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立几题中变量范围的破解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嫣然[1](2021)在《成人生态化学习的本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会议上重申,“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更应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品质”。可是,在学习过程中仍不乏有生态失衡的现象产生,而成人学习者受社会负担加重的影响,其学习出现不容易调和的矛盾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在个人与社会的二维平面中去探讨成人学习价值的思维局限,转而在由人、社会、自然三者所构成的全新三维立体空间中重新认识成人学习的价值。成人生态化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在成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理想化学习,但却鲜少有研究者关注到。鉴于此,本研究聚焦成人学习者,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群体的生态化学习进行深入挖掘,力求能从本体上对其进行初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客观辩证地对这一群体的生态化学习实现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成人生态化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助推更多的成人学习者实现生态化学习。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出发,结合智能时代的诉求,分析总结了成人生态化学习的基本内涵,即是关注生命成长的、强调绿色健康的、融合创新智慧的一种成人学习追求,还对成人生态化学习的主要特征与独特价值进行了明晰,进而借助“5H1W分析法”和其他较为权威的因素分解法,构建了成人生态化学习现状调查的维度。在此维度的基础上,通过自编问卷对全国773名成人学习者进行调查,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知悉了成人生态化学习的实现情况:仅有少数成人学习者能够达成生态化学习。接下来,依循总体以及各维度的详细调查结果,归纳概括了成人生态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习主体的角色遮蔽、学习动机的内驱不足、学习时间的节律失衡、学习环境的局部生态、学习内容的超耐受度以及学习方式的中心主义。为解决上述问题,顺利推进成人生态化学习的产生与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包括找准学习的主体生态位、平衡学习的推拉力;其次,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要注重优选学习的方式、探寻学习的深度;最后,要做好学习的各项保障工作,如统筹学习的时间、拓宽学习的给养。
沈倬丞[2](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王艳[3](2020)在《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逻辑推理能力一直以来都备受数学教育领域科研人员的关注。“推理能力”被列入十个核心概念、“推理论证”作为高中阶段五个数学基本能力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处于与课程目标并列的地位,所包含的逻辑推理素养迅速成为数学教育界的焦点话题。当下高中命题教学存在重类型强化轻来龙去脉和重结论探索轻结论运用等问题,逻辑推理素养中运用合情推理猜想,重视命题由来与探索过程,恰好可以弥补缺失,而命题引入、证明、应用以及网络体系建构能为逻辑推理素养发展提供一条良好的途径。所以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值得关注和研究,促使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在高中命题教学中可以真正落地。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访谈、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相关文献、理论、课标要求等,分析得出逻辑推理素养的构成要素;然后,根据命题教学特点、新课标中对逻辑推理素养内涵、评价等的描述,综合形成发展高中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数学命题教学要求;接下来,根据要求调查研究,整理数据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策略,并选取命题教学中典型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通过研究得,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命题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命题引入中强调情境性,学生主体参与性要求;命题证明要落实知识准备性要求,证明思路、方法多样性要求,过程性要求;命题应用要达到变式多样性、现实应用性要求;命题体系构建要重视联系与整体性、交流性要求。现状调查中反映出,在实际教学中现实和科学情境较少涉及,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多样化方法综合使用的引导程度不够,不注重数学语言间转换的教学,不重视引导学生用联系和整体的观点思考命题间的关系,对学生逻辑表达、反思能力的培养意识薄弱等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达到要求,提出相应设计策略:(1)创设真实丰富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参与性,引入数学命题。(2)猜证结合、多样论证,强化语言转换,明确数学命题。(3)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一题多思路的引导,应用数学命题。(4)采用“关系图”、体现过程,强调命题梳理,构建数学命题体系。并以《二项式定理》、《等差数列前n项和》、《平面三公理》为例作教学设计尝试。
王先义,刘秀湘[4](2019)在《2019年广东省高考数学卷试题和答卷分析》文中提出2019年数学科全国Ⅰ卷命题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将高考内容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认真贯彻"五育并举"方针.试题命题立意深刻,稳中有变,在数学教育、评价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就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分析、考生答卷情况及反映的问题、考生主观题答卷典型错误、教学备考及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今后的高中数学的教学及高考备考.
