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中人的可靠性研究

软件开发中人的可靠性研究

一、软件开发过程中人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策,刘宏伟,白睿,王瞰宇,王金勇,吕为工,孟凡超[1](2020)在《可靠性模型中故障检测率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故障检测率FDR(fault detection rate)是可靠性研究的关键要素,对于测试环境构建、故障检测效率提升、可靠性建模和可靠性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系统可靠性与确定发布时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对基于NHPP(non-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非齐次泊松过程)类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SRGM(software reliability growth mode)进行概述,给出了建模本质、功用与流程.基于此,引出可靠性建模与研究中的关键参数——FDR,给出定义,对测试环境描述能力进行分析,展示不同模型的差异.着重剖析了FDR与失效强度、冒险率(风险率)的区别,得出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表述.全面梳理了FDR的大类模型,分别从测试覆盖函数视角、直接设定角度、测试工作量函数参与构成方式这3个方面进行剖析,继而提出统一的FDR相关的可靠性模型.考虑到对真实测试环境描述能力的需要,建立不完美排错框架模型,衍生出不完美排错下多个不同FDR参与的可靠性增长模型.进一步,在12个真实描述应用场景与公开发表的失效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不同FDR模型相关的可靠性模型效用,对差异性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FDR模型自身的性能可以支撑可靠性模型性能的提升.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孙延浩[2](2020)在《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调度系统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之一,是保证列车安全、准时、高效运行的重要屏障。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3.5万公里,高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高速度、高密度、大运量的特点对调度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强化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十分关键。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的高耦合性系统。其结构庞大,元素众多、功能复杂。系统内的各种设备不仅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再加上系统内“人”的随机性,导致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变的十分困难。因此目前对于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定性层面的分析上,而未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系统可靠性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关键设备和节点入手,围绕硬件、软件、人因以及系统层级四个维度对可靠性进行深入的解构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梳理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业务功能以及信息交互,并根据系统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属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拓扑网络结构图。通过对系统节点和边的重要度分析,验证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整个调度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得出了列车调度员是中心关键节点,自律机是车站关键节点的结论。(2)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运营或者维护时存在大量的故障记录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词频-逆向文件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和Text-Rank的算法模型,通过该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狄利克雷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主题。通过对系统的关键词和主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车站系统是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故障多发地点,而自律机为车站子系统的故障多发设备。(3)针对系统中自律机设备在可靠性分析中状态方程求解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公式法,该公式使得状态可靠性分析不再通过繁琐的拉普拉斯变换或者C-K(Chapman-Kolmogorov)方程进行求解,通过计算结果证实,该方法与拉普拉斯变换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4)针对自律机设备可靠性分析中忽视自律机切换单元故障以及没有考虑修理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扩展的马尔可夫过程方法,该方法通过引进补充变量法,使得马尔可夫过程依然可以对修理工休假时间和维修时间服从一般分布的自律机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修理工的休假时间对可靠性影响较大,因此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应合理安排修理工的休假时间。(5)针对自律机软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软件故障检测率不规则的问题,通过引进不规则模型参数,提出一种改进的非齐次泊松过程(Non-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NHPP)类的软件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自律机软件测试中。依据测试故障数据。计算出当测试天数为45天时可以达到规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要求。(6)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对于调度员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不可或缺。考虑到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法(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CREAM)易于操作分析,因此在CREAM基本法的基础提出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使得CREAM法对人误操作概率的推算不再是个区间值,将该方法用以调度员的人误概率计算,并以“CTC控制模式转化”和“列控临时限速”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7)针对目前缺乏面向系统层面可靠性综合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群决策和区间二元语义的评估方法。群决策方法降低了专家主观评价系统可靠性带来的主观性。