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小学对田径运动三个项目实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范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武[1](2021)在《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少儿趣味田径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项目,形式多样,趣味性高,器材更加安全环保,更能增强少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跟传统田径教学比较,少儿趣味田径能对小学生某些生理指标上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惧症状等维度上,更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江西省小学田径项目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在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分析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从而总结出适用于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的推广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形式新颖,结构完整,相较于传统田径项目竞技性稍弱,趣味性更强,适合在小学阶段开展,在江西省小学推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江西省小学的场地器材、田径教学环境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满足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的推广需要。(3)江西省小学传统田径课的开展受场地器材、趣味性普适性低等诸多问题的制约,亟待改革。(4)少儿趣味田径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但江西省的推广情况不容乐观,可向该项目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宣传推广、师资培养、实验学校开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学习借鉴。(5)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优势:相关法规政策大力支持;对场地要求低;形式新颖,器材专有化;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学生对少儿趣味田径项目认可度较高。(6)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劣势:相关赛事的缺乏、成本偏高;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宣传。(7)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机遇: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得到一线体育教师认可;强大互联网的宣传;顺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要求。(8)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挑战:其他新型项目的兴起;与传统田径教学理念的融合;应试教育思想的转变。根据以上结论,针对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的推广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试点学校,以点带面进行推广。(2)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专业人才。(3)融合传统田径课,加强少儿趣味田径项目课程化的研究。(4)积极组织或参与相关比赛。(5)改进器材的研究开发,购买替代器材。
张圣杰[2](2021)在《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径运动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田径运动对于提升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发现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期望能了解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为本地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田径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运城市区内五所高级中学的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分析处理。研究结果显示:(1)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师队伍中,体育教师大多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学历占比不多,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一些专业培训较少,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职称结构层面,体育教师参差不齐;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不均衡;(2)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田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和重复性大,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田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考核形式单一,田径教学计划准备不够充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学校的体育课时设置不足,经常有其他学科教师占课现象,授课中时常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课外体育活动相对较少;(3)学生对于田径课的认知和态度并不是很理想,大多喜欢一些风险系数较高的田径项目,这和学校所教授的田径内容也相悖。了解田径知识的途径非常匮乏;(4)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环境差异性较大,田径教学场地、配置水平参差不齐,体育场地和器材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由于经费来源较少和学校相关负责的领导层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场地的维修和器材的购入情况严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财力和物力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之上,为使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更加趋向合理化,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田径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经费;(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田径教学能力;(3)改变田径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突显学生主体性;(4)改进田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5)加大田径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经费。
