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分析及选型

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分析及选型

一、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及选型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云[1](2021)在《PVT热泵系统室外设计工况参数及经济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意义重大;太阳能PVT热泵系统可以综合利用太阳能、空气热能和天空冷辐射热能,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集热电冷和生活热水一体化的太阳能开发利用系统。我国幅员辽阔,各个气候区的气象条件和建筑冷热负荷差异较大,太阳能PVT组件及热泵系统受室外气象条件变化影响也较大,因此,为了在不同地区推广使用PVT热泵技术,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室外设计气象参数来服务于PVT热泵系统的工程设计;同时,PVT热泵机组的产能大小、设计容量、运行效率等也与室外气象参数密切相关,这也亟需研究PVT热泵机组的名义工况和室外设计工况参数等问题。为此,本文以补气增焓型PVT热泵系统冬夏室外设计工况参数及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经济性为研究重点,开展以下内容研究工作。首先,本文分析了补气增焓型PVT热泵系统的构成、运行模式及工作原理,建立了该系统的性能仿真数学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PVT热泵机组的设计及性能评价要求,本文基于实验数据、国内外热泵标准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PVT热泵机组的制热和制冷名义工况。其次,利用PVT热泵系统制热、制冷循环的数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其制热性能受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和风速的影响程度;选取我国不同气候区的代表城市,统计分析了其室外气象参数分布特征;利用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PVT热泵系统在按单一制热(或制冷)工况设计与设计日逐时多工况设计时的产能大小及差异性,提出了PVT热泵系统冬夏室外设计工况参数统计计算方法,得到了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PVT热泵系统室外设计工况参数。最后,本文提出了PVT热泵系统在工程应用中分别满足建筑热负荷和冷负荷需求时的热泵机组装机容量确定方法;基于PVT热泵机组制热和制冷循环数学模型,开发了MATLAB GUI环境下PVT热泵机组分别以制冷和制热为主的设备设计选型软件;利用该软件,分析了PVT热泵系统在名义工况、其它工况及不同运行模式下单位压缩机容量的制热和制冷性能,并以大连市某建筑为例,研究了PVT热泵系统的经济性。研究表明,首先,对于按满足用户冷负荷需求来选型设计的PVT热泵系统,其冷冻水设计出水温度越低,投资回收期越短;运行时间越短,投资回收期越长;对于按照用户制冷需求选型的PVT热泵机组,在选择热电冷三联机组时,其投资回收期较仅考虑制冷时减小很多,且运行时间越短,机组投资回收期越小。其次,对于按照用户热负荷选型的PVT热泵机组,投资回收期随设计出水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随着运行时间的缩短,投资回收期延长;对于按照用热需求选型的PVT热泵机组,在选择热电冷三联机组时,投资回收期与热电机组相比投资回收期更短。因此,在进行PVT热泵机组设计选型时,要优先考虑热电冷三联供型机组。本文的研究为确定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制热、制冷名义工况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计算得到的我国31个省市的冬季、夏季室外设计参数,为确定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室外设计工况参数的参考数据。

王永帅[2](2021)在《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空调采暖能耗迅速升高,由燃烧传统化石能源进行供暖所导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任务迫在眉睫。太阳能和空气能是两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受到极高的重视和青睐。空气源热泵体积小、效率高,可以取代以燃煤方式进行的集中供暖,在热泵应用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是比较常见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太阳能系统和空气源热泵各自的优点,解决了单一的太阳能系统在太阳辐射不足的情况下无法保证供热量的问题。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热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室外环境如干球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影响较大,初始的机组设计使得机组各部件在运行时并不能与之匹配。基于此,本文对机组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不同部件之间的匹配特性进行研究,从而设计出最优的机组参数,来尽可能的使热泵机组的系统性能达到最大。在机组运行时为了达到高效且稳定,需要调节电子膨胀阀。然而,关于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在太阳辐射影响下运行策略的研究却未有涉及,本文在各部件匹配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验,对电子膨胀阀在太阳辐射影响下的运行策略进行了研究。运用Fortran结合TRNSYS构建出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的仿真模型,对系统进行性能模拟。通过分析对比选用榆次地区典型年气候中日平均温度最低的12月19日,供暖季逐时室外干球温度最高的3月3日和含有设计温度的1月5日这三天进行全天的模拟。通过压缩机在设定工况的额定功率,设定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分析在这三天内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室内机和室外机在不同室外天气参数的换热量。结果表明:随着蒸发器面积的增大,压缩机的最大耗功和最大COP值都逐渐增大。蒸发器面积在1㎡~8㎡变化时机组的COP增长幅度为27%。随着蒸发器面积的继续增大,机组系统性能并没有明显增长。其中由19㎡提升至20㎡时机组的COP增长幅度仅为0.114%,但压缩机的耗功却增幅明显。因此蒸发器的面积应从经济性和匹配特性综合考量进行选择。在蒸发器面积选定后,再根据制热循环对冷凝器面积和电子膨胀阀的流量区间进行计算。对电子膨胀阀在太阳辐射影响下的运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外环境条件相同的工况下,EEV开度在52%左右达到最大值,为保证机组高效运行,在EEV调控过程中,不可一味增大开度,应尽量使其保持在临界值处,且在EEV设计时,应注意会出现的超调等现象;受太阳辐射影响,SIASHP的EEV调节区间相较于常规机组高12.5%。根据此特性SIASHP机组在太阳辐射强度为0-450W/㎡区间内开度较大时也可保持稳定运行而不致出现故障;在太阳辐射强度达到450W/㎡时,SIASHP机组EEV的开度会出现波动,导致机组运行不稳定,因此在太阳辐射强度大于450W/㎡时,可通过自控检测太阳辐射强度自动调节EEV开度在20%-80%的范围内运行。因此在机组设计时,自控装置应综合过热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对EEV调节,在太阳辐射低于450W/㎡,可通过检测过热度进行调节。大于450W/㎡时,检测太阳辐射强度来调控EEV开度。

