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阳医院与崇明县中医院联手成立崇明临床合作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龚如清[1](2019)在《湖南省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林下经济是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发展而来的一种林业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己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湖南省岳阳县虽然森林面积只有38.98%,但其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其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基础。本文运用生态学、产业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对林禽和林药两种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经验,提出进一步发展岳阳县林下经济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是林下经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归纳了林下经济与林业专业合作社这两个概念,阐述了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第三部分阐述了岳阳县自然地理、经济与林业发展概况。分析了岳阳县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出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四种模式分别为: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菌模式与林游模式,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五种产业组织形式为:“农户”组织形式、“公司”组织形式、“合作社”组织形式、“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形式、“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形式;第四部分从规划体系、管理水平、技术与人才、规模、资金、保障措施、市场风险七个方面分析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五部分选取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中较为典型的林禽与林药模式的合作社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六部分选取上海市崇明县向化镇百凤家禽专业合作社的林下养鸡、福建省南靖县大力发展林药与林游模式,总结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七部分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缪宇[2](2017)在《类型化视野下的医疗机构告知义务》文中指出《侵权责任法》第55条第1款确立了两种不同的告知义务,即第1句中的不以取得患者同意为目的的告知义务和第2句中的以取得患者同意为目的的告知义务,后者则正是告知后同意规则的具体体现。不同类型的告知义务保护的对象并不相同,违反不同的告知义务的损害赔偿后果也不尽相同。在我国既有的民事权利体系下,患者对身体的自主决定也属于身体权的内容,故第55条第1款第2句的告知义务旨在保护患者的身体权,医疗机构仅在紧急情况出现、患者知晓相关信息、患者放弃知情权和运用医疗特权时无须履行该告知义务,违反该告知义务的医疗机构应对患者由此遭受的所有损害负责,医疗机构得证明损害与未尽告知义务之间不存在义务违反关联或可通过合法替代行为抗辩免除损害赔偿责任。
邓文艳,徐向天,张玉华,周嫱,封国生[3](2018)在《标杆管理在医院临床工程部门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临床工程学科的概况和职能,回顾了标杆管理法在国内外临床工程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内容、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提出了目前国际临床工程协会在此领域的研究热点,从而为我国临床工程部门功能转型和综合实力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邓璐[4](2015)在《上海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的上海医改已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热点话题,华山医院北院、瑞金医院北院、仁济医院南院、第六人民医院东院等4家医院已率先开展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改革试点,同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根据本市医改工作统一部署而作出的破除“以药养医”机制。而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投入、药品加成、医疗服务收费,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减少,对医疗服务收费采取低成本定价的限价政策,因而公立医院为了维持日常运行、提高服务水平和扩大规模,只得依靠药品加成收入来弥补,随着上海医改的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逐步推广,医院资金的日常周转越来越困难。所以补偿机制的改革,对当前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运用医院管理学的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比较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当前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比如以药养医现象严重、财政投入过少等,然后分析了上海目前的补偿机制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是取消药品加成后造成收不抵支,总额预付的补偿方式引起资金回收困难,财政补偿不到位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等几个方面,最后从财政补助的力度、方式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罗桢妮[5](2014)在《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结合协同学相关理论、企业组织结构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等,在对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发展历程、结构模式、运行状况、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提取协同要素,确定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层面和关键性协同要素,构建并验证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体系框架和理论模型,并从系统协同的角度对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不同联合类型的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综合指数进行量化研究,探讨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发展策略,为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为提升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加强公立医疗集团内部协同合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实践指导和政策建议。[方法](1)文献分析: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检索企业集团理论、协同学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方法论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践和典型案例,作为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理论研究的依据。通过查询期刊、学术着作以及对国家和地方有关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医疗联盟、医院集团)的相关文件资料,分析和梳理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发展状况。(2) SWOT分析方法:本研究以公立医疗集团对主要对象,运用AHP-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对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威胁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绘制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发展SWOT综合分析图,对我国公立医疗集团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3)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构建:采用实地调研的形式,对公立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的120位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对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要素进行提取、筛选和论证,确定协同能力关键要素和协同层面。(4)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计量研究和模型验证:采用实地调研的形式,在东、中、西部地区共选取了10个公立医疗集团,对集团成员单位的400位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展调研。由问卷所获数据对协同能力理论模型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通过构建二阶因素分析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和深入分析协同能力模型。(5)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综合指数研究:选取三类共10组不同联合方式的公立医疗集团,对这三类公立医疗集团协同发展情况进行典型调查和分析,并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方法对这三类公立医疗集团的协同能力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通过文献和理论分析,界定本研究中公立医疗集团和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的概念;得到公立医疗集团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组织作用的系统,同样遵循协同论所揭示的规律;公立医疗集团组织结构会影响集团的协同能力;公立医疗集团的协同能力是使公立医疗集团获得竞争优势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核心能力。(2)通过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发展状况分析和梳理,得到我国公立医疗集团经历了萌芽、兴起、新医改前迅速发展和新医改后协调发展四个阶段。组建公立医疗集团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影响了集团的协同发展。根据集团内部成员的层级,可分为横向和纵向医疗集团;根据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联合关系,可以分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三种形式;根据集团内成员所属地域不同,可以分为城区医疗机构联合、县域医疗机构联动、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联结以及省域医疗机构联盟四个领域。通过SWOT分析,得到目前公立医疗集团发展处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较好的阶段,主要采用SO策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同时考虑ST策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3)构建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协同能力层面和十个协同能力要素构成。宏观层协同能力是一种引领全局的能力,主要由战略协同、文化协同两要素构成;中观层协同能力是一种整合能力,主要由制度协同、信息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四要素构成;微观层协同能力是一种合成能力,主要由创新协同、契约协同、业务协同、流程协同四要素构成。