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胆泻肝汤治糖尿病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鲁义,陈陈燕,刘栋,尧新华[1](2022)在《龙胆泻肝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经验举隅》文中认为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副作用和局限性大。中医从整体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更加巩固。本文探讨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与肝经湿热之间的关系。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病机是消渴日久,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以致内热伤阴。随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湿热内蕴结于肝,沿肝经损伤关节、筋脉,气血运行不畅,久病入络,经络痛痹,以致发病。故肝经湿热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痛致病中起主要作用。尧新华教授活用龙胆泻肝汤从肝经湿热证辨证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在清利肝胆湿热的同时灵活采用解郁活血、祛风通络、散瘀止痛、健脾开胃等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吴妙丽[2](2021)在《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评价中药内服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内服在本病的应用提供证据支持。2.观察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在本病的应用提供临床经验。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PubMed以及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11月的文献资料,按照纳排标准,收集中药内服治疗VVC的临床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手册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通过频数统计分析常用内服中药治疗VVC的用药特点。2.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按就诊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克霉唑阴道片外用,1片/次,单次用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扶正抗菌汤。记录治疗前后相关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评分、阴道微生态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复发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利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患者真菌转阴率、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三个月复发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1.Meta分析:纳入33个研究,共3922例受试者。中药内服或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单纯西药相比,在真菌转阴率、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症候积分、阴道瘙痒、白带异常、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阴道分泌物改善时间、IFN-γ水平、IL-6水平、IL-8水平、总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一/二/三/六个月复发率方面优势更明显(P<0.05);在显效率/好转率、症状体征总积分、外阴瘙痒改善时间、TNF-ɑ水平和IL-4水平方面疗效相当(P>0.05)。纳入文献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中药使用以补气健脾药、清热燥湿药、利水渗湿药较为常见,疏肝、凉血、活血单药出现频率亦较高。2.疗效观察:(1)转阴率:试验组转阴率为74.19%,对照组转阴率为82.76%,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阴道微生态:治疗后阴道微生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改善(P<0.05),试验组“阴部瘙痒”、“倦怠嗜睡”、“纳少便溏”、“中医次症”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带下质地”、“中医主症”、“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中医次症”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疗效:治疗后,试验组“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主症”疗效相当(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中医主症”、“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5)总有效率:治疗后试验组“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和“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余总有效率相当(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面色(?)白或萎黄”、“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和“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余总有效率相当(P>0.05)。(6)复发:三个月后,试验组复发4.8%,对照组复发17.4%,差异不明显(P>0.05)。(7)安全性:患者在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Meta分析提示中药内服或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比常规西药,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炎性因子水平恢复,降低远期复发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规范化应用,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临床VVC常用中药以健脾、清热、祛湿为主,多配伍疏肝理气药、活血凉血药。2.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能取得较高的真菌转阴率和较低的远期复发率,能明显改善早期及远期的中医证候。3.相比克霉唑阴道片,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在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早期/远期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远期中医主症疗效方面更有优势。4.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确切,较为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黄敏敏[3](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张彩芳(Teo Chye Fong)[4](2019)在《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论文题目是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研究。洪文学教授表示“偏序结构图生成知识发现方法,即可用于大数据知识发现,也可用于小数据的知识发现。本论文方法是将已有数据转换成形式背景,再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而实现数据中知识结构可视化发现。从方法本身来说,没有数据样本大小的限制。什么样的样本,出什么样的结果”。偏序结构图的知识的生成关键在建立适当的数据库。本论文的创新点是运用基于偏序结构理论科学计算和软件工具来发现他们辨治脾胃病医案中隐藏的学术思想。本法为创新,朝着现代化趋向,采用先进之术运用Excel及Microsoft Word等进行论文研究工作。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是否能传承名医的学术思想以借鉴而指导临床应用。其涉及是否能传承名医的学术思想以借鉴而指导临床应用,能提供防治脾胃疾病,提高脾胃病辨治水平及提升病人生活质量,当然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率。此论文研究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在于利用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医案为研究的数据依据。医案研究可作为借鉴而指导临床应用,缩小他们的学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启迪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与灵感。同时,可验证偏序结构形式背景知识发现方法是否适合运用于传承名医学术思想之中。第二个特点在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的案例数样本量没有数据样本大小的限制。这正符合筛选5首陈伯坛遗存有关脾胃病的用方用药特点,辨治的独特经验等。因此,陈伯坛的5个医案,黎庇留21首医案,易巨荪的39医案,符合偏序结构图生成知识发现方法的样本量测算标准。然而,本论文也深入相关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知识。本论文精探陈伯坛代表作《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券十九》,黎庇留的着作《黎庇留崇正伤寒论》和李赛美名着“伤寒论通俗讲解”以深入相关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知识。研究方法:脾胃的主要症状,即呕吐,下利,痞满作为属性概念的筛选医案标准。医案资源是从陈伯坛着作《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券十九》,黎庇留的着作《黎庇留医案》和易巨荪着作《集思医案》。本论究是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的属性偏序结构和对象偏序结构模式发现的科学方法。从病-证-方-药-量五个方向研究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医案。经过医案的筛选,整理,汇集和规范化医术言语等,接下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或datasheet(数据表)文档输入易巨荪《集思医案》中的35个医案的92处方和规范化的共136个症状,及病机,治法,病名;92处方中的药物剂量。同样的输入黎庇留《黎庇留医案》中的21个医案,71处方,陈伯坛《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中的19首经方以建立数据库。接下,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团队协助以偏序结构图生成知识发现方法,实现可视化偏序结构图,即从数据库的输入,进行预处理,形式背景优化,包括属性排序和对象聚类,建立图矩阵,构建图形,终于可视化属性偏序结构图生成。