采用区间二元语义作为系统评估的语言,降低了系统可靠性评估过程出现的信息丢失问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李靖宇[3](2020)在《基于边界条件不确定性的建筑形体优化可靠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化,性能导向的建筑设计优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建筑创作方法而受到建筑师的广泛关注。在目前的建筑节能设计中,建筑性能优化的运用逐渐增多,尤其针对建筑形体的优化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建筑设计初期阶段建筑的边界条件尚未确定,例如建筑材料和人员作息,这一情况使建筑形体优化结果的可靠性存疑。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需求和能耗模拟的准确性,必须对建筑形体优化时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对模拟能耗的影响性进行说明和建议,防止因为形体优化结果的不可靠性而影响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本文针对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对建筑形体优化的影响研究开展如下。首先从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对办公建筑形体优化结果影响的既往研究出发,通过文献阅读和整理,从不同的边界条件的设定和办公建筑形体优化的可靠性两个方面,阐述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调研了现有的所需要设置的边界条件,比较了各个边界条件的特点与应用情况。重点研究了透射系数、U值、作息和人员密度对建筑形体优化结果的影响。第二,具体结合rhino、diva和galapagos遗传优化算法,针对办公建筑进行形体优化模拟实验,模拟实验选择DOE基准模型,对哈尔滨、北京、上海、深圳四个不同气候区的城市进行了建筑形体优化,尝试在边界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优化了建筑的形体,具体选择了建筑的长度,窗高和朝向作为优化变量、针对透射透射系数、U值、作息和人员密度四个具有不确定的边界条件,探讨了边界条件不确定性对形体优化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最后,提出了一种随机优化方法,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全局优化设计,降低出现性能极差的极端情况的风险、及各种情况下的性能离散度。论文成果为边界条件的选择对办公建筑的形体优化的可靠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能够帮助建筑师在设计实践中合理选择参数、理解性能优化结果,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武秋石[4](2020)在《倒装封装组件工艺-服役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陶瓷封装的倒装焊器件,因具有优异的热性能、电性能和抗湿气性能,以及长期可靠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可靠电子产品中。随着引脚数量、引脚密度、工作频率以及功耗的增加,封装技术不断改进,新材料、新结构与新工艺不断引进,其在严苛环境中的可靠性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对倒装器件及其封装组件在工艺组装与严苛环境中的服役可靠性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建立了对应试样倒装焊器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生死单元技术模拟了器件的工艺组装过程,并采用全模型-子模型技术对器件在温度循环下的服役寿命进行了预测,发现铜柱凸点在温度循环下最易失效,“短板效应”下其制约了器件的整体寿命;进行了电迁移加速寿命实验,得到了试样的铜柱凸点在不同环境温度和电流密度下的电迁移寿命,并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了凸点中的物理场分布,二者结合修正了对应试样铜柱凸点的电迁移Black方程;建立了试样器件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进行随机振动仿真,进行了随机振动实验得到了试样的一阶频率,对比实验与仿真结果,一阶频率的误差为0.7%,加速度响应误差在2%以内,验证了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实用性,并使用同样的方法探究了系统级封装中的倒装芯片在振动冲击下的响应。使用参数化的方法将上述仿真过程进行了固化,参与开发了针对典型倒装焊器件的考虑工艺组装过程的有限元仿真软件,软件目前可以进行温度循环和振动冲击服役条件下的可靠性仿真和寿命预测,使用软件的正交优化功能对工艺组装过程的温度进行了优化。基于实验和仿真结果分析,为提高相关封装器件可靠性提出了可能的建议。

陈紫起[5](2020)在《基于故障树方法的柴油机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油机作为各种机械设备的主要动力输入,在日常的生产和工作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衡量其质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包含于设计和制造环节,柴油机可靠性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展开柴油机零部件的可靠性研究,找到系统内的薄弱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在工作时的可靠性,还能够为使用或维修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首先将故障树方法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来克服复杂问题的不确定性,使用模糊故障树方法对某型柴油机气门失效进行了可靠性分析,解决了部分事件精确概率获取难度大的问题,使用上行法展开对气门失效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并求得了全部最小割集,计算出顶事件的模糊概率,针对于三角形模糊数使用了中值法求得各底事件的模糊重要度,对比找出影响气门失效的关键底事件。鉴于二态故障树方法无法处理多故障问题的不足,提出使用多态T-S模糊故障树方法对某型柴油机缸套异常磨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提供了基于底事件故障概率或故障状态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可靠性计算方法,并分别计算了缸套磨损在不同故障程度下底事件的T-S模糊概率重要度和T-S模糊关键重要度,通过比较找到了缸套磨损在不同故障程度下的关键底事件。以气门失效故障树为数学模型,使用Matlab程序语言编写了蒙特卡洛仿真程序进行仿真试验验证,提供了各种仿真指标的计算方法如平均无故障时间、底事件重要度等,并得到了可靠度和失效概率等参数随工作时间变化的动态响应曲线,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Matlab GUI界面开发出故障树可靠性分析软件,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软件开发的功能需求,用户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数据的转化和输入,即可快速地实现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和可靠性仿真分析功能,为工程人员提供便利。