周维[3](2020)在《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变化及学生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效果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媒介,每年至少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必须环节。高校田径运动会曾经是高校师生的一个欢乐盛会,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不知什么时候,就发生了蜕变。广州大学城建立已经十多年了,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对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参与情况进行研究,整体把握变化特征和学生参与现状,探寻田径运动会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改革措施,可以为广东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大学城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八所高校师生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广州大学城8所高校开展田径运动会的基本情况;广州大学城8所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发展变化;广州大学城8所高校的田径运动学生参与情况的调查。结论如下:(1)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主办情况:田径运动会举办时间主要在秋季,周五和双休日;一半高校把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一起主办;比赛项目设置传统,集体项目、耐力和投掷项目少,缺乏新意;实际的参赛人数不多。(2)发展变化:学校重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学院、学校、教师和学生;学生荣誉感降低,师生联系少,领导事多,学院压力大是主要原因。闭幕式氛围和仪式变化明显减弱,开幕式规模很大,但各方积极性没有很好调动,典礼形式单调,互动不足;学生裁判员增加明显,志愿者或后勤人员变化不大,学生观众减少最为明显,运动员实力差距大;不愿意参加的学生不断增多。学院组织不力,学生集体荣誉感降低或受其他因素影响是根本原因。比赛项目减少、学生喜爱项目主要是跳跃类、短跑和接力项目。运动成绩差异显着,比赛时间安排紧凑,兼项安排有冲突;比赛氛围不浓,学生宣传少,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拼搏精神减弱。(3)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学生分为运动员、裁判、志愿者与后勤人员、观众、完全不参加学生。运动员表现出积极、努力拼搏,裁判大部分是体育部(学院)派遣,志愿者和后勤人员积极性高,少数学生当观众,大部分同学根本不参与。运动会缺乏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点,比赛氛围不浓厚,运动员身体素质不好,运动技术一般较差,运动成绩差,与学习成绩、加分无关等因素是学生不参与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意志不坚定,集体意识逐渐单薄,班级的凝聚力降低,奉献意识淡化,强调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愿意参加到田径运动会。应对运动会变化,激励学生参与的对策:(1)提高学校对田径运动会的重视程度,纳入学生体育课加分;(2)调整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和赛程安排,合并教师趣味运动会;(3)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利用明星运动员的明星效应,提高田径运动会的学生参与率;(4)进行田径运动会的多方面发展等。
李春梅[4](2020)在《趣味田径教学促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16周的趣味田径教学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从而为趣味田径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实证经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选取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8级4个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体育课教学中引入趣味田径教学法,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学期后对两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经过16周的趣味田径教学,实验前后组内比较,实验组同学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未见显着性差异;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具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身体素质指标中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以及1000米跑成绩具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50米跑成绩呈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3)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体质健康评分与实验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提高,其中实验组提高幅度更大。(4)实验组的体质健康评分达标率明显提高,从79.5%提高到97.3%。(5)实验后,实验组的的体育乐趣调查量表的得分显着提高,平均分从42.89提高到53.97。研究结论:(1)十六周的趣味田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十六周的趣味田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田径的乐趣。(3)趣味田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唐海峰[5](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莫红艳[6](2019)在《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以永州市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主席在诸多报告中反复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田径是运动之母,因其有多种功能和价值被流传至今,但田径特别是田径教学因为发展不平衡而出现了许多困境。本论文以永州市农村初中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旨在发现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困境,探讨出适合农村初中田径教学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和实践参考。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永州市15所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困境主要有:(1)田径教学条件的困境: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场地不完善;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器材配备质量不高;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师资力量不足。(2)田径教学内容的困境: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单一;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3)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困境:农村初中田径教学方法传统;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足。(4)田径教学过程的困境: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的创新不够;农村初中学生对田径教学认知表浅,参与积极性不够。(5)田径教学评价的困境:农村初中田径教学评价内容体系不全面,评价内容不具有可选择性;过分注重田径教学的终结性评价,轻视了过程性评价。针对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有:(1)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条件;加大优秀田径专项人才引进力度,壮大师资队伍。(2)农村初中学校:积极开展与田径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加大趣味田径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强田径文化的宣传,营造浓厚田径教学氛围。(3)农村初中教师:改进田径教学模式;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采用多元化的田径教学评价方式。(4)农村初中学生:树立田径教学的主体意识观念;自主获取田径教学相关知识、技能和技巧;积极参与田径课程的学习,提升内需意识。