通过基于偏序结构图生成知识发现,以规则提炼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结果:偏序结构生成的结构图,能可视化表达新知识,即陈伯坛、黎庇留和易巨荪最常用或最要重视的病证,治疗原则,经方应,方药剂量运用。1.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可视化表达性新知识:1.1最注重和解法,其次,运用补法,温法,下法和清法。在辨治上,关键在于病机。偏序结构图表明陈氏,黎氏,易氏在理法方药灵活用治疗八法,即汗法解表法,吐法,下法,和法,清法,温法,消法,补法,使之切入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其中他们最常用或最注重的为和解法,其次,运用补法,温法,下法和清法。1.2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疗脾胃病的共同点。1.2.1临床辨治最常用“方证对应”模式和原方加减模式。陈氏在治疗呕吐病证最常用的方证对应经方有桂枝汤方、吴茱萸汤方、理中汤方、黄连汤方、大半夏汤和橘皮竹茹汤方等;黎庇留最注重用方证对应的有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白虎汤、大柴胡汤、理中汤方、白头翁汤方;易巨荪在最注重用小柴胡汤方、附子理中汤方等。他们以加强治疗疗效,尤在急证,均用重剂。陈氏宜用原方,故重剂较多用,在呕吐哕下利脉证病并治上,除了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下利,干呕等症状时,均用原方。)1.2.2其他辨治模式(1)主方加减模式,以治疗主证,随兼症加减。陈伯坛在治疗呕吐病证最常用的经方是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治下利兼呕、吐。巨荪治腹痛(寒症)与其对应的为理中汤加木香,小柴胡汤加减。黎庇留最注重用小柴胡汤加减、小建中汤方加减等。(2)合方使用模式,以增强疗效。(3)附方模式即原方药随症情演变,以对应病机。如易巨荪用真武汤合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汤方以治痰喘咳兼眩晕,二加龙骨汤方治疟疾。偏序结构图的知识揭示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较重视使用原方模式和随证加减模式以对应“方证对应”思路的治则。1.2.3“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共同中医治疗特色陈氏、黎氏、易氏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主要临证治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医案中,悉六经发病,常用“方正对应”的学术思想,重在固护脾胃,在重证,均用重剂。陈伯坛认为经方重气不重味,要量少,在必要的情况上使用时方。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他们在辨治脾胃病,突出中医特色中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治病求本”。2.各自特殊学术思想2.1陈伯坛的学术思想特色“临证治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宜使用经方原方”,“方剂的份量,应重则重”,“注重阴阳”。从陈伯坛的18个医案医话,适合本论文的题目只有5个。从中,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陈氏最注重用吴茱萸汤以缓肝健脾,依据是降逆安神为诸风掉眩,肝寒脾虚,神明失守,脉弦大,每睡时忽然昏迷不知人事,一二时候渐苏醒,乃肝不藏魂,其状虚。同时病变在肝,陈氏施治迥异以重用时方龙胆泻肝汤以泻其肝邪,表现为神志不清与痉挛,面青,脉弦数伴随症,为肝经实火易伤阴血。其状实为鉴别点。从中可以发现,陈伯坛重视辨证须同中求异,不为类似表现所迷惑,灵活运用“方证对应”以其阴阳平而病愈的学术思想。经方派用药就是根据临床表现去寻找症状与之症状相对应的条文,用该条文的方治病,这称为“方证对应”。本研究发现,陈氏用重剂占50%,即重剂大建中汤,重剂真武汤和重剂龙胆泻肝汤。大建中汤属于温阳散寒剂,真武汤(含有炮附子9克)属于祛湿剂和化痰剂,龙胆泻肝汤属于清脏腑热剂。其他为白通汤(含有生附子5克),吴茱萸汤(含有生姜18克)均属于温阳散寒剂,风引汤(含有大黄12克,桂枝12克,龙骨12克)属于清热息风剂。从这可见扶阳祛邪剂已占66.7%。其余是清热存阴。风引汤中用干姜12克,甘草(炙)6克,温缓脾胃,和中益气,且制诸石之寒,即保胃气。可见“扶阳祛邪”、“温缓脾胃,和中益气”,即保胃气、“清脏腑热”,即保存津液的学术思想的根据。2.2黎庇留的学术思想特色“擅用经方的条件”,“方证对应”,特色“递增”的方法和“渐退”之治法。黎庇留在《黎庇留医案》共载医案50余则,以内科疾病为多,也有一些妇科、儿科、外科医案。这些医案大都为重病、急疑案病的治验。黎庇留特有的“递增”的方法和“渐退”之法依据是用药量应果敢而又审慎,尤在用附子,干姜之辛热燥烈之品。附子辛温大热,善入肾经而温阳气,内逐寒湿而止痛。干姜既能散脾胃之寒,为温缓中焦,又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两者起着“扶阳祛邪用”。可体会到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果敢用药来自他们熟悉中医理论以指导实践。黎氏有的案例,他先用一般剂量(附子常用6克),然后用“递增”的方法,见于酌情增,依据是在辨证加用量如附子先用18克,继之用至约30克;干姜由6克用至约24克,即多了 4倍。在“渐退”的方法可见于用四逆汤得效之后,即改用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汤汤用生附子,而附子理中汤、真武汤用熟附子,用量也减少,附子理中有人参、白术,真武汤有茯苓、白术、生姜,扶助元阳之方针不动,而理中有健脾助运之功,政务有缓土制水之长,就变四逆之峻烈而为温和调理之方了。2.3易巨荪的学术思想特色“方证相应”,“酌情用专药,外服参与内服”,“注重扶阳祛邪,保胃气,存津液”。从易巨荪属性偏序形式结构图病症状知识发现方法,其可视化表达易氏在治疗脾胃病运用经方原方为50.8%,原方加减运用44.8%,重用原方4.5%。这证明易巨荪的学术思想特色是“方证相应”。易氏偏序结构图病症状知识发现方法能揭示:易巨荪最常用小柴胡汤和解剂,大剂四逆汤(附子用量至15克)治下利色青,渴饮热水,还用专药如鹿茸以壮肾阳在阴寒内盛的胸中痞塞兼头刺痛医案,亦用于大便血,面色舌色皆淡白,脉沉细无力等症。从偏序结构图病-方剂药量知识发现方法,其可视化表甘草(炙)9克的子类最多,即易居荪最常用甘草(炙)9克。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易巨荪注重甘草(炙)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甘草(炙)9克可预防损伤脾胃在治疗过程上。最多的簇集和其次的簇集为易巨荪最重视或最常用在于治疗脾胃病。从偏序结构病-方剂药量图,第2层可看到子节点中,炙甘草的顶点包含的簇集最多,.其次为生姜9克,半夏9克,黄芩9克,芍药9克,人参9克,甘草(炙)6克,茯苓9克,干姜9克的发现揭示这些方药量是易巨荪在治疗脾胃病中,最常用或最重视的而是主要方药鉴别点。这些药也揭示易巨荪注重“保胃气”“扶阳祛邪”“清热存阴”的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在脾胃病中,易巨荪最常用甘草(炙)涉及23个病证,如伤寒少阳病证与其对应小柴胡汤组成;腹痛病证与其对应五苓散;下利兼眠差与其对应生姜泻心汤;心下痞硬与其对应旋覆代赭石汤以重用生姜半夏;腹病与其对应吴茱萸汤。结论:从偏序结构图病-方剂药量知识发现方法,直观展示出甘草(炙)9克的子类最多,即揭示为最常用在治疗脾胃病。小柴胡汤是最常用的汤方,方中的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扶正,实里以防邪气内传;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方中柴胡透达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之法;黄芩清泄半里之热;柴胡合黄芩,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然而,再无表里证,只是病后体虚余热不尽,伴见口苦、胸满、脉弦的情况,易巨荪也使用小柴胡汤以疏畅气机,扶正祛邪。子类其次为生姜9克,半夏9克,黄芩9克,芍药9克,人参9克,甘草(炙)6克,茯苓9克,干姜9克的发现揭示在治疗脾胃病中,最常用或最重视的而是主要方药鉴别点,药用个性,药对配伍特点等以明确揭示隐藏着的“保胃气”;“扶正祛邪”;“清热存阴”等辨治脾胃病的思路。通过探析基于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可总结岭南名医伤寒家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学术思想特色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方证对应”;“异法方宜”;“期阴阳平,病自愈”以及“扶正祛邪,保胃气,存津液”
章宸一瑜[5](2019)在《含黄芩方剂治疗神志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志病是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火热之邪是引起神志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黄芩性寒味苦,具有泻火除烦之功效,是历代医家治疗神志病的常用中药。纵观古今用于神志病的方剂,组成中含有黄芩者为数甚多。尤其是现代,含黄芩方在发病率最高的神志病——郁病的治疗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研究含黄芩方在神志病治疗方面的证治规律,探究黄芩在方中所起作用,发掘中医治疗神志病的学术精华,对于传承弘扬中医药理论、服务于当今临床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了含黄芩方的证治规律。首先,收集整理医学文献所载之古今(从东汉至1986年)治疗神志病的含黄芩方697首,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纳入方剂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了历代治疗神志病的含黄芩方的主治病证特点和主要配伍方法。其次,对古今医学文献(从东汉至2018年)所载之治疗郁病及其相关病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狐惑、奔豚)的含黄芩方81首,其中古方43首,现代方38首。运用上述方法,梳理分析古今含黄芩方在主治病证和遣方用药等方面的特点,比较两者之异同,借此探寻古今医家对郁病及相关病证的辨治思路和方法的演变轨迹。有关历代治疗神志病的含黄芩方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此类方剂的主治疾病有17种,包括烦躁、狂病、痫病、不寐、心悸、眩晕、怒病、郁病及其相关病证、中风后神志异常、妊娠神志异常、经期神志异常、产后神志异常、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多寐、喜病、厥病。病性有虚实两端,以实为主。邪实病性最常见的是火热,其次是风,痰饮亦可为患,还有毒、实、阳亢、气逆、气滞和湿邪等,诸邪常可兼夹并见。正虚者较少,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病位主要在心,其次为肝,然后是胆和少阳,还与胃、脾、肺、血室、肾、大肠、阳明等相关。在多部位兼病之中,以心肝同病最为常见。在配伍方法方面,与黄芩配伍的常用药物类别以清热药、补益药、解表药为主,以化痰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为辅。清热偏重清热泻火,常用栀子;补益偏重补气,常用人参;解表常用柴胡、防风。与黄芩配伍的常用单味药有14个,按频率降序排列依次是人参、大黄、栀子、麦冬、茯苓、柴胡、黄连、白芍、当归、防风、川芎、升麻、生地、赤芍。与黄芩配伍的常用组合有12类,包括黄连解毒汤类、痛泻要方类、八珍汤类、人参麦冬汤类、二陈汤类、小续命汤类、安神镇心琥珀丸类、黄芩清肺汤类、泻心汤类、小柴胡汤类、逍遥散类、增液汤类。在疾病、证候与方药之间关系的研究方面,勾勒出15种常见神志病的证候特点与选方用药之间的主要联系脉络。其中,对含黄芩方使用率频高居前四位的神志病——烦躁、狂病、痫病、不寐的研究结果分别为:(1)烦躁。主要症状为烦躁、发热、口渴、头痛;次要症状为口中生疮、咽喉痛、面赤、目赤、心烦、胸闷、谵语、坐卧不安;二便表现为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脉象为洪脉、数脉。