陈悦[6](2020)在《基于构件分析的软件可靠性评估与分配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面向对象思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不断成熟,使得构件软件成为当下一种主流的软件形态。构件软件在关键基础设施和安全重要领域的应用日益显着,其可靠性问题受到高度重视。软件可靠性评估与分配工作隶属于可靠性工程前期并贯穿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始终,对提升软件可靠性具有关键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针对现有的软件可靠性研究忽视不同构件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的问题,基于图论思想和Page Rank算法启发定义了构件影响力参数,提出一种三参数构件影响力度量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自影响力、失效影响力和故障传播影响力以计算不同构件作用,并将计算得到的构件影响力直接应用于软件可靠性评估与优化中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了不同构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能够得到合理的结果,且该计算结果可以应用于软件可靠性优化设计中,能够识别相对关键的构件,帮助软件设计人员合理安排时间和分配测试资源。其次,针对软件系统普遍存在的体系结构多样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分析和构件影响力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不同体系结构下构件的交互特征,建立软件系统状态映射机制以完成不同结构下构件到系统状态的转换,建立系统状态转移矩阵,进而利用离散马尔可夫链预测软件可靠性,并在可靠性计算中考虑了构件影响力参数进一步刻画不同构件对系统可靠性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同类方法相比,该模型得到的结果更加接近软件系统的实际可靠性。再次,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鸟群算法的构件软件可靠性分配模型。现有的可靠性分配模型大多忽视了软件系统的构件特征,且原有的鸟群算法处理可靠性分配这类复杂非线性优化问题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本文基于三参数指数型成本函数将可靠性分配问题转化成约束优化问题,并结合构件影响力建立最优分配模型,通过改进初始化方法、引入决策因子以及边界处理三种策略对鸟群算法进行优化,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于新模型的求解中,最终获得更加准确的分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得到的软件可靠性分配结果更加贴合实际,在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上具有重要意义,改进后的鸟群算法收敛速度快、全局寻优能力强且不易陷入局部最优。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内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构件分析的软件可靠性预测框架,基于该框架设计并实现了构件软件可靠性预测系统,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功能设计以及系统实现等,利用该系统可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构件软件的可靠性进行预测。

张瑞恒[7](2019)在《海上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装载中“人”因素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上液体散装危险化学品(简称“危化品”)运输是海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观点看,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结构复杂,尤其是货物装载过程操作步骤繁琐、工况多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本研究以船员为对象,旨在剖析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中影响船员操作可靠性的因子,明确系统中各种因子对船员操作的影响程度,评价在货物装载时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进而从控制人因失误的角度降低其系统的事故概率。基于国内外“人”因素可靠性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的复杂性特点,对系统中影响人因可靠性的因子开展研究。研究可能对人因可靠性产生影响的诸因子,包括货物的理化属性、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货物操作环境等;明晰货物装载流程,将流程细化至工位,辨识高风险工位,针对共管阀、歧管阀、货舱阀等典型风险工位开展人因影响程度研究;考虑在船任职职务、从业资历等因子设计问卷并遴选受访对象101名,调查问题涵盖“人”、“船”、“货物”、“管理”和“环境”五个子系统:运用主层次分析法整理调查数据,将影响因子聚类使其适于模型修正;把THERP与HCR模型优化组合,提出利用THERP-HCR模型对船员操作可靠性进行完整描述,提出以“人”因素为核心的评价模型,克服了原有模型单一以操作失效、以操作时间作为评价标准的缺陷。新模型考虑到船员压力变化及货物装载中污染物质浓度变化等潜在风险因素,提升了预测结果。为使评价方法更为简洁且易于实船应用,基于平板电脑开发了可视平台,有效提高风险预测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装载操作易受船员心理压力、操作背景、从业资历等方面的影响。货物因素中的挥发性、易燃性等因子会加剧船员的心理压力,货物种类繁杂、甲板污染物质浓度的升高,亦会造成船员心理负担,致使失误概率增加。舒适的体感温度则会明显提升操作的可靠性。船舶设备的完善程度,健全的操作规范以及完整的管理体系也可以为操作的可靠性提供有效支持。船员对任务的掌控能力及丰富的从业经验则是对操作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同时,操作员进入工位前的自身心理状态亦对操作的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评价货物装载时的系统可靠性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复杂系统而言安全检查工作尤为重要。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子系统因素中的因子共同作用,才能准确有效地预测出具体情景下的系统可靠性指标。研究成果对提高海上危险化学品运输系统的可靠性,减少人为失误,避免人为失误造成的事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货物装载操作进行风险预测将进一步为研究海上危化品的安全运输提供理论支撑,为海上危化品运输提供最有力的安全保障。

李文秀[8](2018)在《从流水线生产到日本seru生产转换中的人机可靠性研究 ——基于TX公司X产品装配流水线转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企业的制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企业以往使用的流水线生产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个弊端:随着顾客对产品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市场需求由大批量少品种转变成小批量多品种,这需要生产线具有高度柔性,而刚性的传统流水线式生产已经不再满足当代制造企业的需求,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制造方法和模式,日本企业最先开始实施生产模式变革,其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具有高度生产柔性的seru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传统流水线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模式的转变。然而,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为了追求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生产系统的可靠性。这项指标在传统流水线向seru生产模式转换中尤为凸显。因为在生产系统转换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人由单一工作变成多能工、机器设备的拆卸更换等问题,使重新评估转换前后生产系统可靠性这个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而且在对生产系统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在对流水线生产系统可靠性的研究中大都重视机器设备的可靠性,随着重视人的思想越来越被企业所接受,人因可靠性也渐渐被学者们重视,所以,在研究生产系统可靠性要同时考虑人因可靠性和机器设备的可靠性,即人机系统可靠性。