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科学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杂志理事会会员单位邀请函(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月[1](2020)在《我国科研人员科研数据重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生物学领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杨浩翰[2](2020)在《国内高校竞争情报教育现状研究》文中提出
刘佳雨[3](2020)在《开放获取现状及其优势研究 ——以国内LIS期刊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各大期刊出版商数据库资源不断涨价与重复收费,给科研院所和学术研究者都带去了诸多不便,而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学者们传播知识的阻碍,提高了学术交流的效率,因此开放获取运动近十几年来一直蓬勃发展。2020年是开放获取运动的重要之年,各国的OA运动正如火如荼展开,欧盟称将在2020年实现所有科研论文的开放获取,以提升科技竞争力。开放获取在2020年中国科研学者面对新冠病毒的疫情研究时,也展现了它的优势,中国知网发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术论文OA出版的倡议,随后,许多学术平台也都发出类似提议,将关于新冠病毒相关的最新论文OA出版,极大缩短出版周期,提升论文观点传播与在实践中应用的效率,为战胜疫情助力。其实,我国的开放获取起步较晚,各个学术机构、不同科研领域在开放获取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对开放获取的认识也不全面深入。因此,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程度进行量化是有必要的,对开放获取在引用与传播优势上的研究也需要更深入。本文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LIS)期刊为例进行开放获取现状与其在指数评价和知识传播中的优势研究,以期为其他领域的OA研究与开放获取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首先对LIS专业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的20本期刊的开放获取状况进行调查。再将期刊分为OA与非OA期刊两类,分别在创刊至今、长期和年度三种时间视窗下比较不同OA状态的期刊指数的变化与趋势,研究OA期刊在评价指标上是否具有优势以及优势是否持续。其次,对LIS专业CSSCI收录的混合开放获取进行研究。以混合OA期刊《图书情报工作》为例,以其十年间刊载的论文为对象,“月”为时间单位,从更细粒度的研究对象和单位来对比OA论文与非OA论文的整体引用与首次被引用情况。同时,从更细粒度的时间范围来分析论文发表之后的前三年中OA论文在“起步”时期的优势。接着,对我国绿色开放获取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以LIS领域选取的20本期刊中抽样得到的2010-2019年发表的8332篇学术论文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爱学术平台的收录情况为基础,对目前绿色OA平台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同时,对LIS专业的198位学者的个人主页及个人网站进行检索,以研究绿色OA中从个人网站获取学术成果的情况。最后,本文提出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期刊开放获取和知识传播研究中,绘制所选20本期刊的知识传播网络图,运用UCINET软件,对这些期刊的知识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将期刊进行分类与排名,探究OA在知识交流中的作用。并且根据LIS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形成的子群进行分析,为期刊的发展提供建议。
蔡敬羽[4](2020)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开放科学的本质是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开放性与协作性,推动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在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参与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虚假同行评议、优质稿源外流、再现性危机、传播能力弱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不断影响学术期刊质量和水平。为此,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积极主动谋求转型,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开放性与透明度,探索建立以高质量同行评议和高水平学术传播为核心的期刊服务能力,对于重塑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学者基本只是就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单一实践进行论述。因此,本文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与学术传播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出版创新的策略。具体来说,本文在第一章绪论中探讨了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开放科学、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等相关概念,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并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有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寻找当前研究不足,确定今后研究方向,以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协同创新作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开展后续研究;在第二章中,本文对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调研,分析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需要着重应对的发展困境,以期为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方向;在第三章中,选择代表性的案例,以学术期刊寻求转型的必要性为基础,探索国内外学术期刊解决发展困境的创新实践;在第四章中,利用SWOT模型分析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转型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因应策略提供了落脚点;在第五章中,从同行评议、科研评价、学术传播和期刊服务入手,探索学术期刊在开放科学驱动下的出版创新因应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在第六章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的局限性,也就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展望。
