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波,刘新文,高志超[1](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临床价值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9月—2020年11月陆军第九五七医院纳入的100例浅表血管瘤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同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检出率为100.00%,检查结果同病理结果比较无显着差异(P> 0.05)。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血流指标水平、血流信号分布有明显差异。结论:在诊断浅表血管瘤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取得良好效果,有极高的检出率,并且能够有效确定浅表血流管的分型,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陈姣姣[2](2021)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0年-2019年收治的52例ICC患者,均为做过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病灶位于肝内、病理证实为胆管细胞癌者且影像及临床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结构比表示,对所有患者的常规超声及CEUS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在52例ICC患者中,HBsAg阳性8例(15.4%),仅2例(3.8%)存在肝硬化背景,52个病灶直径范围为18mm~133 mm,平均为(61±30)mm;位于右肝者32例(61.5%),位于左肝者15例(28.9%),位于左右肝交界处者4例(7.7%),位于尾状叶者1例(1.9%)。2.ICC的常规超声表现:在灰阶超声条件下,ICC病灶表现大致分为3种:(1)均匀低回声23例(44.2%);(2)不均匀低回声22例(42.3%);(3)稍高及高回声7例(13.5%)。在病灶形态上仅6例(11.5%)较为规则,46例(88.5%)病灶表现为不规则,且与正常肝实质分界欠清。彩色多普勒条件下,参照Adler半定量法对病灶进行CDFI分级将ICC病灶血供分为0-3级:血流0级,11例(21.2%);血流1级,9例(17.3%);血流2级,28例(53.8%);血流3级,4例(7.7%)。且检查过程中可见多数病灶血管走形较为扭曲,连续性较差。3.ICC的CEUS表现:52例病灶中有1例超声造影过程中始终未见明显增强,结合增强CT及穿刺活检结果,被误诊为肝脓肿,后因背部转移灶病理证实为胆管源性方能确诊,由于穿刺结果提示病灶均为坏死组织,故此例暂不纳入ICC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中。余51例ICC病灶根据动脉期增强表现可分为2大类型:Ⅰ,快速整体均匀增强型,占19.6%(10/51);Ⅱ,快速不均匀增强型,占80.4%(41/51);其中II型又可分为4个亚型,分别为:Ⅱa,整体不均匀增强型,占37.3%(19/51);Ⅱb,树枝样增强型,占17.6%(9/51);Ⅱc,厚壁不规则环状增强型,占11.8%(6/51);Ⅱd,环状+树枝样增强型,占13.7%(7/51)。且以上病灶在CEUS过程中均表现快进快出模式,即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4.ICC的血液学表现:本研究中有44%(23/52)患者出现了CA19-9升高,AFP升高者有10例,使用SPSS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11,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故而在诊断肝内病灶是结合肿瘤指标如CA19-9等可帮助诊断。结论ICC在CEUS中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且超声造影还有无辐射、无损伤、操作简便且可重复使用的优势,再结合常规超声及血液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ICC,在临床中值得作为ICC的诊断手段推荐使用。
尤佳,陈修娟,陈桂芹,张磊,王铁梅[3](2019)在《咬肌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影像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咬肌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对比,探讨其超声成像的病理基础,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率。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对咬肌腮腺区包块进行探测,分析4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咬肌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显示包膜、大小、形态、边界、位置、后方回声、内部回声特点、与腮腺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及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肿块均为位于咬肌区或腮腺内,超声声像图大致分为3型:①蜂窝状多囊性肿块;②高回声光带分隔成较细小网格状肿块;③实质性低回声肿块。结论根据咬肌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特征性超声声像图,发现其病理构成不同组成成分,分类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
李白,周鹏翔[4](2019)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浅表血管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0例浅表血管瘤有例为20例为头颈部,16例为四肢、14例为躯干。浅表血管瘤分型包括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静脉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50例,其中病理诊断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静脉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分别为10例、25例、9例、6例,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各类浅表血管瘤依次为9例、26例、9例、6例,误诊率为4.00%(2/5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准确率高,并能进一步血管瘤分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廖盂波[5](2019)在《周围浅表血管瘤诊断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周围浅表血管瘤诊断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效果评价。方法: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周围浅表血管瘤患者128例,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浅表血管瘤的效果。结果:对周围浅表血管瘤进行诊断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为100.00%。同时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与蔓状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血流信号分布与血流指标水平差异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浅表血管瘤诊断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效果显着,可对不同分型的周围浅表血管瘤进行有效区分。
潘月穗[6](201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汕头市金平区中医医院在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3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别接受二维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特征和诊断准确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且误诊率明显低于二维超声,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上,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检出率高,且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放射性和无创性等优势,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蒋含琴[7](2019)在《眼眶血管性病变临床诊断中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眼眶血管性病变临床诊断中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的102例眼眶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正确率96.08%(98/102),所有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出多样性的血流特征,且内部有较明显的回声。结论眼眶血管性病变诊断中采用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有效反应眼眶内血流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耿宁[8](2019)在《超声造影在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且随着发生部位、肿瘤大小、生长速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肝组织受损[1]。在病理上肝血管瘤主要可分为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硬化性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发生率约占总发生率60%以上[2]。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检查方式鉴别血管瘤和肝脏恶性肿瘤尤为重要。二维超声图像中海绵状肝血管瘤呈多样性表现,多表现为高回声型,少部分表现为弱回声或混合回声,但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难以清晰显
