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果枸杞中色素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佳坤[1](2021)在《蒙古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分离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益生元应用》文中指出黑果枸杞作为经典藏药,常用于治疗心热、妇科病、尿道结石、皮肤病、牙龈出血等病症。多糖作为黑果枸杞果实的主要化学成分,具有调控免疫活性、调节肠道菌群、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如今针对黑果枸杞的研究多集中于我国青海地区,其他地区鲜少涉及。同时,黑果枸杞多糖作为益生元,这一方向也鲜有研究。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黑果枸杞果实分离纯化、理化性质测定和基本结构的鉴定、多糖的抗氧化性及多糖的益生作用等这几个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果枸杞果实经除杂,水提醇沉,脱蛋白,冻干,得到黑果枸杞粗多糖CLRP;对黑果枸杞粗多糖CLRP经DEAE-52纤维素柱分离,得到LRP1、LRP2、LRP3、LRP4和LRP5这五种组分,再经Sephadex G-100凝胶柱纯化,获得了5种纯化多糖LRGP1、LRGP2、LRGP3、LRGP4和LRGP5。其中LRGP2、LRGP3、LRGP4得率较高,用于接下来实验。2.LRGP2、LRGP3与LRGP4通过HPGPC方法检测,都为均一多糖,分子量大小分别为:1.12×107Da、1.39×107 Da和1.36×107 Da。PMP-HPLC法测定单糖组成,结果表明,CLRP的单糖组成为Man:Rha:Glc A:Gal A:Glc:Gal:Ara=0.11:0.12:0.10:0.03:0.08:0.54:1.33;LRGP2的单糖组成为Man:Rha:Glc A:Glc:Gal:Ara=0.25:0.47:0.61:0.97:6.86:5.46;LRGP3的单糖组成为Rha:Glc A:Gal:Ara=0.81:1.36:5.70:4.55;LRGP4的单糖组成为Man:Rha:Glc A:Gal A:Glc:Gal:Ara=0.28:0.89:0.88:0.67:0.51:3.02:2.63。四个组分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含量较高。CLRP、LRGP2、LRGP3与LRGP4这四个组分通过红外光谱在4000cm-1-400cm-1处进行扫描,观察到这四组分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且糖苷键类型都为α-型。3.Vc为阳性对照,以清除体外自由基的能力为检验指标,评估了CLRP、LRGP2、LRGP3和LRGP4的抗氧化能力。多糖的浓度不断增大,对自由基清除的能力也随之而增强,其现象表明了多糖具有良好体外抗氧化活性。4.通过动态监测培养过程中总糖、总酸含量、p H和菌落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嗜酸乳杆菌相比,黑果枸杞多糖显着促进植物乳杆菌生长。
王自超[2](2020)在《黑果枸杞产地溯源及其花色苷降血糖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ay)富含花色苷、多糖、果胶等功能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疲劳、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理活性,是一种独特的药食同源植物。另外,黑果枸杞具有较强的抗干旱和抗盐碱特性,是防治土壤沙化和减轻土壤盐碱度的理想植物。黑果枸杞对维护公共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黑果枸杞的产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和宁夏等省份。各产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呈现出巨大差异,导致不同产区的黑果枸杞具有明显不同的营养品质。为追求利益,目前市场上以次充好的售假现象异常严重。青海黑果枸杞的品质最好,所以更容易被其它产区的黑果枸杞冒充。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黑果枸杞花色苷是黑果枸杞的特征性物质,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学者针对其抗氧化、降血脂、抗衰老等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报道。但是目前对其降血糖作用和机理的报道较少。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黑果枸杞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论文采用高分辨质谱技术系统分析了五产区黑果枸杞的花色苷组分,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花色苷分析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办法;同时采用甲醇提取结合XAD-7HP大孔树脂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黑果枸杞花色苷,并开展体内外实验研究了黑果枸杞花色苷的降血糖作用和机理。对维护黑果枸杞市场稳定和促进黑果枸杞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产区黑果枸杞花色苷的组成相同。矮牵牛、飞燕草和锦葵三种花青素的C3和C5位置链接有葡萄糖苷、芸香糖苷和半乳糖苷形成二元糖苷结构,并且部分C3位置糖苷还被有机酸修饰形成酰基化的花色苷,这些有机酸包括香豆酸、咖啡酸、苹果酸和阿魏酸。其中矮牵牛-3-O-芸香糖苷(顺式香豆酸)-5-O-葡萄糖苷含量最高(2.48~18.83 mg/g DW),占比超过了总花色苷的一半以上(53.44~66.19%)。不同产区黑果枸杞花色苷的含量却呈现显着差异。青海黑果枸杞总花色苷含量最高,为29.39 mg/g DW,之后依次为甘肃(20.82 mg/g DW)、内蒙古(17.33 mg/g DW)、新疆(16.72 mg/g DW)、宁夏(4.59 mg/g DW)。主要花色苷含量与总花色苷含量的排列顺序相同。2.花色苷组分可作为黑果枸杞产地溯源的生物标记物。采用PCA和LDA分析所建模型的预判率达到了 100.0%。冲泡液色泽值也可作为黑果枸杞产地溯源的生物标记物。采用PCA和LDA分析所建模型的预判率达到了 93.3%。基于冲泡液色泽值分析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方法在仪器可获得性、分析时间、所需试剂、是否适用于现场检测等方面均优于基于花色苷组分分析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办法以及其它被报道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办法(基于电子鼻电子舌分析和花色苷苷元组分分析),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方法。3.采用由酸化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大孔树脂纯化等步骤组成的黑果枸杞花色苷纯化工艺,制备得到纯度为近66%的黑果枸杞花色苷。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黑果枸杞花色苷的降血糖效果,结果显示黑果枸杞花色苷能够有效降低正常SD大鼠的餐后血糖水平。4.黑果枸杞花色苷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黑果枸杞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值为1.35 μg/mL。花色苷结构上的C4、C7、C3’、C4’和C5’位置为黑果枸杞花色苷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的潜在位点。黑果枸杞花色苷对Caco-2细胞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其作用与阿卡波糖的作用无明显差异(IC50值分别为25.26和21.36μg/mL)。5.黑果枸杞花色苷能够缓解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黑果枸杞花色苷能够促使IRS2和Akt蛋白磷酸化,激活P13K信号通路,促使下游GSK3β和FOXO1磷酸化,起到抑制二者活性的作用,从而促进糖原合成加速糖消耗,并且减少糖异生作用;黑果枸杞花色苷能够降低模型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压力,改善线粒体功能,维持正常的能量供给,促进糖代谢。
贺盼,孔东升,王立,刘睿明[3](2020)在《正交试验优化黑果枸杞果实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文中研究表明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是西北干旱区特有的小灌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而果实中花青素含量多寡是评判其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为找到简单易行的花青素提取技术,本试验采用pH=30的盐酸-乙醇提取法,分别对不同提取溶剂浓度、物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是否脱脂条件下的花青素提取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黑果枸杞不脱脂的情况下,用乙醇提取花青素的最优条件为pH=30的80%盐酸-乙醇、物料比为1:15、提取时间为5 h、提取温度为40℃,花青素的提取率达到0978%。该试验结果为实验室及产业化提取花黑果枸杞青素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参数。