闫丽英[5](2020)在《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弥补数据交易平台和机构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数据资源流动和利用,由掌握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的企业组建大数据联盟,通过联盟成员数据资源共享的方式,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地支持企业决策,更加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因此,亟需构建一套能发挥大数据联盟优势的决策支持服务模式,以实现将不同社会领域、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掌握的数据打碎重组,从而为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服务,使企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基于超循环理论揭示了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耦合机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完全用户信息和不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两种决策支持服务模式。基于完全用户信息的决策支持服务模式,包括用户需求描述、信息搜索和匹配、服务方案形成及交付和反馈以及交互和跟进的服务方式等内容。基于不完全用户信息的决策支持服务模式,包括用户需求挖掘、缺失信息补充、服务方案形成及交付和反馈以及精细咨询和多重协商的服务方式等内容。最后以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决策支持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大数据联盟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过程中专注推动各行各业使其进行合作,大力推动大数据和大数据联盟的技术成果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实现不同行业和多个维度的数据资源互补,促进大数据联盟内成员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大数据联盟的倡导者坚持“全面聚合、深入挖掘、高效应用”的大数据发展战略,开展全面深层次的合作以及全面构造数据生态链,同时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创新的发展,促进创新应用的推广。
彭秋茹[6](2019)在《融合引文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报纸论文,即发表在报纸上的学术性论文,不包括新闻稿件等,最典型的是各大报纸的理论版所刊载的论文。报纸论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一种类型,不仅具有新闻报道的特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交流思想、发表成果的重要平台之一。但是对于报纸论文这种特殊的、重要的学术成果形式的影响力评价,学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通过研究报纸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对报纸论文影响力进行有效评价,有利于完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对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扩大科研评价对象的范围,促进学术成果多途径多渠道展示与传播,从而改善科研管理生态。本文从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出发,首先基于引文计量的方法构建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Altmetrics方法设计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的评价策略,接下来基于逼近理想点法(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提出报纸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案,最后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载的报纸论文作为实证对象,对报纸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相关研究的综述。通过对影响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本文整理出同行评议、引文计量、Altmetrics等评价方法的发展脉络、数据源和工具、指标和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发现报纸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影响力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较少,关于报纸论文的影响力评价问题亟待解决。(2)报纸论文基本特点的分析。本文对报纸论文进行界定,并详细地从出版和评价两个角度定性分析了报纸论文的特点。通过比较选择《光明日报》理论版论文作为报纸论文的典型代表,并将报纸论文与同学科的期刊论文从引用、下载和网络传播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定量分析。(3)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框架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基于传播行为的报纸论文影响力产生来源。基于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逼近理想点法(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等设计了报纸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案。(4)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学术影响力方面,本文讨论了传统引文计量指标和基于全文本分析法的引文计量指标对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的适用性,构建了由被引次数、他引次数、论文h指数、引用强度、引用位置加权强度、引用情感加权强度等引文计量指标组成的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影响力方面,针对中文数据的环境下Altmetrics本地化的问题,本文从基于搜索引擎获取报纸论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网站信息确定评价指标数据源、计算和分析Altmetrics评价指标值等方面来构建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5)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载的报纸论文作为实证评价对象,详细地阐述了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评价结果的计算等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操作流程和步骤,通过分析评价方法的评价效果,验证了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旨在构建融合引文计量和Altmetr 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解决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键问题。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体现在:(1)针对报纸论文这一特殊学术成果类型,本文充分考虑了报纸论文在学术讨论和社会传播方面发挥的双重作用,形成了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相互补充的综合性影响力评价框架,拓展了影响力评价的研究主体,弥补了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研究的缺陷,丰富了学术成果评价的理论体系。