张博[5](2019)在《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围绕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的思想理论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性阐发,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深入研究这一重大思想成果,通过分析梳理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和现实条件,归纳概括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和逻辑路径,总结提炼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启示等,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服务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逻辑阐释等多种方法,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这一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地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选题来源、研究现状、主要创新点和相关概念等。正文由七个章节组成,总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分析梳理了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积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理论创新的现实条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外部渗透干扰、内部矛盾叠加、错误思潮冲击和网络环境复杂的问题挑战。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全面呈现了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按照认识观念创新、思路理念创新和实践方略创新的逻辑路径,着力构建理论创新的思想框架和结构体系。认识观念创新,主要表现在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原理的新阐发和地位作用的新定位,包括对唯物史观和意识形态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和发展,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定位和深刻认识;思路理念创新,主要表现在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方针原则的新概括、目标任务的新判断和组织领导的新要求,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职责、原则立场、方针策略和中心环节,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战略任务和新时代使命任务,也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管理、责任落实、工作创新和队伍建设等;实践方略创新,主要表现在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格局的新谋划和重点领域的新部署,包括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几个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包括新闻舆论、网络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化文艺工作等几个重点领域的思路安排。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系统梳理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和逻辑路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其特点意义和规律经验。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表现在:注重强基固本、突出举旗亮剑、把握继承创新、具备国际视野、形成完整体系,并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阐释了理论创新所彰显出的巨大意义;推进理论创新的五项重要原则包括: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推进理论创新的四条根本遵循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已经深刻推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转变。可以确定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势必沿着科学正确、实事求是的道路向前发展,也势必形成把握客观规律、指导工作实践更加有力的理论武器。
孙延慧[6](2019)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相似三角形解题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似三角形是几何研究中重要的证明工具之一,也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点知识.然而由于相似三角形可以与许多知识相联系,所以考察范围广,难度高,思想深.它要求学生具备灵活地运用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也成为初中数学最大的难点问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相似三角形解题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学生与教师付出大量精力,但回报甚微.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研究如何优化相似三角形的教学设计以有效控制认知负荷,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深度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认知负荷理论及相似三角形的教学进行了研究综述;接着利用学生作业习题设计了试卷并测量相关认知负荷;然后结合对师生的深度访谈内容,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设计相似三角形习题教学,意欲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提高有效认知负荷;最后进行教学实践,并利用问卷调查了师生对该教学设计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基于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出利用多媒体进行相似三角形解题教学以及从“学”出发,降低外在负荷的教学建议,并从认知负荷的角度,建议学生学会自主归纳图式,提高认知过程中的有效负荷,以适应题目的变化与多样性,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郭秉贵[7](2019)在《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订之后,地方立法主体已经从“较大的市”扩容至“设区的市”,随着地方立法主体的扩容,各设区的市地立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获得立法权四年来,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稳步推进,立法数量快速增加。“立法宜粗不宜细”已经是过去式,实现粗放型立法向精细化立法的转变是发展的趋势所在。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立法经验并不纯熟的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仍存在较多立法不精细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立法质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地方立法的重心和方向将转向质量型立法、民生型立法、精细型立法和攻坚克难型立法,立法质量要求的提高决定了“精细化”立法将成为今后地方立法的客观要求。因此,当前对于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这一问题的探讨具备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立足于设区的市四年来的立法实践,通过考察其立法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推进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章首先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及立法精细化基本概念予以厘清,就什么是立法精细化、为什么要立法精细化、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基本要求作出总结和阐释。在此基础上,选取立法主体扩容后部分省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实例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类事项的具体立法进行规范分析,综合考察当前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中存在的立法不精细化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并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地方立法权范围难以清晰界定、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立法能力与立法经验不足等方面对其进行原因注解。最后,以问题意识为主线,尽可能全面地考虑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不精细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尝试着提出立法精细化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积极探索,以期促进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及立法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实现从有法可依向良法善治的转变。
