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作者索引

2001年作者索引

一、2001 Author Index(论文文献综述)

谭佳智[1](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王乐平[2](2021)在《俄国“作者词典”编撰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作者词典也被称为作家语言词典,它以单独作者或多作者的作品语言为收录对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特定的文化内涵。俄国对作者词典编撰的研究起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迄今为止已经拥有超过百年的研究历史,无论在作者词典的编撰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梳理俄国作者词典编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总结俄国作者词典的编撰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俄国作者词典编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正文(由四章组成)、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创新之处,同时对国内外作者词典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第二章的内容为对俄国作者词典自1860年起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第三章重点分析了俄国作者词典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第四章结合语言学、词典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俄国作者词典的编撰实践成果进行研究;第五章主要阐述了我国作者词典的编撰现状,并提出俄国作者词典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词典编撰的启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在论文的结尾提供了本项研究所使用的参考文献。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未来我国作者词典的编撰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崔琦[3](2020)在《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乡对立转向城乡融合的关键时期,乡村要找到其特有的发展优势,需要在多个层面和维度上进行改革。2017年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的优势在于生态,这一优势决定生态乡村的建设必然成为我国乡村的发展方向。结合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下乡村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乡村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这种“智慧”不单指技术,也是以更加细致的思维方式看待乡村营建。基于此,本文以“生态智慧乡村”为导向,在研究其相关理论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以一个在生态智慧营建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乡村—台湾地区八贤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策略与经验,以此丰富“生态智慧乡村”的理论构成,促进乡村振兴,并结合生态智慧乡村的研究进行相关实践设计。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理论研究基础,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对生态智慧乡村八贤村展开对象研究,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部分是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与典型实践设计探讨,主要为第六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作者对两岸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并于2019年上半年作为交换生在台湾地区乡村进行实地调研,访问当地不同乡建参与者,重点对八贤村多个规划的主编者和乡村营建带头人进行深度访谈,以此完善论文的科学性。采用系统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构建生态智慧乡村要素构成系统,通过对八贤村生态营建的研究,结合乡村发展现状进行可借鉴的经验总结。第二章:主要包括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重点研究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实践进展,其在乡村营建中取得一定成效,为分析研究对象八贤村的各项营建策略提供背景支撑。第三章:从概念内涵、相关理论和要素构成系统三个方面初步构建生态智慧乡村理论体系,完善生态智慧乡村理论研究。第四章: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层次规划体系对于指引八贤村进行生态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八贤村生态营建策略与特征的重要组成。本章对八贤村历年规划、区域规划和农村再生规划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规划特征,并对规划实施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五章:对八贤村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归纳为凝聚“自下而上”生态营建共识、生态营建技术与方法、以生态农业为本的多元产业活化和生态智慧营建五个方面。第六章:基于对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下,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并进行相关实践设计,该设计是一款立足生态智慧乡村建设,虚拟与现实参与式的农产过程增值,连接城市人群与有机生态农场的多元综合服务平台,并阐述其对于营建生态智慧乡村的意义。第七章: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客观分析论文不足与展望之处。本论文的特色在于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研究,探究并丰富生态智慧乡村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分析基本符合生态智慧乡村愿景的八贤村的营建过程与策略,结合我国乡村发展状况进行建议,在建设生态智慧乡村的研究背景下进行相关创新实践设计。

