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网络教学中的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刘茹月,郝诗雯[1](2022)在《论网络教学中的交往缺失与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主体之间进行理性交往提供了有效依据,它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交往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分析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行为,双方之间存在交往缺失的两大主要缘由是本质偏离和原则不敷。为了构建网络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交往,可采取转工具性为交往性、建立主体间性和强化师生平等性三种策略支持。
刘桐豆[2](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高校留学生网络教学研究 ——以兰州地区高校为例》文中指出
王黎黎[3](2021)在《法学专业课程常见教学方法在网络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各高校广泛开展的网络教学使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都需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良好的互动氛围、精巧的教学设计。而网络教学容易产生"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且缺乏互动环境,实现原有教学设计的条件不足。纾解法学专业课程网络教学的障碍,可以利用网络优势聚焦学生需求,善用网络特点营造互动氛围,借助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郭宸汛[4](2020)在《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某M网站的一对一小班学生和孟加拉大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成人网络汉语课件的教学为例,来探索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在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优势和不足:其一,网络课件在制作时要注意到每一个模块的设计。某M网站的网络课件模块包括:封面、重点提示、生词部分,课文及语法部分,练习及封底部分。课件模块在设计上做到了版面合理,字迹清晰,并且突出重点;其二,网络课件在运用于教学时,需要一定的测试课件支撑。缺乏测试环节,就不能及时检测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也无法鼓励学习者继续订课,不太利于网站的发展;其三,某M网站的课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成人网络汉语课件流程模式化和个性化的矛盾;网络课程的随意性与激励机制的矛盾;其四,网站管理环节要合理,并且要及时地沟通。注重教学老师的系统培训,同时,多促进老师与老师之间关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本文发现,对外汉语网络教学在实践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网络教学的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笔者尝试针对某M网站的优势和不足来提出一些建议为网络教学助力,如教学课件的目标设置,后台服务的规范管理等。
吴梦茜[5](2020)在《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孟加拉Bracu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入手,笔者通过对孟加拉Bracu大学预科班网络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观察,总结出目前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关有效对策与措施,希望能达到提高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第一部分是绪论。笔者主要通过对当前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的了解,阐述网络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的情况,总结目前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孟加拉Bracu大学预科班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研究。笔者发现通过一学期的网络课堂教学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笔者分别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影响孟加拉Bracu大学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有教师网络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目标模糊、反馈不及时、学生缺乏汉语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时间过长等原因。经过分析后,笔者提出了关于提高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点建议:一是有关管理部门要提前对网络汉语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二是教师和管理部门在开课前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可完成的教学目标;三是教师可利用不同的网络渠道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行课后反馈,并且教师要做好对自己的反思,不断地进行学习;四是师生共同利用好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五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性格特点,适当地调整网络教学方法,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构建互动学习环境。在结语部分,笔者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希望在研究中提出的策略与建议能够给奋斗在国际汉语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和学者们带来些许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启示。
代显华,唐海康,陈红,李佳烜,杨磊[6](2020)在《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遇到的挑战》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学校纷纷克服各种困难开展网络教学。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在网络教学中遇到了教学不适应、外界支持不足、学生身心适应障碍、网络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等多种挑战,而教师的认知观念、网络教学能力、教学方式转化以及外界支持是影响教师网络教学的主要原因。要有效应对网络教学挑战,教师应当提升对网络教学的认识,具备多样融合的网络教学能力,发展网络教学教师新角色,成为网络教学先进理念的倡导者、网络技术的引导者、优质资源的遴选者、网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网络学习方法的构建者和高水平的网络心理师。同时,还需要构建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支持系统。
崔有波[7](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龙虎,李娜[8](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学中的智能学习诊断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背景下,智能诊断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智能学习诊断的主要环节是实现准确高效地获取学习者的知识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网络教学系统才能判断学习者的学习障碍,并有针对性的给学习者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内容.给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教学中的智能学习诊断模型以及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并由此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智能性.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机器学习算法、智能评价技术等引入智能学习诊断,拓宽了智能学习诊断的研究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有利于提高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张金龙[9](2017)在《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培训因其具有学习行为灵活、优质资源共享、学习方式互动、培训管理自动化等特点而得了广泛的应用。