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成分检测方法

人体成分检测方法

一、人体体成份检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佳宪[1](2020)在《大豆油基甘油二酯食用油的应用与生理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油二酯(DAG)是一种功能性结构脂,具有减少脂肪积累的功效,是预防和治疗肥胖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大豆油是国内食用人群范围最广的油脂,大豆油基甘油二酯(SDAG)极具应用和商业价值,但SDAG应用范围有限。干法分提工艺简单,可改变产品的理化特性,从而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目前,对于各种纯度的SDAG及其分提物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和应用特性,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先以SDAG-40%和SDAG-80%(DAG含量为40%和80%)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 SDAG及其分提物(SDAG-40%软脂:LF-40%,硬脂:SF-40%;SDAG-80%软脂:LF-80%,硬脂:SF-80%)的理化性质;然后,通过动物实验探究SDAG的生理功能;最后,对SDAG及其分提物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SDAG(40%和80%)及其分提物的理化性质研究SDAG的脂肪酸组成与大豆油类似,主要脂肪酸都为亚油酸(~51%),油酸(~25%),棕榈酸(~8%)和硬脂酸(~4%),分提后LF的脂肪酸组成与SDAG无差异,SF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分提前后产品酸价和过氧化值无差异,符合国标对一级大豆油的标准。SF的碘值明显高于SDAG和LF,与脂肪酸组成变化相符合。滑动熔点发生明显变化,LF 的滑动熔点低于 SDAG(LF-40%:0.5℃;SDAG-40%:1.2℃;LF-80%:1.4℃;SDAG-80%:1.8℃),SF 则高于 SDAG(SF-40%:34.0℃;SF-80%:36.0℃)(p<0.05)。同时探究分提前后产物的结晶特性,包含固体脂肪含量(SFC)、晶体晶型等。SFC测定中,LF-40%和SDAG-40%的SFC较低(温度为0℃时,SFC小于6%;温度大于10℃,SFC 为 0%);SF-40%的 SFC 较高(温度为0℃ 时,SFC 为 17.25%;温度为 40℃时,SFC为3.47%);80%的样品也有类似的差异。晶型测定中,SF-40%和80%以β’晶型为主;SDAG和LF(40%和80%)主要为β晶型。2.SDAG的生理功能研究采用高脂饲料(15%猪油)建立大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同时设置普通饲料组(7%大豆油)作对照。顺利建立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后将高脂组分为TAG和SDAG组(分别喂养15%的大豆油和SDAG),对照组不变,饲养1个月,探究各组大鼠体重、血脂、肝组织病理学特性等,以评价SDAG对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结果表明,SDAG对高胆固醇血症动物的血脂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具体表现为血清HDL-C含量明显的升高(对照组:1.34 mmol/L;TAG 组:1.27 mmol/L;DAG 组:1.42 mmol/L,p<0.05),可清除血管中蓄积的胆固醇,减少与肥胖有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组织学观察表明SDAG可明显减轻高胆固醇血症肝细胞脂肪变性,相比TAG组明显改善胞质破坏和空泡的现象,降低脂肪化程度,可较好的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的疾病。3.LF、SF(40%和80%)应用初探根据SDAG、LF和SF的理化性质指标预测其食品应用范围,因而将LF和SF分别应用于蛋黄酱和冰淇淋产品中,进行配方的改进并针对最优配方测定其产品性能。在蛋黄酱产品中,大豆油是其常用油脂,结果显示LF-40%,LF-80%和大豆油制备的蛋黄酱产品的乳液稳定性无差异(~99%,p<0.05);流变分析的结果表明,三组样品的tanδ<1,均显示类固形结构,样品间无差异,同时各样品粘度也无差异(p>0.05)。而LF-40%制备的蛋黄酱的凝胶强度较弱(27.29 Pa),显着低于商业品牌(Kimball,Kraft,Lady choices,>100 Pa,p<0.05),LF-80%制备的蛋黄酱的凝胶强度(80.84 Pa)略低于商业产品,有商业应用可能性。因而结果表明,相比LF-40%,LF-80%更适用于制备蛋黄酱产品,但仍有改进空间。冰淇淋产品检测中,SF-40%,SF-80%制备的冰淇淋膨化率(46.59%和47.13%)远高于大豆油制备冰淇淋的膨化率(40.82%,p<0.05);同时SF-40%和SF-80%制备冰淇淋的硬度(517.98 g和561.76 g)也远高于大豆油制备冰淇淋(290.93g)。实验结果表明,大豆油通过酶法制备SDAG并分提后得到的SF,更适用于制备冰淇淋等冷冻产品,有较好的产品价值。以上结果表明,相比单一的SDAG,分提后的LF和SF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也为SDAG及其分提物进一步工业化应用提供更多信息。

魏建东[2](2020)在《干预脯氨酰内肽酶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NAFLD发展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在全球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其严重类型。NAFLD/NASH是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等的危险因素,也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疾病负担。NAFLD特别是NASH目前发病机制不明。脯氨酰内肽酶(PREP)是由约7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丝氨酸蛋白酶,在肝脏中活性较高。我们前期体内体外实验均证实肝细胞脂肪变时伴PREP活性升高,体外实验证实抑制PREP活性可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提示抑制PREP对NAFLD发展可能有保护作用。迷迭香酸是一种多功能天然的酚酸化合物,既往认为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作用以及肝保护作用。丙戊酸(VPA)及其钠盐是合成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但多项报告称长期服用丙戊酸对人体肝功能的有一定损害作用。迷迭香酸和丙戊酸均有显着PREP的抑制剂活性,它们是否和如何影响NAFLD发展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尝试利用PREP基因敲除小鼠(PREPgt小鼠,背景小鼠为C57BL/6J小鼠)、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模型和具PREP抑制功能的迷迭香酸和丙戊酸干预,观察PREP抑制对NAFLD发展的影响,为PREP抑制剂在NAFLD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方法:将24只野生型(wild type,WT)C57BL/6J小鼠和21只PREPgt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low fat diet,LFD)野生型组(LFD-WT,10只)、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野生型组(HFD-WT,14只)、正常饮食PREP敲除组(LFD-PREPgt,9只)和高脂饮食PREP敲除组(HFD-PREPgt,12只)。进行1周的适应性喂养,LFD组小鼠予以标准普通饲料喂养,HFD组小鼠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小鼠均饲养16周。记录各组小鼠平均体质量、肝指数、和附睾指数,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肝组织脂肪变、炎症等变化情况。雄性C56BL/6J小鼠进行1周的适应性喂养后,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饲喂标准饲料,模型组饲喂高脂饲料,8周后治疗组给迷迭香酸(迷迭香酸60mg/kg灌胃,每天一次)或丙戊酸(0.4%丙戊酸钠饮用水),继续干预8周后,处死动物。记录小鼠平均体质量变化和肝指数,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肝组织脂肪变、炎症等变化情况,以及与脯氨酰内肽酶表达与活性的变化。结果:(1)相比于正常饲料喂养的LFD-WT组和LFD-PREPgt组小鼠,予以高脂饲料喂养的HFD-WT组和HFD-PREPgt组小鼠在体质量、睾脂指数以及肝指数方面,ALT、AST、TC、TG、LDL、FBG以及Insulin方面,均有显着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FD-WT组和LFD-PREPgt组相比,HFD-WT组和HFD-PREPgt组小鼠的NAS积分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HFD-WT组相比,HFD-PREPgt组小鼠的NAS积分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D-WT组和HFD-PREPgt组高倍视野下F4/80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明显多于LFD-WT组和LFD-PREPgt组,且HFD-PREPgt组较HFD-WT组阳性表达数明显减少。