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寰枕脱位的诊断

外伤性寰枕脱位的诊断

一、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舒磊[1](2021)在《后颅窝减压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对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Chiari畸形Ⅰ型又称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Ⅰ型,为颅颈交界区较为常见的畸形。后颅窝减压术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的首选方法。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推测Chiari畸形为寰枢椎失稳自然进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本研究为了探讨后颅窝减压术切除寰椎后弓及枕骨大孔后缘骨质后是否会影响颅颈交界区稳定性从而导致寰枢关节或寰枕关节失稳,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治疗CM-Ⅰ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CM-Ⅰ中,经过后颅窝减压术+枕大池扩大成形术治疗并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有89例,记录并整理患者临床病史:性别、年龄、籍贯、病程;影像资料:寰齿间距(ADI)、颅底-齿状突间距(BDI)、颅底-枢椎间距(BAI)、齿状突-Wackenheim线间距、延髓颈髓角、小脑扁桃体疝长度、后颅窝容积和脊髓空洞体积;随访情况。根据改良日本骨科协会(The 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 JOA)评分系统和芝加哥Chiari畸形结局量表(Chicago Chiari Outcome Scale CCOS)评估手术前后症状和功能改善状况,随访期间颅颈交界区径线测量值提示颅颈交界区失稳即将患者纳入失稳组,最后进行稳定组和失稳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的89名研究对象,随访3~55个月,有4名患者术前无颅颈交界区失稳而在手术3或4年后出现了寰枕关节失稳纳入失稳组,稳定组85人。失稳组后颅窝容积明显小于稳定组(p<0.001),失稳发生率为4.49%。性别、年龄、病程、m JOA评分、CCOS评分、脊髓空洞体积、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延髓颈髓角在两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尚未发现颅颈交界区失稳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后颅窝减压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安全有效,并且对颅颈交界区稳定性无明显影响,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首选治疗方式。后颅窝容积与失稳组之间存在相关性,对术前影像测量提示后颅窝容积较小的患者,后颅窝减压术中应细致操作避免咬除过多枕骨保护枕骨髁和韧带结构,严格随访观察术后颅颈交界区稳定性。

周乾坤[2](2021)在《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A组38例(男20,女18),B组37例(男18,女19);年龄56~72岁,平均(64.2±2.1)岁。根据C2-C7 Cobb角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分为A、B组:A组纳入C2-C7 Cobb角较小的前38例患者;B组为余下37例C2-C7 Cobb角较大的患者。评价影像学结果,测量颈椎生理曲度、NT、T1S、TIA、C2~7 SVA、C7S、ROM、责任椎间隙的高度和角度。利用几何画板5.06进行直线与角度的测量并记录下来,并利用Photoshop 6进行图片编辑。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这些数据分析处理并计算。对于单因素独立样本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用于分析C2-C7 Cobb角与每个颈椎方面的参数变量相关性,P<0.05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此时相关系数(r值)表明相关性大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2-C7 Cobb角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因素的影响,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并利用Graph Pad Prism7.00绘制Bland–Altman图进行诊断性分析研究其中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所有影像学资料的获取均在医师指导下患者头部处于合适的位置情况下进行的。数据的确定均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当有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名研究者进行测量决定。结果:在这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只有TIA与C2-C7 Cobb角没有明显的关系,其他颈椎矢状面参数颈椎生理曲度、NT、T1S、C2~7 SVA、C7S、ROM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的变化都是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C5/6和C6/7的椎间隙高度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但是在椎间成角中可以发现,有C3/4、C4/5、C5/6和C6/7的椎间隙随着C2-C7 Cobb角的增大而增大,在C2/3的椎体责任间隙,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与C2-C7 Cobb角之间都是没有统计学意义。责任间隙在下颈椎的患者椎间隙高度和椎间角度变化相对上颈椎变化以及对患者C2-C7 Cobb角改变以及病情的影响比较明显。T1S和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NT和C2-C7 Cobb角之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颈椎生理曲度、ROM和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弱,C2~7 SVA、C7S方面和C2-C7Cobb角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TIA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C4/5、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以及成角与C2-C7 Cobb角的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均为85%以上,拟合效果优,模型较稳定。于C3/4节段,只有椎间成角的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为96.9%以上,拟合效果优,模型较稳定。在ROC曲线中,TIA的渐近显着性为0.217,均大于0.05,该检测方法没有相同效果;颈椎生理曲度、NT和T1S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表示这三项的诊断价值较高;C2~7 SVA、C7S和ROM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5~0.7,表示这三项的诊断价值较低。C2-C7Cobb角与TIA在脊髓型颈椎病中一致性分析的Bland-Altman图中存在低于95%一致性界限,所以测量结果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余矢状面参数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结论:颈椎矢状面各个参数是衡量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参考因素,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均影响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在评估颈椎矢状位参数方面,除TIA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其余参数如,颈椎生理曲度、NT、T1S、C2~7 SVA、C7S、ROM参数和C2-C7 Cobb角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其中T1S与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方面,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角度会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对于C3/4、C4/5责任间隙,只有椎间角度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在C2/3节段中,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与C2-C7 Cobb角之间都是没有意义。说明下颈椎的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影响了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改善椎间角度来恢复颈椎曲度也具有意义。综合使用颈椎矢状面参数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预防与诊治,评估疾病的预后情况,增加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提高社会的满意度。