当前,网络培训已成为支持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07年至今,已有超过100万人次参加了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规模效益日渐突显。与此同时,网络培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网络培训中,交互是实现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在交互视角下,探究影响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因素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教学交往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远程教学交互相关理论为基础,以交互为视角,做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中的交互行为进行参与式调查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虚拟民族志和内容分析法;二是对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研究方法以网络问卷调查法和相关性分析法为主。对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的虚拟民族志研究发现:(1)不同的虚拟学习社区在网络培训过程中所承担的交互功能存在差异,视频会议系统是同步教学交互的主要空间,课程论坛在教学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高校教师交流群适宜开展多人、持续、深入的交互;(2)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存在多种交互路径,但文本交互总量偏小,学员交互的参与率较低,主讲教师没有参与文本交互,教学辅助人员在同步交互中较好的发挥了对学员的指导、帮助以及联系师生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未能在异步交互中体现;(3)对学员的交互行为缺乏有效的管控引导,致使与培训内容无关的焦点议题对网络培训中的有效交互构成干扰,不易形成深度对话;(4)学员的交互行为在网络培训中的价值没有得以体现,培训评价对交互行为的激励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文献研究和参与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参训目的、网络培训平台的界面等八个维度作出影响网络培训效果的研究假设。通过SPSS.19对问卷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下面四个维度:(一)网络培训平台界面维度:(1)网络培训平台的交互界面导航是否清晰;(2)网络培训平台的交互界面设计是否人性化,操作是否简单顺手;(3)网络培训平台的交互界面是否美观、简洁。(二)网络培训平台的功能与资源维度: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与信息的丰富性与有用性。(三)网络培训管理与帮助维度:(1)学员在网络培训期间得到的指导与帮助;(2)网络培训中对学员缺课行为的监督管理。(四)交互信息渠道维度:(1)学员通过高校教师交流群与他人交互情况;(2)课程论坛是否作为学员在培训期间经常使用的交互工具;(3)即时通讯社会软件是否作为学员在培训期间经常使用的交互工具。根据研究结论,分别针对网络培训组织机构、主讲教师、学员以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改善网络培训效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以交互为视角,采用虚拟民族志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实践中取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在理论上探讨网络交互与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网络交互规律,厘清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对改善学习者的网络培训体验,提高交互的有效性以及提升网络培训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在进行网络培训交互行为调查研究时,选取了一门培训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有限,可能使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网络培训效果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本研究的结论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培训中需要更多的理论修正和实践检验。网络培训主体间的交互行为如何影响网络培训的更深层次的作用机理在本研究中尚未能够得到较好解决。而构建学员的交互行为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基于交互数据的网络培训评价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王永辉[10](2016)在《网络教学伦理:意义、问题与路径》文中提出网络教学伦理是网络教育软实力的体现,对于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促进网络教育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的网络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教学伦理缺失现象,亟待去研究并做出改变。促进网络教学伦理建设,可以从制定和完善网络教学规范与标准、建立网络教学生态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不断帮助提升学习者学习力、构建对学习者"持续关注"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几个方面不断开拓路径,寻求突破。
二、论网络教学中的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教学中的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论网络教学中的交往缺失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往行为理论 |
1.交往行为。 |
2.交往合理性。 |
二、网络教学中交往缺失的原因 |
1.本质偏离:“行效”重于“行事”。 |
2.原则不敷:核心要求的效应偏低。 |
(1)媒介虚拟导致的真实性偏低。 |
(2)身心相隔导致的真诚性偏低。 |
(3)权威下移导致的正确性偏低。 |
(4)情境差异导致的可理解性偏低。 |
三、师生有效交往的建构策略 |
1.关注主体交感:转工具性为交往性。 |
2.丰富交互方式:优化交往的有效性。 |
3.解放角色桎梏:强化师生的平等性。 |
(3)法学专业课程常见教学方法在网络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法学专业课程的常见教学方法及运用基础 |
1.1 法学专业课程的常见教学方法 |
1.1.1 案例教学法 |
1.1.2 讨论教学法 |
1.1.3 情景教学法 |
1.2 法学专业课程的常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基础 |
1.2.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
1.2.2 良好的互动氛围 |
1.2.3 精巧的教学设计 |
2 法学专业课程网络教学中常见教学方法的实现障碍 |
2.1“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 |
2.2 互动环境的缺乏 |
2.3 实现原有教学设计的条件不足 |
3 法学专业课程网络教学障碍的纾解建议 |
3.1 利用网络优势聚焦学生需求 |
3.2 善用网络特点营造互动氛围 |
3.3 借助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
(4)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制作网络课件的理论依据及网站特点 |
第一节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
第二节 网络课件的评价标准 |
第三节 某M网站的模块设计 |
小结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的设计内容 |
第一节 封面、本节重点提示、生词 |
第二节 课文及语法教学 |
第三节 练习及封底 |
小结 |
第三章 某M网站成人汉语课件教学实践及测试评估 |
第一节 一对一小班课和大班课两种教学类型 |
第二节 两种类型的教学实践 |
第三节 两种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评估 |
小结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教学中的利弊与建议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中的优越性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中的不足 |
第三节 对成人网络汉语课件的设计和教学的建议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孟加拉Bracu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工作 |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孟加拉BRACU大学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调查过程 |
第三节 调查结果 |
小结 |
第二章 教师角度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角度有效性分析标准 |
第二节 教师角度有效性案例分析与访谈 |
小结 |
第三章 学生角度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角度有效性分析标准 |
