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原蚕区蚕种质量 增加种场经济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姚金宝,王冬生[1](2018)在《原蚕区就地制种模式探索与应用》文中认为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通过7年时间从就地制种发蛾调节、雄蛾冷藏、雄雌鉴别等方面进行探索,2013年全面实现了就地制种,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就地制种模式。
许晓芳[2](2017)在《加强原蚕基地建设 提高原蚕种茧质量》文中指出以原蚕区种茧生产为依托,生产繁育一代杂交种是现有蚕种场普通种生产的主要途径。凉山州蚕种场年生产普通种40多万张,全部来自于农村原蚕区收茧制种。从目前蚕种的生产状况看,原蚕区的种茧生产水平,完全决定了蚕种生产的质量高低和经营效益。当前,在农村蚕桑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蚕种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面对蚕茧市场的变化,从
邓玉娟,韦廷秀,卢德,陶积阳,陆呈宏[3](2016)在《提高家蚕一代杂交种蚕种质量的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普种繁育场主要负责桑蚕新品种的中试和桑蚕一代杂交种的繁育示范生产,多年来蚕种繁育系数等各项指标名列全区前茅。通过总结管理经验,得出提高蚕种质量的办法主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蚕种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普种场内部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生产积极性,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蚕种生产安全、稳步、有序开展。
张本义,姚靖,刘正俭[4](2010)在《加强原蚕区基地建设 实现蚕种优质高产》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一个稳固的农村原蚕区基地,开展合作制种,是提高蚕种产量质量,提高蚕种场生产经营效益,实现蚕种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原蚕区建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性要求,总结了安康市蚕种场的利好政策,提出了巩固和发展原蚕区的意见和措施。
孙锋[5](2010)在《如皋市蚕种管理工作做法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薛三勋[6](2006)在《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蚕种生产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规律之一。任何社会、无论何种产业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在蚕种生产中,技术问题是生产力,而管理问题、体制问题则是生产关系。由于我国刚刚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蚕种场事业单位大锅饭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改变,职工积极性不高,蚕种生产由农户饲养种蚕、种场收购种茧制种的组织形式利益矛盾突出,无法保障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导致蚕种生产微病超标,质量下降,种场效益下滑,负债累累,严重影响和动摇了我国蚕桑生产的根基。即我国目前蚕种生产的组织形式无法保障蚕种生产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已经成为影响蚕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本文以我国蚕种生产组织形式中亟待解决的种场与种蚕养殖农户利益矛盾为主线,在研究、总结现行蚕种生产组织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合作博弈、比较优势、风险规避、制度变迁等一系列理论,提出了建立种场与农户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蚕种生产组织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作用、特征。该模式以利益为核心,以契约为纽带,通过蚕种收益的二次分配将蚕种场与为数众多的分散的种蚕养殖户联结成一个“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整合了种场与农户的蚕种生产要素资源,确立了种蚕养殖户在蚕种生产中的合作地位,使原来分散独立的农户主体变为经济利益共同体大系统中相对独立而又处于同等地位的要素提供者,调整了优质蚕种的生产关系,实现了种场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与农户生产要素的融合,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保证了优质蚕种生产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提高了蚕种质量,解放和发展了蚕种生产的生产力水平。该模式是在我国现行蚕种场管理体制和种蚕饲养以分散农户为主的蚕种生产条件下,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理想选择,是我国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薛三勋,李录堂[7](2006)在《蚕种生产主要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组织形式是技术措施贯彻落实的保障。通过对我国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比较,在系统总结各种组织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指出了种场与农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蚕种生产组织模式的内涵、特点,提出这是当前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理想选择,值得各地蚕种场在蚕种生产中借鉴和推广。
冯永德,于海源[8](2005)在《四川蚕种业》文中认为