陈述保[7](2019)在《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评价困境及溶解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体育院校体教专业本科田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历经多轮改革,日渐成熟。但依然面临着与国家教育、社会市场需求、院校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深化、新时期体育院校田径教育教学实践不协调等问题。为给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评价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科学研究方法以我国14所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评价现状为对象,对其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与方法等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田径课程教学评价是指以国家宏观政策目标、社会中观市场目标、院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微观目标为依据,对田径教学活动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价值做出的判断过程,是田径教学综合效益考量的主客观标准。2.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现状:1)各院校有清晰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但部分院校缺乏宏观的国家政策目标与中观社会目标,四维目标的趋同性差异显着;2)各院校课程内容宏观设置趋近,但微观比例差别较大,内容设置与国家、社会、院校三维目标服务度差异较大;3)各院校课程教学考核模式多元,考核主体为教师与院校,考核内容比率也有所侧重,但与教学内容重合度差异较大。3.我国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评价困境:1)国家政策目标、社会需求目标、院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目标四位一体性较弱,错位现象普遍;2)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不够系统、全面、且内容安排内在逻辑性不强,缺乏梯级性规定;3)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的多元性、科学性、有效性不足;4)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约束力不强,缺乏制度执行率。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如下策略:1.各院校及田径教研室专项课教师要深入剖析国家田径专项人才培养政策、了解社会市场田径专项人才实际需求,制定四位目标一体的课程教学评价目标系,避免目标错位,教学走偏。2.课程内容设定要严格按照四维目标制定,在遵循田径项目教学基本特征的前提下,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即田径运动技能传存能力培养,严格把握院校体教培养中小学田径师资这一个目标。另外不同单项课程学习内容应有合理的难度梯级划分,避免教学重复效果不高,确立技能逐年考核难度升高,达标成绩考核保持或弱降,确立技能考核具体可操作标准,并达成我国体育院校技能标准统一。3.拓宽考核主体范围,委托社会做第三方考核主体,弱化考核主体专制权,实现学生参与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档案记录。4.加强评价制度建设,考核方式以官方考核为主,打造评价连续体系,严格评价奖惩制度,强化评价制度执行率。
董雅梅[8](2019)在《山东省部分民营田径俱乐部发展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山东省部分民营田径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山东省民营田径俱乐部的发展前景良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山东省民营田径俱乐部的组合形式更偏向于群众体育,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培养专业或高水平运动员的民营田径俱乐部数量偏少,无法完全满足青岛市、济南市两个地区田径运动市场的需求。本研究所调查的4家俱乐部的基本运行状况比较稳定,在其项目开展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其次,在赞助方面4所俱乐部面临赞助的持续性不长、赞助的主流队伍并没有形成等方面的困扰。在其俱乐部经费收支方面,目前4所俱乐部的收支结构较为简单,俱乐部收支基本可保持持平。此外,俱乐部还受到筹资途径不多、宣传力度不够、教练员队伍结构不稳定方面影响,限制了俱乐部的长期发展。再次,由于俱乐部发展定位不同,学员基本情况也有不同的差异,各俱乐部的学员招募、训练时间、培养目标等各有不同。最后,4所俱乐部在招生层面受学员运动动机、运动成绩、教练员、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根据俱乐部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与相关赞助商沟通,确立长期合作伙伴。积极提高俱乐部品牌影响力,争取做到“文体联姻、体育搭台、企业唱戏、双享共赢”的良好发展效果,逐渐增加培训类乃至职业类民营田径俱乐部的数量。引进专业人才,与学校或各类俱乐部之间长期友好往来,相互联合。挖掘项目优势,培养人才,积极输送人才、推荐优秀后备人才,形成“你来我往”的人才合作交流渠道。利用俱乐部现有的优势项目训练技术,代培人才,换取资源。加强把控俱乐部资金支出与统筹,开源节流。了解俱乐部成员情况,对现阶段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与场地设施做好评估工作,收集意见和建议,作出相应的改善和调整。提高敏政治锐度,抓住国家政策方向,积极参与“我要上奥运”、“田径街头挑战赛”等影响力大的新型体育赛事。以此为发展契机,提升俱乐部的社会影响力。
胡猛[9](2019)在《一校一品体育品牌建设下中小学田径课程发展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文中认为中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处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学校体育丰富多样。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思想不断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近些年国家颁布实施的有关学校体育政策和意见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如:“阳光体育”、“一校一品”、“校园足球”等项目。在全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校体育建设过程中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类似体操,田径等运动项目却遭冷落。深圳市龙华区建立时间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龙华区成立以来区教育部门就在全区中小学推行“一校一品”学校品牌体育建设,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田径运动项目在学校品牌建设背景下的发展举措,分析中小学田径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品牌建立对田径运动项目的不利影响,以更好的服务于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田径课程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查阅、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深圳市龙华区一校一品建设模式概况以及区田径发展现状。宏观到微观系统的分析区域发展政策、学校管理以及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现一校一品建设过程中对田径项目的影响和不利因素,最终得出结论。