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协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就可以形成医疗集团的协同能力,促进医疗集团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4)构建二阶因素分析模型发现,对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这个外生潜变量而言,其三个内生潜变量及标准化参数值分别为:宏观协同能力(0.89),中观协同能力(0.97),微观协同能力(0.88),充分验证了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是由宏观协同能力、中观协同能力与微观协同能力这三个层面构成的。同时,对于宏观协同能力来说,两个观测变量及其标准化参数值分别是:文化协同(0.843)、战略协同(0.844);对于中观协同能力来说,四个观察变量及其标准化参数值分别是:制度协同(0.854)、信息协同(0.849)、资源协同(0.804)、组织协同(0.827);对于微观协同能力来说,四个观察变量及其标准化参数分别是:创新协同(0.849)、契约协同(0.756)、业务协同(0.716)、流程协同(0.779),说明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中宏观、中观、微观协同能力的构成要素是比较合理的。(5)构建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可得,在0.05的显着水平下,宏观协同能力、中观协同能力、微观协同能力三者是显着相关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说明公里医疗集团各种协同能力并不是单独提升的,必须兼顾到各个方面的协同层面和协同要素,才能全面提升协同能力;这三个层面的协同能力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假若一方面的协同能力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宏观协同能力与中观协同能力之间的关联性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0.848),中观协同能力与微观协同能力之间的关联性次之(标准化回归系数0.815),宏观协同能力与微观协同能力之间的关联性第三(标准化回归系数0.786)。(6)在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方法,对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公立医疗集团的协同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对其拥有的协同能力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为紧密型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综合平均指数值为0.8428,协同能力较好;半紧密型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综合平均指数值为0.7509,协同能力一般;松散型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综合平均指数值为0.5766,协同能力较差。[结论](1)公立医疗集团遵循协同论所揭示的规律;公立医疗集团需要协同发展;公立医疗集团的协同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目前,公立医疗集团模式多样,其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关键性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集团协同能力的提升。(2)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协同能力层面和十个协同能力要素构成。宏观层协同能力要素包括战略协同、文化协同;中观层协同能力要素包括制度协同、信息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微观层协同能力要素包括创新协同、契约协同、业务协同、流程协同。宏观层协同能力、中观层协同能力、微观层协同能力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会相互影响。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协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可以形成医疗集团的协同能力。(3)不同结构和模式的公立医疗集团其协同能力大小不同,紧密型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较好,半紧密型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次之,松散型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较差。(4)为了使公立医疗集团更好更协同的发展,在政府层面,应该加快公立医疗集团相关法制建设和政策保障;在公立医疗集团层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组建模式,并根据不同模式采取不同措施提升协同能力,完善集团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建立集团内部协调合作机制,明确集团内各成员医疗机构的关系和定位、角色和责任、分工与合作。要努力做到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各要素的协同,提升公立医疗集团整体协同能力。[创新与不足](1)在研究理论上,本研究将西方企业集团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组织结构理论、协同学相关理论等综合分析,运用于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我国医疗领域中,对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发展状况及协同能力进行分析,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体系框架、理论模型、量化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研究方法应用中,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SWOT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等进行文献和理论的比较分析,结合系统分析方法、协同学理论等构建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体系框架和理论模型,构建二阶因素分析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和深入分析,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不同联合类型的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进行量化研究,在多方法综合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在方法学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采取了典型调查的方法,虽然样本覆盖的范围较广,但其代表性仍然可能不足,对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另外,本研究中问卷调查数据均来源于被调查者根据其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其对调查内容的理解情况而做出的主观判断,可能影响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何致敏[6](2014)在《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框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现状,分析城乡和地区机构间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初步建立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框架,为规划和合理配置儿童保健资源、规范化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建设、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为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国232所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其2012年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县级和区级以及各地区机构间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的差异。基于数据的层次结构特征,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的因素。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赋权,并最终建立评价指标框架。采用文献优选法和专家咨询法两种定性研究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筛选;采用变异系数法和聚类分析法两种定量研究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采用正态标准化法和线性插值法对原始指标值进行标准化;采用CRITIC法赋予评价指标以权重。研究结果1.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现状1.1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平均设置儿童保健门诊2个,各儿童保健门诊设置率均较低;儿童保健门诊平均使用房屋2间,总面积为100平方米。1.2平均开展8项儿童保健服务,其中生长发育服务的开展比例及其设备数量、各设备配置率均高于其他。1.3每万儿童机构内儿保人员1.7名,28.8%的机构有儿保人员经过3个月及以上儿保业务进修,参加儿保培训班的人员比例为66.67%,以大专及以上学历和医师为主。1.4平均举办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培训班3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培训班1次,81.3%的机构每季度对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2次以上现场业务指导,70.7%的机构至少每半年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一次现场业务指导。2.城乡和地区机构间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的差异2.1服务开展:生长发育服务开展比例县级高于区级;开展服务的种类、心理行为发育测验和咨询服务开展比例西部低于中部和东部。2.2门诊建设:儿童保健门诊用房数量区级高于县级、东部高于西部;门诊数量西部低于中部和东部;听力保健门诊设置率中部高于西部。2.3人员投入:县级机构以大专学历为主,区级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参加儿保培训班的比例东部高于西部。2.4设备投入:新生儿20项行为评分表配置率县级高于区级;便携式听觉评估仪配置率区级高于县级、东部高于西部;听力和视力检查设备数量、口腔保健设备配置率东部高于中西部。2.5群体保健:培训下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区级高于县级、西部高于东部;培训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数区级高于县级、中东部高于西部。3.影响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的因素3.1影响儿童保健服务种类的因素有:地域分布、儿保门诊用房总面积及房屋数目、儿保门诊数目、儿童保健设备总数量和体格检查设备数量。3.2影响儿童保健门诊数量的因素有:儿保门诊房屋数目、儿童保健服务种类、儿保门诊人员数和心理行为评估工具数量。3.3影响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的因素有:城乡和地区分布、每万儿童儿保人员数、对托幼机构进行业务指导频次和体格检查设备数量。4.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框架所建指标框架由投入指标、内容指标和结果指标三部分组成,其中投入指标包括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员投入,内容指标包括群体保健和个体保健,结果指标包括工作指标和疾病指标,共3级7大类13个指标。其中儿保门诊人员占儿保总人数的比例、儿保门诊使用房屋数目、儿保门诊数目、开展的儿童保健服务数目这4个指标的权重最大,同时也是影响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1.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开展和门诊建设情况不容乐观。服务内容较单一,缺乏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门诊数量、门诊设置率、门诊用房数量和门诊房屋总面积达标率均较低,尤其服务种类和门诊数目对服务能力影响重大。提示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健全儿童保健服务,加强儿童保健门诊建设。2.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软硬件实力亟待加强。儿童保健门诊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进修和培训力度仍需加强;除生长发育服务外,其他服务设备数量和设备配置率均较低。儿保门诊使用房屋数目和儿保门诊人员占儿保总人数的比例对服务能力影响重大,提示人员数量和素质、设备数量和配置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3.城乡和地区机构间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地区分布对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影响重大。农村县级机构和西部机构仍需在各项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下持续努力以缩小与城市区级机构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区级机构需要明确自身定位,拓宽保健服务范围,防止其业务功能弱化。