李红薇[4](2019)在《郭沫若金文着作的文献学研究 ——以《两周金文辞大系》爲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方面贡献卓荦,其代表作《两周金文辞大系》依年代与国别科学系统地整理了两周金文,开创了“标准器”断代法,奠定了现代金文研究的范式。该书是郭沫若所有学术着作中修改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一部,是其金文研究最重要的着作。本文以《两周金文辞大系》爲中心,参照郭沫若历史考古着作中相关意见,从文献学角度对郭沫若金文研究进行整理与研究,梳理其观点演变脉络。钩沉书信、日记等相关史料,着重探求作者观点变更的背景及原因,尽可能还原郭沫若学术研究历程。本文主体由六部分组成。一、绪论。简要介绍古文字学术史研究概况、郭沫若古文字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叙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二、《两周金文辞大系》成书史及其版本概述。从文献学角度厘清《大系》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及嬗变情况。三、《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研究。对所收器图、铭文逐一溯宗考源,辑录诸版差异,从学术史的角度认识其价值。四、《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研究。利用校勘学方法核对诸版差异,参以郭沫若其他论着,梳理观点演变脉络,最後探讨郭沫若金文学着作的版本问题。五、专题研究。该部分包括《郭沫若全集》金文着作相关问题的考订;新见日藏郭沫若手批《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的介绍研究;订正关於《大系》版本信息的错误记载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以《臣辰盍铭考释》爲例从文献学角度解剖郭沫若论文写作、出版环节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并阐释成因。最後,论文写作过程中间有所得裒爲“读书脞录”一节。六、附录。包括《大系》器名异称表、郭沫若历史考古类着作版本综览、郭沫若金文着作编年、着录简称表四部分。

段雅丽[5](2019)在《清华简《系年》文献学问题及其史学思想探微》文中指出清华简《系年》以晋楚争霸为主线,记载了西周初年到战国初期的史事,时间跨度大,涉及史事众多,对於补充传世文献史料之不足、佐证先秦史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目前学界对清华简《系年》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字考释、内容疏证、体例、成书时间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有关问题的讨论仍多有值得继续深入的地方;另外,学界对《系年》史学成就等相关问题则关注不足,也有待继续发掘。因此,本文计划从文献学角度出发,对清华简《系年》的撰史风格、作者立场等问题做出新的思考,并对前人关注较少、研究较为薄弱的清华简《系年》史学思想展开系统的讨论。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清华简《系年》研究现状、选题缘由、研究思路和方法。其中研究现状部分,将学界已有成果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梳理。第二部分是对清华简《系年》文献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对清华简《系年》的作者立场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系年》的成书年代、撰作背景亦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是对清华简《系年》的叙事成就进行探讨。包括对清华简《系年》的叙事特点、清华简《系年》中的“春秋笔法”等问题的讨论。第四部分是对清华简《系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进行整体挖掘,包括清华简《系年》的天命观、清华简《系年》作者对西周末年天下大势的认识、清华简《系年》对春秋历史的认识、清华简《系年》的反战思想、清华简《系年》的重礼思想、清华简《系年》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等方面。第五部分为文章的结语,对论文所述各章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文章中的创新之处,并对清华简《系年》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归纳。

李梦婷[6](2019)在《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四十年发展历程中,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企业档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使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得到爆炸指数的增长,诞生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着作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文献,丰富了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知识积累。在实践领域,出现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学者,以及各类国有企业、档案局(馆)、高等院校等专业性研究机构,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的视角。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读秀学术搜索引擎等多种文献数据库的日益更新完善,使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角度,跟踪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知识网络的发展状态与历史演进成为现实,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完备的数据基础。为了进行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探究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主体合作关系和内容主题演变规律,本文运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文献计量分析工具BibExcel,和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Gephi、Ucinet及其组件Netdraw,针对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读秀学术搜索引擎收录的近四十年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相关文献,从年代分布、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引用关系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将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文献量变化、学科分布特征、基金支持情况、研究主体演变、热点主题内容、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作者、期刊、文献的共被引关系,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总结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思考建议,为今后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科研意义,参考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发展进程及知识图谱技术应用现状,系统介绍本文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具体说明,表达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二章为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通过介绍可视化软件的产生及发展,对本文的样本收集、数据来源、选文标准进行解释说明,为后文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为企业档案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对近四十年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的总体概况进行描述,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着等不同文献类别分析介绍了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详细探讨期刊论文的来源及核心期刊的载文特点。