虞晓龙[9](2018)在《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肝大血管瘤(单个病灶直径>5cm)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重视。既往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患者多行肝移植治疗,而对单发肝巨大血管瘤多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无论肝移植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均存在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的缺点。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着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医生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肝血管瘤微创治疗在临床肝大血管瘤介入治疗之中应用较多,但上述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满意度的差异,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院22例肝血管瘤患者(单发者8例,最大病灶直径均>5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11例行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博莱霉素硬化治疗(硬化组),11例行DSA引导下博莱霉素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栓塞组),对比两种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费用,术后疗效,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Windows Version,Chicago),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两组病例围术期指标比较,硬化组平均手术时间比栓塞组手术时间更短(15.6±6.4 min vs 51.5±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也有明显差异,硬化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3.4±1.0 d vs 6.8±1.7 d),平均费用更低(6380±630RMB vs12540±1480RMB),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术后6个月增强CT或MRI随访,所有患者瘤体均较前缩小,硬化组治疗有效率均为81.8%(9/11),栓塞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0.9%(1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术后有10例病例发现病灶边缘有部分强化,显示率90.9%。栓塞组术后有8例病例发现病灶有部分强化,显示率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栓塞组肝功能异常比例多于硬化组(10/11vs3/11),表现为术后3天ALT、AST升高至术前3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保肝对症治疗后出院前肝功能检查均好转。两组术后肝区疼痛、发热与上腹部不适症状(恶心、呕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腹部不适症状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发热患者均为中低热(<38.5℃),对症治疗后消失,肝区疼痛经对症治疗逐渐缓解。术后满意度调查,硬化组患者满意率(10/11,90.9%)稍高于栓塞组(8/11,81.8%),无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博莱霉素注射硬化与经DSA引导博莱霉素肝动脉栓塞治疗两者在治疗直径≥5cm的肝血管瘤均有显着疗效。经皮肝穿刺硬化治疗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耐受性好等优势。
董华[10](2018)在《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实体性肿瘤的SPECT显像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不同病变的诊断标准,并与超声和磁共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和解决该技术在眼眶病变术前定性诊断中遇到的问题,探讨99mTc-RBC SPECT/CT连续动/静态显像在眼眶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临床价值。为该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操作基础。方法1)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视觉分析:各时相双侧眼眶区放射性分布及血流灌注相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特点。半定量分析:两名医师、同一医师于一周内分别在延迟相对患侧眶区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将ROI复制到键侧眶区,计算肿瘤与对侧镜像区的放射性(T/N)比值及肿瘤与上矢状窦区的放射性(T/SSS)比值,使用Bland-Altman分析和配对t检验评估两组数据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以期确定该影像诊断技术的可行性。2)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半定量分析评价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T/N值区间;视觉分析结合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指标,半定量分析99mTc-RBC SPECT显像在血管性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的T/N值区间差异,确定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3)回顾性分析140例眼眶肿物患者的99mTc-RBC SPECT显像、超声及MRI的诊断结果,分析不同诊断技术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结果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眼眶病变病例119例,眼眶病灶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T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0230.6894 dpm和-0.91120.7821 dpm,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比分析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间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50400.1814 dpm和-0.63480.5703dpm,医生间测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089-0.07268 dpm和-1.016-0.01620 dpm,医生1不同时间点测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别,分析原因可能是健侧放射性计数太低,勾画感兴趣区时容易受周围正常组织的干扰所致,经医生间测量其总体可重复性还是无统计学差异的。2)本研究共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119例,其中6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通过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得到正确诊断。ROC曲线校正后SPECT显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100.0%、99.2%。另外,视觉及半定量分析在眼眶血管性肿瘤诊断效能亦很高,校正后均为100.0%;但在眼眶非血管性肿瘤的病理类型鉴别上缺乏特异性。对于病变较小且位置较深、或受周围组织干扰无法鉴别时,通过SPECT/CT断层显像得到进一步判断。3)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综合分析、磁共振综合分析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79.4%、100.0%、100.0%;88.2%、97.2%、96.8%。提示SPECT显像较磁共振和超声更能准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虽然超声扫描诊断效能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稍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MR平扫、超声和SPECT显像比较的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表明MR扫描和SPECT显像比超声更能正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且SPECT显像优于MR扫描。另外,超声诊断眼眶血管性病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的诊断效能稍高于超声扫描,但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对血管性病变,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综合诊断准确率高达100.0%;然而,对于非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单纯99mTc-RBC SPECT显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不如磁共振和超声理想。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99mTc-RBC SPECT显像勾画感兴趣区的可重复性更好,受周围组织的干扰更小,为99mTc-RBC SPECT精确定量提供了重要平台。99mTc-RBC SPECT显像通过半定量分析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高特异性,能更客观的指导治疗决策,尤其是治疗决策的选择。99mTc-RBCSPECT显像诊断效能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但鉴别诊断其他实体占位的效能是否也接近亦或高于常规影像技术,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SPECT显像可明显提高眼眶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前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是常规影像学的有益补充。
