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第三方物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继航[1](2021)在《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以东部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被融资问题所困扰,而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产生,则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梳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相关理论出发,将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分为三种模式,分别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其均衡结果,然后结合我国东部地区具体的融资案例的分析,对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特点,以及主要融资模式的原理和流程进行说明,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比较了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的区别,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优势,深入研究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其次使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三种主要融资模式,应收账款、存货及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分别构建博弈模型,推导了博弈的均衡结果,得出中小企业守约的概率受到银行贷款利率等因素的影响,银行贷款的概率也受到应收账款总额等因素的影响等。然后通过我国东部地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案例分析,发现存在各种融资问题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帮助,采取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缓解自身的融资困境。三种融资模式实现了银行和融资企业的共赢,提高了核心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运转,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博弈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验证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进行融资发展。最后在所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2)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不断创新发展;(3)银行要加强风险控制,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4)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核心企业激励机制,完善物流体系配套设施建设。以期更好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及供应链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叶卉[2](2020)在《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在这一背景之下,各类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为了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站稳脚跟,就会选择将以物流为代表的非核心业务交给更加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它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企业的工作效率,还使得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更为强烈的社会化与专业化的特征。同时,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优化我国现有经济结构。因此,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来帮助第三方物流发展,希望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环境。对于我国而言,第三方物流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兴行业。虽然现阶段这一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该行业很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国际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三方物流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本文主要根据 ACSI 模型(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 美国客户满意指数模型)和CCSI模型(Chinese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CCS中国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结合第三方物流行业国内实际情况,构建第三方物流客户满意度评价模型。根据模型建立第三方物流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向2019世界排名TOP 50中的20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同时也是Y公司最重要的20家大客户,发放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再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用SWOT分析和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找出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需要改进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实施保障措施。虽然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物流信息化管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发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物流模式,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率,改变物流观念、营造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客观环境,以此来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张丽萍[3](2020)在《GM电商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商务企业是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孕育出的新兴企业。在线上经济繁荣的情况下,电商企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电商企业之间、电商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专注于对消费者的分析和服务,以及企业整个价值链的构建与优化上。作为价值体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成本控制,对企业的生存、经营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各部门的职能也开始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企业的组织也逐渐出现网络化、扁平化的趋势,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已经出现了不足之处,不能够满足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和需求。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占领优势,价值链的思想被引入到现代电商企业成本控制中,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本文参阅了国内外有关价值链和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相关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学习了相关基础理论,以电商企业GM企业为案例,对GM企业的价值链进行拆解,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个方面对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并和行业标杆企业京东进行比较,指出GM企业在价值链成本控制中存在自有物流系统效率低、对技术研发重视度不够、现金循环周期较长等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物流竞争平台、利用旗下GM通讯和GM金融进行数据挖掘、提升自有支付平台的使用率等优化对策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李东阳[4](2020)在《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商品原料产区、加工区和消费区分布不均,物资空间上的流动需要第三方物流的辅助得以实现。