曹宇东[8](2018)在《解谜类独立手游的交互机制实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用户对娱乐的需求加大,中国移动游戏市场稳步提升,用户追求高质量、拥有创新和个性风格的游戏,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使得独立游戏开始兴起,解谜类游戏更是近年来独立游戏中值得关注的潜力股。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两方面对解谜类移动游戏进行剖析,分析了解谜类移动游戏的概念、构成、分类、特征和维度。结合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的结果,课题以交互性研究的双过程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设计解谜类文字冒险手游并发布于Taptap平台,在设计-测评-再设计-再测评的迭代循环过程中设计实验,统计游戏后台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对解谜类移动游戏的交互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交互门槛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验研究的分析结果,提出解谜类手游交互性设计思路,阐述解谜类移动游戏的交互性设计实践流程,提出核心环节确立-市场调研-框架确立-细节深化-迭代测试调整-后期维护的迭代循环设计方法。针对解谜类移动游戏的交互性设计现存的交互门槛问题,制定了解决方法,提升游戏品牌竞争力,推动解谜类独立手游在移动游戏市场脱颖而出,为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性案例。
王媛媛[9](2018)在《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不仅综合了初中阶段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地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面对动点问题无从下手,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没有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因此,笔者对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学生问题解决和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动点问题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给出学生的解题策略和教师的教学对策,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针对研究问题,笔者讲述了本文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论文的第二部分叙述了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的理论支持.其中,笔者分析了解题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优化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以及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教数学,如何从系统的角度教授几何知识,攻破几何难关.论文的第三、四部分主要是对动点问题的分类.对于单动点问题,笔者从近年来中考题中选取经典例题,根据动点的运动背景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针对学生,笔者进行了问题解决策略分析,其中包括对题目的思路点拨,答案解析;针对教师,笔者对每个类型进行了题型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关于双动点和多动点问题,关键在化归.笔者重点讲述了化归策略,讲述如何将变量减少,减低问题的难度.对应于单动点问题笔者给出相应的双动点或多动点问题并进行教学研究.论文的第五部分讲述了笔者如何将动点问题的教学策略应用要实践中去.笔者截取单动点问题和双动点问题的部分片段进行案例研究.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论文的第六部分对论文作了简单概括,并对论文提出了展望与不足.
赵冬雪[10](2018)在《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给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带来困难,而传统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输出学生输入”的模式,不能较好的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理想。“互联网+”的热潮给高校利用微课教学创造了发展机遇,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但在现有的文献中,针对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较少,相关课例研究更是匮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基于APOS理论开展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策略研究。采用解释策略——应用策略——案例展示的方式,说明如何设计微课内容。一方面尝试完全将微课作为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学微课,另一方面将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融合,辅助课堂教学,尝试探索初中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策略及其有效性,并以二次函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实验说明基于APOS理论开展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期待为优化初中数学概念微课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说明情况:在理论研究方面,以文献法为主,首先概述数学微课的相关研究、数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然后,探讨数学微课设计和应用的现状、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策略的理论基础及依据。最后,尝试构建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的策略:促进活动化策略、促进过程化策略、促进对象化策略、促进图式化策略。在实践研究方面,以教学实验为主,以调查研究为辅。以二次函数的初步认识微课为例,检验应用此策略设计的微课存在的价值及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的策略制作微课进行教学对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显着改善。通过调查,实验班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方式、思维水平等方面受到较为积极的影响。
二、动态立几题中变量范围的破解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立几题中变量范围的破解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生态化学习的本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时代之趋: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助推 |
2.理论之需:成人学习理论发展的呼唤 |
3.动力之源:专业及个人旨趣的感召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评价与反思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生态 |
2.生态化学习 |
二、成人生态化学习的本体阐释 |
(一)成人生态化学习的基本内涵 |
1.关照成人的生命本位 |
2.强调成人的健康学习 |
3.追寻成人的智慧创生 |
(二)成人生态化学习的主要特征 |
1.内隐性与外显性并重 |
2.自惠性与他惠性共生 |
3.共享性与连接性并存 |
(三)成人生态化学习的独特价值 |
1.关切成人学习者的存在生态化 |
2.感知成人学习者的心理生态化 |
3.洞见成人学习者的社会生态化 |
三、成人生态化学习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调查问卷信效度的检验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2.调查对象的生态化学习情况分析 |
四、成人生态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学习主体的角色遮蔽 |
(二)学习动机的内驱不足 |
(三)学习时间的节律失衡 |
(四)学习环境的局部生态 |
(五)学习内容的超耐受度 |
(六)学习方式的中心主义 |
五、成人生态化学习的推进策略 |
(一)准备策略 |
1.找准成人学习的主体生态位 |
2.平衡成人学习的推拉力 |
(二)行动策略 |
1.探寻成人学习的深度 |
2.优选成人学习的方式 |
(三)保障策略 |
1.统筹成人学习的时间 |
