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化支架在头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肝素化支架在头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一、肝素化支架在头颈部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纬[1](2021)在《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hemodynamic depression,H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将患者分为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与无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结果:(1)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前平均收缩压为141.23±12.76mmhg,术前平均舒张压为72.55±7.13mmhg,术前平均心率为81.88±9.13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为114.22±24.36mmhg,术后全天平均舒张压为63.04±8.48 mmhg,术后全天平均心率为68.53±9.01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心率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有42例发生了低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约为34.7%。在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中,27例患者于球囊扩张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64.3%;14例患者于支架植入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33.3%;1例患者于血管封堵器封堵血管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2.4%。(3)通过组间比较得到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与球囊后扩张与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OR=0.947;95%CI:0.906-0.991;P=0.018)、颈动脉狭窄部位(OR=3.561;95%CI:1.272-9.973;P=0.016)、颈部血管斑块性质(OR=2.625;95%CI:1.042-6.610;P=0.041)及球囊后扩(OR=3.471;95%CI:1.139-10.579;P=0.029)与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结论:本研究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率为34.7%,其中年龄、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球囊后扩可能为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英道,李海宁,李育英,梁炳松,饶源,陈小玲,张岐平[2](2021)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2015-01—2019-12梧州市工人医院治疗的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对照组(n=31)行保守治疗,研究组(n=31)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回顾分析2组患者血管再通、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血管血流变化情况等。结果研究组血管再通率93.5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6.13%(χ2=37.512,P<0.05);研究组患者脑出血、血管痉挛、血栓脱落近期并发症以及脑供血不足、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病变侧颈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速度均显着慢于对照组,血流阻力显着小于对照组(t=10.809、3.655、9.959,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Vs、Vm、PI、Vd数值均显着更高,RI值显着更低(t=10.255、7.595、10.599、2.332、8.737,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获得更高血管再通率,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提高血管血流速度,有助于远端脑组织低灌注现象的改善,提高总体效果。

张林峰[3](2021)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不同肝素化方案对术后DWI异常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采用肝素化来预防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肝素化方案。MR-DWI可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的颅内缺血情况,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MR-DWI评估不同肝素化方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7月-2020年4月期间149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其中96例采用局部肝素化,53例采用系统肝素化。我们收集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动脉瘤及手术相关数据。DWI异常分为4类,多因素逻辑回归用于比较不同肝素化方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缺血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在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没有显着差异。局部肝素化组与系统肝素化组相比多采用编织支架(58.1%VS 28.6%,p=0.012)。局部肝素化与系统肝素化各组DWI异常的发生率及DWI异常的分布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雕刻支架与术后DWI异常有相关性(P<0.003)。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激光雕刻支架(odds ratio,4.711;95%confidence interval,1.512e14.584;P=0.007;)与术后DWI异常显着相关。未检测到与手术相关的不良结果。结论:局部肝素化与系统肝素化相比不增加在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DWI异常的发生率,并且在这组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李雪亮[4](2021)在《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膜剥脱术治疗41例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迂曲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颈部CTA检查测量其术前术后颅外段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迂曲指数(tortuosity index,TI)、折曲角度来衡量颈内动脉的弯曲程度。比较术前术后迂曲指数、折曲角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1)迂曲指数变化情况:41例患者手术前、后比较,迂曲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后比较,迂曲组、折曲组迂曲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折曲组迂曲指数降低更为明显(P<0.001)。(2)折曲夹角变化情况:41例患者手术前、后比较,折曲夹角明显增大(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后比较,迂曲组、折曲组折曲夹角明显增大(均P<0.05),其中折曲组折曲夹角增大更为明显(P=0.007)。(3)临床转归:41例患者行CEA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改善颈动脉狭窄并降低颈动脉迂曲指数、增大折曲夹角,进而改善脑灌注,对于折曲患者更为明显。