田园[7](2012)在《规制对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影响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健康公平是让所有社会成员均有机会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良好的卫生服务系统,保证健康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受到经济水平、外部环境等的影响。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卫生服务公平性列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此后各国围绕健康和卫生服务公平性开展了广泛研究,来自妇幼保健服务领域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所导致孕产保健服务利用不公平,是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之间孕产妇死亡率形成巨大反差的原因之一。我国学者对孕产妇健康和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虽有限,但结果均提示,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孕产保健服务利用和孕产妇健康存有不公平,而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孕产保健服务利用和孕产妇死亡上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差距,已成为城市孕产保健服务系统面临的挑战。经济因素和卫生服务系统是影响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的两个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引起贫富差距增加,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变得愈加不公平;而卫生服务改革的市场化倾向,以及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改善卫生服务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上的职能缺位,使得卫生服务公平性进一步下降。规制的源起之一,是希望达到公平、实现权力等社会目标,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规制是政府和卫生系统的责任,是促进卫生服务公平性的重要工具,通过政府制定各种规则对卫生服务市场进行适度规制,规制相关参与者的行为以确保其履行职责,以强化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保障人人享有健康这项人类的基本权利。因此,寻找改善我国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的途径,将不可避免的涉及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规制体系。在缩小孕产保健服务利用的公平性上,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近十年来全国住院分娩服务利用公平性的显着改善,揭示了有效的政府规制对促使改善公平的政策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卫生服务公平性的研究中,针对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尚未见到从政府规制的角度深入分析孕产保健服务规制对公平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正是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以促进孕产保健服务规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孕产妇健康公平性的不断改善。二、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描述与分析我国孕产保健服务的公平性现况的基础上,利用规制理论和规制效果评价框架,以上海某区紧急产科保健服务为实证案例,分析有效的政府规制如何影响健康公平性,探讨规制的要素对规制效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借鉴,在了解该区基本孕产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及其相关规制的基础上,以良好治理和有效政府规制为理论框架,提出进一步改善孕产保健公平性的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以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为二次数据来源,采用公平性的评价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2000-2009全国孕产妇健康公平性以及2005-2009全国孕产保健服务利用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以期对我国孕产保健服务的公平性现况做出较为全面的描述,并通过分析全国住院分娩服务利用公平性显着提高的原因,初步探讨有效的政府规制对落实公平性政策、改善孕产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的作用。2、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上海市某中心城区为研究现场,选择与上海市紧急产科保健服务相关的4类参与者共22人进行关键知情人半结构式访谈,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评价紧急产科保健服务规制对改善上海市户籍和非户籍孕产妇健康公平性的影响,并分析规制的环境、过程、参与者和机制对紧急产科保健规制效果的影响。3、采用该区2004-2011年妇幼卫生报表作为二次数据来源,分析户籍和非户籍孕产妇对基本孕产保健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并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在全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436名产后6个月内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2011年该区户籍和非户籍孕产妇对保健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和影响因素,通过定性研究的关键知情人半结构式访谈,了解通过规制进一步改善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的方向和关键环节,并以良好治理和有效规制为理论框架,提出进一步改善公平性的政策建议。四、主要研究结果1.2000-2009年的10年间,全国的MMR持续下降,并以西部地区下降趋势最显着,2003-2009年间,东部和中部地区的MMR分别下降了44%和52%,而西部地区的MMR下降了62%。以极差法衡量2000-2009年全国及不同地区孕产妇健康公平性,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孕产妇死亡差距变化不大,10年间MMR的率差约维持在10-20/10万之间,虽然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差距最大,但这种差距缩小的趋势却最明显,由2003年的65.43/10万缩小至2009年的27.80/10万。以集中指数反应健康公平性,无论是省际还是地区间,2000-2009年的集中指数全为负值,表明孕产妇死亡集中于人均GDP较低的省份或地区;10年间,省际和地区间的集中指数均在-0.2~-0.3之间波动,与2000年相比,2009年的集中指数绝对值变化极小,提示10年里全国孕产妇的健康公平性未得到明显的改善。2.2005-2009全国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和系统管理四类孕产保健服务的集中指数均大于零,表明服务利用存有不公平,按人均GDP衡量,经济水平越低的省市,孕产妇对保健服务利用越差。四类孕产保健服务中,系统管理的集中指数绝对值最大,表明公平性最低;产前检查的集中指数绝对值最小,公平性最好。2005-2009年,除住院分娩服务外,其他三类服务的集中指数变化很小,公平性未见明显改善,而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由2005年的0.0593迅速下降至2009年的0.0177,表明公平性持续且明显改善,这离不开”降消”项目在这一地区所取得的成功,也表明了有力的政府规制对改善公平性的作用。3.上海市孕产妇健康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流动和户籍孕产妇死亡的健康公平性上,10年间,非户籍孕产妇是全市孕产妇死亡的主流,加强危重孕产妇转诊、会诊抢救,是降低MMR尤其是非户籍孕产妇MMR的主要途径之一。围绕紧急产科保健上海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制,并以2008年颁布的规制发挥了最为核心的作用,定性研究表明,该规制的出台和执行,有效提高了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并推动了全人群尤其是非户籍孕产妇MMR下降,达到了预期效果,孕产妇的健康不公平缩小,而规制的执行过程也很好的体现了服务提供的公平性。4.规制产生效果的促成因素包括:规制的目标与内容契合国内外所倡导的母亲安全的政策环境;制定过程中以信息为基础的设计、自上而下行政和技术管理的密切结合、规制执行前必要恰当的解读;孕产妇死亡评审、问责制、考核、惩罚、激励等机制的综合运用,尤其是问责制对相关的参与者所形成的有效监督与约束;各级服务管理者和提供者作为规制主要参与者,其权利和能力保证了规制的有力执行和良好效果。研究同时也表明,规制效果及持续性的阻碍因素包括:财政部门这一关键参与者的缺位,紧急产科保健服务可持续受限;激励机制未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影响了执行层面参与者的积极性。5.对紧急产科保健服务规制的研究所得的另一重要结果是,减少危重孕产妇的发生、进一步缩小健康不公平,仅对紧急产科保健服务进行规制还不够,必须关口前一,重点规制基本孕产保健尤其是产前保健。而目前上海市对基本孕产保健服务所进行的规制主要是2010年出台的围绕孕产妇全覆盖管理的规制,这一规制旨在发动社区支持组织的力量完善社区孕情监测网络,加强全人群尤其是非户籍孕产妇对孕早期建册和系统管理服务利用。6.以率差和集中指数评价2004-2011年上海市某区户籍和非户籍对6类基本孕产保健服务利用的公平性,早孕建册、规范产检和系统管理三类服务利用不公平最为明显且2004-2009年有扩大趋势,但2010年该区全面推行全覆盖孕产保健服务管理后,早孕建册和系统管理服务利用公平性显着改善:早孕建册的集中指数由2004年的0.1308上升至2009年的0.1746后,于2010年下降0.1034,2011年继续降至0.0594;而系统管理的集中指数由2004年的0.1434逐步升至2009年的0.1804,于2010年开始迅速下降至0.1054,并于2011年继续下降至0.0652,这种明显改善部分反映了全覆盖规制的效果。7.现场调查共纳入436名研究对象,其中户籍孕产妇238名,非户籍孕产妇168名。分析表明,该区户籍和非户籍孕产妇的学历、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两类人群对早孕检查、规范产检、产后访视三类基本孕产保健服务利用存在明显差异;以率差衡量,最不公平的是早孕建册服务利用,户籍和非户籍孕产妇早孕建册服务利用的率差为29.4%,率比为1.44,集中指数为0.0816;对8次以上产检服务利用的率差为26.3%,率比为1.41,集中指数为0.1104;产后访视服务利用不公平性最小,率差为22.6%,率比为1.34,集中指数为0.0798。户籍和非户籍孕产妇对其他保健服务如产前筛查、孕妇学校和导乐分娩服务利用也存在明显不公平,并以孕妇学校最为明显,率比为1.6。影响户籍和非户籍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孕产妇的户籍、学历和生育保险。上海户籍、有生育保险的妇女,更有可能在孕早期建小卡并完成规范(整个孕期≥8次)的产前检查。除户籍因素外,学历水平越高的孕产妇,更有可能寻求和利用产后访视服务。8.定性研究进一步提示,全覆盖规制对改善该区户籍和非户籍孕产妇在早孕建册和管理服务利用公平性发挥了明显作用,但关键参与者的缺位(财政部门、社区支持组织等)影响了规制的效果及可持续性。五、基于良好治理和有效规制理论进一步改善上海市孕产保健公平性的政策建议1、进一步改善我国及上海市孕产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应重点关注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的公平性,以项目推动服务的改善并通过政府规制落实为常态,是可行的途径之一。2、环境因素影响规制的效果。新医改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是改善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的契机,改善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的规制,需要抓住这一良好的环境促成因素,以强化规制效果。3、改善公平性的孕产保健服务规制,需要在良好治理的框架下,纳入更多参与者并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共治,推动规制持续发挥作用,对于全覆盖规制,财政和公民社会是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应当发挥更大作用。(1)、财政部门是保障规制顺利执行和持续发挥效果的重要参与者,孕产保健服务的规制不论是设计、管理还是执行,都理应纳入该参与者。(2)、发挥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为孕产保健服务规制的可持续性提供支持和保障。4、完善全覆盖孕产保健服务规制的内容,增加对孕妇学校、规范产检服务的规制内容,从多个环节推动上海市孕产保健服务利用的公平性。5、改善全覆盖孕产保健服务规制的可持续性,需要加强规制制定过程的程序性和规范化,并通过对规制的解读增强规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改善执行的效果。6、发挥全覆盖规制改善基本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的作用,需要综合运用激励、惩罚、考核等多种机制,保证相关参与者充分履行职责,在财政部门纳入规制过程的前提下,应更多的采用经济性激励机制以确保规制执行者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规制的过程,实现规制的目标。