2.拓宽成人学习的给养 |
结语 |
附录 成人生态化学习的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素养登上时代舞台,亟待学科落实 |
1.1.2 逻辑推理素养切合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命题教学联系紧密 |
1.1.3 逻辑推理素养急需学科落实、新课标下命题教学亟待变革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逻辑推理的相关研究 |
2.1.1 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
2.1.2 逻辑推理能力 |
2.1.3 逻辑推理素养 |
2.2 数学命题的相关研究 |
2.2.1 数学命题 |
2.2.2 数学命题的教学 |
2.3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的相关研究 |
3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1.1 逻辑推理素养的内涵 |
3.1.2 逻辑推理素养的外延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波利亚的合情推理模式 |
3.2.2 情境认知理论 |
3.2.3 布鲁纳、萨奇曼发现——探究学习理论 |
3.2.4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4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的要求 |
4.1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命题引入的要求 |
4.1.1 问题情境性要求 |
4.1.2 学生主体参与性要求 |
4.2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命题证明的要求 |
4.2.1 逻辑推理知识准备性要求 |
4.2.2 证明思路、方法多样性要求 |
4.2.3 过程性要求 |
4.3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命题应用的要求 |
4.3.1 变式多样性要求 |
4.3.2 现实应用性要求 |
4.4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命题体系构建的要求 |
4.4.1 联系与整体性要求 |
4.4.2 交流、反思性要求 |
5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5.1 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测试 |
5.1.1 测试目的及对象 |
5.1.2 测试工具 |
5.1.3 测试的实施 |
5.1.4 测试结果分析 |
5.2 教师访谈 |
5.2.1 访谈目的及对象 |
5.2.2 访谈提纲 |
5.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3 课堂观察 |
5.3.1 观察目的及对象 |
5.3.2 观察提纲 |
5.3.3 观察的过程 |
5.3.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5.4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现状结果分析 |
6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的策略 |
6.1 创设真实丰富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参与性,引入数学命题 |
6.2 猜证结合、多样论证,强化语言转换,明确数学命题 |
6.2.1 运用猜想-论证式探索模式,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
6.2.2 选择变化多样的论证方法,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6.2.3 强化数学语言间的逻辑转换,增强学生逻辑表达能力 |
6.3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一题多思路的引导,应用数学命题 |
6.3.1 设计和寻求典型的生活实际应用,夯实学生数学推理知识 |
6.3.2 利用对一题多种思路的引导,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6.4 采用“关系图”、体现过程,强调命题梳理,构建数学命题体系 |
6.4.1 采用“概念-命题关系图“建构命题体系,培养学生联系与整体性逻辑思维能力 |
6.4.2 注重命题体系构建的过程性,逐渐完善学生的命题网络 |
6.4.3 强调课堂小结中学生对命题间关系的梳理,提升学生的逻辑交流与反思能力 |
7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的案例及分析 |
7.1 案例1:《二项式定理(第1课时)》 |
7.1.1 案例呈现 |
7.1.2 案例分析 |
7.2 案例2:《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 |
7.2.1 案例呈现 |
7.2.2 案例分析 |
7.3 案例3:《平面三公理》 |
7.3.1 案例呈现 |
7.3.2 案例分析 |
8 研究结论与反思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反思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构成要素调查问卷 |
附录 B: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测试题 |
附录 C:访谈内容 |
附录 D: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2019年广东省高考数学卷试题和答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题分析 |
1.“五育并举”,体现数学的应用与育人价值 |
2.稳中有变,助力破解应试教育 |
3.继续探索文理不分科的数学高考命题改革 |
二、考生答卷情况及反映的问题 |
三、考生填空、解答题答卷典型错误及分析 |
(一)文科卷 |
(二)理科卷 |
四、教学备考及建议 |
1.回归教材,落实四基 |
2.既要讲套路,更要讲灵性 |
3.注重学生的计算知识补充,提高计算能力 |
(5)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中的重难点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 |
五、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阐释 |
第一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 |
第一节 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
二、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二节 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积累是理论创新的思想宝库 |
一、毛泽东奠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 |
二、邓小平实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革弊鼎新 |
三、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体系 |
四、胡锦涛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与时俱进 |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文化底蕴 |
一、刚健有为精神与文化自信 |
二、强国富民理想与“中国梦” |
三、民本传统与“以人民为中心” |
四、礼治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
五、和合融通理念与“讲好中国故事” |
第二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现实条件 |
第一节 时代背景:新时代、新方位、新坐标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世界正在重新认识中国 |
三、社会思想和社会意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第二节 现实挑战: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
一、大国关系博弈角力,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干扰加剧 |
二、经济社会转型调整,矛盾问题叠加深刻影响社会心态 |
三、多元思想文化交锋,各种错误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
四、网络空间生态复杂,意识形态工作面对新的战场 |
第三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观念创新 |
第一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原理的新阐发 |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二、思想文化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
三、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的辩证统一、协调平衡 |
第二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地位作用的新定位 |
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二、意识形态工作攸关全局、事关重大 |
第四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理念创新 |
第一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针原则的新概括 |
一、坚持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相并举,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职责 |
