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启示

元数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启示

一、元数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吴戈[1](2021)在《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6年达特茅斯召开的计算机科学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在人工智能的前进道路上,始终伴随着争论和质疑。人工智能在学习和识别领域确实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同样也面对着棘手的难题,比如机器翻译的出现造成了的复杂性语义难以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智能算法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的研究成为重头戏。语义问题是人工智能面对的困境之中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难题。人工智能上个世纪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遭遇的发展瓶颈表明,语义问题是限制人工智能施展拳脚的核心原因。智能机器不能实现语义内容,单纯的句法操作只是数据层面的解答,不涉及理解。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的语义实现是技术领域必须要解决的困难,而语义问题也成为哲学领域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试图在探寻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厘清语义问题的相关概念与内容,在发掘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语义问题的产生逻辑并尝试给出解决方向。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首先绪论部分主要以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研究缘由为思路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同时进一步梳理国内外针对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等内容。其次第二部分介绍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理论背景,按照智能观念的历史渊源、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以及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厘清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及语义问题进行理论背景的介绍。首先按照时间线索,分别从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以及现代计算机三个层面探讨智能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实现。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部分主要以人工智能的三种研究纲领为线索,通过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以及行为主义三种不同研究纲领的对照来发掘人工智能研究发展进路的内在逻辑。最后是论文的题眼部分,对人工智能的语义问题做出论述与厘清,分析语义问题的成因。之后是第三部分论述人工智能领域的语义探索。首先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为线索,介绍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随后梳理了机器翻译的出现和发展过程并探讨了机器翻译与语言游戏的关系。通过对自然语言处理发展过程的追溯和对机器翻译遭遇的困境讨论,厘清语言处理经历的两次转向:从自然语言处理到形式语言分析,再由形式语言分析到语义化实现。最后展现人工智能领域对语义问题的数据解答办法。第四部分对照第三部分,论述哲学界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争论。首先从哲学对语义程序的批判开始,随后对机器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机器翻译的出现以及瓶颈都对语义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最后着重以塞尔的中文屋实验为背景,分析哲学界对于语义问题的争论。数据还是理解?这是人工智能领域和哲学界对于语义问题的最大分歧。受限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思路,语义问题的解决前景似乎并不明朗。第五部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是本文针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给出的解决方向,分别从技术实现、语言学和认识神经科学的角度寻求问题的答案。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突破,普遍语义理论的构建以及系统智能观的确立,都给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方向。最后是结语部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哲学界和计算机界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不同看法源于不同学术传统造成的不同视角。我们需要哲学对智能问题和语义问题的高屋建瓴,同时也需要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脚踏实地。哲学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质疑或许在将来会被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所克服;同样哲学也许在未来对语义问题会有新的见解。无论如何语义问题既是人工智能实现突破的客观挑战也是语言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苏日娜[2](2020)在《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文中研究说明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或逻辑斯蒂,数学的一个分支,用数学方法研究的逻辑或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诞生于17世纪末,迄今为止,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数理逻辑最初是作为“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而兴起的。随后,数学的发展提出并要求解决数学的逻辑和哲学基础问题,于是数理逻辑又进一步发展成主要是“关于数学的逻辑”,并且与数学基础理论相结合,成了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应用的数学科学。1920年,随着英国着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数理逻辑的集大成者罗素(1872-1970)来华,数理逻辑正式传入中国。本文以1920-1966年间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厘清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主要科学家的贡献和中外数理逻辑交流等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其发展水平和特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分前史时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梳理数理逻辑的诞生及其各分支的发展历史。2.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数理逻辑的引介工作。