周虎传[5](2020)在《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风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脑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目前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主要有两种方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比较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随机试验中,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手术相关卒中的风险更高。有相关研究报道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导致的严重卒中或致残性卒中或死亡主要发生在围手术期。既往有大量的研究报道C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很多因素相关。如:病人的基线特征、狭窄病变特征、手术路径因素、手术操作、材料因素等。目前国外研究报道有5个CAS风险评估系统来量化这些相关因素从而在CAS术前评估围手术期风险:1.CAS术后DWI新发栓塞梗死病灶风险评分系统;2.CAS术前预测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3年内全因死亡风险评分系统;3.CHAS评分系统;4.BRASS风险评分系统;5.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以上CAS风险评估系统都是国外单中心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目前中国尚没有一个适用于自己的CAS风险评分系统,我们可否借鉴国外的风险评分系统,论证其在中国CAS人群中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我们通过比较5个CAS风险评估系统发现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评估最全面,覆盖了与C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关的各个因素,但在临床应用中较为繁琐;而CHAS评分系统只有四项相关因素,临床应用较为简洁明了,但评估不够全面。究竟是选择那个评分系统最好,我们应该考虑选择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最好的风险系统。因此,我们准备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校检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和CHAS风险评分系统,比较两款风险评分系统在预测我院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人群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找到一款更适合我院CAS人群的围手术期风险评分系统,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提高风险评分系统预测我院CAS人群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入排标准收集2014年06月至2017年11月在新桥医院临床卒中中心接受CAS治疗的患者。2.研究方法(1)根据CAS术后30天是否发生卒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2)根据Siena CAS评分系统计算每一位患者的Siena CAS得分并分为低风险、中度风险、高风险组;统计分析三组CAS患者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3)根据Siena CAS评分绘制出ROC曲线,明确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4)根据CHAS评分系统计算每一位患者的风险评分,统计分析不同CHAS评分患者的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5)根据CHAS评分绘制出ROC曲线,明确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6)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寻找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独立预测因子;(7)根据多个独立预测因子联合绘制ROC曲线明确联合多个独立预测因子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比较单独应用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和联合多个CAS围手术期风险独立预测因子评估CAS围手术期风险有无差异。(8)进一步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空腹血糖值的CAS患者的卒中发生率。3.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22.0版(IBM公司,阿蒙克,美国)或Med Calc软件19.0.7版(Med Calc Software,亚马逊,美国),图形采用Graph Pad Prism软件7.02版(Graph Pad software Inc.,圣地亚哥,加州,美国)或SPSS软件22.0版(IBM公司,阿蒙克,美国)绘制。数据表示为平均值和标准差,或者表示为绝对频率和百分比。临床相关因素变量与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由t检验(计量资料)或卡方检验(计数资料)来评估。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S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来反映风险评估系统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425例患者,发现24例患者不符合入选标准,最后收集401例CAS患者纳入统计分析。CAS术后30天内有18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卒中组),卒中发生率4.5%;383例患者未发生脑卒中(非卒中组),占95.5%。2.本研究CAS患者的基线特征:平均年龄65.9±9.4岁;年龄>80岁占2.5%;男性占84.8%;症状性患者占46.6%;空腹血糖(FBG)>7.1mmol/L占6.7%。病变血管特征:重度狭窄占90%;溃疡斑块占20.4%;钙化斑块占37.2%;开口病变占57.4%;病变长度≥15mm占30.4%;颈内动脉扭曲占8.2%。手术过程中相关因素:使用保护装置占99.5%;预扩占35.2%;闭环支架占9%;开环支架78.1%;杂交支架占13%;III型弓占14%;手术时间小于15分钟占38.9%;15到30分钟占27.7%;30到45分钟占17.5%;大于45分钟占16%;手术经验<50例占22.4%;手术经验50到100例占14%;手术经验100到150例占29.9%;手术经验大于150例占33.7%。3.卒中组Siena CAS平均得分(19.08±6.24)明显高于非卒中组(13.13±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低风险组卒中发生率(0.0%)明显低于中度风险组(3.0%),而中度风险组(3.0%)明显低于高风险组(9%),三组之间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5.Siena CAS评分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特异性53.3%,灵敏性83.3%,准确性0.743(AUC:0.743,95%CI:0.638-0.848)。6.CHAS评分为0分组:116例,占28.9%,2人发生卒中,卒中发生率1.7%;评分为1分组:189例,占47.1%,12人发生卒中,卒中发生率6.3%;评分为2分组:85例,占21.2%,4人发生卒中,卒中发生率4.7%;评分为3分组:11例,占2.7%,0人发生卒中,卒中发生率0%;评分为4分组:0例;五组之间卒中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343)。7.根据CHAS风险评分绘制出ROC曲线,特异性29.8%,灵敏性88.9%,准确性0.561(AUC:0.561,95%CI:0.449-0.674)。8.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Siena CAS评分、FBG>7.1mmol/L、年龄>80岁均与CAS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显着相关(P<0.001,OR值1.140,95%CI:1.059-1.226;P<0.014,OR值4.472,95%CI:1.363-14.677;P<0.033,OR值5.859,95%CI:1.150-29.854)。9.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发现Siena CAS评分、FBG>7.1mmol/L、年龄>80岁均与CAS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显着相关(P<0.001,OR值1.141,95%CI:1.056-1.234;P<0.031,OR值3.929,95%CI:1.132-13.629;P<0.017,OR值8.106,95%CI:1.453-45.236)。10.本研究联合Siena CAS风险评分、年龄、空腹血糖三个因素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17,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71.8%。明显高于Siena CAS评分绘制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743,特异性53.3%,灵敏性83.3%。