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成绩学分制度实施管理研究

大学生体育成绩学分制度实施管理研究

一、大学生体育成绩实施学分制管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初晓[1](2021)在《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研究——以福州理工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升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民办高校福州理工学院在围绕俱乐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公共体育课程的俱乐部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相结合的全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该学院还需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制定并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条件保障,以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效果。

刘翠玲[2](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要求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充分调动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积极性。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最后集结地,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建设是必要的。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调查现状、发现困境、优化路径的逻辑学思路,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数量及分布、竞赛成绩、制度建设、日常训练、福利待遇、后勤保障、教练员配备等现状的调查分析,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学习、训练、比赛、文化等建设管理优势,从而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合理性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西省目前有6支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整体运动成绩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校能够按专业分班,耽误的文化课部分也能及时安排补课;训练次数一般为4天,每天能达1-2个小时;大部分学校没有安排经费补助;场地器材、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教练员学历较高但培训相对较少。(2)江西省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困境有:招收的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有待提高;制度管理不严格,运动员较散漫;部分教练员缺少带队经验,缺乏较专业的培训;运动员训练及参赛次数较少,缺少训练补助,身体素质有待加强;缺少训练场地,专业训练设施准备不充分;学校提供就业机会较少。(3)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在田径高水平建设中招生范围更广,招收条件较好;在学习上,文化学习与竞赛成绩相挂钩,设立考核机制,深入促进体教融合;训练次数与时间较为充足,每人能按不同的运动等级得到训练补贴;设置入学奖励以及参赛奖励,提供保研政策;教练员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享受折算论文、课题的待遇,也能根据所指导运动员参赛名次获得相应奖金;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办队理念,为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做努力。(4)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江西省的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需加强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优秀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完善管理制度,采纳管理建议,做好招生政策;采用学分制管理,加大保研比例,提升教练员知识储备;做好详细训练计划,发挥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增加餐补,做好再生恢复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增加参赛次数,加大奖励力度;引领运动员通过喊口号、设计队旗、起队名、张贴海报、收集代表物等方式来激励自身,增强团队凝聚力。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翁伟启[4](2020)在《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教育部已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提出新的目标与要求,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愈发重要。高水平运动员具有运动员与学生双重身份,在校期间不仅要完成比赛训练任务同时更多的时间需要接受高校高等教育,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学习专业知识。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属于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分支,以帮助运动员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与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制定对应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经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是需要完善,其最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因此,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高校运动员学习管理情况研究,充实学习、监督管理等方面理论研究,为今后高校运动队管理者在实践管理中提供参考意见。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四种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六所具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各高校实地调及相关专家访谈收集到的目前福建省六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现状的资料为依据,并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各高校学习管理的情况,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福建省六所高校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各高校均拥专门的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政策,以制度规范运动员在校期间的学习训练等各项管理工作。高校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各部门间需要增强联动性。2、福建省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的体育特长生为主。在招生标准上未形成统一,各校根据需求与自己学校标准进行招生。多数高校缺少优质生源,招生渠道单一。3、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制为四年,各学校通过降低考试要求、奖励学分等不同的帮扶方式帮助运动员完成学业考核。这种帮扶方式可以帮助运动员解决学业要求,但是这样易造成运动员轻学业重训练的观念,影响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4、我省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专业以学校指定的定向文科类专业为主,自主选择权较少。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在校,以混合编班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形式为主,运动员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均与普通生一致,无单独课程设置。5、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监督管理机制,日常学习监督主要以教练员、辅导员为主。6、各高校运动员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存在培养方案单一,培养方向与就业方向脱节。因此,运动员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脱节是目前福建省高校学习管理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沈丽军[5](2020)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应用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的第四位危险因素,被视为世界性的问题,且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肥胖学生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管理而导致身体活动不足和体质下降。本文作者基于对王一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和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研究内容与实践的学习,旨在采用体育课外问卷打卡组织大学生应用健身量等级的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健身量等级作为个人健身管理技术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选修华中师范大学时尚健身操舞课的2018级大二女学生为实验对象,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成分、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心理问卷以及实验班每周健身量等级打卡数据进行统一的测试、统计和整理,并将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全面分析在学生体育课外进行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此来丰富健身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广泛运用,以期提高大学生和国民体质健身水平,助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关于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效果方面:实验表明“欠量级”每周打卡人数基本保持连续减少、“基准级”和3个“提高级”的每周打卡人数总体是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节假日、学习功课和气候等客观因素会引起学生健身活动量明显降低,即减少甚至放弃体育锻炼,但问卷打卡管理的约束引导和等级目标激励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显示“问卷打卡”具有“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方法的创新性、有效性和可行性。2.关于体质健康测试方面:从实验班前后800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肺活量成绩对比P<0.05,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优于对照班,可见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效果更显着;学生身体质量指数BMI虽处于正常范围,但体脂率却高达26%以上,存在较胖风险,单以BMI标准对大学生肥胖程度的判断并不准确,对个人的健身指导意义不大;实验后两班学生的肌肉含量、脂肪含量和体脂率差异显着,P<0.05,实验班学生肌肉含量有所增加,脂肪含量和体脂率下降明显,对照班则与之相反,表明通过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有较好的效果。3.关于体育心理问卷方面:实验后,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方面的体育心理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班,每周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有效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自主锻炼和评价,完成一定的身体活动量,内心得到满足。对学生加深自身认识、端正体育学习态度、提高课堂参与性以及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和科学引导作用。4.关于实验班自我评价问卷方面: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层面、身体健康与体育参与层面、情感价值意识层面的统计结果均体现出实验班学生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表明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管理的约束引导和等级目标激励对学生身心素质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实践证明健身量等级具有一定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基于本次实验,本文提出的主要建议是:1.高校应多层面、多途径的加强学生体育思想和理论教育,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氛围,完善体育场馆设施,重视引入现代健身科技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健身锻炼。2.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智能化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从高校管理层到个人的每个环节都提出相应要求或建议,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课余体育锻炼进行督促,提高学生身体活动量,改善体质健康。3.将身体成分指标加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和反馈的体系机制,并及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客观认知,进行综合评价和科学管理,进而更好的发挥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4.建议高校体育教师进一步完善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实验,积极寻求更好策略来弥补本次问卷打卡实验未达到的效果,优化打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健身量等级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计划和课外体育锻炼管理制度。