分析了罗素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关于数理逻辑的探讨以及罗素《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内容与影响。围绕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着《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探讨了数理逻辑被最初引进时中国学者的态度、学术水平与传播范围等问题。搜集了早期中国学者的数理逻辑论文,介绍了他们对集合论、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基础理论3个方面的引介工作。3.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中国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以汪奠基的《逻辑与数学逻辑论》、《现代逻辑》和金岳霖的《逻辑》3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切入点,探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数理逻辑研究的方向、水平与贡献。特别探讨了各层次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数理逻辑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4.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这一时期数理逻辑界为消除科学界和大众对数理逻辑的歪曲和误解所做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分析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开展与“12年远景规划”对数理逻辑的助推作用,总结了中国学者在数理逻辑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以1952年“院系大调整”为背景,讨论了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情况。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民国时期,以傅种孙、张申府、金岳霖、汪奠基为代表的先行者们为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引介工作是谨慎的、负责的,也是先进的。他们的工作使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基础,迈出了历史性的、坚实的一步。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国内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的人屈指可数,并没有广泛和稳固的发展基础。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和具有前瞻性的成果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数理逻辑只是中学、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内容,并没有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3.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为使数理逻辑具备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中国数理逻辑学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与普及工作。20世纪五十年代,数理逻辑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数理逻辑发展已经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阶段进入专门研究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数理逻辑在逻辑演算、递归论及数理逻辑的应用等领域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尤其在逻辑演算、递归论两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4.大学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转折。1927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开设数理逻辑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接受数理逻辑教育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出国深造,师从世界知名大师学习。他们回国后,投身教育与科学研究第一线,开创了我国数理逻辑崭新的局面。5.国家政策是助推数理逻辑发展的重要动力。1956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颁布后,数学界及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相应地开展了远景规划的实施工作。数理逻辑界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构建了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新格局。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孔祥雯[4](2019)在《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基础”是数学学科的大本大宗,数学知识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因而数学基础的研究至关重要。集合论中悖论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数学基础危机的爆发,产生了持续已久的数学基础争论。因此,解决数学基础危机,找寻一个合适的数学基础就成为了数学哲学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构主义作为二十世纪数学哲学的研究趋势,与范畴论结合产生了范畴结构主义的研究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为数学基础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本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论述了范畴论作为数学基础的可行性。第一章指出了包括朴素集合论、公理化集合论以及三大数学流派这些数学基础进路的困境,再通过强调数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研究趋势,表明了数学基础研究的结构主义转向,最后指明了由范畴结构主义导出的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第二章剖析了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理论内涵,沿着“数学——结构——范畴”的路线阐述了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解释路径,具体探讨了数学的本质,范畴论对数学结构的阐释以及范畴论数学基础的意义建构。第三章对数学哲学家提议的ETCS公理系统与CCAF公理系统进行了语境分析。首先明晰了范畴与语境之间的共通性,再从历史的、社会的、学术的、心理的等非语言层面与语形、语义及语用的语言层面解读如何从两个公理系统中构建数学整体。第四章辨析了范畴论数学基础面临的挑战与质疑,主要就范畴论是否预设了集合论的相关概念,范畴论的公理系统是否断言了存在,基础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有力的辩护。第五章从整体出发对范畴论数学基础进行了综合考察,首先探讨了范畴论作为数学基础的自主性,继而论证了范畴论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数学基础,最后聚焦于范畴论数学基础相对于集合论数学基础的研究优势。第六章从对数学哲学研究的推进,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以及对语境分析方法的应用这些方面具体分析了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研究意义。结束语回顾了对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的整体阐述,肯定了该基础进路的研究价值,并展望了数学哲学在未来的发展。综上,本论文针对数学基础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进路,阐述了范畴论作为数学基础的解释路径,并结合语境分析方法对确定的范畴论公理系统进行了解析,同时指出了一些数学哲学家对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质疑甚或反对,并在对范畴论数学基础进行辩护的过程中,促使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进路得到了更详尽的诠释。再通过对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综合考察,又进一步丰富了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进路的合理性,最后在多重视角下分析了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研究意义。

