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地区板栗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朱冠雄[1](2019)在《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文中指出苹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而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m Hausmann和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der Goot两种蚜虫常共同发生并危害着苹果的生产,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是众多害虫的捕食性天敌,也是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的主要捕食天敌之一。为了明确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的综合生态防治效果,本实验研究了:1)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在两种不同密度(每种蚜虫均为4或20头每株苹果苗)下的捕食偏好性,2)不同温度下(10±1℃、15±1℃、24±1℃)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3)比较室内与田间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虽然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了实验未能按原计划进行,但依然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在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的捕食偏好性实验中发现,在两种蚜虫为低密度(均为4头)的情况下,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均未表现出偏好性;而在两种蚜虫均处于高密度(均为20头)时,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表现出偏好性。在不同温度下(10±1℃、15±1℃、24±1℃)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实验中发现,在10℃时异色瓢虫的捕食量极少,并且无法判断其属于哪种功能反应。过度的低温会影响异色瓢虫的正常捕食行为。在15℃和24℃时均呈现Ⅱ型功能反应,但23℃情况下异色瓢虫的捕食量远大于15℃和10℃。在田间实际操作中应注意温度与季节的影响,要考虑到低温对释放异色瓢虫捕食效率的影响。在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室内和田间温室捕食功能反应对比试验中,发现无论在2小时还是24小时的时间段,处于室内时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量均大于在田间。猜测是由于田间温度波动较大,且有其他昆虫如蚂蚁等的干扰,导致田间异色瓢虫的捕食量较低。证明室内环境下的实验有可能会夸大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本研究中所有能够判断类型的功能反应处理均为II型功能反应,具有II型功能反应的捕食者对高密度的猎物作用能力有限,只有当猎物相对密度较低时才有可能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苹果绵蚜等害虫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汪玉平,肖云丽,程水源[2](2014)在《中国板栗大鳞翅类害虫名录(昆虫纲:鳞翅目)》文中研究指明整理了我国板栗鳞翅目大鳞翅类害虫共14科160种,记述了每种害虫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别名以及分布区域,为板栗鳞翅目害虫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肖云丽,汪玉平,程水源,钟玉林[3](2014)在《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板栗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干果之一。但在板栗生产和贮运过程中,常遭受多种虫害,严重制约着板栗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本文综合近年来板栗害虫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各地板栗害虫种类调查情况,概述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板栗害虫的防治技术,以期为板栗害虫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汪玉平,肖云丽,程水源[4](2013)在《中国板栗小蛾类害虫名录(昆虫纲:鳞翅目)》文中提出整理了我国板栗鳞翅目小蛾类害虫共17科100种,记述了每种害虫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别名以及分布区域,为板栗鳞翅目害虫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闫峻[5](2008)在《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林业生物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敌。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制约了生态建设步伐,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知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在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界定了林业生物灾害的定义,归纳提炼了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特征,研究设计了快速估算灾害经济损失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年均发生面积达112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10亿元,包括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总损失超过1480亿元。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为主体、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体系,推进由部门——救灾——危机管理为主向综合——防灾——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实行“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谁受益,谁投入”的投入政策,强化健康抗灾、检疫御灾、监测预警和防治救灾四大体系建设,在管理技术措施上,应以森林健康为目标,以防控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为重点,把森林健康作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基础,从培育种苗抓起,采取生态调控措施,提高森林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把检疫御灾作为第一道防线,在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严格检疫封锁,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把监测预警作为第二道防线,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在全面覆盖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重大疫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报,为及时除治提供科学依据;把防治救灾作为第三道防线,通过建设防治作业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防控系统和防治评估系统,提高防治应急能力和减灾成效,实现可持续控灾,促进森林健康。