魏文哲[3](2021)在《低环境温度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提升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煤改清洁能源”的推进,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在华北等寒冷地区得到了快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也促进了空气源热泵从采用定频压缩机到变频压缩机的普及,即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然而,当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应用到温度更低的严寒地区时,因环境温度更低和负荷调节变化而遇到低温适应性、结霜区间变化和除霜速度慢等问题,影响其供暖性能。本文以推动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的应用为主要目标,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提升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在的供暖性能。为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基于哈尔滨的严寒气候,搭建了准二级变频空气-水热泵和多联式空调(热泵)实验台。针对低温适应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室外温度分段调节吸气状态的控制方法,并应用到两个实验台上。基于该控制方法,在环境温度为-28.4~19.1℃时,对两台热泵机组的供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当采用基于室外温度分段调节吸气状态的控制方法时,两台热泵机组的低温适应性都得到明显提升,即使在环境温度为-27.5℃,供水温度为50℃的恶劣工况下,压缩比达到11.38时,空气-水热泵机组的排气温度也仅为112.0℃,低于最高允许120.0℃。两台热泵机组在哈尔滨供暖时均能稳定运行,并达到了良好的运行性能,空气-水热泵机组典型气象年的供暖季节性能系数为2.38,略高于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2.34。在进行上述低温性能实验时,发现空气源热泵采用变频调节适应负荷需求对蒸发器表面温度有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结霜条件。为此,对空气-水热泵机组在2017~2019年两个供暖季中的结霜工况进行总结,开发出新的结霜图谱。结果表明,严寒地区变频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图谱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结霜临界相对湿度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结霜区域的上下限温度更低;结霜临界相对湿度更高。而且,实验热泵机组在严寒地区的结霜周期整体上均较长(59~462分钟),但结霜速度最快出现在室外温度为-10℃附近,而非传统认为的0℃。对结霜图谱变化原因分析表明,除上述的变频调节,结霜图谱还受气候区和机组选型容量的影响。为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空气-水热泵机组的数学模型,对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不同机组选型容量(90%-150%)的结霜区间进行模拟研究,得到了热泵机组在这两个气候区、不同机组容量下的结霜图谱。结果表明,同一台热泵机组在不同气候区供暖时,结霜区域会发生明显变化,主要体现为供暖室外计算温度越低,结霜临界相对湿度越高,而结霜区域的上下限温度更低;选型容量适当增大可明显减少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周期,且在高湿度地区改善效果更好。为加快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的除霜速度,利用既有循环结构,提出补气除霜技术,即通过中间补气增大压缩机排气量,从而提高其携带除霜热量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加速除霜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补气除霜过程中,既有充足的压差将制冷剂补入压缩机,且补气在电子膨胀阀开度合理时具有过热度,不会产生湿压缩。补气可以有效缩短除霜时间,降低除霜能耗和提升除霜效率。电子膨胀阀在最佳开度时,除霜时间缩短20.61%,水中的吸热量和压缩机输入功分别降低8.74%和17.98%,除霜效率提升6.22%。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提升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在低环境温度下的供暖性能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为其严寒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对流型相变蓄能系统创新及运行规律研究”(No.51878209)的部分内容。

杨欣悦[4](2021)在《热泵循环膨胀过程不可逆损失的量化实验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大温差大压差热泵系统的节能降耗是当下暖通空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对于热泵系统中压缩机和换热器的能量损失研究相对成熟,对于热泵系统中膨胀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关注度不够,而在大压差热泵系统中膨胀过程的能耗量已经不容忽视。因此本文通过仿真模拟、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针对热泵循环膨胀过程的不可逆损失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使用Fluent模拟软件对电子膨胀阀内制冷剂热力状态演变进行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了合理简化,重点研究气泡产生的机理,探究开度变化对于膨胀阀内制冷剂速度场、压力场、体积场和密度场的影响,为后续热泵循环实验积累经验同时为后续膨胀过程理论分析提供帮助。其次,对膨胀过程不可逆损失进行了理论分析。由于热泵循环中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非平衡态过程,因此本文引入了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熵的三种定义并分析其本质上的共同点,引入了非平衡态热力学中熵平衡方程。然后针对膨胀过程的熵平衡方程进行简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适用于膨胀过程的熵平衡方程。通过数值实验验证制冷剂膨胀过程单位质量的熵增与膨胀阀出口气相质量分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验证推导出的膨胀过程熵平衡方程的合理性。随后,对热泵循环膨胀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实验进行设计并搭建实验台。设计实验原理图并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台各部件的具体选型工作,选择合适的测量仪表。根据实验原理图和各部件尺寸参数采用Revit软件建立实验台三维图,根据三维图纸搭建实验台。最后,对热泵循环膨胀过程的不可逆损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四种膨胀阀组进行实验,分别进行不同温度工况和不同流量工况下的实验,比较四种膨胀阀组的调节性能,分析压缩机运行参数变化和换热器运行参数变化,并进行膨胀阀能耗量分析。比较阀门上行和下行时的调节性能,分析两种情况下阀门曲线的不同。将所有实验结果根据膨胀阀前后压差大小进行分类,发现制冷剂膨胀过程单位质量的熵增与膨胀阀出口气相质量分数之间线性相关,不受蒸发(冷凝)温度、膨胀阀种类、膨胀阀开度、制冷剂流量以及膨胀阀进出口的压差等因素的影响。

杜启含[5](2021)在《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耦合特征的复叠式制冷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复叠式制冷系统在冷冻冷藏领域的适用性,为满足制冷负荷发生改变时的稳定、高效率运行,开发了一种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提出了运行模式的切换策略,通过对机组测试,得出复叠式制冷系统的高、低温级频率的最佳耦合关系,在高、低温级频率最佳耦合特性下,进行了变工况测试,研究了高、低温级频率的耦合关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诠释了带耦合特性的运行模式切换特点。首先,基于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结合实验室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安全性、高效性、适用性和推广性等因素,确定了R410A为循环工质,研究了中间特性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利于实验正确、快速的推进。其次,基于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了可调节参数(压缩机频率)对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影响,蒸发温度-36℃,冷凝温度37℃、39℃、41℃、43℃,高温级频率180Hz,低温级频率150Hz~220Hz,固定工况下,高温级频率一定时,其制冷性能系数COP随低温级频率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即模式一(二)运行时均存在耦合该高温级频率的最佳低温级频率使其性能系数COP值最大;当前高温级频率使得COP值最大的对应的低温级频率分别为190Hz、180Hz、170Hz、160Hz,模式二在高温级180Hz时的COP值略高于运行模式一,为了减少实验的重复性,对于高温级频率的变化,耦合该高温级频率使其性能系数COP值最大的低温级频率与此高温级频率参照为线性关系,线性系数参照实验台测试工况和实际设备确定。