1、龙华区在实施一校一品学校品牌体育建设过程中成绩显着,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的模式进行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并通过建立品牌体育学校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一校一品学校品牌体育建设的成果显着,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断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均得到有效的提升。2、在一校一品品牌体育的建设背景下,龙华区中小学田径课程发展并不乐观,由于其地理、经济发展和人口等原因,学校田径运动场地普遍偏小,生均场地面积不足。在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同学很少参与田径运动,这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存在不利的影响。3、影响学校田径课程开展的因素较多,在龙华区一校一品建设过程中区教育部门对品牌建设规范化的管理、学校领导者对田径课程的认知态度以及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行为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田径课程的发展。4、在一校一品建设过程中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加强对学校体育建设的监督和评价,改善学校田径运动场地和器材,加大经费的投入从而保障学校田径课程开设和发展。在田径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田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田径课的趣味性。
张扬[10](2018)在《“趣味田径”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被誉为“运动之母”,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项目之一,田径运动课程对于发展学生体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对公共体育田径课兴趣度和选项率逐渐降低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田径课单一、枯燥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缺乏对课程热情,素质锻炼也就随之下降,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所以,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不仅需要发展,同时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创新,吸引大学生重新回到田径场。2000年国际田联为推动田径运动发展,设计了趣味田径项目,趣味田径创新了项目内容,丰富了教学方式,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的田径课程。目前已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广受好评。但目前在高校的应用较少。本研究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应用趣味田径的可行性,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为研究对象,选取两个班级学生为教学实验对象,其中对照班进行传统田径课内容授课,实验班进行趣味田径内容授课。运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其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实验校基本情况调查研究可知,学生对课程开展场地与器材较为满意;通过考察与访谈后也总结出在田径课选课制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未能达到学生满意,今后尚需完善。2、通过对实验班进行趣味田径教学,利用多变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课程体验。根据学生对趣味田径项目内容、教学方式、田径技术培养、课外生活影响的调查结果中,均表现出很高的满意度与兴趣度。其中对趣味田径项目内容兴趣度89%,田径技术培养满意度89%。学生对趣味田径内容的喜爱,也体现出趣味田径教学的良好效果。3、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进行课堂兴趣体验的研究。实验前两班在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探索性、愉悦感、总体兴趣六个维度总分的T检验结果P值均大于0.05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后两班学生六个维度T检验结果P值均小于0.01故具有非常显着差异。趣味田径以新颖的器材、多样的项目、丰富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激发着学生的兴趣,所以,对学生课堂体验的兴趣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班。4、通过调查结果得知,在参与趣味田径内容过程中,学生不论是组长、裁判还是普通队员,都能够对学生自身组织管理、合作交流、担当、以及自信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作用。5、教学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进行测量,两班学生在身体素质与形态上T检验结果P值均大于0.05故无显着性差异。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五个项目身体素质测试,T检验结果表明,在立定跳远、实心球、50米跑三个项目P值均小于0.01故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班高于对照班。所以证明趣味田径对学生在立定跳远、50米跑、实心球三个项目素质提高相比传统田径教学有显着提高作用。6、通过上述研究证明趣味田径课程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传统田径课程的不足之处,希望今后高校发展与改进传统田径课可借鉴趣味田径优秀之处,最终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的体育教育环境。
二、日本小学对田径运动三个项目实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范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小学对田径运动三个项目实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范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势严峻 |
1.1.2 传统田径课程在小学开展受限 |
1.1.3 少儿趣味田径概念的提出及其价值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趣味田径文献时间分布 |
2.3.2 趣味田径知识主体分布 |
2.3.3 趣味田径研究热点、前沿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SWOT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分析 |
4.1.1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的基本构成 |
4.1.2 少儿趣味田径与传统田径的区别 |
4.1.3 少儿趣味田径与传统田径的联系 |
4.2 江西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
4.2.1 运动场地及器材情况分析 |
4.2.2 江西省小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 |
4.2.3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 |
4.2.4 领导对田径教学态度 |
4.3 江西省小学课外田径活动现状分析 |
4.3.1 江西省小学体育社团开展情况 |
4.3.2 江西省小学课间操开展情况 |
4.3.3 田径运动会的开展情况 |
4.4 少儿趣味田径开展情况调查 |
4.4.1 少儿趣味田径在我国开展情况 |
4.4.2 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在江西省开展情况 |
4.4.3 少儿趣味田径在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
4.5 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SWOT分析 |
4.5.1 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SWOT因素筛选 |
4.5.2 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优势(strength)分析 |