高顶平[3](2021)在《基于枕颈部CT三维重建手法干预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枕颈部CT三维重建对于颈源性高血压(CHBP)的诊断意义,并为“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整脊治疗颈源性高血压(CHBP)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纳入病例均来自武警安徽总队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的颈源性高血压患者30例。根据枕颈部CT三维重建影像学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整脊,治疗每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治疗均是由本人完成。观察治疗前后血压、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T三维重建中寰齿前间距、寰齿侧间距差值、寰椎与水平位夹角、枢椎与水平位夹角、双侧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这7个指标的变化。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治疗前后的血压指标比较:比较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6,18.04,P<0.01)。2.治疗前后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比较治疗前后的颈部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P<0.01)。3.治疗前后的前后移位指标比较:寰齿前间距:比较治疗前后的寰齿前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P>0.05)。4.治疗前后的左右平移指标比较:寰齿侧间距差值:比较治疗前后的寰齿侧间距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P<0.01)。5.治疗前后的旋转移位指标比较:(1)寰椎与水平位夹角:比较治疗前后的寰椎与水平位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P<0.01)。(2)枢椎与水平位夹角:比较治疗前后的枢椎与水平位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1)。6.治疗前后的左右侧屈移位指标比较: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比较治疗前后的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结论:1.枕颈部CT三维重建对于提高颈源性高血压(CHBP)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做为颈源性高血压(CHBP)的影像学诊断依据。2.根据枕颈部CT三维重建设计出来的“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整脊复位治疗颈源性高血压(CHBP),缓解颈部疼痛及降压效果明显。

杨鹏彪,杨子斌,赵伟,李林,彭光泽[4](2020)在《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1例报告》文中提出创伤性寰枕脱位(occipitoatlantal dislocation,OAD)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极不稳定的枕颈交界区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坠伤等强烈暴力造成颈、延髓损伤及严重的齿状韧带、寰横韧带和十字韧带损伤,容易导致患者猝死或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1-4]。BIackwood[5]在1908年首次报道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该患者在呼吸机辅助呼吸下生存了34 h,死后尸检发现颈脊髓嵌压于枕大孔后缘与齿突之间。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

李超,邱峰,丁俊峰,胡国鹏,张贤[5](2020)在《非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进展》文中提出寰枢关节是颈椎中结构最为复杂、活动度最大的关节,稳定性差,当某些非创伤性原因如咽喉部感染、颈部轻微扭伤等致颈部动力与静力失衡,就会发生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但是围绕该病的争论从未停止,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该病的命名与诊断2个方面。目前有关该病的临床诊断仍较为混乱,而且学术界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仍无统一确切的认识。本文从非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3个方面对其诊断进展进行了综述。

