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及应用前景

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及应用前景

一、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与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吴枚枚[1](2020)在《毛霉豆豉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其新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豆豉存在发酵周期长、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豆豉生产规模,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故本课题对毛霉型豆豉的工艺进行创新型研究,旨在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豆豉质量,并开发出一种豆豉衍生复合调味品,拓宽豆豉产品市场。1.以黑豆为原料,研究了料水比、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对吸水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浸泡工艺为料水比1:3、浸泡温度35℃、浸泡时间4h。研究了不同的蒸煮方式、蒸煮温度、蒸煮时间对硬度和感官的影响,相同条件下干蒸的感官评分高于湿蒸,常压干蒸最佳时间为135min,常压湿蒸最佳时间为120min,高压蒸煮最佳条件为121℃蒸25min,高压蒸煮较常压蒸煮蒸煮时间明显缩短。2.以中性蛋白酶活力为指标,研究了接种率、制曲时间、制曲温度、制曲湿度对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制曲工艺条件为接种率4.20%、接种温度25℃、接种时间65h、制曲湿度85%,在此条件下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最高值91.23U/g。3.以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研究了食盐、混合酒、酵母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对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食盐添加量为9.00%、混合酒添加量为4.00%、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54d。对优化条件下豆豉理化指标变化规律跟踪检测得到如下结论:氨基态氮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发酵54d时趋于稳定;总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豆豉成熟时趋于稳定;还原糖的含量在发酵前期增长较快,待发酵后期呈现下降趋势;在后发酵过程中粗蛋白含量略有降低,而水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至发酵末期时开始有所下降;褐变强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到豆豉成熟时褐变强度趋于稳定;豆豉后发酵阶段游离氨基酸含量不断增加,直至豆豉成熟时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45%。4.首先对四种豆豉干燥方式的组织状态、色泽、风味、口感进行比较,最终选择油炸干燥,经油炸干燥后的豆豉颗粒成型、外酥里嫩、口感极佳。而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优化试验对羰氨基料、辣椒粉、秘制香辛料、花椒粉用量进行优化,最终得出豆豉复合风味牛肉酱配方为:羰氨基料7.50%、秘制香辛料0.80%、辣椒粉1.50%、花椒粉0.60%、食用油25.00%、豆豉50.00%、牛肉9.00%、花生4.00%、食盐1.00%、味精0.40%、白芝麻0.20%。在此条件下研制的豆豉复合风味牛肉酱色泽鲜亮、酱香浓郁、香辣爽口。

吴瑶瑶[2](2020)在《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护肤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对护肤品的要求除了基础保湿以外,对功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植物雌激素,其结构与哺乳动物雌激素的活性基团相似,有类雌激素的活性,具有抗自由基,抗皮肤老化和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合成等作用,由于其功效良好且副作用低的特点,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但由于其溶解性差和溶解度低的原因,限制了它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脂质体由于其结构类似于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与皮肤有更好的相容性,可以增强活性物质在角质层中的渗透性且低刺激性,成为药物和化妆品界的新宠;以脂质体为大豆异黄酮的包埋载体,制备出的大豆异黄酮脂质体可均匀分散在水体系中,解决了大豆异黄酮难应用于化妆品中的问题。本文采用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壁材,大豆异黄酮为芯材,采用机械乳化法制备大豆异黄酮脂质体,探究了芯壁比、胆固醇与卵磷脂质量比、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和固液油脂质量比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包埋效率、包埋率和粒径的影响,使用正交试验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出较优条件为:芯壁比1:8、乳化剂用量1.0%、乳化温度60℃、固液油脂质量比4:5;在较优条件下制备的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包埋效率为46.25%,包埋率为0.1244%,平均粒径为272.6nm,粒径较均匀。再将大豆异黄酮脂质体进行体外透皮扩散试验、在体角质层粘贴试验和体外缓释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透皮扩散渗透效果和缓释效果。

谭青云[3](2019)在《毛霉发酵豆渣品质和功能活性分析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发酵对改善豆渣营养成分、提高感官品质,增强生物活性具有促进作用。本试验选用总状毛霉为菌种制备发酵豆渣,监测发酵过程中营养特性和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发酵既可以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含量;又能提高豆渣提取物对胆固醇胶束、胆酸盐、α-淀粉酶以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在此基础上,本试验引入发酵豆渣粉到酥性饼干中,考察了豆渣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确定了豆渣添加量。在该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豆渣饼干与市售饼干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淀粉体外消化特性。首先,本试验选用腐乳、豆豉等发酵豆制品中常用菌种总状毛霉,通过优化确定了菌种的发酵条件,即发酵温度为29℃,豆渣初始含水量为70%(m/m),总状毛霉孢子菌悬液接种量为4%(v/m),发酵时间6d。该条件发酵后豆渣感官得到有效改善,成品表面覆盖大量白色菌丝,菌丝生长旺盛,豆渣内部连接成块状,质地松软并具备较好的弹性,霉香味浓郁,渣粒感减弱,感官综合评分为(9.28±0.39);同时测得氨基酸态氮和SDF含量分别为(5.24±0.22)mg/g和(12.55±1.14)g/100g,为发酵前的3.38倍和1.59倍。在最佳参数下进行发酵豆渣的制备,并对发酵始末理化及营养指标进行测定,数据表明:酶活力变化显着,其中,α-淀粉酶活力由(6.21±0.81)U/g上升至(59.56±2.31)U/g后降至(32.46±1.89)U/g,脂肪酶活力由(1.34±0.35)U/g上升至(35.31±1.67)U/g后降至(18.21±1.57)U/g,中性蛋白酶活力由(2.64±0.52)U/g上升至(545.37±12.38)U/g后降至(513.79±11.95)U/g,酸性蛋白酶由(1.19±0.38)U/g上升至(113.14±3.58)U/g,Cx酶由(1.03±0.04)U/g上升至(175.45±7.36)U/g,β-葡萄糖苷酶由(4.07±0.45)U/g上升至(16.75±0.54)U/g。同时,水分含量由(71.34±0.71)%下降至(62.13±0.66)%;pH值由(6.71±0.09)下降至(5.61±0.10),总酸含量由(0.41±0.03)g/100g上升至(1.07±0.05)g/100g。