两条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差值0.1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因此联合Siena CAS评分、年龄、空腹血糖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提高了0.174、敏感性提高了16.7%、特异性提高了18.5%,明显优于单独应用Siena CAS风险评分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11.21-40岁组卒中发生率:0%;41-60岁组:3.1%;61-80岁组:4.5%;81-100岁组:20.0%。四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而空腹血糖>7.1mmol/L组卒中发生率(14.81%)明显高于空腹血糖≤7.1mmol/L组(3.74%),两组之间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1.我院CAS人群Siena CAS评分越高或风险分层越高,CAS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越高。2.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基本上适用于我院CAS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准确性0.743,特异性53.3%,灵敏性83.3%,但灵敏性、准确性、特异性需要进一步提高。3、CHAS风险评分系统虽然简单,但本研究中CHAS风险评分的高低与CAS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且CHAS评分绘制ROC曲线显示AUC0.561,AUC在0.5左右无实际意义。4.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Siena CAS风险评分、FBG>7.1mmol/L、年龄>80岁均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5.我们发现联合Siena CAS风险评分、年龄、空腹血糖三个因素预测我院CAS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0.917,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71.8%,明显优于单独应用Siena CAS风险评分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

姚银旦[6](2020)在《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目的:探讨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Non-acute Atherosclero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Occlusion,NAILAO)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连续性纳入32例发病超24小时的症状性NAILAO患者在本中心尝试接受以安全为首要原则的血管内晚通治疗。主要疗效结局为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为2b或3级);主要安全结局为术后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次要疗效结局为术后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结果:32例患者的影像记录闭塞至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25.5天(四分位间距:10.5-36.5)。17例患者获得成功再通,总体再通成功率为53.1%(17/32)。总体患者的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的发生率6.3%(2/32),成功再通组的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的发生率为5.9%(1/17),与再通失败组6.7%(1/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在成功再通组中,术后90天时的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70.5%,12/17)较术前(23.5%,4/17)显着增加(P=0.015);而在再通失败组中,术后90天时的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66.7%,10/15)较术前(66.7%,10/15)无变化(P=1.00)。成功再通组术后90天时的改良Rankin评分较基线下降值中位数为1.0(四分位间距:1.0-2.0),而再通失败组为0.0(四分位间距:0.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经过仔细筛选的发病超24小时的症状性NAILAO患者,血管内晚通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围手术期安全性在可接受范围内,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成功再通可能能够有效地改善此类患者的残障程度。第二部分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连续性纳入78例症状性CICAO患者在本中心尝试接受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T)、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及复合手术。主要终点:1)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为3级);2)术后30天内任何卒中或者死亡,和第31天至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1)术后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2)术后1年内致残性卒中;3)术后第31天至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结果:共有58例患者获得成功再通,其中ET再通11例(19.0%,11/58),CEA再通8例(13.8%,8/58),复合手术再通39例(67.2%,39/58)。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总体再通成功率为74.4%(58/78),较单纯ET或CEA的再通成功率(24.4%,19/78)显着增高(P<0.001)。两组的临床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24.0月(四分位距,12.8-42.0),所有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两组总体的1年内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1.5%(9/78),成功再通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0.3%(6/58),与再通失败组(15.0%,3/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在术后30天内,两组总体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9.0%(7/78),成功再通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0.3%(6/58),与再通失败组(5.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0)。成功再通组的1年内致残性卒中发生率为1.7%(1/58),与再通失败组(5.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术后90天时,成功再通组的功能独立比例为77.6%(45/58),而再通失败组为80.0%(17/2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1.000)。成功再通组术后第31天至1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发生率为1.7%(1/58),较再通失败组(20.0%,4/20)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比值比:0.09,95%置信区间:0.01-0.73,P=0.014)。结论:对于经过仔细筛选的症状性CICAO患者,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与初始单纯ET或CEA相比较,多模式再通治疗可以显着提高再通成功率。然而,该治疗存在较高的围手术期卒中风险,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尚不能明确多模式再通治疗能否降低症状性CICAO患者术后1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第三部分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有78例连续性CICAO患者在本中心接受了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本研究纳入了其中45例获得成功再通且有术后影像随访的CICAO患者。根据影像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闭塞组和非再闭塞组。