(2)迷迭香酸干预实验中,高脂组PREP m RNA RQ值为(2.01±0.35),蛋白活性为(470.10±50.86)p M/mg*min,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迷迭香酸干预后PREP m RNA为(1.21±0.22),PREP活性为(269.75±34.32)p M/mg*min,与高脂组相比均显着降低,但三组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迷迭香酸组肝指数为(4.51±0.30)%,与高脂组无显着差别,而附睾指数为(3.88±1.10)%,相比于高脂组的(2.94±1.30)%有升高,附睾脂肪相对重量增加;迭香酸组LDL、ALT、AST、ALP水平较高脂组有显着下降;迷迭香酸干预后小鼠较高脂组肝脏炎症和脂肪变等情况未见明显改善,NAS评分与高脂组无明显差异;(3)丙戊酸钠干预实验中,高脂组PREP蛋白含量为对照组的(0.67±0.08)倍;高脂组蛋白活性为(467.94±75.69)p M/mg*min,较对照组显着升高;丙戊酸钠干预后,PREP活性为(379.55±42.33)p M/mg*min,相比于高脂组降低,而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丙戊酸钠干预组的PREP m RNA为(0.61±0.09),与对照组、高脂组相比均显着降低。丙戊酸钠组肝质量、肝指数与高脂组相比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脂组小鼠LDL为(0.54±0.08)mmol/L,ALT为(35.30±12.52)U/L,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丙戊酸钠组小鼠LDL为(0.63±0.08)mmol/L较高脂组更高,但ALT为(26.29±10.59)U/L,则低于高脂组。高脂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炎症明显,经丙戊酸钠干预后均显着改善,NAS评分进行评价时,发现丙戊酸钠组较高脂组脂肪变、炎症和NAS积分均改善。结论:PREP基因敲除可有效预防高脂喂养NAFLD模型小鼠的肝脏炎症和脂肪变性;迷迭香酸抑制PREP活性对NAFLD模型小鼠肝功能和脂代谢呈有限的改善作用,而丙戊酸钠抑制PREP活性显着改善NAFLD模型小鼠肝脏脂肪变和炎症。

王文君[3](2020)在《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如今的女性健身人群中,女大学生是最主要的群体。正是由于女大学生对于健身塑形的强烈需求,使得抗阻运动在现代健身健美训练运用中越加广泛。但是锻炼是非常讲究方法与技巧的,不同强度的抗阻训练对于女大学生所能够带来的健身塑形效果也不相同。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研究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其身体形态所带来的变化,首先是验证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优化锻炼的效果差异;其次是通过对我国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不同强度抗阻训练效果的比较分析,探究出最适合女大学生在健身健美运动中选用的抗阻强度;最后是选择最合适的抗阻强度,并制定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实践应用于女大学生保持身体形态的训练之中。对于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所展开的影响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效果,这是对相关理论的重要完善与补充,也是在今后的健身塑形训练中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训练强度,有着一定的理论与现实应用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共选取40名身高、体重、年龄以及身体形态相近的武汉体育学院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影响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实验研究的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指标是体重、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体脂率以及腰臀比。本文实验采用的训练手段为负重抗阻训练、克服弹性物体练习、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以及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四种。(2)实验前,实验一组(40%1RM低抗阻强度)、实验二组(40%-60%1RM中抗阻强度)、实验三组(60%-80%1RM高抗阻强度)以及对照组女大学生,通过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体脂率以及腰臀比等身体形态指标的比较显示,四组女大学生在身体形态各指标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后,实验一组(40%1RM低抗阻强度)女大学生在体重、腰围、大腿围、体脂率和腰臀比五个指标方面与实验前相比产生了小幅度下降,结果显示存在显着性差异(P<0.1),而在胸围、臀围指标方面并没有产生明显变化,结果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0.1);实验二组(40%-60%1RM中抗阻强度)女大学生在体重、腰围、大腿围、体脂率和腰臀比等指标下降程度明显,结果显示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胸围有着一定程度增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臀围指标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存在显着性差异(P<0.1);实验三组(60%-80%1RM高抗阻强度)女大学生在体重、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体脂率和腰臀比等指标结果显示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但是其中体重、腰围、臀围、体脂率指标与实验二组相比变化程度并不明显,而胸围、大腿围与腰臀比指标从改善效果上来看较弱于实验二组。(4)实验后,对照组女大学生主要在体重、胸围、大腿围和体脂率等指标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下降结果显示存在显着性差异(P<0.1),而在腰围、臀围以及腰臀比等指标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1),而且对照组女大学生训练后胸围反而减小了,也不利于整体身形体态的塑造。(5)实验后,实验一组(40%1RM低抗阻强度)、实验二组(40%-60%1RM中抗阻强度)以及实验三组(60%-80%1RM高抗阻强度)的女大学生相较于对照组女大学生,在胸围、腰围、大腿围、体脂率以及腰臀比等身体形态指标均产生了较为显着的变化,其中三个实验组女大学生胸围指标相较于对照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腰围指标有着一定幅度的下降存在显着性差异(P<0.1);而大腿围、体脂率以及腰臀比指标有着较为显着的减少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但是臀围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1)。建议:(1)结合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条件,选择强度适中的抗阻训练方式,并严格设置抗阻训练的训练频数、组间休息时间以及抗阻负荷重量,并要能够在训练中发挥抗阻训练的多重训练效果。(2)在大学健身健美项目教学中,引入推胸、推肩、坐姿抗阻伸膝练习、坐姿抗阻屈膝练习、史密斯深蹲练习、器械髋内收练习、腿部推蹬、卷腹以及腰背肌训练等训练项目,来增强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在健身锻炼中不断塑造女大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3)在健身健美训练中,不要直接增加阻力负重,一定要进行先期的有氧热身训练,在体脂初步燃烧的基础上,合理增加阻力负重,并进行阻力对抗训练,将有氧训练与中等强度抗阻训练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抗阻训练对于女大学生所起到的瘦身塑形效果。

马亚博[4](2020)在《4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对肥胖男青少年血清HSP70、SIRT1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参与武汉体育学院皓千夏季全封闭式减肥训练班的肥胖男青少年通过为期4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后身体成分以及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水平变化,探讨受试者经过4周干预后体成份和炎症反应过程的改善效果,为科学运动减肥和临床肥胖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受试者为10名参加武汉体育学院皓千夏季减肥训练营的1218岁肥胖男性青少年,采用有氧训练与饮食控制的手段进行为期4周全封闭式的干预。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作为主要的运动训练方式,力量练习作为辅助训练。运动项目形式采用快走、慢跑、游泳、娱乐性球类、有氧健身操以及体育游戏等,并贯穿一些力量练习;每天早晨做约40分钟的锻炼,上、下午分别进行2小时左右的运动,每次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时间为10分钟左右,运动中安排23次短暂的休息,晚饭过后进行半小时的慢走;每天坚持训练。运动强度为6070%最大心率(120140次/分)。运动过程中教练根据受试者情况合理安排短暂的休息时间。饮食根据个人基础代谢率安排各自相应的配置,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分别为5565%、2035%、1015%,一日三餐热量配备比例约为3:4:3。