IDF由(48.64±2.01)g/100g降至(31.32±1.29)g/100g,SDF由(6.02±0.74)g/100g上升至(12.55±1.14)g/100g,IDF/SDF比值由8.78降至2.50;还原糖含量由(7.73±0.82)mg/g上升至(27.76±0.92)mg/g后降至(21.95±1.16)mg/g;粗脂肪由(9.64±0.35)g/100g上升至(11.53±0.43)g/100g;总蛋白含量变化不显着,由(18.14±0.05%)下降至(17.32±0.05%),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由(2.45±0.25)%和(1.55±0.15)mg/g上升至(8.29±0.33%)和(5.24±0.22)mg/g;游离氨基酸总量由317.72mg/100g上升至1040.62mg/100g。SDS-PAGE凝胶电泳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表显示,总状毛霉发酵后,蛋白质分子量降低,大分子量蛋白质含量逐步降解为中低分子量蛋白质和小分子氨基酸。本试验采用不同溶剂和不同浓度获得豆渣提取物,测定其得率、体外降血脂和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所选溶剂中0.1M pH7.5的PBS缓冲液提取的提取物得率最高,达(54.82±2.17)%。对于胆固醇胶束和胆酸盐抑制率指标而言,水溶性提取物的活性更强。浓度为10mg/mL发酵豆渣水溶性提取物对胆固醇胶束抑制率为(16.36±0.84)%,其IC50值为29.87mg/mL;就甘氨胆酸钠抑制率而言,2mg/mL发酵豆渣水提取物为(14.26±0.84)%,浓度增加,抑制率随之增加,4mg/mL时为(28.31±2.43)%,此后抑制率变化不明显;就牛磺胆酸钠抑制率而言,2mg/mL发酵豆渣水提取物为(12.83±0.71)%,浓度增加,抑制率随之增加,5mg/mL时为(24.02±1.89),此后抑制率趋于稳定。发酵后可溶性多糖和10kDa以下多肽含量分别为(9.76±0.64)g/100g和(69.74±3.53)mg L-glu-tathione/g,分别为发酵前的2.49倍和3.25倍。另一方面,豆渣醇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能力在总状毛霉发酵作用下显着提升。以70%甲醇为溶剂,1.5mg/mL的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分别为(27.86±3.81)%和(25.72±2.15)%。醇提物浓度为(0-3.0)mg/mL内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在变化显着(p<0.05),3.0mg/mL时抑制率达(44.25±3.26)%,高于3.0mg/mL后,变化不显着(p>0.05);醇提物浓度在(0-2.5)mg/mL内时α-淀粉酶抑制率变化显着(p<0.05),2.5mg/mL时抑制率达(35.41±2.34)%,高于2.5mg/mL后,变化不显着(p>0.05)。HPLC色谱结果显示,毛霉发酵改变了豆渣提取物中异黄酮的组成,苷元/糖苷由2.08上升至4.73。最后,在酥性饼干配方的基础上,采用豆渣部分替代低筋小麦粉,考察豆渣添加量对饼干持水力、硬度、感官品质的影响,综合考虑,确定了豆渣添加量为25%。在该条件下,比较了豆渣饼干与市售饼干在营养成分和淀粉体外消化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市售饼干和普通空白饼干相比,发酵豆渣饼干营养成分组成优良,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p<0.05)。在淀粉体外消化性方面,发酵豆渣饼干的淀粉水解率低于市售酥性饼干、市售纤维饼干和空白饼干,SDS和RD含量高于其余三种饼干,GI指数为58.12,低于其余三种饼干,属于中等血糖指数(55<GI≤70)食品。

闫俊[4](2019)在《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蝙蝠蛾拟青霉菌性温,味甘,入肺,肾经,有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的功效。蝙蝠蛾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Dai)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散囊菌目(Euroti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Bain),是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的无性世代菌株,其与天然冬虫夏草具有相似的化学和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目前蝙蝠蛾拟青霉菌工业化发酵生产出的菌丝体发酵产品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并列入《中国药典》。本文对制备蝙蝠蛾拟青霉菌培养基的原材料大豆进行宏观和显微的鉴定,大豆质地坚硬饱满,不同大豆品种在豆脐颜色、粒径、百粒重等宏观形态上存在差别。大豆籽粒分为种皮和子叶两个部分,种皮由表皮层、栅栏层、滴漏层、薄壁层、下皮层5个组成部分,大豆子叶占据籽粒大部分体积,由类圆形薄壁细胞自内向外由小到大构成。不同品种大豆之间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粗蛋白含量最高是吉农33号,其次是吉农36号、吉农48号;粗脂肪含量最高是江西655号,其次是江西1978号、江西686号;钙含量最高是吉农18号,其次是吉农51号、吉农29号;镁含量最高是吉农33号,其次是江西655号、吉农48号;铜含量最高是吉农48号,其次是吉农71号、吉农45号;锌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33号、吉农38号大豆;铁含量最高是吉农29号,其次是吉农71号、吉农45号;锰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28号、吉农51号;总异黄酮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51号、吉农48号。研究表明甲醇回流提取的方法极大提高了大豆总异黄酮提取率。本文为规范原材料大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建立了同时检测常用于大豆生产的乙草胺、广灭灵(异恶草松、异恶草酮)、2-4D丁酯、多效唑、氰戊菊酯、敌敌畏、乐果农药残留量的G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可靠,测定的10种大豆样品农药残留均未超标。10种大豆重金属检测中有6种大豆铬超标,1种铅超标,1种镉超标,砷、汞未超标,因此,在培养基原料筛选时,应多关注重金属超标问题,以保证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的安全性。本文同时测定了不同品种大豆加工成的豆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其间存在显着差异,粗蛋白含量最高是豆粕36号,其次是豆粕33号、豆粕71号;粗脂肪含量最高是豆粕71号,其次是豆粕48号、豆粕33号;钙含量最高是豆粕45号,其次是豆粕18号、豆粕48号;镁含量最高是豆粕18号,其次是豆粕51号、豆粕71号;铜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36号、豆粕71号;锌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48号、豆粕51号;铁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29号、豆粕18号;锰含量最高是豆粕28号,其次是豆粕51号、豆粕48号;总异黄酮含量最高是豆粕51号,其次是豆粕18号、豆粕28号。本文将不同品种的豆粕培养基发酵培养蝙蝠蛾拟青霉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透明,菌落白色,20d可长满PDA培养基,液体培养时,不产生菌球,研究丰富了蝙蝠蛾拟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内容。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发酵产物中生物量最高是吉农33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38号培养产物、吉农18号培养产物;麦角甾醇含量最高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36号培养产物、吉农51号培养产物;腺苷含量最高是吉农1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吉农45号培养产物;腺嘌呤最高是吉农3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吉农36号培养产物;虫草素最高是吉农4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45号培养产物、吉农36号培养产物。本文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培养基原材料大豆和培养基豆粕的营养成分与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豆粕和原料大豆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对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品质有显着影响,大豆中钙和大豆苷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苷含量越高。