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土茯苓苷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程双,彭财英,潘玲玲,卢健,陈圣加,舒积成[1](2021)在《中药土茯苓的现代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土茯苓,用药历史悠久,为中医临床常用药,是许多常用中药复方的重要组分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土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诸多报道,然而,文献检索发现,最近未见有关土茯苓研究的综述报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土茯苓提供参考,现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作一较为系统的综述。
何源超[2](2020)在《落新妇苷C-7位精氨酸类、2-氨基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氢黄酮类化合物落新妇苷(Astilbin,缩写AB)能够抑制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毒副作用低、选择性好和不影响体液免疫的优点。但是,落新妇苷又具有较差的水溶性和较低的生物利用度的缺点。这些不足限制了其在临床上进一步的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区域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表达量增高,i NOS以L-精氨酸为底物合成非生理浓度的一氧化氮(NO),对发病区域的细胞组织造成损伤,并加重炎症反应。我们将L-精氨酸类片段、2-氨基吡啶类片段引入落新妇苷的母核中,推测其通过i NOS对这类小分子基团的“识别”,将落新妇苷富集于免疫损伤的病理区域,提高局部血药浓度。分子中的特异性基团在体内经酶水解后竞争性结合i NOS,并产生抑制作用,减缓炎症区域的病理损伤。基于此,我们合成了落新妇苷C-7位精氨酸类衍生物(AB-TR-X)和落新妇苷C-7位2-氨基吡啶类化合物(AB-TRN-X),并采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BALB/c小鼠模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研究工作一:化学合成(1)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位乙酸衍生物的合成以落新妇苷为起始原料,在乙酸酐和DMAP作用下,得到全乙酰化落新妇苷(缩写,AB-Ac),再利用落新妇苷C-7位羟基反应活性高的特点,在咪唑/苯硫酚体系下选择性脱除C-7乙酰基制得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位羟基衍生物(AB-Hy);用溴乙酸苄酯经威廉姆森醚合成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位乙酸苄酯衍生物(AB-Bn);最后,经H2,Pd/C催化氢化脱保护基得到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位乙酸苄酯衍生物(AB-TRC);四步反应总收率为23.7%。(2)AB-TRN-X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以DIC/HOBt缩合体系将2-氨基吡啶类化合物的C-2位氨基与AB-TRC的C-7位羧基进行酰化反应得到未脱保护基的产物,经叔丁醇钾/甲醇体系脱去乙酰基得到目标产物。落新妇苷C-7位2-氨基吡啶衍生物(AB-TRN-8),收率为48.2%;落新妇苷C-7位2-氨基-4-甲基吡啶衍生物(AB-TRN-9),收率为57.8%;落新妇苷C-7位2-氨基-4-乙基吡啶衍生物(AB-TRN-10),收率为41.3%;落新妇苷C-7位2-氨基-4-氟吡啶衍生物(AB-TRN-11),收率为30.8%;落新妇苷C-7位2-氨基-4-氯吡啶衍生物(AB-TRN-12),收率为34.8%;落新妇苷C-7位2-氨基-4-溴吡啶衍生物(AB-TRN-13),收率为24.9%;落新妇苷C-7位2-氨基-4-碘吡啶衍生物(AB-TRN-14),收率为29.6%。(3)AB-TR-X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以HATU/DIPEA缩合体系将氨基酸单体的α氨基与AB-TRC的C-7位羧基进行酰化反应得到未脱保护基的产物,落新妇苷C-7位L-精氨酸甲酯衍生物(AB-TR-1),收率为28%;落新妇苷C-7位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衍生物(AB-TR-2),收率为20%。采用叔丁醇钾/甲醇体系脱除AB-TR-1~2的保护基,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产物杂,且化合物极性过大,未分离到目标产物AB-TR-3~4。二、抗炎活性实验部分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是由异源小分子诱导的皮肤药物反应,ACD常作为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研究模型之一,一氧化氮(NO)在接触性皮炎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4-二硝基氟苯(DNFB)引发的接触性皮炎由T细胞介导,DNFB进入表皮角质细胞活化后形成半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LC)呈递至T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再通过淋巴循环至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表皮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诱发淋巴细胞浸润释放细胞因子,加剧炎症反应造成皮肤损害。本文通过接触性皮炎小鼠耳肿胀实验模型来验证目标化合物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效果。药理实验采用2,4-二硝基氟苯致敏和激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通过灌胃给药,以地塞米松和落新妇苷为阳性对照,耳肿胀抑制率和血清亚硝酸盐含量为评价指标。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AB-TRN-14抑制耳肿胀效果显着优于落新妇苷,与地塞米松(5mg/kg)实验组效果相当,但其对小鼠免疫器官的毒副作用显着低于地塞米松。化合物AB-TRN-8、AB-TRN-9及AB-TRN-10抑制耳肿胀效果略优于落新妇苷,AB-TRN-8、AB-TRN-9及AB-TRN-10减少体内NO生成的作用显着优于先导化合物落新妇苷。落新妇苷C-7位精氨酸衍生物(AB-TR-1)的耳肿胀抑制率与阴性对照接近,远低于落新妇苷和其他目标化合物;同时AB-TR-1实验组血清中亚硝酸盐含量远高于阴性对照和其他实验组,耳肿胀实验和血清一氧化氮指标实验结果得到相互印证。综合实验结果表明,以i NOS底物的特异性基团修饰落新妇苷的设计思想得到初步确认,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谢静[3](2020)在《土茯苓药物代谢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别以与人体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两种细胞色素酶,即CYP3A4和CYP2D6酶为靶点,以睾酮和右美沙芬作为探针底物,首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土茯苓中六种主要活性成分,即表儿茶素、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和白藜芦醇与两种酶的相互作用。体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为7.4,孵育时间为120 min,孵育温度为30℃,睾酮和右美沙芬浓度为50μM的条件下,CYP3A4和CYP2D6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18.9和36.4μM;最大反应速度Vm分别为0.02和0.20μM·min-1。白藜芦醇表现出强抑制CYP3A4酶作用,其次为黄杞苷、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表儿茶素、新落新妇苷,IC50值分别为0.44,1.32,2.63,3.03,6.13,6.51μM;新落新妇苷对CYP2D6酶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黄杞苷、表儿茶素、白藜芦醇、异落新妇苷、落新妇苷,IC50值分别为1.48,2.87,5.58,6.71,11.87,14.16μM。土茯苓六种活性成分对酶的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发现:白藜芦醇对CYP3A4酶表现出不可逆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孵育时间和白藜芦醇的浓度的增加,表现出机制性抑制作用,但是对CYP2D6酶表现出可逆性抑制作用,为CYP2D6的反竞争型抑制剂。