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拉克战争凸显天基系统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何奇松[1](2020)在《太空领域竞争的实质是大国竞争》文中指出太空及其运用具有无比重要性。冷战后,世界航天大国(集团)在太空科学与探索、太空商业、太空军备、太空治理规则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竞赛,呈现出大国竞争的特点,而且私人实体也加入到太空领域竞争的行列之中。这无疑给太空治理增加了变数及不确定性。未来,甚至不能排除大国之间发生太空冲突的可能性。
王宇轩[2](2020)在《天基网络智能卫星任务协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基网络是网络信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能为全球提供无缝覆盖的持续服务。智能卫星作为未来天基网络信息系统的服务节点,其通过天基网络共享计算、存储、通信、传感和执行资源,相互协作为不同用户提供灵活、精准的天基智能信息服务,最大化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天基网络将催生出一系列智能应用新模式,例如卫星物联网、太空云计算、天基智能预警系统等。智能卫星如何高效地进行任务协作、星上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就成为了天基网络的重要研究内容。智能卫星既是资源的提供者,又是任务的执行者,具有高动态性、资源有限性、分布性、自私性等特点,因此在组网协同执行任务和资源共享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用户何时以何种策略将任务迁移至哪颗卫星能获得最佳的体验质量;其次,智能卫星进行资源共享时的收入与支出如何实现有效的平衡;最后,卫星资源与用户任务之间采用何种匹配策略能使系统服务质量最大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紧密围绕智能卫星任务协作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天基网络信息系统智能服务架构,并对智能卫星综合一体化硬件架构和模块化分层软件架构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静态博弈理论、微分博弈理论、匹配博弈理论,在任务迁移、资源共享和资源分配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总结如下:(1)构建了基于静态非合作博弈的天基网络任务迁移模型,并提出了一个求解纳什均衡条件下任务迁移策略的迭代算法。相较于与其他场景下的任务迁移模型,所提出的模型考虑了卫星高动态特性下通信无法时刻维持的特点,引入了卫星可见性分析及其对任务响应延迟的影响。仿真实验证明,求解所得的纳什均衡条件下的任务迁移策略能够有效优化任务响应延时和能源消耗。(2)构建了基于微分博弈的智能卫星资源共享模型,并提出了智能卫星共享资源最优划分策略。相较于传统的静态资源共享模式,所提出的模型考虑了卫星自身运动动态性、天基资源池需求动态性、卫星相互影响动态性,采用了微分博弈理论对最优共享资源划分量进行实时求解。仿真实验证明,所提出的智能卫星资源共享划分策略能有效平衡智能卫星进行资源共享时的收入与支出,激励卫星进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共享的收益。(3)构建了基于匹配博弈的天基网络资源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拒绝—接收”改进的迭代算法,求解帕累托最优的资源分配策略。考虑到天基资源种类较多的特点,所提出的模型实现了多种天基资源的联合匹配。匹配过程中,将用户满意度和智能卫星收益结合为用户性价比作为优化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天基网络整体的服务质量。此外,针对“拒接—接收”算法需要预设用户任务与资源之间的偏好值导致资源分配性能降低这一问题,引入用户之间的相互合作,提出了一种求解帕累托最优的资源分配策略的迭代算法。仿真与地面实验证明,该算法能有效提高用户性价比,最大化天基网络的服务质量。
程良骏[3](2019)在《美国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变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毛亿[4](2018)在《战术空域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今高技术条件下的空中对抗,要求各军兵种使用多种先进的武器系统,在空域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协同作战,战术空域内一个作战单元时间,可能出现固定翼、旋转翼、无翼、无人、炮弹、导弹、电子对抗等七类装备上万个飞行物体,如何根据任务计划、敌方部署和空域态势,保证空域用户能够高效、安全、灵活地使用有限空域,避免冲突和误伤,是未来联合作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面向联合作战对空域的使用需求,探讨战术空域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重点提出了战术空域管理技术的实现模型和算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一、提出了战术空域管理系统总体架构。本文的战术空域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部署在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主系统和其他空域用户的子系统或远程终端组成,通过空域管控接口互联,实现信息交换和空域使用需求的协调。这里战术空域管理系统的核心是联合空域规划、冲突检测与排解以及空域临机规划。其中联合空域规划要求根据联合作战任务,收集空域使用需求,结合空域基础数据,建立空域总计划和空域控制程序;冲突检测与排解功能会综合作战、军民航、气象等各方面的空域使用需求,发现并排解空域在时-空-频上的冲突,生成解突后的空中任务计划(ATO)和空域控制计划(ACO);设计空域临机规划功能是为了对空域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视,对计划变化和临时出现的潜在冲突进行检测、预警、调配与协调。再通过态势共享支持,使空域管控系统拥有最全面的空域计划数据,收集空域所有预知的飞行物体情报,为空域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敌我识别方法,提供更加完善的空域态势图。二、构建了战术空域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模型和算法。空域运行建模主要描述各类空域要素的空域使用行为,表示各类空域运行过程,包括空域结构要素建模和空域活动要素建模。通过对各类空域要素、属性和运动特性的分析,构建了航空器的活动模型,进而建立多种要素运行环境下的空域系统模型。空域冲突检测主要研究了基于间隔标准的冲突检测模型和算法,包括,(1)空域结构冲突检测,建立了时间、高度、几何边界模板冲突模型,提出了“由粗到精、逐步排除”的空域冲突检测方法,达到快速判定空域与地形、空域与空域之间的冲突情况,(2)空域活动冲突检测,从时-空-频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航空器轨迹与空域之间、航空器与航空器之间、空域活动用频之间的冲突情况,建立了统一的空域活动冲突检测方法流程。空域冲突解脱主要研究了基于空域活动规则的空域冲突解脱策略。作战平台空域规划主要解决协同平台执行不同任务而进行作战空间分配问题,以协同侦察定位为例进行数学推导,求取在空域无冲突目标下,满足平台执行协同任务和机动性需要的作战空间。