豆粕中钙、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苷含量越高;豆粕中钙、镁、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总异黄酮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嘌呤含量越低;豆粕中铁含量越高,生物量越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了《优质大豆(供发酵菌粉用)质量标准》,用于保证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有效性和稳定性。本文用腺嘌呤建立肾脏和睾丸损伤的小鼠模型,运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研究蝙蝠蛾拟青霉菌秘精益气、温肾助阳的传统功效。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蝙蝠蛾拟青霉菌粉的5个剂量组(350mg/kg、550mg/kg、750mg/kg、1500mg/kg、3000mg/kg)。研究结果表明蝙蝠蛾拟青霉菌对腺嘌呤造成的肾脏和睾丸损伤能够起到恢复作用,可以使小鼠体重逐渐恢复上升趋势,HE染色、Masson染色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其对受损的肾脏和睾丸组织结构有恢复作用,能够大幅降低肾脏和睾丸组织纤维化情况,并调节血清中多种激素含量,改善生精过程中多种关键酶的水平,使BUN、Cr、FSH、LH、ACP、SDH和LDH水平趋向正常化,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其中蝙蝠蛾拟青霉菌1500mg/kg剂量组恢复作用显着优于其他剂量组。

石群,李波[5](2018)在《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其分布主要位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一定的生理功效,包括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抗癌抑癌等。文中针对研究热门的大豆异黄酮进行剖析,旨在更好的推进医疗和保健行业中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和利用。

赵攀[6](2018)在《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以动物源蛋白为主要原料的发酵乳制品已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三高”人群、“宗教人士”、“素食人群”等,因此全植物蛋白发酵型制品应运而生。大豆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无胆固醇,含有大豆磷脂及大豆异黄酮等特殊营养成分;豆渣中的膳食纤维,对人体有许多良好的生理功能。但由于大豆中脂肪、蛋白质、糖分含量及种类均与动物乳存在较大差别,会对发酵产生质构以及风味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凝乳质构差、口感粗糙、豆腥味强等问题,这成为制约凝固型纯植物蛋白全渣发酵豆奶生产的主要因素。本课题针对上述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发酵剂的筛选及去腥效果的研究。本文考察了8种发酵剂对全渣豆浆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号发酵剂发酵的产品质构良好,风味独特,符合产品要求。并通过微波去腥法对其去腥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大豆粉碎前微波处理30s,用100℃开水进行冲泡即可达到去腥的效果。2.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加工工艺优化。对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中豆粉过筛目数、胶体磨研磨时间、均质压力、豆粉与水比例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及工艺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过筛目数为80目,胶体磨研磨1.5min,均质压力设置为50MPa,豆粉:水=1:8.5。其中豆粉与水的比例对产品品质影响显着(P<0.05)。大豆粉碎时间为2min最佳。3.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发酵条件优化。对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中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剂接种量、白砂糖添加量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及工艺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为5.5h,发酵温度为42℃,发酵剂接种量为0.03%,白砂糖添加为7%。其中发酵剂接种量与发酵温度对产品品质影响显着(P<0.05)。4.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为典型的非牛顿、假塑性流体。豆粉与水比例为1:10的产品恢复结构的能力最强,1:8最弱;发酵剂接种量0.01%的产品恢复结构的能力最强,0.09%最弱。浓度越大或接种量越大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剪切稀化程度越明显。且豆粉与水比例为1:10或发酵剂接种量为0.01%时,凝固效果不佳,随着豆粉所占比例或接种量的增加,凝胶结构逐渐变强,形成具有牢固网络结构的凝胶;G’大于G”,表现出较强的弹性特征。5.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微观结构研究。随着豆粉浓度或发酵剂接种量的增加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中网络孔洞数目增多且大小减小,呈现出相对均匀和多空隙的网络结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均匀。6.营养指标检测。与酸奶相比,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部分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豆粉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为23.745g/kg,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含量为2.150g/kg。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3.5%、2.519%、0.560%。

程甲[7](2017)在《不同品系大豆其发酵纳豆品质的差异》文中认为纳豆由豆类作物通过纳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 Sawmura)发酵制成,含有大豆异黄酮、亚油酸、大豆卵磷脂等多种功能性物质并且含有其特有的纳豆激酶(Nattokinase)。本文选用粤黄小粒5号、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1号、桂夏豆2号、河池黄豆、马山仁峰黑豆、巴西10号、巴西13号8个品系的大豆作为材料,探究其发酵纳豆品质的差异,为纳豆发酵的选种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改善纳豆产品品质及深加工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得结果如下:1、发酵前后大豆物质成分含量的变化。比较发酵前后水分含量、粗蛋白、总糖、多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发酵纳豆与蒸煮大豆相比,水分含量均有所下降,粗蛋白、总糖、多糖和还原糖含量均有所上升。其中马山仁峰黑豆蛋白含量最高,为20.83%,粤黄小粒1号糖分含量最高,为10.61%。2、不同大豆品系发酵纳豆功能活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纤维蛋白-琼脂糖平板法测定纳豆的纳豆激酶活性,粤黄小粒1号发酵纳豆的纳豆激酶活性最高,达到28321.0±811.4 IU/g,与酶活性最小的马山仁峰黑豆相比,相差高达21倍。纳豆激酶活性与大豆的百粒重有着一定的正相关趋势,小籽粒大豆发酵纳豆的纳豆激酶活性普遍高于大籽粒大豆发酵纳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品系大豆发酵前后的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及各组分的含量,发酵前桂夏豆2号大豆异黄酮总含量最高,为0.1616%,巴西13号大豆异黄酮含量最低,相差约3.5倍,按照大豆异黄酮总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桂夏豆2号>马山仁峰黑豆>粤黄小粒1号>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5号>巴西10号>河池黄豆>巴西13号;经发酵后,粤黄小粒1号发酵纳豆所含大豆异黄酮含量最高,为0.3847%,巴西13号大豆发酵之后所含大豆异黄酮依然最低,相差约4.6倍,按照大豆异黄酮总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粤黄小粒1号>桂夏豆2号>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5号>马山仁峰黑豆>巴西10号>河池黄豆>巴西13号。