4.5.3 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劣势(weakness)分析 |
4.5.4 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4.5.5 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威胁(threat)分析 |
4.5.6 少儿趣味田径的SWOT矩阵分析 |
4.6 少儿趣味田径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策略 |
4.6.1 培养专业人才,扩大师资力量 |
4.6.2 加大器材的开发,购置替代器材 |
4.6.3 利用竞赛及其他体育活动进行推广 |
4.6.4 扩大宣传途径 |
4.6.5 设立奖励机制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江西省小学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3(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4(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2)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项目开课情况 |
3.2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 |
3.2.1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2.2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情况 |
3.2.3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所学专项分布情况 |
3.2.4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量 |
3.2.5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调查 |
3.2.6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 |
3.3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基本情况 |
3.3.1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对田径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
3.3.2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执行情况 |
3.3.3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计划的制定情况 |
3.3.4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编写教案的情况 |
3.3.5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
3.3.6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
3.3.7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考核调查分析 |
3.3.8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调查分析 |
3.3.9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组织形式调查分析 |
3.4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学生田径学习的基本情况 |
3.4.1 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学习动机 |
3.4.2 学生喜欢的田径项目 |
3.4.3 学生对田径课学习的认识及态度情况 |
3.4.4 学生学习田径知识的途径 |
3.4.5 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学习方式 |
3.5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 |
3.5.1 学校场地现状 |
3.5.2 田径教学器材设施现状 |
4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提高对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 |
5.2.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田径教学能力 |
5.2.3 改变田径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突显学生主体性 |
5.2.4 改进田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
5.2.5 加大田径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经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简介 |
(3)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变化及学生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发展面临困境 |
1.1.1.1 学生参加人数少 |
1.1.1.2 比赛项目传统单一、难度大、参与性小 |
1.1.1.3 集体性与娱乐性不强 |
1.1.2 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
1.1.2.1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
1.1.2.2 促进高校体育改革,拓展高校体育功能 |
1.2 研究目的 |
1.2.1 分析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发展变化 |
1.2.2 探寻广州大学城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状况 |
1.2.3 为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提出参考意见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的研究 |
2.1.2 高校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现状的研究 |
2.1.3 高校田径运动会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 |
2.1.4 高校田径运动会与现代技术结合方面的研究 |
2.1.5 关于高校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基本情况 |
4.1.1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举办时间和天数 |
4.1.2 广州大学城8所高校田径运动会的举办形式 |
4.1.3 广州大学城田径运动会比赛参加人数调查 |
4.1.4 广州大学城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调查 |
4.2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变化 |
4.2.1 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的变化 |
4.2.1.1 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的具体变化 |
4.2.1.2 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的减弱表现 |
4.2.1.3 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的减弱的原因分布 |
4.2.1.4 改善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减弱的措施分布 |
4.2.2 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变化 |
4.2.2.1 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的具体变化 |
4.2.2.2 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的减弱表现 |
4.2.2.3 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减弱的原因分布 |
4.2.2.4 改善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减弱的措施分布 |
4.2.3 田径运动会参与人数变化 |
4.2.3.1 参加田径运动会人数的具体变化 |
4.2.3.2 参加田径运动会人数减少的表现 |