丁崇学[6](2020)在《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BI合并AAD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20例,通过自身对照研究对比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Ranawat分级评估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钱氏线(CL)、颅底斜坡切线(WL)、枕孔线(ML)及寰齿间距(ADI)评估患者垂直及水平脱位情况、测量颈髓角(CMA)评估脊髓受压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中出现麻醉意外,余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周与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6月、末次随访与术前JOA评分差异显着(P<0.05),术后与术前CL线、WL线、ML线、ADI、CMA影像学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不仅能够显着改善患者脊髓受压情况而且能够达到良好的复位,重建颅颈交界区结构正常序列并维持其稳定性,且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风险相对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其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周乾坤,牛国旗,刘路坦,李超,陈辉,刘涛,聂虎[7](2020)在《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上颈椎损伤是指由于创伤性外力引起的枕骨、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骨折、韧带损伤和关节脱位等损伤,临床表现主要有颈部疼痛不适、截瘫、四肢瘫痪,甚至有生命危险等严重后果,由于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异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有很多的差异。常见的分型有:寰枕关节脱位、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突骨折、枢椎创伤性滑脱、枢椎骨折、寰枢椎不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其损伤的机制、分型及临床表现,对上颈椎损伤的诊治有一些新的不同观点,现对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袁智先[8](2019)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此研究依据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观察对比龙氏正骨手法对寰枢关节紊型颈椎病(由于目前尚无其诊断标准,论文内以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叙述)患者的治疗后症状总体疗效影响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对两组实验数据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讨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一种规范化治疗手段。方法:研究项目主要通过收集76例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实验通过运用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8例。试验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上的差异,以及治疗后总体的疗效评价,对各组数据的差异性运用统计学方法验证其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中76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实际最终共完成病例76例,其中剔除、脱落和中止病例无。(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两组疗法对患者评分的影响:在ESCV评分方面,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比较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改善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影响方面优于研究对照组。(3)两组治疗方案对VAS评分的影响:通过VAS统计结果,两组方案在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疗效均有效。治疗后的情况如下:试验组与对照组统计结果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表明试验组在疼痛治疗后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1)治疗后总体疗效的评价结果:其中试验组患者38例,总有效率为94.74%,临床治愈8例(21.05%),显效18例(47.37%),有效10例(26.32%),无效2例(5.26%),对照组患者38例的疗效统计结果如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8.89%,而其中临床治愈3例(7.89%),显效5例(13.16%),有效24例(63.16%),无效6例(15.79%)。临床疗效构成比在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表明临床疗效上,试验组临床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传统推拿和龙氏正骨手法均能有效改善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但龙氏正骨手法的疗效更为显着,操作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李腾[9](2019)在《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寰枢椎脱位(AAD)是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疾病,通常由外伤、肿瘤或先天性畸形引起。因其所处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一直是脊柱手术的难点。先天畸形所导致的AAD,通常与颅颈交界区的各种骨骼异常、关节畸形相关。当寰椎枕化存在时,因为存在椎动脉的走行异常导致AAD治疗起来更加困难,医生面临着如何在术中处理或避免椎动脉损伤等问题。同时变异椎动脉可致C2椎弓根狭窄无法正常置钉,这时需要采用不同替代技术完成C2固定。另外,C1侧块C2椎弓根钉棒固定(C1LC2PS)技术的稳定性仍存在一定争议,因此选择何种C2替代技术如何增强C1LC2PS固定技术的稳定性亟待解决。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进行椎动脉解剖变异走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横连辅助C1LC2PS技术对寰枢椎运动范围的影响。最后比较不同C2替代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效能,为AAD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我们首先回顾性分析了 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寰椎枕化患者3D-CTA数据,使用SFOF-VR和Mimics软件重建,对椎动脉解剖变异走行进行3D解剖分析和测量研究。然后利用影像动作捕捉系统辅助六自由度机器臂对离体人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分析。首先在1.5 Nm力矩下按顺序对完整标本,旋转脱位标本,标准C1LC2PS固定组,标准C1LC2PS+单横连组,标准C1LC2PS+双横连组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最后在1.5 Nm力矩下对C2椎弓根螺钉组(C2PS),C2椎板螺钉组(C2TLS),C2下关节突螺钉组(C2IAPS)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分析。结果:(1)椎动脉走行变异可分为七种不同类型。Ⅰ型(26.7%),椎动脉在寰椎后弓上走行并经椎动脉沟进入颅腔;Ⅱ型(53.3%),椎动脉在入颅前走行于同化的寰椎侧块枕髁复合体形成的骨管中。Ⅲ型(11.7%),椎动脉在枢椎关节面以上或在寰椎侧块以下形成弯曲,然后经同化的枕骨下缘下方进入颅内。Ⅳ型(1.3%),椎动脉椎板下进入椎管。Ⅴ型(31.3%),在颈2峡部形成高跨椎动脉。Ⅵ型(2.9%),在寰椎后弓处形成开窗椎动脉。Ⅶ型(4.2%),一侧缺如型椎动脉。Ⅱ型椎动脉管下壁到寰椎侧块后平面的垂直距离5.51 ±2.17mm,意味着寰椎侧块通常可以安全插入3.5 mm螺钉。中线平面到Ⅲ型椎动脉与同化枕下缘交叉点的距离为13.50±4.35mm,说明椎动脉变化的中线迁移特性。Ⅴ型峡部高度和宽度的降低表明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增加。