检测4周干预前后体成份和血清HsP70、Sirt1水平,采用SPSS19.0软件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受试者经过4周干预后,血清HsP70浓度平均下调了97.21 Pg/ml,变化率为17.25%,P=0.000<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Sirt1水平平均上调了204.06 ng/L,变化率为20.54%,P=0.004<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受试者经过4周干预后人体成分发生了非常显着性变化(P<0.01):体重平均下降了9.61Kg、变化率为10.53%;脂肪百分比平均下降了4.34、变化率为13.92%;身体脂肪量平均下降了6.55Kg、变化率为22.54%;身体质量指数平均降低了3.59、变化率为11.32%;去脂肪软体重平均下降了2.53kg、变化率为4.44%;去脂肪体重平均下降了3.06kg、变化率为4.92%;左右上下肢身体脂肪量各平均下降了0.4kg、0.4kg、1.18kg、1.21kg,变化率各为21.39%、21.62%、22.78%、23.27%;躯干身体脂肪量平均下降了3.36kg、变化率为22.47%;左右上下肢去脂肪软体重各平均下降了0.22kg、0.21kg、0.55kg、0.42kg、变化率各为5.73%、5.45%、5.12%、3.91%;躯干去脂肪软体重平均下降了1.15kg、变化率为4.14%。结论:(1)4周封闭式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能够非常显着性的上调肥胖男青少年血清Sirt1水平,下调血清HsP70水平,并能够改善肥胖男青少年的机体慢性炎症反应状态。(2)4周封闭式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能够非常显着性的降低肥胖男青少年的体重,体脂和BMI,减少身体过多的脂肪堆积,获得短期减肥效果,但体重,体脂和BMI仍超出正常范围,仍需要继续坚持减肥训练。

陈颖[5](2019)在《力量训练对45-60岁女性肌流失及肌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力量训练能够有效的延缓中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及肌力的流失,特别是能够预防由于低运动量及年龄增长引起的肌肉萎缩症。本研究通过对女性骨骼肌质量与多项肌力的测试,探索力量健身对缓解45-60岁女性骨骼肌质量与肌力下降的积极作用。研究对象与方法:根据女性运动情况分为:久坐组与力量组。每组选取45-50、51-55、56-60岁女性各20名作为测试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测试法对受试者身体质量指数(BMI)、骨骼肌质量、基础代谢率(BMR)、体脂率(PDF)、腰臀比(WHR)等体成份指标,以及握力、背力、纵跳、屈臂肌力、伸膝肌力、屈膝肌力、伸髋肌力、屈髋肌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久坐组女性骨骼肌质量平均值为45-50岁(21±0.79)kg、51-55岁(21.81±3.99)kg、56-60岁(20.68±1.55)kg。力量组女性骨骼肌质量平均值为45-50岁(22.01±3.05)kg、51-55岁(21.56±1.35)kg、56-60岁(21.35±1.06)kg。2.久坐组骨骼肌质量随年龄的变化呈倒U曲线。45-55岁增长了4%,但是51-60岁下降了5.8%。力量组骨骼肌质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45-55岁骨骼肌质量下降2.1%,51-60岁骨骼肌质量下降1%。3.久坐组女性左右侧握力的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0.4%,6.9%),51-60岁(-6.6%,-11.3%);力量组女性左右侧握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9.8%,-3.5%),51-60岁(1.8%,-8.2%);久坐组女性左右侧屈臂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9.4%,-3.9%),51-60岁(-8.8%,-9.9%);力量组女性左右侧屈臂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4.6%,-9.1%),51-60岁(12.8%,12.6%)。4.久坐组女性左右侧屈膝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4.7%,-12%),51-60岁(-4.2%,-2.9%);力量组女性左右侧屈膝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13.8%,-19.7%),51-60岁(14.1%,15.9%);久坐组女性左右侧伸膝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9.8%,-14.2%),51-60岁(-2.6%,-0.2%);力量组女性左右侧侧伸膝肌力衰减率为:45-55岁(8.4%,9.6%),51-60岁(-9.7%,-9.4%)。5.久坐组女性左右侧屈髋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34.2%,-23.9%),51-60岁(13.1%,8.1%);力量组女性左右侧屈髋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17.5%,-9.3%),51-60岁(26.7%,2.1%)。久坐组女性左右侧伸髋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17%,-12%),51-60岁(-1%,-6.8%);力量组女性左右侧伸髋肌力衰减率分别为:45-55岁(-15.4%,-9.8%),51-60岁(21.2%,17.7%)。6.久坐组女性腾空时间衰减率为:45-55岁(-13.7%,),51-60岁(1.4%);腾空高度衰减率为:45-55岁(-27.5%),51-60岁(2.3%)。力量组女性腾空时间衰减率为:45-55岁(-4.2%),51-60岁(-4.1%);腾空高度衰减率为:45-55岁(-8.9%),51-60岁(-7.8%)。7.久坐组女性背力衰减率为:45-55岁(-30.7%),51-60岁(15.3%)。力量组女性背力衰减率为:45-55岁(-7.1%),51-60岁(11.5%)。结论:1.45-60岁久坐组女性BMI(身体质量指数)随年龄的增长呈倒U特征,力量组女性BMI呈线性递增变化特征;久坐女性BMR(基础代谢率)同样呈倒U特征,而力量组女性呈U型变化特征。2.45-60岁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呈递减趋势。相比之下,经常进行力量训练女性的肌肉质量较久坐女性下降幅度低,肌流失程度小。3.在50-60岁年龄阶段,力量训练组女性无论在大肌群力量、小肌群力量还是全身爆发力指标均高于同龄久坐女性。4.力量训练对缓解女性绝经中后期肌流失、肌力下降、爆发力水平下滑等神经肌肉生理问题,以及预防中老年女性运动功能衰退,生命质量下降具有积极意义。

郭蔚[6](2019)在《老年人群中肥胖分布指数与骨质疏松症和平衡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 老年人肥胖分布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和肥胖(obesity)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点的代谢性全身性的骨骼疾病,由于临床症状常常不明显而被人忽略,使骨的脆性增加且容易发生骨折,从而引起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因为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被认为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的结局。肥胖被定义为不正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由于代谢的障碍引起全身疾病,比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有研究显示,肥胖也会全身性的炎症,从而影响健康。肥胖和骨质疏松是两种密切相关的复杂疾病,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两种疾病在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很大。同时,肥胖和骨质疏松是两种密切相关的复杂疾病,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远远没有定论,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正或负的相关性。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由共同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而来,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脂肪组织可以通过脂肪细胞因子和旁分泌两种途径作用于骨组织;肥胖引起的全身慢性炎症也会影响骨细胞的形成。以前研究一部分局限于总体重对于骨骼的机械负荷效应,可能在肥胖和骨质疏松之间产生了混淆甚至偏颇的关系;另一些研将人体瘦组织和脂肪组织完全分开分析各组成成分和骨量的关系,不能全面评估综合效应。研究目的:本研究为肥胖以及脂肪分布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象和方法:在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队列研究(OPP)中,选取来自江苏苏州地区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总计6861名研究样本,其中女性3,865名,年龄在71.97±0.06;男性2,996名,年龄在72.54±0.06岁。测量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骨密度(BMD)。然后使用SPSS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男性的WHR和体重均明显高于老年女性(p<0.0001)。