张秀华[6](2007)在《桉树害虫油桐尺蛾药剂防治研究》文中认为桉树(Eucalyptus spp.)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的乔木。目前,桉树(尾叶桉、巨桉、尾巨桉等)是福建省发展速丰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它具有生长快、干形直、周期短、材质好的特性,是较好的造纸工业原料,也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仅在漳州、龙岩地区就发展4万多hm2。伴随着大面积桉树人工林的营造,桉树病虫害的种类与危害程度也呈上升趋势。2006年在漳平、南靖发现桉树的一种新害虫——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猖獗危害爆发成灾。为了控制虫灾,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笔者开展了防治油桐尺蛾药剂的筛选,以及混合药剂的防治试验。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单剂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学药剂20%氰戊菊酯乳油和0.6%溴氰菊酯乳油在敏感性和毒力上对2龄幼虫有较好效果,生物药剂0.6%阿维菌素水剂在敏感性和毒力上对2龄幼虫有较好效果,这3种单剂药剂可选用于林间对幼虫的防治。对各药剂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混合化学药剂的室内药效试验的最优组合为20%氰戊菊酯乳油10 000倍+0.6%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混合生物药剂室内药效试验的最优组合为16000 IU/mg苏云金杆菌粉剂2 000倍+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3 000倍+20%氰戊菊酯乳油30 000倍,这两组药剂可选用于林间对幼虫的防治。用单剂化学药剂20%氰戊菊酯乳油6 000~8 000倍液、0.6%溴氰菊酯乳油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7 d后的防治效果达77%~100%;用单剂生物药剂0.6%阿维菌素水剂4 000~5 000倍液、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粉剂1 000~1 500倍液来喷雾防治幼虫,7 d后的防治效果达74%~97%。使用混合化学药剂A3B3C3、A2B2C3和A1B3C3,这3种组合喷雾防治油桐尺蛾幼虫,7 d后的防治效果达84%~100%。使用混合生物药剂a1b1c2、a1b3c3和a1b1c1这3种组合喷雾防治油桐尺蛾幼虫,7 d后的防治效果达87%~96%。使用烟雾剂5 kg柴油+0.375 kg 20%氰戊菊酯乳油、5 kg柴油+0.25 kg20%氰戊菊酯乳油、5 kg柴油+0.125 kg 20%氰戊菊酯乳油喷雾防治幼虫,7 d后的防治效果达89%以上的。
王志龙[7](2006)在《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花木生产是浙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浙江省园林植保却相对薄弱,对园林花木害虫的种类分布和发生规律掌握不够,虫害防治策略不合理,措施不得力,严重影响了浙江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绿化工作的成效,开展系统的花木害虫研究已刻不容缓。本研究对全省主要花木的害虫种类作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并研究了优势种类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初步查清全省主要花木的害虫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列出了害虫名录和寄主谱。历时4a,我们在全省共采集各种标本27000余号,经初步整理鉴定(包括资料摘录),分属3纲11目88科575种,并在调查现场拍摄生态照片1500余张。对重要害虫种类以精美的林间原色生态照片准确地表现其形态特征和危害状,并简述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合作出版发行了《花木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一书。经分析,害虫的种类大多集中在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目中,三个目的科数占总科数的80.1%、种数占总种数的90.6%:其中同翅目的种类最多,共调查到共31科368种,科、种的数量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31.5%、63.7%,其次为鳞翅目,共23科109种,种数占全部种类的18.9%;再次为鞘翅目害虫,共调查到46种,种数占全部害虫种类的8.0%。按为害习性分,吸汁害虫种类最多,共388种,其次为食叶害虫,共132种,其它还有钻蛀害虫37种,地下害虫18种。2.确定花木危险性害虫种类并进行了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研究。根据为害程度、出现的频度和分布区域将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oena Walker)、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樟叶瘤丛螟(Orthage aehatina Butler)、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黄杨绢野螟(Ddiaphaniaperspectalis Walker)、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 shantungensis Chouet Lu)、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pyriodes Scott)、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 Boisduval)、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松褐天牛(Monochamusal ternatus Hope)、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等15种害虫确定为危险性种类:在野外设立4个固定的长期监测点对15种优势害虫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发生规律研究,重点观察害虫的年发生代数、越冬虫态和场地、危害盛期、危害特征等情况。并采集有代表性的优势害虫樟叶瘤丛螟、杜鹃网蝽、红蜡蚧、星天牛等进行室内饲养,进一步研究在当地的发生规律性和生活习性。3.本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食叶害虫樟巢螟、马尾松毛虫、桂花叶峰,刺吸害虫红蜡蚧,钻蛀害虫星天牛、松墨天牛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樟巢螟幼虫在每年9月底、10月初陆续结茧入土越冬,挖除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会造成老熟幼虫大量死亡,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冬季翻土防效可达65.1%,春季翻土防效达31.5%。人工摘除虫巢防虫试验表明防治后有巢株减退率平均达93.3%,效率最高的达100%,最低也有90%;平均每株仅有幼虫0.93个,幼虫平均减退率为97.8%,效果理想。本研究选择1.8%阿维菌素乳油、5%抑太保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20%灭幼脲3号、4.5%高效氯氰菊醋等5种农药在樟巢螟1代幼虫盛发期进行兑水叶面喷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个处理均有良好效果,其中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防效最好,校正防治效果达94.1%,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处理次之。在樟巢螟2代幼虫盛发期选用50%杀螟松乳油和30%乙酰甲胺磷乳油的原液、1:1倍液、1:5倍液分别在受害樟树树干涂药,6个处理的樟巢螟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均在70%以上,防治效果依次为:50%杀螟松乳油原药>50%杀螟松乳油1:1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原药>30%乙酰甲胺磷乳油1:1>50%杀螟松乳油1:5>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用50%杀螟松乳油1:1倍液涂干防治最为经济。