第三,在高、低温级频率的最后耦合特性下(双变频),高、低温级频率耦合特性遵循COP值最大原则,高温级频率变化范围为80Hz~220Hz。在不同工况下,模式一(二)排气温度均处于安全温度120℃的限制,高温级压缩比最大为6.14、6.43,最小为4.86、4.81,低温级压缩比减小最小0.90、1.02,最大为1.01、1.73,模式一(二)性能系数COP值平均变化幅度分别为7.6%、5.6%。排气温度和高温级压比随着耦合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低温级压比随着耦合频率的增大而减小,性能系数COP值先增大,后缓慢减小,其增长速度大于减小速度。最后,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模式切换的变化规律,在工况为蒸发温度-36℃,冷凝温度37℃、39℃、41℃、43℃,高温级频率范围80Hz~220Hz下进行模式运行,其制冷量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冷凝温度由37℃升高至43℃时,模式切换点的制冷量依次为4.6k W、4.24k W、4.10k W、4.05k W。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机组在运行时效率低的问题,在制冷量发生变化时,可进行模式切换提高制冷系统的效率以减少耗功。

于彰彧[6](2021)在《双蒸发器开闭结合式热泵干燥系统搭建及性能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现阶段国内农产品热泵干燥机在北方低温条件下效率较低、排气温度高等问题,设计制造了一套适用于低温条件下的农产品热泵干燥设备,进行实验台搭建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首先理论上分析了热泵干燥的空气循环方式,对比几种循环方式的特点,选用了采用闭式空气循环和空气源热泵加热排湿干燥的方式结合的设计,主要利用闭式循环设计简单、受环境温度影响小,空气源热泵加热排湿循环方式在低湿条件下效率高的优点,选择补气增焓解决低温条件下热泵制热能力差的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常用的热泵制冷剂,对比各种制冷剂的热泵性能,选用R410A制冷剂。然后通过热泵系统的设计计算,确定了热泵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并搭建了双蒸发器带有补气增焓功能的开闭结合式热泵干燥系统实验台,并建立测试系统。最后利用Excel建立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对比不同补气中间压力下系统性能变化,研究外置蒸发器在不同蒸发温度下相对补气量对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条件下两种循环方式的除湿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补气增焓能有效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在低温条件下提高热泵系统的性能。当蒸发温度高于0℃时,系统最佳补气量为12.3%~13.9%,系统最佳中间补气压力为1.278~1.498MPa,当蒸发温度为-15~0℃时,系统最佳补气量为13%~20%,系统中间补气压力为1.078~1.278MPa,当蒸发温度低于-15℃时,系统最佳补气量为20~24%,中间补气压力为0.898~1.078MPa。在空气温湿度、风量相同的条件下,空气源热泵加热排湿干燥循环的除湿效率要高于闭式循环。

黄明月,梁祥飞,郑波[7](2020)在《R245fa高温节流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获得以R245fa为工质的高温热泵系统节流装置的设计选型依据,本文对R245fa的节流装置在高温工况下的流量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对7根毛细管样件和一款电子膨胀阀产品在不同的高温运行工况下进行了流量测试,通过测试数据分析并结合流量关联式得出适用于R245fa的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在高温工况下的设计依据,结果表明,采用Jung关联式预测毛细管流量的均方根偏差为3.2%,采用Kim模型的均方根偏差为3.3%,电子膨胀阀流量系数的均方根偏差是4.5%。该结论为R245fa高温热泵系统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的选型提供了设计选型依据。

周超[8](2020)在《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对其高效、深度开发利用并实现其建筑一体化,对有效解决我国建筑领域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冬季需要采暖、夏季需要空调、全年需要供应电力和生活热水,面对建筑多样化的能源供应需求,目前现有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光伏发电技术,无论是组件的光电或光热转换效率、还是功能单一的组件结构形式和太阳能利用系统形式等,都无法满足上述建筑多种用能需求,且存在着组件占地面积大等问题。为此,本文从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同时满足建筑多种用能需求的角度出发,把天空长波辐射冷却、吹胀板式换热技术和热泵技术融入太阳能综合利用过程,来研究解决光电与光热一体化和太阳能制热与制冷一体化的问题,提出了吹胀板式PVT组件和PVT热泵多能联供系统,并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性能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工作。(1)提出了吹胀板式PVT热泵热电冷多能联产联供系统,设计开发了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分析了该系统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工作原理;论述了新型吹胀板式PVT组件的结构形式设计和工作原理,提出了 PVT热泵系统产能性能和运行特性的性能评价方法。(2)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对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及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深化设计了 PVT热泵系统并建设了试验平台,分析了试验系统的误差大小;分析表明,该试验系统的光伏发电性能参数和制热性能参数的测试误差均小于5%,制冷性能参数的测试误差均小于10%。(3)针对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热电冷运行模式的研究需求,利用上述试验平台,试验研究了夏季PVT热泵系统热电冷三联供性能和热电冷联合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在夏季外界自然工况下,试验系统白天全天的平均光伏发电效率为13.6%,白天的平均制热COPt为6.16,夜间的平均制冷COPc为2.8,与相同额定发电功率的常规光伏组件相比,PVT热泵系统的PVT组件光伏发电量提升了 10~15%。(4)试验并分析了过渡季和冬季该系统的热电联供性能和热电联合运行特性;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在过渡季外界自然工况下白天全天的平均光伏发电效率为11.9%,白天的平均制热COPt为5;在冬季自然工况下白天全天的平均光伏发电效率为10.3%,白天的平均制热COPt为4.4;该系统在各个季节的各种模式下均能长时间稳定运行。(5)采用数学建模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传热模型为核心的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数学模型,完成了该模型的理论求解结果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求解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偏差均在11%以内,为进一步开展该PVT热泵系统的性能仿真与经济性评价提供了理论模型基础。(6)针对不同建筑面积的居住建筑用能需求,提出了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在户用供能系统中的应用方式;通过性能仿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环境参数对PVT热泵系统热电冷性能的影响大小,研究了该系统的地区适用性;利用试验与仿真结果,进一步分析了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该系统的经济运行模式。结果表明,与建筑的各类常规供能形式相比,该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具有可观的年净收益,投资回收期约为3~4年。