并从学科分类、基金支持等不同角度对企业档案管理论文数量的演变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为研究主体的知识图谱分析。研究主体包括作者和机构两个方面,通过统计研究主体的发文数量、第一作者数量、核心期刊载文数量等属性,总结出我国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机构群的发文特点及分布规律。从研究主体的机构类型、地理分布、首次发文时间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五章为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分析。通过SPSS、BibExcel软件中的文献计量功能统计企业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依据关键词的主题内容进行知识聚类。结合不同时代特征分析历年发文量和关键词的演变,分别讨论各研究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热点主题,并总结归纳近十年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第六章为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包括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献共被引三个方面。通过对CSSCI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从发文作者、载文期刊等维度勾勒出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共被引关系。通过分类统计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企业档案主题论文进行归纳分析。第七章为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总结我国近四十年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徐思凡[7](2019)在《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其媒介理论的着名命题——“媒介即讯息”。该命题强调了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忽视的“媒介”的重要性,并以其独特的神喻式表达方式提示了有关媒介的丰富思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指出真正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乃是不断发展变革的媒介,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内容,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及其原因。美国媒介环境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花费十七年时间写出的巨着《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则从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三个方面出发,论证了印刷媒介为近代欧洲带来的巨变——它是欧洲走进现代的“动因”,有力地证明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由于麦克卢汉神喻式的表达方式,人们对这一命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他关于“媒介窃贼,内容鲜肉”的比喻带有一定的“技术决定论”倾向,极易使人们忽视“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重要性。然而,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社会巨变,与爱森斯坦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印刷媒介反而给宋明社会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印刷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宋明理学。因此,本文将从内容重要性的角度来反思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命题。本文重点梳理了中国印刷媒介从唐末至宋明的发展史略,并结合科举制度史、宋明理学史来阐释权力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利用与控制。经过深入研究,本文现有以下研究发现:首先,媒介本身的技术属性固然重要,但其在内容方面的影响力仍旧不容忽视。在内容方面,西欧印刷媒介承载了大量有关变革甚至革命的内容,而中国印刷媒介则被用来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宋明理学。随着宋明理学的广泛传播,异端言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舒适土壤,任何有违正统的言行都会招致大众的反对。其次,中国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儒学复兴运动相伴而生。在印刷媒介的助力下,儒学重新占据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位置。宋初儒学一反汉唐儒学的繁杂与琐碎,大胆地吸收佛老思想,建构起思辨性更强的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得益于科举制的推动作用,印刷媒介成为宋明理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其三,统治者对王朝稳定的追求改变了中国印刷媒介发展轨迹。在印刷媒介诞生之初,统治阶级并不了解这种新媒介所具有的优势,直到五代末期,政府才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典籍刊刻活动。进入两宋以后,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印刷媒介之于政治的重要性,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官方出版机构,出台各类相关法令,严厉打击不利于王朝统治的出版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从整体上看,中国印刷媒介承载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宋明理学思想而不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变革性内容,这间接地促进了宋明社会的稳定,体现了权力和内容对印刷媒介的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对麦克卢汉“媒介窃贼,内容鲜肉”的比喻做出过度解读,走上技术决定论的道路;又要考虑“媒介即讯息”命题在中华文明中的适用性,批判地审视不合乎我国媒介发展特点的媒介理论。