陈自富[5](2017)在《研究纲领冲突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史:解释与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通常被认为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在控制论、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下,诞生于上世纪二战后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经过多次激烈争论和起伏之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开始形成若干不仅相互竞争,而且相互补充的研究纲领,同时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机器人等相近学科分化开来,成为新世纪以来的前瞻性重要交叉学科——智能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这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国内尚无专业的科学史学者运用科学编史学的理论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国外已有的人工智能史,也主要是以面向大众的非专业性普及读物出现,或者是零散的口述记录史,或者只是作为二级学科穿插在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的历史描述中出现。虽然目前在技术史的研究中,对计算机科学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着作,但一般偏于硬件和程序设计语言较多,对于人工智能这门分支学科,由于其脉络复杂,往往穿插在软件史中描述,偏重于实际的经验性问题,对其和心灵哲学、认识论、心理学的互动关系往往语焉不详。因此,本文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基础,首先在一种理论多元论视角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完整的内部历史重建,在这种重建过程中,将作为工程的人工智能发展为核心,视其为经验探索的历史,同时又在理解和实现智能的这个任务背景下,将其内部纲领的竞争和解释与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考察,从而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工作者提供方法论上兼顾概念分析和经验实证传统的一种研究视角,避免这门学科和认知心理学、哲学的割裂。并通过分析研究纲领竞争中可能的问题转换,为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的内部历史脉络和动力机制提供科学解释。其次在学科外部考虑商业、军事和国家竞争方面的需求对人工智能内部研究历史的影响,以及在互联网、普适计算等技术环境变革的驱动下,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导向的变化。鉴于人工智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巨大,对人类和人工智能这样高度发展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挑战,人类面临着是否发展和如何发展人工智能的困难选择。因此本文尝试对人工智能从技术解释学的立场进行哲学反思,在这种反思中明确这门学科在理论研究上虽然尚未成熟,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却已经足以产生具有巨大影响的社会效应,人类不能因为其理论上的不成熟,而放弃对技术应用的目的、范围的控制和警惕,而应该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内部技术路径上选择选择智能增强,在外部应用场景方面选择人机共生,同时通过技术民主化让不同群体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设计进程,最终达成促进人类福祉的目的。本文共分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人工智能发展历史问题的意义,以及当前国内外人工智能历史研究的现状,并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提出了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对人工智能史上的三种研究纲领进行了介绍,并就它们的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续的叙述进行铺垫。第三章到第五章主要是从内史的角度来描述人工智能历史。第三章总结了人工智能诞生之前的四个方面的思想传统,包括数学及形式化的布尔传统、计算机方面的巴贝奇传统、控制论传统和心理学传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则按照时间顺序,对这门学科发展的里程碑、关键研究项目、主要成就进行了初步介绍,为后续分析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第六章对人工智能历史上若干次关键的争论或批判进行回顾,在阅读和分析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描述学科内部不同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以及学科内外部之间的论战,然后对这些争论从研究纲领的目标、实现路径、基本信念和假设、相关的心灵哲学问题等方面进行历史考察和详细分析,为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的历史提供一种相对完整的科学解释。第七章主要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问题转换角度出发,对上一章中介绍的人工智能史上的重要争论进行考察,分析争论中所涉及的理论或经验反常,是否以及如何构成了纲领退化与进化的问题转换,从而初步揭示了人工智能史上理论发展的动力机制。第八章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外部环境变化来解释学科内部研究纲领竞争中的问题,包括商业、军事和国家竞争因素,以及互联网、普适计算等外部技术环境。第九章则是运用技术批判理论、技术正文等技术解释学思想,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哲学反思,尝试建立对这门技术的人文理解,为人类在如何选择技术发展道路的困境中,提供一个涵盖技术、社会和人文视角的更全面的指引。第十章作为结论,是在总结上述各章观点的基础上,评估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其设定目标的差距,提出这门学科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建议人类当前应选择基于人机共生的智能增强道路,并通过技术民主化的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促进社会福祉中发挥重大作用。