(2)与完整状态和旋转不稳模型相比,三种治疗方式干预组C1-C2ROM在每个加载运动工况上都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与完整和未加横连结构相比,单横连和双横连结构旋转ROM均明显减小(P<0.001),双横连与单横连结构在各个运动工况ROM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3)在轴向旋转和前屈-后伸过程中C2TLS与C2IAPS相比ROM显着降低(P<0.05)。在轴向旋转过程中C2TLS与C2PS相比ROM显着降低。在前屈-后伸过程中C2IAPS与C2PS相比ROM显着降低(P<0.05)。结论:(1)新的椎动脉分类和相关的解剖参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椎动脉变化过程和颅颈交界区解剖之间的三维关系,这对于减少寰椎枕化致AAD患者术中椎动脉损伤的风险至关重要。(2)横连装置可以有效减小了 AAD患者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旋转活动度;横连的数量在辅助减小各个运动工况活动度上没有差异。(3)在C2椎体出现变异导致椎弓根狭窄时,C2TLS和C2IAPS都可做为C2PS的替代方式。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发现,在轴向旋转和前屈-后伸过程中C2TLS相比C2IAPSROM更低,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张鹏[10](2018)在《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异常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30年代第一例枕颈融合手术报道以来,枕颈融合手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恢复枕颈交界区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及维持复位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近年来,部分患者枕颈融合术后出现下颈椎曲度异常,严重者出现后凸畸形或半脱位,有的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治疗,从而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目前关于枕颈融合术后出现下颈椎曲度异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像学对枕颈角(O-C2角)与下颈椎曲度(C2-C7角)的观察随访,而其生物力学机制尚未得以阐明。另外,在离体生物力学研究中,由于标本的离断,O-C2角的测量难以实现,而后枕颈角(POCA角)的使用却不受影响,但有文献指出POCA角的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目的1、通过多人重复测量及统计分析,验证POCA角的可靠性。2、通过人尸体颈椎标本的离体生物力学研究,分析不同的POCA角对下颈椎各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和椎间压力(IDP)的影响,揭示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变化的生物力学机制,为枕颈融合手术术中POCA角固定大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3、通过临床随访研究,对枕颈融合手术前、后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O-C2角和POCA角以及C2-C7角的关系进行评价,揭示POCA角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由3名资深骨科医生对30名健康志愿者以及30名罹患枕颈部疾患需行枕颈融合手术患者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光片的O-C2角及POCA角进行测量、记录。间隔至少两周以后相同的3名医生再次测量、记录,两次记录分别用不同的文档,避免影响测量结果的真实性。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统计分析每名医生前后两次测量之间的复测信度(intra-observer ICC)及3名医生测量之间的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ICC),并对健康组和疾病组的O-C2角及POCA角进行统计分析。2、选用8具新近死亡的青壮年颈椎标本作为实验材料,应用强生辛迪思(DePuy Synthes)公司的枕颈融合系统,以及生物力学试验机、OptiTrack?运动捕捉系统、060型微型压力传感器及与之适配的P3型应变测量仪和记录器等实验工具,使用混杂测试模式模拟颈椎三维运动。其中枕颈固定节段为枕骨(C0)、枢椎(C2)及第三颈椎(C3)。测试分为6种工况分别进行,其中第1种是未行内固定的正常组,其余5种是枕颈固定时将POCA角固定于不同角度的实验组,分别为:1、中立位组(POCA=111°),2、中立位-SD组(POCA=101°),3、中立位+SD组(POCA=121°),4、中立位-2SD组(POCA=91°),5、中立位+2SD组(POCA=131°)。实验中对各运动节段(C3/4、C4/5、C5/6、C6/7)在前屈、后伸、左旋及左侧弯等4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ROM)以及椎间压力(IDP)进行监测记录。对正常组和各实验组在各个运动方向上的ROM以及IDP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对2005年1月到2016年12月之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脊柱病区收治的由同一名手术医生行枕颈融合手术治疗的30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其术前、术后第二天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光片的O-C2角、POCA角、C2-C7角等三个参数。比较、分析O-C2角、POCA角、C2-C7角之间的相关性和变化趋势。结果1、本研究中健康组的O-C2角为:19.72°±6.80°,POCA角为:111.13°±9.71°;疾病组O-C2角为:7.12°±11.70°,POCA角为:121.23°±14.64°;两组间有的统计学差异(P<0.001,P=0.003)。3名医师对健康组O-C2角测量的复测信度分别为:0.975、0.948和0.974,观察者间信度为:0.983;对POCA角测量的复测信度分别为:0.984、0.856和0.945,观察者间信度为:0.948。3名医师对疾病组的O-C2角测量的复测信度分别为:0.990、0.988和0.986,观察者间信度为:0.995;对POCA角测量的复测信度分别为:0.998、0.997和0.997,观察者间信度为:0.999。2、枕颈固定以后,C0到C3之间各个方向的ROM较正常组显着减小,而C3-C7各节段间在各个方向上的ROM较正常组均有显着增加。而POCA角的改变,四个方向的测试中,其对前屈和后伸的影响最为显着,且各节段ROM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在前屈方向上,随着POCA角的增大,各节段的ROM随之减小;而后伸方向上,趋势相反,随着POCA角的增大,各节段的ROM随之增大。而POCA角固定于中立位时,虽然各节段前屈、后伸时的ROM虽然仍明显大于正常组,但未出现POCA角过小时前屈方向上和过大时后伸方向上的极度增大的活动度。虽然施加内固定以后,各实验组在左侧弯及左旋转方向上的ROM均显着增加,但POCA角的改变对这两个方向上的ROM均无显着影响。而IDP的测试结果仍可看出POCA角对前屈、后伸影响的趋势,随着POCA角的增大,各节段前屈时IDP呈现减小的趋势;同样各节段后伸时IDP也呈现减小的趋势。3、枕颈融合手术治疗以后患者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前O-C2角与POCA角、C2-C7角呈负相关,POCA角与C2-C7角呈正相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O-C2角、POCA角及C2-C7角均较术前获得改善;末次随访时的O-C2角、POCA角及C2-C7角和术后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O-C2角与POCA角、C2-C7角呈负相关,而POCA角与C2-C7角之间无显着相关;末次随访时O-C2角的变化值和末次随访时POCA角的变化值、末次随访时C2-C7角的变化值之间呈负相关,末次随访时的POCA角变化值与C2-C7角变化值之间呈正相关。结论1、健康组和疾病组之间的O-C2角和POCA角均存在显着差异。这两种测量方法对健康人群及罹患枕颈部疾患的人群的枕颈序列的评估均有较高的复测信度和观察者间信度。POCA角是一种临床实用性强、可靠性高的枕颈序列观测指标,可用于临床及实验研究。2、枕颈固定以后,固定节段的ROM显着减小,而其余运动节段均出现代偿性活动增加。POCA角中立位固定时,相较于过曲和过伸位固定,其在前屈后伸时可避免出现极度增大的活动度,且各运动节段的椎间压力也近似正常。因此,枕颈固定时,POCA角固定在中立位的111.13°±9.71°左右可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环境。3、枕颈融合手术可有效改善枕颈序列并维持复位。POCA角是全颈椎序列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变化与O-C2角的变化呈负相关,与C2-C7角的变化呈正相关。为减少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序列异常的发生,术中不应只简单过度后伸复位,应对POCA角的选择持谨慎态度,应全面考量颈椎的整体序列。对于术前下颈椎曲度较小的患者,术中固定时不宜将POCA角较术前作较大幅度的减小。

