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统一城乡税制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邹新凯[1](2021)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税制检视及补正》文中指出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目标之一。税收法律与政策工具在导引农业绿色生产方面存在针对性不强、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在创新农业绿色科技方面存在工具类型和性能开发使用不足、工具地域差异估量不够等问题;在推动农业绿色消费方面存在税制工具不健全、激励与约束功能不足等问题;这些皆亟待有效应对。若欲建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税制工具体系,宜坚持税收法定、量能课税、稽征经济的功能性标准,遵循简化税制要素、精选税制工具、打造透明税制与减少例外规定的效率性标准,最终在税法建制原则与结构性简化路线指引下,实现税收优惠等绿色农业激励工具的充分开发与组合适配,实现税收重课、基准税制等绿色农业约束工具的稳步探索与有序推进,进而为城乡统一税制奠基。
霍军[2](2015)在《统一城乡税制与统筹城乡税制》文中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乡经济结构决定城乡税制结构,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决定城乡税制改革是统一还是统筹的选择,因此,城乡税制的改革进程要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保持动态协调。准确判断和把握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国际比较视野探讨统一城乡税制和统筹城乡税制的经验,不断升华对统一城乡税制和统筹城乡税制的认识,防止步入城乡税制改
朱润喜[3](2013)在《统一城乡税制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元税制是我国城乡发展存在巨大差别的制度基础。我国要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统一城乡税制。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具备统一城乡税制的战略、思想、经济、税收和体制基础,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以及对农征税存在诸多困难等仍制约着这一进程。统一城乡税制需要我们在遵循切实可行的统一路径的前提下,积极稳步地推进。
郭慧丽[4](2012)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税收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阐述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税收制度的演进规律,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经济变化对农业税收制度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实现工业化,国家实行了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长期以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利用农业剩余哺育工业成长,这种模式阻碍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削弱了农业。尤其是“城乡二元”税收制度成为农民负担沉重的原因之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思想落实到行动上,农业税收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0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标志着农业税成为历史。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也就是说,改变城乡二元税制的格局,公平城乡居民税收负担,构建一个统一的城乡税制体系是未来税制的发展方向。因此,取消农业税后,在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新构建农业税制?如何总体设计农业税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基于此,本文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税收制度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阐述农业社会的农业经济与农业税收制度。农业社会的课税对象主要是人口和土地。对人口课税一般以人口数量为计税依据,尽管各国的叫法不尽相同,但从性质上都可归于所谓的“人头税”。对农业土地的课税按计税依据的不同有多种类型,除了以土地面积征税外,还以土地收益额为计税标准征收土贡,有的国家把土地视为所有者的财产而课税。中国古代先后建立了夏商周的劳役税制,秦汉的田租口赋力役税制、魏晋南北朝隋至中唐的租庸调税制、中唐以后至明中后期的两税法、明后期至清代的一条鞭法等5个相对稳定、实行时间较长的农业税制,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三章评述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经济与农业税收制度。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是逐渐完善、逐渐成熟的过程。这期间要经历若干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各国都确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实现目标均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同样,在农业税收政策选择上也有所区别。在工业化前期,各国农业税收政策的重点是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来汲取农业剩余扶持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中期,各个国家对农业实行支持政策,采取了逐步削减农业税措施。在工业化后期,各国政府对农业采取了保护性农业税收政策。不仅对农业减税,而且利用关税手段保护本国农业,通过设置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提高进口农产品价格,来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护国内同类农产品的生产。工业化国家对农业的征税散布于城乡统一税制下的各相关税种之间,大体可划分为:进行农业生产和销售农产品,需要缴纳流转类税收;有了农业所得,需要缴纳所得类税收;拥有农业土地和其他资产的所有权,需要缴纳财产类税收。同时,工业化国家的税收制度大多地体现涉农优惠,对凡是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税收规定一些优惠政策。第四章阐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农业税收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优先发展工业战略,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也确立了城市征收制度和农村征收制度城乡分离的二元税制结构,即对工商业和城市居民实行以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而对农业和农村居民实行以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为核心的税收制度。中国农业税制是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从事农业生产、取得农业收入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区别对待,单独征收农业税呈现出很多缺陷和弊端。