徐愚[6](2016)在《机器与语言 ——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探寻》文中认为“人工智能”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对未知的挑战、对未来的期许,与此同时也充斥了无休止的争论与困惑。始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的人工智能,至今已经走过整整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人工智能在诞生之初的朝阳中迅速发展,但却很快在唏嘘和质疑中陷入寒冬之中,几经辉煌几经沉浮,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又面临着棘手的难题。在2010年至2015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计算能力的突破、智能算法的精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的兴起,人工智能研究再次走到舞台中心,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即便如此,人工智能面临的困难却似乎并未减少。在人工智能面临的众多难题之中,最受哲学家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具有获取语义能力的可能性。哲学家在评述人工智能发展在一定时期所遭遇到的困境时就曾表示,之所以人工智能发展止步不前,或者说根本无法摆脱内在桎梏,其原因在于机器只能进行句法操作,而无法实现语义内容。符号机器的语义实现已经成为限制人工智能理论以及研究的一个瓶颈,语义问题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中难以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理论难题。本文以“机器与语言”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重点探寻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中语义问题的渊源、萌芽和突显,其目的在于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人工智能研究中抽离出来,强调语义问题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源起;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综述;以及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第二章,智能的追寻:人工智能的理论背景。本章主要从历史渊源、研究纲领和概念分析三个角度对人工智能展开理论基础的梳理。从历史渊源的角度,首先探讨了古希腊的关于智能的自然观念,其次分析了近代哲学对智能的哲学争辩,最后梳理了自古以来关于智能的计算实现。从研究纲领的角度,以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三种流派——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以及行为主义。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评述了人工智能的强弱之分,并从认识论的角度列举了对于人工智能的观点,最后将人工智能逐个与认知科学、人工生命和信息哲学作出概念厘清。第三章,萌芽与进展:早期人工智能的语义探索。在第一节中,从大卫·希尔伯特及其判定问题谈起,进而谈到艾伦·图灵及其停机问题,最后对图灵测试做出一番评述。在第二节中,梳理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乔姆斯基语言学的演变过程。通过追溯和讨论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研究的早期发展以及遭遇到的困境,逐步理清语言分析研究所经历的从自然化分析到形式化分析,再从形式化分析到语义化分析的两次转向过程,而这两次语言分析的转向过程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意义和影响可以说是根本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第四章,质疑与反思: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哲学先驱。本章主要分析休伯特·德雷福斯与约翰·塞尔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批判。德雷福斯在《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中对马文·明斯基的《语义信息处理》一书提到的几种语义程序进行了逐一批驳。塞尔在《心灵、大脑与程序》中提出“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的语义问题,引发了众多争论,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五章,语言学中的语义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义学在符号学三分法中的位置,以及语形学、语义学与语用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自然语言与思维语言的关系。第六章,结语。从三个问题入手整理对于人工智能的观点,首先认为“人机大战”的意义是为之后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营造新环境、拓展新空间、开辟新领域。其次,语言一直是智能的核心,语义问题是人工智能前进道路上本不可避免且须迎头面对的困难。如今,在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工智能语义问题或者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加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最后,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看法取决于不同的视角,并受限于对智能和语义的哲学思想。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探索和思考中,我们需要有极目远望的勇气,不为未知而惶恐;又需要有脚踏实地的信念,不为前路漫漫而忧愁。可以想见,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将有何种精彩又惊人的表现和发展;可以想见,人工智能哲学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将引领何种幽深又现实的争论和思潮。

罗西[7](2015)在《哥德尔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文中提出当我们论及库尔特·哥德尔其人在逻辑学中的地位时,我们往往认为他是与亚里士多德以及莱布尼茨相齐名的人物。他的两条不完全性定理的提出,不仅对数学界和逻辑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两条不完全定理本身所带来的方法论启示也可以延伸到除逻辑学和数学之外的领域,甚至可以改变我们对整个科学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除此之外,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启示在与此定理相关联的哲学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学界和逻辑学界的研究者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大多关注他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他是个天才的数学家、杰出的逻辑学家和深奥的思想者。但由于哥德尔本人性格的孤僻偏执,人们对他生平的了解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他的评价。因此,本文拟从库尔特·哥德尔杰出的学术生平出发,通过概述他研究生涯的两个时期,从而引出他在数学史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即两条不完全性定理的内容,叙述定理的研究背景,并给出定理的详细证明过程,讨论两条定理在数学上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对数学基础研究的哲学启示,并由此延伸探讨定理在中国传统文化、唯物辩证法、司法原则等方面的方法论意义。