第二节 学生角度有效性的案例分析与访谈 |
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影响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提高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进建议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遇到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在网络教学中遇到的挑战 |
(一)教师普遍对网络教学不适应 |
(二)网络教学支持不足 |
1.硬件支撑方面 |
2.网络支持方面 |
3.技术支持及咨询服务方面 |
(三)学生身心适应存在障碍 |
(四)网络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
二、影响网络教学效果的原因 |
(一)教师网络教学观念较为滞后 |
(二)教师网络教学能力不足 |
(三)教师不适应教学方式的陡然转化 |
(四)网络教学的外界支持不足 |
1.国家支持方面 |
2.社会支持方面 |
3.学校支持方面 |
4.家庭支持方面 |
三、对策与建议 |
(一)提高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认识 |
(二)提升教师应对网络教学的多样融合能力 |
(三)转变教师在网络教学时代的角色 |
1.先进理念的倡导者。 |
2.网络技术的引导者。 |
3.优质资源的遴选者。 |
4.网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
5.网络学习方法的构建者。 |
6.高水平的网络心理师。 |
(四)构建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支持系统 |
(7)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互联网 |
(二)学习型社会 |
四、主要理论工具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网络社会理论 |
(三)教育冲突理论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
一、增加闲暇时间 |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学中的智能学习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数据概述 |
2 智能学习诊断 |
3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教学中的智能学习诊断模型 |
4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学习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智能学习诊断系统架构 |
4.2 智能学习诊断Agent结构 |
4.3 网络教学中的智能学习诊断系统设计 |
5结束语 |
(9)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交互 |
1.2.2 虚拟学习社区 |
1.2.3 网络培训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网络教学中交互基本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网络教学中交互评价的研究 |
1.3.3 关于网络教学中交互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4 关于网络教学中交互的类型 |
1.3.5 关于网络教学中的交互模型的研究 |
1.3.6 关于网络教学效果的研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4.4 研究思路 |
1.4.5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学习理论 |
2.1.1 教学交往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远程教育理论 |
2.2.1 穆尔:相互作用距离理论 |
2.2.2 贝茨、丹尼尔:双向交流理论 |
3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的选取 |
3.2.2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中的虚拟学习社区 |
3.3 研究方法 |
3.4 网络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维度的初步构建 |
3.5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中交互行为考察研究 |
3.5.1 内容分析方法 |
3.5.2 同步网络培训过程与交互行为分析 |
3.5.3 异步网络培训过程与交互行为分析 |
3.6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中交互行为总体分析 |
3.6.1 交互总量分析 |
3.6.2 交互参与度分析 |
3.6.3 交互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
3.6.4 交互深度分析 |
3.7 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维度框架 |
3.8 小结 |
4 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4.1 研究目的、对象与抽样方法 |
4.2 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
4.2.1 研究假设 |
4.2.2 问卷设计 |
4.3 调查过程与问卷回收 |
4.4 样本背景及信效度分析 |
4.4.1 样本背景分析 |
4.4.2 信效度分析 |
4.5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与研究假设的验证 |
4.6 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 |
4.7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4.8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网络培训组织机构的建议 |
5.2.2 对主讲教师的建议 |
5.2.3 对参训学员的建议 |
5.2.4 对教学辅助人员的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网络培训主题与内容 |
附录二:网络培训中“提问”栏交互文本记录 |
附录三:网络培训中“聊天”栏交互文本记录 |
附录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课程论坛 |
附录五:高校教师交流群交互文本记录 |
附录六:网络调查问卷 |
后记 |
(10)网络教学伦理:意义、问题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教学伦理———一个逐步彰显的话题 |
二、网络教学伦理的缺失———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
1.“功利性”的教学关系普遍 |
2.“工具性”的教学思维盛行 |
3. 教学技术的使用异化 |
4. 教学过程割裂脱节、单调乏味 |
三、促进网络教学伦理的建设———路径与方法 |
1. 建立网络教学生态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网络教学注入活力 |
2. 以人为本,通过建立对学习者“持续关注”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重构网络教学伦理精神注入润滑剂 |
3. 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提升网络学习者学习能力,消解数字鸿沟造成教育公平缺失的教学伦理困境 |
4. 制定和完善网络教学规范与标准,维护网络教学秩序,是建立教学伦理的基础 |
5. 加强网络空间的道德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网络公民,为网络教学伦理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
6. 注重网络教学伦理的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
四、论网络教学中的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网络教学中的交往缺失与建构[J]. 刘茹月,郝诗雯.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2(01)
- [2]汉语国际教育中高校留学生网络教学研究 ——以兰州地区高校为例[D]. 刘桐豆.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法学专业课程常见教学方法在网络教学中的运用[J]. 王黎黎. 科技视界, 2021(06)
- [4]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D]. 郭宸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国际汉语网络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孟加拉Bracu大学为例[D]. 吴梦茜.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遇到的挑战[J]. 代显华,唐海康,陈红,李佳烜,杨磊.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03)
- [7]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学中的智能学习诊断研究[J]. 龙虎,李娜. 凯里学院学报, 2017(06)
- [9]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金龙. 西南大学, 2017(10)
- [10]网络教学伦理:意义、问题与路径[J]. 王永辉.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