(2)本文提出了包含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方面指标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完整的融合引文计量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在引文计量方面,本文运用全文本分析方法,将引用强度、引用位置、引用情感等要素引入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补充传统引文计量指标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要素的指标值计算方案,改善了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效果。在Altmetrics方面,本文提出了 Altmetr ics指标用于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挖掘了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数据源,构建了适用于中文报纸论文的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值计算方法。(3)本文基于逼近理想点(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数学方法设计了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的合成方案,通过计算报纸论文与理想样本在指标数值和分布上的相对贴合程度来进行比较和排序,有效地避免了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数据差异的问题,为科研管理部门开展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案。
苏庆收[7](2019)在《高校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机构知识库(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是高校长期存储机构学术资源,支撑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高校机构知识库立足网络,依托高校所具备的智力与学术成果资源,传播学术知识、支持社会创新,日益成为推进学科服务平台知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学科服务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应结合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特点与其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高校机构知识库的拓展服务等功能对高校学科服务进行深度重建,并将高校机构知识库与学科服务平台相融合,让学科服务顺利走入新境界。本文以高校机构知识库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校机构知识库的政策体系与质量保障等方面研究,从科研服务与学科发展决策两个方面讨论高校机构知识库如何创新学科服务。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1)分析高校机构知识库与学科服务之间的关系;(2)在学科服务过程中,研究高校机构知识库应如何更好的建设与发展,以高校机构知识库质量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分为控制机制、执行机制与评审机制;(3)分析高校机构知识库在学科服务中如何服务科研活动和学科发展辅助决策。这部分主要包括拓展高校机构知识库的服务范围,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利用高校机构库丰富的科技成果信息,为本校学科发展服务,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进行分析;(4)基于高校机构知识库学科发展服务平台构建设想,对学科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模块进行测试。将高校机构知识库融入到学科服务系统体系中,从理论上探讨学科服务与高校机构知识库融合,构建一套适用于高校机构知识库服务学科建设的新方法。构建高校机构知识库用于学科服务的系统架构,使高校机构知识库不仅成为知识保藏中心,同时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层次,扩大服务范围,实现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
冯令婕[8](2018)在《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是这几年来信息学和图书馆学的热点研究方向。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是顺应大数据时代而产生的,不仅与信息收集和整理有关同样也跟生产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高校而言,作为主要的学术机构和科研重点,大量极具学术价值和灰色资源如可研报告、年度报告、实验数据、专利文件或蓝图等基本上都分散在研究者自己的手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利用[1]。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吗,同时可以提供给社会进行增值利用和创新利用。本文通过对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参与主体互动关系的各方面研究,并采取一定的博弈论知识提出相对应的策略问题,促使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的可持续并且稳定向上的发展。基于文献调研和相关具体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对比分析,本文采取5H2W分析方法对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进行进一步汇总分析。了解到什么是联盟参与主体,最终确定了三个参与主体互动方向,分别是联盟成员与联盟之间的互动、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联盟与使用用户之间的互动。根据有理有据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本文从五个层次入手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分别是综述、理论基础、互动现状、博弈分析、策略分析。为了探究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模式和策略,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参与主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并结合当下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外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的优势和经验,本文从信息资源建设管理角度、联盟内部成员互利共赢发展模式、提升联盟用户服务度和加强用户管理角度三个大的方面,对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提出翔对应的策略。