赵建华,刘宁[8](2010)在《从计算机图灵奖分析计算机领域科学技术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图灵奖是计算机界的最高荣誉,有"计算机诺贝尔奖"之称。根据1966年2009年历届图灵奖获奖者的相关统计资料,从获奖内容、创新角度、研究领域、年龄分布、兴趣爱好等方面对图灵奖获得者进行分析。认为图灵奖注重原始理论创新和学科交叉,具有科研优势积累现象和中青年现象,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最后,为计算机科技者进行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一些建议。

刘大为,孙明湘[9](2009)在《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心灵与机器”的关系问题》文中提出一些文献在阐述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过程时,对一些技术细节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容易使人误解,因此需要对证明过程中ω一致性、系统外证明、元语句可表达性等作出强调。通过系统外证明的启示,分析了由哥德尔定理引起的有关心灵与机器(计算机)关系的争论,得出心灵优于所有目前原理计算机的论点。

杨鹏[10](2006)在《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形式化建模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研究和建立满足下一代网络发展需求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为研究出发点,重点展开了关于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形式化建模的相关研究。论文首先对网络体系结构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宏观剖析,提出了对整个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具有普适意义的“网络体系结构认知框架”,并对传统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评述。着重对互联网体系结构进行了关注,采用从矛盾分析入手的方法对以互联网体系结构为代表的传统网络体系结构的优劣利弊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对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总结近年来研究界在改造传统网络体系结构和探索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等方面的种种努力,全面分析了在研究满足下一代网络发展需求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时所需考虑的种种因素,并对下一代网络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需求目标,并研究提出了与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需求目标相适应的若干体系结构设计原则,在这些设计原则的指导之下,从宏观角度入手研究并建立起了满足下一代网络发展需求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INSA参考模型。论文还重点关注了新一代网络体结构的形式化建模问题。分析了对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进行形式化建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对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进行形式化建模具有指导意义的“INSA形式化建模框架”,研究并归纳出了若干形式化建模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对相关形式化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选取。在此基础上,借助于CSP理论上完备、形式上简洁、概念和符号清晰易懂等特点,以及它在分布并发系统描述方面的天然优势,以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INSA参考模型的构件化思想和全方位交互观点作为建模基础,研究并建立起了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INSA抽象形式化模型,并对该抽象形式化模型的相关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还在INSA抽象形式化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了软件体系结构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将新一代网络体结构的形式化建模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提出了一种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描述语言INSADL。论文对INSADL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特色、INSADL语法的类EBNF定义、INSADL主要语法单位等进行了介绍,并且探讨了基于INSADL的网络体系结构分析与检查等内容。最后论文还关注了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形式化建模技术的应用,将前面提出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描述语言INSADL在典型网络体系结构实例的形式化建模、以及分布式流媒体服务DSMS的体系结构建模、规约和分析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实际应用。前一方面主要以传统的OSI网络体系结构和近年来正日渐成为计算机网络研究热点的Web Service体系结构这两个典型网络体系结构实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介绍了对它们所进行的INSADL形式化建模研究。后一方面主要以我们依据OMG音/视频流规范自主开发实现的分布式流媒体服务DSMS为例,介绍了在分布式流媒体服务DSMS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对分布式流媒体服务体系结构所进行的INSADL建模、规约和分析等研究。论文对于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形式化建模的研究,为下一代网络及其相应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相关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元数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数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研究缘由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人工智能的语义问题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点
第2章 人工智能及语义问题的理论背景
    2.1 智能观念的产生发展与实现
        2.1.1 古希腊观念缘起
        2.1.2 近代哲学的思辨
        2.1.3 现代计算机的实现
    2.2 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及相关领域
        2.2.1 人工智能的研究纲领
        2.2.2 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
    2.3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厘清
        2.3.1 “语义”的辨析
        2.3.2 语义问题的哲学成因
        2.3.3 语义问题的技术困境
第3章 人工智能领域的语义探索
    3.1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3.1.1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及应用
        3.1.2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