(2)森得保防治马尾松毛虫林间药效试验表明,施药后第3d害虫防效低于70%,其中处理Ⅰ森得保粉剂1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05g的防效最低,依次为处理Ⅱ森得保粉剂30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1g;处理Ⅲ森得保粉剂+4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15g;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马尾松毛虫死亡率呈现递增,15d后防效最高达到95.3%。这可以说明其持效性,并且药效作用呈现随时间增长的趋势。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建议使用处理Ⅱ森得保粉剂:4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这一浓度。(3)林间药效试验表明,使用化学农药氧化乐果、菊马的防治桂花叶蜂幼虫见效快,药后第2d虫口减退率均在90%以上,使用仿生物农药灭幼脲三号、森得保药后2d虫口减退率仅为47.6%和63.2%,随着时间的延长,仿生物农药效果开始显现,第7d的虫口减退率均达90%以上;药后第12d供试的五种农药对桂花叶蜂防治效果都在85%以上,其中灭幼脲3号乳剂和40%氧化乐果乳剂防效达100%,而仿生物农药物灭幼脲三号、森得保8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8.1%,说明生物农药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试验表明供试的几种化学农药中氧化乐果、20%菊马乳剂的杀虫效果较好,菊酯类农药防治效果较差。考虑到氧化乐果乳剂毒性较强不宜在园林上大量使用,我们建议生产上首选森得保可湿粉剂,同时可以选用可灭幼脲3号乳剂、菊马乳剂防治。(4)林间试验表明,10%吡虫啉可湿粉2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和森得保可湿粉2000倍液喷雾防治山茶红蜡蚧第20天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4%、77.6%、80.5%、94.7%。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药后第10天处理2.5%功夫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与另两组处理存在极显着的差异,药后第20天森得保可湿粉处理与另三组处理存在极显着差异,说明森得保可湿粉具有持效性好。2.5%功夫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森保可湿粉对防治山茶红蜡蚧都有很好效果,防治时间应掌握在初孵若虫期。(5)林间试验表明,用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防治红枫星牛成虫有良好的效果,药后第30天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200、4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2000倍液天牛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4%、85.5%、74.3%、69.8%;经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200、400倍液防治率效果明显优于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2000倍液。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两个处理200、400倍液的50d成虫防治率仍在85%以上,效果显着,说明处理持效期长。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建议在生产上选用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400倍液防治星天牛成虫。选用具备胃毒、触杀和内吸传导作用的40%久效磷磷乳油、10%吡虫啉注射红枫树干防治星牛幼虫试验也取得了很好效果。用“注干法”防治星天牛幼虫,特别适合在树体高大喷雾困难的情况下采用;注射时要准确掌握防治时期,一般情况下,成虫羽化前几天进行树干注射,防治羽化的成虫,越冬的卵孵化结束10d后进行树干注射(宜早不宜迟),重点放在防治幼虫。4.本论文通过对浙江省花木害虫多年的调查和防治试验,结合花木生产和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食叶害虫、吸汁害虫、蛀干害虫、地下害虫等重要害虫类型的综合防治对策,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浙江省花木害虫防治年历表,在生产单位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宋玉双[8](2005)在《科技期刊(森林有害生物)题录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谢远程[9](2001)在《宁波地区板栗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文中研究说明
胡鹤龄,杨牡丹,裘学军,王良衍[10](1983)在《松干蚧的生物防治》文中指出本文是近十年来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防治松干蚧的研究结果。主要内容有:松干蚧辅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几种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人工饲养繁殖与保存,天敌昆虫的林问释放应用技术,对松干蚧生物防治的展望。
二、宁波地区板栗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地区板栗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绵蚜简介 |
1.1.1 形态特征 |
1.1.2 传播 |
1.1.3 发生规律及生活史 |
1.1.4 危害特点 |
1.1.5 温度对苹果绵蚜的影响 |
1.1.6 苹果绵蚜的防治 |
1.2 绣线菊蚜 |
1.2.1 形态特征 |
1.2.2 发生规律及生活史 |
1.2.3 温度对绣线菊蚜的影响 |
1.2.4 绣线菊蚜的防治 |
1.3 异色瓢虫 |
1.3.1 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
1.3.2 异色瓢虫的饲养 |
1.3.3 温度对异色瓢虫的影响 |
1.3.4 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作用 |
1.4 天敌昆虫的捕食行为 |
1.4.1 选择捕食作用 |
1.4.2 功能反应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植物 |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2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苹果绵蚜的捕食性选择实验 |
2.3 不同温度下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在长(12h)短(2h)两种实验时长下的功能反应实验 |
2.3.1 10±1℃下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2.3.2 15±1℃下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2.3.3 24±1℃下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2.3.4 室温条件(24±1℃)下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2.4 田间温室罩笼条件下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2.4.1 田间温室笼罩下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的取食偏好 |
3.2 不同温度下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在长(12h)短(2h)两种实验时长下的功能反应实验 |
3.3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在长(24h)短(2h)两种实验时长下在室内与田间的功能反应实验对比 |
3.3.1 室内笼罩内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3.3.2 田间温室笼罩下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3.3.3 田间与室内笼罩内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国板栗大鳞翅类害虫名录(昆虫纲:鳞翅目)(论文提纲范文)