宋思瑶[4](2019)在《青海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植物,具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其中包括天然植物色素-花色苷,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一定的研究及应用价值。本文对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提取与纯化、理化性质及成分初步分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期望为黑果枸杞果实资源的精深加工与应用提供借鉴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以黑果枸杞干果为原料,对其基本成分及功能性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其中基本成分水分、灰分、粗脂肪、总酸、总蛋白的含量分别为11.87±0.46%、4.26±0.23%、4.16±0.12%、18.17±0.17%、11.54±0.02%;同时其功能性成分中性多糖含量为19.24±0.92 mg/gDW,酸性多糖含量为14.91±3.31 mg/gDW,总花色苷的含量为3.87±0.05 mg/gDW,总多酚的含量为36.96±1.80 mg/gDW,总黄酮的含量为59.13±1.08mg/gDW。2.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分析实验,对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析。采用酸化乙醇法作为色素提取方法,确定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 g/ml,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40℃为色素的最佳提取参数。3.探讨了AB-8、X-5、D-101等三种大孔树脂对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吸附量、吸附及解吸率,筛选出对色素纯化效果最佳的D-101树脂并确定树脂处理方式。之后对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色素的静态吸附、动态解吸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L湿树脂可吸附180 g220 g黑果枸杞干果当量的色素提取液,吸附时间为310 min,7080%乙醇为最佳洗脱体系,乙醇的流速为0.30.5 BV/h,流量为1.52.0 BV。此参数下,色素的色价可达121.183,纯化倍数为39.863。4.对精制的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pH≤3的条件下,色素具有一定的耐热性,pH>3.0时色素溶液热稳定性较差;短时间内光照条件的改变对色素的稳定性几乎无影响;色素的耐氧化还原能力较差;常用食品调味剂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对色素稳定性基本没影响,同时随有机酸浓度增大增色效果越明显;金属离子(10 mmol/L)K+、Na+、Ca2+、Mg2+、Zn2+几乎不影响色素结构的稳定性,Cu2+、Al3+、Fe3+破坏了色素结构的稳定性,Fe3+在短时间内具有增色效应。通过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RAP值的测定,表明黑果枸杞精制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5.采用HPLC及LC-MS对黑果枸杞的精制色素成分进行初步研究,共鉴定出5种花色苷结构,推测其中4种为矮牵牛素衍生物,1种锦葵色素的衍生物。
何雨[5](2019)在《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纯化及品质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野生玫瑰果为实验材料,先用HPLC法测定了品系-1和品系-3果皮和果肉中叶黄素、玉米黄质、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的含量及变化趋势,之后对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条件、纯化工艺、抗氧化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目的在于了解野生玫瑰果中类胡萝卜素的品质特性,为野生玫瑰果的产品开发及天然色素的选择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两个品系的果皮和果肉中均含有叶黄素、玉米黄质、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且随着果实的成熟,色素含量逐渐增加;品系-1四种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品系-3,品系-1果皮中四种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果肉,是良好的类胡萝卜素资源。2、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35g/mL,超声时间98min,超声功率350W,超声温度55℃,此工艺条件下类胡萝卜素提取得率为74.30 mg/100g。3、大孔树脂纯化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的工艺条件为:选取AB-8型树脂,吸附时间2 h,上样质量浓度0.639 mg/mL,洗脱剂为正己烷,上样体积140 mL,洗脱剂体积440 mL,纯度由0.28%增加到13.93%,提高了 49.75倍;粗提物和纯化物中含有相似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均可以检测到叶黄素、玉米黄质、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纯化物中四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粗提物,含量增加倍数依次为: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叶黄素>玉米黄质。4、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粗提物和纯化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且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趋势。粗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6.51ug/mL,低于Vc,清除能力高于Vc,纯化物的IC50值为0.34 mg/mL,高于Vc,清除能力低于Vc,纯化物的IC50值比粗提物高52.23倍;粗提物和纯化物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5.01ug/mL和35.58 ug/mL,低于Vc,清除能力均高于Vc,纯化物IC50值比粗提物高7.10倍。5、随着温度升高,粗提物和纯化物中类胡萝卜素保存率下降,储藏96h之后,粗提物和纯化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在-20℃条件下的保存率最高,分别为93.98%、97.37%;在避光条件下,粗提物和纯化物中类胡萝卜素保存率最高,在储藏8h之后,其保存率分别为80.16%、97.31%;低温储藏24 h之后,加入0.1mol/LNa+、K+、Ca2+、Mg2+和A13+的粗提物和纯化物溶液中的类胡萝卜素保存率仍高于80%,而加入0.1 mol/LFe2+和Fe3+的粗提物和纯化物溶液中的类胡萝卜素保存率仅50%左右,Fe2+和Fe3+对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纯化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高于粗提物。
丁丽娜[6](2019)在《青海特色食品资源沙棘、黑青稞、枸杞、黑枸杞中的黄酮类与脂肪酸类组分分析》文中提出黄酮和脂肪酸是两类在农产品高值化加工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天然产物。本研究以青海特色生物资源沙棘、黑青稞、种植枸杞、野生枸杞和黑枸杞作为研究材料,对其超临界CO2萃取物,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法解析其中的脂肪酸组分及其结构,通过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UPLC-MS)和Peakview色谱工作站拟合、二级质谱解析和紫外光谱及质谱数据比对,解析其中的黄酮组分及其结构,结果如下:(1)沙棘果萃取液中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成分,包括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十八碳烯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3.02%,不饱和脂肪酸占66.98%。而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共计发现1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种黄酮醇苷元及黄酮醇苷、3种二氢黄酮醇苷元及二氢黄酮醇苷、5种黄酮苷元及黄酮苷、1种二氢黄酮苷元和1种黄烷醇苷,其中芹菜素-6-C-葡萄糖苷-8-C-木糖苷、儿茶素-7-吡喃葡萄糖苷、苜蓿素、紫罗兰素、刺槐黄素这5种黄酮首次被发现存在于沙棘中。(2)黑青稞萃取液中共鉴定出8种脂肪酸成分,包括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二十碳三烯酸、花生酸、芥酸和山嵛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92%,不饱和脂肪酸占90.08%,其中亚油酸含量超过60%。