        3.1.3 自然语言处理的局限性
    3.2 机器翻译的出现和发展
        3.2.1 机器翻译的出现
        3.2.2 神经机器翻译
        3.2.3 机器翻译与语言游戏
    3.3 人工智能对语义问题的数据解答
第4章 语义问题的争论:数据还是理解?
    4.1 哲学对语义程序批判的开始
    4.2 机器翻译的哲学困境
        4.2.1 数据能否实现理解
        4.2.2 现实世界语境的缺失
    4.3 中文屋实验:哲学家的争论
        4.3.1 “中文屋”思想实验
        4.3.2 基于“中文屋实验”的思考
第5章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思路
    5.1 自然语言处理的突破
        5.1.1 篇章语境理解
        5.1.2 动态语义分析
        5.1.3 综合语义知识库
    5.2 普遍语义理论的构建
    5.3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系统智能观
        5.3.1 思维的形式模拟
        5.3.2 树立系统智能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理逻辑发展史概述
    2.1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
        2.1.1 古典形式逻辑发展史简述(至17 世纪末)
        2.1.2 数理逻辑诞生的科学基础与思想基础
    2.2 第一阶段
        2.2.1 数理逻辑指导思想的提出
        2.2.2 布尔代数与关系逻辑的建立
    2.3 第二阶段
        2.3.1 集合论及其悖论
        2.3.2 数学基础三大学派对数理逻辑的贡献
        2.3.3 公理集合论的创建
        2.3.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意义
        2.3.5 逻辑演算的建立与发展
    2.4 第三阶段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数理逻辑的引进
    3.1 罗素《数理逻辑》讲演及其影响
        3.1.1 《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
        3.1.2 《数理逻辑》讲演的内容及其影响
    3.2 《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
        3.2.1 《罗素算理哲学》成书背景与内容
        3.2.2 《罗素算理哲学》引起的学术争论
    3.3 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3.3.1 张申府生平
        3.3.2 数理逻辑学术活动与贡献
    3.4 数理逻辑其他方面的引介
        3.4.1 集合论与数学基础的引介
        3.4.2 数理逻辑基础理论的引介
    3.5 小结
第4章 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1920-1949)
    4.1 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与《现代逻辑》
        4.1.1 《逻辑与数学逻辑论》
        4.1.2 《现代逻辑》
    4.2 金岳霖的数理逻辑贡献
        4.2.1 金岳霖生平
        4.2.2 《逻辑》及其影响
    4.3 数理逻辑教育的初步开展
        4.3.1 中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3.2 高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4 留学人员的数理逻辑学习与研究
        4.4.1 留学人员基本情况
        4.4.2 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49-1966)
    5.1 数理逻辑的宣传与普及
        5.1.1 对数理逻辑唯心主义的批判
        5.1.2 数理逻辑科学价值的宣传
    5.2 数理逻辑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5.2.1 数理逻辑领域的学术交流
        5.2.2 “12 年远景规划”中的数理逻辑
    5.3 数理逻辑各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5.3.1 理论研究成果
        5.3.2 应用研究成果
    5.4 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
        5.4.1 高等院校专门人才的培养
        5.4.2 科研机构专门人才的培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民国时期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1.1 第一代数理逻辑学家的卓越贡献
        6.1.2 数理逻辑是引介的对象,而非研究的对象
        6.1.3 数理逻辑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创新的局面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2.1 数理逻辑从教学研究相结合到专门研究的阶段
        6.2.2 国家政策助推数理逻辑的发展
        6.2.3 中国数理逻辑学家的国际影响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数学基础研究的结构主义转向
    1.1 传统数学基础进路的困境
        1.1.1 朴素集合论及其困境
        1.1.2 公理化集合论的发展及难题
    1.2 三大数学流派的挫败
        1.2.1 逻辑主义
        1.2.2 形式主义
        1.2.3 直觉主义
    1.3 数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研究趋势
        1.3.1 数学结构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3.2 先物结构主义及模态结构主义难题
        1.3.3 范畴结构主义
    1.4 小结
第二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基本涵义
    2.1 数学的本质——结构
        2.1.1 数学本质的多元分析
        2.1.2 数学结构的解释说明
        2.1.3 数学本质的结构解析
    2.2 范畴论对数学结构的阐释
        2.2.1 范畴的概念表征
        2.2.2 范畴的结构特性
        2.2.3 数学结构的理论
    2.3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意义建构
        2.3.1 诠释数学内核
        2.3.2 构建数学框架
    2.4 小结
第三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语境分析
    3.1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语境基底
        3.1.1 表述特征:整体性与动态性
        3.1.2 发展源由:内在成因及外在动因
    3.2 ETCS公理系统的语境分析
        3.2.1 ETCS公理系统的非语言分析
        3.2.2 ETCS公理系统的语言分析
    3.3 CCAF公理系统的语境分析
        3.3.1 CCAF公理系统的非语言分析
        3.3.2 CCAF公理系统的语言分析
    3.4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语境分析意义
    3.5 小结
第四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理性辩护
    4.1 对范畴论的认识
        4.1.1 概念分析
        4.1.2 全域说明
        4.1.3 内容阐述
    4.2 对公理的辨析
        4.2.1 断言
        4.2.2 公理化方法
        4.2.3 公理系统
    4.3 对数学基础的理解