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设计其他任务平台的空域,为生成空域总计划和空域控制程序奠定基础。三、研究了空域态势监视关键算法。联合作战过程受计划调整、天气状况、战损、战场态势变化等多种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为确保战术空域运行有序高效,战术空域管理系统需要实时处理空域监视信息,监视空域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潜在冲突和违规现象,结合任务调整以及新增需求,进行空域临机规划和动态调整。为此,本文将可能的空域要素(113种)按点、线、区分类,在所有空域使用者、空域参与者、空域规划及监视者之间建立空域信息分发处理模型,并建立基于航迹预测的空域冲突预警和告警方法,达到以“优于实时”的速度发现潜在冲突。针对雷达、侦察等传感器在极坐标系下三维测量具有非相关性的特点,从统计判决理论入手,导出了多元航迹融合相关波门的定量算法,提高航迹质量和空域态势监视的精确性,研究了目标航迹融合算法,为空域执行情况精准监视、目标识别以及临机冲突检测和空域动态规划提供了算法和信息支持。四、进行了空域规划评估技术和模型算法仿真验证。空域规划方案的评估是战术空域管理技术之一,本文从研究空域规划方案的仿真方法入手,对空域规划方案的实时性、空域利用率、空域安全性、机动性限制等,提出了快速测试与评估方法,以判断联合战术空域规划方案的有效性。仿真验证是对所提出的模型算法在系统仿真运行环境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本单位的仿真验证环境,设计典型的联合作战样式,通过空域管控全过程运行仿真,对空域规划方法、空域模型算法、空域态势监视算法、空域规划评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检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关键问题解决方法具有合理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朱凼凼[5](2017)在《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和政府规制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及欧州多家机构评估后得出结论,认为航天领域对国民经济带动效应为1:8-14,即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会带动其他产业8-14美元的投入,对上下游产业带动效应非常显着。2008年全球航天产业的直接投资约为620亿美元,其带动的上下游投资约为4960亿到8680亿美元,该数值占到当年全世界资本形成总额的4.8%到8.0%,由其产生的国民生产总值约1000亿到1800亿美元,对当年全球经济增长比例为0.2%到0.35%之间。可以看出,航天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动效果非常显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垄断产业一般是指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领域,如公路、铁路、电力、水利等,以及部分关乎国家安全的航天、航空等产业,这些产业具有投资需求大、投资回收期长、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十分显着等技术经济特性。如果让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并允许新企业采取“取脂战略”,就会造成自然垄断产业“不可维持性”问题。因此,传统自然垄断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往往是市场失灵典型领域,无法有效地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同时,为克服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失灵,主张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产业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形式来确保其垄断性,并需要对自然垄断性产业采取政府规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在通信、电力等行业的政府规制措施已经稳步推进,但是,由于可能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失泄密风险等原因,我国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航天遥感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却有待推进,迫切需要参考自然垄断产业规制和自由竞争理论,结合我国航天遥感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研究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和政府规制措施和途径,提出产业化改革和规制政策建议,促进我国航天遥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论文结合自然垄断产业理论,重点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我国为什么要开展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二是如何推进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三是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方案是什么。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针对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理论,结合国际、国内航天产业化改革现状开展研究分析,从自然垄断产业的垄断、规制和自由竞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第二章介绍国外航天遥感发展及产业化情况;第三章分析国内航天遥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阐述我国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必要性,研究提出产业化改革思路,重点要建立和完善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的法律法规以及促进航天遥感产业发展的政策,要设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规制机构;第五章研究提出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总体方案和政府规制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论文得出主要结论:一是迫切需要成立实体化管理机构,统筹国内航天遥感产业发展,打造航天遥感产业联盟;二是国家引导航天遥感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等,引领航天商业遥感产业发展方向;三是出台积极开放的航天遥感产业化发展政策,建设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立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促进航天遥感产业发展;四是完善标准规范、试验场、应用服务体系以及天地信息网络等基础能力建设,建立科研创新平台,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形成军民商全面协同发展的航天遥感产业体系。