首次采用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对黑青稞中的黄酮进行具体组分的鉴别和结构解析,共计发现14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种黄酮醇苷元及黄酮醇苷,5种黄酮苷元及黄酮苷和1种黄烷醇苷,其中槲皮素、槲皮素-3-β-葡萄糖醛酸苷、山奈酚、山奈素、异鼠李素、杨梅素、甘草素、芹菜素、苜蓿素、夏佛塔苷、芹菜素-6-C-葡萄糖苷-8-C-葡萄糖、金丝桃苷即槲皮素-3-O-吡喃半乳糖苷均为首次在黑青稞中发现并确定其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3)黑果枸杞萃取液中共鉴定出10种脂肪酸成分,包括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十七碳烯酸、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花生烯酸、芥酸和木焦油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6.59%,不饱和脂肪酸占73.41%,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为61.74%。以往的研究中,在黑果枸杞中发现的黄酮主要是槲皮素和山奈酚,本研究首次采用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对黑果枸杞中的黄酮进行具体组分的全面鉴别和结构解析,共计发现13种黄酮类化合物(7种黄酮醇苷元及黄酮醇苷,3种二氢黄酮醇苷元,2种黄酮苷元和1种二氢黄酮苷元),包括芦丁,槲皮素-3-β-葡萄糖醛酸苷,金丝桃苷即槲皮素-3-O-吡喃半乳糖苷,二氢槲皮素,二氢异鼠李素,二氢山奈酚,槲皮素,芹菜素,橙皮素,苜蓿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山奈素),其中橙皮素和苜蓿素在黑果枸杞中非常罕见。(4)种植枸杞萃取液中共鉴定出10种脂肪酸成分,包括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花生烯酸、芥酸、二十三烷酸和木焦油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6.97%,不饱和脂肪酸占63.03%。而野生枸杞萃取液中共鉴定出13种脂肪酸成分,包括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十七碳烯酸、亚麻酸、亚油酸、花生烯酸、花生酸、二十一烷酸、芥酸、二十三烷酸和木焦油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9.38%,不饱和脂肪酸占70.62%。两者对比,野生枸杞中不含硬脂酸,但却多了珠光脂酸、花生酸、二十一烷酸等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62%,略高于种植枸杞(63.03%)。其中,两种枸杞中含量最高的均为亚油酸。而采用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鉴定枸杞中黄酮化合物,种植枸杞共计发现11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5种黄酮醇苷元及黄酮醇苷,2种二氢黄酮醇苷元及二氢黄酮醇苷、2种黄酮苷元及黄酮苷、1种二氢黄酮苷元和1种黄烷醇苷元,包括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二氢山奈酚、二氢异鼠李素、槲皮素、橙皮素、山奈酚、香叶木素、异鼠李素等。野生枸杞共计发现12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5种黄酮醇苷元及黄酮醇苷,3种二氢黄酮醇苷元及二氢黄酮醇苷、2种黄酮苷元及黄酮苷、1种二氢黄酮苷元和1种黄烷醇苷元,包括金丝桃苷、二氢槲皮素、二氢山奈酚、甘草素、橙皮素、苜蓿素、异鼠李素、山奈素等。种植枸杞与野生枸杞相比,前者含有异鼠李素-葡萄糖苷、香叶木素、刺槐黄素,后者含有金丝桃苷、甘草素、苜蓿素。比较野生枸杞与种植枸杞的脂肪酸类与黄酮类,在组分类型上大致相同,但在组成比例上存在一定差异性,说明不同的育成方式确实可以对天然产物合成代谢产生显着影响,提示今后有可能通过人工设置特定的育成方式,对枸杞或者其它生物资源中的天然产物含量和组成进行优化。(5)总结了UPLC-MS分析中,黄酮苷及苷元在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规律,发现:黄酮苷及苷元中,C环的RDA裂解是相当重要的裂解途径,通常会生成碎片1,3A和1,3B,有时也会生成碎片1,4B。黄酮类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下易发生中性小分子的丢失,常见的有CO、CO2、CH3、H2O、CHO、CH2O、C3O2和C2H2O。黄酮苷容易丢失所带糖苷,而生成相应的黄酮苷元。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为青海特色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天然产物组分谱分析和相关结构解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
张桐欣[7](2018)在《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生长、生理特性及茎刺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以黑果枸杞组培苗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黑果枸杞组培苗的株高、茎刺发生、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SOD各指标,并采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黑果枸杞不同发育时期的茎刺解剖结构变化,从而揭示黑果枸杞抗旱性的生理基础和结构基础,为少刺或无刺黑果枸杞的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黑果枸杞组织培养过程中,黑果枸杞茎段外植体在75%酒精30 s+0.1%Hg Cl2 5min消毒处理下,外植体生长良好且存活率最高为82.22%;在黑果枸杞扩繁培养时,不同蔗糖浓度处理对黑果枸杞茎段扩繁倍数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在蔗糖浓度为40 g/L的MS培养基中茎段扩繁效果最好,扩繁倍数为12.82。在黑果枸杞茎段生根培养中,1/2 MS培养基下茎段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93.5%,平均生根数为10.8条,平均生根长度为11.82 cm,最早生根时间是在培养的第5 d。2.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黑果枸杞的高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在100%、80%的田间持水量(WHC)条件下,黑果枸杞的茎上未长茎刺,而在60%、40%WHC条件下,黑果枸杞的茎上有茎刺发生。3.随干旱程度的增加,黑果枸杞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不同田间持水量(WHC)条件下,黑果枸杞叶片的各指标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4.随干旱程度的增加,黑果枸杞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在不同胁迫时间均呈上升趋势;而脯氨酸含量在胁迫第15 d、30 d、45 d时,随干旱程度增加显着上升,在胁迫第60 d时,60%WHC条件下脯氨酸含量最高;黑果枸杞叶片的SOD活性在胁迫第15 d、30 d时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而在第45 d、60 d时60%WHC条件下SOD活性最高,揭示了黑果枸杞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酶应对干旱胁迫所产生的生理调节机制。5.随干旱程度的增加,黑果枸杞茎刺发生,茎刺的硬度由柔软逐渐变为坚硬。通过石蜡切片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茎刺,表明茎刺结构与主茎结构相似,且茎刺产生之后尚有潜藏腋芽存在。
杨锋[8](2017)在《黑果枸杞花色苷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为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Lycium L.)多年生灌木,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其成熟的果实中富含花色苷和原花青素等多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成分,为少数民族常用药。但目前对黑果枸杞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较少,有关生长过程中有效成分的积累与动态变化规律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时期的黑果枸杞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PCR克隆获得了控制花色苷及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一方面从化学成分含量和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来研究活性成分的积累与动态变化规律,寻找有效成分的最大积累期,进而确定黑果枸杞浆果的最佳采收期;另一方面将关键酶基因构建到病毒诱导的瞬时表达载体上,并观察异源表达此类基因的烟草中有效成分变化情况。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高保真酶扩增获得控制黑果枸杞果实中花色苷和原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LrDFR、LrANS、LrLAR和LrANR,其序列全长分别为1140、1251、1002和1017 bp,经预测发现其分别编码大小为379、416、333和338 aa的蛋白质,均具有相应蛋白家族的特征位点及结构域,且与茄科的番茄、马铃薯及烟草等具有较近亲缘关系;2.结合超声波辅助提取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分析4个不同生长时期黑果枸杞中花色苷与原花青素的含量变化,发现果实中花色苷的含量会随其生长发育不断增长,且在Stage 4时含量达到最高,为6.08 mg/g DW;而原花青素的含量积累规律是先增加,成熟后稍降低,最高含量期在Stage 3,约为22 mg/g DW;3.应用qRT-PCR技术对4个时期下的LrDFR、LrANS、LrLAR和LrANR进行定量分析。发现LrDFR和LrANS表达量随果实的成熟变色不断上升;而LrLAR和LrANR的表达水平均是先上升后下降。而且在果实生长前期,原花青素主要是通过LAR途径进行合成,而后期主要是由ANR催化合成;4.通过双酶切(Cla Ⅰ和SaⅠ)将LrANS、LrLAR和LrANR构建到马铃薯X病毒载体上—pGR107,利用农杆菌介导将重组质粒转入烟草中,进行瞬时表达。结果显示导入重组质粒LrANS-pGR107的烟草叶片中的花色苷与原花青素含量均增加,而导入LrLAR-pGR107或LrANR-pGR107的烟草叶片中只有原花青素的含量增加,而花色苷却同空白对照一样,含量太低无法测定,进一步验证了 LrANS、LrLAR以及LrANR的基因在花色苷以及原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功能。