现今我国第三方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着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第三方物流民事法规体系缺失等突出问题。本文以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责任制度为切入点,论述现有体制下存在索赔对象、索赔依据等认识上不清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构建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设想,使得索赔人避免复杂的举证责任即可直接向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索赔上述损失,以便快速获得赔偿。而第三方物流经营人通过获取超额利润并运用价格手段或责任保险制度分散风险换取承担全面责任。在不干涉现有法律制度前提下,具有增强责任制度确定性、方便索赔人进行求偿、平衡索赔人与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之间权利义务的优势,为我国未来第三方物流合同制度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分成四章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构建进行论述。第一章概述统一责任制度基本问题,从制度界定、必要性与基本价值三个维度讨论统一责任制度建构内涵。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应当被界定为一种法定的、由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对于索赔人承担统一责任的法律制度,对确定索赔人与被索赔人之间责任及促进相关制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作为协调当事人利益的法律方法需要以特定的法律价值为遵循,实现合同自由与维护权利价值、公平与效率价值相统一。第二章从现实及理论角度论述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存在基础,为新制度构建提供充足论据。大型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崛起及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政策出台为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责任制度转换提供契机,第三方物流合同相对性理论、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理论、经营人责任制理论为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供给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进路,提出应当在索赔人与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之间构建法定的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制度,并从宏观上探讨统一责任制度所蕴含基本内容,特别是协调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与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第四章重点研究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包含的具体制度。典型构成有责任期间、责任范围、责任基础及配套的责任保险、统一单证制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进路落实到具体法律制度层面,实现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责任制度理论的更新。
俞圆圆[5](2020)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的活力源头的中小企业在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致使“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大瓶颈。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融资困难问题,政府部门积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也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企业融资约束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现状,揭示了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并选取了我国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2013年至2017年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以及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主要结论有:(1)当前,我国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自身信息透明度低、企业形象不佳、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等原因导致难以从外部获得低成本融资,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大的约束。融资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主要表现为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和融资风险大等;(2)我国供应链金融已经从初期的摸索阶段转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主要有预付账款、存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模式,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授信评估创新性和操作流程封闭性、自觉性和连续性等特点;(3)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表现为显着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这源于受自身诸多方面限制,中小企业几乎难以获得较低融资成本的外源资金,只能依赖于有限的内源资金进行投资活动。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就会不断从现有的现金流中提取资金缓解融资约束以满足自身经营发展需要,于是存在显着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4)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不仅表现在融资渠道的扩宽,也表现在其独一无二的融资环境突破了过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进而证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价值;(5)政府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金融机构通过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完善金融市场、加强风险防范等;中小企业通过客服融资约束内因、提升职员综合素质等措施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进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以保障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张曦予[6](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象物流有限公司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力量。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未来物流企业的发展必然与互联网相融相通。“互联网+”的发展潜力无限,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有利于物流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可能出现物流企业难以适应新技术的迅速变化,最终被新兴的物流模式所取代。当前,物流企业只有紧紧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将其融入到企业的运营模式中,才能实现“互联网+”与物流企业互利共赢。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选择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物流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选题。本文以现代物流发展前沿为导向,以物流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以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物流企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趋势及特点,结合金象物流公司运营状况,分析得出该公司运营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运营生产范围受限、服务质量明显偏低、电商平台发展缓慢、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定位不尽合理、客户需求认识不到位、信息平台建设重视不足、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缺乏。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即:利用互联网现代化技术,建立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打造共享物流;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电商物流;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打造定制物流;依托自贸区优势,打造跨境物流等运营模式提升公司运营水平;同时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优质的电商发展环境、全方位的公司监管制度等保障措施确保运营模式落地见效。