徐能武[6](2016)在《外空信息支援:大国安全博弈的战略枢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空信息支援在军事中广泛地现实运用,成为催生联合作战的直接推动力,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战争中,陆、海、空作战力量遂行的联合作战行动越来越依赖于外空信息支援所提供的信息保障。外空信息支援是信息化战争升级到体系作战的核心要素,促进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有机融合,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外空信息支援能力为夺取制信息权,充分展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安全功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空信息支援使体系作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透明化、直接化的新趋势,在大国安全互动中的效应和效能已成为大国权力的倍增器。外空信息支援能力发展导致国际政治权力争夺向外空转移,权力转移又导致外空治理问题地位上升,而外空权力均衡最终决定着外空协调与合作的前途。
高杨予兮[7](2015)在《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太空合作研究 ——基于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为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确保其太空优势、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太空军事网络布局、制衡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中国,与亚太盟友开展了一系列太空国际合作。然而,奥巴马政府的太空战略虽然看似较小布什政府时期更为温和,其根本目的仍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美国的太空霸权,与盟友的太空合作正是美国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过往太空合作基本局限于民用层面不同,此次美国与亚太盟友的太空合作更多聚焦于太空军事利用。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牵引下,美国不断整合亚太盟友的太空军事力量,在全球定位、太空监视和导弹防御系统三个主要方面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力图在节约美国太空军备资金的同时拓展美国的太空军备力量,在亚太地区形成美国领头、盟友跟随的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这样的太空合作实际上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太空军事联盟,而这种具有强烈霸权色彩的联盟行为不仅不会促进太空的和平利用,反而更加刺激了亚太国家在太空领域开展军备竞赛,加剧了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不利于地区内太空合作机制的产生和国际太空合作的良性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摆脱美国的太空制衡,通过倡导和平有序的太空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地区和平与共同繁荣。本研究首先从对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梳理出发,将联盟理论划分为联盟的原因、联盟的模式、联盟的维系、联盟的困境四大部分,分析联盟理论与美国当前和亚太盟国进行太空合作行为的契合性。通过联盟的原因这一理论视角揭示美国谋求太空霸权和维护全球霸主地位的战略意图。继而总结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引下的美国太空联盟模式,研究当前美国领头、盟友跟随的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的性质、布局和运用。然后通过列举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的主要措施,从全球卫星通信导航系统、情报监视侦察共享体系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美国对其亚太太空联盟的维系。最后从联盟的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境两个层次分析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太空合作给太空安全和地区局势带来的后果,揭露其引发太空军备竞赛、激化地缘紧张局势、挤压中国太空合作空间的真实面目。在文章的结尾,本研究根据对美国太空合作行为的全面把握,针对美国太空联盟的主要目的和不良影响,建议中国应当努力突破美国的太空围堵,将“一带一路”战略融入太空发展,同亚太国家一道开拓“天基丝路”,在促进国际太空透明与信任机制建设的同时提高我国太空威慑实力,维护我国的太空安全和国家利益。
万江[8](2015)在《财政与战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财政约束》文中研究表明战略的执行需要财政资源的支持,战略目标设计的再好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执行也没有办法发挥良好的效用。资源紧缩问题是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本论文着重讨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面临的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是美国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变少,另一方面是美国做出了重要的战略调整来重返亚洲,即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因此论文旨在讨论美国在国防预算紧缩的情况下,能否成功现实战略调整。面对亚太地区重要性的不断凸显,尤其是中国的强劲崛起,美国出于经济、政治以及战略考虑,遂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来多方参与,甚至是主导亚太经济、政治、安全等事务,同时达到遏制中国从而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的目的。但2010年以后,美国不断削减国防预算,美国在全球出现战略收缩态势,因此引起对“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否会完全实施或是“折损”的议论。本文作者认为在国防预算日益吃紧的情况下,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并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无法实现的外交战略或是暂时应对中国崛起的外交政策,而是有资金(尤其是国防预算)支持的、正在实施中的外交战略。