所以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流水线生产模式向seru单元生产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对生产系统(人机系统)可靠性的研究。且由于seru生产模式在电子部件行业的兴起,所以本课题以TX电子信息制造公司为背景,通过比较seru单元式生产和传统流水线生产的差异,明确seru生产模式的特征,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VBA编程将其公司生产X产品的装配流水线转换为seru单元生产模式;从人、机器设备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建立人系统的故障模式、故障因素指标、行为形成因子的量化、可靠度计算方法;建立机器系统的故障模式、可靠性指标体系、维修模型、维修周期以及可靠性计算方法;确定流水线生产及seru生产系统的可靠性的分析评价方法。通过对可靠性的比较,为企业转变生产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随着seru生产模式逐渐被企业和学者所熟知,许多文献研究了如何从流水线生产模式向seru生产模式进行转化,但都忽略了转换过程中可靠性的变化。本文对流水线生产系统向seru单元生产系统转换过程中人机系统可靠性进行研究、计算,分析其可靠性的变化,为转换补充了理论依据。(2)在分析人因可靠性时,考虑到了流水线生产向seru单元生产模式转换的过程中,影响人主行为形成因子的变化,如学习能力变强、工作压力变大、操作员不会感到枯燥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到人因可靠性,本文将对其进行量化,并在分析人因可靠性时将其考虑其中。通过研究结果发现:(1)影响流水线生产模式的人因可靠性因素(主行为形成因子)与seru生产模式是不同的。在传统流水线生产模式中,责任心、压力和年龄是影响操作员行为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人因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在seru单元生产模式中,监督、合作能力、年龄、工作空间和工作环境则是影响操作员行为的主要因素。所以通过调整这些因素可以提高人因可靠性。(2)从流水线生产模式转换为seru单元生产模式后,整个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并没有降低,并略有提高。说明转换后的seru单元生产模式系统是可靠的。

钱磊[9](2018)在《自动生成代码的自动驾驶仪软件可靠性设计及优化》文中指出本课题中,研发通用飞机的自动驾驶仪的软件部分主要利用SIMULNK CODER自动代码生成工具实现自动生成。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主要依靠人工编程,编写的代码很容易产生程序缺陷,查找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有时甚至会导致软件的重新开发。特别是在对安全系数要求较高产品上,出现的某些程序缺陷会直接关系到安全。自动生成代码这项技术虽然解决了开发周期和开发效率的问题,但是在软件可靠性方面并没有明确保障,DO-178B标准是对航空机载软件进行适航认证时的标准,是整个民航标准体系的重要标准之一,软件的可靠性能验证原则是通过DO-178B进行确定的。因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通用飞机自动驾驶仪基于自动代码生成的软件的可靠性提升,同时这里知道对于航空电子设备使用的软件的可靠性判定标准是通过DO-178B来进行评估的,本文首先对DO-178B进行研究,明确自动驾驶仪软件可靠性评估标准,在确定软件的设计原则的同时,根据可靠性内容规范要求确定研究思路。由Simulink Coder实现自动生成代码原理可知,生成代码环节是由机器完成,且自动生成代码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只有数学模型配合相应模块的TLC文件,才能实现代码的自动生成,所以明确对于软件可靠性的问题优化思路要从数学模型的描述和建立着手。本文的研究开发工作是基于通用飞机自动驾驶仪这一工程项目的开发,着重于解决自动生成代码的驾驶仪软件可靠性问题,即如何在数学模型建立时就考虑到将来自动生成代码的软件是具有高可靠性的,所以从驾驶仪这就涉及到的关键建立数学模型的模块选取原则、模型的形式化描述方法搭建结构、封装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在数学模型的描述改动与生成的软件代码的关系,然后依照研究结论确定自动驾驶仪数学模型优化思路,并且得到了出能够生成通过DO-178B验认证的、自动生成软件代码的数学模型的设计原则。最后根据所确定的数学模型设计原则,对自动驾驶仪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类型以及模块选用等方面的可靠性设计以及优化,利用模型验证工具,参照DO-178B标准进行评估,最终实现了自动驾驶仪自动生成的软件代码满足DO-178B可靠性要求。

张帅[10](2013)在《基于人因可靠性分析的特殊人群移动终端界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将人作为系统环境的一部分进而探讨人、机器、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系统环境对人失误事件的影响,并针对系统中人的可靠性提出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已经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对残、障、老、弱等特殊人群的关怀,是建立和谐社会与展示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针对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计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信息化服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在移动终端产品领域针对特殊人群进行无障碍界面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残障老弱等特殊人群在生理和心理的弱势上有相似之处,对移动终端设备界面的要求也有相同要素以及共性需求,可以互为借鉴,举一反三。本课题以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为出发点,对用户人误事件、失误模型以及终端设备界面设计进行阐述,探索将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借助人因学原理引入移动终端界面设计研究当中,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移动终端用户人误模型系统的研究分析方法,用来指导界面设计。本课题研究用户在终端设备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机理、人因划分、行为分析,通过研究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过程中的人误事件,对移动终端设备界面进行可靠性分析。最后针对特殊弱势人群(以老年人为例),从人因可靠性的角度去定义和规划特殊人群移动终端界面,进而设计出符合老年人群可靠性需求的产品,来提高目标人群用户体验度以及产品界面的交互可靠性。

二、软件开发过程中人的可靠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开发过程中人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可靠性模型中故障检测率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建模——本质、功用与流程
2 故障检测率FDR——SRGM建模的关键要素
    2.1 SRGM中关键参数
    2.2 测试环境描述能力
        2.2.1 从FDR角度研究CP
        2.2.2 从FDR角度研究测试环境与运行环境差异
    2.3 FDR基本类型
3 FDR与失效强度、风险率/冒险率的区别与联系
    3.1 FDR
    3.2 失效强度
    3.3 风险率/冒险率
    3.4 区别与联系
4 分类与综合视角下的FDR
    4.1 测试覆盖函数视角——FDR与测试覆盖函数的关系
        4.1.1 测试覆盖函数起源——采用设定FDR与测试覆盖率成比例的间接视角
        4.1.2 测试覆盖函数起源——采用与SRGM和TEF建模相同的直接视角