李彤[8](2019)在《近三十年出版专业的文献计量及其可视化分析 ——以《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文中指出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出版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出版业开始发展壮大,出版单位也经历了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的变革。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领域,研究如何继续发展出版业,无疑能够更好推动文化事业的向前迈步,具有更加深远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统计出版专业研究文献共60131篇。同时,笔者从总发文量、文献来源期刊、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四个方面对30131篇文献其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解读了解出版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趋势、出版机构、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在出版专业文献的总发文量方面,将1988-2017年分为四个年段,即1988-1993年划分为基础发展的年段;1994-2000年为较快发展的年段;2001-2006年为恢复增长年段;2007-2017年为波动发展年段。在出版专业文献的来源期刊方面,笔者运用布拉德福定律,按照刊载出版专业研究文献数量的多少,按照降序排列,计算出相应的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最后运用计算法验证区域法得出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得出,《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之友》《编辑学报》《科技与出版》《编辑学刊》《出版广角》《出版科学》《中国编辑》《现代出版》《新闻研究导刊》《出版经济》《出版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中国图书评论》《图书发行研究》《年鉴信息与研究》《新闻出版导刊》《图书情报知识》《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出版广场》普莱斯在出版专业文献主题内容方面,笔者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了1988-1993年、1994-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7年的高频词可视化图谱。结果显示,“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出版发行”“知识经济”“电子出版物”“引文分析”“阅读”“大数据”等是四个年段的研究热点。可以发现,我国出版专业的研究热点拥有范围扩大、研究深入的特点,同时与社会热点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出版专业研究文献作者方面,笔者利用普莱斯定律计算出核心作者需要达到的最低发文数,然后利用VOSviewer对作者进行共现分析,最后分析各个聚类的合作团体,对比发文量突出的核心作者,总结共性关系。经过分析可以得知,张志强、朱胜龙、朱大明、范军、邵益文、李频、周国清、王建辉、姬建敏、徐柏榕是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以游苏宁为中心的钱寿初、袁桂清、沈锡宾、石朝云等作者团体最为活跃。

杨奇[9](2017)在《唐陵遗址石刻保护研究 ——以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陕西渭河北岸,历来为古代帝王建造陵园的风水宝地,唐王朝有18座帝王陵园就营建在渭河以北的北山体系,唐王朝的帝陵大都以山为冢,大多陵山的神道两侧依次列置石雕,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绝无仅有,18座唐陵遗址至今排列有序。唐陵遗址蕴含着千年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文化的反映,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脉络,同时唐陵遗址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陵园现存地面石刻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备受学界与地方旅游部门的关注,唐陵遗址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向世界各个国家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及精湛的东方雕刻艺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唐陵遗址所辖区域,由于自然因素、历史原因、环境原因、城乡一体化建设、国家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发、农业生产生活、文物盗窃现象的发生,加上所辖各区县地方政府缺乏整体而可持续发展与规划思路,盲目而过度的开发使得唐陵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因此,唐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及文化传承关系的深度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陕西唐陵遗址为研究背景,以唐泰陵石刻保护为研究落脚点,通过“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的形式并尝试概念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充分展示挖掘和保护唐陵石刻艺术这一文化靓点的同时,弘扬和传承唐陵石刻文化,重塑民族自信,找回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为当地旅游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战略。

韩凌燕[10](2017)在《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文中提出《蜻蛉日记》是日本日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平安女性日记文学的嚆矢。在文学体裁中,日记文学虽属正统文学样式,但相对处于边缘位置。《蜻蛉日记》的诞生,对女性日记创作来说具有开创性意义,对日记体文学作品来说也意义重大。日记文学的真实性和个人化特点,符合《蜻蜓日记》作者的创作需要。日记中,作者对自我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对自我情感的披露、对自我内心的观照等,对后世的日记文学、自照文学、私小说等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作者序文中记述的虚无和无所依靠的自我感受展开,采用了文本细读、心理分析、文学批评等方法,结合记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存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日记内容、作者的经历和心理变化等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从而挖掘出作者心理上的“焦虑”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焦虑与虚无的关联,探讨了作者对焦虑的自我超脱,以及在实现自我存在价值上的努力。本论文首先梳理了“日记”到《蜻蛉日记》的发展脉络,并对《蜻蛉日记》的作品名作了考察和分析,明确了“かげろふ”的意义指向和中文翻译。论文探讨了作者作为文学创作者的成长背景,旨在揭示其文学素养为日记创作提供的可能性。