王巍[9](2015)在《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性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战略文化是国家战略决策者在国家防务事务方面所共同享有的、以相对稳定的战略观念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模式及战略偏好。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国防战略行为都离不开国防战略文化的孕育,都会受到国防战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制约。国防战略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一国国防战略行为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建构着该国国防战略实践的内容与意义。揭示出不同民族、国家与文明的国防战略文化特性,有助于准确把握住其国防战略行为的走向。因此对国防战略文化的分析,也就成为国家战略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本文首先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从中外学者对战略文化概念的研究入手,阐述了本文对国防战略文化概念的界定,并论述了国防战略文化解释的理论基础与分析维度。再次以2013年《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与2012年《美国国防战略指南》两份国防战略文件为例,从战略环境的认知、国际冲突的看法、武力效用的理解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中国合作型国防战略文化与美国冲突型国防战略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这种差异性的影响。随后从地理环境、民族哲学、民族思维、民族性格和宗教意识层面探究造就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的深层次根源。面对中美不同的国防战略文化语境,最后提出了建构成熟的合作型国防战略文化、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与沟通、充分利用美国国防战略文化自身“短板”的战略应对之策,以期有效规避美国的战略压力,掌握未来中美战略博弈的主动权与制高点。
马富英[10](2012)在《中俄关系中的边疆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历来是一个国家繁荣安定的体现。边疆作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因其地缘政治位置的特殊性,在国家安全方面表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国家安全的各个层面均有深远影响。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使得边疆地区成为国际社会大国势力相互争夺和渗透的场所。自近代以来,我国边疆地区一直存在影响安全与稳定的诸多不安定因素,既有现实的,也有潜在的。如何在和平时期科学认识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有效维护我国边疆安全与发展,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本文主要沿着历史回顾——形势分析——战略思考这一思路展开研究。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角度,重新梳理近代以来中国和沙俄、苏俄、苏联与俄罗斯的领土争端和边界冲突,力图通过对中苏(俄)各个历史阶段的领土争端、边界冲突和边疆利益争夺的研究,将影响边疆安全与稳定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总结,以发现其规律和共性,为营造良好的边疆安全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边疆而临的安全环境及其态势变化为背景,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对边疆安全与防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全文由绪论、主体论述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在绪论中,简要陈述了本篇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进行相关文献综述。主体论述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追溯:近代中俄关系与边疆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近代沙俄侵占中国领土、侵害中国主权利益的梳理和分析,来探讨造成近代中国出现严重边疆危机的内外部因素。第二章,超越:历的误解与边疆危机。文章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中苏关系,以及双边关系中边疆问题的发展与变化进行审视和总结,来探讨边界事务与国家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成军事政治同盟关系,两国的边界处于友好和睦的状态。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界冲突与纠纷不断升级,边界斗争日益政治化。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关系的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边界事务的矛盾与冲突。第三章,正态:珍宝岛——个改变世界冷战格局的弹丸之地。随着中苏边界流血事件的不断扩大和升级,爆发了中苏珍宝岛边界武装冲突。两国由此进入了长期的政治、军事全面对峙时期。本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了中苏珍宝岛事件的背景、对两国关系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及历史意义。第四章,威德:面对未来边界冲突与边疆安全。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新安全观的形成,边疆的内涵及外延不断丰富和延伸,国家而对未来海疆、空疆、天疆等多重边疆安全及利益的挑战。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从军防和民防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积极构筑坚固的边疆安全防御。结语部分,总结了前四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及观点,概括为:国家实力是边疆安全的保障,边界问题是国家关系的晴雨表,边界冲突是国家政治的体现,边疆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在总结和概括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未来边疆安全的战略思考。总之,本文的写作基于这样一个目的,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对影响中俄边疆安全与稳定的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力图在构建21世纪中国边疆安全理论建设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期为有效维护国家的边疆安全与民族利益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二、伊拉克战争凸显天基系统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拉克战争凸显天基系统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太空领域竞争的实质是大国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太空科学与探索竞争 |