        4.1.3 基于测试覆盖函数的SRGM建模
        4.1.4 测试覆盖函数与故障检测率函数和可靠性的关联
    4.2 直接设定FDR
    4.3 复合式——TE参与的FDR
    4.4 小结
5 FDR性能及其对可靠性模型影响分析
    5.1 统一的故障检测框架模型
    5.2 模型与验证所用的失效数据集
    5.3 性能验证与分析
        5.3.1 拟合性能分析
        5.3.2 预测性能分析
    5.4 讨论
6 研究挑战与趋势分析
    6.1 面临的挑战
        6.1.1 描述软件测试过程长期变化规律的FDR函数
        6.1.2 发布多模式测试环境下的更多构成要素的失效数据集
    6.2 趋势分析
        6.2.1 对考虑FDR参与的可靠性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6.2.2 FDR选择成为一个挑战
        6.2.3 要为最优发布提供有效支持
        6.2.4 基于现有FDR选择融入到可靠性模型中,发挥精准组合作用
        6.2.5 根据FDR对测试策略实施有效指导
7 结束语

(2)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依托课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定义
        1.2.1 系统
        1.2.2 系统可靠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硬件可靠性
        1.3.2 软件可靠性
        1.3.3 人因可靠性
        1.3.4 整体系统可靠性
        1.3.5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
        1.3.6 既有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结构与作用
    2.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概述
        2.1.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岗位设置
        2.1.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内部设备
        2.1.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相关设备
        2.1.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功能
    2.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信息交互
    2.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地位分析
        2.3.1 复杂网络理论基本原理
        2.3.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拓扑结构的构建
        2.3.3 节点和边的重要度排序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故障数据分析
    3.1 故障数据预处理
    3.2 故障关键词提取
        3.2.1 TF-IDF算法
        3.2.2 平均信息熵
        3.2.3 Text-Rank算法
    3.3 隐含狄利克雷模型
        3.3.1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
        3.3.2 参数估计
        3.3.3 确定主题个数K
    3.4 故障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设备可靠性评估
    4.1 车站自律机
    4.2 自律机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4.2.1 硬件可靠性相关指标
        4.2.2 硬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4.2.3 不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4.2.4 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4.3 自律机软件系统靠性分析
        4.3.1 软件可靠性相关定义
        4.3.2 软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4.3.3 经典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4.3.4 改进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4.3.5 自律机软件可靠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REAM的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分析
    5.1 人因可靠性基础理论
        5.1.1 人因失误相关概念
        5.1.2 人因可靠性分析基本方法
    5.2 基于改进CREAM法的人因可靠性评估
        5.2.1 CREAM法理论
        5.2.2 CPC因子的评估细则
        5.2.3 CPC隶属函数的建立
        5.2.4 CPC因子权重确定
        5.2.5 计算人误概率HEP
    5.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评估
        5.3.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工作场景
        5.3.2 CPC评分值的计算
        5.3.3 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群决策的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
    6.1 二元语义基本理论
        6.1.1 二元语义
        6.1.2 区间二元语义
    6.2 群决策评估方法
        6.2.1 群决策在可靠性评估的应用
        6.2.2 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的确定
    6.3 综合平均模型的构建
        6.3.1 雷达图综合模型
        6.3.2 系统可靠性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边界条件不确定性的建筑形体优化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
        1.1.2 模拟辅助设计方法的发展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建筑性能优化的发展
        1.2.2 建筑性能优化结果的可靠性
        1.2.3 现存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1.3.3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要素及评价指标
    2.1 影响建筑能耗的边界条件
        2.1.1 物理参数的不确定性
        2.1.2 设计参数的不确定性
        2.1.3 方案参数的不确定性
    2.2 筑能耗评价指标
        2.2.1 制冷能耗
        2.2.2 采暖能耗
        2.2.3 照明能耗
        2.2.4 其他能耗
    2.3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2.3.1 Energy Plus简介
        2.3.2 Energy Plus负荷算法与能耗模拟流程
        2.3.3 Energy Plus的输入和输出
    2.4 优化算法
        2.4.1 遗传算法
        2.4.2 模因算法
        2.4.3 粒子群优化算法
        2.4.4 蚁群优化算法
        2.4.5 混合蛙跳算法
第3章 能耗模拟优化研究方法构建
    3.1 研究目标
    3.2 不确定边界条件界定
        3.2.1 玻璃透射系数
        3.2.2 外墙U值