高德福[9](2020)在《喷气增焓变频多联机系统性能提升的方法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变频多联机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其超高能效、安装方便及智能化管理等优点,很快在中央空调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普通的直流变频多联机在冬天制热,尤其是低温制热时,因室外机换热效果变差,导致外机冷凝器结霜、制热量衰减严重、出风温度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迫切需要解决以上问题,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本课题主要以制冷量为28k W的10匹多联机为研究对象,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改善多联机系统,提升多联机的整体性能。第一是采用喷气增焓的直流变频压缩机,从冷凝器出口引出一部分中温中压的制冷剂,喷射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使整机系统的制冷剂流量加大,性能提升;第二是采用板式换热器作为喷气辅助系统,把从冷凝器出口引出的那一部分液态制冷剂蒸发成气态制冷剂再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以免产生压缩机的液击现象;第三是采用电子膨胀阀调节流量,使多联机冷媒流量更为精确和精细,提升整机性能和能效;第四是通过调整室外机冷凝器流路,使冷凝器分流更加均匀,提升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换热效果来达到提升性能的目的;第五是调整室外风机风量,在满足噪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风量,提高外机换热能力。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建模后,制作了两台测试样机,并进入焓差实验室进行性能测试,把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本课题拟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研究。收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用户对该研究产品的技术要求;根据竞品资料及客户需求,制定了几套技术方案,并对这几套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确定本研究的压机选型匹配、压机喷气量的调节、电子膨胀阀节流调节、冷凝器的分流方案和室外风机的风量。

李鹏飞[10](2020)在《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是地铁环控系统的能耗巨大。地铁车站是一个客流集中且量大、设备多、全天运行时间长、环境舒适度低的复杂体系。车站能耗中,通风空调能耗最大约占地铁环控总能耗50%左右。目前国内传统地铁空调冷水机组,把冷冻水作为载冷剂输送到组合式空调箱(空调箱内无冷凝机组),冷冻水通过空调箱内的表冷器对湿热负荷进行处理,然后冷冻水再循环回冷水机组。该系统有冷水机组、冷却塔、循环水泵、组合式空调箱及各水循环管路组成。从地铁站内把热量输送到室外要经过5个循环,(第一个循环:室外大气与冷却塔内冷却水;第二个循环:经过换热的冷却水进入冷水机组;第三个循环:冷水机组制冷循环;第四个循环:经过制冷循环的冷冻水通过循环泵输送出去;第五个循环:冷冻水进入空调箱循环)、4次换热(第一次:冷却水与室外大气换热、第二次:冷却水与冷机冷凝器换热、第三次:冷冻水与蒸发器换热、第四次:冷冻水与室内空调箱表冷器换热)。因为该系统额外增加冷冻水的输送能耗,整机蒸发温度明显降低,增加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因此,新型节能组合空调系统及控制策略应运而生。水冷直膨式空调系统,取消了“二次换热冷冻水循环”,进一步衍生组合式空调箱功能,把冷水机组作为组合式空调箱的一个功能段与组合式空调箱集成为一体机,提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提升了整机能效。磁悬浮离心压缩机的成熟,使水冷直膨式空调箱的优势进一步拓展。磁悬浮离心压缩机优异的部分负荷能效比,击破了传统机组部分负荷能效比低下,和机组长期运行在部分负荷下能效低的痛点。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机组,是由磁悬浮离心压缩机、水冷直膨式空调系统及送风机等组成的,组合式空调机组。但多数机组采用定风量控制,未能让机组的部分负荷工况的节能性发挥出来。本文通过对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迭代,从样机氟系统研发、电控系统研发、PLC代码编写、测试及通过行业测试标准。通过实测对机组建模,找出了四种控制策略,机组定冷量变风量策略(手动风量给定)、机组定风量变冷量策略(手动冷量给定)、机组先变冷量后变风量策略(冷量自动+风量自动)、机组先变风量后变冷量策略(风量自动+冷量自动)。并对四种控制策略经行分析,找出了先变风量后变冷量的控制策略优于其它三种。其节能效果达到53%。

二、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及选型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及选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PVT热泵系统室外设计工况参数及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技术现状分析
        1.2.2 太阳能热泵技术研究进展及现状分析
        1.2.3 典型气象年数据选取方法研究进展
        1.2.4 热泵设计工况及适用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现有研究问题总结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PVT热泵名义工况及数学模型建立
    2.1 PVT热泵设备系统构成及运行模式分析
        2.1.1 PVT热泵设备系统构成
        2.1.2 PVT热泵机组运行模式及工作原理
    2.2 PVT热泵设备冬夏名义工况的确定
        2.2.1 PVT热泵设备运行模式的选择
        2.2.2 PVT热泵设备的名义工况
    2.3 PVT热泵系统产能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涡旋式喷气增焓压缩机数学模型
        2.3.2 壳管式冷凝器数学模型
        2.3.3 电子膨胀阀数学模型
        2.3.4 PVT集热器数学模型
        2.3.5 经济器数学模型
        2.3.6 模型准确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PVT热泵系统冬季供热室外设计工况研究
    3.1 室外气象参数对PVT热泵制热性能影响分析
        3.1.1 室外温度对PVT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
        3.1.2 太阳辐射强度对PVT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
        3.1.3 风速对PVT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
    3.2 典型地区冬季供热室外气象参数分析
        3.2.1 典型地区室外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3.2.2 典型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特性分析
        3.2.3 典型地区风速分布特性分析
        3.2.4 PVT热泵单一工况与逐时工况产能对比分析
    3.3 PVT热泵冬季设计日室外逐时温度确定方法
        3.3.1 冬季供热典型气象年室外气象参数的确定
        3.3.2 冬季供热室外逐时温度确定方法
    3.4 PVT热泵冬季设计日室外逐时太阳辐射强度确定方法
        3.4.1 冬季供热室外逐时太阳辐射强度确定方法
        3.4.2 风速和设计安装角设计参数确定方法
        3.4.3 不同地区PVT热泵冬季设计日室外逐时气象参数
    3.5 本章小结
4 PVT热泵系统夏季供冷室外设计工况研究
    4.1 PVT热泵制冷性能与室外气象参数的关系分析
        4.1.1 风速对PVT热泵制冷性能的影响
        4.1.2 室外温度对PVT热泵制冷性能的影响
    4.2 典型地区夏季供冷室外气象参数特性分析
        4.2.1 典型地区夏季室外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4.2.2 典型地区夏季夜间风速分布特性分析
        4.2.3 PVT热泵单一工况与逐时工况产能对比分析
    4.3 PVT热泵夏季供冷室外设计参数确定方法
        4.3.1 夏季制冷设计室外温度确定方法
        4.3.2 夏季制冷风速的确定方法
        4.3.3 不同地区PVT热泵夏季设计室外气象参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冬夏设计工况参数的PVT热泵选型及经济性分析