        4.3.1 基础的必要性
        4.3.2 语言与基础
        4.3.3 框架与基础
    4.4 小结
第五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综合考察
    5.1 自主性论证
        5.1.1 逻辑的自主性
        5.1.2 概念的自主性
        5.1.3 辩护的自主性
    5.2 意义分析
        5.2.1 本体论的数学基础探究
        5.2.2 认识论的数学基础探究
        5.2.3 方法论的数学基础探究
    5.3 研究优势
        5.3.1 研究特点
        5.3.2 阐释的充分性
    5.4 小结
第六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研究意义
    6.1 对数学哲学研究的推进
        6.1.1 数学基础
        6.1.2 数学结构主义
    6.2 对科学研究的推动
        6.2.1 数学学科
        6.2.2 其他学科
    6.3 对语境分析方法的推广
    6.4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研究纲领冲突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史:解释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人工智能历史研究中两个重要问题的说明
        1 两种不同的人工智能观
        (1)作为技术或工程的人工智能
        (2)作为认知科学核心的人工智能
        2 关于人工智能历史分期的说明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 研究的创新点
        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人工智能中的研究纲领概述
    一、概述
    二、符号主义研究纲领
    三、联结主义研究纲领
    四、行为主义研究纲领
    五、不同研究纲领的初步比较和分析
第三章 人工智能前史的思想传统
    一、人工智能的思想传统概述
    二、布尔传统:从笛卡尔到图灵
    三、巴贝奇传统:从帕斯卡到艾肯
    四、控制论传统
    五、心理学传统
第四章 从实验室到商业应用:符号主义研究纲领主导下的人工智能发展
    一、人工智能的孕育和达特茅斯会议
    二、达特茅斯会议到第一次AI冬天
    三、AI的知识转向和商业应用
第五章 从联结主义复兴到类脑计算:多研究纲领冲突中的人工智能发展
    一、联结主义纲领的复兴
    二、行为主义纲领的出现和影响
    三、理论多元化下的人工智能研究及成就
第六章 研究纲领的冲突与竞争:对人工智能史上若干重要争论的科学解释
    一、人工智能史上的若干重要争论
        1 关于欧洲人类大脑计划的争论
        2 人工智能的批判和建议:《Daedalus》1988年人工智能专辑
        3 关于人工智能基础的辩论:《人工智能》杂志1991年第47卷
        4 早期人工智能批判:德雷福斯、ALPAC报告与莱特希尔报告
        5 眀斯基对感知机研究的批判
    二、技术科学视域下人工智能研究纲领的解释基础
    三、图灵测试、智能与理性:研究纲领中的目标差异
    四、知识与表征:不同研究纲领的路径差异
    五、计算、思维形式化和心智机械化:纲领冲突中的基本信念和假设
    六、人工智能争论中的心灵哲学问题:意识和意向性
第七章 研究纲领冲突中的问题转换和解释
    一、可错主义的认识论与技术科学中的问题转换
    二、正面启发法的胜利:关于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批判的分析
    三、工具驱动下的“上诉”:感知机批判与联结主义的复兴
    四、保护带的调整:中文屋实验和认识的自然化
    五、技术科学视野下关于研究纲领冲突的解释
第八章 研究纲领发展和竞争的外部解释
    一、人工智能发展的外部驱动:商业、军事与国家竞争
    二、互联网和普适计算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从工具机到控制机
第九章 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反思和选择
    一、“炸弹顽童”隐喻及人类选择的困境
    二、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思考
        1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2 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质的理解:军事和商业驱动的技术代码
        3 拉图尔的技术解释学思想
        4 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正本”的案例解释
    三、智能增强和人工智能:人机共生背景下的路径选择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机器与语言 ——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源起
        一、人工智能几经沉浮再成研究热点
        二、无法回避的语义困境
        三、将人工智能作为论文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综述
        一、国际人工智能哲学的发轫
        二、我国人工智能哲学进展以及认知科学建制化
    第三节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一、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二、结构安排与研究难点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智能的追寻:人工智能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追寻“智能”起源
        一、古希腊的回望:关于智能的自然观念
        二、近代的奠基:关于智能的哲学争辩
        三、计算机器的制造:关于智能的计算实现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三种研究纲领
        一、基于逻辑推理的符号主义
        二、并行加工和分布表征的联结主义
        三、注重现实模拟的行为主义
    第三节 关于“人工智能”概念的分析
        一、人工智能概念的划分
        二、人工智能概念的厘清
第三章 萌芽与进展:早期人工智能的语义探索
    第一节 以语言判定为标准的出现
        一、大卫·希尔伯特及其对判定问题的提出
        二、艾伦·图灵及其对停机问题的否定
        三、图灵测试:如何判定计算机器是否拥有智能?
    第二节 作为人工智能核心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一、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历程
        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第四章 质疑与批判: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哲学先驱
    第一节 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哲学批判的开启
        一、兰德公司的报告——《炼金术与人工智能》
        二、对《语义信息处理》中语义程序的批评
        三、意义和影响:“向一个更令人鼓舞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中文屋论证:来自哲学家的致命痛击
        一、“中文屋论证”的主要内容
        二、对“中文屋论证”的反驳与回应
        三、关于“中文屋论证”的评述与思考
第五章 语言学中的语义问题
    第一节 语义学与语形学、语用学
        一、关于“semantics”一词的辨析
        二、符号学中语形、语义、语用的三分法
        三、语义与语形、语用关系的分析
    第二节 机器与语义的思辨
        一、人工智能语义问题与语言哲学的发展
        二、语言是心智的一面镜子
        三、句法和语义的二元辨析
第六章 结语
    一、人机围棋大战,是赢,还是输?
    二、语义难题,是机遇,还是屏障?
    三、人工智能,是止步不前,还是拼命狂奔?