历史地看,《农业税条例》施行以来,对于贯彻国家的农村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国家掌握必要的粮源、保证基层政权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农业税条例》实施已近50年,中国经济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取消农业税是必要的。废止《农业税条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五章分析中国现行农业税收制度。取消农业税以后,相关税制体系的配套改革并没有及时跟进,这就造成了目前农业税收管理“真空现象”。农业税收真空所引发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农业税收真空,税收财政职能缺位;农业税收真空,削弱了税收经济职能;农业税收真空,违反税收公平原则;农业税收真空,违反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第六章探讨中国现行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方向。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可以概括为收费形式、价格分配形式、税收形式和地租形式。从国家有效得取得财政收入,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参与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分配理想形式是税收。但是,无论财产税形式的农业税制、流转税形式的农业税制,还是所得税形式的农业税制,均不能在财政、公平和效率等方面达到兼顾和统一。对农业实行单一的税收制度,不可能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也不可能完全发挥国家运用税收来调节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经济职能,实行城乡统一税制下的复合税制则是最佳选择。农业税制改革应遵循如下原则:减轻农民负担与保证税收相结合;税收制度规范化与农业特殊性相结合;公平税负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目前,全面取消农业税只能算是农业税制改革的前奏,农业税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统一城乡税制。农业税收体系的重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并辅之以一系列配套措施。改革的近期目标:微调现行涉农税制,调整和完善支持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消除农业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扶持农业产业化合作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随着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夯实,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商业、农村自然经济与城市现代商品经济的二元经济特征弱化,城乡得到统筹发展的情形下,中国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建立起各产业统一适用的税收体系。在一体化税制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走以所得税为主、多税种并存的道路,在现有税制的基础上,将征税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相应税目,按其经济活动属性分别并入相应的增值税、所得税,并废止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城乡统一征收土地使用税,同时开征遗产税等。另外,考虑到农业的基础性、弱质性、高风险性等情况,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要坚持对农业的倾斜,对农业和农民给予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此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的一个重要手段。完善涉农税收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并不只是单纯税收制度上的调整。其改革的进程和改革的效果与农村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设、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必须同步推进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改革,从而形成与新税制相适应的外部整体环境。
苏国帅[5](2012)在《我国涉农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受历史及政策制度等原因的制约,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这种以牺牲农业和农民收入为代价进行的工业化,产生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三农”问题。虽然“十五”期间“三农”问题有所改观,“十二五”规划中促进和加快农业发展仍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必须立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涉农税制建立,全面认识农民负担的多重性与隐蔽性,在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础上,改革现行的涉农税制。我国涉农税制对象化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在涉农税制中:增值税的差异化征管模式的目标难以达到,消费税对农用燃油直补政策尚未推出,营业税对农业的支持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资源税对资源富集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作用有待加强,耕地占用税立法意图忽视农民的利益,个人所得税对农民收入的调节分配有待加强,企业所得税对农业产业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向“三农”征收的的“暗税”使得农民综合负担仍然较重。究其形成的原因,我国农业大国的历史是形成现行涉农税制的基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财政体制不完善是涉农税制中“暗税”的成因。借鉴发达国家对农民及农业的税收政策经验,运用系统思路改革我国涉农税制,应将农业完全纳入增值税体系中并规范其税收抵扣,在消费税中尽快推出农用燃油消费税补贴制度,对于营业税应从教育和金融入手加大对农支持力度,应让资源税充分发挥税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耕地占用税应加大对耕地的保障力度,个人所得税应加大城乡之间与农村内部之间的收入调节,而企业所得税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扶持;通过改革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当前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和户籍制度,以及就业制度农产品购销制度,推动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和完善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等配套措施,以克服我国涉农税制中“暗税”负担。