刘洪翔[6](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张燕[7](2019)在《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德育学分制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它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本研究以胶州市Z中职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为对象,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深入剖析德育学分制下德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德育学分制万能的思想;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管理;学校的学生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缺乏协调性等问题。立足于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体系、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校园软环境育人氛围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就提升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效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学校和主管部门要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强化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建设;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渗透德育学分制,形成育人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家校合作,形成支撑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力;服务社会,打造“职教义工”志愿服务品牌。

韩志朋[8](2019)在《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6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下简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建设力度不强、建设目标不明确、布局不平衡、重训练轻学习、运动队管理不严格、招生欠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总体效益。本文从剖析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入手,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十五所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对比各所高校采取的不同管理方法,并进一步分析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实施学分制的先进经验,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山东省高水平运动队基本都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因为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不一样,管理办法也大不相同,但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最根本的问题便是未能解决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两者时间上的冲突。(2)山东省普通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业课程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另一种是高水平运动员集中管理的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学分由文化成绩学分和运动训练学分(由训练出勤学分和比赛成绩学分组成)、根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实行学分的奖励或扣除等。(3)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制度与具体实行不一致、职能部门之间不协调、理论研究不够充分、实施无保障、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练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形成良性运行环境;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队管理相关文件;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做好文化课学分与运动训练学分的分配;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这样才能加强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