王珊珊[7](2020)在《电商企业物流模式研究 ——以京东商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再次迎来发展热潮,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促使货物流通节奏加快,为保障货物流通势必需要有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物流的发展状况被看做是我国经济的晴雨表,物流行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向好发展。本文将以京东商城为例研究电子商务行业物流模式的选择。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研究自营物流,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可以推及整个电商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对策,促使电商物流更加长远发展。京东商城作为我国建设和使用自营物流效果最好的电商企业,在电商狂欢节当中给予消费者很好的购物体验。京东商城物流派送可做到211限时达、次日达、夜间配和3小时极速达等多个物流派送理念是因为,一是根据核心竞争理论可以看出自营物流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关键点,通过提升自家物流体验,给予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增加消费者回购预期;二是根据价值链理论能够延伸至电子商务行业当中,对电子商务行业新利润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利用好供应链管理理论对自营物流的管理,保障供应链上游和下游联系,提升供应链条流畅性。通过理论研究可以对电子商务企业选择物流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将京东的自营物流和淘宝第三方物流模式进行对比,运用对比分析法、内外因素分析,浅析现代电商行业应如何选择物流模式和选择物流模式对企业的影响。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充分考虑自身企业规模和实力、平台构建情况、电商企业人力资源情况、根据成本的控制来衡量物流的发展、物流对企业自身的影响以及在物流控制方面企业表现出的能力。京东商城结合了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了自营物流模式,并且将京东物流缔造成了品牌,促使企业向好发展。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基础的物流设施也在不断发展,给电商物流指明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在选择物流体系时,电商企业除了要考虑自身因素,更应该考虑消费者当下和未来的消费偏好,在消费者满意度的提升方面下功夫。本文针对电商企业物流的发展提出了以下的意见:一是利用多元化方式降低成本;二是利用智能化平台完善运营模式;三是优化配送流程,做到人工派送和无人派送相结合;四是改善管理方式加强员工培训。
蒲进[8](2020)在《基于供应链体系的流通模式优化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建国以来,我国商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商品流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多种商品流通方式并存的流通模式以及新时代以网络交易为代表的商品流通模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现有的商品流通模式存在着连锁化经营水平低、流通主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流通环节过多、商品损耗大、物流基础设施不健全、流通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难以适应人们日益个性化、时尚化和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商品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其演进和发展不仅对生产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丰富人们的生活也至关重要。因此,科学、准确的分析和研究新时期条件下流通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供应链体系下流通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为研究对象,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业发展等相关理论,深入理解和阐释了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流通模式的基本内涵,归纳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商品流通的主要模式以及其主要特征,并对我国流通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刨析。结合供应链体系下可能影响流通效率的因素,选取相关指标建立流通效率评价指标进而构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索了影响我国商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当前国家对促进供应链在流通领域深度应用发展提出的相关意见,提出在供应链体系下通过发展零售商主导流通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化第三方物流、发挥平台经济在现代商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等优化流通模式的具体建议。
龚雅玲[9](2019)在《“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复合性、延伸性的支柱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然而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顺应世界各国推进“互联网+”行动,我国物流业亟需以“互联网+”为驱动力,实现物流业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在缺乏“互联网+”对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机制研究的背景下,分析“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科学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首先介绍文章的理论基础和选题意义、界定主要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及总结,确定研究命题、逻辑起点。其次,构建“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互联网+”的“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协同化”作为切入点,分层展开分析,揭示“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再次,构建单一路径下和复合路径下的数理模型,证明“互联网+”通过发挥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然后运用面板协整、GMM估计等计量方法,测度与比较“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方向、大小,从实证上验证“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最后,基于“互联网+”的四个效应,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实践,并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以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为中间体,通过资本替代、技术渗透、思维学习、平台协同的传导机制,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发挥“互联网+”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驱动我国物流业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人力资本投入依然是驱动我国物流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和平台建设对物流业产值增长和物流管理增效的作用在逐年增大、不容忽视。具体而言:(1)在单一路径下,本文通过构建增长核算模型、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理论模型、协同度模型分别从数理上证明了四条传导路径的存在性。