杨培[9](2004)在《提高原蚕区蚕种质量 增加种场经济效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致社,王富炳,陈凌云,汪德智[10](2001)在《陕西安康原蚕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提高原蚕区蚕种质量 增加种场经济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原蚕区蚕种质量 增加种场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原蚕区就地制种模式探索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蚕种生产模式 |
1.1 三种制种模式分布 |
1.2 三种制种模式比较 |
1.2.1 专业种场饲养原蚕制种 |
1.2.2 原蚕区饲养原蚕回场制种 |
1.2.3 原蚕区饲养原蚕就地制种 |
2 就地制种原蚕基地条件 |
3 技术操作 |
3.1 合理安排对交品种、蚁量 |
3.2 搞好发蛾调节 |
3.3 雄蛾冷藏 |
3.4 鉴蛹 |
4 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 |
4.1 种茧、蚕种价格确定 |
4.2 结算方法 |
5 袋蛾、收种、送种 |
6 加强管理 |
6.1 签订合同 |
6.2 退回机制 |
(2)加强原蚕基地建设 提高原蚕种茧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落实原蚕区生产管理权 |
1.1 明确原蚕生产管理权 |
1.2 落实原蚕区生产经营权 |
2 加强原蚕生产设施建设 |
2.1 抓好桑园基础建设 |
2.2 搞好养蚕配套设施建设 |
2.2.1 小蚕标准共育室的建设。 |
2.2.2 大蚕饲养设施添置更新。 |
2.2.3 推广先进的养蚕机具。 |
3 创新原蚕生产经营机制 |
3.1 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
3.2 加强科技技术推广 |
3.3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
3.4 走“种场+农户”的经营模式 |
4 加强原蚕区资金投入 |
(3)提高家蚕一代杂交种蚕种质量的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 |
1.1 建立稳定高产安全的原蚕基地 |
1.2 加强普种场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标准化生产提供物质保障 |
1.3 加大原蚕区扶持力度,保障蚕农利益 |
2 建立和完善普种场内部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生产积极性 |
2.1 加强职工的业务学习 |
2.2 建立蚕种质量奖罚制度 |
2.3 制定削茧、鉴蛹、摊蛹、制种等工作的定额、要求及奖惩措施 |
3 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
3.1 桑园施肥要做到保质保量,提高桑叶质量 |
3.2 蚕种统一催青管理,确保一日孵化率 |
3.3 掌握品种特性,提高新品种繁育系数 |
3.4 严格实施以“防微”为中心的各项消毒防病技术 |
3.5 改善饲养环境,满足蚕儿生长要求 |
3.5.1 对蚕室实施遮阳隔热措施,人为创造适宜的饲养环境 |
3.5.2 真正解决蚕农贪养多,蚕座密度大的问题 |
3.5.3 加强除沙排湿 |
3.6 切实做好蔟中管理 |
3.7 完善收茧标准,规范制种管理 |
3.7.1 加强种茧保护及对交调节 |
3.7.3 强化制种期管理,改良环境和技术,提高良卵率 |
3.7.4 把好蚕种初期保护关,进一步提高实用孵化率 |
4 小结 |
(4)加强原蚕区基地建设 实现蚕种优质高产(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稳固的原蚕饲育基地 |
1.1 建立原蚕饲育基地的基本原则 |
1.2 原蚕区重点村组的建设要求 |
1.2.1 重点原蚕村的技术性要求 |
1.2.2 重点原蚕村的原蚕饲育户技术性要求 |
1.2.3 重点原蚕村的就地制种户技术性要求 |
2 制定和谐双赢的原蚕区政策 |
2.1 原蚕区种茧育茧价政策 |
2.2 严格标准,质量优先,实行“五不收”政策 |
2.3 对重点原蚕村的技术、资金扶持政策 |
2.3.1 目标管理 |
2.3.2 技术扶持 |
2.3.3 资金帮衬 |
2.3.4 奖酬政策 |
3 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
3.1 重点突破,制定科学合理的产能规划 |
3.2 因地制宜,依照地域、季节不同安排好生产布局 |
3.3 与时俱进,制定原蚕区规划建设的奋斗目标 |
3.4 加强管理,转变机制,提高蚕种产质量 |
3.4.1 生产技术管理 |
3.4.2 生产组织管理 |
3.4.3 深化改革,转变体制机制,调动蚕农和原蚕区制种员工生产积极性 |
4 结束语 |
(6)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蚕种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蚕桑丝绸行业概况 |
1.1.2 蚕种的地位和作用 |
1.1.3 蚕种生产的特点 |
1.1.4 蚕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及评价 |
2.1 国内蚕种生产组织形式 |
2.1.1 蚕种繁育制度 |
2.1.2 蚕种场管理体制及现状 |
2.1.3 蚕种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
2.1.3.1 工厂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 |
2.1.3.2 原蚕区契约化(订单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 |
2.1.4 两种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比较 |
2.2 国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 |
第三章 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蚕种生产模式的构建 |
3.1 模式形成的背景 |
3.2 模式的构建 |
3.3 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3.3.1 合作博弈理论 |
3.3.2 交易费用理论 |
3.3.3 比较优势理论 |
3.3.4 风险规避理论 |
3.3.5 不完全契约理论 |
3.3.6 平均利润理论 |
3.3.7 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