病位主要在心,涉及病性火热、实、毒。常用药为黄芩、栀子、赤芍、知母,代表方为黄芩清肺汤。(2)狂病。主要症状为发狂;次要症状为胡言乱语、谵语、目赤、出血、妄听妄视、易怒、口渴、咽喉痛、气喘;二便表现为大便秘结;脉象为洪脉、数脉。病位主要在心,涉及病性火热、实、毒。常用药为黄芩、大黄、黄连、连翘、黄柏、栀子,代表方为泻心汤合黄连解毒汤。(3)痫病。主要症状为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次要症状为发热、呕吐、泄泻。病位主要在心,涉及病性风、痰。常用药为黄芩、人参、茯神、远志、牛黄、龙骨、钩藤、犀角、升麻,代表方为安神镇心琥珀丸。(4)不寐。主要症状为不寐;次要症状为虚烦、烦热、烦闷、心烦、消瘦、忧愁、咽干、烦躁、口渴。病位主要在心,涉及病性火热。常用药为黄芩、酸枣仁、麦冬、生地、玄参,代表方为增液汤。古今治疗郁病及其相关病证的含黄芩方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在方证病机方面,古今均以肝为主病之脏,并涉及心、胃等多脏腑。病性以邪实居多,正虚少见。常见病性前三位均为气滞、痰、火热,但古今频率高低悬殊,气滞、火热现代远远高于古代,尤其是气滞,频率高达96.43%,绝大多数的方证病机均有此因素。说明现代医家较之前人更重视气滞和火热在郁病发病中的作用。在主治症状方面,古今都有悲伤、抑郁、忧愁、胸闷、善太息、胁肋胀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都有易怒、心烦等肝郁化火之象。不同点是,现代方主治中失眠出现的频率很高,远超古代;对舌脉的记录也较详细,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较为多见。在配伍方面,古今方剂的异同可以分两点阐述:(1)药物类别。理气药、补益药、清热药与化痰药均为古今方中常用药物类别,但各类药物使用频率不同。古代方剂首推补益药,其次为理气药,这两类药是主要配伍药物。其后是化痰药、清热药。现代方中理气药遥遥领先,其次是补益药,还有安神药(两者频率接近),这三类药是主要配伍药物。位列其后的化痰药和清热药的使用频率也高于古代方。而在上述同类药物的具体单味药选择上,古今又极为相似,如理气常用柴胡、陈皮,补血常用白芍,清热常用栀子,化痰常用半夏。(2)与黄芩配伍的常用单味药和组合。古今常用单味药都有柴胡、半夏、白芍、茯苓、人参、陈皮、栀子、川芎、大黄,常用组合均为越鞠丸类、小柴胡汤类、二陈汤类。不同点是,古代更重视补血,还常用当归,以及四物汤类、加味归芍汤类;现代更重视安神和清热,还常用龙骨、牡蛎、黄连,以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类、温胆汤类、龙胆泻肝汤类。通过研究表明,现代医家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医家对于郁病的辨治方法。一方面,学习古人,从肝气郁结辨证,用疏肝理气之法治疗,代表方为越鞠丸;从肝郁痰阻辨证,用理气化痰之法治疗,代表方为二陈汤;从肝胆郁热、枢机不利辨证,用疏利肝胆,调畅枢机法治疗,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另一方面,结合临床实际,发展创新,重视心肝、肝胆等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肝郁化火、肝胆湿热、心肝火旺、肝郁痰阻、心胆气郁等多角度辨证论治。如对于肝胆湿热,心肝火旺,症见失眠、易怒、心烦、胆怯易惊、头晕、多梦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等品治疗,在清泻肝胆湿热的同时,养心安神解郁;对于肝郁痰阻、心胆气郁,症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思维迟缓、心情低落、心悸、喜哭、寡言少语、口苦、咽干、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眠浅易醒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在调和肝胆脾胃气机的同时,通阳安神解郁,兼顾清热化痰。此外,现代医家还常辨病论治,如对抑郁症,直接投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通过数据挖掘研究明确了黄芩在治疗神志病方剂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是,清热泻火除烦安神,解毒燥湿涤痰醒神,治神志病之主病主证,常为君药;清热凉血以止血、清热安胎、清热泻火以止痛,治神志病之伴随症状,常为臣药;以其苦寒之性制约温燥之药或防邪郁化火,常为佐药。黄芩在治疗郁病及其相关病证方剂中的作用主要是,清热泻火以解郁除烦、和解枢机以调畅情志、未雨绸缪以防邪郁化火,常作为臣药、佐药。第二部分,为科学地阐释治疗郁病方剂配伍黄芩的意义,采用动物实验研究了黄芩及黄芩苷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首先,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动物模型,选择糖水偏好、强迫游泳、悬尾和开野等行为学测试,评估黄芩对模型动物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其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抑郁模型动物海马神经元相关标志物NeuN、Dcx、Map-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细胞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探究黄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海马TGFβ3-Smad2/3-Nedd9通路相关蛋白水平,探究黄芩对TGFβ3-Smad2/3-Nedd9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黄芩显着增加抑郁模型动物体重,增加其自发活动,改善模型动物快感缺失、行为绝望状态,从而改善慢性应激引起的抑郁模型动物抑郁样行为。(2)黄芩明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通过调控凋亡进程,减少慢性应激引起的海马神经元凋亡;黄芩还能增加海马神经元Dcx、Map2、NeuN阳性细胞数,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迁移、分化和成熟,从而增加神经元的数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黄芩显着逆转慢性应激引起的TGFβ3表达下降,促进Smad2/3磷酸化,增加下游Nedd9蛋白表达。提示黄芩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3-Smad2/3-Nedd9信号通路,保护海马神经元有关。我们进一步探究了黄芩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的抗抑郁作用和机制,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给予黄苓主要有效成分黄苓苷低、高剂量(20mg/kg,40mg/kg)灌胃治疗3周。3周后进行糖水偏好、开野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等行为学测试,考察黄芩苷对抑郁模型动物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检测模型动物脑海马内Dcx、NSE、BDNF的表达水平,考察黄芩苷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迁移、发育、成熟的影响;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考察黄芩苷对神经元损伤凋亡的影响;检测GSK3 β/NF-κB/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考察黄芩苷对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1)黄芩苷明显改善模型动物快感缺失、行为绝望等抑郁样行为。(2)黄芩苷显着增加模型动物海马内Dcx、NSE、BDNF的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元发育成熟,从而增加神经元数量。(3)黄芩苷明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减轻神经元损伤和凋亡。(4)黄芩苷明显增加磷酸化GSK3β水平,抑制NF-κB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降低caspase1和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提示黄芩苷可能通过抑制与炎症有关的GSK3 β/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减轻神经炎症,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元发育和成熟,保护神经元,改善模型动物抑郁样行为。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1)首次运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含黄芩治疗神志病的方剂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并进一步对古今含黄芩治疗郁病及其相关病证方剂归纳分析。明确了含黄芩治疗神志病、郁病及其相关病证方剂的病证特点和主要配伍方法;明确了这些方剂中配伍黄芩,主要取其泻火除烦、和解枢机、防邪郁化火之功效。(2)首次运用Gephi软件构建了神志病、郁病的病-症、证素-症征、药-症复杂网络,通过社团划分以及调节每个社团边权重值大小,过滤掉权重较小的边,得到不同社团的核心节点,如核心病机、核心药物、核心症状,如此,则能在揭示黄芩方主治的疾病、症征、证素与药物之间关联关系的同时,将各病种纷繁复杂的病机、证候和组方用药的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清楚地区分开来,从而更有利于探知历代医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思路。(3)首次验证了给予黄芩水提液灌胃治疗4周能上调抑郁模型动物海马TGFβ3、p-Smad2/3和Nedd9蛋白水平,促进TGFβ3-Smad2/3-Nedd9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减缓慢性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迁移、分化和成熟,保护神经元,改善慢性应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
朱俐颖[6](2019)在《古代不寐方文献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历代中医文献中记载用于治疗不寐的方剂进行整理,掌握不寐证论治的整体面貌,结合历代的论治特征,从总体上了解历代对不寐证论治的沿革。同时,还结合证型和方剂的统计结果,对不寐的主要证型以及代表方剂进行探讨。再结合现代临床跟师医案统计,对两者证型、方药进行比较。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搜索关键词“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对搜索所获得医着中用于不寐证治疗的方剂进行整理,以朝代和着作的顺序,列出历代论治不寐证的方剂总表。以整理所得的方剂为基础,结合书中所描述的症状为依据,对方剂进行分类,对各代论治不寐证的辨证和方药特色进行概括。并且,对上述所划分的证型,以及各证型所用方剂进行统计,对统计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再与100例现代医案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探讨。结果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初步搜集了历代论治不寐证的方剂共434个案例,并且以朝代时间顺序列出一份较为完整的清单。从搜集的医籍对不寐症状的描述上来看,可以将这434首方剂对应的证型划分为7类:心肾不交型、痰热扰心型、心脾两虚型、肝火扰心型、心胆气虚型、外邪入侵型、肺气壅盛型。从各证型的数量上来看,又以心肾不交型、痰热扰心型、心脾两虚型不寐这三型出现频次最多。从以上三型治疗的方剂来看,又分别以酸枣仁汤、温胆汤、归脾汤最具代表性。现代医案以心肾不交、痰热扰心、肝火扰心最为常见,方药以血府逐瘀汤、温胆汤,酸枣仁、茯神最为常见。结论1.通过对古代不寐方的研究,可以看出,历代医家论治不寐证时,常用的方剂有酸枣(仁)汤,温胆汤,归脾汤,半夏(秫米)汤,养心汤等。最常见的证型有心肾不交型、痰热扰心型、心脾两虚型不寐等,而上述各型不寐证的治疗,又分别以酸枣仁汤、温胆汤、归脾汤为代表方。2.现代一般治疗失眠多归为体质问题,但从古代文献研究发现,外感证型导致的失眠也不在少数,如伤寒霍乱过后,有外感邪气导致失眠,此与现代不寐分型不同。3.笔者据跟师经验体会到,临床上心肾不交型、痰热扰心型、肝火扰心型不寐较为常见,常用方剂血府逐瘀汤、温胆汤、归脾汤等疗效颇佳。心肾不交型不寐方药使用上跟诊医案使用温阳药和血府逐瘀汤居多,古代方使用滋阴养血药居多,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痰热扰心型都善用温胆汤加减,心脾两虚型两者均用归脾汤居多。养心安神药酸枣仁,茯神为治疗不寐常用药,基本可涵盖不寐所有证型。