1 钩蛾科Drepanidae |
1.1 栎距钩蛾Agnidra scabiosa fixseni (Bryk) |
1.2 网卑钩蛾Betalbara acuminata (Leech) |
1.3 窗翅钩蛾Macrauzata fenestraria (Moore) |
1.4 双线钩蛾Nordstroemia grisearia (Staudinger) |
1.5 日本线钩蛾Nordstroemia japonica (Moore) |
1.6 仲黑缘黄钩蛾Tridrepana crocea (Leech) |
1.7 青冈树钩蛾Zanclalbara scabiosa (Butler) |
2 尺蛾科Geometridae |
2.1 醋栗金星尺蛾Abraxas grossudariata Lin-naeus |
2.2 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Denis etSchiffermüller) |
2.3 油茶尺蛾Biston marginata Matsumura |
2.4 焦边尺蛾Bizia aexaria Walker |
2.5 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 Guenée |
2.6 丝棉木金星尺蛾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 |
2.7 枣尺蠖Chihuo zao Yang |
2.8 栎绿尺蛾Comibaena delicator Warren |
2.9 木撩尺蛾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Grey) |
2.1 0 小蜻蜓尺蛾Cystidia couaggaria Guenée |
2.1 1 栓皮栎尺蛾Erannis dira Butler |
2.1 2 直脉青尺蛾Geometra valida Felder et Ro-genhofer |
2.1 3 白脉青尺蛾Geometra albovenaria Bremer |
2.1 4 线尖尾尺蛾Maxates protrusa (Butler) |
2.1 5 栓皮栎薄尺蛾Inurois fletcheri Inoue |
2.16栓皮栎波尺蛾Larerannis filipjevi Wehrli |
2.17核桃四星尺蛾Ophthalmodes albosignariajuglandaria Oberthür |
2.18四星尺蛾Ophthalmodes irrorataria Brem-er et Grey |
2.19柿星尺蛾Percnia giraffata (Guenée) |
2.20苹烟尺蛾Phthonosema tendinosaria Brem-er |
2.21槐尺蛾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 |
2.22尘尺蛾Serraca punctinalis conferenda Butler |
2.23中国虎尺蛾Xanthabraxas hemionata Guenée |
2.24桑褶翅尺蠖Zamacra excavata Dyar |
3 舟蛾科Notodontidae |
3.1 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 Moore |
3.2 栎纷舟蛾Fentonia ocypete (Bremer) |
3.3 钩翅舟蛾Gangarides dharma Moore |
3.4 栎枝背舟蛾Harpyia umbrosa (Staudinger) |
3.5 黄二星舟蛾Euhampsonia cristata (Butler) |
3.6 银二星舟蛾Euhampsonia splendida (Oberthǘr) |
3.7 栎掌舟蛾Phalera assimilis (Bremer et Grey) |
3.8 圆掌舟蛾Phalera bucephala (Linnaeus) |
3.9 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 (Bremer et Grey) |
3.1 0 榆掌舟蛾Phalera takasagoensis Matsumu-ra |
3.1 1 龙眼蚁舟蛾Stauropus alternus Walker |
3.1 2 蚁舟蛾Stauropus sp. |
3.1 3 梨威舟蛾Wilemanus bidentatus (Wileman) |
4 夜蛾科Noctuidae |
4.1 茶白毒蛾Arctornis alba (Bremer) |
4.2 绢白毒蛾Arctornis gelasphora Collenette |
4.3 白毒蛾Arctornis l-nigrum (Müller) |
4.4 连丽毒蛾Calliteara conjuncta (Wileman) |
4.5 结丽毒蛾Calliteara lunulata (Butler) |
4.6 丽毒蛾Calliteara pudibunda (Linnaeus) |
4.7 大丽毒蛾Calliteara thwaitesi (Moore) |
4.8 镶带点翅毒蛾Cispia punctifascia Walker |
4.9 乌桕黄毒蛾Euproctis bipunctapex (Hamp-son) |
4.1 0 黄毒蛾Euproctis chrysorrhoea (Linnaeus) |
4.1 1 篦麻黄毒蛾Euproctis cryptosticta Colle-nette |
4.1 2 双弓黄毒蛾Euproctis diploxutha Colle-nette |
4.1 3 折带黄毒蛾Euproctis flava (Bremer) |
4.1 4 云星黄毒蛾Euproctis niphonis (Butler) |
4.1 5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 |
4.16白线棕毒蛾Ilema jankowskii (Oberthür) |
4.17榆黄足毒蛾Ivela ochropoda (Eversmann) |
4.18杨雪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 |
4.19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
4.20柿叶灰黄毒蛾Lymantria dispar japonica Motschulsky |
4.21条毒蛾Lymantria dissoluta Swinhoe |
4.22杧果毒蛾Lymantria marginata Walker |
4.23栎毒蛾Lymantria mathura Moore |
4.24模毒蛾Lymantria monacha (Linnaeus) |
4.25纭毒蛾Lymantria similis Moore |
4.26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 |
4.27珊毒蛾Lymantria viola Swinhoe |
4.28古毒蛾Orgyia antiqua (Linnaeus) |
4.29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 (Walker) |
4.30旋古毒蛾Orgyia thyellina Butler |
4.31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 |
4.32黑褐盗毒蛾Porthesia atereta Collenette |
4.33盗毒蛾Porthesia similis (Fueszly) |
4.34桑斑褐毒蛾Porthesia similis xanthocampaDyar |
4.35灰斑台毒蛾Teia ericae (Germar) |
4.36角斑台毒蛾Teia gonostigma (Linnaeus) |
4.37红缘灯蛾Aloa lactinea (Cramer) |
4.38豹灯蛾Arctia caja (Linnaeus) |
4.39花布灯蛾Camptoloma interiorata (Walk-er) |
4.40黑条灰灯蛾Creatonotos gangis (Linnaeus) |
4.41八点灰灯蛾Creatonotos transiens (Walker) |
4.42褐点望灯蛾Lemyra phasma (Leech) |
4.43奇特望灯蛾Lemyra imparilis (Butler) |
4.44污灯蛾Spilarctia lutea (Hüfnagel) |
4.45尘污灯蛾Spilarctia obliqua Walker |
4.46人纹污灯蛾Spilarctia subcarnea (Walker) |
4.47玫痣苔蛾Stigmatophora rhodophila (Walker) |
4.48银雀苔蛾Tarika varana (Moore) |
4.49清新鹿蛾黑翅亚种Caeneressa diaphana muirheadi (Felder) |
4.50桃剑纹夜蛾Acronicta intermedia Warren |
4.51梨剑纹夜蛾Acronicta rumicis (Linnaeus) |
4.52枯艳叶夜蛾Eudocima tyrannus (Guenée) |