在发酵过程中,只有大豆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3、不同品系大豆发酵纳豆感官品质的差异。通过感官评定评分,粤黄小粒1号发酵纳豆得分最高。使用流变仪对纳豆黏液进行流变特性分析,按粘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粤黄小粒1号?桂夏豆2号?巴西10号?巴西13号?粤黄小粒5号?粤黄小粒17号?河池黄豆?马山仁峰黑豆。对纳豆黏液的成分和特性进行分析,黏液中水分含量均在70%左右,糖分占极大的比例,主要物质为多糖。拉丝性能与纳豆黏液的粘度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286,P<0.01达到极显着性差异。黏液中多糖是拉丝黏度及黏液拉丝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多糖与纳豆黏液中所含的多糖含量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94,P<0.01达到极显着性差异。纳豆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按纤维素酶活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河池黄豆?粤黄小粒5号?马山仁峰黑豆?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1号?巴西13号?桂夏豆2号?巴西10号,河池黄豆活性最大,为30.8±0.5 U/g,巴西10号活性最小,为14.8±0.4 U/g;按木聚糖酶活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桂夏豆2号?巴西10号?河池黄豆?马山仁峰黑豆?粤黄小粒17号?巴西13号?巴西10号?粤黄小粒5号。桂夏豆2号活性最大,为215.5±0.3 U/g,粤黄小粒5号木聚活性最小,为121.1±0.7 U/g;按蛋白酶活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1号?粤黄小粒5号?河池黄豆?桂夏豆2号?巴西10号?巴西13号?马山仁峰黑豆。粤黄小粒17号活性最大,为77.6±0.6 U/g,马山仁峰黑豆活性最小,为16.1±0.7 U/g。对纳豆中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发酵纳豆游离氨基酸的总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马山仁峰黑豆>桂夏豆2号>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1号>巴西13号>河池黄豆>粤黄小粒5号>巴西10号,马山仁峰黑豆含量最高,总量为3162.8μg/mg,巴西10号含量最低,总量为636.54μg/mg。在呈味氨基酸中,按含量高低排序依次为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无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在70%左右。4、采用HS-SPME-GC-MS对发酵纳豆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共鉴定出了6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酮类物质最多,其相对含量也最高,巴西13号通过类物质含量最高,为62.07%。结合纳豆感官评定中对气味的评价,说明呋喃吡嗪类物质对纳豆的特殊风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李万林,钟姣姣,王少龙,程海瑞,白祥君[8](2014)在《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弱雌激素活性、抗氧化活性、抗溶血活性和抗真菌活性,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癌症、骨质疏松、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质及其提取、分离与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拟为今后大豆异黄酮的综合利用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张志发[9](2012)在《乳酸乳球菌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物质,其具有抗肿瘤活性、抗心脑血管疾病、抗骨质疏松及防止机体免疫力下降等生理活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异黄酮作为医药或保健食品的原料或添加剂,市场需求逐年增长,人们对大豆异黄酮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和开发成为热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传统的大豆异黄酮工业受含量低、提取纯化工艺和大豆原料本身的熟期限制,因此,通过非大豆提取途径获得大豆异黄酮成为大家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首先对转大豆异黄酮合成酶(isoflavone synthase)基因的乳酸乳球菌工程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乳酸乳球菌工程菌株发酵产大豆异黄酮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发酵底物原料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对工程菌株的遗传稳定性作了初步考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比浊法测定了工程菌株Lactococcus Lactis NZ3900/pNZ8149-IFS1的生长曲线,确定其在生长8-10小时后达到对数生长期末期。对其在发酵过程中酸度的变化绘制了曲线,表明其在发酵过程中由于产酸,而使培养液的pH值下降,由最初的pH值7左右下降至4.8左右。使用缓冲液调节培养基的初始pH值进行发酵,使菌体的对数生长期得到延长,发酵液pH值由于乳酸积累逐步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最终仅降低约0.4个pH值单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产大豆异黄酮的条件,确定了有利于大豆异黄酮产量的培养基组分:乳糖3%,大豆蛋白胨2%,酵母粉1%,磷酸氢二钠2%,硫酸镁0.4%,抗坏血酸0.1%;最适的培养条件:用0.2mol/L柠檬酸调节培养基的pH值为6.5,3%的接种量,在30℃静止培养4h后,加入终浓度为0.2mg/ml的底物柚皮素以及终浓度为10ng/ml诱导剂nisin,每分钟150转24℃继续培养20小时。在最佳培养基和最适发酵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的产量达到12.5mg/L。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了工程菌株发酵产大豆异黄酮的底物,并最终选择了以植物材料1为原料,以蒸馏水为提取溶剂,以1:30的料液比,沸水浴中提取2小时,以提取液配制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得到异黄酮的含量为6.6mg/L。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通过目的基因的PCR鉴定、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SDS-PAGE和0、10、20、30、40和50代各代菌种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能力进行检测;通过复制平板计数法计算质粒的丢失率。结果表明,工程菌株重组质粒在50代内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的基因在50代内稳定表达;0、10、20、30、40和50代菌株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的能力没有显着差异;发酵培养基中乳糖的浓度对工程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在乳糖使用量达到2%以上时,有利于重组质粒的稳定性。