娄涛涛[9](2017)在《青海省黑果枸杞的质量标准及其色素的提取纯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初步对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对黑果枸杞色素的提取、纯化工艺与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茄科枸杞属植物,藏药名“旁玛”,其果实含有丰富的花色苷类色素。据《晶珠本草》中记载:其味甘,性平,有养肝明目、补肾益精、生津止渴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黑果枸杞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目前,该药材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本文旨在初步建立青海省黑果枸杞药材的质量标准,为今后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具体包括:(1)黑果枸杞的基源鉴定:首次对青海省黑果枸杞的主产地-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都兰、德令哈、香日德和格尔木几个地区的黑果枸杞进行了原植物鉴定;并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对该药材生长环境、栽培情况和产地加工等做了修订。(2)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进行了黑果枸杞性状与显微组织特征的相关研究。(3)黑果枸杞药材定量方法研究:建立采用HPLC-ELSD法测定药材中甜菜碱和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的研究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药材中总花色苷、原花青素和总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4)黑果枸杞药材定性方法研究:建立了13批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以矮牵牛素-3-O-(对香豆酰)芸香糖苷-5-O-葡萄糖苷为对照,进行了药材TLC定性鉴别研究。(5)黑果枸杞药材质量检查:测定了不同批次黑果枸杞中水分、灰分、浸出物和重金属的含量并做出了限度规定。(6)黑果枸杞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制订了黑果枸杞质量标准起草说明和质量标准草案。黑果枸杞色素(L.ruthenicum pigment)为花色苷类色素。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活性。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BD-响应面法,对影响渗漉法提取的三个主要因素乙醇浓度、渗漉流速、溶剂倍数进行了优化。通过筛选出吸附性能最好的X-5大孔树脂,对影响其吸附与解吸附的因素:上样浓度、上样液pH值、径高比、上样流速、水洗用量、洗脱剂浓度、洗脱剂pH值、洗脱流速进行考察,并对色素色价和产率进行测定。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是采用pH3.0,20倍量80%乙醇,以1mL/min的流速进行渗漉提取。采用X-5大孔树脂纯化色素,径高比1:15、色素液浓度0.02g/mL,上样液为pH3.0、上样量为90mL,流速3 mL/min为最佳吸附条件;以5BV的95%乙醇在pH4.0、流速3mL/min的条件下洗脱效果最佳,纯化色素产率可达7.33%,色价为21.7,重复性较好,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对黑果枸杞色素纯化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黑果枸杞色素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其中,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优于VE,但低于VC。
樊光辉,张得芳,王占林,谢守忠[10](2017)在《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人工栽培条件下有效成分测定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人工栽培和原生条件下黑果枸杞果实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与对比分析,得出了黑果枸杞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果实的有效成分含量大部分得到了提高的结果。其中:甜菜碱(10.90%)、总黄酮(15.41%)、多元酚(100%)、α-维生素E(40.15%)、γ-维生素E(45.16%)、δ-维生素E(119.74%)、花青素(16.30%)、原花青素(8.06%)。17种氨基酸总量高达99.72%。其中,8种人体不能合成,又是维持机体氮平衡所必需的药用氨基酸含量的增幅分别为:谷氨酸(88.35%)、天门冬氨酸(179.60%)、精氨酸(114.64%)、甘氨酸(71.37%)、苯丙氨酸(90.68%)、酪氨酸(80.26%)、亮氨酸(58.38%)、赖氨酸(64.93%)。甜菜碱、总黄酮、多元酚、α-维生素E、γ-维生素E、δ-维生素E、花青素、原花青素、17种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对于黑果枸杞人工栽培意义重大。
二、黑果枸杞中色素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果枸杞中色素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分离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益生元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1 多糖的除杂方法 |
1.1.2 多糖提取方法 |
1.1.3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
1.1.4 多糖的结构鉴定 |
1.1.5 多糖结构的辅助鉴定 |
1.1.6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 黑果枸杞的研究概况 |
1.2.1 黑果枸杞概述 |
1.2.2 黑果枸杞化学成分研究概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蒙古黑果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 |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黑果枸杞果实粗多糖的提取 |
2.2.2 黑果枸杞果实粗多糖的分离 |
2.2.3 分级多糖的纯化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粗多糖得率 |
2.3.2 DEAE-52 分离结果 |
2.3.3 Sephadex G-100 凝胶纯化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糖的理化性质和初步结构鉴定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3.2.2 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测定 |
3.2.3 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 |
3.2.4 多糖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多糖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3.3.2 多糖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3.3.3 多糖单糖组成测定 |
3.3.4 多糖的紫外和红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抗氧化性评价 |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2.2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2.3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3.2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4.3.3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黑果枸杞果实粗多糖益生元效果 |