骨质疏松在不同性别的老年人中有显着差异,男性具有较高的骨密度。BMI与BMDS呈正相关,有助于降低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尤其是在老年女性中。骨密度的增加与较高的BMI相关性较高(p<0.0001)。以女性为例,超重组OR值为0.225(95%CI:0.151,0.335),肥胖组 OR 值为 0.225(95%CI:0.151,0.335)。但是,BMI 分类后,WC 和WHR超标对OP有危险影响,如男性的OR值在脊柱、髋部和颈部分别为2.160、3.784和 3.261。结论:BMI是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但是,腰围和腰臀比过大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脂肪含量和脂肪的分布均与骨质疏松有关。第二章 老年人肥胖分布指数与平衡能力的相关性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亦称脆性骨折,是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而发生的骨折,因为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被认为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的结局。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重要原因。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肌肉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加,容易身体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增加。但是很少研究探索体质指数,脂肪分布和平衡能力的关系。研究目的:本研究为评价肥胖以及脂肪分布与身体动态平衡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受试者和方法:第一部分样本:在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队列研究(OPP)中,样本一选取来自江苏苏州地区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总计6861名研究样本,其中女性3,865名,年龄在71.97±0.06;男性2,996名,年龄在72.54±0.06岁。测量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委员会提出的身体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对身体平衡进行测量。然后使用SPSS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样本采用2016年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2078人(其中女性1169人,年龄为71.31±5.41岁;男性915人,年龄为71.71±5.41岁),使用生物电阻抗法(百利达MC-780MA)测量其体成份,得到不同位置的瘦组织,脂肪组织含量。结果:老年男性有较高的腰围(WC)和腰臀比(WHR),在动态平衡能力评估中也有较好的表现(p<0.05)。在不同BMI亚组中,以及老年男性和女性中较高的WHR和WL均和较好的身体动态平衡能力有关(OR<1)。在身体各部位组成成分与身体动态平衡能力评估的关联分析中,躯干肌肉含量与身体动态平衡能力有关(OR<1)。结论:较高的腰围(WC)和腰臀比(WHR)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较高的躯干肌肉含量有助于身体动态平衡。

孙哲[7](2017)在《我国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其竞技水平和发展速度远落后于足球发达国家。作为我国足球长远进步的基石,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与发展更是处于较低水平,渗透在青少年球员整个培养过程中的选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足球运动项目特征的深入认识,从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视角切入,构建我国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的选材指标体系,对于促进我国足球运动员选材的科学化进程有着一定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我国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一般处于专项提高阶段的初期,该阶段的训练内容和训练安排应为最佳竞技阶段的训练打牢基础,同时更好地将基础训练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做好衔接,其对应的选材层次为中级选材阶段,测评考察指标相比基础和初级足球运动员选材阶段更为细致和全面。2.形态、素质、机能、心理、专项技术和比赛技战术表现是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球员共有的一级指标,但指标权重因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守门员选材一级指标各权重为:身体形态(0.10)、身体机能(0.05)、身体素质(0.15)、心理(0.20)、技术(0.20)、比赛技战术表现(0.30);后卫球员选材一级指标各权重为:身体形态(0.10)、身体机能(0.05)、身体素质(0.15)、心理(0.20)、技术(0.20)、比赛技战术表现(0.30);中场球员选材一级指标各权重为:身体形态(0.05)、身体机能(0.05)、身体素质(0.15)、心理(0.20)、技术(0.25)、比赛技战术表现(0.30);前锋球员选材一级指标各权重为:身体形态(0.05)、身体机能(0.05)、身体素质(0.20)、心理(0.20)、技术(0.20)、比赛技战术表现(0.30)。3.二级指标及其权重具有明显的位置特征,能够较明显地反映运动员的位置需求,对我国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进行选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场上位置因素,才能提高选材的科学化水平。4.采用百分位数法对不同位置球员形态、素质、机能、心理和专项技术的测定结果建立了对应的典型单项指标评价标准和选材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回代检验显示其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上的差异,可用于我国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的选材。

陈伟[8](2017)在《中国健康成人体成分评估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当前人体成分尤其是肌肉量已逐步作为诊断营养不良的客观性指标。尤其在病理状况下,肌肉的消耗和修复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准确、迅速、简便并具有良好性价比的测量体成分的方法,已成为临床营养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当前被分别视为测定身体水、脂肪与去脂组织含量的“金标准”方法如稀释性同位素法、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DXA)和磁共振成像(MRI)均因各自方法学缺陷,无法直接测定肌肉量,只能依赖阿基米德定律以及尸体解剖得出,并依据水/脂肪的固定数学关系推算,且因检测昂贵、放射损伤等可能原因不同人种也具有不同常数。近三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电阻抗技术(BIA),以欧姆定律为基础利用身体组分的不同电阻特性,结合水含量、体密度以及年龄、种族和性别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得出身体各组分构成。因设计简便、无创且快速、廉价而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体成分测量手段。但因受基于人群差异影响带来的计算公式差异,其测量某一种体成分的直接精度无法与“金标准”方法相比,且其他BIA仪器的研究仅按与某一种标准方法对比得出全部体成分校正公式,从而限制了其精确临床应用。如何利用BIA技术将测定人体各测量组分综合计算,反映相对真实的人体营养状况,最终建立疾病营养不良和肌肉减少症的诊断工具,已成为临床营养研究最大难题。目的检测BIA方法的测量精度并建立中国人BIA体成分测试校正方程组,用“金标准”方法验证BIA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建立中国健康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为中国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建立数据基础。内容本研究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以3种“金标准”研究方法为基础,得到健康人BIA体成份测量的标准校正公式。研究中纳入30名健康成年同时采用稀释性同位素法、MRI和DXA分别作为测定总体水(TBW)、脂肪以及骨质的标准方法。分别得出BIA的TBW校正方程:y=4.06+0.80x(R2 = 0.917);脂肪量校正线性方程 y=1.02x+0.76(R2 = 0.854)以及骨质校正方程y=0.76x+0.03(R2 = 0.897)。最终国内首次采用数学微分方程为适合中国人BIA得出了汇集三种标准方法的“精确”方程。最终建立BIA体成分测试校正方程组。测试结果稳定、重复性好,为BIA快速、精确评价人群TBW、脂肪组织(FM)、骨质奠定了数据基础,并以此注册两种II类医疗器械成功。第二部分:为进一步验证BIA的检测准确性及可重复性。针对209名健康成年人进行研究。所有数据按照BIA新的校正方程,准确获得人体成分结果。再与DXA测定的分节段肌肉进行进一步校对。发现DXA测定脂肪组织与BIA建立简单线性方程为 y =0.9995x + 0.691(R2 = 0.874,P<0.001)。