    5.1 PVT热泵系统经济性分析方法
        5.1.1 PVT热泵系统收益评估
        5.1.2 PVT热泵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评估
        5.1.3 PVT热泵系统投资回收期计算
    5.2 基于热负荷设计的PVT热泵系统选型方法
    5.3 基于冷负荷设计的PVT热泵系统选型方法
    5.4 PVT热泵系统设计选型软件的开发
        5.4.1 Matlab与 GUI开发环境介绍
        5.4.2 基于热负荷设计选型PVT热泵的软件界面开发
        5.4.3 基于冷负荷设计选型PVT热泵的软件界面开发
    5.5 本章小结
6 冬夏运行参数变化对PVT热泵选型及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6.1 运行参数变化对PVT热泵制冷选型及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6.1.1 不同运行工况下单位装机容量制冷量及性能系数计算
        6.1.2 不同工作模式下单位装机容量制冷量及性能系数计算
        6.1.3 经济性分析
    6.2 运行参数变化对PVT热泵供热选型及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6.2.1 不同运行工况下单位装机容量制热量及性能系数计算
        6.2.2 不同工作模式下单位装机容量制热量及性能系数计算
        6.2.3 经济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论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PVT热泵在全国各地区冬季设计日逐时气象参数
附录B PVT热泵在全国各地区夏季设计气象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与所获奖励
致谢

(2)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课题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太阳能/空气能集热蒸发器及其热泵的数学模型
    2.1 系统构建
    2.2 太阳能/空气能集热蒸发器数学模型
        2.2.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蒸发器太阳辐射换热量
        2.2.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蒸发器总换热量
    2.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压缩机数学模型
    2.4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电子膨胀阀数学模型
    2.5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数学模型
    2.6 制冷剂物性拟合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的计算机仿真
    3.1 TRNSYS简介
    3.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制热工况算法设计
    3.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3.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制热系统物理模型
        3.3.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TRNSYS模型部件型号
        3.3.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TRNSYS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4.1 实验装置
    4.2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优化分析
    5.1 静态工况的建筑热负荷
        5.1.1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
        5.1.2 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
        5.1.3 门窗缝隙渗入冷空气的耗热量
    5.2 压缩机的选型
    5.3 换热器选型分析
        5.3.1 换热器换热量分析
        5.3.2 换热器型号尺寸分析
    5.4 电子膨胀阀的调节区间
        5.4.1 电子膨胀阀常规选型对比
    5.5 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策略
        5.5.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机组在电子膨胀阀不同开度下的机组性能
        5.5.2 热泵机组的EEV阈值对比
        5.5.3 热泵机组的EEV开度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低环境温度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空气源热泵低温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1.2.2 空气源热泵结霜的研究现状
        1.2.3 空气源热泵除霜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实验台搭建
    2.1 引言
    2.2 低环温空气源热泵实验装置
        2.2.1 实验台
        2.2.2 实验过程
    2.3 数据采集系统
        2.3.1 参数测量
        2.3.2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热量计算
    2.4 误差分析
        2.4.1 空气-水热泵供暖实验误差分析
        2.4.2 多联式空调(热泵)供暖实验误差分析
        2.4.3 空气-水热泵除霜实验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源热泵低环境温度供暖可行性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室外温度分段调节吸气状态的控制方法
    3.3 工况实验研究
        3.3.1 制冷剂参数分析
        3.3.2 供暖性能分析
    3.4 严寒地区连续供暖实验结果分析
        3.4.1 室内外环境参数
        3.4.2 制冷剂参数
        3.4.3 供暖性能
        3.4.4 结除霜性能
        3.4.5 低温性能对比
    3.5 供暖质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频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的结霜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变频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图谱
    4.3 严寒地区结霜规律研究
        4.3.1 高温区结霜特点
        4.3.2 中温区结霜特点
        4.3.3 低温区结霜特点
        4.3.4 不同室外温度时结霜周期的变化
    4.4 变频调节对结霜图谱的影响分析
        4.4.1 变/定频空气源热泵结霜图谱的表观变化
        4.4.2 变频调节对蒸发器表面温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气候区空气源热泵结霜特性的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数学模型及验证
        5.2.1 压缩机模型
        5.2.2 冷凝器模型
        5.2.3 经济器模型
        5.2.4 节流阀模型
        5.2.5 蒸发器模型
        5.2.6 模型的求解流程
        5.2.7 模型验证
    5.3 机组在不同气候区的结霜图谱
        5.3.1 热指标对结霜图谱的影响
        5.3.2 寒冷地区结霜图谱的开发
        5.3.3 夏热冬冷地区结霜图谱的开发
        5.3.4 三个气候区结霜图谱的对比
    5.4 机组选型对结霜特性的影响
        5.4.1 北京地区机组选型对结霜特性的影响
        5.4.2 高湿度地区机组选型对结霜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补气除霜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补气除霜技术的提出
    6.3 补气除霜过程的可行性研究
    6.4 补气对除霜影响的定量研究
        6.4.1 实验工况