5.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5.1.1 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替代碳源的MRS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
5.2.2 菌种扩培 |
5.2.3 菌种的培养 |
5.2.4 孵育过程动态监测指标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益生菌生长过程p H动态变化 |
5.3.2 益生菌增殖过程总糖含量动态变化 |
5.3.3 益生菌增殖过程总酸含量动态变化 |
5.3.4 益生菌增殖过程菌落数动态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黑果枸杞产地溯源及其花色苷降血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花色苷研究进展 |
1.1.1 花色苷的结构、来源、生物合成及吸收代谢 |
1.1.2 花色苷的提取、纯化及鉴定 |
1.1.3 花色苷的生物活性 |
1.2 黑果枸杞研究进展 |
1.2.1 黑果枸杞的植物学特性及分布 |
1.2.2 黑果枸杞的研究与利用 |
1.3 黑果枸杞售假问题及解决方法 |
1.4 糖尿病及其治疗方法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1.5.3 创新点 |
1.5.4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产区黑果枸杞花色苷组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黑果枸杞花色苷提取 |
2.3.2 酶标仪分析 |
2.3.3 黑果枸杞花色苷组成分析 |
2.3.4 黑果枸杞花色苷含量分析 |
2.3.5 视觉分析 |
2.3.6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黑果枸杞花色苷组成 |
2.4.2 黑果枸杞花色苷含量 |
2.4.3 黑果枸杞花色苷苷元及糖苷特征 |
2.4.4 黑果枸杞花色苷的形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花色苷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黑果枸杞花色苷含量分析 |
3.3.2 视觉分析 |
3.3.3 色差仪分析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基于花色苷组分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 |
3.4.2 基于浸提液色泽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 |
3.4.3 基于冲泡液色泽的黑果枸杞产地溯源 |
3.4.4 黑果枸杞产地溯源方法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果枸杞花色苷的降血糖作用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试剂 |
4.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黑果枸杞花色苷纯化 |
4.3.2 DPPH/ABTS/FRAP分析 |
4.3.3 血糖及胰岛素分析 |
4.3.4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黑果枸杞花色苷纯度 |
4.4.2 黑果枸杞花色苷抗氧化活性 |
4.4.3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SD大鼠血糖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试剂 |
5.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试验 |
5.3.2 消化后黑果枸杞花色苷组分分析 |
5.3.3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试验 |
5.3.4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机理分析 |
5.3.5 Caco-2细胞α-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 |
5.3.6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黑果枸杞花色苷组分的影响 |
5.4.2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黑果枸杞花色苷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
5.4.3 黑果枸杞花色苷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机理 |
5.4.4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Caco-2细胞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试剂 |
6.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Hep-G2细胞培养 |
6.3.2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 |
6.3.3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毒性试验 |
6.3.4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代谢分析 |
6.3.5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信号通路分析 |
6.3.6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线粒体功能分析 |
6.3.7 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毒性 |
6.4.2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糖代谢的影响 |
6.4.3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信号通路的影响 |
6.4.4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正交试验优化黑果枸杞果实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材料的预处理 |
1.3.2 花青素标准曲线建立 |
1.3.3 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 |
1.3.4 花青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1.3.5 正交设计试验 |
1.3.6 脱脂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提取剂浓度对黑果枸杞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2.1.2 物料比对黑果枸杞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2.1.3 提取时间对黑果枸杞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2.1.4 提取温度对黑果枸杞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脱脂对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试验参数的确定 |
3.1 试验结果讨论 |
4 结论 |
(4)青海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色素的研究进展 |
1.1.1 天然色素研究概况 |
1.1.2 人工合成色素研究概况 |
1.2 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
1.2.1 花色苷的结构与活性研究 |
1.2.2 花色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
1.2.3 花色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
1.3 黑果枸杞植物资源的研究概述 |
1.3.1 黑果枸杞种质资源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 |
1.3.2 黑果枸杞的花色苷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
1.4 论文的设计思路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黑果枸杞果实的成分分析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基本成分测定 |
2.2.2 功能性成分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基本成分含量分析 |
2.4.2 功能性成分含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提取工艺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的脱脂处理 |
3.2.2 色素测定方法及波长选择 |
3.2.3 色素提取方法的筛选 |
3.2.4 色素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3.2.5 色素提取的响应面优化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色素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3.3.2 色素提取方法的确定 |
3.3.3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3.4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3.3.5 响应面结果验证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纯化工艺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色素浓缩液的制备 |