另外五种化合物对两种酶均表现出可逆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表儿茶素分别为CYP3A4和CYP2D6酶的混合型抑制剂和反竞争型抑制剂;新落新妇苷和落新妇苷分别为CYP3A4和CYP2D6酶的非竞争型抑制剂;异落新妇苷为分别为CYP3A4和CYP2D6酶的混合型抑制剂和非竞争型抑制剂;黄杞苷分别为CYP3A4和CYP2D6酶的竞争型抑制剂和混合型抑制剂。分别以土茯苓中六种活性成分为底物,研究了两种酶对六种成分的代谢消失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杞苷表现出对CYP3A4酶的强亲和性,为CYP3A4酶的最适合底物,Km为0.79μM,其次为新落新妇苷、表儿茶素、异落新妇苷、白藜芦醇和落新妇苷,Km分别为1.38,1.39,1.59,2.01,2.37μM;表儿茶素表现出对CYP2D6酶的强亲和性,为CYP2D6酶的最适合底物,Km为1.20μM,其次为白藜芦醇、黄杞苷、新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落新妇苷,Km分别为1.30,1.86,2.14,2.84,3.84μM。黄杞苷在CYP3A4酶中代谢消失率最大,Clint值为1.42 min-1.10-2,其次为表儿茶素、异落新妇苷、白藜芦醇、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Clint分别为1.14,0.99,0.97,0.96,0.90 min-1.10-2;黄杞苷在CYP2D6酶中代谢消失率最大,Clint值为1.07 min-1.10-2,其次为异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表儿茶素、落新妇苷和白藜芦醇,Clint分别为1.05,0.93,0.83,0.78,0.76 min-1.10-2。首次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方法,分析、测定了大鼠灌胃给予土茯苓提取物(1g/kg)后,血浆中表儿茶素、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和白藜芦醇六种药效成分的含量。柚皮素作为内标物。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快速,高效。该方法成功地用于分析、测定大鼠血浆中六种活性成分的最高血药浓度,达峰时间,末端消除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等主要药动学参数,深入探讨了土茯苓六组分体内药物代谢机制。
李东鸽[4](2019)在《李斯文腹水方对H22肝癌小鼠肿瘤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动物试验探讨腹水方发挥疗效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以H22细胞株接种的小鼠肝癌实体瘤为模型,观察腹水方对小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对肝癌腹水C-erbB-2/VEGF表达的影响,得到相关实验数据。结果与荷瘤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高剂量组瘤组织HER2表达水平低于荷瘤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荷瘤模型组比较,阳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瘤组织VEGF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其中阳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水方对H22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可能通过影响C-erbB-2、VEGF的表达而实现。
沈金峰[5](2019)在《肾衰方治疗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肾衰方对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其微炎症与心、肾功能的关系,探讨肾衰方对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患者的保护作用,为延缓CKD的进程及降低心脏损害的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选取来自江西省中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肾内科门诊及住院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脾肾气阴两虚、浊毒内蕴型)患者80例,按拆信封方式随机分为肾衰方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CKD常规治疗,肾衰方组在常规治疗上服用肾衰方,实验周期为8周。评估两组患者服药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微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血肌酐、尿酸、肾小球滤过率)、心脏彩超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以及分析CRP与SCr、NT-proBNP的关系,同时观察两组干预后安全性指标。结果:1.肾衰方组脱落及剔除8例,最后纳入32例;对照组脱落及剔除9例,最后纳入31例;肾衰方组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CKD分期、CKD原发病及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微炎症、肾功能指标及心脏功能和结构方面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临床总疗效方面,肾衰方组32例中:显效9例,有效10例,稳定7例,无效6例,总体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32例中:显效1例,有效7例,稳定14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70.97%,肾衰方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3.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方面:两组在降低中医症状评分具有一定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肾衰方组具有明显降低中医症候积分(P<0.05),其中在改善食少纳呆、大便秘结、恶心呕吐具有显着效果(P<0.01)。4.在改善肾功能指标方面:两组均能改善肾功能;与对照组相比,肾衰方组降低BUN、SCr、UA水平及提高eGFR水平更明显(P<0.05)。5.在改善心脏功能及结构方面;两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NT-proBNP(P<0.05),与对照组相比,肾衰方组降低NT-proBNP更明显(P<0.05);肾衰方组可以提高LVEF、EF斜率(P<0.05),但对照组对LVEF、EF斜率无改善作用(P>0.05);肾衰方组及对照组对LVDs、LVDd、IVST、LVPWT无改善作用(P>0.05);6.在改善微炎症状态方面,两组均可改善微炎症状态(P<0.05),与对照组相比,肾衰方组在降低TNF-α、IL-6、CRP水平更明显(P<0.05)。7.CRP与SCr及NT-proBNP的关系:CKD心脏损害患者的CRP水平与SCr呈正相关关系,也与NT-proBNP呈正相关关系。8.安全性评价:服用肾衰方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肾衰方在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中药肾衰方可以改善CKD合并心脏损害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保护心、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从而延缓CKD的进展及防治心脏损害并发症。