李俊波[7](2018)在《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是一种常见的、以内分泌紊乱为表现的妇科疾病,其大致归属于中医学的“月经后期”、“闭经”、“崩漏”、“不孕”等病证范畴。PCOS不仅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存质量,紊乱的内分泌状态及代谢环境使此类患者的远期并发症风险增加,现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治疗本病的远期效果优于西医治疗,目前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根据中医辨证与辨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分型论治,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加减龙胆泻肝汤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医妇科专家张玉珍教授多年经验总结的临床良方,是治疗肝经郁火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方剂。故本研究以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为基础,围绕激素水平、炎症水平的改变以及初步探讨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开展本次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医药方剂和诊疗方法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价值优势,以及促进加减龙胆泻肝汤的现代药理作用和深层机制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从临床上收集PCOS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PCO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西医表型的分布规律及证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检测患者性激素水平、糖代谢指标和慢性炎性因子;并分析患者性激素水平、糖代谢指标和慢性炎性因子与PCOS中医证型、西医表型之间的关联性,初步明确该疾病分型异同的关键点、治疗的主要和次要参考指标、患者特异性分析等。为临床治疗PCOS方案、疾病的分型分析、病症起因与生理症状等提供依据,加深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以期指导临床辨证用药。2.实验研究:通过poresky法复制PCOS模型大鼠,观察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及其作用影响下的机理。通过研究明确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效果,及其在证实炎症学说基础上的炎症水平下降,糖代谢异常的恢复和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相关炎症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有利于促进龙胆泻肝汤在“肝经郁火型”疾病应用和开发经典名方剂的现代药物价值。方法:1.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方法:采集对象:本研究共纳入2组人群共计136例,其中PCOS组102例,对照组为34例身体健康月经规律的女性。病例观察:一般情况:姓名、联系方式、年龄、婚育史、月经史、孕产史、家族史等及患者就诊的情况。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BMI=体重(kg)/身高2(m2)和腰臀比(WHR)。结合舌脉,确定其中医证型。性激素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的水平,ELASA法检测血清Leptin、kisspeptin含量。血清生化测:自动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的水平。炎症因子水平:ELASA法检测血清IL-4、IL-6、IL-8、IL-10的测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PCOS患者进行表型归类,辨证分析,观察PCOS的性激素水平、糖代谢及血清IL-4、IL-6、IL-8、IL-10,并进行相关性分析。2.采用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实验设对照、模型、达英-35(0.21 g/kg)及龙胆泻肝汤高(29.6 g/kg)/低剂量组(7.4 g/kg),连续灌胃给药14d;分析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的卵巢重量、体积大小及动物体重变化;比较各组LH、FSH、睾酮的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IL-2、IL-4、IL-6、IL-10 炎症因子差异;WB 分析各组卵巢 JAK2、STAT3、p-STAT3和IL-6的表达量。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分析:(1)分布特点:本研究共纳入102例PCOS患者,表型分布规律:经典型31例(占30%),高雄无排卵型12例(12%),高雄有排卵型8例(占8%),非高雄型有51例(占50%)。证型分布规律:肾虚型27例(占26.5%),肝经郁火型38例(占37.3%),痰湿阻滞型18例(占17.6%),气滞血瘀型19例(占18.6%)。(2)性激素水平:各表型相比:经典型患者的LH、T水平值及LH/FSH比值最高,与非高雄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经典型>高雄有排型>高雄无排型>非高雄型,且经典型T水平与非高雄型、高雄无排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相比:肝经郁火型的LH、T水平值及LH/FSH 比值最高,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脾虚痰湿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且肝经郁火型T水平与其余证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糖代谢特点:各表型相比:所有PCOS患者的空腹胰岛素均比正常组高(P<0.05),其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所有PCOS患者的HOMA-IR均较正常组高(P<0.05),但患者组间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证型相比:HOMA-IR高到低依次为:脾虚痰湿型>肝经郁火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且与肾虚型比较,脾虚痰湿型的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各表型相比:PCOS患者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均高于正常组,非高雄型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比较:脾虚痰湿型的Leptin最大,均高于其余三个证型,Leptin高到低依次为:脾虚痰湿型>肝经郁火型>肾虚型>气滞血瘀型。(5)炎性因子IL-4、IL-6、IL-8、IL-10的特点:各表型相比:PCOS患者中的IL-6、IL-8炎症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女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高雄型患者IL-6水平最高。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女性,其中非高雄型的PCOS患者的IL-4、IL-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相比:IL-6水平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脾虚痰湿型>肾虚型>气滞血瘀型;IL-4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脾虚痰湿型。2.实验研究结果:(1)PCOS大鼠模型评价: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的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动情周期改变提示无排卵并显示体重增加、HE病理切片提示卵巢多囊样改变、模型组血清睾酮(T)升高与正常对照组血清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且符合PCOS的诊断标准。(2)药物干预后各项指标:①体质量比较:加减龙胆泻肝汤药物干预14天后,对PCOS模型大鼠具有明显治疗效果,能降低模型动物体重、卵巢重量及卵巢体积大小(P<0.05)和改善卵巢组织病理形态。②性激素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T、L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显着降低PCOS大鼠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胰岛素(INS)水平(P<0.05/P<0.01)。③炎性因子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IL-2、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IL-4、IL-10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P<0.05)和抑制促炎因子IL-2、IL-6水平(P<0.05);WB分析卵巢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JAK2和STAT3蛋白表达均升高,加减龙胆泻肝汤各剂量组p-STAT3、IL-6蛋白表达均降低,证实加减龙胆泻肝汤可提高JAK2、STAT3和降低p-STAT3、IL-6的表达量。④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各剂量组干预后Leptin、kisspeptin水平降低,高剂量组下降最明显,但和阳性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临床研究:①PCOS患者中50%的患者表现出高雄激素血症,其经典型患者的T水平偏高,西医表型中以非高雄型患者居多,其次是经典型患者。中医辨证中肝经郁火型和肾虚型患者常见,其次是痰湿阻滞型和气滞血瘀型。经典型PCOS患者中肝经郁火证的患者较多,非高雄型PCOS患者中肾虚证较多。②不同西医表型和中医证型的PCOS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高于对照组,且促炎因子IL-6水平显着增高,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了 PCOS患者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PCOS患者性激素与其特征性临床表型有直接相关性,其中高T水平与肝经郁火证表型相关,高糖与脾虚痰湿型表型相关,高Leptin与脾虚痰湿证表型相关,而炎症因子则与中医各种表型均相关,它们可能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2.实验研究:①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其卵巢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内分泌改变与临床PCOS患者相似,是理想的PCOS动物模型。②加减龙胆泻肝汤能降低PCOS模型大鼠的体重、卵巢重量及卵巢体积,显着降低PCOS大鼠血清LH、T及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③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P<0.05)和抑制促炎因子IL-2、IL-6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活化JAK2/STAT3通路参与的效应相关。
