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艳娟,曹福勇,黄耿[1](2021)在《广东省技工院校实行全日制学分制的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广东省162所技工院校进行调研,聚焦实行全日制学分制的11所学校,对其实行学分制采取的具体做法及实行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初步解决思路。
郑慧慧[2](2020)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烟台X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稳步推进,新高考选课走班成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组织管理的新课题,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山东省各普通高中围绕着新高考开启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选课走班,既是高考改革所需,也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具有组织管理变革、教学组织方式变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诸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应该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讨论。本研究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以山东省烟台X中学正在实施的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对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将学校的选课走班最初筹备情况、实施的步骤、操作的具体细节、管理实施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记录该中学选课走班的主要实施过程和效果,为实际选课走班中出现的问题的提出和对相关问题的建议提供直接的支撑,试图探求选课走班的未来发展导向和具体实操性做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学术资料,并对X中学选课走班过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目前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软硬件设施不足、学校课程开发不足、学校各项制度不完备、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不到位、教师整体结构和素质不平衡等。总结其中存在的有效经验,提出若干思考: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在深刻领会选课走班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立足本校,盘点整合现有资源、制定适应新高考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支持和保障制度、建立教学应急机制、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开展生涯规划课程、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等。
张燕[3](2019)在《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德育学分制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它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本研究以胶州市Z中职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为对象,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深入剖析德育学分制下德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德育学分制万能的思想;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管理;学校的学生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缺乏协调性等问题。立足于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体系、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校园软环境育人氛围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就提升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效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学校和主管部门要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强化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建设;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渗透德育学分制,形成育人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家校合作,形成支撑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力;服务社会,打造“职教义工”志愿服务品牌。
彭锦[4](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邹敏[5](2018)在《民国时期中学学分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最初只在大学实行,以更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后来开始下沿至中学教育实践,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探讨。在我国历史上,民国二三十年代教育界也在部分中学进行了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尝试,以学分制与分科选科制代替学年制,为以后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进入21世纪的中国,更加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学分制的改革与探索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大量关注。因此,本论文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在查阅大量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中学实行的学分制改革进行研究,以便为现实改革与思考提供更多的借鉴参考。本论文主要从历史背景与演变历程两个方面对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分制变革及其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其演变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实践期、制度化时期,推广探索期、批判衰微期,对每一个阶段的改革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原因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在深入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论文还对中学实施学分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进行了思考与探讨,认为中学实施学分制改革应该充分考虑中学教育和中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并要充分考虑学分制在中学实行的基本要素,从而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实践,才有可能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刘昕[6](2016)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年级统一上课,修业年限是一样的,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授课老师,自主决定修业年限,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引发了教学与教育的深刻的变革,对以往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班级为主要管理单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以综合测评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创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迫在眉睫。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应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很难依据和解答。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亟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除绪论外还有六章内容,现分别加以概述。完全学分制及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丰富(或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来衡量学习总量的学年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修业年限,学分进行累计,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作为重要资源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包括柔性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三是作为又一种重要资源的西方教育学理论包括进步主义理论、要素主义理论和存在主义理论。