4.2.2 色素色价的测定 |
4.2.3 不同树脂的预处理实验 |
4.2.4 不同树脂的筛选实验 |
4.2.5 树脂的前处理优化实验 |
4.2.6 筛选树脂的吸附及解吸附性能比较 |
4.2.7 树脂的静态吸附条件参数的选择 |
4.2.8 树脂的动态解吸附条件参数的选择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树脂的筛选实验 |
4.3.2 树脂的前处理优化实验结果 |
4.3.3 优选树脂的吸附及解吸附性能实验结果 |
4.3.4 树脂的静态吸附条件参数的确定 |
4.3.5 树脂的动态解吸附条件参数的选择 |
4.3.6 色素纯化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黑果枸杞果实精制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1.1 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黑果枸杞果实精制色素的稳定性实验 |
5.2.2 黑果枸杞精制色素的抗氧化活性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黑果枸杞精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分析 |
5.3.2 黑果枸杞精制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黑果枸杞果实精制色素的成分分析 |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6.1.1 材料 |
6.1.2 试剂 |
6.1.3 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制备 |
6.2.2 色素样品的HPLC分析 |
6.2.3 HPLC分析条件的优化 |
6.2.4 色素样品的LC-MS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色素样品的全波长扫描图谱 |
6.3.2 色素样品的HPLC图谱分析 |
6.3.3 优化条件后的HPLC图谱分析 |
6.3.4 色素样品的LC-MS图谱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纯化及品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类胡萝卜素概述 |
1.2 国内外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内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外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
1.3 类胡萝卜素的品质特性 |
1.3.1 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
1.3.2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 |
1.3.3 类胡萝卜素的纯化工艺 |
1.3.4 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特性 |
1.3.5 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 |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野生玫瑰果2个品系生长过程中叶黄素含量及其变化 |
2.4.2 野生玫瑰果2个品系生长过程玉米黄质含量及其变化 |
2.4.3 野生玫瑰果2个品系生长过程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及其变化 |
2.4.4 野生玫瑰果2个品系生长过程中番茄红素含量及其变化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 |
3.2.2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3.2.3 提取溶剂体系的选择 |
3.2.4 类胡萝卜素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3.2.5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单因素试验 |
3.2.6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响应面优化试验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提取溶剂体系的选择 |
3.4.2 类胡萝卜素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3.4.3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单因素试验 |
3.4.4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大孔树脂纯化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大孔树脂的处理 |
4.2.2 最佳大孔树脂的筛选 |
4.2.3 洗脱剂的选择 |
4.2.4 对提取液上样质量浓度的选择 |
4.2.5 大孔树脂对提取液动态吸附和动态解吸的研究 |
4.2.6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纯度测定 |
4.2.7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粗提物和纯化物成分分析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六种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分析与评价 |
4.4.2 六种大孔树脂静态解吸性能的分析与评价 |
4.4.3 D101和AB-8两种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实验 |
4.4.4 上样质量浓度对AB-8型大孔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
4.4.5 洗脱剂对AB-8型大孔树脂静态解吸率的影响 |
4.4.6 AB-8型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4.4.7 AB-8型大孔树脂动态解吸曲线 |
4.4.8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纯度计算 |
4.4.9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粗提物和纯化物成分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5.2.2 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5.2.3 温度对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5.2.4 光照对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5.2.5 金属离子对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5.4.2 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物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 |
5.4.3 温度对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5.4.4 光照对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5.4.5 不同金属离子对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6)青海特色食品资源沙棘、黑青稞、枸杞、黑枸杞中的黄酮类与脂肪酸类组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青海省特色食品资源开发简况 |
1.2 部分用于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的技术 |
1.2.1 超临界CO_2 流体萃取天然产物 |
1.2.2 气质联用技术在天然产物成分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
1.2.3 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在天然产物成分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沙棘果中脂肪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分析 |
2.1 引言 |
2.2 利用GC-MS对沙棘果脂肪酸进行分析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沙棘果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
2.3.3 化合物结构图及相关裂解途径 |
2.3.4 结果与分析 |
第3章 黑青稞脂肪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分析 |
3.1 引言 |
3.2 利用GC-MS对黑青稞脂肪酸进行分析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黑青稞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1.1 材料与试剂 |
3.3.1.2 仪器与设备 |
3.3.1.3 供试品以及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3.3.1.4 液质联用分析方法 |