研究发现瘦体组织(FFM)与握力呈显着线性相关,R2= 0.7181;p<0.0001;骨骼肌指数与握力呈显着线性相关,R2= 0.7262;p<0.0001。发现经校正的BIA与临床金标准DXA有极好的一致性,并以此建立中国首次应用标准BIA测定的健康青年人的正常值参考范围。第三部分:应用经校正的BIA测定400名>65岁的社区常住老年人的肌肉状况和营养状况,并与欧洲、亚洲的肌肉减少症诊断标准对比,为中国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建立数据基础。平均年龄71.98±5.34岁,BMI:24.93±3.13 kg/m2。采用BIA测定FFM均数43.56±7.63kg;骨骼肌含量均数23.55±4.54kg。肌肉质量指数(SMI)中,男性9.16±0.55 kg/m2;女性7.08±0.52 kg/m2。最终参照国际标准得出中国老年人正常肌肉质量范围建议为男性:10.26~8.06 kg/mm2;女性:8.12~6.04 kg/m2。在营养不良的老年人中,获得区分性别的BMI工作切点,但与肌肉数量尚无更好的相关性,提示在老年人群BMI并非很好的营养评估指标。小样本临床应用改善老年患者的肌肉质量。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基于三种体成份测量“金标准”,提出并建立了多组分模型的BIA测量国人体成分的统一拟合方程,对于争议中的BIA在临床营养评估中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基于拟合方程,在209例健康成年人国内首次应用临床标准DXA方法和经过校正的BIA方法测定人体成分,建立良好的相关性方程并依此结果在不同性别建立骨骼肌指数正常值范围。最后,对比青年人数据,在400名北京社区老年人中应用亚洲、欧洲标准肌肉减少症诊断方法,依次检测握力、步速和肌肉质量,国内首次应用校正后的BIA技术建立了社区老年人肌肉质量和正常参考标准,设立了不同性别的肌肉质量的安全上限及下限值,填补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空白,初步在临床建立中国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

李彦辉[9](2016)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健康小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开发及运用健康小屋工作管理系统、各管理工作站系统及区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健康小屋的科学运行与使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健康小屋的建设、使用现状,了解社区居民对健康小屋使用的满意度,分析健康小屋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政府科学创建健康小屋提出对策与建议,为开展惠及全民健康的智慧医疗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使用微软.Net平台,三层网络架构,采用微软sqlserver2005数据库设计实现健康小屋工作管理系统、各管理工作站系统及健康小屋区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2)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5个试点社区中,随机抽取400位使用健康小屋的居民对健康小屋的配置、运行及满意度等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为93%。应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结果。结果:(1)成功设计开发健康小屋工作管理系统、各管理工作站系统及区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功能模块30个,通过试用和实际应用,平台的功能定位可满足社区用户需求,易于使用和维护。(2)问卷调查分析显示,90.3%的居民认为建设健康小屋很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居民对健康小屋的总体满意率为68.8%。影响健康小屋使用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6个方面:年龄、建设健康小屋是否必要、标志导向、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设备和人员配备。而经费缺乏、编制不足、功能定位不清、缺乏有资质的服务人员、宣传不足等是影响健康小屋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结论:健康小屋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格检测、开展慢病管理、进行健康教育,动态实时更新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显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为居民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卫生服务保障,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宣传、配备适合的服务人员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政府、机构和群众共赢的局面。

周瑾[10](2016)在《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白藜芦醇能否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抑制高住低训导致的肌肉萎缩;二,L-精氨酸能否提高大鼠骨骼肌N0,改善氧供应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对抗高住低训导致的骨骼肌萎缩。研究方法:8周龄SD雄性大鼠120只,适应性训练1周后随机分为12组,每组大鼠平均体重一致:常氧安静组、低氧暴露组、常氧运动组、高住低训组、白藜芦醇对照组、白藜芦醇低氧组、白藜芦醇运动组、白藜芦醇高住低训组、精氨酸对照组、精氨酸低氧组、精氨酸运动组、精氨酸高住低训组。建立模拟海拔3500米(氧分压12.5%)每日暴露10小时、白天常氧中等强度高住低训2周的动物模型(跑台坡度10%,跑速25米/分,持续运动1小时/天,5次/周)。对照组自由常规饲料喂养,白藜芦醇组采用常规喂养加白藜芦醇灌胃和精氨酸组采用常规喂养加L-精氨酸灌胃。2周后测定身体成分、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湿重、TP、MDA、SOD活力、NO和BUN等。RT-PCR测量趾长伸肌NF-K B、MURF1、AKT mRNA、AKT/mTOR mRNA 表达。研究结果:1.高住低训组大鼠体重、肌肉重量和TP显着减少;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干预后高住低训组体重、肌肉重量和TP均显着增加;2.低氧暴露和高住低训大鼠MDA显着增加,SOD无显着差异;白藜芦醇干预后MDA显着下降,SOD显着提高;精氨酸干预后高住低训大鼠MDA和BUN显着下降,N0和SOD均显着提高;3.低氧暴露和高住低训大鼠Akt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NF-κ B、MuRf1 mRNA表达量均显着增加;白藜芦醇干预后Akt 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NF-κ B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MuRf1 mRNA无显着变化;4.低氧暴露和高住低训大鼠Akt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mTOR mRNA表达量无显着变化;精氨酸干预后Akt、mTOR mRNA表达量均显着增加。研究结论:1.高住低训会引起大鼠体重、肌肉、骨骼肌蛋白质减少;2.氧化应激是高住低训导致骨骼肌萎缩的一个重要因素。补充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可以提高骨骼肌抗氧化力,降低氧化应激;3.白藜芦醇可以阻断NFK B途径激活,上调Akt mRNA表达,减少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L-精氨酸可激活Akt/mTOR通路,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代谢。

二、人体体成份检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体成份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油基甘油二酯食用油的应用与生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甘油二酯的概述
    1.2 甘油二酯的发展历程
    1.3 大豆油基甘油二酯的概述
    1.4 甘油二酯的分提与结晶特性
        1.4.1 甘油二酯的分提
        1.4.2 甘油二酯的结晶特性
    1.5 甘油二酯的产品安全性
        1.5.1 缩水甘油酯的产生
        1.5.2 缩水甘油酯的分析方法
        1.5.3 缩水甘油酯的控制
    1.6 甘油二酯的体内代谢
    1.7 甘油二酯的生理功能
        1.7.1 降低体脂和抑制体重增长
        1.7.2 调节血脂
        1.7.3 降低血糖
    1.8 甘油二酯的应用现状
        1.8.1 甘油二酯在乳液中的应用
        1.8.2 甘油二酯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1.8.3 甘油二酯在药物和特医食品中的应用
        1.8.4 甘油二酯在速溶饮品中的应用
    1.9 研究意义
        1.9.1 背景
        1.9.2 研究内容
        1.9.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豆油基甘油二酯的理化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干法分提