4.2.3.3 参加田径运动会人数减少的原因 |
4.2.3.4 改善田径运动会人数减少的措施 |
4.2.4 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变化 |
4.2.4.1 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的具体变化 |
4.2.4.2 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减弱的表现 |
4.2.4.3 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减弱的原因 |
4.2.4.4 改善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减弱的措施 |
4.2.5 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的具体变化 |
4.2.5.1 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变化的具体表现 |
4.2.5.2 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变化减弱表现 |
4.2.5.3 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变化减弱的原因 |
4.2.5.4 改善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变化措施 |
4.2.6 田径运动会主要变化 |
4.2.7 学生对运动会竞技项目喜爱程度 |
4.2.7.1 学生对竞赛的热爱程度 |
4.2.7.2 学生对田赛的热爱程度 |
4.2.7.3 学生对全能项目的热爱程度 |
4.2.7.4 学生对集体项目的热爱程度 |
4.2.8 学生参加意愿 |
4.3 广州大学城田径运动会的学生参与 |
4.3.1 田径运动会的学生运动员 |
4.3.1.1 学生运动员参赛动机 |
4.3.1.2 学生运动员参赛存在的问题 |
4.3.1.3 学生运动员参赛的优化措施 |
4.3.2 田径运动会学生裁判员 |
4.3.2.1 学生裁判员参与动机 |
4.3.2.2 学生裁判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
4.3.2.3 学生裁判员工作优化措施 |
4.3.3 田径运动会学生志愿者或后勤人员 |
4.3.3.1 学生志愿者或后勤人员的参与动机 |
4.3.3.2 学生志愿者或后勤人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
4.3.3.3 学生志愿者或后勤人员工作的优化措施 |
4.3.4 田径运动会学生观众 |
4.3.4.1 学生观众的参与动机 |
4.3.4.2 学生观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4.3.4.3 学生观众参与的优化措施 |
4.3.5 没有参加田径运动会的学生 |
4.3.5.1 学生不参与田径运动会学生的主要原因 |
4.3.5.2 提高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的优化措施 |
4.4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田径运动会的举办时间紧凑、与特定节假日冲突 |
4.4.2 参与田径运动会的学生人数少 |
4.4.3 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传统、枯燥 |
4.4.4 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对田径运动会的重视程度降低 |
4.4.5 开幕式和闭幕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小 |
4.4.6 学生参加田径运动会容易受身边同学影响 |
4.4.7 传统的田径运动会遭到现代新型娱乐的冲击严重 |
4.4.8 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体育拼搏精神明显下降 |
4.4.9 缺乏吸引学生参与的集体运动项目 |
4.4.10 多校区却在一个校区举办 |
第五章 改善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的对策 |
5.1 提高学校对田径运动会的重视程度 |
5.1.1 学校领导加大对田径运动会的支持力度 |
5.1.2 适当增加对运动会的资金投入 |
5.1.3 鼓励各学院老师参与运动会 |
5.1.4 将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连接 |
5.2 调整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和赛程安排 |
5.2.1 提高现有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的创新性和丰富性 |
5.2.2 丰富开幕式和闭幕式内容和形式 |
5.2.3 合理安排田径运动会的开展天数和时间段 |
5.2.4 灵活设置参赛名额 |
5.2.5 实行田径运动会转型 |
5.2.6 完善田径运动会的志愿者与后勤服务系统 |
5.3 提高田径运动会的学生参与率 |
5.3.1 鼓励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会的编排、策划及裁判队伍中 |
5.3.2 实行多样的奖励机制 |
5.3.3 开通线上和线下学生意见和建议反馈通道 |
5.3.4 加大学生集体精神和拼搏精神教育 |
5.3.5 加大明星效应宣传 |
5.4 进行田径运动会的多方面发展 |
5.4.1 田径运动会与商业赞助结合 |
5.4.2 进行不同院校间的合办,同台竞争 |
5.4.3 为优秀的运动员提供更大展示舞台 |
5.4.4 提前查阅天气,场地状况,设置突发事件预备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1.1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主办情况 |
6.1.2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变化 |
6.1.3 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专家效度检验问卷 |
附件二:教师问卷 |
附件三:学生问卷 |
致谢 |
附件 |
(4)趣味田径教学促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趣味田径的概念 |
2.1.2 趣味田径教学的概念 |
2.1.3 趣味田径教学与传统田径教学的区别 |
2.1.4 体质的概念 |
2.1.5 健康的概念 |
2.1.6 体质健康测试相关指标的概念和意义 |
2.2 关于田径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田径教学环境研究 |
2.2.2 高职院校田径课程开展情况的现状研究 |
2.3 关于田径运动促进健康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对策的研究 |
2.5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体质的研究 |
2.6 关于趣味田径教学的相关原则 |
2.6.1 趣味田径教学内容的创编原则 |
2.6.2 趣味田径教学内容的创编方法 |
2.6.3 趣味田径教学实施原则 |
2.7 国内趣味田径教学的研究 |
2.7.1 趣味田径教学在我国中小学运用的相关研究 |
2.7.2 趣味田径教学在我国高校运用的研究 |
2.8 国外趣味田径教学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个案分析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指标对比分析 |
4.1.1 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比较分析 |
4.1.2 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分析 |
4.2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对比分析 |
4.2.1 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比较分析 |
4.2.2 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指标对比分析 |
4.3.1 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2 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分析 |
4.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指标对比分析 |
4.5 实验组体质测试成绩提高的原因及分析 |
4.6 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评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
4.7 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的统计与分析 |