梁丽[9](2018)在《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选择国际典型成功案例,对比分析国内外智库建设特点和经验;其次,通过中美农业智库建设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中国农业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基于博弈论理论,分析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构建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的框架模型,为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实践提供具体可行的理论指导。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1)基于博弈论理论,从全新的科学视角,结合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的自身特点,对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国家需求,政府行为,资源要素(高层次农业专家、海内外农业数据、合作交流对象等),农业信息技术,同业竞争,机遇(偶然)因素。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的博弈问题,主要是高质量农业智库成果与政府支持、农业智库成果总产出与企业技术支撑、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机构间竞争合作的博弈问题,只有当政府对国家级农业智库成果评价高于国家级农业智库机构对自身成果的评价时,政府才能接受国家级农业智库的高质量成果,达到两者的博弈均衡;当考虑进成果总收益,会出现农业信息技术支撑国家级农业智库研究的纳什均衡;在完全契约条件下,只有引入合作交流奖惩机制,国家级农业智库机构间的博弈才会出现纳什均衡,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不同国家级农业智库机构间的博弈问题主要是谁主导剩余权的问题。(2)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构建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框架,为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案蓝图。研究发现,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的目标定位为服务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推动全球农业事业发展。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的核心功能任务包括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决策咨询,农业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设一家能够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实现其发展目标的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机构,应该从功能目标定位、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制度保障几个方面进行,构建了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的框架模型,为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理论指导。本研究一方面作为理论研究为相关领域科研提供思路,特别是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农业科研机构评估,农业情报分析,政府公共决策等领域;另一方面将为农业科研机构的高端智库建设和评估提供政策思路,为政府部门对农业智库建设支持提供决策依据,为我国农业智库整体建设水平助力,提高我国对前瞻性、重大性、战略性、储备性的农业政策的科学制定能力。
韩滢莹[10](2018)在《开放数据背景下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环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学术是指数字媒体技术在学术活动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数字媒体寻找科研合作伙伴、利用数字技术完成数据分析和数字出版三个方面。随着开放数据运动的发展,科研人员的数据收集行为、科研成果传播方式等均受到影响。为此,高校图书馆作为科学研究的支撑部门,应当充分关注开放数据运动及其对科研人员产生的影响,结合科研人员的数字学术需求,提供完善的数字学术服务。然而,在理论研究方面,开放数据运动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关系尚不明朗。在实践领域,也鲜有高校图书馆提供开放数据驱动的数字学术服务。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对开放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环境展开分析,总结开放数据运动对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驱动作用,提出开放数据驱动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变革策略。具体来说,本文的第一章为引言,对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进一步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点与难点。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实践现状。本章首先对开放数据内涵及其在国内外实践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然后对开放数据驱动的数字学术及数字学术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文献分析,首先系统地收集了 47篇探讨开放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学术论文,然后收集了 22篇与开放数据有关的国家政策与经济报告。以上述69篇文献为数据源,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文本分析。其中第三章利用PEST模型,分析开放数据运动如何从政治、经济、教育与技术四个方面驱动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变革,并提出了 14个宏观驱动因素;第四章利用SWOT模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提供开放数据驱动的数字学术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提出了 12个微观因素。第五章为案例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学术服务为研究案例,具体利用访谈法收集数据,用主题分析法分析数据,最终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服务实际情况,提出了 11个宏观驱动因素和11个影响图书馆服务的微观因素。第六章为变革策略,结合前文分析的宏观和微观因素,提出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变革的方法。
二、中国科学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杂志理事会会员单位邀请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科学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杂志理事会会员单位邀请函(论文提纲范文)
(3)开放获取现状及其优势研究 ——以国内LIS期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 |
1.1.1 开放获取运动开端 |
1.1.2 各界对OA的反应 |
1.1.3 OA期刊分类 |
1.1.4 其他免费获取全文的途径 |
1.1.5 获取学术资源的主要途径小结 |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 |
1.2.1 OA程度现状 |