张茜[8](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核心内容,医案是临证经验的主要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案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名老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中医名家医案和理法方药以其思维复杂与网状结构概念着称,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以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为主,此类分析难以深入研究医案中理法方药的相互关系和运用特色,难以满足对中医医案分析研究的需要,医案中尚有许多隐性信息难以被提取发现。鉴于此,本课题运用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发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善于发现数据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对数据特点做出更加直观的挖掘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方法的缺陷,为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助力。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治10余万患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他一生的代表作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该书是一本医案专集,收录了李可老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验案,部分医案后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李可老中医一生只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留世,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非常宝贵,成为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参考着作,也是中医后学研究和继承李可经验的第一手资料,要想学习和继承李可临床经验,就必须深入探索分析其医案。为使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拟利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李可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方法:梳理总结《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理法方药特点,筛选书中疗效显着、方药明确的病例,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病名、证型、主方、方药、煎服方法以及附加疗法输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设计,将数据库总表格拆分为病、症、证、方、药、量、附加疗法、煎服法等属性之间相互对应的分表格,再使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将分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与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挖掘李可医案中的症治规律,分析李可辨治用药的特点。成果:本研究分别从症状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从疾病与方剂的对应关系、疾病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疾病与煎服方法的对应关系、疾病与附加疗法的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从证型与方剂对应关系、证型与药物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从方剂与疾病对应关系、方剂与症状体征对应关系、方剂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从药物剂量与疾病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症状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总结出李可对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的辨证特点,对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的治疗特点,对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的运用特点,以及对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的使用特点。结论:李可老中医临证特色为:各科疾病巧辨证,李可老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临床辨证使用多种辨证方法,从而给出最合适准确的证型名称;大剂扶阳非常态,李可老中医虽以大剂量使用扶阳药物着称,但在其实际治疗中,并非动辄使用扶阳药物或方剂;最常使用姜枣草,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的药物是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者可起到健脾和胃、解毒增效的作用,可见李可在治疗各类疾病时都重视固护中焦脾胃;治疗方法多样化,李可在临床治疗中善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剂种类都很广泛,除了汤药以外,李可还常运用丸剂、散剂、中成药以及针灸、刺血、熏洗等多种疗法配合治疗;热象须防虚与寒,李可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舌红、脉数、烦躁等常见于实热证或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时,往往谨慎辨证,医案中此类症状体征也常见于阳虚证、气虚证、亡阳证等;清热通腑亦大胆,李可不仅善于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扶阳药物,在治疗外科急腹症、疫毒痢、暴发型脑炎等疾病时,对金银花、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热、通腑药物也常常破格重用;阴虚火燔引火治,李可常以引火汤治疗肾阴虚火不归元,此处的火不归元须与格阳证、戴阳证之浮阳外越相区别,辨别重点在于是否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重视祛瘀善活血,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证,李可在治疗疑难重症时注重祛瘀活血;善用虫药疗顽疾,李可医案中多使用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虫类药,此类药物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对李可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系统化梳理名老中医医案,并挖掘分析其中的病-症-证-治之间的相互对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精准化和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潘佩兰[9](2018)在《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着名妇科医师赖荣年具备中西医医师资格,为台湾第一位可同时运用西医妇产科及中医科行医的医师。赖医师对中西妇科医学有其精辟独到的见解。现今的时代由于信息流通渠道增加,教育程度的提升,患者皆具有一定程度的医疗常识,因此身为现代的中医师不能不了解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及现实需求,故赖医师主张中西医结合,并强调中医实证医学,运用科学的证据,重新思考疾病的发生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结合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式,和中医辨证,以及西医辨病的特色,制订出一个适合的治疗策略,明确治疗流程,中药介入点,治疗时间以提高整体的疗效。本文以赖荣年医师治疗不孕不育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学术思想并总结整理其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赖荣年医师的简介及其学术思想特点;第二部份是赖荣年医师对于不孕不育症治疗的学术思想;第三部分是赖荣年医师应用“治肾水之上源”治则不孕不育症对治疗案例整理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思路;第四部分是结论。赖荣年医师临床对于妇科不孕不育症治疗效果卓着,归纳其学术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熟习中西医典籍,在中医方面尤其注重内、难经、中医基础学、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书;(2)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研究:由于赖医师具有妇产科医师背景对于西医妇产科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十分熟悉,台湾医疗行政法规规定中西医只能择一执业,而赖荣年医师是台湾第一位可同时运用西医妇产科及中医治疗病人的医师。他将中西医现代化研究巧妙结合和并赋予新的诠释,形成融通进步的医学观点,以新的角度看待传统中医学,本文中赖荣年医师依中医五藏五行理论判断西药的属性,重新思考西医药物在中医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不孕症西医治疗过程中,常使用促进排卵药物,其特性在中医观点相当于促进肝阳药、激发肾阳药,因此造成卵巢过度刺激,在中医临床处方应以清热为主,抑制体内的“阳旺”,才能达到中和的体质。(3)注重外感的治疗强调“风为百病之长”的重要性,赖荣年医师主张一个好的妇科医师,要善治“气”,更要善于治“外感”,而这两者其实都与中医的“肺”系相关,因为在中医五行生克中,肺为肾母,母病及子又易变生与肾精、肾水相关的妇科诸疾,因此善治妇科诸疾者,治其气,勿使气有所壅闭滞底,则体养精生,肺与肾息息相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持水液代谢;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肺肾阴液互滋。由于肺肾阴液,金水相生,故肺气内郁,久必下及肾阴,导致肾阴亏虚。(4)赖荣年医师提出“调治肾水之上源”之辨证用药思维,由于身处台湾为海岛型气候,湿度高,忽冷忽热,易感风寒,加上暴饮暴食,食滞久积而变火,火郁血虚而成气滞,久而气运行不畅,血循环不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丛生。更发现现代妇女火郁血虚而致气滞,肇因于外感风寒又久坐冷气房工作、嗜食冰品,且缺乏流汗性运动而郁闭于内,且“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与人体表接触,易侵犯人体,且终年皆有,四季皆可伤人,因此在不孕不育症的治疗上需有“治疗外感残存,风冷客于胞中”的思考,并进一步提出“调治肾水之上源”之辨证用药思维(5)过去医家用药避免经期用药以避免过度药物中活血作用而造成经量过多,或因清热药物过多而造成月经量减少,但赖荣年医师强调经期仍须持续用药调整妇女体质以选取优势卵泡,提高不孕妇女的受孕机率。