3.4 模式的框架结构 |
3.5 模式的作用 |
3.6 模式的特征 |
3.6.1 联结方式的契约性 |
3.6.2 合作目的的互利性 |
3.6.3 农户收入的多元性 |
3.6.4 合作的稳定性 |
3.6.5 交易的平等性 |
3.6.6 目标的一致性 |
3.6.7 产品的期货性 |
3.6.8 生产经营的风险性 |
3.5.9 利益的共享性 |
第四章 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蚕种生产模式的运行机制 |
4.1 组织运行机制 |
4.2 利益分配机制 |
4.2.1 种茧收入 |
4.2.2 二次分配 |
4.2.3 种场给农户的实物或现金补助 |
4.2.4 收益计算 |
4.2.5 奖惩兑现 |
4.3 制度保障机制 |
4.3.1 议事制度 |
4.3.2 相关利益人回避制度 |
4.3.3 末位淘汰制度 |
4.3.4 农户培训制度 |
4.3.5 公开透明的质量检验制度 |
4.4 约束协调机制 |
4.4.1 法律约束 |
4.4.2 道德约束 |
4.4.3 监督保证 |
4.5 非市场安排 |
4.5.1 资金支持(扶持) |
4.5.2 无偿或低偿服务 |
4.5.3 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 |
4.5.4 借款担保或利息补贴 |
第五章 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蚕种生产模式的实证分析 |
5.1 陕西省石泉县蚕种场案例 |
5.1.1 石泉蚕种场简况 |
5.1.2 推广背景 |
5.1.3 具体做法 |
5.1.4 实施效果 |
5.2 江苏省浒关蚕种场案例 |
5.2.1 制定种茧保护价 |
5.2.2 提供适当补助 |
5.2.3 严格收茧、收种制度 |
5.2.4 建立蚕种防微病奖励制度 |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实施中应注意问题 |
6.2.1 合作的目标是搞好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 |
6.2.2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合作的动力和基础 |
6.2.3 及时奖惩兑现是搞好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持续动力 |
6.3 讨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蚕种生产主要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厂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 |
2 原蚕区契约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 |
2.1 契约化组织形式的具体内涵 |
2.2 原蚕区契约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分析 |
2.2.1 优点 |
2.2.2 不足 |
2.3 对原蚕区契约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评价 |
3 合作伙伴关系的蚕种生产组织形式 |
3.1 合作伙伴关系的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具体内涵 |
3.2 合作伙伴关系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特点 |
3.2.1 联结方式的契约性 |
3.2.2 合作目的的互利性 |
3.2.3 农户收入的多元性 |
3.2.4 合作的稳定性 |
3.2.5 交易的平等性 |
3.2.6 目标的一致性 |
3.2.7 产品的期货性 |
3.2.8 生产风险的共同承担性 |
3.2.9 利益的共享性 |
3.3 对合作伙伴关系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评价 |
4 结束语 |
(9)提高原蚕区蚕种质量 增加种场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场加农户, 蚕农的效益与蚕种质量直接挂钩 |
2 科学养蚕, 规范技术措施 |
2.1 蚕前坚持病原普查 |
2.2 量桑养蚕, 种叶平衡 |
2.3 加强后期管理, 预防交叉感染 |
2.4 坚持分户削茧制种, 考核制种成绩 |
(10)陕西安康原蚕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区原蚕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
1.1 区域分散, 规模过小, 管理难度大, 生产管理费用高, 经济效益低。 |
1.1.1 原蚕区分布较散, 规模过小, 管理难度大。 |
1.1.2 原蚕户分布较散, 养蚕规模过小, 生产费用高, 经济效益低。 |
1.2 原蚕区劳动力素质差, 技术措施的实施难以到位。 |
1.2.1 文化水平低。 |
1.2.2 养蚕结构不合理。 |
1.3 原蚕区建设投资普遍较低。 |
2、建设标准原蚕区的措施: |
四、提高原蚕区蚕种质量 增加种场经济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原蚕区就地制种模式探索与应用[J]. 姚金宝,王冬生. 蚕桑茶叶通讯, 2018(05)
- [2]加强原蚕基地建设 提高原蚕种茧质量[J]. 许晓芳. 四川蚕业, 2017(02)
- [3]提高家蚕一代杂交种蚕种质量的技术探讨[J]. 邓玉娟,韦廷秀,卢德,陶积阳,陆呈宏. 广西蚕业, 2016(03)
- [4]加强原蚕区基地建设 实现蚕种优质高产[J]. 张本义,姚靖,刘正俭. 北方蚕业, 2010(04)
- [5]如皋市蚕种管理工作做法与建议[J]. 孙锋. 江苏蚕业, 2010(02)
- [6]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蚕种生产模式研究[D]. 薛三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7]蚕种生产主要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J]. 薛三勋,李录堂. 北方蚕业, 2006(02)
- [8]四川蚕种业[J]. 冯永德,于海源. 四川蚕业, 2005(02)
- [9]提高原蚕区蚕种质量 增加种场经济效益[J]. 杨培. 蚕学通讯, 2004(04)
- [10]陕西安康原蚕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 党致社,王富炳,陈凌云,汪德智. 北方蚕业,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