李鹏[6](2011)在《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税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数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从税收制度上曾给予了许多支持,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升,这些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时至今日,中国仍是一个拥有7亿农民的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是制约着我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瓶颈”。本文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实现非农就业,而吸纳农民非农就业,不能仅靠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特别是税收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我国国情,吸纳农民非农就业最重要的途径是乡镇企业,但是,由于近年来对乡镇企业重视程度的减弱,城乡“二元税制”对乡镇企业优惠政策的缺失,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逐年下降,从而迫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乡镇到大城市寻找非农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了本已严峻的城镇就业形势。在目前农民非农就业研究中,税制调控作用的研究明显不足,乡镇企业税收制度始终滞后于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现实需要,造成乡镇企业税负较重和利润率偏低,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吸纳更多的农民非农就业。为此,国家提出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和“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政策目标,将农民非农就业的税制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国家、企业与个人均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要鼓励乡镇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民非农就业,就需要在尊重农民就业意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税收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民三者之间的非农就业交易成本,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理性地在行业之间和地域之间有序迁移就业,并通过非农就业最终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及消费水平,切实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此外,还可以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城市梦”和“市民梦”。因此,本文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和产业梯次迁移、税收行为效应、人本主义和理性选择等各学科理论,定性分析现行税制对非农就业的束缚和影响。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税收收入及相关因素纳入计量统计模型,定量分析农民非农就业与税收和企业利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税制的构想。本文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乡镇企业对农民非农就业和经济税收的贡献。从历史统计数据看,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之前,由于税收制度的倾斜照顾,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在吸纳农民非农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90年代至今,乡镇企业的地位不断下降,税收制度的优惠也日渐减少,农民非农就业和城乡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就此,本文对我国非农就业税制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中总结非农就业税制的成功与不足。究竟税收制度与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就需要对影响非农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行业盈利水平因素、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和农民非农就业意愿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1)论文首次运用协整检验等模型,实证研究了全部乡镇企业和具体第一、二、三产业的吸纳就业、税收负担与赢利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2)通过比较东、中、西和东北部区域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吸纳就业和税收贡献,分析不同区域的非农就业发展趋势;3)在客观论证农民非农就业与税制的关系后,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把握乡镇企业农民非农就业在行业分布、区域迁移、税收效应、需求层次和社保意向等方面的意愿趋势,从乡镇企业农民自身的视角审视非农就业问题,作为验证实证结果和基础理论的重要参考。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乡镇企业非农就业税制改革的具体构想。1)重新设计了完善非农就业税制应遵循的、有中国特色的五项目标与四项原则,具体包括: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扶持乡镇企业扩大规模、引导合理的乡镇企业产业梯次迁移布局、实现理性的乡镇企业区域梯次迁移分布和顺应人本主义需求的非农就业意愿趋势等目标,以及符合我国国情、代际公平、城乡税制一致和税收法定主义等原则。2)促进城乡就业一元化税制的强制性变迁。由国家主导非农就业税制的强制性变迁,努力降低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及非农就业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消除非农就业“二元税制”在指导思想、税收收入任务和就业制度上的路径依赖。3)修订限制乡镇企业发展和非农就业的相关制度。取消现行法律法规中限制非农就业的条款,建立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法律体系,并在税法中明确相关税制优惠的适用范围。4)实施行业差别税制引导产业梯级迁移非农就业。扩大吸纳就业的第二产业税收制度,研究第三产业疏导就业的税收制度,探索促进农民农业创业的税收制度。5)实施区域优惠税制促进区域梯级迁移非农就业。以税收优惠合理调整东、东北、中和西部区域乡镇企业布局,吸引大城市企业向县域迁移或投资,提高县域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6)开征社会保障税促进乡镇企业农民离土就业。以社会保障税取代社会保障费,稳步扎实推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税,通过税务机关实施有效征收,彻底解决农民离土保障的后顾之忧,实现在非农产业的永久就业。7)利用税制帮助乡镇企业融资以降低就业吸纳成本。鉴于乡镇企业所吸纳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工作技能相对较低,导致其获利周期相对较长,因此,需要通过融资税收优惠帮助乡镇企业渡过创业困难期,并延长企业存续期。8)引导积极的就业行为效应并提高纳税遵从意识。通过培植乡镇企业现代税收文化理念,保障乡镇企业纳税人权益并提供良好税收服务。此外,通过加强对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其非农就业素质以适应企业要求。论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1)实证研究了乡镇企业税收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运用协整分析模型对乡镇企业“三次产业”税收负担和吸纳非农就业,以及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归纳出不同产业税制与就业关系的独特性。同时,还辅以区域比较和问卷调查,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区域特点和意愿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结论。2)引入代际公平概念丰富了非农就业税制原则。运用现有税制理论无法彻底解决我国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代际公平概念引入税收原则中,提出兼顾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改革原则,从而为税收制度向农民非农就业倾斜破解了理论上的“瓶颈”。3)提出了促进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税制构想。当前对农民非农就业税制的研究多是考虑具体税种、税率等设计问题,均没能有效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本文从乡镇企业吸纳更多农民非农就业视角,重新设计我国城乡就业税制的改革目标和原则,提出了实现农民就近非农就业、缓解城市日益严峻就业形势的具体制度建议。