研究认为,“互联网+”实现了物流设施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设施资本投入对物流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的替代,产生替代效应,优化了要素投入结构,提升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效地释放了物流业的资本及人力投入,改变了物流活动的生产方式与产出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潜在的产出能力,即提升了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度;“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技术智能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业组织结构、服务对象、运输方式、配送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过程、物流管理等方面,产生渗透效应,优化物流业组织方式和业务流程,提升物流运作管理水平,信息分享和倍增的同时,推动物流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服务智慧化,通过互联网思维学习创新物流企业运营、服务及管理等理念,产生学习效应,促使物流从业者学习、消化和吸收成熟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物流业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互联网+”实现了物流管理协同化,通过互联网平台集聚供需双方需求信息,产生协同效应,促使组织间知识共享、协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组织效率,促进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在复合路径下,本文综合考虑四种效应共同发挥作用构建Hamilton优化模型,通过FBA分析及其数值模拟证明了“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发挥,可以促进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及自身推进积累,最终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物流业绿色化、高质量创新发展。(2)采用计量模型以及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的不同效应和综合效应,即在加速要素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及其综合作用下,“互联网+”能够降低物流业成本,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认为:(1)“互联网+”替代效应十分明显,表现为互联网设施投入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率均值达到49.4%,随着“互联网+”与物流业的不断融合,其平均贡献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互联网+”渗透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互联网资源水平和互联网普及水平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均有正向影响,短期内互联网资源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长期内互联网普及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互联网资源水平和普及水平发展不协调而造成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停滞。(3)“互联网+”学习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思维学习对物流业绩效的影响,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物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学习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未滞后与滞后一阶、滞后二阶的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具有差距,滞后二阶之后的作用更为显着,即“互联网+”学习效应前期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后期会表现出更显着的推动作用。(4)“互联网+”协同效应表现为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度,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协同水平不高,协同的正面效应不大;相比互联网平台系统能力,物流组织管理系统能力较弱的。(5)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增长幅度缓慢,产业效率在不同省份的效率值和分布态势不同,环境和随机因素是阻碍区域物流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背景,我国物流业应借助资本优化、理念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式,推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和空间规划体系,从而有效引导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互联网+”综合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规模、质量均有显着影响,其通过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人力资本、互联网平台的共同作用,促使物流业成本降低、产值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政府支持度和环境因素对物流业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互联网+”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需连同物流业绿色化运行,一并实现我国物流业低成本、高规模、高质量的创新发展。(3)运用上述数理和实证分析结论,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发现“互联网+”是物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影响下,顺丰速运公司在资源建设、技术应用、人才培育以及组织管理方面以重资产运营、信息化运营、人力资源优势、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为实现顺丰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需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育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消费者,进一步推动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现有“互联网+”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主要运用定性分析,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单一要素或物流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某几个方面,基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单个作用机制展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互联网+”内生化为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综合考虑多个作用要素,运用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在单个路径、复合路径下分别构建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以此研究“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案例分析,为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因此,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扩大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互联网+”的研究范式,从设施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四个视角出发,关注“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联系,探索“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互联网+”本身或“互联网+”在具体行业、具体产业的某一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出“互联网+”驱动创新的研究除了关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外,还需要关注互联网设施,以及互联网平台。结合我国物流业实践,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作为驱动力对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二是构建并求解了Hamilton优化模型,深刻揭示了“互联网+”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将“互联网+”的替代效应、学习效应、渗透效应和协同效应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框架,构建促进物质资本累积的替代效应方程、促进技术创新的渗透效应方程、提升人力资本累积的学习效应方程和“互联网+”累积推进的协同效应方程,联立后建立Hamilton优化模型并进行FBA求解及数值模拟,从数理上证明了“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三是厘清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实证上选取多维度指标测度了四个效应的方向、大小。现有的研究仅是本质内涵界定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指出“互联网+”渗透效应和学习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质量的绩效弹性显着,“互联网+”替代效应对物流业产值贡献在逐年增大,而且“互联网+”协同效应对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最终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创新发展,从实证上验证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李天君[10](2019)在《HT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物流业也已经有40年的发展历程,从探索和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现在已步入转型升级阶段。