水库增压泵站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奚培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8]泵站主电机型式及调速方式的选择[D]. 徐瑛瑛. 扬州大学, 2015(06)
- [9]基于行星差动技术的大功率电机无级调速系统软启动及效率研究[D]. 刘彦军. 燕山大学, 2014(05)
- [10]河南济源磷石膏生产线集散控制系统[D]. 冯太平. 济南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