王昭平[7](2010)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公共服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发展中国家在经历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城乡差异明显的发展阶段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代部门的扩张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加快向工业部门转移、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的过程。技术进步、制度变迁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增长与结构转变的主要决定力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部门的扩张带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农业与现代部门的鸿沟进一步加深、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而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下,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长期城市化偏向的发展路径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变革,公共服务制度的全面改革是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公共服务支出既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参与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和增加资本形成等手段推动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转换,并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加快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公共服务总支出与二元对比系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公共服务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是公共服务总支出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农村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同时,对我国公共服务制度变迁的历程与现实的考察也表明,城乡二元化的公共服务制度是我国由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换的重要制度障碍。因此,加快公共服务制度变革,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是我国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内容。以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这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的重点。我国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广覆盖、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改革三个阶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我国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以基本建设支出、科技支出等为主要内容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则通过技术进步与资本形成路径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从近期来看,我国需要继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向农村倾斜。而从长期来看,我国则需要进一步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进行市场化改革,完善政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治理效率。此外,从城乡公共服务成本分摊均等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城乡税制一体化改革。本文在系统梳理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我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现实阶段以及经济政策含义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路径与作用机制,对我国公共服务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述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一般公共服务改革的措施与步骤,并对城乡税制一体化的经济条件、主体税种选择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税权配置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查方能[8](2009)在《我国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经济学和现实角度分析了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必要性,从当前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上分析了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可行性,提出了改革城乡税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蒋洪伟[9](2010)在《城乡土地税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以及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却变得越来越大,于是中国政府和理论界都认识到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社会制度障碍。税收制度在经济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税收制度,极大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现象更加集中的表现在土地税领域。土地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当前二元土地税制是造成土地的生产力低于其潜在的生产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改革当前土地税制。