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期,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稳定增长阶段。2014年9月12日,《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出台,物流业被确定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从行业环境来看,物流业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民营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整个物流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行业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一批物流企业已实现转型升级。当前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物流服务种类单一,信息化程度低和缺乏专业物流人才等问题。HT物流公司是一家提供普通货物公路运输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典型的中小型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之一。同其他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样,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找到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是HT物流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HT物流公司为研究对象,前两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概述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首先对HT物流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了HT物流公司的关键内部因素,并利用IFE矩阵进行了定量分析;其次,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对HT物流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了HT物流公司的关键外部因素,并利用EFE矩阵进行了定量分析;再次,结合HT物流公司的内外部关键因素,构建了SWOT矩阵分析模型,得出了HT物流公司的可选战略,并结合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分析和确定了适合HT物流公司的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HT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为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措施。
二、浅析第三方物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第三方物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以东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及主要融资模式的研究 |
1.2.3 关于运用博弈论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
1.2.4 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研究 |
1.2.5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
2.1.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
2.1.2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
2.2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模式 |
2.2.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
2.2.2 存货融资模式 |
2.2.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
2.3 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交易成本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2.3.4 博弈论理论 |
第3章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
3.1 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
3.2 供应链金融融资与传统融资的区别 |
3.3 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优势 |
第4章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博弈模型分析 |
4.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博弈模型构建和分析 |
4.1.1 模型假设 |
4.1.2 模型构建和分析 |
4.2 存货融资模式的博弈模型构建和分析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模型构建和分析 |
4.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博弈模型构建和分析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构建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东部地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案例分析 |
5.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案例分析 |
5.1.1 案例背景 |
5.1.2 融资流程 |
5.1.3 融资结果分析 |
5.2 存货融资模式案例分析 |
5.2.1 案例背景 |
5.2.2 融资流程 |
5.2.3 融资结果分析 |
5.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案例分析 |
5.3.1 案例背景 |
5.3.2 融资流程 |
5.3.3 融资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物流服务 |
2.1.2 第三方物流 |
2.1.3 客户满意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分析法 |
2.2.2 SWOT分析法 |
2.2.3 客户关系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3 Y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现状与客户满意度调查 |
3.1 Y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现状 |
3.2 基于SWOT的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分析 |
3.2.1 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优势和劣势分析 |
3.2.2 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机遇和威胁分析 |
3.3 针对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客户满意度调查 |
3.3.1 客户满意度调查的目标 |
3.3.2 客户满意度调查的设计 |
3.3.3 客户满意度调查的发放及样本概况分析 |
3.3.4 客户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Y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物流服务成本偏高 |
4.1.2 物流服务质量偏低 |
4.1.3 客户满意度偏低 |
4.2 物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物流服务的业务盈利能力不足 |
4.2.2 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偏低 |
4.2.3 客户服务个性化不到位 |
4.3 本章小结 |
5 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改进策略 |
5.1 提升运营水平以降低物流成本 |
5.1.1 高素质人才保障 |
5.1.2 物流服务业务能力保障 |
5.1.3 优化物流网络设计 |
5.2 创造差异化的服务策略以提高服务质量 |
5.2.1 客户可靠沟通 |
5.2.2 客户灵活便利 |
5.2.3 拓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专业增值方式 |
5.3 与客户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
5.3.1 精准定位 |
5.3.2 持续对第三方物流物流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
5.3.3 建立战略咨询型第三方物流服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GM电商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价值链成本控制相关理论综述 |
2.1 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
2.1.1 价值链的诞生与发展 |