四是作为重要理论依托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这四个方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可以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年学分制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这种学年学分制仍然继承了学年制的计划性,强调整齐划一(除个别课程可分散选修),与原来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是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以往学年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机制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一个被动适应探索对策的阶段。三是完全学分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完全学分制的挑战,大学生教育管理已找到许多应对措施,逐步建立起了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一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二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模式、管理内容、手段方法途径、队伍素质和水平等五个方面。我们要做好完全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国外一些国家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多样化,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法制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美国的主要经验是树立生本理念和服务至上意识,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英国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侧重就业指导、生活服务和经济帮助,英国的主要经验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强调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性,用法规制度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序运转;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是发挥宗教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事务管理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以上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的启示和借鉴。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要根据完全学分制的实际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主要部分,从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对策。通过这些举措给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启发。
冯阳[7](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钱娴[8](2015)在《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基于同普通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属性视角出发,对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分制实改革提出几点思考:顺应时代和个人的发展需求,深化学分制改革;注重职业能力"递进式"培养的逻辑,开发凸显高职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深化弹性学制和分层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切实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和选课指导工作;转变教育理念,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正视学校资源现状,量力而行。
李施燕[9](2015)在《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师生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拉开大幕十余年后的2012年9月,广西普通高中终于正式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变革进程。这场课程变革与以往的渐进式变革不同,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学分管理作为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给学校和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适应性挑战,其实施效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广西普通高中师生对学分制管理的适应性,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分制,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转变教育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的实施。因此,本研究在参考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管理者适应性”、“教师适应性,,和“学生适应性”等基本范畴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心理适应性、能力适应性、行为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四个维度对现阶段广西四所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的师生适应性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普通高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正在逐渐适应学分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其中,管理者对高中学分制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分制与会考、高考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第二,学校管理者缺乏学分管理经验;第三,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和师资力量暂时无法满足学分制的需求;教师对学分制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存在双重标准;第二,选修课操作困难;第三,缺乏专业的教师培训;学生对学分制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存在双重目标;第二,学校社会实践培养存在弊端;第三,学分管理系统不完善。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影响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其中,影响管理者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有:教育政策与制度、学分制的实施效果、办学条件、管理观念和管理经验;影响教师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管理、学生因素、教学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影响学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最后,笔者就进一步提高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的师生适应性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一,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学分制制度建设;第二,加强培训工作,保障学分制实施质量;第三,建立管理平台,提高学分制管理效率;第四,加强师资建设,保障学分制顺利实施;第五,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学分制落实到位。
何磊[10](2014)在《弹性学分制在中职学校学习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福州市三所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弹性学分制是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适应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及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开放的学习评价体系是学分制改革的目的所在。本文以福州市三所中职学校为例,对弹性学分制的应用做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弹性学分制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管理和建立学分替代等解决方法,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改革学习评价机制。本文认为,弹性学分制以其自身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弹性学分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中职学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加以应用。学校要加强与弹性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实施过程监控,严格执行考核评价机制。只有这样,弹性学分制的推广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二、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技工院校实行全日制学分制的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省技工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基本情况 |