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土地相关税收的现状,然后从税收原则、税收职能和税收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二元土地税制存在的问题,接着又从我国的政策方针、宏观经济、城市化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城乡土地税制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紧接着介绍了国外典型国家的土地税制状况,并总结出我国土地税制改革中应该借鉴的地方,最后根据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给出了我国城乡土地税制一体化的设计方案。以二元土地税制的弊端为视角,通过对土地相关税收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依据和税率等要素的分析,再加上数据的支持,论证出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税制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认为应该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和不同的存在阶段,而不是根据土地存在的不同位置,纳税人不同的户籍身份来设置土地税制。本文把土地的用途分为农业用地、工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非营利组织用地四类,把土地的存在阶段分为交易、保有和增值三个阶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每个阶段都做了具体的税制设计。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注重研究新经济形势下出现的土地流转等新情况,对城乡土地税制一体化的影响。在税制设计中注重结合实例,利用数学公式量化分析,提出了系统的、新颖的可行性设计方案。与以往理论界关于统一城乡税制的研究重点大都集中在所得税、增值税领域不同,本文仅针对土地税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李本贵[10](2009)在《统一城乡税制应是长远目标》文中指出统一城乡税制在农业税取消前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种手段,在取消农业税以后,统一城乡税制应分近期和远期来分步实施。近期来说,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不要急于对农民开征个人所得税和农产品销售增值税,应继续对农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从远期来看,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造成农业生产的起伏,应将统一城乡税制作为一个长远目标,在2020年内暂时不宣传和不实施城乡税制统一较为适宜。2020年后,可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再来判断统一城乡税制的时机是否成熟。
二、关于统一城乡税制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统一城乡税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税制检视及补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当前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税制设计与实施困境 |
(一)导引农业绿色生产的税制激励不足 |
1.农业绿色生产税制针对性不强 |
2.农业绿色生产税制协同性不足 |
(二)创新农业绿色科技的税制尚不健全 |
1.税制工具类型和性能开发使用不足 |
2.工具的地域差异估量不够 |
(三)推动农业绿色消费的税制结构失衡 |
三、税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功能基础与效率保障 |
(一)税法建制原则:农业绿色税制的功能基础 |
1.税收法定层面 |
2.量能课税层面 |
3.稽征经济层面 |
(二)税法结构性简化:农业绿色税制的效率保障 |
1.简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税种税制要素 |
2.精选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税收法律与政策工具 |
3.致力打造扶助绿色农业的透明税制,减少例外规定 |
四、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税制补正:以农业绿色生产为例 |
(一)域外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
(二)农业绿色生产税制的体系完善与征管优化 |
1.税收激励工具的开发与适配 |
2.税收约束工具的探索与推进 |
(2)统一城乡税制与统筹城乡税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一城乡税制与统筹城乡税制的相关概念辨析 |
( 一) 城乡二元税制与统一城乡税制。 |
1. 城乡二元税制与城乡一元税制。 |
2. 统一城乡税制与城乡税制统一。 |
( 二) 统筹城乡税制与涉农税收政策。 |
二、统一城乡税制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税制目标 |
( 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经济结构形态。 |
( 二) 统一城乡税制的约束条件。 |
三、统筹城乡税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生的税制生态 |
( 一) 统筹城乡税制寓于统一城乡税制之中又独立于统一城乡税制之外。 |
( 二) 统筹城乡税制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 |
四、中国统筹城乡税制与统一城乡税制的双重任务 |
( 一) 逐步统一城乡税制是新时期中国税制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 |
( 二) 统筹城乡税制是近期重要任务。 |
(4)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税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2 农业社会的农业经济与农业税收制度 |
2.1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 |
2.2 西方农业社会的农业经济与农业税收制度 |
2.2.1 西方农业社会的农业经济 |
2.2.2 西方农业社会的农业税收制度 |
2.3 中国农业社会的农业经济与农业税收制度 |
2.3.1 中国农业社会的农业经济 |
2.3.2 中国农业社会的农业税收制度 |
3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经济与农业税收制度 |
3.1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
3.1.1 工业化必然趋势 |
3.1.2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确立 |
3.2 发达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
3.2.1 促进土地集中,实现土地制度变革 |
3.2.2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进程 |
3.2.3 形成大农场与中小农场并存格局,优化农业组织结构 |
3.3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税收制度 |
3.3.1 工业化前期的农业税收制度 |
3.3.2 工业化中期的农业税收制度 |
3.3.3 工业化后期的农业税收制度 |
3.4 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农业税收制度 |
3.4.1 工业化国家的界定 |
3.4.2 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农业经济 |
3.4.3 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农业税收制度 |