严妍[10](2016)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附:36例肝胆湿热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龙胆泻肝汤是临床用于治疗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常用处方之一,大部分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满意,但始终缺乏一个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评判该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20年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的RCT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临床疗效分析,以期为中医临床决策补充循证医学证据,同时采用36例小样本病例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资料与方法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的系统评价,第二部分为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1、系统评价部分:查阅19952015年国内外所有公开发表或尚未发表的有关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计算机检索包括美国Pub Med国立医学图书馆、英国Cochrane图书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库、荷兰EMBASE医学文摘,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同时手工检索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所有古籍、文献。遵循国际Cochrane Handbook 5.1.0推荐的系统评价方法,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资料提取,并采用Rev Man 5.0统计学软件合并数据分析。2、临床观察部分: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肝胆湿热型蛇串疮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以口服龙胆泻肝汤加减为主,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配合阿昔洛韦乳膏外用,以10天为一个疗程,于初诊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患者VAS评分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评价综合疗效及各症状指标。结果1、系统评价部分:本研究共查阅241篇文献,按照事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并参照Jadad评分标准,最终纳入11篇文献,均为低质量研究,共计1100例受试者。经Meta分析显示,两组临床总有效率RR=5.06,95%CI(2.84,9.02),P=0.000<0.05,有显着差异。在止痛时间、止疱时间及结痂时间三个主要结局评价指标方面,中医中药组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但由于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发表性偏倚,应对本次系统评价的结果保持谨慎态度。2、临床观察部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共脱失5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经观察、统计及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有效率75.76%,P=0.01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皮损评分、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及止疱、止痛、结痂时间方面,两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系统评价部分:(1)文献研究显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可提高临床疗效,主要表现在缩短止痛、止疱、结痂时间方面。(2)由于纳入的研究样本量偏少,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方法学质量评价较低等问题,故对本次系统评价的结果应持谨慎态度。(3)关于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未来仍需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来证实。2、临床观察部分:两组干预措施对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均有较满意疗效,但在治疗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采用中医中药患者依从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二、龙胆泻肝汤治糖尿病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胆泻肝汤治糖尿病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龙胆泻肝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经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经方新悟 |
3 医案举隅 |
4 讨论 |
(2)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 |
1.5 数据提取 |
1.6 文献质量评估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流程图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2.6 纳入文献用药特点 |
3 讨论 |
3.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讨论 |
3.2 纳入文献质量讨论 |
3.3 Meta分析结果讨论 |
3.4 异质性讨论 |
3.5 发表偏倚讨论 |
3.6 敏感性讨论 |
3.7 用药特点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VVC的疗效观察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立项依据 |
4.2 祖国医学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认识 |
4.3 对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探讨 |
4.4 对扶正抗菌汤的方药分析 |
4.5 西医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认识 |
4.6 结果分析与探讨 |
4.7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带下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组 |
2.3 对照组 |
2.4 生活调摄 |
2.5 治疗疗程 |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脱落病例 |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4.3 疼痛评分 |
4.4 治疗病程对比 |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4.6 生活质量评分 |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4.8 补体C3、C4的检测 |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5 讨论 |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疼痛评分 |
6.2 治疗病程对比 |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6.4 生活质量评分 |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教育经历 |
科研及工作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基于偏序结构图理论的知识发现方法 |
1.1 偏序结构 |
1.1.1 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 |
1.2 基于属性(对象)偏序结构图表示的知识发现方法 |
1.2.1 偏序结构图中的集群结构关系 |
1.2.2 偏序结构图中的子集群结构关系 |
1.2.3 偏序结构图中的支路模式 |
1.2.4 偏序结构图中节点之间的关系 |
1.3 基于偏序结构图表示的中药方剂配伍 |
1.4 归纳基于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方法 |
1.5 研究结果 |
1.6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研究陈伯坛《读过伤寒论》中的医案 |
2.1 陈伯坛的生平简介 |
2.2 研究目的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
2.3 研究成果 |
2.3.1 分析偏序结构图 |
2.3.2 陈氏旨于仲景以“方证相应”的依据 |
2.3.3 背景图 |
2.3.4 图解 |
2.3.5 其它方证证治特点 |
2.4 属性偏序结构图表达附子为普遍性强,重视证据 |
2.4.1 辨证宜确,用药宜足,应重不重,反受其害的学术思想 |
2.4.2 参考仲景应用附子的最大数量 |
2.4.3 参考火神派擅于姜附大剂 |
2.5 探析 |
2.5.1 风引汤 |
2.5.2 历节病 |
2.5.3 白通汤 |
2.5.4 鉴别白通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组成和病机 |
2.6 研究结果 |
2.7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属性偏序原理研究呕吐治疗规律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成果 |
3.3.1 经方治疗呕吐方证规律知识发现 |
3.4 研究结果 |
3.4.1 “证”是辨治的重要依据 |
3.5 相关图表 |
3.6 讨论陈伯坛使用重剂 |
3.6.1 陈伯坛用重剂大建中汤,重剂龙胆泻肝汤,重剂真武汤 |
3.6.2 急病的辨治 |
3.6.3 用附子的法度—与火神派为鉴别 |
3.7 《读过金匮卷十九》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的偏序结构病-症状图 |
第四章 基于属性偏序原研究理易巨荪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
4.1 岭南名医易巨荪的生平简介 |
4.2 易巨荪治疗脾胃病基于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法 |