4.53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Hufnagel) |
4.55大地老虎Agrotis tokionis Butler |
4.56超桥夜蛾Anomis fulvida (Guenée) |
4.57中桥夜蛾Anomis mesogona (Walker) |
4.58板栗皮夜蛾Characoma ruficirra (Hamp-son) |
4.59霜夜蛾Gelastocera exusta Butler |
4.60锯翅夜蛾Goniocraspidum ennomoide Hampson |
4.61苹梢鹰夜蛾Hypocala subsatura Guenée |
4.62庸肖毛翅夜蛾Thyas juno (Dalman) |
4.63嘴壶夜蛾Oraesia emarginata (Fabricius) |
4.64鸟嘴壶夜蛾Oraesia excavata (Butler) |
4.65联梦尼夜蛾Orthosia carnipennis (Butler) |
4.66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 (Walker) |
4.67细皮夜蛾Selepa celtis Moore |
4.68淡剑纹夜蛾Sidemia depravata Butler |
4.69环夜蛾Spirama retorta (Clerck) |
5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
5.1 杨褐枯叶蛾Gastropacha populifolia (Es-per) |
5.2 北李褐枯叶蛾Gastropacha quercifolia cer-ridifolia (Felder et Felder) |
5.3 波纹杂枯叶蛾Kunugia undans undans (Walker) |
5.4 双斑杂枯叶蛾Kunugia yamadai Nagano |
5.5 松大枯叶蛾Lebeda nobilis nobilis Walker |
5.6 棕色幕枯叶蛾Malacosoma dentata Mell |
5.7 黄褐慕枯叶蛾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 |
5.8 苹枯叶蛾Odonestis pruni (Linnaeus) |
5.9 松栎枯叶蛾Paralebeda plagifera (Walker) |
5.1 0 栗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vishnou (Lefebvre) |
6 天蛾科Sphingidae |
6.1 芝麻鬼脸天蛾Acherontia styx Westwood |
6.2 葡萄缺角天蛾Acosmeryx naga (Moore) |
6.3 葡萄天蛾Ampelophaga rubiginosa rubigi-nosa Rubiginosa |
6.4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 |
6.5 椴六点天蛾Marumba dyras (Walker) |
6.6 枣桃六点天蛾Marumba gaschkewitschi gas-chkewitschi (Bremer et Grey) |
6.7 栗六点天蛾Marumba sperchius Ménéntriés |
6.8 鹰翅天蛾Oxyambulyx ochracea (Butler) |
6.9 栎鹰翅天蛾Oxyambulyx liturata (Butler) |
6.1 0 构月天蛾Parum colligata (Walker) |
6.1 1 霜天蛾Psilogramma menephron (Cramer) |
6.1 2 锯线白肩天蛾Rhagastis acuta aurifera (Butler) |
6.1 3 斜纹天蛾Theretra clotho clotho (Drury) |
6.1 4 芋双线天蛾Theretra oldenlandiae (Fab-ricius) |
7 大蚕蛾科Saturniidae |
7.1 短尾大蚕蛾Actias artemis artemis (Bremeret Grey) |
7.2 黄尾大蚕蛾Actias heterogyna Mell |
7.3 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 |
7.4 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 |
7.5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 |
7.6 樟蚕Eriogyna pyretorum pyretorum West-wood |
7.7 樗蚕Samia cynthia cynthia (Drurvy) |
8 箩纹蛾科Brahmaeidae |
8.1 紫光箩纹蛾Brahmaea porphyrio Chu et Wang |
9 带蛾科Eupterotidae |
9.1 灰纹带蛾Ganisa cyanugrisea Mell |
1 0 凤蝶科Papilionidae |
1 0.1 麝凤蝶Byasa alcinous (Klug) |
1 0.2 柑桔凤蝶Papilio xuthus Linnaeus |
1 0.3 丝带凤蝶Sericenus montelus Gray |
1 1 灰蝶科Lycaenidae |
1 1.1 百娆灰蝶Arhopala bazala (Hewitson) |
1 1.2 黑缘金灰蝶Chrysozephyrus nigroapicalis (Howarth) |
1 1.3 黄红灰蝶Japonica lutea Hewitson |
1 1.4 黑灰蝶Niphanda fusca (Bremer et Grey) |
1 1.5 白斑妩灰蝶Udara albocaerulea (Moore) |
1 1.6 珍贵妩灰蝶Udara dilecta dilecta Moore |
1 2 弄蝶科Hesperidae |
1 2.1 直纹稻弄蝶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Grey) |
1 3 蛱蝶科Nymphalldae |
1 3.1 灿福蛱蝶Fabriciana adippec (Denis et Schiffermüiier) |
1 3.2 中环蛱蝶Neptis hylas (Linnaeus) |
1 3.3 白钩蛱蝶Polygonia C-album (Linnaeus) |
1 4 粉蝶科Pieridae |
1 4.1 绢粉蝶Aporia crataegi (Linnaeus) |
(3)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害虫种类调查研究 |
2 板栗害虫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
2.1 栗园林地条件 |
2.2 降雨量 |
2.3 温湿度 |
2.4 板栗树龄 |
2.5 板栗嫁接方式 |
2.6 板栗生长物候期 |
2.7 板栗品种 |
2.8 营养物质含量 |
3 栗园害虫防治技术 |
3.1 严格检疫 |
3.2 加强预测预报 |
3.3 改善林地环境 |
3.4 人工捕杀与诱杀 |
3.5 水浸杀虫 |
3.6 化学防治 |
3.7 生物防治 |
4 结束语 |
(4)中国板栗小蛾类害虫名录(昆虫纲:鳞翅目)(论文提纲范文)
1 蝙蝠蛾科Hepialidae |
1.1 一点蝠蛾Phassus sinifer sinensis Moore |
1.2 凸缘蝙蝠蛾Phassus nankingi Daniel |
1.3 疖蝙蝠蛾Phassus nodus Chu et Wang |
1.4 柳蝙蛾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 |
1.5 板栗蝙蝠蛾Phassus sp. |
2 谷蛾科Tineidae |
2.1 谷蛾Nemapogon granella (Linnaeus) |
3 蓑蛾科Psychidae |
3.1 桉蓑蛾 |
3.2 丝脉蓑蛾Amatissa snelleni Heylaerts |
3.3 蜡彩蓑蛾Chalia larminati Heylaerts |
3.4 白囊蓑蛾Chalioides kondonis Matsumura |
3.5 小窠蓑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 |
3.6 螺纹蓑蛾Clania crameri Westwood |
3.7 大窠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 |
3.8 黛蓑蛾Dappula tertia Templeton |
3.9 褐蓑蛾Mahasena colona Sonan |
4 细蛾科Gracilariidae |
4.1 金纹细蛾 |
4.2 梨潜皮细蛾Acrocercops astaurota Meyrick |
5 叶潜蛾科Phyllocnistidae |
5.1 旋纹潜叶蛾Leucoptera scitella Zeller |
5.2 板栗潜叶蛾Lyonetia prunifoliella Hubner |
5.3 黑黄潜蛾Opagona nippinica Stringer |
6 冠潜蛾科Tischeriidae |
6.1 栗冠潜蛾Tischeria complanella Boll et Frey |
7 潜蛾科Lyonetiidae |
7.1 Lyonetiidae sp. |