通过回顾性分析前瞻性收集的数据来评估再闭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5例患者的临床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0.0月(四分位间距,12.0-41.5),影像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2.0月(四分位间距,6.8-18.0)。在随访期内,有11例患者发生了(24.4%,11/45)颈内动脉再闭塞,其中1例为症状性再闭塞。手术至影像诊断颈内动脉再闭塞的中位数时间为7.0月(四分位间距,6.0-11.0)。另外,有7例(15.6%,7/45)患者发生了无症状性颈内动脉再狭窄,其中5例患者接受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时再闭塞的累积发生概率为28.1%(95%置信区间:9.9%-4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颈内动脉局部残余狭窄率>50%(风险比:9.766,95%置信区间:1.907-50.011,P=0.009)和术前影像记录闭塞至手术的时间>90天(风险比:4.843,95%置信区间:1.358-17.275,P=0.015)是CICAO接受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颈内动脉局部残余狭窄率>50%和术前影像记录闭塞至手术的时间>90天是CICAO接受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奋杰[7](2020)在《改良纵向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脑卒中现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约80%的脑卒中患者为缺血性卒中,25%-3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非常密切。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国际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充分显露颈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的远端,学者们常使用颈部长切口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onvention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cCEA),但手术切口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生活质量等关系密切。文献报道cCEA颅神经和颈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手术时间较长、美容效果较差。随着社会发展,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期望值更高,希望切口尽可能美观且并发症较少,小切口逐渐走进神经外科专家们的视野。以往对小切口行CEA手术的研究多集中于横向切口的研究,对纵向小切口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改良手术方式后的纵向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modified longitudinal small incision for carotid endarterectomy,mCEA)的临床疗效值得本课题探讨。目的:通过与cCEA对比,探讨mCEA是否能够达到完整切除动脉斑块、解除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起到安全有效的作用,以及探讨mCEA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时是否具有降低术后并发症(卒中、死亡、神经损伤、切口血肿)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切口疼痛、增加患者满意度等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33例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切口长度分为mCEA、cCEA两组,统计分析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颅神经和颈神经损伤发生率、卒中/死亡发生率、切口血肿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切除斑块长度、术后切口疼痛评分、切口满意度和神经损伤症状恢复的情况。结果:两组别患者术后均无卒中发生。两组别颅神经和颈神经损伤、死亡发生率、切除斑块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EA组手术时间、切口血肿发生率、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明显优于cCEA组(P<0.05)。术后神经损伤多为暂时性,在半年内恢复。患者对mCEA组术后切口更满意。结论:mCEA安全有效。与cCEA相比,mCEA不会增加颅神经和颈神经损伤和死亡发生率,具有切口血肿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疼痛评分低、患者对术后切口较满意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分流术的使用可能跟神经损伤高发生率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杨乔[8](2020)在《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障碍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障碍患者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了解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不同时期的认知功能变化。对改善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和生活质量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可为此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58例,年龄65-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并符合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狭窄程度判定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实验协作组标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50-99%,患者均为临床初次发作,除外失语、失明、构音障碍、存在精神障碍、或因偏瘫及其他原因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本次实验主要采用MMSE量表,Mo CA量表(北京版)评估患者的认知情况,并且通过Excel表格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全部数据用SPSS20.0进行处理,不同指标通过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的配对比较;多个时间点各测试指标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总体比较,后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按0.05检验水准,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个月的认知功能评分变化,判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结果:5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支架置入术前患者的MMSE、Mo CA得分分别为23.03±2.01,21.38±1.44。在治疗后随访3个月,MMSE、Mo CA评分较术前虽有所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的6、12月患者的MMSE、Mo CA总得分较术前明显增高,Mo CA领域评分中,术后6月和术后12月的语言流畅能力、注意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分析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及相关处理,通过随访,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预后情况。方法:选取第一部分58例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给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及相关处理,并进行随访,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者颈动脉支架全部置入成功。对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2例术后压鞘时出现不同程度皮下血肿,1例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局部出现假性动脉瘤;2例患者术后出现缺血性卒中,考虑微栓塞;1例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颈动脉夹层;2例患者心率低于50次/分,出现持续低血压;1例患者术后出现颅内高压。