太空商业竞争 |
太空军备竞赛 |
太空治理规则竞争 |
太空竞争实质是大国竞争 |
结语 |
(2)天基网络智能卫星任务协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天基网络的发展历程 |
1.1.2 天基网络的智能节点——i Sat |
1.1.3 智能卫星任务协作面临的挑战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卫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新体制卫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天基网络智能卫星任务协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天基网络及其智能卫星的体系架构 |
2.1 需求分析 |
2.1.1 天基网络应用需求分析 |
2.1.2 智能卫星功能需求分析 |
2.2 天基网络信息系统智能服务架构 |
2.3 智能卫星的软硬件架构 |
2.3.1 综合一体化硬件架构 |
2.3.2 模块化分层软件架构 |
2.4 智能卫星的应用场景 |
2.4.1 延迟容忍应用场景 |
2.4.2 延迟敏感应用场景 |
2.5 智能卫星任务协作的关键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任务迁移决策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型 |
3.2.1 相关模型建立 |
3.2.2 任务迁移决策的博弈模型 |
3.3 基于博弈论的任务迁移决策模型求解 |
3.3.1 任务迁移决策博弈的纳什均衡存在性分析 |
3.3.2 任务迁移决策博弈的纳什均衡唯一性分析 |
3.3.3 纳什均衡求解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
3.4 仿真与验证 |
3.4.1 参数设置 |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微分博弈的智能卫星资源共享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2.1 相关参数计算 |
4.2.2 卫星资源共享的微分博弈模型 |
4.3 基于微分博弈的资源共享模型求解 |
4.3.1 无限时域资源共享微分博弈模型求解 |
4.3.2 有限时域资源共享微分博弈模型求解 |
4.4 仿真与验证 |
4.4.1 有限时域结果分析 |
4.4.2 无限时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匹配博弈的天基网络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型 |
5.2.1 相关参数计算 |
5.2.2 天基网络资源分配的匹配博弈模型 |
5.3 天基网络资源分配模型求解 |
5.3.1 稳定的资源分配策略求解 |
5.3.2 帕累托最优的资源分配策略求解 |
5.4 仿真与验证 |
5.4.1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5.4.2 地面模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战术空域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顶层设计 |
1.2.2 空域冲突探测与解脱技术 |
1.2.3 空域态势监视技术 |
1.2.4 战术空域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战术空域管理运行概念 |
2.1 概念定义 |
2.2 战术空域管理需求分析 |
2.3 运行活动关系研究 |
2.3.1 系统总体运行活动关系 |
2.3.2 空域协同规划 |
2.3.3 空域计划管理 |
2.3.4 空域运行一致性监视 |
2.3.5 空域临机规划 |
2.4 战术空域规划设计方法 |
2.4.1 协同定位区域模型算法 |
2.4.2 协同定位区域作图法 |
2.4.3 协同平台最优布局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战术空域冲突探测与解脱模型研究 |
3.1 空域运行数学建模 |
3.1.1 空域结构要素建模 |
3.1.2 空域活动模型 |
3.2 战术空域冲突检测技术 |
3.2.1 间隔标准分析 |
3.2.2 空域结构冲突检测 |
3.2.3 空域活动冲突检测 |
3.3 战术空域冲突解脱技术 |
3.3.1 空域活动规则 |
3.3.2 空域冲突解脱模型 |
3.4 空域计划生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术空域态势监视技术研究 |
4.1 空域状态监视与动态调整技术 |
4.2 空域冲突预警与告警技术 |
4.2.1 航迹冲突预警和告警 |
4.2.2 最低安全高度预警和告警 |
4.2.3 空域侵入预警和告警 |
4.3 目标监视数据处理技术 |
4.3.1 传感器坐标系与系统坐标系转换 |
4.3.2 多元监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 |
4.3.3 多元监视数据处理算法 |
4.3.4 监视数据误差消除算法 |
4.4 空域态势综合显示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术空域仿真评估技术研究 |
5.1 战术空域规划仿真方法 |
5.1.1 空域系统仿真建模 |
5.1.2 航空器仿真建模 |
5.1.3 空域运行仿真 |
5.1.4 仿真数据生成 |
5.2 战术空域系统评估 |
5.3 评估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战术空域管理系统总体架构研究 |
6.1 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6.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6.2.1 战术空域计划建立 |
6.2.2 空域协同规划与设计 |
6.2.3 空域计划生成 |
6.2.4 空域动态调整 |
6.2.5 态势共享支持 |
6.3 仿真验证系统组成 |
6.3.1 系统基本组成 |
6.3.2 系统结构及配置 |
6.3.3 战术空域管理软件结构 |
6.3.4 系统接口关系 |
6.4 仿真验证 |
6.4.1 系统输入设定 |
6.4.2 空域协同规划 |
6.4.3 空域冲突检测与告警 |
6.4.4 空域冲突解脱方案 |
6.4.5 空中计划生成 |
6.4.6 空域态势监视与目标识别 |
6.4.7 临机冲突检测与动态调整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创新点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和政府规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自然垄断、规制与竞争理论 |