8 木蛾科Xyloryctidae |
8.1 板栗木蛾Linoclostis sp. |
9 麦蛾科Gelechiidae |
9.1 核桃楸粗翅麦蛾Psoricoptera gibbosella (Zeller) |
9.2 卷叶麦蛾Gelechiidae sp. |
9.3 栗蛀花麦蛾Stenolechia rectivalva Kanazawa |
1 0 巢蛾科Yponomeutidae |
1 0.1 卫矛巢蛾 |
1 1 网蛾科Thyrididae |
1 1.1 树形拱肩网蛾Camptochilus aurea Butler |
1 1.2 枯叶拱肩网蛾 |
1 1.3 金盏拱肩网蛾 |
1 1.4 蝉网蛾Glanycus foochowensis Chu et Wang |
1 1.5 黑蝉网蛾Glanycus tricolor Moore |
1 1.6 直线网蛾Rhodoneura erecta (Leech) |
1 1.7 中带网蛾 |
1 1.8 中褶网蛾 |
1 1.9 银线网蛾 |
1 1.1 0 叉斜线网蛾Striglina bifida Chu et Wang |
1 1.1 1 二点斜线网蛾 |
1 1.1 2 曲线网蛾Striglina curvita Chu et Wang |
1 1.1 3 一点斜线网蛾Striglina scitaria Walker |
1 2 木蠹蛾科Cossidae |
1 2.1 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 Linnaeus |
1 2.2 小线角木蠹蛾 |
1 2.3 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ar) |
1 2.4 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 |
1 2.5 六星黑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
1 2.6 梨豹蠹蛾 |
1 3 卷蛾科Tortricidae |
1 3.1 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 orana |
1 3.2 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 sativa Liu |
1 3.3 后黄卷蛾Archips asiaticus (Walsingham) |
1 3.4 梨黄卷蛾 |
1 3.5 苹黄卷蛾Archips ingentanus (Christoph) |
1 3.6 梣黄卷蛾Archips xylosteanus (Linnaeus) |
1 3.7 龙眼裳卷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 |
1 3.8 南川卷蛾Hoshinoa longicellana (Walsingham) |
1 3.9 栗黑小卷蛾 |
1 3.1 0 栗白小卷蛾Cydia kurokoi (Amsel) |
1 3.1 1 栗绿小卷蛾 |
1 3.1 2 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 (Nietner) |
1 3.1 3 茶长卷蛾Homona magnanima Diakonoff |
1 3.1 4 桃白小卷蛾 |
1 4 螟蛾科Pyralidae |
1 4.1 栗蛀果斑螟Assara terciella Roesler |
1 4.2 黄翅缀叶野螟 |
1 4.3 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 |
1 4.4 蔗茎禾草螟 |
1 4.5 稻纵卷叶野螟 |
1 4.6 桃多斑野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 |
1 4.7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 |
1 4.8 缀叶丛螟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 |
1 4.9 栗叶瘤丛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 |
1 4.1 0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
1 4.1 1 三条扇野螟 |
1 4.1 2 枇杷卷叶野螟 |
1 4.1 3 楸蠹野螟 |
1 5 透翅蛾科Aegeridae |
1 5.1 板栗透翅蛾Aegeria mogdoceps Hampson |
1 5.2 赤腰透翅蛾 |
1 5.3 透翅蛾Paranthrene sp. |
1 5.4 黑赤腰透翅蛾Sesia rhynchioides (Butler) |
1 5.5 苹果兴透翅蛾Synanthedon hector (Butler) |
1 5.6 板栗兴透翅蛾 |
1 5.7 栎兴透翅蛾 |
16斑蛾科Zygaenidae |
16.1茶柄脉锦斑蛾Eterusia aedea Linnaeus |
16.2重阳木帆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 |
16.3梨叶斑蛾Illiberis pruni Dyar |
16.4榆斑蛾Illiberis ulmivora Graeser |
17剌蛾科Eucleidae |
17.1黄剌蛾Cnidocampaflavescens (Walker) |
17.2梨娜刺蛾 |
17.3白眉刺蛾Narosa edoensis Kawada |
17.4两色绿刺蛾Parasa bicolor (Walker) |
17.5褐边绿剌蛾Parasa consocia Walker |
17.6丽绿剌蛾Parasa lepida (Cramer) |
17.7漫绿刺蛾Parasa ostia Swinhoe |
17.8迹斑绿剌蛾Parasa pastoralis Butler |
17.9媚绿剌蛾Parasa repanda Walker |
17.10中国绿剌蛾Parasa sinica Moore |
17.11枣奕刺蛾Phlossa conjuneta (Walker) |
17.12显脉球须刺蛾 |
17.13桑褐剌蛾Setora sinensis Moore |
17.14素刺蛾Susica pallida Walker |
17.15斜扁刺蛾Thosea obliquistriga Hering |
17.16中国扁剌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 |
(5)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已有的相关研究 |
1.5.1 灾害经济学研究进展 |
1.5.2 林业生物灾害经济研究进展 |
1.6 论文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
2.1 几个相关概念 |
2.1.1 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
2.1.2 自然灾害的特征 |
2.1.3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
2.1.4 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 |
2.1.5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内容 |
2.2 灾害管理理论 |
2.2.1 灾害系统理论 |
2.2.2 灾害管理周期 |
2.2.3 灾害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
2.2.4 灾害管理体系 |
2.2.5 灾害的风险管理 |
2.2.6 灾害的危机管理 |
2.2.7 灾害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 |
2.3 森林灾害经济理论 |
2.3.1 森林灾害经济 |
2.3.2 森林灾害经济的研究重点 |
2.3.3 森林灾害经济的基本原理 |
2.3.4 森林受害程度的分析方法 |
2.3.5 林业生物灾害损失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
2.3.6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分级标准 |
2.3.7 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理论和方法 |
2.4 新古典福利经济学 |
2.5 生态系统理论 |
2.5.1 生态平衡与生态稳态 |
2.5.2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
2.5.3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
2.6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2.6.1 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
2.6.2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原理 |