2.1.2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价值链 |
2.2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
2.2.1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内容 |
2.2.2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目标 |
2.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对象 |
3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GM企业简介 |
3.1.1 GM企业的发展概况 |
3.1.2 GM企业的行业背景 |
3.1.3 GM企业价值链概况 |
3.2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2.1 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
3.2.2 信息流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
3.2.3 资金流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
3.3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物流成本控制的问题 |
3.3.2 信息流成本控制的问题 |
3.3.3 资金流成本控制的问题 |
4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化 |
4.1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优化的目标 |
4.1.1 降低成本,形成成本优势 |
4.1.2 提升企业竞争力 |
4.2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化原则 |
4.2.1 全面成本管理 |
4.2.2 消费者体验为先 |
4.2.3 可控性原则 |
4.3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化框架 |
4.3.1 构建原则 |
4.3.2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优化框架的构建 |
4.4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化 |
4.4.1 物流成本控制的优化 |
4.4.2 信息流成本控制的优化 |
4.4.3 资金流成本控制的优化 |
5 GM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设立专管成本的组织 |
5.2 完善线上平台的建设 |
5.3 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
5.4 实行战略合作,实现利益共赢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概述 |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基本界定 |
一、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涵义 |
二、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与多式联运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辨析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必要性 |
一、增强责任制度确定性 |
二、方便索赔人进行索赔 |
三、促进配套的制度发展 |
第三节 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基本价值 |
一、合同自由与维护权利价值相统一 |
二、公平与效率价值相统一 |
第二章 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基础 |
第一节 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现实基础 |
一、经济基础 |
二、政策基础 |
第二节 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理论基础 |
一、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理论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相对性理论 |
三、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责任制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进路 |
第一节 构建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合同责任制度 |
一、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合同责任制度功效 |
二、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合同责任制度性质 |
三、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合同责任制度立法体例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法律关系 |
一、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为统一责任制度主体 |
二、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为统一责任制度客体 |
三、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实质 |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进路与现有制度协调 |
一、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与运输环节法律制度协调 |
二、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与非运输环节物流法律制度协调 |
第四章 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进路下制度各论 |
第一节 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基础制度 |
一、责任期间 |
二、责任范围 |
三、责任基础 |
四、免责和责任限制 |
第二节 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配套制度 |
一、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责任保险制度 |
二、第三方物流统一单证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我国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金融 |
2.1.2 中小企业 |
2.1.3 融资约束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章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状况 |
3.1.2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 |
3.1.3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特点 |
3.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现状分析 |
3.2.1 社会融资的状况 |
3.2.2 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
3.2.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 |
3.2.4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 |
第4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假设 |
4.1.2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假设 |
4.2 模型选择依据 |
4.3 模型构建 |
4.4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结果分析 |
第6章 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1.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6.1.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6.1.3 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
6.2 金融机构层面 |
6.2.1 优化市场准入机制 |
6.2.2 完善金融市场 |
6.2.3 加强风险防范 |
6.3 企业层面 |
6.3.1 克服融资约束内因 |
6.3.2 提升职员综合素质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互联网+”背景下金象物流有限公司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 |
2.1.2 现代物流 |
2.1.3 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第三方物流理论 |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三章 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现状 |
3.1 公司运营情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业务范围 |
3.1.3 服务网点 |
3.1.4 人员情况 |
3.1.5 设施配备 |
3.1.6 信息化应用 |
3.1.7 经营业绩 |
3.2 “互联网+”对公司运营模式的影响 |
3.2.1 经营业务逐步扩大 |
3.2.2 市场效益逐年提升 |
3.3 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的主要特点 |
3.3.1 运营模式的主要特点 |