秦慧娜[9](2019)在《基于校园运动APP的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弱更多地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这对我国新世纪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也使得高校更加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关键所在,为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途径。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担负起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任。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相关领域学者指出: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预防多种疾病,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网络的快速发展,校园运动APP在大学生体育参与监督,体育健康观树立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郑州市高校使用校园运动APP的600名学生和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600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类APP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全面了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校利用校园运动APP对学生设置适当的运动要求,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监督、评估与反馈,优化高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增进健康,大力推动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通过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和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仍以看电视、玩手机、上网为主要生活方式,分别为514人、505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别为325人、170人。大学生喜欢参加的项目有篮、排、足、跑步快走等十余种,其中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主要以跑步、快走为主,共418人,占70.5%。(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傍晚,使用与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分别为379人、297人;分别有155人、219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固定。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有426人是个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占71.8%,其他参加方式占比较少,而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相对均衡。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体育活动频次每周3-4天的人数最多,有277人,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集中在1-2天,有317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金额在1-400元范围内分别为358人、313人。(3)使用校园运动APP后,有353人认为锻炼了身体,占59.5%,有274人认为增加了运动时间,占46.2%,有261人认为自己的运动频率提高,占44%。使用与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学生分别有361人、340人希望使用校园运动APP制定科学的计划。完成运动任务后,有61.2%大学生不会选择继续参加运动。(4)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的效果持中肯态度,认为APP的功能正在逐渐完善。由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使用校园运动APP比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多。学习任务重、缺少运动场地和器材等仍是学生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学校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监督工作做的相对较好。学校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直接与学生的期末成绩相关联。(2)使用校园运动APP后,学生认为能够使自己的运动时间变长、频次变多。学生希望学校利用校园运动APP为自己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同意学校利用校园运动APP监督自己进行运动。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没有明确的认知,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3)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学生认为校园运动APP并没有指导作用,并不能提供科学的运动计划,只是对自己进行监督。学生对校园运动APP的操作性和功能性持中肯态度,对使用效果持肯定态度。由于网络或手机硬件等问题,APP可能会出现卡顿、数据不精准、GPS无法定位等问题。(4)高校教师认为如果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校园运动APP,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学生身体素质肯定会得到提高。校园运动APP成功的解决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无人监督的局面。

刘勤[10](2019)在《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文中提出高校德育一直处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家和党中央的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教育会议、方针、政策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提升。在当代高校中,德育学分制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将学分制应用于德育工作中。由于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时间比较短、实施经验不丰富、实施体系不完整、理论发展不完善,导致当前高校实施的德育学分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严重阻碍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本文章从此现实问题出发,遵循高校教育、高校德育、高校受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基于云南师范大学,对德育学分制相关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云南师范大学这一个案推广到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促进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问题的解决。本文章试图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相关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立足于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现状,并且以国外高校德育的发展现状为参考,对解决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相关问题的办法进行探索,促进高校德育学分制体系的完善,推动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本文章包括绪论部分、正文四章部分以及结语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概括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了德育学分制的相关概念,提出了相关理论依据以及本研究的研究维度与研究视角。第二章是对本研究的调查研究设计,包括问卷调查研究设计、访谈调查研究设计。第三章对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调查结果分析。从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目标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评价维度,基于问卷结果、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云南师范大学在德育学分制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第四章是基于第三章研究内容,从不同维度对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提出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此次调查研究进行的总结。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清晰明确的找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推广到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中。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研究角度过于细小,没有宏观的进行研究;提出了研究期望,对高校德育学分制进行更多层面的研究,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体育成绩实施学分制管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体育成绩实施学分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研究——以福州理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的实践
    (一)教学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改革
        1.会员层级化,晋升有序化
        2.学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
        3.上课规模的适度化
        4.上课时间选择的灵活化
        5.教师能力提升的主动化
    (二)考核方法与内容方面的改革
    (三)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的改革
二、民办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的成效与完善建议
    (一)民办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的成效
    (二)完善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的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2.制定并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
        3.强化条件保障