1.2.2 OA指数优势研究 |
1.2.3 OA传播优势研究 |
1.2.4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贡献 |
第2章 开放获取期刊的现状与指数优势研究 |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2 开放获取概况 |
2.3 三种时间视窗指数下的期刊表现 |
2.3.1 创刊至今时间视窗 |
2.3.2 长期时间视窗 |
2.3.3 年度时间视窗 |
2.4 小结 |
第3章 《图书情报工作》现状与细粒度优势研究 |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2 总体分析 |
3.2.1 论文发表趋势 |
3.2.2 论文被引用情况对比 |
3.3 细粒度的OA优势分析 |
3.3.1 OA论文的点击量的优势 |
3.3.2 OA论文的首次被引优势 |
3.3.3 OA论文的起步优势 |
3.4 小结 |
第4章 绿色开放获取现状研究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2 机构与学科知识库 |
4.2.1 我国机构和学科知识库建设现状 |
4.2.2 LIS领域论文在知识库中收录情况 |
4.3 学术社交网络 |
4.3.1 学术社交网络现状 |
4.3.2 LIS领域论文在学术社交网络中收录情况 |
4.4 学者个人网站 |
4.5 小结 |
第5章 开放获取在知识传播中的优势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1 知识传播网络与期刊引用数据的联系 |
5.1.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5.1.3 数据来源 |
5.2 知识传播模式与OA优势分析 |
5.2.1 LIS期刊的知识传播模式构建 |
5.2.2 基于知识传播特性的LIS期刊排名 |
5.3 知识传播网络子群研究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开放科学 |
1.2.2 同行评议 |
1.2.3 学术传播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2.1 解决同行评议信任危机日益紧迫 |
2.1.1 审稿过程不透明引发学术界乱象 |
2.1.2 审稿人激励不足影响审稿参与度 |
2.2 改进“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方式 |
2.2.1 影响因子至上带动学术造假利益链 |
2.2.2 “唯SCI”造成优质稿源外流现象 |
2.3 顺应科研数据共享的常态化趋势 |
2.3.1 再现性危机降低学术诚信度 |
2.3.2 “付费墙”阻碍学术交流进程 |
2.4 重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格局所需 |
2.4.1 出版形态单一限制知识开放程度 |
2.4.2 学术资源分散缺乏高度读者黏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 |
3.1 突出同行评议的学术质量控制功能 |
3.1.1 进一步提高同行评议的透明度 |
3.1.2 优化审稿流程以降低出版时滞 |
3.1.3 完善审稿贡献认定及激励措施 |
3.2 多渠道联动合力拓展学术传播空间 |
3.2.1 建立新型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 |
3.2.2 提供形态多样化的开放资源 |
3.2.3 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学术交流 |
3.3 重视学术期刊出版的综合服务功能 |
3.3.1 以作者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期刊服务 |
3.3.2 鼓励学术团体共建共享期刊数字内容 |
3.3.3 期刊出版平台建设符合国际发展潮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态势分析 |
4.1 优势(Strengths) |
4.1.1 专业性强 |
4.1.2 稿源丰富 |
4.1.3 创新空间 |
4.2 劣势(Weaknesses) |
4.2.1 出版时滞 |
4.2.2 资源浪费 |
4.2.3 服务不足 |
4.3 机遇(Opportunities) |
4.3.1 开放获取的需求日益增长 |
4.3.2 开放科学的政策环境大好 |
4.3.3 资助机构大力支持与推动 |
4.4 挑战(Threats) |
4.4.1 学术评价不合理 |
4.4.2 分散经营规模小 |
4.4.3 出版商利益冲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放科学驱动的学术期刊出版创新因应策略 |
5.1 维护同行评议学术把关的可靠性 |
5.1.1 推动出版透明保障期刊学术质量 |
5.1.2 优化评审过程提高论文的时效性 |
5.1.3 加强公众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识 |
5.2 建立回归学术交流本位的评价导向 |
5.2.1 拓展单篇论文的内容价值及出版形态 |
5.2.2 引入替代指标结合传统文献计量方法 |
5.2.3 政策支持扭转“唯论文”学术评价倾向 |
5.3 构建可持续性的学术传播互动方阵 |
5.3.1 场景化思维深入挖掘读者内容需求 |
5.3.2 期刊作为多元化传播渠道的链接点 |
5.3.3 公众参与提高研究的社会开放程度 |
5.4 提高学术期刊服务品牌建设能力 |
5.4.1 坚持服务个性化和学术研究多样性 |
5.4.2 采取分散与统一的集群化办刊模式 |
5.4.3 探索学术出版服务模式新的盈利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
(5)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数据联盟服务耦合机理与决策支持服务模式架构 |
2.1 大数据联盟界定 |
2.1.1 大数据联盟内涵 |
2.1.2 大数据联盟特征 |
2.2 大数据联盟形成动因及组织形式 |
2.2.1 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大数据联盟形成动因 |
2.2.2 大数据联盟的组织形式 |
2.3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耦合机理 |
2.3.1 决策问题及大数据联盟辅助决策过程 |
2.3.2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过程 |
2.3.3 服务耦合层次关系 |
2.4 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架构 |
2.4.1 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界定 |
2.4.2 服务主体 |
2.4.3 服务流程 |
2.4.4 服务体系架构 |
2.4.5 服务模式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 |
3.1 基于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架构 |
3.1.1 服务模式内涵 |
3.1.2 服务模式框架 |
3.2 基于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型 |
3.2.1 用户需求描述 |
3.2.2 决策支持服务信息搜索与匹配 |
3.2.3 决策支持服务方案形成及交付 |
3.2.4 服务反馈 |
3.3 基于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方式 |
3.3.1 交互式 |
3.3.2 跟进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不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 |
4.1 基于不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架构 |
4.1.1 服务模式内涵 |
4.1.2 服务模式框架 |
4.2 基于不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型 |
4.2.1 用户需求挖掘 |
4.2.2 服务缺失信息补充 |
4.2.3 决策支持服务方案形成及交付 |
4.2.4 服务反馈 |