3.3.2 形成的特色模式 |
第四章 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运营生产范围受限 |
4.1.2 服务质量明显偏低 |
4.1.3 电商平台发展缓慢 |
4.1.4 管理模式不够科学 |
4.2 原因分析 |
4.2.1 市场定位不尽合理 |
4.2.2 客户需求认识不到位 |
4.2.3 信息平台建设重视不足 |
4.2.4 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缺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优化及保障措施 |
5.1 模式优化 |
5.1.1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造共享物流 |
5.1.2 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电商物流 |
5.1.3 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打造定制物流 |
5.1.4 依托自贸区优势,打造跨境物流 |
5.2 保障措施 |
5.2.1 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 |
5.2.2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
5.2.3 建立优质的电商发展环境 |
5.2.4 建立全方位的公司监管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电商企业物流模式研究 ——以京东商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电商企业 |
2.1.2 物流模式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3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
3.1 电商企业物流配送的基本模式 |
3.1.1 自营物流模式 |
3.1.2 第三方物流模式 |
3.2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3.2.1 物流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 |
3.2.2 内外部环境因素 |
3.2.3 企业对物流的控制力要求 |
3.2.4 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 |
3.2.5 企业规模和实力 |
3.2.6 物流系统总成本 |
4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分析 |
4.1 京东商城物流发展历程 |
4.2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 |
4.2.1 京东商城自营物流模式 |
4.2.2 京东商城第三方物流模式 |
4.3 京东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比较分析 |
4.3.1 京东自营物流与淘宝第三方物流对比分析 |
4.3.2 京东商城第三方物流和自营物流对比分析 |
4.4 内外部因素分析 |
4.4.1 政策对电商物流的导向 |
4.4.2 物流基础设施对物流行业的影响 |
4.4.3 顾客对物流的满意度影响 |
4.4.4 AI平台的研发 |
4.4.5 京东人力资源状况 |
4.4.6 京东商城物流成本 |
4.5 本章小结 |
5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5.1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的优势 |
5.1.1 保证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
5.1.2 保证特殊时期业务稳定 |
5.1.3 自营物流的品牌与广告效应 |
5.1.4 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 |
5.2 京东商城物流存在的问题 |
5.2.1 成本控制不足 |
5.2.2 运营模式单一 |
5.2.3 配送流程亟待优化 |
5.2.4 工作人员压力大 |
6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优化对策 |
6.1 利用多元化方式降低成本 |
6.2 利用智能化平台完善运营模式 |
6.3 优化配送流程与无人派送相结合 |
6.4 改善管理方式加强员工培训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供应链体系的流通模式优化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1.2 供应链体系 |
2.1.3 流通模式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商品流通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产业发展和组织理论 |
3 我国商品流通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我国商品流通模式的演进 |
3.1.1 计划经济时期多层次多环节的商品流通模式 |
3.1.2 改革开放以来多种商品流通方式并存 |
3.1.3 新时代以网络交易为代表的商品流通模式 |
3.2 商品流通模式的发展现状 |
3.2.1 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现状 |
3.2.2 工业品流通模式发展现状 |
4 当前我国商品流通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流通模式发展水平低 |
4.1.1 连锁化程度较低 |
4.1.2 物流环节成本较高 |
4.2 流通主体竞争力较弱 |
4.2.1 流通主体品牌意识薄弱 |
4.2.2 流通主体规模化程度低 |
4.2.3 流通主体标准化程度低 |
4.3 流通环境有待改善 |
4.3.1 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
4.3.2 “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存在 |
4.3.3 政策法规还不健全 |
5 供应链体系下流通效率实证研究 |
5.1 变量选取与基本假定 |
5.2 实证研究 |
5.3 实证结论分析 |
6 供应链体系下流通模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类型 |
6.1 供应链体系下流通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 |
6.1.1 促进“小流通”向“大流通”转变 |
6.1.2 加强流通主体协同化、标准化趋势 |
6.1.3 推动流通载体平台化、信息化 |
6.2 供应链体系下的流通模式 |
6.2.1 制造商主导型流通模式 |
6.2.2 零售商主导型流通模式 |
6.2.3 全产业链型流通模式 |
7 促进流通模式优化与创新发展的对策 |
7.1 加强供应链体系下核心流通企业培育 |
7.1.1 促进流通企业协同化发展 |
7.1.2 推动核心流通企业标准化发展 |
7.1.3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
7.2 促进现代化物流发展 |
7.2.1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7.2.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
7.3 加强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 |
7.3.1 加强商品流通领域信息网络建设 |
7.3.2 搭建流通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架构 |
1.6 本章小结 |
2 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2.1.1 “互联网+”的界定 |
2.1.2 物流业的界定 |
2.1.3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互联网+”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2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3 “互联网+”与物流业关系的相关文献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传导路径 |
3.1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1 互联网经济理论 |
3.1.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
3.1.3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3.2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外在表征 |
3.2.1 “互联网+”→物流设施网络化 |
3.2.2 “互联网+”→物流技术智能化 |
3.2.3 “互联网+”→物流服务智慧化 |
3.2.4 “互联网+”→物流管理协同化 |
3.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 |
3.3.1 基于“互联网+”资本替代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2 基于“互联网+”技术渗透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3 基于“互联网+”思维学习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4 基于“互联网+”平台协同传导机制的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传导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数理分析 |
4.1 单一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
4.1.1 “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增长核算模型构建 |
4.1.2 “互联网+”渗透效应的技术进步偏向模型构建 |
4.1.3 “互联网+”学习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4 “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模型构建 |