车莲鸿[8](2012)在《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一)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进展和效果应及时总结和评价在我国,众所周知,“看病贵、看病难”已被定位为重大民生问题,国家为此进行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其近期目标之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新医改近期(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内容,其意义在于“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适度规模”、“合理布局”被确立为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至少有两点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各地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进展情况,二是“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的评价问题。(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具有特殊性,其建设效果亟需评价上海市医院建设面临较特殊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早在1997年就明确了由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新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目标,其后不断整合其医疗资源、不断调整辖区医院布局,域内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动作不断,其中影响和反响最大的是郊区三级综合医院建设项目(“5+3+1”)。为贯彻国家新一轮医改精神,上海市提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形成‘1560’就医圈”,以改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改革与发展目标。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分析和评价的任务更为紧迫。(三)国内医院规模和布局测评视角、方法待发展,以服务卫生实践规模经济性测评是医院规模研究的适宜方法。近些年来,国内医院规模经济研究趋于活跃,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但还存在个别视角如动态研究案例少见、成本函数法研究案例和模型使用不够丰富、DEA法规模经济性多为技术效率测评副产出、核心问题结论不一致、样本医院地域有限等问题。另外、医院规模性受内外环境影响,其他国家的研究、以前的研究不能替代本地化、现阶段的研究。传统的资源人口比值法和卫生公平性测评方法在区域内医院布局方面存在缺陷,空间可达性是区域内医院布局评价的适宜方法。国外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方法多样、案例丰富,理论和实践应用广泛。近些年来,国内也积累少量研究案例,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受资料等限制,研究方法有限、规模偏小,学术意义大于应用意义,不能满足医院等布局决策实践需要。二、研究目的探索适宜的医院规模和布局评价方法,对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专题评价,为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具体而言,是在对医院规模、布局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描述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过程与现状,探索和发展医院个体规模和区域内布局的适宜评价方法,对上海市二三级医院规模经济性进行测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上海市医院布局建设的核心内容即三级医院的空间可达性、公平性进行测评,综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三、内容与方法(一)总体特征本研究的总体特征在于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历史回顾和现状描述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相结合,多角度、多方法综合评价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二)研究内容、具体方法1、医院规模、布局研究的理论分析与方法述评。此部分资料来源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文献,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复习法,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文献阅读、梳理,对医院规模、布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2、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规划文件及各种年鉴,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复习法、统计描述法,对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和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人口交通与卫生情况进行分析。3、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过程与现状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各种年鉴及官网资料,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回顾和统计描述等手段,对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历史过程、现阶段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描述和分析。4、上海市二三级医院的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此部分研究运用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提供的50家二、三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数据,在对样本医院投入产出规模进行统计描述、分组比较的基础上,先对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进行多指标逐项描述,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再使用可变成本函数对其进行规模经济性、边际成本指标测算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最后使用DEA法CRS、VRS、NIRS、Malmquist指数等模型对其静态、动态规模经济和技术效率、成本效率进行测评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以全面把握医院规模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5、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的空间可达性测评及公平性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上海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等官网资料、政府文件及新闻报道,并借助互联网地图服务商(搜狗地图)提供的API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JavaScript程序代码进行地址解析、距离测算,基于欧式直线距离,使用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三种模型对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进行测评,分析其地区差异、时间趋势及受益情况,并运用测算结果,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泰尔指数等技术工具对三级(市级)医院布局公平性进行了测评。6、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分析。此部分综合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理论分析结果、背景和环境分析结果、过程和现状分析结果、医院规模经济性和空间可达性及公平性测评结果,有针对性提出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四、主要的研究结果、结论(一)上海市城市发展大环境要求医院规模总量和空间布局做出调整1、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增加医院资源配置总量上海城市规划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中处于“核心”、“龙头”地位。其人口基数大,2010年常住人口2302.66万,外来人口比重大(38.67%,2010)、密集高(3632人/平方公里,2010)。经济运行平稳,发展较快,GDP增长率2005年以来一直大于8.2%。域内外交通便捷、有利出行。但其卫生发展滞后于人口和经济发展,2005-2010年累积增长率医生、床位数在16%左右,常住人口为21.82%、GDP为85.63%、财政收支在100%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为71%、农村为65%、卫生系统业务量增长幅度达287-434%,卫生系统效率提升空间极小。2、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改善郊区(县)医院配置上海市城市化水平高,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为88.6%,城乡一体化多中心都市区发展趋势明显,郊区(县)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郊区(县)常住人口数为1132.2万,比重69.7%,比2005年增长了42.7%和6.5%。2005年以来,郊区(县)GDP逐年增长率一直大于10%,高于市区。随着郊区化进程的推进,郊区人口规模还会增加,经济发展趋势也将更好。(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不断调整优化,依然存在问题1、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过程与主要特点1997年以来,上海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融入到上海市医药卫生改革进程之中,在建设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先后受企业医院属地化改革、医疗机构联合重组改革特别是医院集团化运动、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院新一轮评审、医疗机构间对口支援、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等项工作的影响和推动。其主要特点在于: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共存,政府主导为主;与城市总体发展和布局建设相配合、匹配;医院微观规模建设和整体布局调整相结合;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以公立三级医院为主;不同地域、级别的医院间的联系趋于紧密。2、上海大医院规模扩张趋势明显,布局有所改善上海市医院医生、床位绝对数、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床位累计增长48.46%、医生累计增长19.41%,2010年医院医生、床位比重依次为80.72%和61.81%。800张以上张床位医院占百张以上床位医院比重由2003年7.14%增至2010年15.06%,500张以上床位医院比重36.75%,仅略低于北京39.13%水平。三级(市级)医院数和执业点数均在增加,并通过医院集团等方式影响其他医疗机构,用其名称冠名的医院分院、门诊部数量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5+3+1”建设项目、部分三级医院搬迁、设分院等改善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的空间布局。3、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依然存在的问题突出的问题在于是郊区(县)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资源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带来人口格局的改变,2010年郊区(县)人口1132.2万,比重69.7%,比2005年增长42.7%和6.5%。