(2)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起源与发展
        2.2.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分析
        2.2.3 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
        4.1.1 数量及分布
        4.1.2 竞赛成绩情况
        4.1.3 制度建设情况
        4.1.4 日常训练情况
        4.1.5 福利待遇情况
        4.1.6 后勤保障情况
        4.1.7 教练员配备情况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面临的困境
        4.2.1 招生政策方面
        4.2.2 制度建设方面
        4.2.3 教练员方面
        4.2.4 运动员训练方面
        4.2.5 后勤保障
        4.2.6 就业方面
    4.3 国内部分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借鉴
        4.3.1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
        4.3.2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
        4.3.3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管理
        4.3.4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比赛管理
        4.3.5 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建设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
        4.4.1 校领导重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保障
        4.4.2 制度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骨骼
        4.4.3 学习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生命
        4.4.4 训练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魂灵
        4.4.5 比赛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鹄的
        4.4.6 文化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营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高校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问题研究
        2.1.2 关于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研究
        2.1.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监督管理问题研究
    2.2 国外高校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学习管理研究
        2.2.2 其他国家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调查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对比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与管理
        4.1.1 招生管理
        4.1.2 管理部门
        4.1.3 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
    4.2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
        4.2.1 学制管理
        4.2.2 考核与成绩管理
        4.2.3 运动员毕业管理
    4.3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过程管理
        4.3.1 课程设置
        4.3.2 专业类别
        4.3.3 教学管理形式
    4.4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监督管理
        4.4.1 高校管理部门对运动员学习监督管理情况
        4.4.2 高水平运动员自我学习监督情况
        4.4.3 国外成熟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启示
    4.5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问题分析
        4.5.1 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4.5.2 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培养方案问题分析
        4.5.3 研究问题分析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研究》专家访谈提纲合理性评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应用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健康中国政策依据
        1.1.2 现代健康理论依据
        1.1.3 管理缺乏现实依据
        1.1.4 教科基金项目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外体育锻炼
        2.1.2 日本运动指南下的健身量
        2.1.3 问卷打卡
    2.2 “打卡”在高校的应用研究
    2.3 健身运动量的研究
    2.4 国内外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的研究
    2.5 文献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3.2.6 专家访谈法
4 实验设计
    4.1 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
        4.1.1 健身量等级的产生背景
        4.1.2 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的目标
        4.1.3 健身量等级的内容
        4.1.4 健身量等级操作方法
        4.1.5 健身量等级打卡流程
    4.2 实验目的与假设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假设
    4.3 实验时间及地点
    4.4 实验总体与对象
    4.5 实验条件控制
    4.6 实验过程
        4.6.1 实验思路及流程图
        4.6.2 课堂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设计
        4.6.3 实验前后测试项目及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测
        5.1.1 实验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5.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2.1 实验班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结果对比分析
        5.2.2 实验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3 对照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对比分析
    5.3 实验班体育学习自我评价问卷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班自我评价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录2 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评价量表
    附录3 大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评价量表
    附录4 实验班体育学习自我评价量表
    附录5 3代谢当量以上的身体活动举例
    附录6 大学生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内容
致谢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德育学分制
        (二)学生管理
        (三)德育管理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中职德育管理研究概况
        (二)关于德育学分制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Z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管理的背景
    二、数据来源
    三、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后德育管理的效果现状
    四、德育学分制实施下学生德育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方面因素
        (二)家庭方面因素
        (三)社会方面因素
第三章 Z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思考建议及提升策略
    一、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
        (一)健全德育学分制管理组织机构
        (二)完善德育学分制评定程序
        (三)修订德育学分制相关量化管理细则
        (四)完善德育学分制网络管理评价系统
    二、强化德育学分制下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一)营造全员育人模式氛围
        (二)增强教师的德育素质与能力
        (三)强化班主任德育管理核心力量
        (四)提高学校德育科研水平
        (五)打造高素质学生会管理队伍
    三、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
        (一)“三级监督管理机制”筑监察体系
        (二)“双管齐下”促进学生发展
    四、营造德育学分制下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一)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以活动为引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五、加强德育学分制下的家校合作工作
        (一)组建家长学校,完善家庭教育服务站
        (二)加强班级家庭教育工作指导
    六、打造德育学分制下社会志愿服务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关于学分制的研究
        2.1.2 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2.1.3 澳大利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我国学分制的发展
        2.2.2 普通高校实施的学分制类型
        2.2.3 高水平运动队的由来、招生和办队模式的研究
        2.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培养现状
        2.2.5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现状研究
    4.1 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及基本特征
    4.2 目前山东省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情况
        4.2.1 高水平运动队建队的基本形式
        4.2.2 山东省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情况
        4.2.3 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情况
        4.2.4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训练情况
    4.3 目前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种类
        4.3.1 专业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4.3.2 高水平运动员集中管理的模式
    4.4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实施的影响因素
