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一、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柏宽[1](2021)在《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查找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期刊类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与关联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平台数据库,从2011年-202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方法为检索词以题名“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含“针灸”或“针刺”或“刺络拔罐”。将检索到的结果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进行全文下载并阅读,严格地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纳入的文献录入EXCEL表中并进行分类整理,EXCEL表中包含了腧穴出现频次统计、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奇穴与特定穴的统计、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腑部)、评价方法和治疗方法(单法、双法、三法及以上)的结果。并将EXCEL表中的统计结果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腧穴的关联分析与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147篇,纳入总的腧穴使用次数为990次。1.腧穴出现频次统计:25种腧穴使用频次≥10次,依据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种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太冲、太阳、完骨、合谷;2.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督脉217次,足少阳胆经200次,足太阳膀胱经1 14 次;3.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统计: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腧穴一共出现574次,奇穴取穴频次最多174次,输穴76次、原穴75次;4.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641次、上肢部125次、下肢部133次;5.评价方法: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使用的最普遍,第二是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第三则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做出的疗效评价;6.148篇治疗方法大多使用双法98篇,占比66%;7.腧穴关联分析的研究:风池-颈夹脊穴、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内关出现的频次最多;8.腧穴聚类分析的研究:分析频次大于20次的穴位,结果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可分6类,第一类为足三里、三阴交、印堂、太阳;第二类为太冲、内关、大椎;第三类为风府;第四类腧穴为合谷、后溪;第五类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第六类为天柱、完骨。结论:1.本研究认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腧穴。督脉、胆经、膀胱经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经脉,且前六条经脉都为阳经。2.头颈部为CSA取穴中腧穴分布频次最多的部位、下肢部次之。3.根据穴性分类结果,奇穴取穴频次最高,输穴次之。奇穴又以位于头颈部的颈夹脊穴取穴频次最多,与腧穴在人体部位分布规律相互呼应。

杨文博[2](2021)在《“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项四针组和颈夹脊组,最终纳入统计者共43例,其中项四针组22例,颈夹脊组21例。项四针组主穴采用周德安教授治疗颈椎病独创的“项四针”,即第4、5、6、7颈椎棘突下缘凹陷处。颈夹脊组主穴采用第4、5、6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两组配穴相同,即风池、风府、百会。余穴随辨证加减。主穴得气后即刻出针,余穴留针25分钟,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进行《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量表》(RSVD)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的测评,再经统计分析,观察“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改善眩晕程度治疗后,两组RSVD表评分均有所降低,ESCV表评分均有所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量表评分改变有差异,两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有效,均可以改善眩晕程度;治疗后,RSVD表评分项四针组低于颈夹脊组,ESCV表评分项四针组高于颈夹脊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项四针组改善眩晕程度优于颈夹脊组。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整体总有效率无差异,均为100%,但项四针组显效率为40.9%,颈夹脊组显效率为9.5%,两组显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项四针组显效率优于颈夹脊组。3.中长期疗效随访时,两组RSVD表评分均有所升高,ESCV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评分改变有差异,两组改善眩晕程度及频率等症状具有中长期疗效。随访时,RSVD表、ESCV表评分项四针组均高于颈夹脊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患者相应量表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项四针组比颈夹脊组无中长期优势。4.安全性方面项四针组和颈夹脊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疼痛、酸麻等感受,上述症状在针刺结束后立刻消失,并无断针、血肿、弯针等现象,两组在临床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安全等级定为2级:比较安全,即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结论1.针刺“项四针”可以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颈肩痛、缓解眩晕症状,能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且安全性良好。项四针组疗效优于颈夹脊组。2.两组均具有中长期疗效,且中长期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