作者藤原道纲母,出身于中下层贵族地方官家庭,父亲官位不高,但颇具管理能力和文学素养,为其成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家庭文化氛围。作者生活范围相对狭小,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大都与身边家人有关。论文简要梳理了作者的周边人物关系,明确了丈夫在其相关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了作者对父亲、丈夫与儿子的生活依赖和情感期待。本论文对日记记事和相关心理表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厘清作者的心路历程。婚后生活中,丈夫的情感背弃和逐渐疏远、与家人之间的生离死别等,使作者遭受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和精神压力。现实迫使作者在经历中挣扎着完成了从女儿到人妻再到人母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堆积了大量的消极情绪,心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本论文在作者具体心理表现的基础上,整理了日记中的情绪词。日记中的诸多不良情绪表现,在心理学上一般归结为“焦虑”。作者的虚无感和焦虑情绪的堆积存在着密切联系。焦虑情绪记忆是作者创作日记时的牵引线。通过对焦虑情绪的梳理可以发现,作者的焦虑经历了潜伏、爆发和回落的发展过程。在焦虑中寻求解脱,体现了作者在心理上的自我成长。自然、宗教活动和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平复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使其心灵和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净化。《蜻蛉日记》虽以作者与丈夫兼家之间的夫妻关系为主线,但也暗含了作者在存在焦虑中对自我价值的探求。论文探讨了作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观照和反省、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分析了作者自我意识的局限性,以及作者对他者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依托和期待。作者生活在日本社会从母系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经济来源相对匮乏,加上社会身份和权力的缺失,使其不得不在生活上依靠身边的男性。但作者却能在相对缺乏独立的生活中,依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积极地辅助丈夫和儿子的文艺活动,并通过日记这种不同于当时虚假物语的创作形式,实现记录自身真实经历的初衷。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通过日记获得了对自我存在的确认,并通过日记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证明并实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2001 Author Index(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 Author Index(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小结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6 文献综述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小结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俄国“作者词典”编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五、论文的框架及结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俄国“作者词典”编撰简史
    一、作者词典编撰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一)萌芽时期
        (二)形成时期
        (三)发展时期
    二、作者词典现代化研究阶段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国“作者词典”的理论研究
    一、作者词典的类型研究
    二、作者词典的宏观结构
        (一)作者词典的收词立目
        (二)作者词典的词目排列
    三、作者词典的微观结构
    四、作者词典的外部信息结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国“作者词典”的编撰实践研究
    一、《杰尔查文诗歌词典》
    二、《普希金语言词典》
        (一)词典的编写背景
        (二)词典的特点
    三、《高尔基自传三部曲词典》
        (一)词典的编写背景
        (二)词典的特点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国“作者词典”对我国作者词典编撰的启示
    一、我国作者词典的实践成果
        (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二)《鲁迅大辞典》
    二、俄国作者词典对我国编撰作者词典的启示
        (一)编撰系列作者词典
        (二)建立作者语言语料库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振兴”
        1.1.2 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存在挑战
        1.1.3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发展的先进性与试验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小结
2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2.1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2.1.1 生态智慧研究进展
        2.1.2 我国生态智慧乡村研究进展
    2.2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实践进展
        2.2.1 生态村
        2.2.2 智慧城乡
        2.2.3 生态智慧乡村
    2.3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实践研究
        2.3.1 台湾地区乡村营建实践进展
        2.3.2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相关典型实践
    小结
3 生态智慧乡村基本理论构建
    3.1 生态智慧乡村的概念及内涵
        3.1.1 概念定义
        3.1.2 内涵界定
    3.2 生态智慧乡村相关理论基础
        3.2.1 核心理论
        3.2.2 支撑理论
    3.3 生态智慧乡村要素构成系统
        3.3.1 要素系统构建方法
        3.3.2 构成系统的确立
        3.3.3 构成系统的要素释义
    小结
4 台湾地区八贤村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层次规划体系评析研究
    4.1 分阶段侧重的历年相关规划分析
    4.2 区域生态联合的多层次规划分析:《北海岸农村区域亮点整和规划》
        4.2.1 规划评析
        4.2.2 规划文件编制结构
        4.2.3 规划工作程序
        4.2.4 规划特征总结