3 国内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概述 |
3.1 我国古代农林生物灾害管理的历史和对当代的启示 |
3.1.1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回顾 |
3.1.2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 |
3.1.3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
3.2 我国现代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
3.2.1 “彻底消灭”理论占主导时期 |
3.2.2 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理论占主导时期 |
3.2.3 森林健康和可持续控治理论为指导时期 |
3.3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概述 |
3.3.1 世界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 |
3.3.2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 |
3.3.3 我国与国外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念的比较 |
3.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
3.5 小结 |
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现状与趋势分析 |
4.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
4.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
4.1.2 本土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
4.2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及成因 |
4.2.1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特点 |
4.2.2 林业生物灾害成因分析 |
4.3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影响林业生物灾害发展的因素 |
4.3.2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
4.4 小结 |
5 林业生物灾害的经济损失估算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 |
5.2.1 指标体系 |
5.2.2 分析方法 |
5.3 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估算 |
5.3.1 数据来源 |
5.3.2 主要林业生物灾害的损失估算 |
5.3.3 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5.4 小结 |
6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
6.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经济效应 |
6.1.1 公共物品的内涵 |
6.1.2 公共物品的特性 |
6.1.3 外部效应的特性 |
6.1.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效应 |
6.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分析 |
6.2.1 灾害成本概念 |
6.2.2 林业生物灾害及其管理成本的界定 |
6.2.3 林业生物灾害成本效益分析 |
6.2.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效益问题 |
6.3 小结 |
7 林业生物灾害的分类与分级管理 |
7.1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 |
7.1.1 林业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分类 |
7.1.2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策略 |
7.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管理 |
7.2.1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标准 |
7.2.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
7.3 小结 |
8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对策研究 |
8.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机制研究 |
8.1.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要素分析 |
8.1.2 转变管理方式 |
8.1.3 改进管理方法 |
8.1.4 完善管理制度 |
8.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8.2.1 完善法律法律法规体系 |
8.2.2 强化执法能力 |
8.2.3 加强执法监督 |
8.2.4 增强法律意识 |
8.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投入政策 |
8.3.1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政策体系 |
8.3.2 建立多渠道投入为辅的社会投入体系 |
8.3.3 设立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急储备资金 |
8.3.4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资金管理 |
8.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技术支撑措施 |
8.4.1 森林健康措施 |
8.4.2 检疫御灾措施 |
8.4.3 监测预警措施 |
8.4.4 防治救灾措施 |
8.5 小结 |
9 结论和讨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讨论和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
附件2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补助费系数表 |
附件3 2007年网上调查各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汇总表 |
附件4 1998-2007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统计表 |
附件5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桉树害虫油桐尺蛾药剂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现状 |
1.1 发生、分布与危害 |
1.2 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
1.3 综合防治研究 |
1.4 桉树害虫的研究 |
2 福建省桉树产业的发展背景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
2.1 福建省桉树产业的发展背景 |
2.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
第一章 单剂药剂对油桐尺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的自然概况 |
1.2 供试虫源 |
1.3 供试农药 |
1.4 测定方法 |
1.5 卡方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种生物药剂的不同浓度对油桐尺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
2.2 各种化学药剂的不同浓度对油桐尺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混合药剂对油桐尺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农药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混合化学药剂对2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与方差分析 |