        3.2.3 人员作息
        3.2.4 人员密度
    3.3 能耗模拟方法
        3.3.1 建筑能耗模拟流程的建立
        3.3.2 参数化建模平台的选择
        3.3.3 能耗模拟软件
        3.3.4 优化算法的选择
    3.4 能耗模拟优化过程
        3.4.1 优化方法
        3.4.2 标准模型
        3.4.3 优化变量定义
        3.4.4 优化设计设定
        3.4.5 模拟优化方案
第4章 边界条件对建筑能耗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4.1 玻璃透射系数的不确定性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4.1.1 优化一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1.2 优化两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1.3 优化三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2 外墙U值的不确定性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4.2.1 优化一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2.2 优化两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2.3 优化三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3 人员作息的不确定性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4.3.1 优化一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3.2 优化两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3.3 优化三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4 人员密度的不确定性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4.4.1 优化一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4.2 优化两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4.3 优化三个设计参数下的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风险管理的随机优化模型
    5.1 随机优化模型的原理与方法
        5.1.1 随机优化模型的原理
        5.1.2 随机优化的示例
    5.2 随机优化模型的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A 本研究的优化实验数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倒装封装组件工艺-服役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倒装芯片封装技术介绍
    1.2 倒装芯片工艺组装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倒装芯片组件服役可靠性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倒装焊器件工艺-温度循环全流程仿真与寿命预测
    2.1 倒装焊器件有限元全模型
    2.2 全模型工艺组装和温度循环模拟
        2.2.1 工艺组装模拟
        2.2.2 工艺仿真结果分析
        2.2.3 温度循环
    2.3 子模型寿命预测与竞争失效
        2.3.1 铜柱凸点填充料子模型
        2.3.2 板级焊柱子模型
        2.3.3 寿命竞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倒装焊器件铜柱凸点电迁移可靠性研究
    3.1 电迁移加速寿命实验
        3.1.1 试样设计及制备
        3.1.2 实验过程
        3.1.3 电阻实验结果
        3.1.4 铜柱凸点切片结果
    3.2 电迁移有限元仿真
        3.2.1 仿真模型建立
        3.2.2 边界条件加载及求解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电迁移可靠性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倒装焊器件随机振动可靠性研究
    4.1 倒装焊器件随机振动有限元仿真
    4.2 倒装焊器件随机振动实验
        4.2.1 随机振动实验
        4.2.2 振动实验条件
        4.2.3 振动实验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工艺-服役全流程仿真与寿命预测软件开发及其应用
    5.1 软件系统框架
    5.2 软件使用流程
    5.3 工艺温度优化
    5.4 小结
总结和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故障树方法的柴油机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树方法研究现状
        1.2.2 柴油机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故障树和可靠性理论基础
    2.1 故障树理论基础
        2.1.1 故障树方法概述
        2.1.2 故障树的建立
        2.1.3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2.1.4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2.2 可靠性工程理论基础
        2.2.1 基本概念
        2.2.2 常见的寿命分布
    2.3 本章小结
3 柴油机气门失效模糊故障树分析
    3.1 柴油机气门失效模式
    3.2 模糊故障树中的数学基础
    3.3 建立气门失效故障树
    3.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3.5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3.5.1 底事件模糊概率的确定
        3.5.2 顶事件模糊概率计算
        3.5.3 底事件模糊重要度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柴油机气缸套异常磨损T-S模糊故障树分析
    4.1 柴油机缸套异常磨损机理
    4.2 T-S模糊故障树理论基础
    4.3 某型柴油机缸套异常磨损T-S模糊故障树分析
        4.3.1 建立T-S故障树
        4.3.2 构建T-S门规则
        4.3.3 基于信心指数的专家调查法统计底事件概率
        4.3.4 模糊概率分析
        4.3.5 模糊可能性分析
        4.3.6 T-S模糊概率重要度计算
        4.3.7 T-S模糊关键重要度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故障树的可靠性仿真研究
    5.1 蒙特卡洛仿真基础
        5.1.1 蒙特卡洛仿真概述
        5.1.2 蒙特卡洛仿真理论基础
        5.1.3 蒙特卡洛仿真分析流程
    5.2 气门失效故障树-蒙特卡洛仿真
        5.2.1 建立仿真数学模型
        5.2.2 气门失效故障树-蒙特卡洛仿真流程
        5.2.3 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
    5.3 气门失效蒙特卡洛仿真程序
    5.4 仿真结果分析
        5.4.1 平均无故障时间
        5.4.2 可靠度与不可靠度曲线
        5.4.3 底事件重要度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故障树可靠性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6.1 开发环境与技术
    6.2 开发意义及功能需求
    6.3 主要分析算法简介
        6.3.1 故障树矩阵转化方法
        6.3.2 定性分析的实现
    6.4 软件主要界面及功能