        2.3.2 甘油酯组成测定
        2.3.3 脂肪酸组成测定
        2.3.4 酸价、过氧化值、碘值、滑动熔点测定
        2.3.5 缩水甘油酯、3-氯丙醇酯含量测定
        2.3.6 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2.3.7 结晶、熔化曲线测定
        2.3.8 晶体晶型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产品安全性分析
        2.4.2 甘油酯组成分析
        2.4.3 脂肪酸组成分析
        2.4.4 酸价、过氧化值、碘值、滑动熔点分析
        2.4.5 固体脂肪含量分析
        2.4.6 结晶和熔化曲线分析
        2.4.7 晶体晶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豆油基甘油二酯的生理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动物处理
        3.2.2 动物饲料配方
        3.2.3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大鼠基本情况测定
        3.3.2 大鼠体脂及骨密度测定
        3.3.3 大鼠血样采集及分析
        3.3.4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建模期大鼠体重及血脂四项分析
        3.4.2 干预期大鼠一般情况分析
        3.4.3 干预期大鼠血脂四项分析
        3.4.4 干预期大鼠体脂率分析
        3.4.5 大鼠肝脏的形态病理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提前后大豆油基甘油二酯的应用初探
    4.1 引言
    4.2 主要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软脂在蛋黄酱产品中的应用
        4.3.2 硬脂在冰淇淋产品中的应用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蛋黄酱检测分析
        4.4.2 冰淇淋检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干预脯氨酰内肽酶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NAFLD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绪论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脯氨酰内肽酶可能参与NAFLD发病
    3.迷迭香酸功能及其PREP抑制活性
    4.丙戊酸钠功能及其PREP抑制活性
第一部分 脯氨酰内肽酶基因敲除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NAFLD发展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药物和试剂
        1.1.4 试剂配方
        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与分组
        1.2.2 手术方法
        1.2.3 ELISA检测
        1.2.4 病理切片
        1.2.5 HE染色
        1.2.6 免疫组化染色
        1.2.7 RNA提取
        1.2.8 RNA鉴定
        1.2.9 常规cDNA转录
        1.2.10 qRT-PCR
        1.2.11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体质量、睾脂指数及肝指数的变化
        2.2 各组小鼠血生化指标的比较
        2.3 各种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
        2.3.1 肝脏大体形态
        2.3.2 肝脏HE染色
        2.3.3 肝脏F4/8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4 各组小鼠肝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比较
    3 讨论
第二部分 迷迭香酸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NAFLD发展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药物与试剂
        1.1.4 试剂配方
        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与分组
        1.2.2 手术操作
        1.2.3 ELISA
        1.2.4 切片
        1.2.5 HE染色
        1.2.6 RNA提取
        1.2.7 RNA鉴定
        1.2.8 常规c DNA转录
        1.2.9 q RT-PCR
        1.2.10 肝组织蛋白抽提
        1.2.11 蛋白浓度测定
        1.2.12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
        1.2.13 肝组织PREP活性检测
        1.2.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迷迭香酸干预后三组小鼠肝组织PREPmRNA及其蛋白和活性水平比较
        2.2 迷迭香酸干预后三组小鼠体成份指标变化
        2.3 迷迭香酸干预后三组小鼠生化指标变化
        2.4 迷迭香酸干预后三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NAS积分比较
    3.讨论
第三部分 丙戊酸钠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NAFLD发展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药物与试剂
        1.1.4 试剂配方
        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与分组
        1.2.2 手术操作
        1.2.3 ELISA
        1.2.4 切片
        1.2.5 HE染色
        1.2.6 RNA提取
        1.2.7 RNA鉴定
        1.2.8 常规cDNA转录
        1.2.9 qRT-PCR
        1.2.10 肝组织蛋白抽提
        1.2.11 蛋白浓度测定
        1.2.12 westernblot免疫印迹分析
        1.2.13 肝组织PREP活性检测
        1.2.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丙戊酸钠干预后三组小鼠肝组织PREPmRNA及其蛋白和活性水平比较
        2.2 丙戊酸钠干预后三组小鼠体成份指标变化
        2.3 丙戊酸钠干预后三组小鼠生化指标比较
        2.4 丙戊酸钠干预后三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NAS积分比较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1.1 关于抗阻力训练的研究
        2.1.2 关于抗阻训练作用的研究
        2.1.3 关于抗阻强度训练方案及方法的研究
        2.1.4 关于抗阻训练对健身效果的影响研究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抗阻训练内容及作用的研究
        2.2.2 关于抗阻强度训练方案的研究
        2.2.3 关于抗阻训练健身效果的影响研究
    2.3 文献综述总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实验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实验结果分析
    4.1 实验前不同抗阻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测试值比较分析
    4.2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测试值的统计分析
        4.2.1 实验前后低强度实验组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2.2 实验前后中等强度实验组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2.3 实验前后高强度实验组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3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测试值的比较分析
    4.4 实验后不同抗阻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测试值比较分析
    4.5 实验分析小结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4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对肥胖男青少年血清HSP70、SIRT1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肥胖的概念
    2.2 肥胖对青少年的影响
        2.2.1 肥胖对青少年生理的影响
        2.2.2 肥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2.2.3 肥胖对青少年智力的影响
    2.3 肥胖的影响因素
        2.3.1 影响肥胖的内源性因素
        2.3.2 影响青少年肥胖的外源性因素
    2.4 肥胖的筛查标准研究进展
        2.4.1 相关指标的测量方法