二、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立场 |
三、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策略 |
四、坚持统一思想与凝聚力量相并进,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 |
第二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目标任务的新判断 |
一、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害 |
二、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努力方向 |
三、提出了新时代的五项使命任务,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目标 |
第三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组织领导的新要求 |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
二、积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体系 |
三、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
四、精心打造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 |
第五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方略创新 |
第一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格局的新谋划 |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
二、共筑共圆“中国梦”,形成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 |
三、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凝魂聚气 |
四、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深厚广泛的精神力量 |
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第二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的新部署 |
一、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格局 |
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
四、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五、加强党和人民的文艺工作,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
第六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特征和价值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 |
一、注重强基固本 |
二、突出举旗亮剑 |
三、把握继承创新 |
四、具备国际视野 |
五、形成完整体系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理论价值 |
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 |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
三、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认识和内涵把握 |
第三节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实践价值 |
一、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 |
二、促进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稳固 |
三、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第七章 新时代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原则和遵循 |
第一节 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则 |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二、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
三、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四、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
五、坚持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
第二节 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 |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四、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相似三角形解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相似三角形知识的价值与地位 |
1.1.2 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实际考察情况 |
1.1.3 相似三角形教学的复杂性 |
1.1.4 相似三角形教与学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认知负荷理论 |
2.1.1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假设 |
2.1.2 认知负荷的结构与类别 |
2.1.3 认知负荷的评价与测量 |
2.1.4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 认知负荷理论的应用研究 |
2.2.1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 |
2.2.2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研究 |
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3 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研究 |
2.3.1 相似三角形的题型与考点分类研究 |
2.3.2 相似三角形问题的解题策略研究 |
2.3.3 相似三角形教学方法研究 |
2.3.4 已有相似三角形研究文献的启示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思路与流程 |
3.2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2.1 文献法 |
3.2.2 测试法 |
3.2.3 深度访谈法 |
3.2.4 录像带分析法 |
3.2.5 问卷调查法 |
第4章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1 题4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
4.1.1 学生认知负荷统计 |
4.1.2 学生解题分析与教学讨论 |
4.2 题6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
4.2.1 学生认知负荷统计 |
4.2.2 学生解题分析与教学讨论 |
4.3 题9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
4.3.1 学生认知负荷统计 |
4.3.2 学生解题分析与教学讨论 |
4.4 基于解题分析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策略制定 |
第5章 教学设计与实施结果 |
5.1 教学设计 |
5.2 板书与课件设计 |
5.2.1 教学环节1(关于圆的定义定理复习)中的PPT设计 |
5.2.2 教学环节5(题6题干解读与演示)中的几何画板设计 |
5.2.3 教学环节6(“M”型相似的推广应用)中的PPT设计 |
5.3 课堂实录 |
5.4 教学反馈调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认知负荷自我评价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3 教师访谈记录 |
致谢 |
(7)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及其立法精细化要求 |
第一节 立法精细化理论阐释 |
一、立法精细化的提出 |
二、立法精细化的理论梳理 |
第二节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 |
一、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范围 |
二、立法精细化视域下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行使 |
第三节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 |
一、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诉求 |
二、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标准及衔接 |
第二章 设区的市立法现状及其在立法精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现状 |
一、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总体概况 |
二、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具体样态 |
第二节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中存在的不精细问题 |