2010年中心城区医院每万人口床位数在52.53-209.69之间,高于广大郊区(县)18.62-49.41水平,中心城区该指标普遍增长,郊区(县)则普遍在下降。三级(市级)医院执业点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其他问题还包括: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与上海城市的规划定位要求还有差距;以公立三级医院为主,市场垄断程度加深;加剧产权和管理关系复杂性,管理难度大;需注意老品牌稀释、新品牌建设问题;面临医保预付制约束;未触动医院补偿机制,群众获益有限;有助长现有就医秩序的问题等。(三)医院具有规模经济性,但规模过大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减1、样本医院投入产出规模分析与比较市级样本医院的规模明显大于区级医院。2008-2010年间医院固定资产、服务提供、收入支出规模扩张较为明显,特别是市级医院,医院人员和床位投入增加不明显。市区两级医院“以药养医”补偿机制无改变,药品收入比重在45-47%。2、经济运行效益指标描述分析与比较从住院服务效率与工作负荷、货币投入和收支比值、业务收支比和要素补偿比率、资产水平与盈余发展能力、服务单元费用等几个方面对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进行指标描述,显示市级医院在住院服务效率、经济补偿和资产收益等方面具有优势,区级医院在单元费用、净资产增长方面更具有优势。3、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经济运行效益及影响因素医院经济运行效益与规模高度相关,因子总得分与核定床位数的相关系数为0.784,市级(三级)医院高于区级(二级)医院。综合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因子得分与Roemer指数、是否是附属医院、是否是西医院、(区级医院)冠名是否有市级医院、医院是否在市区、(市级医院)是否具有郊区分院等无关。4、基于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2010年样本医院门急诊边际成本、住院边际成本、短期规模报酬、长期规模经济均值依次为310.28元、14146.29元、0.99、0.84,前两者在增加、后两者在下降。2010年50家医院短期规模报酬、长期规模经济大于1的医院比重依次为44%、24%。研究支持规模过大医院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结论,规模不经济在住院边际成本、长期规模经济和2010年更为明显。区级医院是否在市区、是否有市级医院冠名对门急诊边际成本的影响有统计意义。5、基于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样本医院2010年DEA法规模效率、CRS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平均值依次为0.970、0.837、0.741,规模报酬递减医院数33个。2008-2010年规模报酬改变指数为1.0113,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为1.0301。医院规模效率值抛物线特征明显。医院规模与CRS技术效率、成本效率两指数有关但不呈简单线性关系。规模过大引起规模报酬递减。Roemer指数对CRS技术效率有影响。时间因素对成本效率、规模报酬区间分布有影响。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成本函数法、DEA法研究结果均证实规模经济的存在,但成本函数法和DEA法研究结果不支持医院规模经济无限存在的假设,证实医院规模过大也产生规模报酬递减,变化的规模成本函数法短期均衡和DEA法在500张左右核定床位数,成本函数法长期均衡和边际成本在1-000张左右。(四)上海三级(市级)医院可达性、公平性在改善,但地区差异依然大1、基于最近距离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有一半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降低,涉及1157万人口数,以崇明县、奉贤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最近距离下降最为明显,其他郊区次之,最后是市区,市区有5个区没有受影响。2012年底预期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在169.43-35169.87米之间,均值为6666.47米,最近距离均值郊区(县)是市区6.36倍,浦东地区、扩展区、郊区、崇明三岛地区是市区倍数依次为5.43、3.02、1.17、2.32。2、基于累积机会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5000米、10000米、20000米、50000米、100000米阈值水平下到三级(市级)医院累积机会均值增长依次为0.45、1.63、4.62、12.29、14.98。各地区累积机会增加是有差异的,市区在20000米以下各阈值显着高于郊区(县),地区间累积机会的离散程度不是在下降,而是在增加,尤以20000米阈值最为明显。2012年底预期全市在5000米、10000米、20000米、50000米、100000米阈值水平下累积机会均值依次为4.91、13.35、26.22、50.47、57.92。累积机会市区一直高于郊区(县),郊区(县)基本呈扩展区最高、浦东地区次之,郊区再次之、崇明三岛地区最差的态势。3、基于引力模型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引力可达性指数几乎100%增长。当β=1时,2007、2011、2012年全市引力可达性指数均值依次为1.24、1.39、1.70,累积增长率为37.10%,当β=1.2时,2007、2011、2012年依次为1.26、1.41、1.72,累积增长率为36.51%。当β=1时,2007、2011、2012年市区与郊区(县)引力可达性指数均值倍数关系依次为3.68、3.53、2.79,当β=1.2时依次为4.76、4.52、3.32。郊区(县)各地区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的引力可达性指数内部差异在拉大,2007-2012年浦东地区、扩展区、郊区、崇明三岛地区该指标标准差累积增长量当β=1时依次为0.09、0.02、0.06、0.25,当β=1.2时依次为0.11、0.02、0.05、0.50。4、基于可达性指标的公平性测评结果与结论以最近距离、10000米阈值累积机会、20000米阈值累积机会、β=1和β=1.2引力可达性指数为分析指标,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洛伦茨曲线分析工具,对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布局公平性进行测评分析,显示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布局公平性趋于改善,不公平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以β=1引力可达性指数为例,2007、2011、2012年变异系数依次为0.832、0.793、0.654,基尼系数依次为0.510、0.496、0.413,泰尔指数依次为0.149、0.145、0.101,区域间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的贡献率依次是75.17%、77.24%、72.28%,洛伦茨曲线2012年最接近对角线,其次是2011年、2007年。动态分析显示,郊区(县)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普遍改善,彰显“5+3+1”建设项目及个别医院设分院等行为对郊区(县)优质医院资源缺乏状态改进成效显着,基于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的相对公平指标趋于更优,提示医院布局更趋公平。五、研究的政策启示1、与上海经济社会人口发展形势相适应,提高医院资源总量配置水平;2、继续改善郊区(县)医院资源配置水平与质量,改善医院布局公平;3、适当控制医院规模,使医院规模扩张与医院能力、技术发展相适应;4、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医院规模和布局调整成效取得更大效益。六、研究创新与价值1、本研究对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应用:研究者综合性应用了一套基于卫生统计常规数据多视角测评医院规模经济性的方法。具体包括采取经济运行效益逐项描述和综合评价,基于成本函数法测算门急诊、住院服务边际成本、短期规模报酬、规模经济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测算规模效率指数、动态变动指数及其他效率指数。研究者综合性应用了一套基于街道、乡镇尺度、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地理资料、基于空间可达性视角的医院布局适宜性测评方法。该方法借鉴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借助互联网地图服务商API功能获取居民点到医院的距离资料,用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评价医院布局。并通过对上海数据的分析,使评价更全面,结果更有说服力。评价方法对其他地区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评价也有借鉴意义。2、本研究对上海市二、三级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过程和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医院规模经济性和布局公平性进行了专题评价,结合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3、本研究分析了区级医院是否有市级医院冠名、市级医院是否设立郊区分院等因素与医院规模经济性指标的联系,丰富了医院规模经济性研究。七、研究不足与展望1、受样本量和数据限制,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某些分析没法深入展开,如病例组合差异对医院规模经济的影响等;2、医院规模经济综合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基于统计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于在更多的实践中加以应用,接受实践检验;3、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以三级医院为主,因时间限制,本研究主要测评了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二级医院的测评有待下一步继续进行。
吴艳[9](2007)在《上海市知识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知识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的增长点,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机会及其国际竞争力,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这个城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如何,进一步地,与国外发达的城市,尤其是与纽约市相比,上海市知识服务发展的差距和优势在哪里?接下来,我们试图了解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不约而同地汇集在国际大都市呢?知识服务业在我国是否也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大都市呢?如果是,那原因是什么?更深入一步的话,知识服务业在一个都市的内部空间是如何布局呢?本论文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研究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空间布局,力求回答上述问题。因此,本论文聚焦的两大主题:其一研究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其二研究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布局情况。论文共分十一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三章在对国内外与知识服务业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对知识服务业涵义、特点和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和描述。第四、五、六三章主要围绕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第四章介绍我国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状况,首先构建了知识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五大类别24个分指标,两个层次分别为知识服务业显示性指标体系和知识服务业解释性指标体系,五大类别分别为知识服务业显示性综合竞争力、发展力、创新力、基础设施力、开放力,其中后四类属于知识服务业解释性指标,其次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排序;第五章根据上海市第一次经济统计年鉴和上海市统计局的资料,在对上海市发展知识服务业的必要性和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对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接着分析纽约市产业结构,在NAICS产业分类系统下,利用大量的美国统计局数据,从各年份分别对纽约市各产业的就业人数、从业人员总收入和人均年收入进行分析,得出卫生保健、金融保险、信息、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这几个产业无论是从就业人数的绝对值、相对值,还是从总收入、年人均收入这几个方面来说,相对于其他产业都是位于前列的并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第六章通过与纽约市知识服务业的对比,得出一些结论。