通过随访,58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有2例患者在此期间出现相关侧血管供血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术后6-12个月有2例患者出现脑缺血事件,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表现为持续性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的症状性脑梗死1例。结论:1.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能够改善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情况,随着时间推移,改善越显着,尤以语言流畅能力、注意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能力改善明显。2.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较低,预后情况好,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付培基[9](2020)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贴壁情况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颅内动脉瘤是指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所致颅内血管壁的异常膨出,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30d内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5%,幸存者约有30%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文献报道脑动脉瘤尸检发现率为1%-5%,上海六院MRA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正常人群中的颅内动脉瘤患病率为7%。颅内动脉瘤治疗包括传统外科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近30余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的中长期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的残死率、癫痫等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均优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越来越多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弹簧圈栓塞术已经成为脑动脉瘤治疗的主力军,但是单纯弹簧圈栓塞对于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颈:瘤体>1:2)在技术上依然面临严重挑战。支架辅助栓塞术应运而生,支架的使用既可以预防弹簧圈脱落至载瘤动脉引起血栓事件的发生,又可促进瘤颈处血管的愈合,很好地解决了宽瘤颈这一难题。Liu等通过犬动脉瘤模型发现支架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归巢,并充当“脚手架”作用促进内皮细胞覆盖瘤颈,加快动脉瘤愈合,发现瘤颈处支架金属丝覆盖率越高,瘤口愈合越快越平整。近年来,随着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动脉瘤治疗的理念从单纯的“瘤内填塞”向载瘤动脉“血管重建”、“血流重构”转变。由此设计出的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如Silk支架、Pipeline支架、Surpass支架、Fred支架及国产的Tubridge支架等,通过改善瘤颈部血流动力学促进载瘤动脉的修复及动脉瘤愈合,在动脉瘤的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然而支架在DSA下的可视性问题一直困扰着神经介入医师,虽然支架两端的金属标记(NeuroFrom EZ、Enterprise、Solitaire AB等)或双螺旋显影标记(LEO、LVIS及LVIS Jr、Tubridge等)均可以提示支架打开的状况,但受DSA机器性能、较厚的头颅骨组织X线遮蔽和工作位角度限制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术中支架局部不完全打开不全或贴壁不全等异常情况不易被发现,这是造成支架内血栓形成、穿支血管闭塞、支架内膜化时间延长等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时如何保证术中对贴壁情况的准确观察和正确评估,进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后处理,是颅内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DSA设备的改进,在DSA后处理工作站可以将C-臂CT平扫,特别是近年来研发的高分辨C-臂CT扫描图像信息和靶血管,与3D-DSA或CTA、MRA进行两种或多种影像三维融合,并采用双容积或多容积重建技术,从而获得重建后处理图像,能清晰展示病变的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进而有利于指导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但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中的应用,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旨在采用高分辨C-臂CT与3D-DSA双容积融合重建技术联合去金属伪影算法,在术中对支架膨胀与贴壁效果进行评估以减少因支架贴壁不良引起的并发症,通过对支架贴壁不良患者基本资料分析,筛选出对支架贴壁效果有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而指导临床,改进介入操作,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因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SACE)或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治疗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支架置入后采用常规减影造影法、注射低浓度对比剂高分辨C-臂CT扫描重建法和双容积融合重建三种方法评估支架贴壁情况并记录。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将各种技术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判断双容积融合重建技术对支架贴壁情况评估的准确性。统计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根据动脉瘤DSA随访结果判断该项技术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可能影响支架贴壁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筛选可能对支架贴壁效果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172例患者,采用198枚支架共处理了 237个动脉瘤,其中26例患者为双侧动脉瘤,均行介入治疗,107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0个动脉瘤(单侧动脉瘤94例,双侧动脉瘤13例),65例患者利用78枚密网支架栓塞了 117个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分别采用Neuroform支架52枚、Enterprise支架36枚和LVIS支架32枚,密网内支架分别采用Pipeline支架32枚和Tubridge支架46枚,技术成功率100%。2、198枚支架置入后行支架贴壁效果检查,利用常规减影造影技术发现36枚支架未完全贴壁,利用低浓度对比剂重建技术发现46枚支架未完全贴壁,双容积融合重建技术发现46枚支架未完全贴壁,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双容积融合重建技术在正确显示支架贴壁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减影造影法,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而双容积融合重建技术与低浓度对比剂重建技术之间在显示支架贴壁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999),通过低浓度对比剂重建技术对两者结果进行验证,得出双容积融合重建技术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造影减影方法。对于术中发现支架贴壁不良患者给予支架内球囊扩张或微导丝成襻技术按摩(Massage技术)后贴壁明显改善。余152枚支架经低浓度对比剂重建技术及双容积融合重建技术均证实支架膨胀完全,贴壁良好。两种技术在检测FD贴壁情况的一致率为100%,准确率高于常规减影造影法(P<0.001)(表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载瘤动脉最大径大于4mm(P=0.022)、支架两端载瘤动脉直径差大于0.3mm(P=0.005)、载瘤动脉合并狭窄(P<0.001)、支架成角大于90度(P<0.001),是影响支架贴壁情况的风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支架置入部位、动脉瘤瘤颈口直径、是否合并弹簧圈治疗、遮盖分支血管、支架直径对支架贴壁结果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高分辨C-臂CT与3D-DSA双容积融合重建技术能较好的展示颅内支架细节,准确判定支架膨胀及贴壁情况。