1.2.1 有关垄断与规制的理论进展 |
1.2.1.1 哈佛学派对自然垄断与竞争的观点 |
1.2.1.2 芝加哥学派关于垄断与竞争的观点 |
1.2.2 自然垄断行业市场结构重组模式 |
1.2.2.1 纵向接入竞争的市场结构模式 |
1.2.2.2 网运分离的市场结构模式 |
1.2.2.3 联合所有制市场结构模式 |
1.2.2.4 经营权分离的市场结构模式 |
1.2.2.5 数网竞争市场结构模式 |
1.2.3 政府规制理论 |
1.2.3.1 规制的产生与发展 |
1.2.3.2 政府规制的过程 |
1.2.3.3 规制体制与规制体系 |
1.2.3.4 规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1.2.3.5 规制是重要的政府职能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框架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1.3.5 研究方法 |
1.3.6 研究创新点 |
2. 国外航天遥感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
2.1 国外航天遥感卫星发展情况 |
2.1.1 国外航天遥感卫星部署与在轨状态 |
2.1.2 国外遥感卫星总体能力水平 |
2.2 国外主要国家航天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2.1 美国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2.1.1 民用地球科学和陆地观测卫星 |
2.2.1.2 气象与环境卫星 |
2.2.1.3 商用遥感卫星 |
2.2.2 欧洲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2.2.1 民/商用陆地观测/地球科学卫星 |
2.2.2.2 民用气象与海洋环境卫星 |
2.2.3 俄罗斯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2.3.1 民用陆地观测卫星 |
2.2.3.2 民用气象卫星 |
2.2.3.3 商用遥感卫星 |
2.2.4 印度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2.4.1 民用地球科学/陆地观测卫星 |
2.2.4.2 气象/海洋与环境卫星 |
2.2.5 日本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2.5.1 民用陆地观测卫星 |
2.2.5.2 气象和海洋观测卫星 |
2.2.6 以色列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2.7 加拿大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3 国外卫星遥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2.3.1 国外卫星遥感产业的总体发展现状 |
2.3.2 国外卫星遥感产业的发展趋势 |
2.4 国外卫星商业遥感发展态势 |
2.4.1 政府主导卫星商业遥感发展 |
2.4.2 进一步发展商业遥感的差异化服务 |
2.4.3 私有资本重点投向低成本小卫星星座 |
2.4.4 进一步拓展卫星商业遥感领域 |
2.4.5 卫星商业遥感正在进入2.0时代 |
2.5 国外促进航天遥感产业发展的措施 |
2.5.1 政策层面 |
2.5.2 航天遥感许可证制度 |
2.5.3 航天遥感数据销售和分发政策 |
2.5.4 资金支持遥感产业发展 |
2.5.5 政府采购航天遥感数据与增值服务 |
2.5.6 航天遥感数据分发定价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3. 国内航天遥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航天遥感卫星现状分析 |
3.1.1 商业遥感产业蓄势待发 |
3.1.2 遥感应用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
3.1.3 基于自主遥感卫星的应用正在兴起 |
3.1.4 政府重视扶持遥感产业发展 |
3.2 我国遥感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概况 |
3.2.1 国家政策与管理体制 |
3.2.2 遥感数据在各行业应用现状 |
3.2.3 遥感数据在区域应用现状 |
3.2.4 我国遥感数据国际推广应用情况 |
3.2.5 我国遥感产业链现状 |
3.3 我国遥感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航天遥感产业顶层规划不足 |
3.3.2 缺乏明确的航天遥感数据使用政策 |
3.3.3 国产航天遥感数据质量整体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
3.3.4 航天遥感应用技术水平不高 |
3.3.5 航天遥感应用产业缺乏市场效益推动 |
3.3.6 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管理机构 |
3.3.7 标准化进程缓慢 |
3.4 本章小结 |
4. 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必要性分析及总体思路 |
4.1 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必要性分析 |
4.1.1 改革背景 |
4.1.2 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
4.1.2.1 卫星数据的多维使用牵引市场需求 |
4.1.2.2 应用领域服务外延拓宽 |
4.1.2.3 产业发展阶段不断递进 |
4.1.2.4 宏观政策支撑商业遥感运营的外部需求 |
4.2 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目标和思路 |
4.2.1 改革目标 |
4.2.2 改革思路 |
4.2.2.1 完善政策,良性发展 |
4.2.2.2 构建体系,合理布局 |
4.2.2.3 军民共享,深度融合 |
4.2.2.4 创新模式,深化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5. 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总体方案 |
5.1 基本原则和发展路径 |
5.1.1 基本原则 |
5.1.2 发展路径 |
5.2 航天遥感产业总体布局及改革重点 |
5.2.1 航天遥感产业总体布局 |
5.2.2 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重点 |
5.2.2.1 体制实体化 |
5.2.2.2 政府引导、大力扶持 |
5.2.2.3 完善和强化政府监管 |
5.2.2.4 建设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
5.2.2.5 建立更加有效的重大工程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 |
5.2.2.6 建立军民商全面协同发展的遥感产业体系 |
5.2.2.7 加强航天商业遥感发展 |
5.2.2.8 夯实航天商业遥感发展基础 |
5.3 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建议 |
5.3.1 航天遥感产业发展模式 |
5.3.1.1 政府、产学研用联合发展模式 |
5.3.1.2 多元化投资模式 |
5.3.1.3 “互联网+航天”跨界融合发展模式 |
5.3.1.4 全球化发展模式 |
5.3.2 航天遥感卫星技术发展建议 |
5.3.2.1 商业光学遥感卫星技术发展建议 |