4.2.1 易巨荪病证方药偏序结构图见图12 |
4.2.2 偏序结构图12病证方药图解 |
4.2.3 从偏序结构图发现易巨荪在治疗脾胃病的用方重点 |
4.4 研究结果 |
4.4.1 “扶阳祛邪,保胃气,存津液”是易居荪的学术思想 |
4.4.2 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方式揭示易巨荪医案中的学术经验 |
4.5 小结 |
4.6 图13解:脾胃病-方属性偏序结构图 |
4.6.1 脾胃病用经方的治疗规律 |
4.6.2 脾胃病的其它方证证治特点 |
4.6.3 小结 |
5.1 黎庇留生平 |
5.2 《集中医案》辨治脾胃病方-症状属性偏序结构图中的学术思想 |
5.2.1 目的 |
5.2.2 方法 |
5.2.3 成果 |
5.2.4 小结 |
5.3 偏序结构图14的知识发现法 |
5.3.1 经方治疗脾胃方证规律知识发现 |
5.3.2 形式背景的最大共有属性为研究的对象 |
5.3.3 第2层子节点是:呕吐,便秘,纳差,热不退,渴等 |
5.3.4 “呕吐”的子类最多,其次为“便秘”“纳差”等为鉴别点 |
5.3.5 脾胃病呕吐方剂治疗规律 |
5.4 结论 |
第六章 讨论 |
第七章 偏序结构图理论基础 |
6.1 基于偏序结构理论,可视化治疗规律和规则新知识 |
6.2 建立数据库 |
6.3 偏序结构图的生成过程 |
6.3.1 数据输入和预处理: |
6.4 探析偏序理论结构图,结出隐含的学术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含黄芩方剂治疗神志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含黄芩方剂治疗神志病概要 |
一、神志与神志病的概念 |
(一) 神志 |
(二) 神志病 |
1. 源流 |
2. 分类 |
2.1 神志失常类神志病 |
2.2 神志失和类神志病 |
2.3 情志失和类神志病 |
2.4 形神失和类神志病 |
2.5 妇人神志异常疾病 |
2.6 小儿神志异常 |
2.7 其他 |
二、古代医籍中有关含黄芩方剂治疗神志病之记载 |
三、现代含黄芩方治疗神志病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 |
(一) 含黄芩方临床应用 |
1. 不寐 |
2. 癫痫狂病 |
3. 郁病 |
4. 妇女经期、更年期神志异常 |
5. 心悸 |
(二) 黄芩及其主要成分与含黄芩方的实验研究 |
1. 抗抑郁 |
2. 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
3. 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 |
4. 抗癫痫 |
5. 改善帕金森模型动物的异常行为 |
6. 改善睡眠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
研究一 含黄芬治疗神志病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资料收集与整理 |
1. 方剂来源 |
2. 方剂筛选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资料规范 |
(二) 数据挖掘方法 |
1. 频数统计 |
2. 关联规则分析 |
3. 复杂网络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一) 历代方剂数量 |
(二) 主治病证 |
1. 疾病 |
2. 证素 |
2.1 病性 |
2.2 病位 |
3. 症征(症状和舌脉) |
3.1 频数统计 |
3.2 关联规则分析 |
4. 病-症之间的关系 |
4.1 病-症网络静态指标 |
4.2 病-症k-shell分析 |
4.3 病-症社团划分 |
5. 证素-症征之间的关系 |
5.1 证素-症征网络静态指标 |
5.2 证素-症征k-shell分析 |
5.3 证素-症征社团划分 |
5.4 病位-症征分析 |
(三) 配伍方法 |
1. 频数统计 |
1.1 单味药 |
1.2 药物类别 |
2. 关联规则分析 |
2.1 两药组合 |
2.2 三药组合 |
(四) 证候与药物的关系 |
1. 药-症关联规则分析 |
1.1 高频单味药与常见症征的关联 |
1.2 两药组合与常见症征的关联 |
1.3 两药组合与常见证候群的关联 |
2. 药-症复杂网络分析 |
2.1 药-症网络静态指标 |
2.2 药-症节点重要性分析 |
2.3 药-症k-shell分析 |
2.4 药-症社团划分 |
三、小结 |
(一) 病证特点 |
1. 主治疾病17种,主要有烦躁、狂病、痫病、不寐 |
2. 病性以火热为主,其次是风,痰饮亦可为患 |
3. 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胆、脾胃、肺密切相关 |
4. 主要症征与证素 |
(二) 配伍方法 |
1. 常用单味药 |
2. 常用药物类别 |
3. 常用两药组合 |
4. 常用三药组合 |
5. 常用多药组合(组成药物在三味以上) |
5.1 组合一:小续命汤类 |
5.2 组合二:安神镇心琥珀丸类 |
5.3 组合三:黄芩清肺汤类 |
5.4 组合四:泻心汤合黄连解毒汤类 |
5.5 组合五:小柴胡汤类 |
5.6 组合六:逍遥散类 |
5.7 组合七:增液汤类 |
(三) 证候与药物的关系 |
1. 主要症状与单味药、两药组合的关联 |
2. 常用两药组合与证候群的关联 |
(四) 神志病证候与遣方用药的关系 |
1. 烦躁 |
2. 狂病 |
3. 痫病 |
4. 不寐 |
5. 心悸 |
6. 眩晕 |
7. 怒病 |
8. 郁病及其相关病证 |
9. 中风后神志异常 |
10.妊娠神志异常 |
11. 产后神志异常 |
12. 经期神志异常 |
13. 小儿惊风 |
14. 小儿夜啼 |
15. 多寐 |
四、讨论 |
(一) 方证病机特点 |
1. 主脏在心,常及肝胆,多部位罹病 |
2. 邪实为主,或有正虚,症情复杂 |
3. 热证居多,还常见风、痰、气滞等多重因素 |
3.1 病性以火热为主,常兼夹毒、实 |
3.2 其次为风,有内外之别 |
3.3 痰饮亦可为患 |
3.4 兼有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常见气滞、气逆 |
(二) 配伍特点 |
1. 主要配伍方法 |
1.1 配伍清热药,偏重清热泻火,常用栀子 |
1.2 配伍补益药,偏重补气,常用人参 |
1.3 配伍解表药,取其多重功效,常用柴胡、防风 |
2. 次要配伍方法 |
2.1 化痰为辅,常用半夏 |
2.2 利水渗湿为辅,常用茯苓 |
2.3 安神为辅,常用茯神 |
(三) 与黄芩配伍的常用单味药及组合 |
1. 常用单味药 |
1.1 配伍大黄泻热通便、清热凉血、以下为清 |
1.2 配伍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清心除烦安神 |
1.3 配伍茯苓健脾止泻、渗湿化痰、宁心安神 |
1.4 配伍柴胡和解少阳、透散郁热、清退虚热 |
1.5 配伍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1.6 配伍白芍缓急止痛、养血柔肝、清热安胎 |
1.7 配伍当归滋阴养血 |
1.8 配伍防风疏肝和脾、散邪祛风、升举阳气 |
1.9 配伍川芎化瘀止痛、活血行气 |
1.10 配伍升麻轻清宣散透邪外出、升提清阳扶助正气 |
1.11 配伍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1.12 配伍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2. 常用组合 |
2.1 黄连解毒汤类 |
2.2 痛泻要方类 |
2.3 八珍汤类 |
2.4 人参麦冬汤类 |
2.5 二陈汤类 |
2.6 小续命汤类 |
2.7 安神镇心琥珀丸类 |
2.8 黄芩清肺汤类 |
2.9 泻心汤合黄连解毒汤类 |
2.10 小柴胡汤类 |
2.11 逍遥散类 |
2.12 增液汤类 |
(四) 黄芩在方剂中的作用和地位 |
1. 作用 |
1.1 清热泻火、解毒燥湿以治主病主证 |
1.2 清热凉血、清热安胎、泻火解毒以治伴随症状 |
1.3 防邪郁化火 |
2. 地位 |
研究二 含黄芩治疗郁病及其相关病证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资料收集与整理 |
1. 方剂来源 |
2. 方剂筛选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资料规范 |
(二) 数据挖掘方法 |
1. 频数统计 |
2. 关联规则分析 |
3. 复杂网络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一) 古代文献 |
1. 历代方剂数量 |
2. 主治病证 |
2.1 疾病 |
2.2 证素 |
2.3 症状 |
2.4 证素-症状之间的关系 |
3. 配伍方法 |
3.1 频数统计 |
3.2 关联规则分析 |
4. 证候与药物的关系 |
4.1 药-症关联规则分析 |
4.2 药-症复杂网络分析 |
(二) 现代文献 |
1. 主治病证 |
1.1 疾病 |
1.2 证型与证素 |
1.3 症征(症状和舌脉) |
1.4 证素-症征之间的关系 |
2. 配伍方法 |
2.1 频数统计 |
2.2 关联规则分析 |
3. 证候与药物的关系 |
3.1 药-症关联规则分析 |
3.2 药-症复杂网络分析 |
三、小结 |
(一) 古代文献 |
1. 病证特点 |
1.1 证素 |
1.2 症状 |
1.3 主要症状与证素 |
2. 配伍方法 |
2.1 常用单味药 |
2.2 常用药物类别 |
2.3 常用两药组合 |
2.4 常用三药组合 |
2.5 常用多药组合 |
3. 证候与药物的关系 |
3.1 症状与单味药、两药组合的关联 |
3.2 常用两药组合与证候群的关联 |
(二) 现代文献 |
1. 病证特点 |
1.1 证素 |
1.2 症征 |
1.3 主要症征与证素 |
2. 配伍方法 |
2.1 常用单味药 |
2.2 常用药物类别 |
2.3 常用两药组合 |
2.4 常用三药组合 |
2.5 常用多药组合 |
3. 证候与药物的关系 |
3.1 症征与单味药、两药组合的关联 |
3.2 常用两药组合与证候群的关联 |
四、讨论 |
(一) 古代文献中含黄芩方的主治、配伍特点及代表方 |
1. 方证病机特点 |
1.1 主脏在肝,还涉及心、大肠、胃 |
1.2 邪实为主,常见气滞、痰、火热,兼有正虚 |
2. 配伍特点 |
2.1 主要配伍方法 |
2.2 次要配伍方法 |
3. 与黄芩配伍的常用组合 |
3.1 四物汤类 |
3.2 二陈汤类 |
3.3 黄连解毒汤类 |
3.4 小柴胡汤类 |
3.5 越鞠丸类 |
3.6 秘传木香化气汤类 |
3.7 加味归芍汤类 |
(二) 现代文献中含黄芩方的主治、配伍特点及代表方 |
1. 方证病机特点 |
1.1 主脏在肝,还涉及心、脾、胆、胃 |
1.2 邪实为主,常见气滞、火热、痰,兼有正虚 |
2. 配伍特点 |
2.1 主要配伍方法 |
2.2 次要配伍方法 |
3. 与黄芩配伍的常用组合 |
3.1 越鞠丸类 |
3.2 龙胆泻肝汤类 |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温胆汤类 |
(三) 古今对比 |
1. 方证病机特点 |
1.1 病机 |
1.2 症征 |
2. 配伍特点 |
2.1 均以配伍理气药、补益药为主,以配伍化痰药、清热药为辅 |
2.2 古代重补血,其次理气 |
2.3 现代重理气,其次补气补血,还重安神 |
3. 与黄芩配伍的常用组合 |
3.1 以越鞠丸为基础 |
3.2 以小柴胡汤为基础,现代重安神,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3.3 以二陈汤为基础,现代重清热,常用温胆汤 |
(四) 黄芩在治疗郁病及其相关病证方剂中的作用 |
1. 清热泻火以解郁除烦 |
2. 和解枢机以调畅情志 |
3. 未雨绸缪以防邪郁化火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一) 抑郁症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再生障碍假说 |
(二) TGFβ-Smad2/3-Nedd9通路与抑郁症 |
(三) 黄芩的抗抑郁作用 |
二、黄芩及黄芩苷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 黄芩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和设备 |
1.4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模型的建立 |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行为学测试 |
2.4 Western blotting |
2.5 免疫组化 |
2.6 尼氏染色 |
2.7 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黄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体重的影响 |