2)术中判断支架是否贴壁,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贴壁性,既有利于降低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又能提高远期动脉瘤的愈合率和支架通畅率。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载瘤动脉最大径≥4mm、支架两端动脉直径差≥0.3mm、载瘤动脉合并狭窄、支架成角≥90度是影响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支架贴壁情况的重要危险因素。4)提示术者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相关风险,进而指导手术操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10](2019)在《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文中研究说明急性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大类急症,属于急性非创伤性血管急症的范畴;按照累及的血管系统分类可分为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静脉系统血栓栓塞,按照解剖器官分类可以分为头颈部血栓栓塞、胸部血栓栓塞、腹部血栓栓塞、肢体血栓栓塞等。动脉系统血栓栓塞表现为受累血管支配的相

二、肝素化支架在头颈部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素化支架在头颈部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支架的特点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方法
    1.4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血管变化情况比较
    2.3 2组大脑中动脉TCD检查指标比较
3 讨论

(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不同肝素化方案对术后DWI异常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肝素化方法和分组
    2.3 治疗
    2.4 磁共振检查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DWI异常的分布结果
    3.3 DWI异常的危险因素
    3.4 临床表现
第4章 讨论
    4.1 肝素化方式和DWI异常
    4.2 危险因素和DWI异常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微缺血病变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综述二 CT灌注成像在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4)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 影像资料
        2.1 影像学检查
        2.2 头颈部 CTA 图像分析
    3 手术方法
    4 测量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风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过程
    1.3 卒中、病变血管特征、支架定义
    1.4 手术方法
    1.5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2.1 患者基线特征、病变血管特征、手术相关因素的基本情况
    2.2 CAS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
    2.3 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评估CAS围手术期风险
    2.4 CHAS风险评分系统评估CAS围手术期风险
    2.5 发现新的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2.6 联合SienaCAS风险评分、年龄、空腹血糖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第三部分 讨论
    3.1 本研究基线特征、CAS并发症与既往研究的差异
    3.2 SienaCAS风险评分系统基本适用于新桥医院临床卒中中心CAS围手术期风险评估
    3.3 CHAS风险评分系统不适用于新桥医院临床卒中中心CAS围手术期风险评估
7.1mmol/L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3.4 FBG>7.1mmol/L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80岁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3.5 年龄>80岁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3.6 联合SienaCAS风险评分、年龄、空腹血糖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明显高于Siena CAS风险评分单独预测
    3.7 展望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第五部分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危险因素评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改良纵向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障碍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9)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贴壁情况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伦理及知情同意
    2.2 研究对象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纳入患者资料
    3.2 手术及随访结果
    3.3 不同方法对支架贴壁效果的检验结果
    3.4 支架贴壁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4.2 支架贴壁性对降低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意义
    4.3 双容积容和重建技术
    4.4 支架贴壁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综述 颅内动脉瘤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肝素化支架在头颈部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晓纬.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的效果分析[J]. 陈英道,李海宁,李育英,梁炳松,饶源,陈小玲,张岐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12)
  • [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不同肝素化方案对术后DWI异常的比较研究[D]. 张林峰. 南昌大学, 2021(01)
  • [4]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D]. 李雪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风险的临床研究[D]. 周虎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D]. 姚银旦. 苏州大学, 2020(06)
  • [7]改良纵向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D]. 林奋杰.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认知障碍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疗效分析[D]. 杨乔.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9]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贴壁情况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D]. 付培基. 郑州大学, 2020(02)
  • [10]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J].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 中国急救医学, 2019(06)

标签:;  ;  ;  ;  ;  

肝素化支架在头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