黄玲玲[3](2021)在《益肾活血通脉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选用的益肾活血通脉方主要由经方左归丸为基础方,结合活血药随证加减而成。观察其在治疗肾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DHI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TCD指标及肾功能指数变化的情况。通过临床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价益肾活血通脉方在治疗肾虚血瘀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60例符合病例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益肾活血通脉方(每袋200ml,日一剂,早晚温服),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2粒≤65岁,每晚1粒>65岁),分别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予以记录并行数据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可比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职业类型、基础疾病构成及治疗前各观察项目指标,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评估:(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80%);显示出两组对肾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均有效果,但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73.3%);经检验,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肾活血通脉方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氟桂利嗪组。3.疗效性指标评估:(1)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腰膝酸软、体虚乏力、夜尿频多、唇甲紫暗、健忘及发作频率等证候积分均得以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夜尿频多及发作频率两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临床证候治疗组均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体虚乏力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肾虚血瘀型眩晕的主症及各种伴随症状方面,如腰膝酸软、体虚乏力、唇甲紫暗及健忘等疗效要优于对照组。(2)眩晕障碍量表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比较,躯体症状、功能症状及情感症状三项积分较之前均显着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其中情感症状积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症状及情感症状两项积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3)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及全血低切粘度指数较治疗前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压积指数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相比,治疗组在改善血流变指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CD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比较,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除右侧椎动脉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左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两项指标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的治疗组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肾功能指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尿素氮指标,无论是组内还是组间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的对照组指标、血肌酐的治疗组及对照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等指标均在正常区间内,两组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表明两组均为安全药物。结论:(1)通过本课题选用的诊断标准进行观察研究,益肾活血通脉方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肾虚血瘀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缓解腰膝酸软、体虚乏力、唇甲紫暗等伴随症状,降低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2)益肾活血通脉方在减少眩晕障碍量表积分,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减轻血管阻力,改善血浆粘度方面具有优势,从而增强脑灌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状况。