    4.3 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农村再生建设先期规划分析:《台北县三芝乡共荣社区农村再生建设先期规划》
        4.3.1 规划评析
        4.3.2 规划文件编制结构
        4.3.3 规划工作程序
        4.3.4 规划特征总结
    4.4 规划实施状况调查与分析
        4.4.1 规划实施前后对比调查
        4.4.2 功能分区发展现状调查
        4.4.3 规划实施状况分析
    小结
5 台湾地区八贤村生态智慧营建策略与方法归纳探讨
    5.1 凝聚“自下而上”生态乡村营建共识
        5.1.1 社区生态营建凝聚感的营造
        5.1.2 乡村生态营建带头人与村民参与意识的提升
        5.1.3 乡村生态营建组织
    5.2 生态营建技术与方法
        5.2.1 污水净化再利用:生态池
        5.2.2 无毒生产方式
        5.2.3 乡村垃圾减量与分类
        5.2.4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
        5.2.5 建立本地生物站点,增强保护认知
        5.2.6 乡村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5.3 以生态农业为本的多元产业活化
        5.3.1 以生态农业为本
        5.3.2 农产品加工业
        5.3.3 生态示范教育业
        5.3.4 生态乡村体验旅游业
        5.3.5 生态文化产业
    5.4 生态智慧营建
        5.4.1 居民的生态营建意识培育
        5.4.2 青年营建力量
        5.4.3 软件资源建设
        5.4.4 网络信息建设
    小结
6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及典型实践设计探讨
    6.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智慧乡村营建启发
        6.1.1 产业兴旺——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多元产业活化
        6.1.2 生态宜居——立足乡村生态优势
        6.1.3 乡风文明——重视乡村软性资源和网络信息建设
        6.1.4 治理有效——建构“自下而上”的营建共识和力量
        6.1.5 生活富裕——吸引青年乡建力量
    6.2 基于生态智慧乡村启发下的创新实践设计探讨
        6.2.1 创新实践设计概述
        6.2.2 创新特色——虚拟与真实连接的农作过程可售化增值
        6.2.3 项目平台服务
        6.2.4 实践设计对于建设生态智慧乡村的意义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郭沫若金文着作的文献学研究 ——以《两周金文辞大系》爲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周金文辞大系》成书史及其版本
    第一节 革命经历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史学研究
    第二节 《大系》成书过程及体例
    第三节 《大系》版本递嬗
第二章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研究
    第一节 《两周金文辞大系目录表》研究
    第二节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编》研究
        一、《两周金文辞大系图编》器影来源考
        二、诸版《两周金文辞大系图编》差异
    第三节 《两周金文辞大系录编》研究
        一、《两周金文辞大系录编》铭文来源考
        二、诸版《两周金文辞大系录编》差异
    第四节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印章研究
第三章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研究
    第一节 57版与35版《大系考释》差异对照表
    第二节 02版与57版《大系考释》差异对照表
    第三节 诸版《大系》观点变动1考
    第四节 02版《大系考释》从何而来
第四章 专题研究
    第一节 谈谈《郭沫若全集·考古编》金文着作的编1问题
    第二节 新见日藏郭沫若手批《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录
    第三节 一处误读牵出的连环错
    第四节 臣辰盉研究史
附录
    一、《大系》器名异称表
    二、郭沫若历史考古类着作版本综览
    三、郭沫若金文着作编年
    四、着录简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清华简《系年》文献学问题及其史学思想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清华简《系年》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节 选题缘由、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华简《系年》文献学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节 清华简《系年》的成书背景、撰作年代
    第二节 清华简《系年》的作者立场问题
    第三节 清华简《系年》的体例
第二章 清华简《系年》的叙事研究
    第一节 清华简《系年》的叙事特点
    第二节 《系年》与《左传》刻画人物之手法的比较
    第三节 清华简《系年》的“春秋笔法”
第三章 清华简《系年》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清华简《系年》的天命观
    第二节 清华简《系年》对西周末年天下大势的认识
    第三节 清华简《系年》对以晋楚争霸为主线的春秋历史的认识
    第四节 清华简《系年》的反战思想
    第五节 清华简《系年》的重礼思想
    第六节 清华简《系年》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6)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综述
        1.2.2 国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工具
        2.2.1 统计分析工具
        2.2.2 文献计量分析工具
        2.2.3 知识图谱软件
第三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3.1 论文发表年度分布
    3.2 论文学科领域分布
    3.3 核心期刊载文统计
    3.4 学术着作出版分析
    3.5 基金项目资助分析
第四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主体分析
    4.1 研究者合作关系
        4.1.1 研究者共现分析
        4.1.2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
        4.1.3 近十年作者演进分析
    4.2 研究机构合作关系
        4.2.1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4.2.2 核心机构发文统计
        4.2.3 近十年研究机构演进分析
第五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5.1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热点
        5.1.1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5.1.2 高中心性关键词统计
        5.1.3 研究热点的时区分布