4.2 复合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
4.2.1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模型假定 |
4.2.2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Hamilton优化模型构建 |
4.2.3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社会最优均衡FBA |
4.3 本章小结 |
5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不同效应的实证检验 |
5.1 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分析检验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1.3 互联网设施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替代效应检验 |
5.2 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的“互联网+”渗透效应的分析检验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2.3 互联网技术对物流业技术的渗透效应检验 |
5.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互联网+”学习效应的分析检验 |
5.3.1 模型设定 |
5.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3.3 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业人力资本的学习效应检验 |
5.4 基于协同度模型的“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分析检验 |
5.4.1 模型设定 |
5.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4.3 互联网平台对物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综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物流业发展诊断分析 |
6.1.1 物流业规模分析 |
6.1.2 物流业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
6.2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1 互联网发展的统计分析 |
6.2.2 社会物流总费用的统计分析 |
6.2.3 “互联网+”→物流业成本降低的统计分析检验 |
6.3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6.3.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6.3.4 “互联网+”→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计量分析检验 |
6.4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1 模型设定 |
6.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6.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6.4.4 “互联网+”→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计量分析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效应的案例分析 |
7.1 基于顺丰速运公司的创新发展环境分析 |
7.1.1 外部环境分析 |
7.1.2 内部环境分析 |
7.2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效应分析 |
7.2.1 替代效应分析 |
7.2.2 渗透效应分析 |
7.2.3 学习效应分析 |
7.2.4 协同效应分析 |
7.3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
8.2.2 加快“互联网+”的技术融合推动物流技术进步 |
8.2.3 创新“互联网+”的思维学习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
8.2.4 整合“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创新物流管理模式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HT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和分析方法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
2.1.2 企业战略的层次 |
2.1.3 发展战略类型 |
2.2 战略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HT物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HT物流公司现状 |
3.1.1 HT物流公司基本概况 |
3.1.2 HT物流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
3.1.3 HT物流公司当前面临的困境 |
3.2 内部资源与关键能力分析 |
3.2.1 内部资源分析 |
3.2.2 关键能力分析 |
3.3 内部环境综合因素分析 |
3.3.1 公司的优势分析 |
3.3.2 公司的劣势分析 |
3.3.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四章 HT物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概述 |
4.1.1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
4.1.2 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 |
4.2 宏观环境分析 |
4.2.1 政治环境分析 |
4.2.2 经济环境分析 |
4.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4.3 行业环境分析 |
4.3.1 行业内竞争者 |
4.3.2 新进入竞争者 |
4.3.3 客户议价能力 |
4.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3.5 替代品的威胁 |
4.4 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
4.4.1 外部机会分析 |
4.4.2 外部威胁分析 |
4.4.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五章 HT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1 HT物流公司SWOT矩阵与备选战略分析 |
5.1.1 HT物流公司的SWOT矩阵 |
5.1.2 备选战略分析 |
5.2 HT物流公司愿景、使命及战略目标 |
5.2.1 公司愿景和使命 |
5.2.2 战略目标 |
5.3 HT物流公司战略的选择 |
5.3.1 战略指导思想 |
5.3.2 HT物流公司战略定位 |
5.3.3 HT物流公司总体发展战略选择 |
5.3.4 HT物流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第六章 HT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优化组织架构,完善内部管理 |
6.2 引进专业人才,注重能力培养 |
6.3 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技术应用 |
6.4 制定营销策略,加强市场拓展 |
6.5 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类型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析第三方物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以东部地区为例[D]. 董继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Y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改进策略研究[D]. 叶卉.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3]GM电商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D]. 张丽萍.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我国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统一责任制度研究[D]. 李东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我国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研究[D]. 俞圆圆.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互联网+”背景下金象物流有限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 张曦予.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电商企业物流模式研究 ——以京东商城为例[D]. 王珊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8]基于供应链体系的流通模式优化与创新研究[D]. 蒲进.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9]“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D]. 龚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 [10]HT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天君. 广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