5.3.2.2 商业雷达遥感卫星技术发展建议 |
5.3.3 政府规制航天遥感产业化政策建议 |
5.3.3.1 制定遥感产业化发展宏观政策 |
5.3.3.2 明确管理归口部门 |
5.3.3.3 制定开放的遥感数据政策 |
5.3.3.4 建立产业联盟和应用创新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外空信息支援:大国安全博弈的战略枢纽(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空信息支援催生联合作战 |
1.1外空利用之初即发展出外空信息支援能力 |
1.2 外空信息支援为联合作战提供了技术支撑 |
1.3外空信息支援是联合作战中争夺制信息权的关键 |
1.4外空信息支援能力对联合作战具有决胜的意义 |
二、外空信息支援升级体系较量 |
2.1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实质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提升 |
2.2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外空信息支援的依赖性更强 |
2.3外空信息支援系统成为提高体系作战的重中之重 |
三、外空信息支援强化权力优势 |
3.1多元合成强化体系作战力量 |
3.2复杂协同增强体系作战能力 |
3.3单向透明助长体系作战优势 |
3.4直接行动提升体系作战效率 |
四、结语:外空信息支援促进权力均衡的功效预示着合作安全的前景 |
(7)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太空合作研究 ——基于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联盟 |
1.4.2 美国的亚太联盟 |
1.4.3 美国与亚太盟友的太空合作 |
第二章 联盟理论与美国太空合作历史演变 |
2.1 联盟理论概述 |
2.1.1 联盟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
2.1.2 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基本体系和主要观点 |
2.1.3 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
2.2 美国太空合作的历史演变 |
2.2.1“太空自由”时期 |
2.2.2“太空控制”时期 |
2.2.3“太空领导”时期 |
第三章 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的意图 |
3.1 确保美国太空优势 |
3.1.1 减少美国太空活动成本 |
3.1.2 增强美国太空产业竞争力 |
3.1.3 提升美国太空感知能力 |
3.2 整合盟国太空体系 |
3.2.1 深化亚太双边联盟关系 |
3.2.2 完善太空军事联盟网络 |
3.2.3 领导亚太太空发展趋势 |
3.3 制衡对手太空实力 |
3.3.1 削弱对手太空技术优势 |
3.3.2 挤压对手太空商业市场 |
3.3.3 弱化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影响力 |
第四章 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的模式 |
4.1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亚太联盟战略的调整 |
4.1.1 奥巴马政府初期亚太地区局势的新变化 |
4.1.2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
4.1.3 奥巴马政府对美国亚太联盟的强化 |
4.2 美国构建的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 |
4.2.1 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的性质 |
4.2.2 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的布局 |
4.2.3 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的运用 |
第五章 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的举措 |
5.1 打造全球卫星导航与通信系统 |
5.1.1 美日合作“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 |
5.1.2 美澳合作“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 |
5.1.3 美国着力加强与韩国的合作 |
5.2 扩展太空情报监视侦察共享水平 |
5.2.1 开展太空态势感知与情报共享对话磋商 |
5.2.2 确立太空态势感知与情报共享合作机制 |
5.2.3 强化太空领域联合军事演习 |
5.3 构建亚洲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 |
5.3.1 扶持“海基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
5.3.2 兜售“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 |
5.3.3 扩增亚太地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舰队数量 |
第六章 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
6.1 美国与亚太盟友太空合作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
6.1.1 引发亚太地区太空军备竞赛 |
6.1.2 激化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紧张 |
6.1.3 挤压中国太空国际合作空间 |
6.2 中国的对策 |
6.2.1 构建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天基丝路” |
6.2.2 促进太空透明与信任建设机制(TCBMs) |
6.2.3 增强太空威慑实力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财政与战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财政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
(一) 战略转型概念 |
(二) 冷战后美国国家战略的转变及其共性 |
(三) “亚太再平衡”战略 |
1. 含义 |
2. 表现形式 |
3. 目前产生的影响与成效 |
第二章 金融危机条件下紧缩的国防预算 |
(一) 国防预算 |
1. 含义 |
2. 美国国防预算的确定及其组成 |
3. 预算缩减的原因 |
(二) 预算缩减的表现 |
1. 2008-2013 年美国国防预算的总体趋势 |
2. 2008-2013 年陆海空等部门的预算趋势 |
3. 预算购买力减弱 |
第三章 预算紧缩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执行 |
(一) 预算缩减下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 |
1. 强化同盟体系 |
2. 拉区域外国家介入亚太事务 |
3. 加入既有框架 |
4. 在经济上加入 TPP |
(二) 预算缩减下的“海空一体战”战略 |
1. “空海一体战”概念的涵义 |
2. “空海一体战”战略的表现 |