    5.2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5.2.1 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领域
        5.2.2 应用技术领域
        5.2.3 工作实践领域
    5.3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趋势的历时分析
        5.3.1 式微型研究主题
        5.3.2 渐强型研究主题
        5.3.3 稳健型研究主题
第六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共被引分析
    6.1 作者共被引关系
    6.2 期刊共被引关系
    6.3 高被引文献统计分析
        6.3.1 高被引期刊论文
        6.3.2 高被引学位论文
第七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7.1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取得的成就
        7.1.1 研究成果增长迅速
        7.1.2 研究领域分布广泛
        7.1.3 核心力量发展稳定
        7.1.4 研究主题与时俱进
    7.2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7.2.1 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
        7.2.2 研究领域的比重失衡
        7.2.3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匀
        7.2.4 研究内容存在局限性
    7.3 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发展的建议
        7.3.1 国家层面
        7.3.2 机构层面
        7.3.3 个人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作为技术发明的印刷术研究
        1.2.2 中国学者对印刷媒介起源、发展和影响问题的关注
        1.2.3 外国学者对印刷媒介与中国社会互动关系的探讨
        1.2.4 媒介理论研究: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探讨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意义
        1.5.1 以中国印刷媒介与宋明王朝的关系为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进行补充
        1.5.2 从媒介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丰富了华夏传播的研究成果
2. “媒介即讯息”命题的缘起、内涵与应用
    2.1 命题的缘起与内涵
        2.1.1 缘起: 麦克卢汉的生平和学术历程
        2.1.2 内涵: 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解读
    2.2 命题的应用: 媒介环境学派与印刷媒介研究
        2.2.1 深化: 爱森斯坦的尝试
        2.2.2 呼应: 站在电子媒介时代回望印刷技术革命
3. 前奏: 印刷媒介的诞生与儒学复兴
    3.1 雕版印刷术和印刷媒介的诞生
        3.1.1 前印刷时代的儒学传播媒介
        3.1.2 雕版印刷术诞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3.1.3 孕育雕版印刷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3.1.4 中国印刷媒介的诞生、早期应用及主要特征
    3.2 儒学复兴的尝试
        3.2.1 科举制: 儒学与最高权力结盟的制度保障
        3.2.2 文以明道: 儒学复兴的萌芽
4. 从边缘到中心: 成长中的印刷媒介与理学
    4.1 印刷媒介的兴盛: 繁荣的两宋出版业
        4.1.1 序曲: 五代十国的印刷出版活动
        4.1.2 奠基期: 北宋出版业的发展
        4.1.3 兴盛期: 厚积薄发的南宋出版业
    4.2 好风凭借力: 印刷媒介与理学的良性互动
        4.2.1 于无色处见繁花: 理学的勃兴
        4.2.2 “道统”的承续与传播: 理学家的出版实践
    4.3 沉默的螺旋: 权力阴影下的印刷媒介与理学
        4.3.1 “致君尧舜”: 理学的实践性与批判性
        4.3.2 作为统治工具的印刷媒介: 皇权对理学势力的打压与理学的“内倾化”
5. “正统”的胜利: 印刷媒介与理学正统地位的维系
    5.1 “正统”的确立: 理学的意识形态化
        5.1.1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5.1.2 正统的维系: 印刷媒介的政治角色
    5.2 “心学”的崛起与沉寂: 中断的启蒙
        5.2.1 思想多元化的起点: 从陈献章到王守仁
        5.2.2 觉民救世: 泰州学派的启蒙实践
        5.2.3 特立独行者的背影: 禁而不止的异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近三十年出版专业的文献计量及其可视化分析 ——以《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和依据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际应用价值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数据
        1.2.1 研究内容
        1.2.2 数据来源
        1.2.3 数据处理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2 出版专业文献总发文量分析
    2.1 出版专业文献总发文量分析
    2.2 研究分期
    2.3 学科发展情况
    2.4 出版专业研究论文增长模式
3 出版专业文献来源期刊分析
    3.1 来源期刊分布规律
    3.2 确定核心期刊
        3.2.1 用区域法确定核心期刊
        3.2.2 用计算法判断区域法的准确性
    3.3 评价结果
4 出版专业文献热点主题分析
    4.1 高频词的统计和处理
    4.2 高频词的可视化分析
        4.2.1 1988-1993年高频词可视化分析
        4.2.2 1994-2000年高频词可视化分析
        4.2.3 2001-2006年高频词可视化分析
        4.2.4 2007-2017年高频词可视化分析
5 出版专业文献核心作者分析
    5.1 核心作者统计
    5.2 作者队伍分析
    5.3 作者分析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唐陵遗址石刻保护研究 ——以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方法、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1.5.1 论文研究的方法
        1.5.2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1.5.3 论文研究框架
2.唐陵遗址现状概述
    2.1 唐陵遗址现状
        2.1.1 唐陵概况
        2.1.2 陵园结构
    2.2 唐陵石刻资源现状及破坏原因
        2.2.1 石刻资源现状
        2.2.2 破坏原因
    2.3 唐陵石刻目前的保护措施
        2.3.1 法律、政策干预
        2.3.2 电子及数码技术的介入
        2.3.3 文管部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
        2.3.4 加强中外合作保护与修复