        2.4.2 国际肥胖筛查标准的研究进展及主要问题
        2.4.3 国内相关标准
    2.5 HSP70 概述
        2.5.1 HSP70 概念
        2.5.2 HSP70 的种类
        2.5.3 HSP70 生物学功能
        2.5.4 HSP70 与炎症的关系
        2.5.5 运动与HSP70 的关系
    2.6 SIRT1 相关概述
        2.6.1 SIRT1 概念
        2.6.2 SIRT1 的结构
        2.6.3 SIRT1 生物学功能
        2.6.4 SIRT1 与炎症
        2.6.5 SIRT1 与运动
    2.7 有氧耐力运动与肥胖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有氧运动干预
        3.2.2 饮食干预
    3.3 测试指标
        3.3.1 体成分测定
        3.3.2 血样采集与测定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四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后肥胖男青少年血清HSP70、SIRT1 水平的变化
    4.2 四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后肥胖男青少年体成分的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四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对肥胖男青少年血清HSP70 水平的影响分析
    5.2 四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对肥胖男青少年血清SIRT1 水平的影响分析
    5.3 四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对肥胖男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力量训练对45-60岁女性肌流失及肌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肌肉萎缩症(Sarcopenia)及其诊断标准
        2.1.1 肌流失及肌力下降研究现状
        2.1.2 中老年人肌肉萎缩症及其机制分析
    2.2 力量训练效果的相关研究
        2.2.1 力量训练与中老年人群防摔倒
        2.2.2 力量训练对肌流失及肌力的影响
        2.2.3 力量训练对体成份及慢性病的影响
        2.2.4 力量训练对中老年女性肥胖的影响
    2.3 中老年女性健身处方研究
        2.3.1 女性力量训练意识觉醒
        2.3.2 肌肉耐力运动处方研究
        2.3.3 肌肉力量运动处方研究
        2.3.4 肌肉爆发力运动处方研究
        2.3.5 肌肉放松练习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据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久坐组与力量组各年龄阶段女性肌流失及体成份变化特征
        4.1.1 45-50岁女性肌流失及体成份变化特征
        4.1.2 51-55岁女性肌流失及体成份变化特征
        4.1.3 56-60岁女性肌流失及体成份变化特征
    4.2 久坐组与力量组各年龄阶段肌流失及体成份对比分析
        4.2.1 久坐组女性肌流失及体成份变化对比分析
        4.2.2 力量组女性肌流失及体成份变化对比分析
        4.2.3 同年龄久坐组与力量组肌流失及体成份变化对比分析
        4.2.4 45-60岁女性肌流失及体成份现状因素分析
    4.3 久坐组与力量组45-60岁肌力变化特征与对比分析
        4.3.1 45-60岁久坐组女性肌力变化特征分析
        4.3.2 45-60岁力量组女性肌力变化特征分析
        4.3.3 久坐组与力量组肌力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老年人群中肥胖分布指数与骨质疏松症和平衡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骨质疏松
    1.2 肥胖
    1.3 肥胖、骨质疏松、平衡能力、骨折之间的关系
    1.4 当前存在什么问题
研究背景
第一章 中国老年人群中肥胖指数与骨质疏松的关联分析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样本
        2.2 人体测量学指标
        2.3 骨密度(BMD)测量
        2.4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基本信息
        3.2 老年女性中BMI/WHR/WL和腰椎骨密度T值的线性回归分析
        3.3 老年男性中BMI/WHR/WL和腰椎骨密度T值的线性回归分析
        3.4 老年女性中脂肪总量和分布和骨质疏松的逻辑回归分析
        3.5 老年男性中脂肪总量和分布与骨质疏松的逻辑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中国老年人群中肥胖指数与动态平衡能力的关联分析
    研究样本
    研究方法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老年女性中,肥胖与中心性肥胖对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3.3 老年男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对动态平衡的影响
        3.4 不同中心性肥胖标准下,人体成分分布差异情况
        3.5 不同性别老年人中身体成分对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讨论
    结论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我国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运动员选材概念的相关研究
        1.2.2 足球运动员选材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17岁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平台
    2.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2.1.1 内涵认知
        2.1.2 现状探析
    2.2 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撑
        2.2.1 现代足球运动的项目特征
        2.2.2 现代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2.3 足球运动员全程性训练过程的结构
        2.2.4 运动选材理论
3 17岁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
    3.1 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3.1.2 科学性原则
        3.1.3 可行性原则
        3.1.4 客观性原则
        3.1.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3.1.6 不干扰原则
    3.2 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
        3.2.1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3.2.2 测试数据信息的获取
        3.2.3 指标的初步筛选
        3.2.4 指标的统计筛选
    3.3 17 岁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统计筛选
        3.3.1 形态特征
        3.3.2 身体成分特征
        3.3.3 机能特征
        3.3.4 素质特征
        3.3.5 心理特征
        3.3.6 技术特征
        3.3.7 小场地比赛技战术表现特征的分析
    3.4 17 岁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统计优化
        3.4.1 形态指标
        3.4.2 身体机能指标
        3.4.3 运动素质指标
        3.4.4 专项技术指标
        3.4.5 心理指标
    3.5 17 岁男子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相关评价标准的建立
        3.5.1 选材指标体系和权重的确定
        3.5.2 选材指标评价方法的确定及相关评价标准的建立
4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A
    附件B
    附件C
    附件D
    附件E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国健康成人体成分评估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应用人体测量标准方法验证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评估肌肉成分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统计方法
    结果
        人口学基本信息
        实验室检查
        稳定性同位素测定结果
        MRI测定结果
        DXA的测试结果
        BIA的测定结果
        BIA测定结果与各“金标准”方法测定组分结果比较
        DXA测定结果与MRI测定结果比较
        基于线性拟合公式建立BIA测定体成分校正算法方程
    讨论
        总体水
        骨骼肌及瘦体组织