董竞[10](2010)在《大豆胚芽异黄酮的乳酸菌转化及其咀嚼片的研制》文中提出大豆胚芽不仅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是良好的功能性食品开发原料。然而,大豆胚芽作为大豆制油和大豆蛋白生产中的重要副产物并未受到重视而被当作废弃物处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豆胚芽分离技术不成熟;大豆胚芽产品的市场不成熟;更重要的是胚芽具有的特殊苦涩味、收敛味及豆腥味等不良风味大大限制了大豆胚芽的开发利用。大豆胚芽中大豆异黄酮含量高达子叶的6-10倍。大豆异黄酮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预防和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预防骨质疏松症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癌症和减少肿瘤的发生等。大豆中天然的存在的大豆异黄酮有葡萄糖苷和苷元两种形式,其中糖苷形式占到异黄酮总量的99%,苷元形式含量甚微,然而苷元的生物吸收利用度及各种生理活性均强于其相应的糖苷。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产生β-葡萄糖苷酶可将糖苷水解为苷元可大大提高其吸收利用率。因此,改善人体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需要既增加苷元的摄入量又通过摄入功能性活性益生菌来改善肠道菌群。乳酸菌作为人体重要的益生菌类群,在发酵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从多种发酵食品中进行了乳酸菌的分离筛选以期得到特性优良乳酸菌用于大豆胚芽中大豆异黄酮的糖苷转化,并采用适宜的加工工艺与配方制造出口感良好,异黄酮苷元含量高、活菌数目高,携带方便的功能性食品,本研究将大豆胚芽的开发利用、大豆异黄酮的生物活性的提高,活性益生菌改善肠道功能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开发潜力。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发酵胚芽乳酸菌的筛选以本实验室自行分离的79株乳酸菌纯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PNPG平板法进行产p-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初步筛选,通过对初筛菌株的生长特性、产生物胺能力及大豆胚芽乳大豆异黄酮转化能力的测定最终筛选出生长特性优良、无异味、不产生物胺、大豆异黄酮转化效率高的SR2-3与6005#两个菌株作为胚芽乳异黄酮转化菌株。经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鉴定SR2-3与6005#菌株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与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是公认的安全的益生菌类群。2胚芽乳发酵特性及抗氧化特性研究对SR2-3、6005#两菌株发酵胚芽乳的发酵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005号菌株的生长与产酸能力均弱于SR2-3,两菌株对大豆异黄酮苷元的转化能力各有优势。对两菌株发酵胚芽乳及的抗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测定其在0h,12h,24h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通过对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确定适宜发酵终点为12 h。在确定12 h为发酵终点的基础上优化了两菌株混合发酵接种量与接种比例,结果表明SR2-3与6005#菌株以2:1比例接种发酵12h时大豆异黄酮转化率大大提高,活菌数目可达108以上。3发酵大豆胚芽咀嚼片的研制发酵胚芽乳因具有较为严重不良风味而难以直接食用。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去除胚芽乳不良风味,并筛选出适宜浓度和比例脱脂乳作为保护剂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发酵胚芽乳中活菌数目。分别采用颗粒压片与粉末压片技术对冻干胚芽粉制作咀嚼片的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粉末压片较颗粒压片能够更好的保存活菌,且工艺简单,因而更适宜于发酵胚芽乳咀嚼片的生产。最后,采用正交实验对粉末压片原辅料配方进行优选,综合感官指标与活菌数目确定出最优配比,制作出一种大豆异黄酮苷元含量高、益生菌含量高、外观整齐,口感风味良好、易于携带的咀嚼片形式的发酵大豆胚芽食品。

二、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与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与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毛霉豆豉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其新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豆豉的概述
    1.2 豆豉的营养价值及功能性成分
        1.2.1 大豆及豆豉的营养成分
        1.2.2 大豆异黄酮
        1.2.3 大豆多肽
        1.2.4 豆豉的γ-亚麻酸
        1.2.5 豆豉的黑色素
        1.2.6 γ-氨基丁酸
        1.2.7 豆豉溶栓酶
    1.3 豆豉的生产工艺
        1.3.1 毛霉型豆豉的生产工艺
        1.3.2 曲霉型豆豉的生产工艺
        1.3.3 细菌型豆豉的生产工艺
        1.3.4 根霉型豆豉的生产工艺
    1.4 豆豉的的研究现状
        1.4.1 豆豉微生物研究现状
        1.4.2 豆豉工艺现状
        1.4.3 豆豉的市场应用现状
    1.5 豆豉相关标准
    1.6 豆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6.1 豆豉存在的问题
        1.6.2 豆豉的发展趋势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大豆浸泡及蒸煮工艺条件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原辅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浸泡工艺对大豆吸水率的影响
        2.2.2 蒸煮工艺对大豆质构及感官的影响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原料大豆成分测定
        2.3.2 吸水率的测定
        2.3.3 感官评定
        2.3.4 质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料大豆成分测定结果
        2.4.2 浸泡工艺对大豆吸水率的影响
        2.4.3 蒸煮工艺对大豆质构及感官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毛霉豆豉制曲工艺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原辅料
        3.1.2 试剂
        3.1.3 培养基
        3.1.4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种曲的制备
        3.2.3 制曲工艺对蛋白酶活性影响
    3.3 分析检测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接种率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4.2 制曲温度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4.3 制曲时间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4.4 制曲湿度对蛋白酶活力的探究
        3.4.5 制曲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3.4.6 验证实验
    3.5 本章小结制曲
4 毛霉豆豉后熟增香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原辅料
        4.1.2 试剂
        4.1.3 培养基
        4.1.4 仪器设备与器具
    4.2 实验方法
        4.2.1 酵母菌菌种的制备
        4.2.2 后发酵条件的确定
        4.2.3 优化条件下毛霉型豆豉理化指标变化规律跟踪检测
        4.2.4 感官指标的评定
    4.4 结果分析
        4.4.1 后发酵条件的确定
        4.4.2 后发酵条件的正交优化结果
        4.4.3 优化条件下豆豉理化指标变化规律跟踪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豆豉复合风味牛肉酱的开发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原辅料
        5.1.2 仪器设备及器具
    5.2 实验方法
        5.2.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2.2 豆豉干燥方式的确定
        5.2.3 关键增香调料的配方优化