二、广东省技工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基本做法 |
(一)实行最低学习年限,允许延缓毕业 |
(二)规范实施性教学计划,细化课程学分 |
(三)拓宽学生修读学分渠道,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
(四)持续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教学资源 |
(五)重视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 |
三、广东省技工院校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对学分制政策理解存在偏差 |
第一,对于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关系把握不够准。 |
第二,对学分制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解存在偏差。 |
(二)对学分制制度宣传和选课引导不力 |
(三)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存在三大问题 |
四、建议与对策 |
(一)加强系统研究和稳步实施布局 |
(二)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 |
(三)加大对实行学分制学校的师资支持力度 |
(四)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
(五)建立学分银行,为实行学分制学校搭建更宽广的发展平台 |
(2)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烟台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特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特点 |
三、核心概念 |
(一)选课走班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自我管理理论 |
五、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第一章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及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准备 |
(一)实施选课的准备工作 |
1.思想准备方面 |
2.设施准备方面 |
(二)选课前期措施 |
三、选课组班 |
四、选课走班具体实施 |
第二章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的实施效果 |
一、选课走班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
(一)学生选课走班状况研究结果 |
1.学生对选课走班的认识 |
2.学生对选课走班指导工作的看法 |
3.影响学生的选课因素 |
4.学生对选课走班课堂管理的看法 |
5.学生在教学班的归属感 |
6.学生对选课走班实施效果的看法 |
7.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看法 |
8.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 |
9.学生对评价模式的了解与看法 |
(二)教师对选课走班的看法和做法研究结果 |
1.教师对新高考和选课走班的认识 |
2.教师对选课走班教学的适应性 |
3.教师对选课走班实施效果的看法 |
4.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情况 |
5.教师对评价模式的了解和看法 |
(三)家长对选课走班的看法和做法研究结果 |
1.家长对新高考和选课走班的认识 |
2.家长对学校选课走班指导工作的看法 |
3.家长对选课走班实施效果的看法 |
4.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未来规划情况 |
5.家长对评价模式的了解与看法 |
二、选课走班教学相关人员的访谈 |
(一)一线教师的看法 |
(二)学生的心声 |
(三)小结 |
三、选课走班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方面 |
1.硬件设施不足 |
2.师资严重不足 |
3.学生管理难度大 |
4.学校选课走班指导工作不充分 |
(二)教师方面 |
1.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 |
2.教师主动学习意识淡薄 |
3.教师主动参与管理觉悟不高 |
(三)学生方面 |
1.学生选课茫然反复 |
2.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
3.走班学习效率低 |
(四)家长方面 |
1.家长缺乏了解和学习 |
2.家校沟通不足 |
第三章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
一、学校缺乏对选课走班的全面规划 |
(一)课程资源供给不足 |
(二)优质课程教学师资缺乏 |
(三)满足选课走班所需的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不足 |
(四)满足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需求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 |
二、教师缺乏对选课走班的认识和能力准备 |
(一)教师缺乏选课走班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观念把握 |
(二)教师难以满足选课走班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
三、学生缺乏对选课走班的全面认识和新的学习方式 |
(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培养 |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难以适应选课走班的要求 |
四、学生家长缺乏对选课走班的了解和支持 |
(一)家长对选课走班缺乏认识 |
(二)家校缺乏对选课走班问题的必要沟通 |
第四章 完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的建议 |
一、全面深刻领会选课走班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 |
二、立足本校,开发和优化整合学校资源 |
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保证选课走班顺利开展 |
四、教学组织方式变革,做到以生为本 |
五、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促进选课落到实处 |
六、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培训,提升教师适应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德育学分制 |
(二)学生管理 |
(三)德育管理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一)关于中职德育管理研究概况 |
(二)关于德育学分制的研究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Z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管理的背景 |
二、数据来源 |
三、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后德育管理的效果现状 |
四、德育学分制实施下学生德育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一)学校方面因素 |
(二)家庭方面因素 |
(三)社会方面因素 |
第三章 Z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思考建议及提升策略 |
一、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 |
(一)健全德育学分制管理组织机构 |
(二)完善德育学分制评定程序 |
(三)修订德育学分制相关量化管理细则 |
(四)完善德育学分制网络管理评价系统 |
二、强化德育学分制下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
(一)营造全员育人模式氛围 |
(二)增强教师的德育素质与能力 |
(三)强化班主任德育管理核心力量 |
(四)提高学校德育科研水平 |
(五)打造高素质学生会管理队伍 |
三、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 |
(一)“三级监督管理机制”筑监察体系 |
(二)“双管齐下”促进学生发展 |
四、营造德育学分制下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
(一)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
(二)以活动为引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
五、加强德育学分制下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一)组建家长学校,完善家庭教育服务站 |
(二)加强班级家庭教育工作指导 |
六、打造德育学分制下社会志愿服务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MOOC的定义 |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4.1 MOOC的特征 |
4.1.1 大规模 |
4.1.2 开放性 |
4.1.3 个性化 |
4.2 MOOC的技术背景 |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4.3.1 现实与契机 |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
5.1 D校的基本情况 |