4.3 基于不完全用户信息的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方式 |
4.3.1 精细咨询式 |
4.3.2 多重协商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大数据联盟成立背景 |
5.2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概况 |
5.2.1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组织结构 |
5.2.2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战略价值 |
5.2.3 决策支持服务模式选择 |
5.3 A用户地方特色餐饮店投资决策支持服务 |
5.3.1 用户A的需求描述 |
5.3.2 决策支持服务信息搜索与匹配 |
5.3.3 决策支持服务方案形成及交付 |
5.3.4 服务反馈 |
5.4 B用户远程控制扫地机器人研发决策支持服务 |
5.4.1 用户B的需求挖掘 |
5.4.2 缺失信息补充 |
5.4.3 服务方案形成及交付 |
5.4.4 服务反馈 |
5.5 服务结果分析及保障措施 |
5.5.1 服务结果分析 |
5.5.2 服务保障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融合引文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影响力及影响力评价 |
2.2 影响力评价方法 |
2.2.1 同行评议 |
2.2.2 引文计量 |
2.2.3 Altmetrics |
2.2.4 多指标综合评价 |
2.3 影响力评价对象 |
2.4 报纸论文及其影响力评价 |
2.4.1 报纸论文 |
2.4.2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 |
2.5 简要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报纸论文的特点分析 |
3.1 报纸论文特点的定性分析 |
3.1.1 报纸论文的界定 |
3.1.2 报纸论文出版特点的定性分析 |
3.1.3 报纸论文评价特点的定性分析 |
3.2 报纸论文特点的定量分析 |
3.2.1 报纸论文测评对象的选择 |
3.2.2 报纸论文出版特点的定量分析 |
3.2.3 报纸论文评价特点的定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框架 |
4.1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1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性 |
4.1.2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
4.1.3 基于传播行为的报纸论文影响力产生来源 |
4.2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基本框架 |
4.2.1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决策模型选择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3 基于变异系数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4 基于TOPSIS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合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引文计量的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
5.1 基于引文计量的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传统引文计量评价指标 |
5.1.2 基于全文本分析法的引文计量评价指标 |
5.1.3 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筛选 |
5.2 基于引文计量的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和计算 |
5.2.1 传统引文计量数据获取 |
5.2.2 全文本分析法引文计量数据获取 |
5.2.3 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值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 |
6.1 Altmetrics指标对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的适用性 |
6.1.1 Altmetrics常见评价指标及数据获取方式 |
6.1.2 Altmetrics评价指标对报纸论文的适用性 |
6.2 基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1 报纸论文网络传播数据采集 |
6.2.2 报纸论文网络传播来源分析 |
6.2.3 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设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
7.1 实证对象数据获取 |
7.2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
7.2.1 实证对象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
7.2.2 实证对象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
7.2.3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
7.2.4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7.3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 |
7.4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结果计算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8.1.1 主要结论 |
8.1.2 创新点 |
8.2 局限性及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7)高校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学科服务研究 |
2.1.1 “985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 |
2.1.2 高校学科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
2.2 高校机构知识库研究 |
2.2.1 机构知识库相关文献分析 |
2.2.2 高校机构知识库政策研究 |
2.2.3 高校机构知识库质量控制研究 |
2.2.4 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科研服务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机构知识库与学科服务的关系分析 |
3.1 问卷对象选择与内容设计 |
3.2 问卷结果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属性分析 |
3.2.2 用户对高校机构知识库的了解情况 |
3.2.3 用户对于学科服务的了解情况分析 |
3.2.4 用户对于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学科服务需求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学科服务的高校机构知识库质量研究 |
4.1 内容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
4.2 高校机构知识库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
4.3 构建内容质量控制策略 |
4.3.1 控制机制 |
4.3.2 执行机制 |
4.3.3 评审机制 |