3.2 黄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糖水偏好率的影响 |
3.3 黄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自发活动的影响 |
3.4 黄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
3.5 黄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
3.6 黄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3.7 黄芩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迁移、分化和成熟的影响 |
3.8 黄芩对TGFβ3-Smad2/3-Nedd9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二) 黄芩苷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三) 小结 |
(四)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古代不寐方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研究现状 |
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关于不寐的概念与机理 |
1、不寐概念的讨论 |
1.1 不寐名称的历代变革 |
1.2 关于概念的规范化问题讨论 |
2.历代医家对不寐机理的认识 |
2.1 先秦两汉时期 |
2.2 两晋至五代时期 |
2.3 宋元时期 |
2.4 明清时期 |
二、历代不寐方文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 |
1.文献收集 |
1.1 收集对象 |
1.2 不寐方收录的标准 |
2.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
2.1 不寐方的数目统计与分析 |
2.2 不寐方所涉及证型统计与分析 |
2.3 不寐方不同证型所涉及的方剂统计与分析 |
2.4 高频代表方剂的用药规律统计与分析 |
三、笔者临诊跟师医案统计与分析 |
1.跟师医案收集整理 |
2.跟师医案相关数据统计 |
3.跟师医案数据统计及分析 |
3.1 临诊不寐医案证型统计及分析 |
3.2 临诊不寐医案涉及方剂数目分析 |
3.3 临诊不寐医案常用药物统计分析 |
四、讨论 |
1.不寐治疗应注重三因制宜 |
2.关于不寐方药应用的讨论 |
3.关于温胆汤治疗不寐的讨论 |
4.关于阳虚不寐的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录1:历代不寐方文献资料 |
附录2:临床跟师医案纪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研究概况 |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
二、PCOS病因学研究 |
三、IL-6/JAK/STAT3信号通路 |
四、Leptin/JAK2/STAT3信号通路 |
五、Leptin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
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表型 |
七、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
八、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典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中医对闭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现代中医医家对于PCOS的论述 |
第三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及相关研究进展 |
一、加减龙胆泻肝汤的来源及主治病证 |
二、龙胆泻肝汤对于PCOS的治疗进展 |
三、加减龙胆泻肝汤及主要化学成分的机理研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资料研究 |
第一节 PCOS患者表型、证型及慢性炎性因子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分析标准 |
三、临床资料采集与分析 |
四、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五、数据统计 |
六、实验结果 |
七、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大鼠体重及卵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大鼠性激素水平、代谢水平及慢性炎性因子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第三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JAK2-STAT3信号通路及IL-6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传承现状 |
1.1.1 传承内容 |
1.1.2 传承方法 |
1.2 李可老中医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 |
1.2.1 生平简介 |
1.2.2 着作 |
1.2.3 人文精神 |
1.2.4 学术思想 |
1.3 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
第二章 知识发现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筛选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收集结果 |
2.4 数据规范化 |
2.5 数据录入 |
2.6 数据质量控制 |
2.7 偏序统计图结果分析 |
2.7.1 症状体征分析 |
2.7.2 疾病分析 |
2.7.3 证型分析 |
2.7.4 方剂分析 |
2.7.5 药物分析 |
第三章 知识发现小结 |
3.1 知识发现结论归纳 |
3.1.1 辨证经验 |
3.1.2 治疗经验 |
3.1.3 方剂经验 |
3.1.4 用药经验 |
3.2 对李可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
3.2.1 各科疾病巧辨证 |
3.2.2 大剂扶阳非常态 |
3.2.3 最常使用姜枣草 |
3.2.4 治疗方法多样化 |
3.2.5 热象须防虚与寒 |
3.2.6 清热通腑亦大胆 |
3.2.7 阴虚火燔引火治 |
3.2.8 重视祛瘀善活血 |
3.2.9 善用虫药疗顽疾 |
第四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评述 |
4.1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
4.2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 |
4.2.1 方法步骤 |
4.2.2 方法特色 |
4.3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展望 |
4.3.1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
4.3.2 文献医案整理分析 |
4.3.3 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
4.3.4 新药研发与处方筛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赖荣年医师简介及其学术思想的特点 |
第一节 赖荣年医师简介 |
第二节 赖荣年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
一、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中医实证医学 |
二、不孕不育着重在“治气”强调“治肾水之上源”主张“经期用药 |
第二部分 赖荣年医师治疗不育不孕症学术思想 |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依中医五藏五行理论及临床生理学表现判断西药的属性并重新思考西医药物在中医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 |
第二节 免疫性不孕重视“外感”治疗 |
第三节 不孕症调经辩证的关键问题 |
第四节 风冷客于胞中合并外感残存的妇科诸疾之辨证思维 |
第三部分 赖荣年医师不孕不育症治疗案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
第一节 原发性不孕 |
第二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
一、子宫内膜膜异位症病理 |
二、子宫内膜膜异位症发生原因 |
三、子宫内膜膜异位症诊断 |
四、子宫内膜膜异位症治疗 |
第三节 早期卵巢衰竭不孕 |
一、早期卵巢衰竭不孕病理 |
二、卵巢早期衰竭发生原因 |
三、早期卵巢衰竭不孕治疗 |
第四节 多囊性卵巢不孕 |
一、多囊性卵巢病理 |
二、多囊性卵巢原因 |
三、多囊性卵巢治疗-中西医整合疗法 |
第五节 慢性反复性白带不孕症 |
第六节 卵巢过度刺激症候群(OHSS) |
一、卵巢过度刺激症的定义 |
二、卵巢过度刺激症的临床表现 |
三、卵巢过度刺激症的西医病理机转 |
第七节 免疫异常导致习惯性流产不孕症 |
一、免疫性不孕的形成 |
二、运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诊断免疫性不孕 |
三、免疫性不孕采用中、西医整合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附:36例肝胆湿热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龙胆泻肝汤对带状疱疹的系统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蛇串疮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及方案设计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本课题国内外目前研究状况(文献综述) |
一、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二、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四、龙胆泻肝汤治糖尿病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龙胆泻肝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经验举隅[J]. 鲁义,陈陈燕,刘栋,尧新华. 中国处方药, 2022(01)
- [2]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D]. 吴妙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D]. 张彩芳(Teo Chye F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含黄芩方剂治疗神志病研究[D]. 章宸一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古代不寐方文献整理研究[D]. 朱俐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俊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D]. 张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D]. 潘佩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附:36例肝胆湿热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D]. 严妍.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标签:中医论文;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论文; 龙胆泻肝汤论文; 脾胃失调论文; 不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