二、脸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脸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临床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患者疾病分型与组织学特征 |
2.2 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 |
2.3 比较不同类浅表血管瘤的超声特征 |
3讨论 |
(2)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现状 |
参考文献 |
(3)咬肌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影像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病理检查 |
2 结果 |
3 讨论 |
(4)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浅表血管瘤的分布和大小 |
2.2 浅表血管瘤分型诊断结果 |
2.3 诊断准确率 |
3 讨论 |
(5)周围浅表血管瘤诊断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比较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血管瘤上的诊断结果 |
2.2 比较肝血管瘤患者的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特征 |
3 讨论 |
(7)眼眶血管性病变临床诊断中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眼眶血管性病变诊断结果。 |
2.2 眼眶血管性病变的图像特征。 |
3 讨论 |
(8)超声造影在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
2.2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比较: |
2.3 超声造影典型图像: |
3 讨论 |
(9)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肝血管瘤的病理生理 |
1.2 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
1.3 肝血管瘤治疗现状 |
1.4 本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
2.1 对象选择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资料比较 |
3.1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3.2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比 |
3.3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
第四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结果 |
4.1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
4.2 硬化组与栓塞组术后残留病灶增强扫描对比 |
4.3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症比较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展示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综述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临床进展与分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99)mTc-RBC SPECT眼眶显像ROI测量方法稳定性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99)mTc-RBC SPECT及SPECT/CT检查 |
1.1.3 图像分析 |
1.1.4 病理检查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病例分析 |
1.2.2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结果 |
1.2.3 T、N、SSS一致性分析及对比分析 |
1.2.4 正常眼眶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眶区TIC比较结果 |
1.3 讨论 |
1.3.1 ~(99)mTc-RBC SPECT/CT显像方法简介 |
1.3.2 放射性核素~(99)mTc-RBC显像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
1.3.3 展望 |
1.4 小结 |
二、~(99)mTc-RBC SPECT/CT眼眶显像诊断的影像特点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显像方法 |
2.1.3 图像分析 |
2.1.4 病理检查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病例分析 |
2.2.2 SPECT连续动/静态显像诊断结果 |
2.2.3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及对比分析 |
2.2.4 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结果 |
2.3 讨论 |
2.3.1 眼眶肿瘤简介 |
2.3.2 ~(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
2.3.3 ~(99)mTc-RBC符合线路断层显像的优缺点 |
2.3.4 展望 |
2.4 小结 |
三、~(99)mTc-RBC SPECT/CT显像与传统影像学的对比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影像资料 |
3.1.3 病理检查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病理学诊断结果 |
3.2.2 SPECT 显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3 磁共振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4 超声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5 SPECT、磁共振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比较…… |
3.3 讨论 |
3.3.1 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
3.3.2 磁共振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
3.3.3 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
3.3.4 SPECT显像与MR及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比较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眼眶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脸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临床价值评价[J]. 王波,刘新文,高志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3)
- [2]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D]. 陈姣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咬肌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影像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J]. 尤佳,陈修娟,陈桂芹,张磊,王铁梅. 智慧健康, 2019(36)
- [4]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瘤的分析及临床研究[J]. 李白,周鹏翔.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9)
- [5]周围浅表血管瘤诊断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效果评价[J]. 廖盂波.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4)
- [6]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研究[J]. 潘月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0)
- [7]眼眶血管性病变临床诊断中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J]. 蒋含琴.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4)
- [8]超声造影在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应用效果[J]. 耿宁.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01)
- [9]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D]. 虞晓龙. 江苏大学, 2018(01)
- [10]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D]. 董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