4.4 相关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学科发展的高校机构知识库服务研究 |
5.1 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科研管理服务 |
5.1.1 高校机构知识库开展科研管理服务的意义 |
5.1.2 对科研数据的有效管理 |
5.1.3 信息推送服务 |
5.1.4 科研评价 |
5.2 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学科决策分析 |
5.2.1 学者管理 |
5.2.2 寻找高产出学科/高被引学者 |
5.2.3 机构学科对比 |
5.2.4 寻找合作机构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高校机构知识库学科发展服务平台的构建 |
6.1 利用高校机构知识库构建学科发展服务平台的基础 |
6.2 基于高校机构知识库构建学科发展服务平台的框架结构 |
6.3 基于高校机构知识库构建学科发展服务平台的工作流程 |
6.4 学科发展服务平台咨询系统模块的实证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学科服务应用调查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综述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影响高校机构知识库关键因素分析 |
1.3.1 数据来源 |
1.3.2 关键词的网络构建 |
1.3.3 子凝聚体分析 |
1.3.4 文献研究热点 |
1.3.5 相关计量研究内容分析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 |
1.5.1 研究难点 |
1.5.2 主要创新 |
第2章 联盟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理论基础 |
2.1 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的兴起和运用 |
2.1.1 CALIS机构知识库联盟 |
2.1.2 HKIR机构知识库联盟 |
2.1.3 OPAS发展现状 |
2.1.4 CHAIR发展现状 |
2.2 IR联盟参与主体及互动关系概念 |
2.2.1 参与主体互动关系的概念 |
2.2.2 联盟中参与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
2.2.3 互动关系的概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博弈论 |
2.3.2 治理理论 |
2.3.3 激励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盟中参与主体的互动现状及问题 |
3.1 联盟成员与联盟整体互动关系 |
3.1.1 联盟成员与联盟整体互动关系现状 |
3.1.2 联盟成员与联盟整体互动中的问题 |
3.1.3 联盟成员与联盟整体互动的影响 |
3.2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关系 |
3.2.1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关系现状 |
3.2.2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3.2.3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互动的影响 |
3.3 联盟使用用户与联盟互动关系 |
3.3.1 联盟使用用户与联盟互动关系现状 |
3.3.2 联盟使用用户与联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3.3.3 联盟使用用户与联盟互动的影响 |
第4章 联盟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 |
4.1 联盟成员与联盟互动关系类型 |
4.1.1 抑制互动关系 |
4.1.2 积极互动关系 |
4.1.3 联盟利益与个体成员利益冲突的博弈分析 |
4.1.4 互动结果分析 |
4.2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博弈 |
4.2.1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博弈模型选取 |
4.2.2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博弈类型 |
4.2.3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博弈的结果 |
4.3 高校IR联盟与使用用户互动关系 |
4.3.1 信号博弈理论框架构建 |
4.3.2 联盟与用户互动关系的博弈分析 |
4.3.3 联盟与用户互动关系的博弈结果 |
第5章 高校IR联盟参与主体良性互动的策略分析 |
5.1 联盟成员与联盟主体良性互动建议 |
5.1.1 联盟成员知识产权保护 |
5.1.2 拓宽联盟信息资源管理范围 |
5.1.3 完善联盟成员实时跟踪体系 |
5.2 完善高校IR联盟成员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
5.2.1 推动联盟内部互利共赢运行模式的建立 |
5.2.2 建立联盟内部激励政策 |
5.2.3 建立和完善联盟内部治理管理机制 |
5.3 联盟主体和用户良性互动的建议 |
5.3.1 加强高校IR联盟的宣传力度 |
5.3.2 从用户角度出发建立高校IR联盟 |
5.3.3 建立健全的管理用户的法律法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技术背景 |
1.1.3 实践背景 |
1.1.4 学术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智库概念的演变 |
2.1.2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智库建设研究现状 |
2.2.2 农业智库建设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2.2.4 未来的发展方向 |
2.3 理论基础 |
2.3.1 系统工程学理论和博弈论理论 |
2.3.2 基于政治学理论的智库相关理论 |
2.3.3 基于知识学理论的智库相关理论 |
2.3.4 基于企业管理学理论的智库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智库建设的案例研究 |
3.1 中国典型智库建设的案例分析 |
3.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3.1.2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
3.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室 |
3.1.4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3.1.5 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
3.2 国外典型智库建设的案例分析 |
3.2.1 兰德公司(RANDCorporation) |
3.2.2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 |
3.2.3 英国查塔姆社(ChathamHouse) |
3.2.4 南非食品、农业和自然资源政策分析网络(FANRPAN) |
3.2.5 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 |
3.2.6 韩国发展研究院(KDI) |
3.3 国内外典型智库建设的比较分析 |
3.3.1 功能定位的比较分析 |
3.3.2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
3.3.3 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 |
3.3.4 成果评估的比较分析 |
3.3.5 成果宣传的比较分析 |
3.3.6 制度保障的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农业智库建设的比较研究 |
4.1 智库建设现状分析 |
4.1.1 智库的发展历程 |
4.1.2 智库的数量规模 |
4.1.3 智库的区域分布 |