4.8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学生体育乐趣量表测试结果对比 |
4.9 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学生个案分析 |
4.9.1 班主任对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观点 |
4.9.2 体育老师对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观点 |
4.9.3 对照组学生访谈及个案分析 |
4.9.4 实验组学生访谈及个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期间的上课内容 |
附录二 :体育乐趣调查量表 |
附录三 :体育乐趣调查量表评分标准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历史研究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访谈法 |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
4.1 伴生诠释 |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以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逻辑起点:顺应体育课程改革形势的应然选择 |
1.1.2 客观需求: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
1.1.3 现实动因:学生对田径课程兴趣不高的现实困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农村初中 |
1.3.2 田径教学 |
1.3.3 困境 |
1.3.4 田径教学困境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创新之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研究的理论解读 |
3.1.1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
3.1.2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困境的类型 |
3.1.3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
3.2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现状审视 |
3.2.1 田径教学条件的现状 |
3.2.2 田径教学内容的现状 |
3.2.3 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状 |
3.2.4 田径教学过程的现状 |
3.2.5 田径教学评价的现状 |
3.3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困境 |
3.3.1 田径教学条件的困境 |
3.3.2 田径教学内容的困境 |
3.3.3 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困境 |
3.3.4 田径教学过程的困境 |
3.3.5 田径教学评价的困境 |
3.4 影响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困境的因素分析 |
3.4.1 教育政策影响因素 |
3.4.2 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
3.4.3 教师影响因素 |
3.4.4 学生影响因素 |
3.5 摆脱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困境的出路 |
3.5.1 体育教育主管部门 |
3.5.2 农村初中学校 |
3.5.3 农村初中教师 |
3.5.4 农村初中学生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致谢 |
(7)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评价困境及溶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对田径专项人才的要求 |
1.2.2 体育院校田径专项毕业生"过剩"与田径岗位人才"短缺"相矛盾 |
1.2.3 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评价改革迫在眉睫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学评价研究 |
2.1.1 国外教学评价研究 |
2.1.2 国内教学评价研究 |
2.2 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
2.2.1 国外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
2.2.2 国内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
2.3 关于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
2.3.1 国外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
2.3.2 国内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相关理论概述 |
4.1.1 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的概念 |
4.1.2 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 |
4.1.3 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的类型 |
4.1.4 田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原则 |
4.2 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
4.2.1 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目标评价 |
4.2.2 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设置评价 |
4.3 我国体育院校体教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评价困境 |
4.3.1 教学评价目标契合度不高 |
4.3.2 课程设置内容不够全面、系统 |
4.3.3 教学评价考核主体单一 |
4.3.4 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梯度性 |
4.3.5 教学评价制度约束力不强 |
4.4 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评价困境溶解策略 |
4.4.1 构建四位一体目标体系 |
4.4.2 构建全面、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
4.4.3 教学评价考核主体多元化 |
4.4.4 全方位多角度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期刊 |
致谢 |
(8)山东省部分民营田径俱乐部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营 |
2.2 关于民营田径俱乐部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俱乐部的研究 |
2.2.2 田径俱乐部的研究 |
2.3 关于俱乐部运动员(学员)培养的研究 |
2.3.1 运动员(学员)出路的宏观研究 |
2.3.2 俱乐部内部人才流通的研究 |
2.4 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相关研究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4所民营田径俱乐部基本现状研究 |
4.1.1 发展状况 |
4.1.2 俱乐部基本情况 |
4.2 山东省4所民营田径俱乐部经营现状的研究 |
4.2.1 俱乐部经营范围及收费标准 |
4.2.2 俱乐部组织结构 |
4.2.3 俱乐部对外合作 |
4.2.4 俱乐部经营时间 |
4.2.5 俱乐部经费来源 |
4.2.6 俱乐部资金支出 |
4.2.7 俱乐部宣传途径 |
4.3 山东省4所民营田径俱乐部俱乐部学员基本情况研究 |
4.3.1 俱乐部学员来源 |
4.3.2 俱乐部学员的流动 |
4.3.3 俱乐部学员年龄分布 |
4.3.4 俱乐部学员运动等级 |
4.3.5 俱乐部学员进入俱乐部的途径 |
4.4 山东省4家民营田径俱乐部教练员基本情况研究 |
4.4.1 俱乐部教练员学历水平及运动等级 |
4.4.2 俱乐部教练员的执教年限 |
4.4.3 俱乐部专兼职教练员 |
4.5 影响山东省4所民营俱乐部学员招生研究 |
4.5.1 俱乐部学员运动动机对招生的影响 |
4.5.2 教练员对俱乐部成员招生的影响 |
4.5.3 其他因素对俱乐部招生情况的影响 |
4.6 运动成绩对田径俱乐部发展的影响研究 |
4.7 场地设施对田径俱乐部发展影响的研究 |