5.1.1 学校概况 |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
5.2.1 指导思想 |
5.2.2 设计原则 |
5.2.3 设计思路 |
5.2.4 方案构架 |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
6.1 制度保障 |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
6.2 经费保障 |
6.3 后勤保障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民国时期中学学分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民国中学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民国中学学分制的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一)民国 |
(二)中学教育 |
(三)学分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民国中学学分制改革的背景 |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
二、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
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育状况 |
(一)中学培养目标的转向 |
(二)西方教育的影响 |
(三)教育界的努力 |
(四)分科选科制的兴起 |
(五)学年制暴露的弊端 |
第三章 民国中学学分制改革的演变 |
一、民国中学学分制的初步实践期 |
(一)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 |
(二)江苏各省立中学 |
(三)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 |
(四)上海浦东中学 |
二、民国中学学分制的制度化时期 |
(一)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定 |
(二)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的颁布 |
三、民国中学学分制的推广探索期 |
(一)学分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
(二)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对学分制的改进 |
(三)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探索“二四制” |
四、民国中学学分制的批判衰微期 |
(一)学分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
(二)教育界的质疑与批判 |
(三)1932年《中学课程标准》的颁布 |
第四章 民国中学学分制改革的思考 |
一、中学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 |
(一)中学教育的特殊性 |
(二)中学生发展的特殊性 |
二、中学实行学分制的基本要素 |
(一)保证核心课程的学习 |
(二)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 |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
(四)提供所需的教育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和内容 |
(一) 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
(二)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 |
(三) 完全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
(四)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 |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
(一)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 |
(二)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 |
三、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 |
(一) 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
(二)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
(四)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
第二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指导思想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 |
(一) 柔性管理理论 |
(二) 精细化管理理论 |
(三) 人本管理理论 |
三、现代西方教育学理论 |
(一) 进步主义理论 |
(二) 要素主义理论 |
(三) 存在主义理论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主要内容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 |
第三章 国内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 |
一、学年学分制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 |
(二) 学生工作体系层次清楚完整 |
(三) 学生评价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 |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
(二) 学生工作体系被打乱,作用降低 |
(三) 学生评价发挥作用不大 |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成熟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
(一) 班级功能得到强化,学生日常管理趋于规范有序 |
(二) 学生工作体系调整完善后重新发挥作用 |
(三) 学生评价重新发挥作用 |
第四章 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一、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 |
(一) 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
(二)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
(三)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
(五) 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
(六)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一) 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二) 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三)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内容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四) 学生教育管理手段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五) 学生教学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六)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素质和水平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第五章 国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
一、美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
(一) 美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
(二)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
(三)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
二、英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
(一) 英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
(二)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
(三)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
三、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
(一) 德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
(二)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
(三)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
一、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
(一) 学生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容 |
(二)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方式与手段 |
(三)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载体 |
二、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
(一) 学生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内容 |
(二) 创新学生管理思维模式 |
(三) 创新学生管理的组织体系 |
(四) 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工作人员队伍 |
三、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 |