从总体规模上来说,上海市知识服务业900亿人民币的规模比纽约市1700亿美元要小的多,上海知识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约为纽约的1/16。就单单把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增加值900亿元和纽约市知识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收入833亿美元相比,上海市的知识服务业也仅仅是纽约市的八分之一而已。结论为上海市知识服务业与纽约市知识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差距。结合与纽约市的对比,以及上海市本身具有的优势,提出上海市知识服务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是健康服务业。第八、九章针对知识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和布局情况进行研究。第八章侧重于理论部分的研究,首先通过研究国外相关学者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整理出信息技术对知识服务业的影响;接下来,分三个层面对影响知识服务业集聚的因素进行考察,即行业本身的特殊属性、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的一般性规律、外部性等;第九章侧重于理论部分的研究,首先依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中的相关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我国知识服务业的因素进行计算,得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本情况对知识服务业有正向显着的影响。在研究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分布情况时,把知识服务业分成三类来讨论。结论是上海市知识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是以集中布局为主,但由于受到市场、公司规模的大小以及每个产业部门属性的限制,一些规模较小或是分支机构知识服务业分散在城市的城区,但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基本上都在城区,没有出现大面积扩散到郊区的现象。接下来笔者分别就三类知识服务业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第十、十一章分别针对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就全文进行总结。本论文的创新分四个部分,分别表现在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方法、使用数据和理论研究上。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首先构建了全国知识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五大类别24个分指标,两个层次分别为为知识服务业显示性指标体系和知识服务业解释性指标体系,五大类别分别为知识服务业显示性综合竞争力、发展力、创新力、基础设施力、开放力,其中后四类属于知识服务业解释性指标。其次,在深入研究了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国际比较,在借鉴美国产业分类的演变思路并结合知识服务业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在国内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知识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从层级上,我们根据知识服务业的特征并结合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将知识服务业指标分成三大板块、八大一级产业,一级产业下分别设置二级产业和三级产业,其中三级产业分别对应着国家产业指标(2002年版本)中的四位代码和美国产业分类的六位代码,这不仅为上海市统计局将来对知识服务业开展统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应用和操作基础,而且对与纽约市知识服务业进行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方法上,首次对知识服务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全国进行了排名;在对影响知识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利用SPSS和EViews等软件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法对影响我国知识服务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统计结果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的诊断,得出影响知识服务业的几大因素;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以及上海市服务业的布局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数据上,利用2006年10月新近出版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和上海市2006年11月出版的上海市第一次普查数据对全国和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和布局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与此同时,还利用了美国统计局等国外网站上北美产业分类指标体系(NAICS)和纽约市最新的数据,这使得本论文在分析过程中有大量的数据做支撑,其结论更加有力度。在理论上,研究知识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具有创新性,因为以往对空间布局的研究均针对制造业,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输费用,但知识服务业受运输费用的影响几乎为零,在研究信息技术对知识服务业的布局影响时,发现信息技术并没有使知识服务业更加分散,相反,它是面对面交流的一个补充。在研究知识服务业聚集的成因时,分三个层面对影响知识服务业集聚的因素进行考察,即行业本身的特殊属性、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的一般性规律以及外部性等。最后,从现实意义上看,目前国内外对某一个城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和空间布局的研究并不多见,根据纽约市知识服务业发展情况,与上海市知识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并对知识服务业的分布,特别是知识服务业内部各个子部门的分布情况予以不同的考量和分析,这对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有着借鉴作用。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 上海 200002[10](1999)在《主动适应医改 促进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文中指出 建国五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医疗卫生改革的各项举措促使上海中医药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岳阳医院与崇明县中医院联手成立崇明临床合作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岳阳医院与崇明县中医院联手成立崇明临床合作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国内研究评述 |
1.2.2 国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2 林下经济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林下经济 |
2.1.2 林业专业合作社 |
2.2 相关理论 |
2.2.1 生态学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3 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
3.1 岳阳县自然地理概况 |
3.2 岳阳县经济概况 |
3.3 岳阳县林业发展概况 |
3.4 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
3.4.1 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
3.4.2 岳阳县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 |
3.4.3 岳阳县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
3.4.4 岳阳县林下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 |
3.4.5 岳阳县林下经济龙头企业 |
4 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1 整体规划体系不完整 |
4.2 管理水平低 |
4.3 缺少技术支持与专业人才 |
4.4 产业规模总量不大,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
4.5 资金制约因素大 |
4.6 政府保障措施不够 |
4.7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
5 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
5.1 岳阳县盛源林业专业合作社案例分析 |
5.1.1 岳阳县盛源林业专业合作社概况 |
5.1.2 岳阳县盛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分析 |
5.1.3 岳阳县盛源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效益分析 |
5.1.4 岳阳县盛源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5.2 岳阳县半山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案例分析 |
5.2.1 岳阳县半山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概况 |
5.2.2 岳阳县半山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分析 |
5.2.3 岳阳县半山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分析 |
5.2.4 岳阳县半山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6 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6.1 上海市崇明县种草养鸡模式 |
6.1.1 项目背景 |
6.1.2 项目开展情况 |
6.1.3 成功经验 |
6.2 福建省南靖县林药模式与森林自然资源生态型林下经济 |
6.2.1 南靖县林药模式 |
6.2.2 南靖县林药模式与林游模式结合发展 |
6.2.3 成功经验 |
7 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
7.1 健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
7.2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
7.3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引进人才 |
7.4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
7.5 加大资金支持 |
7.6 加强保障力度 |
7.7 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标杆管理在医院临床工程部门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标杆管理的含义及应用 |
1.1 标杆管理的含义 |
1.2 标杆管理的流程 |
1.2.1 定标阶段 |
1.2.2 对标阶段 |
1.2.3 达标阶段 |
1.2.4 创标阶段 |
2 临床工程学科的职能及现状 |
3 标杆管理在国际临床工程部门的研究现状 |
3.1 国际研究机构介绍 |
3.2 标杆管理法在国际的研究进展 |
3.3 标杆管理法在临床工程部门的应用 |
3.3.1 美国临床工程部门的应用 |
3.3.2 在其他国家的应用 |
4 标杆管理在国内临床工程部门的研究现状 |
4.1 标杆管理法在国内其他行业的应用 |
4.2 标杆管理法在临床工程部门的研究 |
5 展望 |
(4)上海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立医院 |
2.1.2 财务管理内涵 |
2.1.3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职能 |
2.1.4 补偿机制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 |
3.1 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 |
3.1.1 总业务量 |
3.1.2 医保业务 |
3.2 总收入 |
3.2.1 医疗总业务收入 |
3.2.2 门急诊均次收入 |
3.2.3 出院均次收入 |
3.3 风险管理分析 |
3.3.1 预算管理分析 |
3.3.2 资产负债率 |
3.4 资产运营分析 |
3.4.1 总资产周转率 |
3.4.2 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3.4.3 存货周转率 |
3.4.4 成本管理分析 |
3.4.5 效率 |
3.5 最新动态 |
3.5.1 收支平衡 |