    5.3 分析检测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羰氨基料的配方确定
        5.4.2 豆豉干燥方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3 羰氨基料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4 秘制香辛料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5 辣椒粉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6 花椒粉添加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7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2)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豆异黄酮
        1.1.1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
        1.1.2 国内外大豆异黄酮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脂质体
        1.2.1 脂质体的分类
        1.2.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2.3 脂质体的特点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配方前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试剂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
        2.2.2 大豆异黄酮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建立
        2.2.3 大豆异黄酮溶解性和稳定性研究
    2.3 实验结果
        2.3.1 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3.2 大豆异黄酮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结果
        2.3.3 大豆异黄酮溶解性和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与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3.2.2 不同制备条件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包埋率和包埋效率的影响
        3.2.3 不同制备条件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粒径的影响
        3.2.4 正交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包埋率和包埋效率测定方法的可行性
        3.3.2 不同制备条件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包埋率和包埋效率的影响
        3.3.3 不同因素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粒径的影响
        3.3.4 正交实验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性能表征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形态表征
        4.2.2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粒径分布测量
        4.2.3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包埋率及包埋效率的测定
        4.2.4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体外透皮扩散测试
        4.2.5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在体角质层粘贴测试
        4.2.6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体外缓释试验
        4.2.7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短期稳定性考察
    4.3 实验结果
        4.3.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形态表征
        4.3.2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粒径分布测量
        4.3.3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包埋率及包埋效率的测定
        4.3.4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体外透皮扩散测试
        4.3.5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在体角质层粘贴测试
        4.3.6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体外缓释试验结果
        4.3.7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短期稳定性考察
    4.4 小结
第5章 总论
    5.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与优化
    5.2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性能、表征、透皮扩散试验及缓释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3)毛霉发酵豆渣品质和功能活性分析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豆渣简介
    1.2 豆渣的主要营养成分
    1.3 豆渣的功能性
    1.4 豆渣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1.5 固态发酵技术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总状毛霉发酵豆渣发酵条件的确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接种量的确定
        2.3.2 豆渣初始含水量的确定
        2.3.3 发酵温度的确定
        2.3.4 发酵时间的确定
        2.3.5 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总状毛霉发酵豆渣过程中理化及营养指标的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酵豆渣水分含量的变化
        3.3.2 发酵豆渣pH值和总酸含量的变化
        3.3.3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及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3.3.4 发酵过程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酶活力的变化
        3.3.5 发酵过程中膳食纤维含量及纤维素酶活力的变化
        3.3.6 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及蛋白酶活力的变化
        3.3.7 豆渣发酵前后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3.3.8 总状毛霉发酵豆渣蛋白分子量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发酵豆渣功能活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得率
        4.3.2 发酵豆渣提取物体外降血脂活性的研究
        4.3.3 发酵豆渣体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豆渣饼干的研制
    5.1 材料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豆渣添加量的确定
        5.3.2 发酵豆渣饼干与市售饼干营养成分对比
        5.3.3 豆渣饼干淀粉消化特性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蝙蝠蛾拟青霉菌的研究进展
        1.1 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培养研究进展