        6.4.1 软件的主界面
        6.4.2 使用说明模块
        6.4.3 参数输入模块
        6.4.4 定性分析模块
        6.4.5 仿真模块
        6.4.6 辅助性提示模块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构件分析的软件可靠性评估与分配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可靠性评估技术
        1.2.2 软件可靠性分配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构件软件可靠性及相关技术研究
    2.1 构件软件可靠性组成要素
    2.2 构件软件可靠性评估概述
        2.2.1 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分类
        2.2.2 构件软件可靠性评估的共性需求
    2.3 构件软件可靠性分配概述
        2.3.1 软件可靠性分配模型介绍
        2.3.2 软件可靠性分配算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件影响力定义及其计算过程
    3.1 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及其不足分析
    3.2 三参数构件影响力度量模型
        3.2.1 软件有向图模型
        3.2.2 构件影响力分析
        3.2.3 基于构件影响力的可靠性评估
    3.3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3.3.1 实验设置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结构分析和构件影响力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
    4.1 基于结构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及其不足分析
    4.2 基于结构分析和构件影响力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
        4.2.1 基于结构分析的状态映射机制
        4.2.2 模型实现
    4.3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4.3.1 实验设置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进鸟群算法的构件软件可靠性分配
    5.1 软件可靠性分配技术及其不足分析
    5.2 基于改进鸟群算法的构件软件可靠性分配
        5.2.1 软件可靠性最优分配模型
        5.2.2 IBSA算法
    5.3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设置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构件分析的软件可靠性预测框架及应用
    6.1 构件软件可靠性预测框架
        6.1.1 构件提取与分析
        6.1.2 软件可靠性预测
    6.2 构件软件可靠性预测系统设计
        6.2.1 需求分析
        6.2.2 总体设计
        6.2.3 功能设计
        6.2.4 关键技术实现
        6.2.5 系统实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7)海上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装载中“人”因素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研究现状
        1.2.2 可靠性理论应用及研究现状
        1.2.3 THERP-HCR及CREAM模型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
    2.1 人因失误
        2.1.1 人因失误概念
        2.1.2 可靠性分析的流程
    2.2 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
        2.2.1 CREAM差错分析
        2.2.2 THERP与HCR模型
3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研究
    3.1 系统的构成及主要风险因素
        3.1.1 系统的构成
        3.1.2 系统的主要风险因素
    3.2 货物装载工作
        3.2.1 人员分工安排
        3.2.2 重点操作工位
    3.3 基于THERP-HCR要求分析货物操作
        3.3.1 实船背景
        3.3.2 操作规范
        3.3.3 操作工序
    3.4 THERP-HCR结合方式及因子修正
        3.4.1 因子的关联及修正
        3.4.2 THERP-HCR接口研究
4 THERP-HCR因子调整及概率预测
    4.1 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4.1.1 数据获取
        4.1.2 数据处理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修正因子
        4.2.1 PSF因子评价
        4.2.2 PSF因子调整
    4.3 基于THERP-HCR模型进行货物装载失误概率预测
        4.3.1 事件分析
        4.3.2 概率计算
5 结论印证与评价可视化
    5.1 CREAM法印证
        5.1.1 评价过程
        5.1.2 结果印证
        5.1.3 新模型优越性
    5.2 评价模型可视化程序
        5.2.1 程序辅助模块
        5.2.2 程序计算模块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样式
附录B 危险化学品船舶“TJ”轮基本参数表
附录C “TJ”轮1809航次配载图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从流水线生产到日本seru生产转换中的人机可靠性研究 ——基于TX公司X产品装配流水线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用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流水线生产模式向单元生产模式转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seru生产模式简介及分类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seru生产模式的优点及局限
    2.2 生产系统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机器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人因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2.2.3 人机系统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理论模型构建与分析
    3.1 流水线生产模式向SERU生产模式转化建模
        3.1.1 参数设定
        3.1.2 模型构建
    3.2 生产系统可靠性建模
        3.2.1 机器可靠性
        3.2.2 人因可靠性
        3.2.3 人机系统可靠性模型
4 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4.1.1 TX公司介绍
        4.1.2 X产品装配线介绍
        4.1.3 现有X产品装配流水线存在的问题
    4.2 流水线生产模式向SERU生产模式转化
        4.2.1 参数求解
        4.2.2 模型求解
    4.3 生产系统可靠性
        4.3.1 流水线生产系统可靠性
        4.3.2 seru生产系统可靠性
    4.4 案例评述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自动生成代码的自动驾驶仪软件可靠性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通用飞机与自动驾驶仪发展概述
    1.2 自动驾驶仪软件开发环境