(一) 创新学生服务的内容 |
(二) 创新学生服务的平台与途径 |
(三) 创新学生服务的方式与机制 |
四、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
(一) 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
(二) 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 |
(三) 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
五、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
(一) 辅导员职业化的背景 |
(二) 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内容 |
(三)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8)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基于同普通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属性视角下学分制改革的共同点 |
(一)学分制改革的共同背景 |
1. 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二)学分制改革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
1. 弹性学制难以实施。 |
2. 教学资源不足。 |
3. 学生自主权滥用。 |
4. 导师制形同虚设。 |
二、“职业”属性视角下学分制改革的不同点 |
(一)学生选课顺序不同 |
(二)分层教学需求程度不同 |
(三)弹性学制的需求程度不同 |
(四)资源条件不同 |
三、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 |
(一)顺应时代和个人的发展需求,深化学分制改革 |
(二)注重职业能力“递进式”培养的逻辑,开发凸显高职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 |
(三)深化弹性学制和分层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
(四)切实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和选课指导工作 |
(五)转变教育理念,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
(六)正视学校资源现状,量力而行 |
(9)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师生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目的 |
(三) 文献综述 |
1. 关于高中新课改师生适应性的研究 |
(1) 关于高中新课改管理者适应性的研究 |
(2) 关于高中新课改教师适应性的研究 |
(3) 关于高中新课改学生适应性的研究 |
2. 关于高中新课改学分管理制度的研究 |
(1) 关于高中学分制的内涵与发展的研究 |
(2) 关于国外高中学分制管理经验的研究 |
(3) 关于我国高中学分制管理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
(4) 关于我国高中学分制管理建议的研究 |
(四) 基本概念界定 |
1. 学分制 |
2. 适应性 |
(1) 心理适应性 |
(2) 能力适应性 |
(3) 行为适应性 |
(4) 环境适应性 |
(五) 研究方法与过程 |
1.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问卷法 |
(3) 访谈法 |
2. 研究过程 |
(1) 调查样本选择 |
(2) 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3) 调查实施 |
(六) 创新之处 |
1. 研究视角独特 |
2. 研究内容有针对性 |
3. 研究数据较新 |
一、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师生适应性分析 |
(一) 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师生适应性分析 |
1. 管理者适应性分析 |
(1) 管理者的心理适应性 |
(2) 管理者的能力适应性 |
(3) 管理者的行为适应性 |
(4) 管理者的环境适应性 |
(5) 管理者适应性分析结论 |
2. 教师适应性分析 |
(1) 教师的心理适应性 |
(2) 教师的能力适应性 |
(3) 教师的行为适应性 |
(4) 教师的环境适应性 |
(5) 教师适应性的分析结论 |
3. 学生适应性分析 |
(1) 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
(2) 学生的能力适应性 |
(3) 学生的行为适应性 |
(4) 学生的环境适应性 |
(5) 学生适应性的分析结论 |
(二) 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师生适应性总体结论 |
1. 广西普通高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正在逐渐适应学分制的发展 |
2. 广西普通高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学分制管理仍存在一些不适应 |
(1) 管理者的不适应 |
(2) 教师的不适应 |
(3) 学生的不适应 |
二、影响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师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一) 影响管理者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1. 影响管理者适应性的外部因素分析 |
(1) 教育政策与教育制度 |
(2) 学分制的实施效果 |
(3) 办学条件 |
2. 影响管理者适应性的内部因素分析 |
(1) 管理观念 |
(2) 管理经验 |
(二) 影响教师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1. 影响教师适应性的外部因素分析 |
(1) 学校管理 |
(2) 学生因素 |
(3) 教学条件 |
2. 影响教师适应性的内部因素分析 |
(1) 教育观念 |
(2) 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 |
(三) 影响学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1. 影响学生适应性的外部因素分析 |
(1) 学校因素 |
(2) 教师因素 |
(3) 学习环境 |
2. 影响学生适应性的内部因素分析 |
(1) 学习态度 |
(2) 学习能力 |
三、提高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师生适应性的建议 |
(一)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学分制制度建设 |
(二) 加强培训工作,保障学分制实施质量 |
(三) 建立管理平台,提高学分制管理效率 |
(四) 加强师资建设,保障学分制顺利实施 |
(五) 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学分制落实到位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弹性学分制在中职学校学习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福州市三所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弹性学分制概述 |
第一节 弹性学分制的概念 |
第二节 弹性学分制的主要功能 |
第三节 弹性学分制的基本原则 |
第四节 弹性学分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弹性学分制在中职学校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中职学校学习评价实施弹性学分制的必要性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学习评价实施弹性学分制的操作规程 |
第三节 中职学校学习评价实施弹性学分制取得的成效 |
第四节 中职学校学习评价实施弹性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学习评价中应用学分制的对策及注意事项 |
第一节 中职学校学习评价中应用弹性学分制的对策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学习评价中应用弹性学分制的注意事项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技工院校实行全日制学分制的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J]. 崔艳娟,曹福勇,黄耿. 职业, 2021(18)
- [2]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烟台X中学为例[D]. 郑慧慧. 鲁东大学, 2020(01)
- [3]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D]. 张燕. 青岛大学, 2019(02)
- [4]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 [5]民国时期中学学分制的研究[D]. 邹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刘昕. 山东大学, 2016(03)
- [7]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8]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基于同普通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J]. 钱娴.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5(02)
- [9]广西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师生适应性研究[D]. 李施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10]弹性学分制在中职学校学习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福州市三所中职学校为例[D]. 何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高等学校论文; 十三五教师教育管理平台论文; 学分制论文; 学分银行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