夏琦[6](2019)在《土茯苓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胃、肝经。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湿疹、银屑病等免疫相关疾病,提示土茯苓可影响免疫调节。因此本课题通过亢进及抑制的免疫模型,期望揭示土茯苓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主要物质基础,并初步探讨相关作用机制,为土茯苓研究填补空缺,也为免疫调节剂的研发积累数据。方法:1.土茯苓水提取液对环孢素免疫抑制模型影响: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左旋咪唑阳性对照组、土茯苓水提液(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用环孢素A溶液连续腹腔注射造模五天。成模后,土茯苓治疗组分别给予高(13.65 g·kg-1)、中(9.1 g·kg-1)、低(4.45g·kg-1)剂量土茯苓水提浓缩液,阳性对照组给予左旋咪唑溶液,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五天;在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脾脏,研磨成细胞浆,利用流式细胞测定仪分别考察土茯苓水提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D3+CD4+,CD3+CD8+的影响;小鼠脾脏组织经过包埋、切片、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的过程,使用光镜显微镜拍照观察土茯苓水提液对脾脏的影响;小鼠脾脏组织研磨裂解后,酶标仪570nm波长下测定OD值,计算各个样本的蛋白浓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脾脏中IL-6、IL-2、IFN-γ蛋白水平,判断土茯苓水提液对免疫抑制下的脾细胞因子的影响。2.落新妇苷对血瘀银屑病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建立小鼠脾虚血瘀模型,除正常组外,其他小鼠冰水游泳加饥饱失常15日;此后,造模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落新妇苷低(30.7 mg·kg-1)、中(61.4 mg·kg-1)、高(92.1 mg·kg-1)剂量组、甲氨蝶呤组(3.79 mg·kg-1),小鼠背部涂抹5%普萘洛尔乳剂制备血瘀-银屑病模型,造模同时给予对应治疗药物6日,正常对照和模型对照给予生理盐水;对小鼠背部皮损进行PASI评分;取材后测定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脾淋巴细胞、淋巴结淋巴细胞Treg/Th1/Th17细胞数量;对小鼠皮肤病理切片进行Baker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皮肤炎症因子IL-6/IL-17/IFN-γ以考察落新妇苷对血瘀银屑病模型影响。3.土茯苓多糖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模型影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土茯苓多糖低(0.3595 g·kg-1)、中(0.7189 g·kg-1)、高(1.0784 g·kg-1)剂量组,左旋咪唑组(7.58 mg·kg-1),每组6只。除了正常组,其余小鼠均环磷酰胺(40 mg·kg-1)腹腔注射造膜,造模同时给药,连续十天。造模结束后取材,测定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脾脏CD3+CD19+细胞数量,考察土茯苓多糖对T、B细胞影响;通过细胞毒性试验,考察土茯苓多糖对刀豆蛋白刺激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考察土茯苓多糖对小鼠脾T细胞的影响。结果:1.土茯苓水提取液对环孢素免疫抑制模型影响:环孢素A造模后,小鼠体重增长缓慢,脾脏肿大,脾指数显着增加,而胸腺指数显着降低,提示造模成功。左旋咪唑组和土茯苓中剂量组显着降低小鼠的脾脏指数;除此之外,左旋咪唑组可使环孢素诱导降低的胸腺指数升高,土茯苓水提液对胸腺指数无显着影响;流式测定结果显示,土茯苓显着增加脾脏中T淋巴细胞CD4+的数量,对CD8+无显着影响;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造模后脾脏被膜增厚浮肿,白髓萎缩,土茯苓可缓解脾脏白髓萎缩状态;土茯苓水提液可显着调低环孢素诱导后小鼠体内升高的IFN-γ的含量但对IL-6、IL-2无影响。2.落新妇苷对血瘀银屑病模型免疫功能影响:血瘀银屑病造模后,小鼠背部皮肤发红、增厚,部分小鼠有红斑,轻触有疼痛表现。落新妇苷中剂量、高剂量组小鼠背部皮肤皮损发红现象稍退,红斑处开始结痂脱落;落新妇苷高剂量组小鼠背部红色消退明显,效果与阳性对照组类似;PASI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PASI评分显着升高,落新妇苷可剂量依赖性减轻皮损及降低小鼠PASI评分,降低幅度低中高分别为10.42%、17.71%、27.08%;皮肤Baker评分结果显示,落新妇苷中剂量组可显着降低Baker评分;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造模后小鼠淋巴结中Treg、Th17及Th1数量显着增加,落新妇苷低、中、高剂量均显着降低Treg、Th1数量,但落新妇苷对小鼠脾脏Treg影响不大;小鼠皮损部位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血瘀银屑病造模后IL-17A、IL-6、IFN-γ在银屑病皮损部位显着升高,而落新妇苷可降低皮损部位IL-17A、IL-6、IFN-γ 含量,对 IL-17A、IFN-γ 影响更显着。3.土茯苓多糖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模型影响:模型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多糖各给药剂量组可剂量依赖性逆转该趋势,以高剂量组效果最突出;流式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脾T、B淋巴细胞数量均降低,多糖可显着增加CD3+标记的T淋巴细胞数量,对CD19+标记的B淋巴细胞无显着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高剂量多糖组脾脏CD4+T淋巴细胞增加。结论:本课题结果表明,土茯苓水提液可促进T细胞介导的免疫作用,土茯苓多糖为其有效部位;土茯苓水提液中主要黄酮类成分落新妇苷对血瘀型银屑病模型有免疫抑制作用。落新妇苷和土茯苓多糖共同作用构成了土茯苓的免疫调节活性。
冯小东[7](2018)在《赤土茯苓苷对运动后小鼠应激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员由于职业特殊性,容易造成应激性胃溃疡。赤土茯苓是一种天然的中草药,其提取物赤土茯苓苷对胃溃疡有保护作用。论文以小鼠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赤土茯苓苷对水浸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选取60只体重在23.1g27.2g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草药组、粗品组及3组赤土茯苓苷组(SmiⅠ组、SmiⅡ组、SmiⅢ组),连续10d对小鼠灌胃给药,生理盐水组补充生理盐水2mL,草药组补充直接粉碎的赤土茯苓300mg,粗品组补充300mg制备的粗品,以及3组赤土茯苓苷组分别给药(SmiⅠ组300mg、SmiⅡ组200mg、SmiⅢ组100mg),水浸24h,处死取胃。检测小鼠胃黏膜中血流量、胃溃疡指数、出血点数、溃疡抑制率及GSH-Px水平5项指标。结果表明,SmiⅠ组、SmiⅡ组、SmiⅢ组在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出血点数、GSH-Px活性及胃黏膜血流量GMBF等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所改善,说明赤土茯苓苷对水浸应激性胃溃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赤土茯苓苷的给药量不同,对胃溃疡的保护效果也不同,剂量越小保护效果越弱,给药300mg剂量时效果最佳。
李玉琪,袁婷婷,茅风燕,黄芳华[8](2017)在《落新妇苷的药理活性及植物来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进一步研发落新妇苷提供参考。方法:以"落新妇苷""药理学""药理活性""植物来源""Astilbin""Pharmacology""Pharmacological activity""Botanical origin""Plant source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5-2016年在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落新妇苷的药理活性及植物来源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9篇,其中有效文献55篇。落新妇苷系二氢黄酮醇苷,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大子类,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抑制排异反应、保肝护肾、抗氧化、镇痛、抗水肿、抗菌、抗糖尿病等多种药理活性。世界范围内有12科15属26种植物中均可分离出落新妇苷。基于植物资源分布情况、蕴藏量、落新妇苷含量以及开发的可持续性考虑,国内可用于开发的植物种类首选黄杞,次选土茯苓,两者主要分布于粤、桂、湘、云、贵、川等省区。