    1.3 自动驾驶仪的软件可靠性
    1.4 基于数学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与自动代码生成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件可靠性理解评价
    2.1 DO-178B内容
        2.1.1 DO-178B简介
        2.1.2 软件开发过程要求
        2.1.3 数据及结构要求
        2.1.4 软件可读性要求
        2.1.5 软件符合性评审
    2.2 DO-178B的标准解读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建模工具Simulink下的软件设计和自动生成代码解析
    3.1 自动代码生成的操作方法
    3.2 自动代码生成的软件结构
    3.3 代码度量报告
    3.4 模型接口函数报告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建模工具SIMULINK对自动代码生成的影响
    4.1 解算器与采样时间
    4.2 M函数
    4.3 模块的封装
    4.4 输出信号整合模块
    4.5 State flow状态机模式的应用
    4.6 提升代码可读性的
    4.7 总结
第五章 :自动驾驶仪软件可靠性设计及优化
    5.1 自动驾驶仪模型介绍
    5.2 模型可读性优化
        5.2.1 模型中变量配置
        5.2.2 为模型关联数据
    5.3 自动驾驶仪模型优化
        5.3.1 按钮及编码旋钮输入模块
        5.3.2 人机交互模块
        5.3.3 自动飞行控制律模块
    5.4 软件可靠性验证
        5.4.1 软件可靠性验证工具
        5.4.2 软件可靠性检测结果
    5.5 软件装机测试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基于自动驾驶仪的软件可靠性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人因可靠性分析的特殊人群移动终端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终端交互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人因可靠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思路
2 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因可靠性分析概念
        2.1.2 人因可靠性分析特点
        2.1.3 数学表达式
    2.2 人误基本概念
        2.2.1 人误的概念
        2.2.2 系统中人误的特点
    2.3 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
        2.3.1 方法汇总
        2.3.2 第一代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
        2.3.3 第二代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
        2.3.4 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比较标准及比较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移动终端人因可靠性
    3.1 移动终端界面设计
        3.1.1 移动终端人机界面概念
        3.1.2 移动通讯终端人机界面构成因素
        3.1.3 移动通讯终端人机界面评价
    3.2 移动终端界面人机系统
        3.2.1 移动终端界面人机环境
        3.2.2 人机系统中用户和机器能力比较
    3.3 移动终端用户人误事件
        3.3.1 移动终端用户人误事件的定义
        3.3.2 人误事件分类
        3.3.3 人的绩效水平与人误类型
        3.3.4 行为失效方式
    3.4 用户人因可靠性的心理学分析
        3.4.1 用户的心理系统的结构
        3.4.2 用户心理影响因素
        3.4.3 人误事件的认知行为模型
        3.4.4 移动终端用户失误过程分析
        3.4.5 终端设备用户人误事件分析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移动终端用户人误模型
    4.1 用户人误事件发生机理
        4.1.1 行为响应模式
        4.1.2 用户操作影响因素
    4.2 人误模型分类
        4.2.1 因果型人误模型
        4.2.2 现象型人误模型
        4.2.3 行为型人为失误模型
        4.2.4 人为失误模型评析
    4.3 用户信息处理系统人误分析
        4.3.1 移动终端信息处理系统模型
        4.3.2 感知系统人误因子
        4.3.3 认知决策系统人误因子
        4.3.4 运动(反应)系统人误因子
    4.4 人误模型在移动终端界面设计领域的应用
        4.4.1 移动终端用户人误模式
        4.4.2 移动终端用户人误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特殊人群用户移动终端界面设计——以老年人群为例
    5.1 特殊人群概述
        5.1.1 特殊人群
        5.1.2 移动终端涉及到的特殊人群分类
        5.1.3 针对特殊人群的交互设计
    5.2 老年人群特征
        5.2.1 老年人群确定
        5.2.2 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
    5.3 老年人用户可靠性因子
        5.3.1 老年人可靠性生理因子
        5.3.2 老年人可靠性感知因子
        5.3.3 老年人群认知可靠性因子
    5.4 老年人群可靠性分析
        5.4.1 老年人群用户人误特征和行为形成因子
        5.4.2 老年人群用户人误模型
        5.4.3 老年人移动终端可靠性设计原则
    5.5 老年人智能手机界面设计实践
        5.5.1 设计定位
        5.5.2 交互原型
        5.5.3 设计展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软件开发过程中人的可靠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可靠性模型中故障检测率研究述评[J]. 张策,刘宏伟,白睿,王瞰宇,王金勇,吕为工,孟凡超. 软件学报, 2020(09)
  • [2]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孙延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基于边界条件不确定性的建筑形体优化可靠性研究[D]. 李靖宇. 深圳大学, 2020(02)
  • [4]倒装封装组件工艺-服役可靠性研究[D]. 武秋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故障树方法的柴油机可靠性研究[D]. 陈紫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构件分析的软件可靠性评估与分配模型及应用[D]. 陈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海上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装载中“人”因素可靠性研究[D]. 张瑞恒.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从流水线生产到日本seru生产转换中的人机可靠性研究 ——基于TX公司X产品装配流水线转换[D]. 李文秀.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9]自动生成代码的自动驾驶仪软件可靠性设计及优化[D]. 钱磊.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基于人因可靠性分析的特殊人群移动终端界面设计研究[D]. 张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软件开发中人的可靠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