        4.4.1 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际操作的差距
        4.4.2 职能部门之间不协调
        4.4.3 理论研究不够充分,实施无保障
第5章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5.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施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
        5.1.3 整体配套原则
        5.1.4 教育性原则
        5.1.5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5.2 山东省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5.2.1 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
        5.2.2 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下的课程教学管理
        5.2.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下的运动训练管理
        5.2.4 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
        5.2.5 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下的后勤服务管理
    5.3 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下运动训练与学习进度安排
        5.3.1 在规定年限内必须修满文化课学分
        5.3.2 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运动训练学分和完成相应运动成绩目标
        5.3.3 在校期间每学年必须完成学分的最低要求和对应的运动训练目标
        5.3.4 休学规定
        5.3.5 停学和停训规定
        5.3.6 退学和退队规定
    5.4 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毕业与结业条件
        5.4.1 结业的条件
        5.4.2 取得毕业证的必备条件
        5.4.3 取得学位证的毕业要求
    5.5 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教学与训练质量监控
        5.5.1 教学与训练资源监控
        5.5.2 教学与训练过程监控机制
        5.5.3 教学与训练信息监控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改进学分制管理,形成良性外部环境
        6.2.2 改进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
        6.2.3 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
        6.2.4 做好文化课学分与运动训练学分的分配
        6.2.5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9)基于校园运动APP的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界定
        2.1.2 运动APP的概念界定
        2.1.3 校园运动APP的概念界定
    2.2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与作用
    2.3 校园运动APP的功能特点与作用
    2.4 国外研究现状
    2.5 国内研究现状
        2.5.1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
        2.5.2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
        2.5.3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传统管理模式的研究
        2.5.4 校园运动APP管理模式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4.1.1 大学生课外生活方式
        4.1.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4.1.3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
        4.1.4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4.1.5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4.1.6 大学生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4.2 使用与未使用校园运动APP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2.1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
        4.2.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量
        4.2.3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
        4.2.4 大学生对校园运动APP制定运动计划的态度
        4.2.5 大学生对学校监督自己体育运动的态度
        4.2.6 使用与未使用校园运动APP效果差异性分析
    4.3 校园运动APP管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1 大学生完成校园运动APP任务的体育活动项目
        4.3.2 大学生对学校设定运动任务的完成情况
        4.3.3 大学生对校园运动APP的态度
        4.3.4 使用校园运动APP为大学生带来的益处
        4.3.5 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过程中的问题
        4.3.6 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的效果
        4.3.7 大学生完成校园运动APP任务后的体育活动情况
    4.4 高校教师对校园运动APP的态度
        4.4.1 教师对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后的效果认知
        4.4.2 教师对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的考评
        4.4.3 教师对校园运动APP的满意度
        4.4.4 学校方面使用校园运动APP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
        5.2.2 解决目前校园运动APP中存在的不足
        5.2.3 加强高校校园运动APP配套设施建设
        5.2.4 完善校园运动APP的功能
        5.2.5 加强医务监督和运动保障
        5.2.6 普及使用校园运动APP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关于国外高校德育实施的状况研究
        二、关于国内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伦理
第一章 德育学分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德育学分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校德育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的相关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三、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第三节 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维度和视角
        一、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维度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调查研究设计
    第一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内容
        二、问卷调查对象的情况
        三、问卷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访谈调查研究设计
        一、访谈问题内容
        二、访谈对象情况
        三、访谈调查的实施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实施的德育学分制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状况调查分析
        一、实施动因
        二、推行德育学分制所具体实施的举措
        三、学校2015—2016 年德育成绩的分析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问卷结果分析
        一、目标维度
        二、内容维度
        三、方法维度
        四、评价体系维度
        五、问卷调查小结
    第三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访谈结果分析
        一、目标维度
        二、内容维度
        三、方法维度
        四、评价体系维度
        五、访谈小结
第四章 研究建议
    第一节 明确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目标
        一、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
        三、形成科学的高校德育学分制发展理念
    第二节 丰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内容
        一、引入符合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二、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地位
        三、突出德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优化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方法
        一、提高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效率
        二、建立高校学生德育档案的网络体系
        三、探索德育学分制实施新方法
    第四节 完善高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
        一、加强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推动高校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三、开展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第五节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问卷一
    三、访谈问卷二
致谢

四、大学生体育成绩实施学分制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与特色学分制管理研究——以福州理工学院为例[J]. 吴初晓.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08)
  • [2]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D]. 刘翠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研究[D]. 翁伟启. 华侨大学, 2020(01)
  • [5]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应用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的实验研究[D]. 沈丽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D]. 张燕. 青岛大学, 2019(02)
  • [8]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D]. 韩志朋. 鲁东大学, 2019(12)
  • [9]基于校园运动APP的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D]. 秦慧娜. 河南大学, 2019(01)
  • [10]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D]. 刘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学生体育成绩学分制度实施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