3. “空海一体战”在当前预算环境下的必要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防战略文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国防战略文化的基本概念 |
2.1.1 国外学者对战略文化的概念界定 |
2.1.2 国内学者对战略文化的概念界定 |
2.1.3 对国防战略文化概念的界定 |
2.2 国防战略文化解释的理论基础 |
2.2.1 现实主义 |
2.2.2 建构主义 |
2.3 国防战略文化差异的分析维度 |
第3章 中美国防战略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 |
3.1 中美国防战略文件的背景和内容介绍 |
3.1.1 2013年中国国防战略文件的背景和内容介绍 |
3.1.2 2012年美国国防战略文件的背景和内容介绍 |
3.2 中国国防战略文件所体现的国防战略文化 |
3.2.1 对战略环境的认知 |
3.2.2 对国际冲突的看法 |
3.2.3 对武力效用的理解 |
3.3 美国国防战略文件所体现的国防战略文化 |
3.3.1 对战略环境的认知 |
3.3.2 对国际冲突的看法 |
3.3.3 对武力效用的理解 |
3.4 中美国防战略文件所体现的国防战略文化差异 |
3.4.1 对战略环境的认知及现实表现的差异 |
3.4.2 对国际冲突的看法及现实表现的差异 |
3.4.3 对武力效用的理解及现实表现的差异 |
3.5 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的影响 |
3.5.1 影响战略目标的设定 |
3.5.2 影响战略手段的选择 |
3.5.3 影响战争方式的运用 |
第4章 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的原因 |
4.1 地理环境因素 |
4.2 民族哲学因素 |
4.3 民族思维因素 |
4.4 民族性格因素 |
4.5 宗教意识因素 |
第5章 国防战略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国的战略应对 |
5.1 建构成熟的合作型国防战略文化 |
5.2 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
5.2.1 增强硬实力 |
5.2.2 提升软实力 |
5.3 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与沟通 |
5.3.1 建构两国社会间的多渠道联系 |
5.3.2 推进双边多边安全制度建设 |
5.3.3 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
5.4 充分利用美国国防战略文化的“短板” |
5.4.1 以“谋胜”制衡“力胜” |
5.4.2 以非对称优势制衡全面军事优势 |
5.4.3 以复合均衡外交战略制衡进攻性与扩张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
致谢 |
(10)中俄关系中的边疆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追溯:近代中俄关系与边疆问题 |
第一节 近代以来中国与沙俄的边界问题 |
一、雅克萨战争及前清东北边疆防务 |
二、近代以来沙俄对中国领土的侵占及晚清边防危机 |
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1917—1924年)中国与苏俄的边界问题 |
一、对华宣言及苏俄早期的对华政策 |
二、《中俄解决悬疑大纲协定》的签订及中苏建交 |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1926—1945年)中国与苏联之间的边界问题 |
一、中东路事件及中苏交恶 |
二、外蒙古独立的由来 |
第二章 超越:历史的误解与边疆危机 |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 |
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中苏结盟 |
二、和谐中的裂痕 |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关系与边疆问题 |
一、中苏分歧公开化 |
二、中苏大论战与边疆问题 |
第三章 正态:珍宝岛——一个改变冷战格局的弹丸之地 |
第一节 “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的形成 |
一、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外患内忧的思考 |
第二节 中苏珍宝岛边界冲突 |
一、20世纪60年代的战备 |
二、中苏珍宝岛边界冲突的爆发 |
第三节 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
一、走向战争的边缘: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的影响 |
二、在两极中崛起:珍宝岛边界冲突的历史意义 |
第四章 威德:未来边界冲突与边疆安全 |
第一节 21世纪的中俄友好关系 |
一、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及发展 |
二、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及意义 |
三、关于新时期中俄关系的战略思考 |
第二节 面对未来多重边疆的新挑战 |
一、新时期多重边疆的挑战 |
二、构筑坚固的边疆安全防御 |
结语 |
一、国家实力是边疆安全的保障 |
二、边界问题是国家关系的晴雨表 |
三、边界冲突是国家政治的体现 |
四、边疆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核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伊拉克战争凸显天基系统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太空领域竞争的实质是大国竞争[J]. 何奇松.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6)
- [2]天基网络智能卫星任务协作关键技术研究[D]. 王宇轩.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3]美国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变革问题研究[D]. 程良骏.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4]战术空域管理技术研究[D]. 毛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5]航天遥感产业化改革和政府规制政策研究[D]. 朱凼凼. 武汉大学, 2017(06)
- [6]外空信息支援:大国安全博弈的战略枢纽[J]. 徐能武. 太平洋学报, 2016(11)
- [7]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太空合作研究 ——基于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视角[D]. 高杨予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8]财政与战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财政约束[D]. 万江. 外交学院, 2015(11)
- [9]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性探究[D]. 王巍. 湖南大学, 2015(03)
- [10]中俄关系中的边疆安全研究[D]. 马富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