4.8 影响4家民营田径俱乐部发展的其他因素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一校一品体育品牌建设下中小学田径课程发展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2.1.1 一校一品的内涵的研究 |
2.1.2 一校一品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现状研究 |
2.1.3 中小学田径项目发展现状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关于特色品牌体育建设的研究 |
2.2.2 国外田径项目发展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龙华区一校一品建设现状 |
4.1.1 龙华区学校体育品牌建设的模式分析 |
4.1.2 学校体育一校一品建设过程 |
4.1.3 一校一品建设评价机制 |
4.1.4 一校一品建设成效 |
4.2 龙华区中小学田径发展现状 |
4.2.1 龙华区中小学田径总体概况 |
4.2.2 龙华区田径教师基本情况 |
4.2.3 学生参与田径项目情况 |
4.2.4 龙华区中小学田径运动水平现状 |
4.2.5 一校一品建设下个案分析 |
4.3 一校一品建设背景下田径课程的重要性 |
4.3.1 区域内运动项目均衡发展 |
4.3.2 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
4.4 一校一品建设下田径课程发展影响 |
4.4.1 田径运动自身性质 |
4.4.2 品牌项目对田径课程的冲击 |
4.4.3 制度不健全,缺乏统筹管理 |
4.4.4 学校管理层对田径运动的认知 |
4.4.5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行为 |
4.5 一校一品环境下田径项目发展举措 |
4.5.1 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规划 |
4.5.2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 |
4.5.3 加大经费投入,优化体育场地设施 |
4.5.4 改革教学方法,开发田径资源 |
4.5.5 教研创新,增加田径的教学兴趣 |
4.5.6 制定相应的田径考核评价机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趣味田径”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
1.1.2 促进高校田径课程发展 |
1.1.3 满足大学生体制健康的需要 |
1.1.4 满足学生运动和乐趣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的界定 |
2.2 趣味田径的界定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内研究情况 |
3.1.1 我国高校田径课程开展情况相关研究 |
3.1.2 我国高校田径课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方向的研究 |
3.1.3 趣味田径在我国开展情况的相关研究 |
3.1.4 趣味田径课程在我国高校应用的相关研究 |
3.2 国外的研究情况 |
3.2.1 “趣味田径”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
3.2.2 国外高校体育课程的情况 |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实地考察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4.2.5 实验研究法 |
4.2.5.1 实验目的 |
4.2.5.2 实验对象 |
4.2.5.3 实验时间 |
4.2.5.4 实验步骤 |
4.2.5.5 实验控制 |
4.2.5.6 实验预期 |
4.2.5.7 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 |
4.3 实验内容与设计 |
4.3.1 教学内容与安排 |
4.3.2 所用器材 |
4.3.3 教学组织方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校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
5.1.1 学生对田径课了解与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
5.1.2 实验校传统田径课设置情况的研究 |
5.1.2.1 田径课程内容与时间的分析研究 |
5.1.2.2 开展田径课程场地和器械的研究 |
5.1.2.3 公共体育管理与选课制度设置的分析研究 |
5.1.2.4 教师在田径课所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
5.1.2.5 田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分析 |
5.2 趣味田径教学应用效果的研究 |
5.2.1 学生对趣味田径项目内容兴趣度的研究分析 |
5.2.2 趣味田径课教学方式效果的研究分析 |
5.2.3 趣味田径对学生田径技术培养效果研究分析 |
5.2.4 趣味田径对学生课外生活影响的调查与探讨 |
5.2.5 趣味田径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
5.3 学生在课堂兴趣体验的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前学生对田径课程体验的对比 |
5.3.2 实验后学生对田径课程体验的对比 |
5.3.2.1 实验后课堂情境体验的新颖性 |
5.3.2.2 实验后课堂情境体验的挑战性 |
5.3.2.3 实验后课堂情境体验的注意力 |
5.3.2.4 实验后课堂情境体验的探索性 |
5.3.2.5 实验后课堂情境体验的愉悦感 |
5.3.2.6 实验后课堂情境体验的总体兴趣 |
5.4 趣味田径对大学生个体能力影响的研究 |
5.4.1 趣味田径对大学生组织能力影响的探讨 |
5.4.2 趣味田径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影响的探讨 |
5.4.3 趣味田径对大学生语言表达与担当能力影响的探讨 |
5.4.4 趣味田径对大学生收获自信与成就感的探讨 |
5.5 教学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影响的研究 |
5.5.1 实验前学生身体指标测试结果 |
5.5.1.1 实验前身体形态的测量结果 |
5.5.1.2 实验前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 |
5.5.2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 |
5.5.3 教学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变化的分析 |
5.5.3.1 立定跳远 |
5.5.3.2 实心球 |
5.5.3.3 坐位体前屈 |
5.5.3.4 50米跑 |
5.5.3.5 800/1000米跑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日本小学对田径运动三个项目实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范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在江西省小学推广的可行性研究[D]. 李文武.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圣杰. 山西大学, 2021
- [3]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变化及学生参与研究[D]. 周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趣味田径教学促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D]. 李春梅.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5]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以永州市为例[D]. 莫红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我国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评价困境及溶解策略研究[D]. 陈述保.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8]山东省部分民营田径俱乐部发展的研究[D]. 董雅梅. 南昌大学, 2019(02)
- [9]一校一品体育品牌建设下中小学田径课程发展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D]. 胡猛. 吉林体育学院, 2019(09)
- [10]“趣味田径”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D]. 张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