        1.2 蝙蝠蛾拟青霉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蝙蝠蛾拟青霉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4 蝙蝠蛾拟青霉菌产品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5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培养基原材料大豆的质量标准建立
        1.1 材料和方法
        1.2 试验结果
        1.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培养基原材料大豆的农残和重金属检测
        2.1 材料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用作蝙蝠蛾拟青霉培养基的豆粕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3.1 材料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蝙蝠蛾拟青霉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物质含量测定
        4.1 材料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有效成分与培养基中豆粕和原材料大豆的营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分析结果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中药蝙蝠蛾拟青霉菌对腺嘌呤造成肾脏和睾丸损伤恢复作用的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试验结果
        6.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理化性质及代谢
    2.1 理化性质
    2.2 代谢
3 生理功效
    3.1 抗氧化作用
    3.2 抗癌抑癌
    3.3 改善更年期综合症
4 开发与应用
    4.1 畜牧生产
    4.2 药物开发
5 结语

(6)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大豆概述
        1.1.1 大豆的营养价值
        1.1.2 大豆制品的研究状况
    1.2 凝固型酸奶概况
    1.3 大豆酸奶的研究概况
    1.4 豆渣概述
        1.4.1 豆渣的营养价值
        1.4.2 豆渣产品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5 发酵豆奶的营养价值
2 引言
    2.1 研究依据及意义
    2.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3 课题来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制作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2.1 工艺流程
        3.2.2 操作要点
    3.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3.1 发酵剂的筛选
        3.3.2 去腥效果的研究
        3.3.3 加工工艺优化
        3.3.4 发酵条件优化
        3.3.5 营养指标检测
    3.4 测定方法
        3.4.1 感官评定指标
        3.4.2 TPA的测定方法
        3.4.3 豆粉一次过筛得率测定方法
        3.4.4 总醛含量的测定方法
        3.4.5 酸度的测定方法
        3.4.6 持水力的测定方法
        3.4.7 氨基酸的测定
        3.4.8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
        3.4.9 流变的测定方法
        3.4.10 扫描电镜观测方法
        3.4.11 其他指标的测定方法
        3.4.12 加权综合评分值计算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发酵剂的筛选
    4.2 去腥效果的研究
        4.2.1 微波时间对去腥效果的影响
        4.2.2 水温对去腥效果的影响
        4.2.3 发酵剂对去腥效果的影响
    4.3 加工工艺研究
        4.3.1 大豆粉碎时间对豆粉得率的影响
        4.3.2 豆粉过筛目数对豆粉得率的影响
        4.3.3 胶体磨研磨时间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
        4.3.4 均质压力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
        4.3.5 豆粉与水比例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
        4.3.6 加工工艺正交优化
        4.3.7 不同豆粉添加量对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3.8 不同豆粉添加量对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内部结构的影响
    4.4 发酵条件研究
        4.4.1 发酵时间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
        4.4.2 发酵温度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
        4.4.3 白砂糖添加量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
        4.4.4 发酵剂接种量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
        4.4.5 发酵条件正交优化结果
        4.4.6 发酵剂接种量对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7 发酵剂接种量对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内部结构的影响
    4.5 营养指标检测
        4.5.1 豆粉与不同种类凝固型酸乳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4.5.2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
        4.5.3 其他营养指标的对比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不同品系大豆其发酵纳豆品质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纳豆
        1.1.1 纳豆的起源与发展
        1.1.2 纳豆的生产菌株
        1.1.3 纳豆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
    1.2 纳豆激酶
        1.2.1 纳豆激酶的理化性质
        1.2.2 纳豆激酶的活性检测方法
    1.3 大豆异黄酮
        1.3.1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方法
    1.4 纳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纳豆的发酵
        2.4.1 菌液的制备
    2.5 大豆的选种
    2.6 大豆成分测定
        2.6.1 大豆百粒重测定
        2.6.2 蒸煮大豆水分的测定
        2.6.3 蒸煮大豆糖分测定的测定
        2.6.4 蒸煮大豆中粗蛋白的测定
    2.7 纳豆酶系活性的测定
        2.7.1 纳豆蛋白酶的测定
        2.7.2 纳豆淀粉酶的测定
        2.7.3 木聚糖酶的测定
        2.7.4 纤维素酶的测定
    2.8 纳豆成分测定
        2.8.1 纳豆水分的测定
        2.8.2 纳豆糖分的测定
        2.8.3 纳豆中粗蛋白的测定
    2.9 纳豆活性成分的测定
        2.9.1 纳豆激酶的测定
    2.10 纳豆黏液性质分析
        2.10.1 纳豆黏液产率测定
        2.10.2 纳豆黏液水分测定
        2.10.3 纳豆黏液中糖分测定
        2.10.4 纳豆黏液中粗蛋白的测定
        2.10.5 纳豆黏液流变特性分析
    2.11 纳豆感官评价分析
    2.12 氨基酸成分的测定方法
    2.13 纳豆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鉴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品系的选择
    3.2 纳豆的制备
    3.3 大豆的基本性质
    3.4 纳豆功能活性品质分析
        3.4.1 纳豆基本成分
        3.4.2 纳豆激酶活性评价
        3.4.3 大豆异黄酮成分变化分析
    3.5 纳豆的感官品质评价