        6.4.2 最优开度的确定
        6.4.3 稳定性分析
        6.4.4 能量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热泵循环膨胀过程不可逆损失的量化实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膨胀装置能量损失分析
        1.3.2 膨胀装置调节性能分析
        1.3.3 膨胀阀内工质流动模拟
        1.3.4 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和简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膨胀阀内工质热力状态演变过程
    2.1 数学模型
    2.2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2.3 网格独立性验证
    2.4 求解器设置说明
    2.5 模型验证
    2.6 仿真结果与分析
        2.6.1 工质流速分布
        2.6.2 工质压力分布
        2.6.3 工质气相分布
        2.6.4 工质密度分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膨胀过程不可逆损失理论研究
    3.1 非平衡态热力过程
    3.2 熵的物理内涵
        3.2.1 熵的热力学定义
        3.2.2 熵的统计力学定义
        3.2.3 熵的信息学定义
    3.3 熵平衡方程
        3.3.1 熵变的含义
        3.3.2 熵产的组成
    3.4 吉布斯自由焓
    3.5 膨胀过程熵平衡方程及其简化
    3.6 膨胀过程的熵增与气相质量分数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膨胀过程不可逆损失的量化实验设计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原理
        4.1.3 监测参数
        4.1.4 实验方案
        4.1.5 数据处理
    4.2 实验设备选型
        4.2.1 制冷剂
        4.2.2 压缩机
        4.2.3 换热器
        4.2.4 膨胀阀
        4.2.5 测量仪表
        4.2.6 其余部件
        4.2.7 选型结果
    4.3 实验台搭建
        4.3.1 搭建要点
        4.3.2 三维设计图
        4.3.3 搭建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温度工况下阀(组)能力比较
        5.1.1 工况概述
        5.1.2 阀门调节特性
        5.1.3 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的交互影响
        5.1.4 膨胀过程与传热过程的交互影响
        5.1.5 膨胀损失
        5.1.6 温度条件的影响
    5.2 不同流量工况下阀(组)能力比较
        5.2.1 阀门调节特性
        5.2.2 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的交互影响
        5.2.3 膨胀过程与传热过程的交互影响
        5.2.4 膨胀损失
        5.2.5 流量条件的影响
    5.3 阀门特性分析
    5.4 膨胀过程熵增与气相质量分数的关系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5)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复叠制冷系统面临的问题
        1.1.2 冷冻冷藏冷库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复叠循环配置和流程的研究
        1.2.2 系统变工况及中间工况性能的研究
        1.2.3 级间容量比和压缩机频率的研究
        1.2.4 循环工质种类及充注量的研究
        1.2.5 系统部件的研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3.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循环模式与理论分析
    2.1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提出
    2.2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运行模式
    2.3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循环工质选择
    2.4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仿真模型
        2.4.1 压缩机的数学模型
        2.4.2 冷凝器的数学模型
        2.4.3 节流机构的数学模型
        2.4.4 蒸发器的数学模型
        2.4.5 蒸发冷凝器的数学模型
        2.4.6 制冷剂的数学模型
        2.4.7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数学模型
        2.4.8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仿真模型算法
    2.5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模拟分析
第三章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实验台设计与搭建
    3.1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实验台构成
        3.1.1 复叠式耦合制冷实验台
        3.1.2 实验台测点布置
    3.2 实验设备选型
        3.2.1 室外机组选型
        3.2.2 压缩机选型
        3.2.3 电子膨胀阀选型
        3.2.4 蒸发器
        3.2.5 蒸发冷凝器
        3.2.6 辅助设备选型
第四章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4.1 实验台测试工况描述与结果分析
        4.1.1 实验台测试工况及方法
        4.1.2 实验台测试结果分析
    4.2 实验验证工况描述与结果分析
        4.2.1 实验验证工况及方法
        4.2.2 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双蒸发器开闭结合式热泵干燥系统搭建及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泵干燥系统分类及优化
        1.2.2 热泵制冷剂使用研究
        1.2.3 热泵干燥系统应用发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热泵干燥系统设计
    2.1 双蒸发器开闭结合式热泵干燥系统设计
        2.1.1 系统流程设计
        2.1.2 主要控制逻辑
        2.1.3 制冷剂循环状态参数确定
        2.1.4 干燥物料状态参数确定
    2.2 本章小结
3.热泵干燥系统设计计算
    3.1 压缩机选型计算
    3.2 冷凝器设计选型计算
        3.2.1 冷凝器设计计算
        3.2.2 冷凝器选型
    3.3 除湿蒸发器设计选型计算
        3.3.1 除湿蒸发器设计计算
        3.3.2 除湿蒸发器选型
    3.4 外置蒸发器设计选型计算
    3.5 风机选型
    3.6 电子膨胀阀选型
    3.7 本章小结
4.热泵干燥试验台搭建
    4.1 热泵干燥系统辅助器件选型
        4.1.1 热泵系统辅助器件选型
        4.1.2 干燥系统辅助部件选型
    4.2 热泵干燥试验测试系统选型
        4.2.1 空气侧测试设备选型
        4.2.2 热泵系统测试设备选型
    4.3 本章小结
5.热泵系统仿真性能研究
    5.1 热泵系统模型建立
        5.1.1 压缩机模型
        5.1.2 膨胀阀模型
        5.1.3 翅片式换热器模型
        5.1.4 经济器模型
        5.1.5 湿空气模型
    5.2 热泵系统及湿空气模型求解
        5.2.1 热泵系统模型求解
        5.2.2 湿空气模型求解
    5.3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不同蒸发温度下的系统性能随补气量的变化
        5.3.2 不同蒸发温度下的排气温度随补气量的变化
        5.3.3 不同蒸发温度下的中间压力随补气量的变化
        5.3.4 不同空气循环方式对系统除湿效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R245fa高温节流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简介