        脂肪组织
        骨质
        多频段多点式生物电阻抗分析
        多组分线性拟合公式的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BIA技术测定健康青年人肌肉量及功能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人口学基本信息
        实验室指标
        DXA测定结果
        BIA测定结果
        BIA测定结果与DXA测定结果比较
        两种测定方法在全身各组织的比较
        受试者肌肉功能的基本情况
        FFM与握力的关系
        骨骼肌指数与握力的关系
    讨论
        中国健康年轻成人的筛选
        中国年轻成人肌肉数据与亚洲、欧洲的异同
        DXA与BIA在中国年轻成人肌肉指标测定的比较
        中国年轻成人简易人体测量学与肌肉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BIA技术测定老年人肌肉量及功能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人口学基本信息
        人体测量结果
        肌肉功能检测
        营养状况与生化指标
        EQ-5D生活质量评价
        人体活动情况
        人体成分测量结果
        人体骨骼肌含量测定
        按照年龄组分层的结果
        将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肌肉相关指标
        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肌肉质量与传统指标BMI的相关性
        基于老年肌肉评估数据临床应用干预老年人肌肉减少症
    讨论
        老年人肌肉减少症
        中国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的诊断
        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的肌肉情况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诊断与肌肉量的关联
        基于BIA检测骨骼肌数量应用临床营养干预老年肌肉减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证明书
    附录三 握力和步速测量的方法
    附录四 肌肉减少症筛查步骤(欧洲&亚洲标准)
    附录五 发表文章首页
综述: 应用相位角技术诊断营养不良的开发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健康小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10)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实验假设
    1.4 实验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训练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2.1.1 高原训练对体重和身体成分的影响
        2.1.2 高原/低氧对骨骼肌的影响
    2.2 高原训练导致肌肉萎缩可能机制
        2.2.1 蛋白水解调节通路:NF-κB通路
        2.2.2 蛋白合成调节通路:IGF1-Akt-mTOR通路
    2.3 高原训练导致骨骼肌萎缩的营养干预
        2.3.1 白藜芦醇与蛋白质降解通路
        2.3.2 精氨酸与蛋白质合成通路
3 实验一 白藜芦醇和L-精氨酸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案
        3.2.3 实验标本取样
        3.2.4 大鼠身体成分测试
        3.2.5 骨骼肌总蛋白含量测试
        3.2.6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低氧和运动对大鼠体重、身体成分的影响
        3.3.2 白藜芦醇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3.3 L-精氨酸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低氧和运动对大鼠体重身体成分的影响
        3.4.2 白藜芦醇的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4.3 L-精氨酸的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5 小结
4 实验二 高住低训时白藜芦醇和L-精氨酸对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案
        4.2.3 实验标本取样
        4.2.4 骨骼肌MDA测定
        4.2.5 骨骼肌SOD测定
        4.2.6 骨骼肌总蛋白含量测试
        4.2.7 骨骼肌NO测定
        4.2.8 BUN测定
        4.2.9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运动和低氧对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2 白藜芦醇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3 L-精氨酸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运动和低氧对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2 白藜芦醇补充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3 L-精氨酸的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抗氧化力的影响
    4.5 小结
5 高住低训时白藜芦醇对骨骼肌NFκB和AKT通路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案
        5.2.3 实验标本取样
        5.2.4 qRT-PCR
        5.2.5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白藜芦醇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Akt mRNA表达量的影响
        5.3.2 白藜芦醇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NF-κB/MuRf1 mRNA表达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6 高住低训时L-精氨酸对骨骼肌Akt-mTOR通路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案
        6.2.3 实验标本取样
        6.2.4 qR/T-PCR
        6.2.5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
        6.3.1 精氨酸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Akt mRNA表达量的影响
        6.3.2 精氨酸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mTOR mRNA表达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人体体成份检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油基甘油二酯食用油的应用与生理功能研究[D]. 罗佳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干预脯氨酰内肽酶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NAFLD发展的影响[D]. 魏建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研究[D]. 王文君.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4]4周有氧训练与饮食干预对肥胖男青少年血清HSP70、SIRT1水平的影响[D]. 马亚博.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力量训练对45-60岁女性肌流失及肌力的影响[D]. 陈颖.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6]老年人群中肥胖分布指数与骨质疏松症和平衡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郭蔚. 苏州大学, 2019(04)
  • [7]我国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孙哲.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5)
  • [8]中国健康成人体成分评估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陈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9]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健康小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效果研究[D]. 李彦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6)
  • [10]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瑾.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人体成分检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