4.1.4 高质量智库排名 |
4.2 中国农业智库建设的比较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分析结果 |
4.3 美国农业智库建设的比较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分析结果 |
4.4 中美农业智库建设的比较分析 |
4.4.1 数据和方法 |
4.4.2 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的自身特征分析 |
5.1.1 国家战略性 |
5.1.2 定位高端性 |
5.1.3 农业基础调研性和长期跟踪性 |
5.1.4 创新灵活性 |
5.1.5 国际视野性 |
5.1.6 农业弱质性和公益性 |
5.2 影响因素遴选与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2.1 基于案例分析的影响因素遴选 |
5.2.2 基于文献梳理的影响因素遴选 |
5.2.3 基于专家咨询的影响因素遴选 |
5.2.4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3 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 |
5.3.1 博弈论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
5.3.2 高质量农业智库成果与政府支持的博弈分析 |
5.3.3 农业智库成果总产出与技术支撑的博弈分析 |
5.3.4 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间竞合关系的博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框架构建 |
6.1 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的框架模型 |
6.1.1 目标定位 |
6.1.2 功能作用 |
6.1.3 管理模式 |
6.1.4 机构设置 |
6.1.5 制度保障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开放数据背景下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步骤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步骤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2 相关概念及实践现状 |
2.1 开放数据内涵 |
2.2 开放数据运动在国内外实践现状 |
2.3 数字学术概念分析 |
2.3.1 数字学术的概念 |
2.3.2 数字学术服务概念 |
3 基于PEST模型的数字学术服务宏观环境分析 |
3.1 PEST模型介绍 |
3.2 文献收集与分析过程 |
3.2.1 文献收集与筛选 |
3.2.2 主题分析与编码 |
3.3 PEST分析结果 |
3.3.1 政治因素 |
3.3.2 经济因素 |
3.3.3 教育因素 |
3.3.4 技术因素 |
4 基于SWOT模型的数字学术服务微观环境分析 |
4.1 SWOT模型介绍 |
4.2 SWOT分析结果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遇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5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学术服务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
5.2.1 访谈调研 |
5.2.2 主题分析与编码 |
5.3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宏观环境分析 |
5.3.1 政治因素 |
5.3.2 经济因素 |
5.3.3 教育因素 |
5.3.4 技术因素 |
5.4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SWOT分析 |
5.4.1 优势分析 |
5.4.2 劣势分析 |
5.4.3 机遇分析 |
5.4.4 威胁分析 |
5.5 研究案例总结与讨论 |
5.5.1 SWOT分析总结与讨论 |
5.5.2 PEST分析总结与讨论 |
6 开放数据驱动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变革策略 |
6.1 把握核心驱动力,为高校图书馆变革创造机遇 |
6.1.1 推动政府制定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 |
6.1.2 推动开放存取资源创收机制的形成 |
6.1.3 推动大学制定开放存取政策 |
6.1.4 推动大学评估体系的转变 |
6.2 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变革增长型策略 |
6.2.1 推动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和开放共享 |
6.2.2 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推动嵌入式知识服务 |
6.3 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变革多元化策略 |
6.3.1 整合优质开放存取资源 |
6.3.2 掌握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资源的信息需求 |
6.4 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变革扭转型策略 |
6.4.1 提升科研人员的开放存取意识 |
6.4.2 招聘专职馆员 |
6.5 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变革防御型策略 |
6.5.1 完善开放存取资源的版权政策 |
6.5.2 积极推动与搜索引擎公司合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问题 |
致谢 |
四、中国科学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杂志理事会会员单位邀请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科研人员科研数据重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生物学领域为例[D]. 张潇月.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
- [2]国内高校竞争情报教育现状研究[D]. 杨浩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开放获取现状及其优势研究 ——以国内LIS期刊为例[D]. 刘佳雨. 南京大学, 2020(02)
- [4]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D]. 蔡敬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大数据联盟决策支持服务模式研究[D]. 闫丽英.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融合引文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D]. 彭秋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高校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创新研究[D]. 苏庆收.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8]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研究[D]. 冯令婕. 黑龙江大学, 2018(08)
- [9]中国国家级农业智库建设研究[D]. 梁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10]开放数据背景下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环境分析[D]. 韩滢莹. 武汉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