        3.5.1 纳豆的感官评价
        3.5.2 纳豆的黏液分析
        3.5.3 纳豆中酶活性对黏液的影响
    3.6 纳豆的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3.6.1 纳豆游离氨基酸分析
        3.6.2 纳豆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大豆品系成分差异
        4.1.2 纳豆功能活性物质差异
        4.1.3 纳豆感官品质差异
        4.1.4 纳豆风味物质成分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异黄酮
    1.1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性质
        1.1.1大豆异黄酮的结构
        1.1.2 大豆异黄酮的性质
    1.2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2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检测方法
    2.1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方法
        2.1.1 水解法
        2.1.2 有机溶剂提取法
        2.1.3 微波辅助提取法
        2.1.4超声辅助提取法
        2.1.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3]
    2.2 大豆异黄酮的分离方法
        2.2.1 薄层层析法
        2.2.2 硅胶柱层析法
        2.2.3 膜分离与醇沉法结合
        2.2.4 高速逆流色谱法
    2.3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方法
        2.3.1比色法
        2.3.2气相色谱法
        2.3.3 紫外分光光度法
        2.3.4 近红外光谱法
        2.3.5高效液相色谱法
3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展望

(9)乳酸乳球菌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乳酸菌及NICE表达系统概述
        1.1.1 乳酸菌简介
        1.1.2 NICE表达系统及其应用
    1.2 大豆异黄酮概述
        1.2.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分布
        1.2.2 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
        1.2.3 大豆异黄酮的特殊生理功能
        1.2.4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
        1.2.5 大豆异黄酮的开发现状
    1.3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乳酸乳球菌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条件的优化和底物筛选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发酵方法
        2.2.2 大豆异黄酮提取方法
        2.2.3 大豆异黄酮检测方法
        2.2.4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2.2.5 发酵液pH值的测定方法
        2.2.6 菌株生长曲线与发酵过程酸度变化的测定方法
        2.2.7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2.2.8 底物的筛选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工程菌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2.3.2 工程菌发酵工程中的酸度变化曲线测定
        2.3.3 培养基的优化
        2.3.4 培养条件的优化
        2.3.5 培养基组分的正交试验与结果分析
        2.3.6 底物的筛选与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因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质粒丢失率的检测
        3.2.2 目的基因的PCR鉴定
        3.2.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3.2.4 SDS-PAGE鉴定
        3.2.5 各代工程菌株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的比较
        3.2.6 乳糖浓度对质粒不稳定性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大豆胚芽异黄酮的乳酸菌转化及其咀嚼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及大豆胚芽
        1.1 大豆及大豆加工概况
        1.2 大豆胚芽及其营养与功能成分
        1.3 大豆胚芽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大豆异黄酮
        2.1 大豆异黄酮的种类和分布
        2.2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2.3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
    3 大豆异黄酮的微生物转化
        3.1 大豆异黄酮吸收与代谢
        3.2 微生物在大豆异黄酮吸收代谢中的作用
        3.3 大豆异黄酮微生物转化研究现状
    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发酵胚芽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胚芽乳酸菌的筛选
        2.2 发酵胚芽乳酸菌的鉴定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胚芽乳发酵特性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胚芽乳发酵特性研究
        2.2 发酵胚芽乳抗氧化特性研究
        2.3 胚芽乳发酵菌株配比优化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乳酸菌发酵胚芽咀嚼片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胚芽乳冻干保护剂比例筛选
        2.2 咀嚼片制作方法初步筛选
        2.3 咀嚼片配方优选
        2.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致谢

四、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与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毛霉豆豉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其新产品开发[D]. 吴枚枚. 成都大学, 2020(08)
  • [2]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D]. 吴瑶瑶.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3]毛霉发酵豆渣品质和功能活性分析及产品开发[D]. 谭青云. 西华大学, 2019(02)
  • [4]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D]. 闫俊.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石群,李波. 大豆科技, 2018(05)
  • [6]凝固型全渣发酵豆奶加工工艺研究[D]. 赵攀.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1)
  • [7]不同品系大豆其发酵纳豆品质的差异[D]. 程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李万林,钟姣姣,王少龙,程海瑞,白祥君. 饮料工业, 2014(04)
  • [9]乳酸乳球菌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的研究[D]. 张志发.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10]大豆胚芽异黄酮的乳酸菌转化及其咀嚼片的研制[D]. 董竞.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及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