参考文献
致谢

(7)哥德尔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哥德尔的生平和研究
    2.1 哥德尔生平简述
    2.2 哥德尔的研究工作
3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证明
    3.1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产生的背景:一致性问题和希尔伯特纲领
        3.1.1 一致性问题
        3.1.2 希尔伯特纲领
    3.2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3.2.1 哥德尔第一不完全性定理
        3.2.2 哥德尔第二不完全性定理
    3.3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
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方法论意义
    4.1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对数学基础研究的哲学启示
    4.2 基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缺乏理性的思考
    4.3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对唯物辩证法原理证明思路的挑战
    4.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对司法原则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从计算机图灵奖分析计算机领域科学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机领域科学技术创新分析
    1.1 图灵奖是计算机领域原始理论和原始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标志
    1.2 图灵奖是计算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重要体现
    1.3 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科研优势积累现象
    1.4 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1.5 图灵奖获得者对计算机科学充满热爱
    1.6 年轻时代是计算机科技创新的辉煌期
2 图灵奖对计算机科技者进行创新的几点启示
    2.1 热爱科学研究
    2.2 注重团队合作
    2.3 注重从交叉学科选择研究方向
    2.4 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3 结论

(9)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心灵与机器”的关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证明的准备工作
    1. 个体变元x1, x2, x3…
    2. 个体常元0
    3. 函数符号S (后继函数) , + (加函数) , × (积函数)
    4. 等词=
    5. 逻辑常项? (非) , → (蕴含) , ? (全称量词)
    6. 括号 (, )
二、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及其正确理解
三、心灵与机器关系问题的探讨

(10)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形式化建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现代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问题
        1.1.2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必要性及当前研究趋势
        1.1.3 论文关注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形式化建模研究
    1.2 论文研究的目标及关键问题
        1.2.1 论文研究的目标
        1.2.2 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1.3 论文组织及内容概览
    1.4 论文主要贡献及应用价值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剖析
    2.1 网络体系结构涵义的全面认识
    2.2 传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剖析
        2.2.1 传统网络体系结构概观
        2.2.2 互联网的主要发展阶段
        2.2.3 互联网的需求目标及互联网体系结构定义
        2.2.4 互联网体系结构的若干重要设计原则
        2.2.5 现行互联网体系结构所面临的重重矛盾
        2.2.6 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
    3.1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需求目标
        3.1.1 改造传统网络体系结构和探索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的种种努力
        3.1.2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需求目标
    3.2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
    3.3 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3.3.1 INSA 参考模型的建模理念和特色
        3.3.2 相关术语及INSA 参考模型的各层
        3.3.3 INSA 参考模型的网络功能垂直分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形式化建模
    4.1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形式化建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 INSA 形式化建模框架
    4.3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形式化建模目标及理论基础
        4.3.1 INSA 形式化建模目标
        4.3.2 相关形式化理论与技术的分析及选取
    4.4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INSA 抽象形式化模型
        4.4.1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形式化建模的立论基础
        4.4.2 实体构件的抽象形式化建模
        4.4.3 交互连接件的抽象形式化建模
        4.4.4 连接装配及相容关系
        4.4.5 INSA 形式化建模图元
        4.4.6 INSA 抽象形式化模型相关性质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描述语言INSADL
    5.1 形式化描述语言及ADL 相关研究
    5.2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描述语言INSADL
        5.2.1 INSADL 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特色
        5.2.2 INSADL 语法的类EBNF 定义
        5.2.3 INSADL 主要语法单位及相关说明
        5.2.3.1 实体构件类型的INSADL 定义及说明
        5.2.3.2 交互连接件类型的INSADL 定义及说明
        5.2.3.3 端口和角色的INSADL 定义
        5.2.3.4 INSADL 中的消息定义及通道约定
        5.2.3.5 网络系统及其配置的INSADL 定义
    5.3 基于INSADL 的网络体系结构分析与检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形式化建模技术的应用
    6.1 典型体系结构实例的INSADL 建模
        6.1.1 传统OSI 体系结构的INSADL 建模
        6.1.2 Web Service 体系结构的INSADL 建模
    6.2 分布式流媒体服务体系结构的INSADL 规约及实现
        6.2.1 分布式流媒体服务简介
        6.2.2 遵从OMG 音/视频流规范的分布式流媒体服务DSMS
        6.2.3 分布式流媒体服务DSMS 体系结构的INSADL 规约
        6.2.3.1 分布式流媒体服务体系结构中的实体构件规约
        6.2.3.2 分布式流媒体服务体系结构中的交互连接件规约
        6.2.3.3 分布式流媒体服务的体系结构配置规约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7.2 未来进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的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加和正在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元数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D]. 吴戈. 吉林大学, 2021(01)
  • [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D].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D]. 孔祥雯. 山西大学, 2019(01)
  • [5]研究纲领冲突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史:解释与选择[D]. 陈自富.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机器与语言 ——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探寻[D]. 徐愚.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7]哥德尔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D]. 罗西. 浙江大学, 2015(07)
  • [8]从计算机图灵奖分析计算机领域科学技术创新[J]. 赵建华,刘宁. 价值工程, 2010(24)
  • [9]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心灵与机器”的关系问题[J]. 刘大为,孙明湘.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0]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形式化建模的研究[D]. 杨鹏. 东南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元数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