3.5.2 财务状况 |
第4章 上海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现状 |
4.1 药品收入对公立医院的补偿 |
4.1.1 三级医院药品加成率 |
4.1.2 二级综合医院药品加成率 |
4.1.3 三级医院药占比 |
4.1.4 二级综合医院药占比 |
4.1.5 上海市各区县公立医院药占比 |
4.2 财政收入对公立医院的补偿 |
4.2.1 财政收入对三级医院的补偿 |
4.2.2 财政收入对二级综合医院的补偿 |
4.2.3 财政收入对各区县公立医院的补偿 |
4.2.4 经常费拨款收入对各区县公立医院的补偿 |
4.2.5 专项经费拨款收入对各区县公立医院的补偿 |
4.3 其他收入对医院的补偿 |
4.4 医保统筹支付对公立医院的补偿现状 |
第5章 补偿机制对公立医院财务的影响 |
5.1 取消了药品加成后造成财务收不抵支的局面 |
5.2 总额预付制的补偿机制导致了资金回收困难 |
5.3 其他收入比重偏低对财务的补偿作用不大 |
5.4 财政投入过少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
5.4.1 政府对卫生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5.4.2 政府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职能不清 |
5.4.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区域卫生规划 |
5.5 补偿机制中的医疗服务收费失衡影响财务收入 |
5.6 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应收账款虚增 |
5.6.1 医院职能不明确 |
5.6.2 低收入人群的住院治疗费用无法及时到账 |
5.6.3 医疗统筹结算形成的应收账款 |
5.6.4 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所导致的应收账款 |
第6章 基于补偿机制对财务的影响的建议 |
6.1 财政补助 |
6.1.1 加大财政补助 |
6.1.2 公平分配财政补贴 |
6.1.3 进一步加强区域卫生规划 |
6.1.4 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与补偿机制挂钩 |
6.2 改革医疗服务收费管理体制 |
6.2.1 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实行全成本收费 |
6.2.2 进一步建立健全合理的收费机制 |
6.2.3 合理体现有差别的医疗服务收费 |
6.3 政府通过医疗保障基金对公立医院进行补偿 |
6.4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
6.4.1 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总账与明细账 |
6.4.2 对应收账款定期分析管理 |
6.4.3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5)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 研究逻辑框架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主要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回顾 |
3 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发展及问题分析 |
3.1 我国公立医疗集团的发展与变革 |
3.2 我国公立医疗集团模式梳理与协同分析 |
3.3 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发展成效与协同障碍 |
3.4 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发展SWOT分析 |
4 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体系框架和理论模型构建 |
4.1 公立医疗集团协同机理 |
4.2 公立医疗集团要素组成 |
4.3 构建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体系框架和理论模型 |
5 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计量模型验证 |
5.1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简介 |
5.2 结构方程模型在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研究中的构建 |
6 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综合指数研究 |
6.1 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综合指数的定义 |
6.2 不同联合关系的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综合指数研究 |
7 本研究对新医改的启示 |
7.1 政府层面应加快公立医疗集团相关法制建设和政策保障 |
7.2 公立医疗集团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组建模式和协同策略 |
7.3 公立医疗集团亟待健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 |
7.4 公立医疗集团亟待建立协同合作机制 |
7.5 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提升策略和方法 |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
8.2 研究创新与价值 |
8.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8.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研究调查问卷 |
(6)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内容与方法 |
1.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2 抽样方法 |
1.3 调查方法 |
1.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框架研究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优选法 |
2.2.2 专家咨询法 |
2.2.3 数理统计方法 |
3. 技术路线 |
统计分析方法 |
1.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1.1 统计描述 |
1.2 多水平模型 |
2.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框架研究 |
2.1 相关系数法 |
2.2 聚类分析法 |
2.3 CRITIC法 |
质量控制 |
1. 设计阶段 |
2. 实施阶段 |
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现状及差异分析 |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 儿童保健人员投入情况 |
3. 儿童保健设备投入情况 |
4. 儿童个体保健服务开展情况 |
5. 儿童群体保健服务情况 |
6. 儿童保健门诊设置情况 |
第二部分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1. 零模型拟合 |
2. 儿童保健服务种类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儿童保健门诊设置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部分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框架研究 |
1. 文献研究及专家讨论结果 |
2. 数理统计方法筛选指标 |
2.1 相关系数法 |
2.2 聚类分析法 |
2.3 指标筛选结果 |
3. 评价指标赋权 |
4. 评价指标框架建立 |
讨论 |
1. 健全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加强儿童保健门诊建设 |
2. 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能力差异 |
3. 增加业务用房和设备投入,加强儿童保健基本保障 |
4. 增加儿保人员数量和培训机会,重视儿童群体保健服务 |
5. 儿童保健评价指标框架的建立,及其与因素分析的关系 |
6. 本研究应用多水平模型的必要性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抽取的样本市/区/县名单 |
附录2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3 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调查表(部分) |
附录4 相关系数法筛选指标结果 |
附录5 系统聚类法筛选指标结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规制对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影响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一、卫生服务公平性理论和评价方法 |
二、政府规制理论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五、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我国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现况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与分析 |
四、质量控制 |
五、结果与分析 |
(一)、2000-2009年我国孕产妇健康公平性 |
(二)、2005-2009年我国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 |
(三)、2005-2009年我国孕产保健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
六、讨论 |
第四章 规制对改善孕产妇健康公平性的案例研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规制 |
三、研究现场 |
四、研究方法 |
五、抽样方法 |
六、资料分析 |
七、质量控制 |
八、结果与分析 |
(一)、上海市孕产妇健康公平性与EmOC规制的背景 |
(二)、EmOC网络的发展与规制的完善过程 |
(三)、规制出台的背景 |
(四)、规制的目标与内容 |
(五)、规制的过程 |
(六)、规制的参与者及其角色和能力 |
(七)、规制的机制 |
(八)、规制的效果和主要发现 |
九、讨论 |
第五章 上海市某中心城区基本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及其相关规制的现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2004-2011年该区孕产保健服务利用及公平性 |
(二)、2011年该区孕产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及影响因素 |
(三)、该区基本孕产保健服务相关规制现况 |
四、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基于治理与规制理论进一步改善孕产保健公平性的政策建议 |
一、研究主要结论 |
二、基于治理与规制理论进一步改善上海市孕产保健公平性的政策建议 |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 文献分析模板 |
附件3 研究的规制 |
附件4 现场调查问卷 |
附件5 发表文章 |
(8)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进展和效果应及时总结和评价 |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具有特殊性,其建设效果亟需评价 |
(三) 国内医院规模和布局测评视角、方法待发展,以服务卫生实践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本研究的总体特征 |
(二) 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
(三)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
一、本研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的含义、界定 |
(一) 医院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界定 |
(二) 医院规模、布局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界定 |
二、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研究的理论阐述 |
(一) 医院规模、布局建设和评价的基本原则 |
(二) 医院规模扩张与医院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
(三) 卫生服务可及性、空间可达性理论概述 |
三、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医院规模经济性和卫生服务可达性测评方法述评 |
一、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的方法与研究述评 |
(一)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的常用方法概述 |
(二) 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方法概述 |
(三) 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方法概述 |
(四) 医院规模经济性实证研究概述 |
(五) 医院规模经济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评价 |