严爱娟[9](2017)在《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国产和越南产土茯苓的药材性状、切面显微及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为越南产土茯苓是否可供土茯苓药用提供依据;(2)确定土茯苓的特征成分,建立土茯苓HPLC特征指纹图谱及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3)研究不同产地及生长年限土茯苓中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的含量变化。方法(1)采用UPLC-MS法对国产及越南土茯苓醇提物中的成分进行对比分析;(2)采用HPLC-ELSD法对国产及越南土茯苓的糖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3)采用HPLC法建立土茯苓的高效液相特征指纹图谱,并进行方法学验证;(4)采用HPLC法建立土茯苓药材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5)对国产及越南土茯苓进行性状及显微对比分析。结果(1)UPLC-MS法共检测土茯苓醇溶性化学成分19个,其中1个为土茯苓中未见报道的新成分,其余18个为已知成分,在此进行了鉴定和归属,分别为甲基丁二酸、棕榈酸、3,4-二羟基苯乙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0-β-D-葡萄糖苷、儿茶素、表儿茶素、5-O-咖啡酰莽草酸、5,7-二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糖苷、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异黄杞苷、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苷和柚皮素。(2)国产及越南产土茯苓的单糖和寡糖种类相同,均为葡萄糖和果糖,两者多糖水解产物均只含葡萄糖,多糖的组成无显着差异。经含量测定对比,国产土茯苓的多糖含量高于越南产土茯苓。(3)建立土茯苓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共确定6个共有峰,指认6个特征成分,国产及越南产土茯苓以各自的标准指纹图谱对照,相似度均大于0.90,越南产土茯苓以国产土茯苓的标准指纹图谱评价,相似度均高于0.90。(4)建立土茯苓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测定土茯苓中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及黄杞苷的含量,经方法学验证,分别在进样量 0.0362-5.4341μg(r2=1.0000)、0.0362-5.4341μg(r2=1.0000)、0.0425-6.3681μg(r2=1.0000)、0.0372-5.5811μg(r2=1.0000)和 0.0068-1.0166μg(r2=1.0000)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收率分别为93.20%、95.39%、93.80%、96.37%和99.05%,RSD分别为1.3%、2.2%、2.7%、2.3%和1.9%,重复性及稳定性均符合要求。(5)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了不同产地土茯苓中各成分的含量,结果国产土茯苓无明显的产地差异性,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含量差异明显,PCA及PLS-DA分析结果显示,落新妇苷的对差异性的贡献最大。(6)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了不同生长年限土茯苓中各成分的含量,结果各指标成分的变化趋势不同,落新妇苷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新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和异落新妇苷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含量逐渐升高,不同植株间成分含量差异明显。(7)性状及显微对比结果表明,国产和越南产土茯苓除断面性状及个体大小外无显着差异。结论(1)越南产土茯苓个体普遍较国产土茯苓大,断面颜色较国产土茯苓深,多糖含量较国产土茯苓低,黄酮类成分较国产土茯苓高,除上述差异外,两者在药材的性状、显微、糖类成分和醇溶性成分上无明显差异,故认为越南产土茯苓可供药用。(2)根据LTQ-Orbitrap-MS一级质谱的精确分子量信息及二级质谱的碎片信息鉴定了土茯苓中的18种成分并检测出一种土茯苓中未见报道的新成分,建立的UPLC-MS法可用于土茯苓的成分分析及真伪鉴别。(3)建立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度较高,采用该方法测定样品55批,与外标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偏差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土茯苓中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的含量测定和土茯苓的质量控制。(4)不同植株和不同生长年限土茯苓间5个指标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落新妇苷的含量变化趋势与其异构体不同,其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降低,而其异构体的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升高。
赵靖雯[10](2017)在《土茯苓粗多糖硫磺熏蒸前后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硫磺熏蒸养护方法作为一种防霉、防腐和防虫蛀的加工储藏的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本课题自制硫磺熏蒸土茯苓药材并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硫磺熏蒸土茯苓粗多糖和非硫磺熏蒸土茯苓粗多糖,对两者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进行一系列考察比较,重点揭示了硫磺熏蒸是否对免疫细胞造成毒性和降低土茯苓多糖免疫调节方面的药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填补了硫磺熏蒸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取消或规范化硫熏方法提供了科学扎实的依据和参考。方法:1.制备经硫磺熏蒸的土茯苓药材,经过热水回流提取、乙醇醇沉和Sevage试剂除蛋白质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硫磺熏蒸的土茯苓粗多糖和非硫磺熏蒸的土茯苓粗多糖。2.从外观上,在超纯水、无水乙醇、甲醇、乙醚、丙酮和三氯乙酸溶剂中的溶解性,粗多糖提取率,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元素组成分析和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对硫磺熏蒸的土茯苓粗多糖和非硫磺熏蒸的土茯苓粗多糖进行比较分析。3.通过MTT法检测硫熏和非硫熏土茯苓粗多糖对巨噬细胞毒性的影响。4.通过ELISA试剂盒测定巨噬细胞上清培养液中分泌的TNF-α和IL-6的含量;通过RT-PCR法测定巨噬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考察硫熏和非硫熏土茯苓粗多糖对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5.通过CFSE增殖实验检测硫熏和非硫熏土茯苓粗多糖对原代提取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6.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硫熏和非硫熏土茯苓粗多糖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表型比例的影响。7.通过Hoechst33258对巨噬细胞细胞核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考察硫熏后的土茯苓粗多糖是否促进巨噬细胞的凋亡。8.RT-PCR法检测巨噬细胞中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ax和Caspase-8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S信号通路和Bax和Caspase-8的蛋白表达量,考察并探讨硫熏土茯苓粗多糖抑制免疫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降低土茯苓多糖免疫调节方面药效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土茯苓药材经过"水提-醇沉-除蛋白-冷冻干燥"等步骤后,得到硫磺熏蒸土茯苓粗多糖干燥样品(SSGRP)20.85 g,提取率为4.17%,非硫磺熏蒸土茯苓粗多糖干燥样品(NSGRP)6.35 g,提取率为1.27%。2.经过硫磺熏蒸后,土茯苓药材颜色由比较暗黄变成可明显看出色泽变白,证明通过硫磺熏蒸确实能起到药材漂白的作用。两种粗多糖样品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各有差异。3.根据苯酚-硫酸法,土茯苓粗多糖样品SSGRP和NSGRP的紫外光谱扫描均在490nm处附近测得有最大吸收峰,故采用490nm作为最大吸收波长。通过葡萄糖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测得SSGRP和NSGRP中总糖含量分别为46.43%和42.18%,硫熏后土茯苓粗多糖含量检测值增加4.25%。4.经过硫磺熏蒸后,SSGRP中硫元素的含量比NSGRP高出2倍多,碳氢元素基本一致,表明了硫磺熏蒸确实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5.红外光谱分析中,SSGRP与NSGRP在整体峰数、峰形、峰位上相似,但在3400-2900 cm-1之间,两者吸收峰强度有差异,推测多糖类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在波长1700-1300 cm-1之间,SSGRP峰形尖锐,且在约1652.7 cm-1处有明显左移现象。而在波长1160-900 cm-1之间,SSGRP吸收峰强度都较NSGRP弱,且峰形较尖锐,故推测经硫熏后硫氧双键结构可能发生改变。