3.唐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3.1 唐乾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
        3.1.1 乾陵石刻遗存现状
        3.1.2 石刻群保护与展陈现状分析
        3.1.3 乾陵石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唐桥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
        3.2.1 桥陵石刻遗存现状
        3.2.2 石刻群保护与展陈现状分析
        3.2.3 桥陵石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唐泰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
        3.3.1 泰陵石刻遗存现状
        3.3.2 石刻群保护与展陈现状分析
        3.3.3 泰陵石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4.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
    4.1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的依据
        4.1.1 国内外石刻公园建设概况
        4.1.2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的可实施性
    4.2 唐泰陵及其文化背景
    4.3 唐泰陵遗址石刻资源优势
    4.4 唐泰陵遗址空间构成
        4.4.1 唐泰陵遗址空间位置关系
        4.4.2 唐泰陵遗址空间构成关系
    4.5 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总体布局
        4.5.1 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布局形式
        4.5.2 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主题定位
        4.5.3 唐泰陵遗址区保护规划
        4.5.4 唐泰陵非遗址区保护规划
        4.5.5 唐泰陵辅助措施规划
    4.6 唐泰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展示概念设计
        4.6.1 石刻基座展示概念设计
        4.6.2 石刻主体与基座图案纹样保护与展示概念设计
        4.6.3 石刻群整体保护与展陈概念设计
    4.7 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非遗址保护区概念设计
        4.7.1 入口引导区概念设计
        4.7.2 休闲游览区概念设计
        4.7.3 石刻保护导视系统展示概念设计
        4.7.4 石刻本体周边环境保护与展示概念设计
    4.8 辅助措施保护与展示概念设计
        4.8.1 交通路线规划
        4.8.2 公众游览路线概念规划
5.结论
    5.1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设计概念的创新点
    5.2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设计概念的理论价值
    5.3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设计概念的实践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表格与图片索引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意义
    2. 先行研究综述
        2.1 日本的先行研究
        2.2 中国的先行研究
    3. 研究内容、角度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角度
        3.2 研究方法
    4. 关于本论文的说明
        4.1“女流”文学和女性文学
        4.2 女流日记和“女房日记”
        4.3 日记文学与心理学
第1章 《蜻蛉日记》
    1.1《蜻蛉日记》与日记
    1.2《蜻蛉日记》与平安女性日记文学
    1.3“蜻蛉日记”作品名考析
第2章 《蜻蛉日记》的作者
    2.1 藤原道纲母
        2.1.1 家境身世
        2.1.2 周边文化环境
        2.1.3 文学创作能力
    2.2 与周边人物的关系
        2.2.1 人物关系概观
        2.2.2 对父亲的双面记忆
        2.2.3 对丈夫的爱恨交织
        2.2.4 对儿子的爱与期待
第3章 日记记事与作者的心象风景
    3.1《蜻蛉日记》的创作动因与主题
    3.2 上卷:记事与心理表现
        3.2.1 婚姻初期的期待与不安
        3.2.2 婚后生活的幸福与不幸
    3.3 中卷:婚姻生活中的失落与绝望
        3.3.1 夫妻关系疏远的悲苦
        3.3.2 对夫妻关系的绝望与茫然
    3.4 下卷:中晚年独居生活的孤独与悲哀
第4章 情绪记忆与焦虑的重复
    4.1 情绪记忆与日记创作
    4.2 焦虑的重复记述
        4.2.1 潜伏期的记述
        4.2.2 爆发期的记述
        4.2.3 回落期的记述
    4.3 基本焦虑和自我超脱
第5章 焦虑的缓释与净化
    5.1 自然对焦虑情绪的缓解
    5.2 佛教对焦虑内心的安抚
    5.3 文学与情感表达的需要
第6章 日记创作与作者的自我确认
    6.1 自我认知
    6.2 自我观照与反省
    6.3 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
    6.4 自我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2001 Author Index(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俄国“作者词典”编撰的理论与实践[D]. 王乐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D]. 崔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5)
  • [4]郭沫若金文着作的文献学研究 ——以《两周金文辞大系》爲中心[D]. 李红薇. 吉林大学, 2019(10)
  • [5]清华简《系年》文献学问题及其史学思想探微[D]. 段雅丽. 西南大学, 2019(01)
  • [6]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D]. 李梦婷. 湖北大学, 2019(05)
  • [7]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D]. 徐思凡. 厦门大学, 2019(07)
  • [8]近三十年出版专业的文献计量及其可视化分析 ——以《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D]. 李彤.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9]唐陵遗址石刻保护研究 ——以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为例[D]. 杨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1)
  • [10]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D]. 韩凌燕. 吉林大学, 2017(03)

标签:;  ;  ;  ;  

2001年作者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