董平[4](2020)在《活血定眩胶囊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CSA模型大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体外乏氧培养bEnd.3细胞以及在体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模拟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缺血缺氧状态,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乏氧缺血状态下自噬的变化以及活血定眩胶囊(Huo-Xue-Ding-Xuan-Capsule,HXDXC)的干预作用,为HXDXC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培养bEnd.3细胞,随机分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LY294002组、雷帕霉素组、LY294002+10%HXDXC含药血清组、雷帕霉素+10%HXDXC含药血清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它组乏氧培养建立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分别应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和雷帕霉素以及10%浓度HXDXC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bEnd.3细胞自噬体;Ad-mCherry-GFP-LC3B重组腺病毒转染激光共聚焦下观察LC3B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bEnd.3细胞LC3Ⅱ、Beclin1、P62等蛋白表达及加入抑制剂LY294002和雷帕霉素后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的表达情况。qRT-PCR技术检测各组bEnd.3细胞Beclin1、ATG5、PI3K、Akt、mTORmRNA相对表达量。通过上述实验观察10%浓度HXDXC含药血清对bEnd.3细胞自噬的影响。2.将8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具体分组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HXDXC高(1.26g/kg)、中(0.63g/kg)、低(0.315g/kg)剂量组、氟桂利嗪组(1.05mg/kg)、颈复康组(1.05g/kg),除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法建立CS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喂养6周,后动物麻醉,心脏釆血,颈椎脱臼处死,取出椎动脉。大鼠处死前,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大鼠的体重及单日饮水量,并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反应及空间识别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浓度、血管内皮素(ET-1)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透射电镜观察椎动脉血管内皮自噬体;免疫组化检测椎动脉血管内皮组织P65、Beclin1、LC3B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方法计数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组织LC3的点状聚集;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p62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方法检测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lin1、LC3 mRNA的表达。通过上述实验,观察不同剂量HXDXC对CSA模型大鼠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明确干预自噬最佳剂量的HXDXC组。3.在实验二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佳剂量的HXDXC剂量组,采用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法建立CS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5组,分别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和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以及最佳剂量组的HXDXC进行干预,具体分组为:模型组、LY294002组、雷帕霉素组、LY294002+HXDXC最佳剂量组、雷帕霉素+HXDXC最佳剂量组。连续喂养6周,后动物麻醉,心脏釆血,颈椎脱臼处死,取出椎动脉,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体,免疫荧光方法计数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LC3的点状聚集;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Ⅱ、P62以及p-P1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方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lin1、LC3mRNA以及PI3K、Akt、mTOR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bEnd.3细胞乏氧培养6h后,经PI3K抑制剂LY294002、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10%HXDXC含药血清干预,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可见模型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雷帕霉素组细胞内有大量空泡双层膜结构,里面包绕着自噬体,而LY294002组与正常对照组较少;Ad-mCherry-GFP-LC3B重组腺病毒转染后,激光共聚焦下发现模型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和雷帕霉素组有大量黄色斑点,而LY294002组黄色斑点较少,其中雷帕霉素+10%HXDXC含药血清组较雷帕霉素组少;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雷帕霉素组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升高,P62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LY294002组LC3Ⅱ/LC3Ⅰ、Beclin1、p-PI3K/PI3K、P-Akt/Akt表达降低,P62表达量升高(P<0.05),雷帕霉素组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升高,p-mTOR/mTOR、P-Akt/Ak、P62表达降低(P<0.05);LY294002+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LY294002组比较LC3Ⅱ/LC3Ⅰ、Beclin1、p-PI3K/PI3K的表达增高(P<0.05);雷帕霉素+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减少,P62、p-Akt/Akt、p-mTOR/mTOR表达量增加(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LY294002组Beclin1、ATG5、PI3KmRNA表达降低(P<0.05),雷帕霉素组Beclin1、ATG5表达升高,mTORmRNA表达量低(P<0.05);LY294002+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LY29002组比较Beclin1、ATG5、PI3KmRNA的表达量增加(P<0.05);雷帕霉素组+10%HXDXC含药血清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Beclin1、ATG5mRNA表达降低,mTORmRNA表达升高(P<0.05)。2.动物在体实验,观察不同剂量HXDXC对CSA大鼠的影响,结果显示:HXDXC能改善CSA大鼠生理状况并提高记忆及空间识别能力;造模后大鼠血清中NO浓度、SOD活性均降低,ET-1含量均升高;经药物干预后,HXDXC高剂量组、氟桂利嗪组、颈复康组NO浓度、SOD活性均升高,ET-1含量均降低,说明大鼠经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造模后血管受损收缩,氧化活性降低,而HXDXC能明显调节血管收缩因子及氧化活性物质。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可见大量自噬体,而HXDXC高剂量组自噬体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发现模型组有大量的LC3聚集点,而HXDXC高剂量组的LC3聚集点减少,荧光灰度值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椎动脉组织中P65、Beclin1和LC3B表达较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XDXC高剂量组P65、Beclin1和LC3B表达降低(P<0.05),与颈复康组、氟桂利嗪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eclin1、LC3Ⅱ/LC3Ⅰ的表达量均升高,P62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HXDXC高剂量组、氟桂利嗪组、颈复康组Beclin1、LC3Ⅱ/LC3Ⅰ的表达量减少,P62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TG5、Beclin-1、LC3mRNA的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XDXC高剂量组、氟桂利嗪组、颈复康组ATG5、Beclin1、LC3mRNA表达量均下降(P<0.05)。3.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法建立CSA动物模型,采用PI3K抑制剂LY294002、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HXDXC高剂量干预后。实验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发现模型组与雷帕霉素组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大量自噬体,而LY294002组较少。免疫荧光检测LC3点状聚集数目,发现模型组与雷帕霉素组有大量聚集点,而LY294002组较少(P<0.05);LY294002+HXDXC高剂量组与LY294002组比较,LC3点状聚集数目增多,雷帕霉素+HXDXC高剂量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LC3点状聚集数目减少,荧光灰度值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LY294002组LC3Ⅱ/LC3Ⅰ、Beclin1、p-PI3K/PI3K、p-Akt/Akt表达降低,P62表达量升高(P<0.05),雷帕霉素组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升高,p-Akt/Akt、p-mTOR/mTOR表达降低(P<0.05);LY294002+HXDXC高剂量组与LY29002组比较LC3Ⅱ/LC3Ⅰ、Beclin1、p-PI3K/PI3K的表达量升高,雷帕霉素+HXDXC高剂量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降低,P62、p-mTOR/mTOR表达量升高(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LY294002组Beclin1、LC3、ATG5、PI3KmRNA表达降低,雷帕霉素组Beclin1、LC3、ATG5mRNA表达升高,mTORmRNA表达降低;LY294002+HXDXC高剂量组与LY29002组比较Beclin1、LC3、ATG5、PI3KmRNA的表达量升高(P<0.05);雷帕霉素+HXDXC高剂量组与雷帕霉素组比较Beclin1、LC3、ATG5mRNA表达减少,mTOR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1.体外乏氧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bEnd.3细胞6h后,可激活自噬。经PI3K抑制剂LY294002干预后,自噬程度减弱;经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干预后,自噬程度增强。而10%HXDXC含药血清对经LY294002抑制剂干预后bEnd.3细胞自噬具有促进作用,对雷帕霉素干预后bEnd.3细胞自噬具有抑制作用。说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组织缺血缺氧后调节自噬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10%HXDXC含药血清对bEnd.3细胞自噬起双向调节作用。2.植骨压迫联合力学失衡法建立CSA动物模型后,大鼠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自噬现象。但经药物干预后,自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较模型组有很大改善,其中高剂量的HXDXC效果更佳,说明血管在受到压迫缺血缺氧后,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并发生自噬现象,而HXDXC可能通过抑制CSA大鼠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3.CSA模型大鼠经PI3K抑制剂LY294002和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干预后,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激活,而经高剂量的HXDXC干预后,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自噬表现为在自噬缺乏时HXDXC能够增加自噬强度,当自噬过渡时,又起到适当抑制的作用。HXDXC这种调节自噬的功能,可能是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其中的机制之一。