3.5 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税收制度演变的规律性 |
4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农业税收制度 |
4.1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
4.1.1 早期工业化阶段 |
4.1.2 社会主义初期工业化阶段 |
4.1.3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阶段 |
4.2 中国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
4.2.1 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4.2.2 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
4.2.3 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4.2.4 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 |
4.2.5 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 |
4.2.6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
4.3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税收制度 |
4.3.1 中国近代农业税收制度 |
4.3.2 建国后至1978年的农业税收制度 |
4.3.3 改革开放后农业税制度的调整 |
4.3.4 农村税费改革从启动到全面推进 |
4.3.5 2005年以来农业税收制度:全面取消农业税 |
5 中国现行农业税收制度分析 |
5.1 现行农业税收制度的基本特征 |
5.2 现行农业税收制度的主要问题 |
5.2.1 收入原则分析 |
5.2.2 公平原则分析 |
5.2.3 效率原则分析 |
6 中国农业税收制度发展方向 |
6.1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 |
6.1.1 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
6.1.2 农业产业化经营 |
6.1.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
6.1.4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
6.1.5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转移 |
6.2 中国现代农业税收制度的基本框架:理论基础 |
6.2.1 国家参与农业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 |
6.2.2 价格分配分析 |
6.2.3 收费分析 |
6.2.4 地租分析 |
6.2.5 税收分析 |
6.3 中国现代农业税收制度的基本框架:税种设置 |
6.3.1 农业财产税 |
6.3.2 农业产品税 |
6.3.3 农业所得税 |
6.4 中国现代农业税收制度的建立:应当遵循的原则与阶段性 |
6.4.1 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6.4.2 应当经历的基本阶段 |
6.5 中国现代农业税收制度的建立:应当进行的配套改革 |
6.5.1 农村乡镇机构改革 |
6.5.2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设 |
6.5.3 进行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 |
6.5.4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涉农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及其研究不足 |
2 我国涉农税制存在的问题 |
2.1 我国涉农税制中税种存在的缺陷 |
2.2 向“三农”征收“暗税”的危害 |
3 我国涉农税制问题的成因 |
3.1 农业大国的历史是涉农税制形成的基础 |
3.2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财政体制不完善是“暗税”的成因 |
4 发达国家涉农税制及其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的涉农税制 |
4.2 发达国家涉农税制的成因 |
4.3 发达国家的涉农税制基本经验与启示 |
5 我国涉农税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
5.1 我国涉农税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取向 |
5.2 我国涉农税制中具体税种的改革 |
5.3 克服我国涉农税制中“暗税”的配套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税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实践价值 |
1.2 概念和理论界定 |
1.2.1 农民与非农就业的概念 |
1.2.2 乡镇企业及吸纳非农就业 |
1.2.3 乡镇企业的产业划分 |
1.2.4 吸纳非农就业的税收制度 |
1.2.5 税制与吸纳非农就业的关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2 乡镇企业非农就业税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理论 |
2.1.1 刘易斯模型 |
2.1.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2.1.3 托达罗模型 |
2.2 区域和产业梯级迁移就业理论 |
2.2.1 区域迁移就业规律 |
2.2.2 产业迁移就业规律 |
2.3 税收行为效应理论 |
2.4 人本主义和理性选择的递进层次理论 |
2.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5.1 交易成本理论 |
2.5.2 制度变迁理论 |
3 乡镇企业非农就业税制的变迁分析 |
3.1 乡镇企业对吸纳非农就业及税收的贡献 |
3.1.1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四种模式 |
3.1.2 乡镇企业对吸纳非农就业的贡献 |
3.1.3 乡镇企业对经济税收的贡献 |
3.2 乡镇企业非农就业“二元税制”的历史沿革 |
3.3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非农就业税制评价 |
3.3.1 涉农税收制度没有定位于吸纳农民非农就业 |
3.3.2 历年就业税制优惠政策没有考虑非农就业 |
3.3.3 现行产业税收制度没能有效引导非农就业 |
4 乡镇企业税收制度与吸纳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税制影响就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
4.1.1 税制对就业影响的流程推导 |
4.1.2 税制影响就业的基本研究假设 |
4.2 实证模型的建立 |
4.2.1 ADF 单位根检验 |
4.2.2 Johansen 协整检验 |
4.2.3 ECM 误差修正模型 |
4.2.4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4.2.5 VAR 向量自回归模型 |
4.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4.4 全部乡镇企业税收、就业和利润实证分析 |
4.4.1 基本描述性统计 |
4.4.2 实证研究 |
4.4.3 实证结果的经济学意义 |
4.5 乡镇第一产业税收、就业和利润实证分析 |
4.5.1 基本描述性统计 |
4.5.2 实证研究 |
4.5.3 实证结果的经济学意义 |
4.6 乡镇第二产业税收、就业和利润实证分析 |
4.6.1 基本描述性统计 |
4.6.2 实证研究 |
4.6.3 实证结果的经济学意义 |
4.7 乡镇第三产业税收、就业和利润实证分析 |
4.7.1 基本描述性统计 |
4.7.2 实证研究 |
4.7.3 实证结果的经济学意义 |
4.8 本章结论 |
5 乡镇企业非农就业与税收的区域比较分析 |
5.1 区域划分对乡镇企业非农就业和税收的影响 |
5.1.1 区域划分与县域经济 |
5.1.2 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 |