3.3.2 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
3.3.3 化合物结构图及相关裂解途径 |
3.3.4 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黑果枸杞中脂肪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分析 |
4.1 引言 |
4.2 利用GC-MS对黑果枸杞脂肪酸进行分析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材料与试剂 |
4.2.1.2 仪器与设备 |
4.2.1.3 供试品以及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4.2.1.4 气质联用分析方法的选择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黑果枸杞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
4.3.3 化合物结构图及相关裂解途径 |
4.3.4 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种植枸杞和野生枸杞中脂肪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对比 |
5.1 引言 |
5.2 利用GC-MS对两种青海枸杞脂肪酸进行分析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3 两种青海枸杞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2 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
5.3.3 化合物结构图 |
5.3.4 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沙棘中脂肪酸和黄酮化合物的成分分析 |
6.1.2 黑青稞中脂肪酸和黄酮化合物的成分分析 |
6.1.3 黑果枸杞中脂肪酸和黄酮化合物的成分分析 |
6.1.4 青海种植枸杞和野生枸杞的脂肪酸和黄酮化合物的成分对比 |
6.1.5 黄酮苷及苷元在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规律 |
6.1.6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生长、生理特性及茎刺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黑果枸杞研究进展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1.2.4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渗透调节的影响 |
1.2.5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1.2.6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
1.3 植物的刺 |
1.3.1 植物体上刺的分类 |
1.3.2 植物体上刺的功能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黑果枸杞组培苗的扩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消毒处理对黑果枸杞茎段污染率的影响 |
2.2.2 不同蔗糖浓度MS培养基对黑果枸杞茎段扩繁倍数的影响 |
2.2.3 不同培养基对黑果枸杞茎段生根的影响 |
2.2.4 黑果枸杞组培苗移栽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3.1.2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株高的影响 |
3.2.2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茎刺发生的影响 |
3.2.3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4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5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6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
3.2.7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3.2.8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2.9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脯氨酸的影响 |
3.2.10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
3.2.11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丙二醛的影响 |
3.2.12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SOD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2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光合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3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渗透调节的影响 |
3.3.4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
3.3.5 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黑果枸杞不同发育时期茎刺的组织学观察 |
4.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4.2 试验方法 |
4.2.1 FAA固定液和番红、固绿溶液的配制 |
4.2.2 石蜡切片法 |
4.2.3 切片观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黑果枸杞不同发育时期茎刺的外部形态 |
4.3.2 黑果枸杞不同发育时期茎刺的解剖结构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8)黑果枸杞花色苷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黑果枸杞的研究概述 |
1.1.1 黑果枸杞的抗逆性与繁殖 |
1.1.2 活性成分研究 |
1.2 花色苷与原花青素的次生代谢研究 |
1.2.1 花色苷与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1.2.2 花色苷及原花青素代谢通路下游关键酶及其基因的研究 |
1.3 瞬时表达技术与植物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病毒载体的特点及构建 |
1.3.2 马铃薯X病毒表达载体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黑果枸杞花色苷及原花青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及相关分析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剂及缓冲液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黑果枸杞RNA提取及cDNA合成 |
2.2.2 关键酶基因PCR扩增 |
2.2.3 PCR产物的纯化 |
2.2.4 连接、转化及重组鉴定 |
2.2.5 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LrDFR、LrANS、LrLAR和LrANR基因序列分析 |
2.3.2 LrDFR、LrANS、LrLAR和LrANR蛋白结构及性质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 |
2.4.2 酶蛋白结构域及活性位点的保守性 |
第三章 黑果枸杞中花青素及原花青素积累规律研究 |
3.1 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剂及缓冲液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黑果枸杞生长过程中花色苷的积累变化 |
3.2.2 黑果枸杞生长过程中原花青素的积累变化 |
3.2.3 黑果枸杞生长过程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黑果枸杞生长过程中花色苷的代谢变化 |
3.3.2 黑果枸杞生长过程中原花青素的代谢变化 |
3.3.3 不同时期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黑果枸杞中花色苷的积累代谢规律 |
3.4.2 黑果枸杞中原花青素的积累代谢规律 |
第四章 关键酶基因的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研究 |
4.1 材料 |
4.1.1 植物材料和菌种 |
4.1.2 试剂及缓冲液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2.1 LrANS、LrLAR及LrANR基因的pMD18T载体质粒提取 |
4.2.2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3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 |
4.2.4 农杆菌浸染普通烟 |
4.2.5 瞬时表达烟草的花色苷及原花青素的含量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结果 |
4.3.2 转化烟草中花色苷与原花青素的含量变化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LrANS-pGR107的瞬时表达分析 |