6.MTT细胞毒性实验中,SSGRP能明显降低巨噬细胞的存活率并呈浓度依赖性,在1000-8000 μg/mL浓度范围内细胞存活率从93.18 ± 1.67%下降至60.95 土1.77%,而NSGRP对巨噬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表明硫磺熏蒸使本来无毒性的土茯苓粗多糖增加了一定的细胞毒性,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7.ELISA实验中,非硫熏的土茯苓粗多糖能增加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作用,具有免疫调节的功效,但经过硫磺熏蒸后,SSGRP组虽然仍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6因子,但分泌量明显比NSGRP组减少,具有显着地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硫磺熏蒸会降低土茯苓粗多糖应有的免疫调节方面的药效。RT-PCR实验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与相应的细胞因子分泌结果相一致,表明硫磺熏蒸降低土茯苓粗多糖免疫调节方面的药效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因子相应的基因表达来实现的。8.CFSE增殖实验说明土茯苓粗多糖本来具有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多数淋巴细胞已增殖到第六代,而经过硫磺熏蒸后,粗多糖的增殖作用有所减弱,多使细胞停留在第五代如空白对照组,SSGRP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有可能降低土茯苓粗多糖免疫调节的药效。而淋巴细胞亚群表型的检测中,SSGRP和NSGRP在浓度500-2000μg/mL的范围内,并没有影响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表型的比例,说明土茯苓粗多糖SSGRP和NSGRP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有可能与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数量上的比例无关。9.Hoechst33258细胞核染色实验说明随着硫熏SSGRP浓度的增加,细胞核出现致密浓染的亮蓝色荧光增多,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表明SSGRP确实诱导了巨噬细胞的凋亡。10.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细胞凋亡实验表明随着SSGRP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从空白对照组的15.7%上升至30.6%,细胞周期实验SSGRP处理组GO/G1期和G2/M期细胞比例的减少及S期细胞比例的增多说明硫磺熏蒸使巨噬细胞的周期停留在S期,发生S期阻滞,使其不能顺利进行DNA的复制,影响细胞进入下一次的分裂,从而截断细胞的分化再生,导致细胞凋亡。SSGRP还能使巨噬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土茯苓粗多糖本来没有促进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而经过硫磺熏蒸后的土茯苓粗多糖却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凋亡率,诱导其发生凋亡,说明其对巨噬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凋亡来实现的。11.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考察硫磺熏蒸促进巨噬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土茯苓粗多糖NSGRP的凋亡相关基因Bax和Caspase-8并未被激活,但是经过硫磺熏蒸处理后,SSGRP通过增加促凋亡蛋白Bax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从而启动并激活凋亡酶Caspase-8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引起产生一系列的Caspase级联反应,最终导致促进巨噬细胞的凋亡。12.非硫熏的土茯苓粗多糖NSGRP能上调巨噬细胞的MAPK信号通路中磷酸化ERK和JNK蛋白的表达,而经过硫磺熏蒸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说明SSGRP明显抑制了 P-ERK和P-JNK蛋白表达量的升高,对MAPK通路有抑制作用。结论: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硫磺熏蒸改变了土茯苓粗多糖的多种理化性质,并造成了二氧化硫的残留增多,抑制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两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巨噬细胞的凋亡,使得本来无毒性的土茯苓多糖产生一定的细胞毒性,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另外还降低了土茯苓粗多糖原有免疫调节方面的药效,并探讨了硫磺熏蒸对土茯苓多糖造成影响的作用机制与促进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aspase-8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增加和抑制MAP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为取消或规范化硫磺熏蒸这种药材养护方法提供了科学扎实的依据和参考。
二、赤土茯苓苷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土茯苓苷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土茯苓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黄酮类 |
1.2 苯丙素类 |
1.3 甾体类 |
1.4 有机酸 |
1.5 挥发油 |
1.6 其他类 |
2 药理作用 |
2.1抗炎作用 |
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2.2.1 抗心肌缺血和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2 抗心肌肥厚和调节血压的作用 |
2.2.3 β-受体阻滞作用 |
2.2.4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作用 |
2.3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2.4 抗肿瘤 |
2.5 保肝、抗糖尿病作用 |
2.6 其他作用 |
3 临床应用 |
3.1 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 |
3.2 炎症及风湿病 |
3.3妇科疾病 |
3.4 皮肤病 |
3.5癌症 |
3.6 梅毒 |
3.7 其他 |
4 讨论 |
(2)落新妇苷C-7位精氨酸类、2-氨基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落新妇苷简介 |
1.2 落新妇苷的生物活性 |
1.2.1 选择性免疫抑制作用 |
1.2.2 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 |
1.2.3 降血糖作用 |
1.3 落新妇苷的剂型研究进展 |
1.4 落新妇苷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 |
1.4.1 落新妇苷的化学半合成 |
1.4.2 花旗松素的全合成 |
1.4.3 黄酮类化合物C-7位衍生物的合成 |
1.5 落新妇苷的构效关系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2 课题设计 |
2.1 自身免疫疾病 |
2.1.1 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 |
2.1.2 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 |
2.1.3 超敏反应 |
2.1.4 炎症 |
2.2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
2.2.1 氨基酸类化合物 |
2.2.2 非氨基酸类化合物 |
2.3 化合物设计 |
2.3.1 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 位乙酸衍生物(AB-TRC) |
2.3.2 落新妇苷C-7位2-氨基吡啶类衍生物(AB-TRN-X) |
2.3.3 落新妇苷C-7 位精氨酸类衍生物(AB-TR-X) |
2.4 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
2.4.1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实验 |
2.4.2 落新妇苷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机制 |
2.4.3 2,4-二硝基氟苯致小鼠接触性皮炎实验 |
参考文献 |
3 化学合成 |
3.1 英文缩写对照表 |