一、法律条款设置粗疏 |
二、立法重复问题突出 |
三、权利义务配置不平衡 |
四、重制裁管束轻激励机制构建 |
五、地方特色与可操作性不强 |
六、法律规范之间衔接协调不到位 |
第三章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制约因素 |
第一节 立法精细化的影响或制约因素 |
第二节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不精细的主要成因 |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
二、地方立法空间难以明确界定 |
三、立法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 |
四、立法能力和立法经验不足 |
第四章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原则 |
一、基本原则 |
二、具体原则 |
第二节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进路 |
一、法律条款设置精细化 |
二、避免立法中的不必要重复 |
三、平衡权利与义务设置 |
四、完善立法中的激励机制 |
五、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可操作性 |
六、注重法律规范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
第三节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解谜类独立手游的交互机制实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技术易得性 |
1.1.2 游戏创作者温床 |
1.1.3 推理解谜热的兴起 |
1.1.4 资本平台鼓励 |
1.1.5 政策支持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范畴和方法 |
1.4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解谜类独立手游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综述 |
2.1 解谜类移动游戏的研究概况 |
2.1.1 移动游戏的概念与分类 |
2.1.2 移动游戏引擎和相关技术 |
2.1.3 移动游戏的市场、用户评价因素、产品周期 |
2.1.4 移动游戏对用户的影响以及相关理论模型 |
2.1.5 解谜类文字冒险游戏的研究概况 |
2.1.6 游戏的效果评估与理论模型 |
2.2 解谜类手游的应用现状 |
2.2.1 解谜类移动游戏的概念和构成 |
2.2.2 解谜类移动游戏的分类 |
2.2.3 解谜类移动游戏的特征 |
2.2.4 解谜类移动游戏的维度 |
2.3 解谜类独立手游与解谜类商业游戏的异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解谜手游的双过程交互模型的实验设计 |
3.1 双过程交互模型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3.1.1 交互性概念的研究概况 |
3.1.2 双过程交互模型的概念与变量设置 |
3.1.3 交互门槛概念的提出 |
3.2 初步测量指标构建 |
3.2.1 指标的构建方法 |
3.2.2 指标的初步提炼 |
3.2.3 指标的二次提炼 |
3.3 研究模型和假设 |
3.3.1 研究问题与假设 |
3.3.2 研究模型构建 |
3.4 问卷设计 |
3.4.1 变量测量 |
3.4.2 问卷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解谜手游的交互机制实证研究 |
4.1 样本来源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样本个体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用户参与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3 用户交互能力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4 用户评价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假设检验 |
4.3.1 解谜游戏双过程模型实证分析 |
4.3.2 解谜游戏交互门槛影响因素假设检验 |
4.3.3 解谜游戏愉悦度对用户评价的分析检验 |
4.4 实验的局限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解谜类手游交互性设计的思路流程与问题 |
5.1 解谜类手游交互性设计思路分析 |
5.2 解谜类移动游戏的交互性设计实践流程 |
5.3 解谜类移动游戏的交互性设计的现存问题和解决思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解谜类独立手游交互机制调查问卷 |
《暴风雪俱乐部》设计说明 |
(9)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教学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几何教学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单动点问题解题教学研究 |
第一节 与直线有关的问题 |
第二节 与角有关的问题 |
第三节 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
第四节 与四边形有关的问题 |
第四章 双动点问题(或多动点问题)解题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化归策略 |
第二节 与直线有关的问题 |
第三节 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
第四节 与四边形有关的问题 |
第五章 动点问题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单动点问题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双动点问题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实践结论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教学实验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
一、数学微课相关研究概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数学微课应用的研究概述 |
(三)数学微课设计的研究概述 |
(四)研究问题与思考 |
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研究概述 |
(一)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概述 |
(二)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依据 |
(三)研究问题与思考 |
第3章 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的基本策略 |
一、APOS理论 |
二、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的基本策略 |
(一)促进活动化策略 |
(二)促进过程化策略 |
(三)促进对象化策略 |
(四)促进图式化策略 |
第4章 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微课应用的实证研究 |
一、实验研究 |
(一)第一组实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测分析 |
(二)第一组实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后测分析 |
(三)第二组实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测分析 |
(四)第二组实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后测分析 |
(五)对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课例研究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课堂实录分析 |
三、研究结果总体分析 |
第5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动态立几题中变量范围的破解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生态化学习的本质、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嫣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研究[D]. 王艳.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4]2019年广东省高考数学卷试题和答卷分析[J]. 王先义,刘秀湘.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19(17)
- [5]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研究[D]. 张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6]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相似三角形解题教学研究[D]. 孙延慧. 苏州大学, 2019(06)
- [7]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精细化研究[D]. 郭秉贵. 兰州大学, 2019(08)
- [8]解谜类独立手游的交互机制实证设计研究[D]. 曹宇东.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9]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的教学实践研究[D]. 王媛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的策略研究[D]. 赵冬雪.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