周俊文[5](2018)在《调肝理血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临床观察研究,旨在评价调肝理血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血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同时对调肝理血方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予以评估。2.通过本课题研究,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TCD检查平均血流速度变化。3.整理并继承李爱云及张晓雪两位主任医师、教授的临床经验方。方法本课题病例来源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三科符合诊断及各项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血虚阳亢证患者70例,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在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口服调肝理血方与养血清脑颗粒,疗程各14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TCD监测椎基底动脉血流数值。同时在临床治疗期间分别记录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给予各组患者自身前后对照以及组间比较的实验设计,对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80%。分别对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得到了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5例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7例。3.两组患者治疗前LVA、RVA、BA血流速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BA血流速度均提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4.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各项安全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结论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血虚阳亢证的方案均有效;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李爱云及张晓雪两位主任医师、教授所拟定的调肝理血方在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血虚阳亢证具有确切安全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王芳[6](2016)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并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综合征疾病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倍他司汀片,一天3次,每次4片;研究组患者对颈椎夹脊穴进行针刺治疗,四周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动脉供血参数及安全性。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73%、治愈率为65.45%,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36%和29.09%,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动脉供血参数、头晕头痛、颈项痛等均有改善,研究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综合征疾病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进行治疗的疗效较好,明显改善患者的椎动脉供血,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吴文刚,玛丽安,潘军英,吴北峰[7](2016)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进展》文中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且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治疗依靠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多种手段不断地发展。本研究对近年来各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总结。

王歆婷[8](2016)在《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并客观评价针刺项三穴(风池、天柱、天牖)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推广其应用;初步探讨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方法临床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标准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以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整体疗效为观察指标,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取穴组、西药组各30例进行对照治疗,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治疗组采取针刺“项三穴”治疗,即风池、天柱、天牖穴;常规取穴组采取针刺颈夹脊、大椎、天柱穴治疗;西药组口服倍他司汀(敏使朗)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每日1次,以20次为观察疗程。结果1.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三组治疗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组间血流速度比较发现,治疗组对血流速度改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且三组治疗方法中治疗组对血流速度改善最佳。2.症状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与常规取穴组效果更为显着。治疗组与常规取穴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对症状改善更为明显。3.整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常规取穴组总有效率93.3%;西药组总有效率86.7%。治疗组愈显率均优于常规取穴组。结论针刺项三穴可显着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眩晕相关症状,且其作用及整体疗效均优于西药组及常规取穴组;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郑全成,符海燕[9](2015)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选用强力定眩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TCD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脑循环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且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蒋德良[10](2014)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方法,对照组用针刺风池穴方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明显,颈项痛、头晕头痛及椎动脉血流参数等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针刺损伤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在安全性上有明显优势。