3.2 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 位乙酸衍生物(AB-TRC)的合成 |
3.2.1 全乙酰化落新妇苷(AB-Ac)的合成 |
3.2.2 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位羟基衍生物(AB-Hy)的合成 |
3.2.3 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 位乙酸衍生物(AB-TRC)的合成 |
3.3 AB-TRN-X系列的合成 |
3.3.1 AB-TRN-1~7的合成 |
3.3.2 AB-TRN-8~14的合成 |
3.4 AB-TR-X的合成 |
3.4.1 AB-TR-1~2的合成 |
3.4.2 AB-TR-3~4的合成 |
参考文献 |
4 化学实验部分 |
4.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2 全乙酰化落新妇苷(AB-Ac)的合成 |
4.3 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位羟基衍生物(AB-Hy)的合成 |
4.4 全乙酰化落新妇苷C-7 位乙酸衍生物(AB-TRC)的合成 |
4.5 AB-TRN-X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4.5.1 AB-TRN-1~7的合成 |
4.5.2 AB-TRN-8~14的合成 |
4.6 AB-TR-X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4.6.1 AB-TR-1~2的合成 |
4.6.2 AB-TR-3~4的合成 |
5 药理实验部分 |
5.1 仪器与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目标化合物对DNFB诱导的小鼠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
5.3.2 目标化合物对一氧化氮的影响 |
5.3.3 目标化合物对胸腺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
5.4 实验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文献综述 |
1 落新妇苷 |
1.1 落新妇苷异构体 |
1.2 落新妇苷的植物来源 |
1.3 落新妇苷检测方法 |
1.4 落新妇苷的药理活性 |
1.4.1 选择性免疫抑制作用 |
1.4.2 抗氧化作用 |
1.4.3 降血糖作用 |
1.4.4 抑菌杀虫作用 |
1.5 落新妇苷稳定性及代谢研究 |
2 黄酮类化合物化学合成研究 |
2.1 槲皮素化学合成研究 |
2.2 山奈酚化学合成研究 |
2.3 芹菜素化学合成研究 |
2.4 橙皮素化学合成研究 |
2.5 二氢槲皮素化学合成研究 |
2.6 水飞蓟素化学合成研究 |
参考文献 |
(3)土茯苓药物代谢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土茯苓的研究进展 |
1.1.1 土茯苓药理作用 |
1.1.2 土茯苓活性成分 |
1.1.3 土茯苓分析和分离方法 |
1.2 CYP450 酶研究进展 |
1.2.1 CYP3A4酶 |
1.2.2 CYP2D6酶 |
1.2.3 CYP450 酶活性测定方法 |
1.3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章 土茯苓活性成分的分析 |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2 样品制备 |
2.3 液相色谱与高分辨质谱联用分析 |
2.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1 液相色谱定量分析 |
2.4.2 液-质联用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土茯苓活性成分抑制CYP3A4 酶作用机理的研究 |
3.1 土茯苓对CYP3A4 酶活性的影响 |
3.1.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3.1.2 方法学考察实验 |
3.1.3 CYP3A4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
3.1.4 土茯苓体外抑制酶活性实验 |
3.2 土茯苓活性成分抑制CYP3A4 酶作用机理 |
3.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3.2.2 样品制备 |
3.2.3 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抑制实验 |
3.2.4 抑制类型的判断实验 |
3.2.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土茯苓活性成分在CYP3A4 酶中的代谢 |
3.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3.3.2 方法学考察实验 |
3.3.3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
3.4 小结 |
第4章 土茯苓活性成分抑制CYP2D6 酶作用机理的研究 |
4.1 土茯苓对CYP2D6 酶活性的影响 |
4.1.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4.1.2 方法学考察实验 |
4.1.3 CYP2D6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
4.1.4 土茯苓体外抑制酶实验 |
4.2 土茯苓活性成分抑制CYP2D6 酶作用机理 |
4.2.1 样品制备 |
4.2.2 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抑制实验 |
4.2.3 抑制类型的判断实验 |
4.2.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土茯苓活性成分在CYP2D6 酶中的代谢 |
4.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4.3.2 方法学考察实验 |
4.3.3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
4.4 小结 |
第5章 土茯苓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
5.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5.2 样品制备 |
5.3 血浆样品处理 |
5.4 液-质联用分析方法 |
5.5 方法学考察实验 |
5.5.1 专属性实验 |
5.5.2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5.5.3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5.5.4 方法的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
5.5.5 方法的稳定性 |
5.5.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 土茯苓多组份药代动力学研究 |
5.6.1 样品制备 |
5.6.2 给药方案、血浆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5.6.3 数据分析 |
5.6.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李斯文腹水方对H22肝癌小鼠肿瘤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H22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分组和给药 |
2.2 实验方法 |
2.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中药对H22荷瘤小鼠瘤组织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对H22荷瘤小鼠瘤组织HER2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肾衰方治疗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对心与肾关系的认识 |
2 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
2.1 单位中药及提取物 |
2.2 复方 |
3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脏损害病因的认识及干预措施 |
3.1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脏损害的病因 |
3.2 西药干预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脏损害的进展 |
4 总结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8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对照组 |
2.1.2 肾衰方组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2.4 实验技术路线图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情况 |
3.2 基本情况比较 |
3.3 干预前比较 |
3.4 干预前后比较 |