    1.1 试验装置
    1.2 试验内容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毛细管的关联式分析
    2.2 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系数分析
3 结束语

(8)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仍未有效解决建筑采暖空调问题
        1.1.2 现代建筑对太阳能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1.1.3 热泵与PVT技术的结合为建筑节能提供了新思路
        1.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2.2 太阳能热泵技术研究进展
        1.2.3 太阳能PVT热泵技术研究进展
        1.2.4 天空长波辐射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1.2.5 PVT热泵性能评价及其经济性研究进展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的提出及试验台建立
    2.1 单级压缩吹胀板式PVT热泵多联供系统的提出
        2.1.1 太阳能PVT热泵系统形式的研究
        2.1.2 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2.2 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的提出
        2.2.1 组件结构形式与设计
        2.2.2 组件工作原理分析
    2.3 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性能评价方法
        2.3.1 PVT组件发电性能评价
        2.3.2 PVT组件制热性能评价
        2.3.3 PVT组件制冷性能评价
        2.3.4 PVT组件综合效率确定方法
    2.4 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性能评价方法
        2.4.1 PVT热泵系统供电性能评价
        2.4.2 PVT热泵系统制热性能评价
        2.4.3 PVT热泵系统制冷性能评价
        2.4.4 PVT热泵系统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2.5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的设计
        2.5.1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设备部件确定
        2.5.2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制冷剂管路设计
    2.6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试验台的建立
        2.6.1 吹胀板式PVT热泵试验系统关键设备确定
        2.6.2 吹胀板式PVT热泵试验系统监测控制
    2.7 吹胀板式PVT热泵试验系统误差分析
        2.7.1 误差分析原理简述
        2.7.2 试验系统误差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热电冷性能试验研究
    3.1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热电冷综合性能试验
        3.1.1 夏季气象参数测试与分析
        3.1.2 系统夏季热电冷综合性能分析
    3.2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工况制冷性能试验
        3.2.1 夏季工况气象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2.2 夏季工况系统夜间制冷性能分析
    3.3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工况热电性能试验
        3.3.1 夏季工况系统光伏发电性能分析
        3.3.2 夏季工况系统制热性能分析
    3.4 夏季夜间制冷模式下PVT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4.1 夏季系统制冷运行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4.2 水箱蓄冷特性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4.3 制冷工况下PVT组件表面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3.5 夏季白天热电模式下PVT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5.1 夏季系统制热运行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5.2 夏季制热工况下PVT组件表面温度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过渡季和冬季性能试验研究
    4.1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过渡季综合性能试验
        4.1.1 过渡季气象参数测试与分析
        4.1.2 系统过渡季热电综合性能分析
    4.2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过渡季工况热电性能试验
        4.2.1 过渡季工况系统光伏发电性能分析
        4.2.2 过渡季工况系统制热性能分析
    4.3 过渡季白天热电模式下PVT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3.1 过渡季系统制热运行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4.3.2 过渡季制热工况下PVT组件表面温度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4.4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冬季综合性能试验
        4.4.1 冬季气象参数测试与分析
        4.4.2 系统冬季热电综合性能分析
    4.5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冬季工况热电性能试验
        4.5.1 冬季工况系统光伏发电性能分析
        4.5.2 冬季工况系统制热性能分析
    4.6 冬季白天热电模式下PVT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6.1 冬季系统制热运行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4.6.2 冬季制热工况下PVT组件表面温度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4.7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全年热电冷试验性能对比分析
        4.7.1 系统全年光伏发电性能对比分析
        4.7.2 系统全年制热性能对比分析
        4.7.3 系统全年热电冷试验性能总结
    4.8 本章小结
5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5.1 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传热模型的建立
        5.1.1 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换热过程分析
        5.1.2 吹胀板式PVT组件层间结构能量平衡分析
        5.1.3 吹胀板式PVT组件传热模型的建立
    5.2 PVT热泵系统关键设备部件数学模型的建立
        5.2.1 蓄热水箱内冷凝换热盘管模型
        5.2.2 蓄冷水箱内蒸发换热盘管模型
        5.2.3 压缩机模型
        5.2.4 电子膨胀阀模型
    5.3 模型求解方法及理论解的试验验证
        5.3.1 系统模型求解方法
        5.3.2 理论解的试验验证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适用性与经济性研究
    6.1 户用PVT热泵系统应用方式研究
        6.1.1 设计原则及建筑用能负荷测算方法
        6.1.2 户用PVT热泵热水机组设计
        6.1.3 户用PVT热泵热电机组设计
        6.1.4 户用PVT热泵热电暖机组设计
        6.1.5 户用PVT热泵热电冷暖机组设计
    6.2 不同工况下环境参数对系统热电冷性能的影响分析
        6.2.1 制热工况下环境参数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