二、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后颅窝减压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对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CHIARI畸形Ⅰ型
    1.2 CHIARI畸形Ⅰ型手术
    1.3 颅颈交界区
    1.4 颅颈交界区失稳
    1.5 研究现状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测量颅颈交界区径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疗效分析
    3.2 单因素分析
    3.3 独立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颅颈交界区解剖及失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与排除标准
    3.颈椎椎间隙的选择
    4.颈椎的X检查
    5.颈椎的MRI线检查
    6.分组
    7.观查指标以及测量
    8.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之间的比较
    3.C2-C7 Cobb角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的研究
    4.C2-C7 Cobb角与每个颈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变量相关性分析
    5.C2-C7 Cobb角与责任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每个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对于预测C2-C7 Cobb角的ROC曲线和Bland–Altman图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附录 C 综述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基于枕颈部CT三维重建手法干预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CHBP的传统医学发病机制
        1.1 气血津液脏腑失衡理论
        1.2 “骨错缝,筋出槽”理论
    2.CHBP的传统医学治疗
        2.1 手法整脊推拿治疗
        2.2 针灸治疗
        2.3 针刀治疗
        2.4 中药治疗
        2.5 中医综合治疗
    3.CHBP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3.1 枕寰枢关节紊乱学说
        3.2 神经性学说
        3.3 血管性学说
        3.4 炎症因子学说
        3.5 颈椎失稳学说
    4.CHBP的现代医学治疗
        4.1 保守治疗
        4.2 手术治疗
    5 枕颈部CT三维重建的研究
    6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研究方法
        2.1 CT三维重建的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3.3 枕颈部CT三维重建
    4.讨论
        4.1 枕颈部解剖特点
        4.2 枕寰枢关节紊乱与CT三维重建
        4.3 枕寰枢关节紊乱与血压
        4.4 枕寰枢关节紊乱与手法
        4.5 观察指标分析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综述 中医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 论