5.1.3 国家实施区域差别化税制 |
5.2 各区域的乡镇企业税收贡献比较 |
5.2.1 乡镇企业税收占全国乡镇企业税收的比重 |
5.2.2 乡镇企业税收占全国乡镇企业税收比重变化趋势 |
5.2.3 乡镇企业税收对本区域税收的贡献 |
5.2.4 乡镇企业税收对本区域税收贡献趋势 |
5.2.5 乡镇企业税收对县域经济贡献比较 |
5.3 各区域乡镇企业吸纳就业比较 |
5.3.1 各区域从业人数的行业变化 |
5.3.2 乡镇企业就业占县域人口比重 |
5.3.3 各区域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人口的比重 |
5.4 本章结论 |
6 乡镇企业农民就业意愿与税收行为效应影响分析——基于山东省县域城镇问卷调查 |
6.1 调查背景和研究目的 |
6.2 样本分布和基本情况 |
6.3 乡镇企业农民非农就业的主要趋势分析 |
6.3.1 行业迁移趋势 |
6.3.2 区域迁移趋势 |
6.3.3 税收效应趋势 |
6.3.4 需求层次趋势 |
6.3.5 社保意向趋势 |
6.4 本章结论 |
7 完善乡镇企业吸纳非农就业税收制度的构想 |
7.1 重新设计非农就业税制的目标与原则 |
7.1.1 完善非农就业税制应实现的目标 |
7.1.2 完善非农就业税制应遵循的原则 |
7.2 促进城乡就业税制“一元化”的强制性变迁 |
7.2.1 国家主导非农就业税制的强制性变迁 |
7.2.2 降低政府和乡镇企业及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 |
7.2.3 消除就业“二元税制”的路径依赖 |
7.3 修订限制乡镇企业发展和非农就业的相关制度 |
7.3.1 取消《乡镇企业法》中限制条款 |
7.3.2 建立完备的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法律体系 |
7.3.3 扩大《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优惠范围 |
7.3.4 在税法中明确税收优惠适用范围 |
7.4 实施行业差别税制引导产业梯级迁移非农就业 |
7.4.1 扩大吸纳就业的第二产业税收制度 |
7.4.2 研究第三产业疏导就业的税收制度 |
7.4.3 探索促进农民农业创业的税收制度 |
7.5 实施区域优惠税制促进区域梯级迁移非农就业 |
7.5.1 推行区域间乡镇企业均衡发展的税收优惠制度 |
7.5.2 以税收优惠吸引大城市企业向县域迁移或投资 |
7.5.3 以税收优惠提高县域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 |
7.6 开征社会保障税鼓励乡镇企业农民离土就业 |
7.6.1 以社会保障税取代社会保障费 |
7.6.2 稳妥扎实推行社会保障税 |
7.6.3 通过税务机关实施有效征收 |
7.7 利用税制帮助乡镇企业融资以降低就业吸纳成本 |
7.7.1 通过融资税收支持帮助乡镇企业渡过创业困难期 |
7.7.2 通过融资税收优惠帮助乡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
7.8 引导积极的就业行为效应并提高纳税遵从意识 |
7.8.1 培植乡镇企业现代税收文化理念 |
7.8.2 保障乡镇企业纳税人权益并提供良好税收服务 |
7.9 加强培训提高非农就业素质以适应企业要求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7)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公共服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一体化:文献与理论综述 |
2.1 从城乡二元化到均衡发展:理论的变迁与演化 |
2.1.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
2.1.2 拉尼斯与费景翰模型 |
2.1.3 托达罗与乔根森模型 |
2.2 城乡均衡发展视角下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
2.2.1 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造传统农业 |
2.2.2 制度、技术与农业发展 |
2.3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内涵 |
2.3.1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
2.3.2 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涵 |
2.4 我国二元经济转换阶段的特征与经济政策 |
2.4.1 基本判断: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 |
2.4.2 “刘易斯拐点”阶段的经济政策含义 |
第3章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分析 |
3.1 二元经济转换中的公共服务模型:基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 |
3.2 公共服务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路径分析 |
3.2.1 公共服务、技术进步与二元经济转换 |
3.2.2 公共服务、资本积累与二元经济转换 |
3.2.3 公共服务、人力资本与二元经济转换 |
3.3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公共服务: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
3.3.1 模型的建立 |
3.3.2 变量及数据来源 |
3.3.3 模型估计 |
3.3.4 结果分析 |
第4章 我国公共服务制度变迁 |
4.1 我国公共服务制度沿革 |
4.1.1 改革开放到1991 年的公共服务制度 |
4.1.2 1992 年—2003 年的公共服务制度 |
4.2 2003 年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制度的新特点 |
4.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始成为公共服务制度的基本取向 |
4.2.2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开始破题 |
4.2.3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 |
4.3 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城乡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二元化 |
4.3.2 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 |
4.3.3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 |
4.3.4 公共服务提供权责配置不合理 |
4.3.5 城乡公共服务成本分摊机制仍不科学 |
第5章 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 |
5.1 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 |
5.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改革 |
5.1.2 城乡一般公共服务改革 |
5.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
5.2.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广覆盖 |
5.2.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一体化改革 |
5.2.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改革 |
5.3 城乡一般公共服务改革 |
5.3.1 城乡一般公共服务体制变革 |
5.3.2 城乡一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
第6章 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成本分摊:城乡税制一体化改革 |
6.1 城乡税制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
6.1.1 城乡税制一体化的条件 |
6.1.2 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