        6.2.2 制冷工况下环境参数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
    6.3 户用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经济性分析
        6.3.1 系统经济性评价方法
        6.3.2 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与比较
        6.3.3 系统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及经济运行模式
        6.3.4 集中式PVT热泵能源站系统形式及经济运行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9)喷气增焓变频多联机系统性能提升的方法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变频多联机的分类
        1.1.2 直流变频大多联机的内部结构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家标准对制热量的要求
        1.2.2 现有的主要提升变频多联机制热量方法
        1.2.3 国内外现有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提升变频多联机制热量的方法分析
    2.1 喷气增焓压缩机对制热量的影响
    2.2 板式换热器作为喷气辅助系统对制热量的影响
    2.3 电子膨胀阀调节流量对制热量的影响
    2.4 室外机冷凝器流路对制热量的影响
        2.4.1 流程段数量的确定
        2.4.2 冷媒流量的确定
        2.4.3 流程阻力的计算
        2.4.4 分流毛细管长度的确定
        2.4.5 制冷状态冷凝器换热量的方法计算
    2.5 室外风机风量对制热量影响的方法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频多联机部件与系统的最优选型匹配
    3.1 喷气增焓变频压缩机的选型匹配
        3.1.1 喷气增焓变频压缩机选型参考:
        3.1.2 压缩机的选择需要注意:
        3.1.3 使用标准:
    3.2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匹配
    3.3 电子膨胀阀的选型匹配
    3.4 室外机冷凝器的选型匹配
    3.5 室外风机的选型匹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频多联机部件结构设计及应用
    4.1 承重底盘的结构及应用
    4.2 室外机冷凝器的结构及应用
    4.3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及应用
    4.4 室外风机的结构及应用
    4.5 整体室外机安装效果
    4.6 喷气增焓多联机制冷、制热量计算的建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频多联机制热量变化的实验测试与分析
    5.1 未做提升设计的普通变频多联机实验测试
    5.2 按本方案设计提升后的变频多联机实验测试
    5.3 提升前后的测试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10)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铁站厅能耗现状
        1.2.1 国内外地铁站能耗现状
    1.3 磁悬浮离心机研究现状
        1.3.1 磁悬浮离心机国内研究现状
        1.3.2 磁悬浮离心机国外研究现状
    1.4 方案背景技术简介
        1.4.1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控制系统
        1.4.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现状与发展
        1.4.3 人机界面(HMI)的现状与发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铁站能耗现状
    2.1 轨道交通环控系统能耗构成
    2.2 轨道交通运行能耗影响因素
        2.2.1 风机对能耗的影响
        2.2.2 地铁车站冷源
        2.2.3 照明对能耗的影响
    2.3 轨道交通环控改善途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
    3.1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简介
    3.2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原理
    3.3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特点
    3.4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系统组成
        3.4.1 磁悬浮离心压缩机
        3.4.2 电子膨胀阀
        3.4.3 蒸发器
        3.4.4 冷凝器
        3.4.5 送风机
        3.4.6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结构
    3.5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性能指标
    3.6 本课题空调的配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模型
    4.1 空调试验
        4.1.1 测试样机简介
        4.1.2 试验方案
        4.1.3 空调性能试验
        4.1.4 试验步骤
        4.1.5 试验数据处理数据记录
        4.1.6 空调试验分析
        4.1.6.1 供冷量分析
        4.1.6.2 显热比分析
        4.1.6.3 制冷性能分析
    4.2 空调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空调数值模型的建模方法
    4.3 空调模型
        4.3.1 空调总供冷量模型
        4.3.2 空调显热供冷量模型
        4.3.3 空调功耗模型
    4.4 空调的约束条件设置
    4.5 空调的控制方案
    4.6 PLC控制系统选型
    4.7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8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能优化运行策略及节能效果分析
    5.1 优化控制模式
    5.2 节能优化运行策略及节能效果研究
        5.2.1 定冷量变风量运行模式
        5.2.2 定风量变冷量运行模式
        5.2.3 先变冷量后变风量运行
        5.2.4 先变风量后变冷量运行
        5.2.5 节能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四、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及选型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PVT热泵系统室外设计工况参数及经济性研究[D]. 梁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D]. 王永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低环境温度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提升研究[D]. 魏文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热泵循环膨胀过程不可逆损失的量化实验与理论研究[D]. 杨欣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性能的研究[D]. 杜启含.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6]双蒸发器开闭结合式热泵干燥系统搭建及性能仿真研究[D]. 于彰彧. 中原工学院, 2021
  • [7]R245fa高温节流特性的试验研究[J]. 黄明月,梁祥飞,郑波. 制冷与空调, 2020(09)
  • [8]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特性研究[D]. 周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9]喷气增焓变频多联机系统性能提升的方法与实验研究[D]. 高德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D]. 李鹏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分析及选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