(5)非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病因
2 非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临床表现
3 非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影像学检查
    3.1 X线检查
    3.2 CT检查
    3.3 MRI检查
4 小 结

(6)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BI合并AA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寰枕关节脱位
    1.1 背景
    1.2 治疗方案
2 寰椎骨折
    2.1 背景
    2.2 治疗方案
3 寰椎横韧带损伤
    3.1 背景
    3.2 治疗方案
4 齿突骨折
    4.1 背景
    4.2 治疗方案
5 枢椎创伤性滑脱
    5.1 背景
    5.2 治疗方案
6 枢椎骨折
    6.1 枢椎侧块骨折
    6.2 枢椎椎体骨折
7 寰枢椎不稳
    7.1 骨性结构的不稳
    7.2 寰枢关节脱位
    7.3 寰枢关节半脱位
8 问题与展望
9 小结

(8)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祖国传统医学见解
        1.1.1 对病名的认识
        1.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对治疗的认识
    1.2 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现代医学的见解
        1.2.1 寰枢关节的应用解剖
        1.2.2 现代医学对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1.2.3 现代医学对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1 研究病例来源
        2.2.2 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
        2.2.3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2.4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2.5 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
        2.2.6 研究对象的脱落标准
    2.3 实验方法
        2.3.1 随机分组
        2.3.2 项目研究的治疗方法
        2.3.3 观察方法
        2.3.4 观察指标
        2.3.5 疗效评定指标
        2.3.6 评估量表评定
        2.3.7 研究项目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处理
        2.3.8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2.4.1 一般资料的比较与分析
        2.4.2 评分结果和临床疗效
        2.4.3 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关于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思路的探讨
    3.2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依据
        3.2.1 本病的发病和诱因
        3.2.2 治疗机理
        3.2.3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特点
    3.3 研究过程中一些现象及分析
    3.4 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寰椎枕化患者椎动脉变异的三维评估及分型
    1.1 实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C2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横连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内容
    2.4 数据和统计分析
    2.5 结果
    2.6 病例介绍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C2椎弓根螺钉替代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及内容
    3.4 数据和统计分析
    3.5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异常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后枕颈角的可靠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异常的离体生物力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异常的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后颅窝减压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对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D]. 舒磊. 南昌大学, 2021(01)
  • [2]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 周乾坤.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基于枕颈部CT三维重建手法干预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 高顶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1例报告[J]. 杨鹏彪,杨子斌,赵伟,李林,彭光泽. 实用骨科杂志, 2020(07)
  • [5]非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进展[J]. 李超,邱峰,丁俊峰,胡国鹏,张贤. 中医正骨, 2020(07)
  • [6]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BI合并AAD的研究[D]. 丁崇学.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周乾坤,牛国旗,刘路坦,李超,陈辉,刘涛,聂虎. 中国现代医生, 2020(03)
  • [8]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袁智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D]. 李腾.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异常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张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外伤性寰枕脱位的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