6.2 城乡一体化税种选择与制度设计 |
6.2.1 城乡一体化的税种选择 |
6.2.2 城乡一体化的税收征管 |
6.2.3 城乡一体化的税权划分 |
6.3 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
6.3.1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 |
6.3.2 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建设现代农业 |
6.3.3 加快完善城乡商品流通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我国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必要性 |
1.1 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具备理论上的必要性 |
1.1.1 从公共经济学来看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能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
1.1.2 从系统学来看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
1.1.3 从现代税收学来看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可实现城乡税收公平 |
1.2 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具有现实上的需要性 |
1.2.1 统一城乡税制是完善我国现行税制的需要 |
1.2.2 统一城乡税制是保护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
1.2.3 统一城乡税制是建立有序的城乡分配机制的需要 |
2 推进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可行性 |
2.1 我国已拥有推进城乡税制一体化的政治环境 |
2.2 我国已具备推行城乡税制一体化的经济条件 |
2.2.1 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日益推进 |
2.2.2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正逐步形成 |
2.2.3 农业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
2.2.4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大力提升 |
2.2.5 金融结算制度配套改革加快, 非现金结算方式扩大 |
3 改革城乡税制,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
3.1 改革城乡税制的具体对策 |
3.1.1 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征收增值税 |
3.1.2 根据农业生产者的不同收益情况分别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
3.1.3 改革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建立完善的房地产税制 |
3.1.4 对城乡同时开征社会保险税,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3.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
3.2.1 深度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
3.2.2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创新用地方式 |
3.2.3 加快小城镇建设, 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9)城乡土地税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土地税的研究成果 |
1.3.2 国内土地税的研究成果 |
1.3.3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统一城乡土地税制的理论基础 |
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 税收原则理论 |
2.3 税收职能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土地税制的现状、问题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3.1 我国二元土地税制的现状 |
3.1.1 税制设置现状 |
3.1.2 税收收入现状 |
3.2 我国二元土地税制存在的问题 |
3.2.1 税制方面的问题 |
3.2.2 税收原则和职能方面的问题 |
3.2.3 税种之间存在重复 |
3.2.4 租、税、费混乱不清 |
3.3 土地流转问题 |
3.3.1 土地流转的背景 |
3.3.2 土地流转的形式和合法性分析 |
3.3.3 土地流转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3.3.4 土地流转对土地税制的影响 |
3.4 统一城乡土地税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4.1 统一城乡土地税制的必要性 |
3.4.2 统一城乡土地税制的可行性 |
第四章 国外土地税制简介及借鉴 |
4.1 国外主要国家土地税制简介 |
4.1.1 德国土地税制简介 |
4.1.2 美国土地税制简介 |
4.1.3 英国土地税制简介 |
4.1.4 日本土地税制简介 |
4.2 国外土地税制的特点 |
4.2.1 税种设置的特点 |
4.2.2 税收原则的特点 |
4.2.3 税收归属的特点 |
4.3 对我国的借鉴 |
4.3.1 土地税种设置方面的借鉴 |
4.3.2 土地税制设置方面的借鉴 |
4.3.3 土地税减免制度方面的借鉴 |
第五章 统一城乡土地税制的方案设计 |
5.1 方案设计的思想 |
5.1.1 公平效率兼顾,侧重点各有不同 |
5.1.2 调节功能为主,收入功能为辅 |
5.1.3 遵循“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 |
5.2 具体的方案设计 |
5.2.1 农业土地税类 |
5.2.2 工商业土地税类 |
5.2.3 住宅用地土地税类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关于统一城乡税制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税制检视及补正[J]. 邹新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统一城乡税制与统筹城乡税制[J]. 霍军. 经济研究参考, 2015(05)
- [3]统一城乡税制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 朱润喜. 财政经济评论, 2013(01)
- [4]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税收制度研究[D]. 郭慧丽.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5]我国涉农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苏国帅. 郑州大学, 2012(10)
- [6]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税制研究[D]. 李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7]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公共服务改革研究[D]. 王昭平. 湖南大学, 2010(07)
- [8]我国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 查方能. 湖北农业科学, 2009(11)
- [9]城乡土地税一体化研究[D]. 蒋洪伟. 南京财经大学, 2010(02)
- [10]统一城乡税制应是长远目标[J]. 李本贵. 财政经济评论, 2009(01)
标签:二元经济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论文; 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