3.5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 微炎症与慢性肾脏病及心脏损害的关系 |
1.1 微炎症与CKD关系 |
1.2 微炎症与CVD的关系 |
2 中医学的相关研究 |
2.1 CKD的中医病名 |
2.2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脏损害的病因 |
2.3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脏损害的病机 |
2.4 毒邪与肾病及心系疾病的关系 |
3 笔者立论依据 |
4 肾衰方的成分及方中药物的作用 |
5 结果分析 |
5.1 患者一般情况 |
5.2 肾衰方对CKD合并心脏损害患者中医症候及疗效分析 |
5.3 肾衰方对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患者肾功能指标分析 |
5.4 肾衰方对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疗效分析 |
5.5 肾衰方对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患者微炎症指标的干预作用 |
5.6 安全性评估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信息 |
(6)土茯苓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土茯苓研究现状 |
1.1.1 土茯苓的临床研究 |
1.1.2 土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
1.1.3 土茯苓药理药效研究现状 |
1.2 中药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
1.2.1 免疫系统调节原理 |
1.2.2 免疫系统对疾病的调节 |
1.2.3 中药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1.2.4 中药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1.3 免疫调节作用研究动物模型概况 |
1.3.1 免疫抑制模型 |
1.3.2 免疫亢进模型 |
1.4 本文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土茯苓水提液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动物 |
2.1.2 药物 |
2.1.3 试剂 |
2.1.4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药和试剂的配制 |
2.2.2 环孢素免疫抑制模型制备[68]及给药 |
2.2.3 脾脏淋巴细胞前处理及检测 |
2.2.4 小鼠脾脏HE染色切片制备及观察 |
2.2.5 小鼠脾脏细胞因子测定 |
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土茯苓水提液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 |
2.4.2 土茯苓水提液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组织的影响 |
2.4.3 土茯苓水提液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2.4.4 土茯苓水提浓缩液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因子调控的影响 |
2.5 讨论与小结 |
2.6 小结 |
第三章 土茯苓主要成分落新妇苷对亢进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探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动物 |
3.1.2 药物 |
3.1.3 试剂 |
3.1.4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土茯苓提取液中落新妇苷的含量测定 |
3.2.2 药液的制备 |
3.2.3 普萘洛尔微乳制备 |
3.2.4 血瘀模型的制备 |
3.2.5 血瘀银屑病模型制备[78]及给药 |
3.2.6 试验观察与评分 |
3.2.7 皮肤HE染色切片制备及观察 |
3.2.8 小鼠脾脏T调节细胞测定 |
3.2.9 小鼠淋巴结Th1/Th17辅助细胞亚群及T调节细胞测定 |
3.2.10 小鼠皮肤细胞因子测定 |
3.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4.1 含量测定结果 |
3.4.2 模型制备情况 |
3.4.3 落新妇苷对小鼠血瘀-银屑病模型皮损程度的影响 |
3.4.4 Baker评分考察落新妇苷对小鼠血瘀-银屑病皮损影响 |
3.4.5 Baker评分考察落新妇苷对小鼠血瘀-银屑病皮损影响 |
3.4.6 落新妇苷对血瘀-银屑病小鼠皮肤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7 落新妇苷对血瘀-银屑病小鼠淋巴细胞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土茯苓多糖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动物 |
4.1.2 药物 |
4.1.3 仪器 |
4.1.4 试剂 |
4.2 实验用药配制及提取 |
4.2.1 土茯苓多糖提取 |
4.2.2 溶液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模型的制备[117]及给药 |
4.3.2 脾淋巴细胞增殖活力测定 |
4.3.3 小鼠脾T、B淋巴细胞流式检测 |
4.3.4 小鼠脾T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 |
4.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5 实验结果 |
4.5.1 土茯苓多糖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模型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
4.5.2 土茯苓多糖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4.5.3 土茯苓多糖对脾脏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4.5.4 土茯苓多糖对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随机数表 |
附录2: 随机数字分组 |
附录3: 英文缩略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赤土茯苓苷对运动后小鼠应激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品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设备 |
1.2 方法 |
1.2.1 粗品制备 |
1.2.2 赤土茯苓苷制备 |
1.2.3 试验方案 |
1.2.4 测定指标 |
1.2.4. 1 溃疡抑制率 |
1.2.4. 2 胃黏膜Se-GSH-Px活性 |
1.2.4. 3 胃黏膜血流量GMBF |
1.2.5 切片制作方法 |
1.2.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赤土茯苓苷对水浸应激所致小鼠胃溃疡的影响 |
2.2 赤土茯苓苷对小鼠胃黏膜Se-GSH-Px活性的影响 |
2.3 赤土茯苓苷对小鼠GMBF含量的影响 |
2.4 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胃部溃疡治愈情况 |
3 讨论 |
(8)落新妇苷的药理活性及植物来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落新妇苷的药理活性 |
1.1 心血管药理活性 |
1.2 抗炎、免疫抑制及抑制排异反应活性 |
1.3 保肝作用 |
1.4 护肾作用 |
1.5 抗氧化活性 |
1.6 抗糖尿病作用 |
1.7 镇痛、抗水肿及抗菌活性 |
1.8 其他 |
2 落新妇苷的植物来源 |
2.1 虎耳草科落新妇属 |
2.2 百合科菝葜属 |
2.3 胡桃科黄杞属 |
2.4 葡萄科葡萄属 |
2.5 藤黄科金丝桃属 |
2.6 古柯科古柯属 |
2.8 肉豆蔻科Virola属 |
2.9 番荔枝科假鹰爪属 |
2.1 0 林仙科林仙属 |
2.1 1 金粟兰科草珊瑚属 |
2.1 2 其他 |
3 结语 |
(9)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土茯苓本草考证 |
一、土茯苓名称考证 |
二、土获等来源考证 |
三、土茯苓功效考证 |
第二部分 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的性状和显微对比分析 |
一、仪器与试药 |
(一) 仪器 |
(二) 试药 |
二、鉴别 |
(一) 药材性状鉴别 |
(二) 显微鉴别 |
三、讨论 |
(一) 药材性状 |
(二) 显微鉴别 |
第三部分 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醇溶性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一、仪器与试药 |
(一) 仪器 |
(二) 试药 |
二、试验方法 |
(一) 色谱条件 |
(二) 样品制备 |
三、结果 |
(一) 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的成分鉴定 |