二、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测评的方法与研究述评 |
(一) 卫生领域空间可达性测评方法与模型种类 |
(二) 空间可达性测评中的距离测量 |
(三)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测评的应用范围 |
(四)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实证研究概述 |
(五)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评价 |
三、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分析 |
一、上海市自然条件、城市性质与发展规划 |
(一) 上海市地理区位与自然条件 |
(二) 上海市性质定位、发展方向和市域空间结构 |
(三) 上海市在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
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
(一) 上海市行政区划与地域划分 |
(二) 上海市人口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
(三) 上海市经济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
(四) 上海市交通运输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
三、上海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
(一) 上海市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分析 |
(二) 上海市卫生资源配置布局分析 |
(三) 上海市医疗服务提供及效率分析 |
(四) 上海市居民健康状况水平和疾病防治效果 |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过程与现状分析 |
一、上海市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的基本过程概述 |
(一) 1997年以前上海市医院建设的基本情况概述 |
(二) 1997年以来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基本过程概述 |
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现状的一般分析 |
(一) 上海市医院规模总量的绝对量分析 |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总量的相对量分析 |
(三) 上海市医院床位数的频数分布分析 |
(四) 上海市医院床位数的区域布局分析 |
(五) 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执业点的区域分布分析 |
(六) 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分院、门诊部数量分析 |
三、上海市现阶段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 |
(一) 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主要特点 |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资源来源与样本医院基本情况描述分析 |
(一) 样本医院资料来源及基本特点 |
(二) 样本医院基本情况的统计描述 |
二、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的指标描述分析 |
(一) 分析维度、指标及资料处理 |
(二) 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指标描述 |
三、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经济运行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原理、步骤及资料处理 |
(二)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 |
四、基于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函数模型、变量界定及资料处理 |
(二)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
五、基于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基本原理、指标选择、资料处理 |
(二)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
六、本章总结与讨论 |
(一) 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 |
(二) 关于多种方法的使用 |
(三) 研究的其他事项说明 |
第七章 上海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公平性测评 |
一、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的基本要素界定和数据准备 |
(一) 医院服务供给的界定与数据准备 |
(二) 医院服务需求的界定与数据准备 |
(三) 供需间距离形式选择及数据准备 |
二、基于最近距离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
三、基于累积机会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
四、基于引力模型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
五、基于医院空间可达性的三级(市级)医院公平性测评 |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
六、本章总结与讨论 |
(一) 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 |
(二) 空间可达性法的优势 |
(三) 关于多种方法的使用 |
(四) 研究的其他事项说明 |
第八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
一、主要的研究结果与结论 |
二、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 |
三、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上海市知识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3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与服务业相关的文献综述 |
2.1.1 服务业 |
2.1.2 生产者服务业 |
2.1.3 知识服务业 |
2.1.3.1 知识 |
2.1.3.2 知识产业 |
2.1.3.3 知识服务业 |
2.2 与服务业空间布局相关的文献综述 |
2.2.1 区位理论 |
2.2.2 服务业区位理论 |
2.2.3 城市与服务业区位理论 |
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3. 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涵义及其研究范畴 |
3.1 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
3.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涵义 |
3.3 服务业与知识服务业的特征 |
3.4 知识服务业的研究范畴 |
3.4.1 服务业的分类 |
3.4.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分类 |
3.4.3 本论文知识服务业的研究范畴 |
3.4.3.1 知识服务业指标体系内容 |
3.4.3.2 知识服务业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 我国知识服务业发展研究 |
4.1 我国知识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 数据分析方法 |
4.4 知识服务业显性竞争力的计量分析 |
4.4.1 知识服务业显性竞争力的原始数据 |
4.4.2 知识服务业显性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 |
4.5 知识服务业解释性指标体系各个分力的计量分析 |
4.5.1 知识服务业解释性指标体系各个分力的原始数据 |
4.5.2 发展力的计量分析 |
4.5.3 创新力的计量分析 |
4.5.4 基础设施力的计量分析 |
4.5.5 开放力的计量分析 |
5 上海市知识服务业发展研究 |
5.1 上海市发展知识服务业的意义及潜力 |
5.2 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5.3 不同所有制对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贡献 |
5.4 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细分各项指标的情况 |
6. 纽约市知识服务业发展研究 |
6.1 美国统计指标变化情况 |
6.2 美国服务业发展情况 |
6.3 纽约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
6.3.1 1980~2002纽约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动情况 |
6.3.2 NAICS系统下的纽约市各产业就业和收入情况 |
6.3.3 纽约市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
7. 纽约、上海市知识服务业比较研究 |
7.1 纽约上海市概况 |
7.1.1 纽约市概况 |
7.1.2 上海市概况 |
7.1.3 纽约、上海市的可比性 |
7.2 纽约市、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的八大一级产业比较分析 |
7.3 纽约市、上海市知识服务业细分产业比较分析 |
7.4 上海市知识服务业重点行业选择 |
8. 知识服务业空间布局理论分析 |
8.1 信息技术条件下对知识服务业布局的影响 |
8.2 集聚理论的回顾 |
8.3 知识服务业集聚的因素分析 |
8.3.1 第一层面考察:行业本身的特殊属性 |
8.3.1.1 产品的可储存性和可贸易性 |
8.3.1.2 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 |
8.3.1.3 知识服务产品经验品属性 |
8.3.2 第二层面考察: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的一般性规律 |
8.3.3 第三层面考察:外部性 |
8.3.3.1 信息交流的外部性 |
8.3.3.2 范围经济的外部性 |
8.3.3.3 降低人力资源搜寻成本的外部性 |
8.3.3.4 社会资本的外部性 |
8.3.3.5 依托大都市,融入全球化产业链体系的外部性 |
9. 知识服务业空间分布实证分析 |
9.1 我国知识服务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9.1.1 变量选择 |
9.1.2 方法的选择、数据来源与模型 |
9.1.2.1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的主要思路和数据来源 |
9.1.2.2 模型 |
9.2 我国各城市三次产业分布情况 |
9.2.1 三次产业在全国各地区的区位商 |
9.2.2 北京、上海服务业分布情况 |
9.3 上海市城区内部服务业分布情况 |
9.4 知识服务业在上海城区内的分布情况 |
9.4.1 以金融业为代表的信息依赖型知识服务业布局情况 |
9.4.2 以设计为代表的创新型知识服务业布局情况 |
9.4.3 以医院、学校为代表的知识服务业布局情况 |
9.4.4 三类知识服务业的布局模式总结 |
10. 相关建议 |
10.1 知识服务业资金来源问题 |
10.2 知识服务业人力资本问题 |
10.3 知识服务业外部硬环境和软环境问题 |
10.3.1 知识服务业外部硬环境问题 |
10.3.2 知识服务业外部软环境问题 |
10.4 知识服务业集群问题 |
11.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岳阳医院与崇明县中医院联手成立崇明临床合作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岳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 龚如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类型化视野下的医疗机构告知义务[J]. 缪宇. 北大法律评论, 2017(01)
- [3]标杆管理在医院临床工程部门中的应用进展[J]. 邓文艳,徐向天,张玉华,周嫱,封国生. 中国医院管理, 2018(11)
- [4]上海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研究[D]. 邓璐.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5]我国公立医疗集团协同能力研究[D]. 罗桢妮.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6]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框架研究[D]. 何致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2)
- [7]规制对孕产保健服务公平性影响的案例研究[D]. 田园. 复旦大学, 2012(03)
- [8]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D]. 车莲鸿. 复旦大学, 2012(02)
- [9]上海市知识服务业发展研究[D]. 吴艳. 复旦大学, 2007(06)
- [10]主动适应医改 促进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J].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 上海 200002. 中医药管理杂志, 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