二、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证候分型
        4 中医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4.1 针刺治疗
        4.2 针法与灸法联合治疗
        4.3 针刺联合中药
        4.4 针刺联合推拿
        4.5 针刺联合针刀
        4.6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4.7 针刺联合拔罐
        5 小结
    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
        2 流行病学
        3 颈椎病的定义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进展
        4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4.1 机械压迫性学说
        4.2 交感神经学说
        4.3 体液学说
        4.4 血液流变学
        4.5 血管自身病变
        5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5.1 非手术治疗的基本疗法及应用原则
        5.2 手术治疗
        6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数据预处理
        3.2 文献规范化
        3.3 腧穴名称规范化
    4 数据分析
        4.1 使用的软件
        4.2 数据分析的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统计结果
    6. 讨论
        6.1 结果分析
        6.2 数据挖掘小结
    7 问题与展望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现代医学研究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学研究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
        3. 治疗前组间比较
        4. 治疗后比较
        5. 随访时比较
        6. 疗效评价
        7. 小结
    讨论
        1. “项四针”选穴依据
        2. 疗效分析
        3. 创新与优势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附录2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附录3 安全性评价表
    附录4 依从性评价表
    附录5 一般资料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益肾活血通脉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采集
        2.2 治疗方法
        2.3 伦理要求
        2.4 观察指标
    3.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可比性分析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目比较
    3.疗效性评价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4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5 两组眩晕障碍量表(DHI)积分比较
        3.6 两组眩晕障碍量表(DHI)总积分比较
        3.7 两组血流变指标变化比较
        3.8 两组TCD指标变化比较
        3.9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4 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从肾虚血瘀立据
    2 益肾活血通脉方治疗眩晕肾虚血瘀证的组方特点
    3 益肾活血通脉方方药释析
    4 选用盐酸氟桂利嗪为对照组分析
    5 疗效及结果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7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防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活血定眩胶囊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CSA模型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自噬与CSA
        1.1 自噬概述
        1.2 自噬与CSA的关系探讨
        1.3 中医药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干预概况
        1.4 小结
    2 宋敏教授诊治CSA思路与经验
        2.1 CSA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CSA诊治思路
        2.3 CSA治疗方案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对乏氧激活3 bEnd.3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活血定眩胶囊对CSA模型大鼠椎动脉血管内皮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CSA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活血定眩胶囊的干预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调肝理血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治疗
    1.1 西药治疗
    1.2 中药治疗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1.4 针灸治疗
2 结语

(8)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主要仪器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1.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2. 症状评分
        3. 整体疗效
    (四) 安全性评价
    (五) 统计分析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比较
    (二) 症状评分的比较
    (三) 整体疗效的比较
    (四)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三、分析与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二)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三)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
    (四)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常规取穴研究
    (五) 项三穴的解剖与应用
    (六) 针刺项三穴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七) 针刺项三穴对颈性眩晕相关症状的影响
    (八) 针刺项三穴对整体疗效评定的影响
    (九) 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安全性评价
    (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10)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1.2.2 对照组
        1.2.3 椎动脉供血参数测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2 椎动脉供血参数结果
    2.3 安全性结果
3 讨论

四、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D]. 吴柏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文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益肾活血通脉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黄玲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活血定眩胶囊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CSA模型大鼠的影响[D]. 董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调肝理血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 周俊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A]. 王芳. 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进展[J]. 吴文刚,玛丽安,潘军英,吴北峰. 针灸临床杂志, 2016(05)
  • [8]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 王歆婷.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11)
  • [9]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J]. 郑全成,符海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1)
  • [10]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 蒋德良. 亚太传统医药, 2014(06)

标签:;  ;  ;  ;  ;  

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