(二) 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成分对比分析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国产及越南产土茯苓糖类成分分析 |
一、仪器与试药 |
(一) 仪器 |
(二) 试药 |
二、国产及越南产土茯苓糖类成分的组成分析 |
(一) 色谱条件 |
(二) 供试品的制备 |
(三) 结果 |
三、国产及越南产土茯苓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一) 试验方法 |
(二) 结果 |
四、分析讨论 |
第五部分 国产与越南土茯苓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一) 仪器 |
(二) 试药 |
二、试验方法 |
(一) 色谱条件的选择 |
(二) 供试品溶液制备(同一测多评) |
(三)共有峰的确证和指认 |
(四) 方法学验证 |
三、实验结果 |
(一) 国产土茯苓指纹图谱的生成及测定 |
(二) 越南土茯苓指纹图谱的生成及测定 |
(三) 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指纹图谱相关性研究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六部分 土茯苓黄酮类化合物一测多评方法研究 |
一、试验材料 |
(一) 仪器 |
(二) 试药 |
二、相对校正因子(RCF)及相对保留时间(RT)的确定 |
(一) 原理 |
(二) 方法学验证 |
(三) 校正因子(f)和相对保留时间(RT)的确定 |
三、样品测定 |
(一) 色谱条件考察 |
(二) 供试品溶液提取条件考察 |
(三) 方法学验证 |
(四) 不同产地含量含量测定(外标法与一测多评方法比较) |
(五) 不同生长年限土茯苓含量测定(外标法与一测多评方法比较) |
四、分析讨论 |
(一) 土茯苓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分析 |
(二) 异常样品分析 |
(三) 国产土茯苓与越南土茯苓含量对比分析 |
(四) 国产土茯苓不同生长年限含量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土茯苓粗多糖硫磺熏蒸前后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土茯苓的研究进展 |
1.1.1 土茯苓的概况 |
1.1.2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3 土茯苓的现代药理活性研究 |
1.2 中药多糖及土茯苓多糖的研究新进展 |
1.2.1 中药多糖的研究概况 |
1.2.2 土茯苓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 硫磺熏蒸工艺研究概况 |
1.3.1 硫磺熏蒸加工中药材的研究进展 |
1.3.2 硫磺熏蒸对中药材质量和药效的影响 |
1.4 选题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硫磺熏蒸土茯苓粗多糖的制备提取和理化性质考察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硫磺熏蒸土茯苓药材 |
2.3.2 硫磺熏蒸和非硫磺熏蒸土茯苓粗多糖的提取 |
2.3.3 土茯苓粗多糖的醇沉和除蛋白 |
2.3.4 土茯苓粗多糖理化性质的检测 |
2.3.5 红外光谱分析 |
2.3.6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土茯苓粗多糖提取 |
2.4.2 土茯苓粗多糖样品SSGRP和NSGRP理化性质的比较 |
2.4.3 土茯苓粗多糖样品SSGRP和NSGRP红外光谱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硫磺熏蒸对土茯苓粗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试剂与粗多糖溶液配制 |
3.3.3 实验分组 |
3.3.4 土茯苓粗多糖样品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5 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影响 |
3.3.6 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TNF-α和IL-6 mRNA表达的影响 |
3.3.7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原代提取 |
3.3.8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FSE增殖实验 |
3.3.9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表型检测 |
3.3.10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2 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影响 |
3.4.3 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中TNF-α和IL-6 mRNA表达的影响 |
3.4.4 SSGRP和NSGRP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FSE增殖实验的影响 |
3.4.5 SSGRP和NSGRP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表型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硫磺熏蒸影响巨噬细胞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探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形态和Hoechst 33258染色 |
4.3.2 细胞凋亡分析 |
4.3.3 细胞周期分析 |
4.3.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4.3.5 SSGRP和NSGRP对凋亡相关基因Bax和Caspase-8 mRNA表达的影响 |
4.3.6 SSGRP和NSGRP对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MAPK通路的影响 |
4.3.7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4.4.2 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4.4.3 SSGRP和NSGRP对RAW 264.7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4 SSGRP和NSGRP对RAW 264.7细胞周期的影响 |
4.4.5 SSGRP和NSGRP对巨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4.4.6 SSGRP和NSGRP对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的影响 |
4.4.7 SSGRP和NSGRP对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四、赤土茯苓苷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土茯苓的现代研究进展[J]. 程双,彭财英,潘玲玲,卢健,陈圣加,舒积成. 江西中医药, 2021(03)
- [2]落新妇苷C-7位精氨酸类、2-氨基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D]. 何源超. 成都大学, 2020(03)
- [3]土茯苓药物代谢作用机制研究[D]. 谢静.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李斯文腹水方对H22肝癌小鼠肿瘤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J]. 李东鸽.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03)
- [5]肾衰方治疗CKD3-4期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 沈金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土茯苓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研究[D]. 夏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赤土茯苓苷对运动后小鼠应激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J]. 冯小东. 动物医学进展, 2018(03)
- [8]落新妇苷的药理活性及植物来源研究进展[J]. 李玉琪,袁婷婷,茅风燕,黄芳华. 中国药房, 2017(19)
- [9]国产与越南产土茯苓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研究[D]. 严爱娟.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土茯苓粗多糖硫磺熏蒸前后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D]. 赵靖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