4.4.2 LrLAR-pGR107和LrANR-pGR107的瞬时表达分析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A: 本文所用主要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附录B: 本文所用的化学试剂和缓冲液的配制 |
附录C: 本文扩增获得的酶基因序列 |
致谢 |
(9)青海省黑果枸杞的质量标准及其色素的提取纯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黑果枸杞的质量标准初步建立研究 |
引言 |
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基源鉴定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科属确定 |
2.2 植物形态特征 |
2.3 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 |
第二节 黑果枸杞药材的性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三节 黑果枸杞药材的鉴别研究 |
1 黑果枸杞药材显微鉴别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黑果枸杞药材的薄层鉴别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条件和方法 |
2.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2.2 显色剂的配制 |
2.2.3 展开条件考察 |
2.3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确定 |
2.4 不同批次供试品的薄层鉴别 |
2.5 结果 |
3 黑果枸杞药材的指纹图谱鉴别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2 流动相及梯度洗脱条件的考察 |
3.2.3 柱温的考察 |
3.2.4 流速的考察 |
3.2.5 色谱条件的确定 |
3.3 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
3.3.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确定 |
3.3.4 精密度试验 |
3.3.5 稳定性试验 |
3.3.6 重复性试验 |
3.4 样品的测定 |
3.5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3.6 主成分分析 |
3.7 聚类分析 |
3.8 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黑果枸杞药材的检查项研究 |
1 水分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水分测定结果 |
2 总灰分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总灰分测定结果 |
3 浸出物 |
3.1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 |
3.2 结果 |
4 重金属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第五节 黑果枸杞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1 甜菜碱的含量测定 |
1.1 仪器与试药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色谱条件 |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2.4 系统适应性试验 |
1.2.5 线性关系考察 |
1.2.6 精密度试验 |
1.2.7 稳定性试验 |
1.2.8 重复性试验 |
1.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1.3 样品测定结果 |
2 黑果枸杞药材多糖的含量测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实验方法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苯酚溶液的配制 |
2.2.4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加样回收实验 |
2.5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3 黑果枸杞中花色苷、原花青素、总多酚的含量测定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 花色苷的测定 |
3.2.1 供试品的制备 |
3.2.2 精密度试验 |
3.2.3 稳定性试验 |
3.2.4 样品测定结果 |
3.3 黑果枸杞原花青素的测定 |
3.3.1 供试品的制备 |
3.3.2 标准曲线绘制 |
3.3.3 精密度试验 |
3.3.4 稳定性试验 |
3.3.5 样品原花青素测定结果 |
3.4 黑果枸杞总多酚的测定 |
3.4.1 供试品的制备 |
3.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3 精密度试验 |
3.4.4 稳定性试验 |
3.4.5 结果 |
3.4.6 小结 |
第六节 黑果枸杞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 |
第二部分 黑果枸杞色素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引言 |
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2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黑果枸杞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2.2 提取方式的考察 |
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4 材料的脱脂处理 |
2.5 色素含量测定法 |
2.6 色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6.1 渗漉溶剂pH |
2.6.2 乙醇体积分数 |
2.6.3 溶剂倍数 |
2.6.4 渗漉流速 |
2.6.5 药材浸泡时间的考察 |
2.7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
3 结果与分析 |
4 验证实验 |
5 结果 |
第二节 黑果枸杞色素的纯化工艺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上样液的制备 |
2.2 色素吸收光谱图的测定 |
2.3 大孔树脂预处理 |
2.4 大孔树脂型号筛选 |
2.5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考察 |
2.6 X-5树脂动态吸附解吸黑果枸杞色素条件的优选 |
2.7 色素色价的测定 |
2.8 产率的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4 提取纯化工艺验证与放大实验 |
5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黑果枸杞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黑果枸杞色素提取物的制备 |
2.2 抗氧化活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人工栽培条件下有效成分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处理方法 |
2.3 测定内容 |
2.4 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人工栽培和原生条件下的黑果枸杞果实有效成分测定及对比 |
3.2 人工栽培和原生条件下的黑果枸杞果实氨基酸含量测定对比 |
4 结论与建议 |
四、黑果枸杞中色素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分离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益生元应用[D]. 胡佳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黑果枸杞产地溯源及其花色苷降血糖机理[D]. 王自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正交试验优化黑果枸杞果实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J]. 贺盼,孔东升,王立,刘睿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02)
- [4]青海黑果枸杞果实色素的研究[D]. 宋思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野生玫瑰果类胡萝卜素提取纯化及品质特性的研究[D]. 何雨. 延边大学, 2019(01)
- [6]青海特色食品资源沙棘、黑青稞、枸杞、黑枸杞中的黄酮类与脂肪酸类组分分析[D]. 丁丽娜. 浙江大学, 2019(02)
- [7]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生长、生理特性及茎刺发育的影响[D]. 张桐欣.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8]黑果枸杞花色苷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 杨锋.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9]青海省黑果枸杞的质量标准及其色素的提取纯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娄涛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10]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人工栽培条件下有效成分测定与分析[J]. 樊光辉,张得芳,王占林,谢守忠. 青海科技,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