2.2 混合生化药剂对2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与方差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油桐尺蛾林间防治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样地的概况和样株的选择 |
1.2 选用农药 |
1.3 施药方法 |
1.4 防治时间与接虫方法 |
1.5 调查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喷雾法对幼虫的防治效果 |
2.2 烟雾法对幼虫的防治效果 |
2.3 喷粉法对幼虫的防治效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总结论与讨论 |
1 单剂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2 混合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3 林间化学防治试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论 |
1.1 浙江省花木生产概况 |
1.2 浙江省花木害虫发生现状 |
1.3 我省园林花木害虫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防治方法单一,破坏生态平衡 |
1.3.2 外地害虫不断传入,防治困难 |
1.3.3 栽培管理粗放,对植保工作重视不够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
第2章 国内外园林花木害虫研究概况 |
2.1 国外花木害虫研究概况 |
2.1.1 研究工作的特点 |
2.1.2 主要研究进展 |
2.2 国内园林花木害虫研究概况 |
2.2.1 我国花木害虫的发生情况 |
2.2.2 花木害虫种类调查 |
2.2.3 花木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第3章 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器具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浙江省花木害虫名录 |
3.2.2 害虫种类分布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浙江省花木主要优势害虫发生规律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场地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主要花木害虫的确定 |
4.2.2 几种重要害虫发生规律和危害习性 |
4.2.3 其它重要害虫发生规律和危害习性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浙江省花木害虫重要优势种类防治方法研究 |
5.1 食叶害虫樟巢螟林间防治试验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2 森得保防治食叶害虫马尾松毛虫林间药效试验 |
5.2.1 试验地概况 |
5.2.2 材料与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食叶害虫桂花叶蜂的林间防治试验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刺吸害虫山茶红蜡蚧的林间防治试验 |
5.4.1 材料与方法 |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钻蛀害虫红枫星天牛的林间防治试验 |
5.5.1 材料与方法 |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浙江省花木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 |
6.1 食叶类害虫综合防治对策 |
6.1.1 加强植物检疫 |
6.1.2 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 |
6.1.3 搞好品种的合理布局和配置 |
6.1.4 加强园林花木的培育管理 |
6.1.5 人工捕捉 |
6.1.6 灯光诱杀 |
6.1.7 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 |
6.1.8 化学防治 |
6.2 刺吸类害虫的综合防治对策 |
6.2.1 加强植物检疫 |
6.2.2 人工防治 |
6.2.3 生物防治 |
6.2.4 药剂防治 |
6.3 蛀干害虫的综合防治对策 |
6.3.1 检疫控制 |
6.3.2 营林措施 |
6.3.3 物理机械防治 |
6.3.4 生物防治 |
6.3.5 化学防治 |
6.4 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对策 |
6.4.1 营林措施 |
6.4.2 鲜草毒饵诱杀 |
6.4.3 化学防治 |
6.5 浙江省花木害虫防治年历 |
6.5.1 第一阶段,越冬休眠期(12月-次年3月中旬) |
6.5.2 第二阶段,叶芽萌动期:(3下旬-4月) |
6.5.3 第三阶段,花木生长前期(5-6月) |
6.5.4 第四阶段,花木生长中期(7月-9月上旬) |
6.5.5 第五阶段,花木生长后期(9月中旬-11月) |
附图 |
参考文献 |
(9)宁波地区板栗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
1.1 桃蛀螟 (Dichocrosis punctifera Guence) |
1.2 栗瘿蜂 (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us) |
1.3 栗实象鼻虫 (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 |
1.4 栗树红蜘蛛 (Oligonychus sp.) |
1.5 板栗透翅蛾 (Aegeria mdybdoceps Hampson) |
1.6 栗链蚧 (Asterolecanium castaneae Russell) |
1.7 球坚蚧 (Kermes nawae Kuwana) |
1.8 栗大蚜 (Lachnus tropicalis Van der Goot) |
1.9 云斑天牛 (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 |
1.10 栗吉丁虫 (Toxoscelus aurieps E. saunders) |
1.11 茶色金龟子 (Adoretus tenuimaculatus Water-house) |
1.12 栗实蛾 (Carpocapza splendana Hubner) |
1.13 燕尾水青蛾 (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 |
2 综合防治措施 |
2.1 栽培管理措施 |
2.2 人工捕捉 |
2.3 保护和利用天敌 |
2.4 化学防治 |
(1) 树冠喷药。 |
(2) 刮皮涂药, 打孔注药相结合。 |
(3) 适期采收。 |
四、宁波地区板栗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异色瓢虫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D]. 朱冠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中国板栗大鳞翅类害虫名录(昆虫纲:鳞翅目)[J]. 汪玉平,肖云丽,程水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 [3]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J]. 肖云丽,汪玉平,程水源,钟玉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3)
- [4]中国板栗小蛾类害虫名录(昆虫纲:鳞翅目)[J]. 汪玉平,肖云丽,程水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5]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 闫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6]桉树害虫油桐尺蛾药剂防治研究[D]. 张秀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3)
- [7]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志龙. 浙江大学, 2006(09)
- [8]科技期刊(森林有害生物)题录选[J]. 宋玉双. 中国森林病虫, 2005(04)
- [9]宁波地区板栗主要害虫及其防治[J]. 谢远程. 林业科技开发, 2001(S1)
- [10]松干蚧的生物防治[J]. 胡鹤龄,杨牡丹,裘学军,王良衍. 浙江林业科技, 1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