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阻抗电弧炉串联电抗器电抗值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马腾霄,李笑[1](2016)在《60t高阻抗电弧炉供电制度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根据高阻抗电弧炉电气设计原理及60 t电弧炉基础设计数据,对其供电模式进行重新计算与优化,使热效率提高,平均吨钢电耗降低约44 k Wh,经济效益显着。
姜子晴,张维,韩星,宋艳慧,杭建璞,孙涛[2](2016)在《消除电网干扰的高阻抗电弧炉》文中指出高阻抗电弧炉是一种新型炼钢装备,具有二次电压高、二次电流较小、电效率高、功率因数高、电耗低,电极消耗低等优点。近年来,随着高阻抗电弧炉长弧操作的应用,消除电网干扰的研究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基于高阻抗电弧炉的供电原理,阐述了消除供电电网干扰的一些主要措施,同时将高阻抗电弧炉与普通低阻抗电弧炉的运行数据进行了比较,从而体现出其运行优势。
仝永博,刘征,罗玉镯,花皑[3](2014)在《采用长弧操作的高阻抗电弧炉》文中认为高阻抗电弧炉是一种新型炼钢工具,它具有一系列优点,诸如:二次电压高、电弧电流小、电效率高、功率因数高,生产率高、电耗低,电极消耗低等。介绍了高阻抗电弧炉的理论依据、特性、指标等。并且,给出了同低阻抗电弧炉相对比的数据及运行效果。
邢栋[4](2014)在《炼钢电弧炉供电曲线的迭代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炼钢的成本和效率直接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弧炉炼钢过程中,节能降耗至关重要。合理的供电策略不仅能保证操作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降低电耗、电极损耗和耐火材料侵蚀,缩短冶炼周期。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电弧炉炼钢的设备、工艺及其发展历史、着重介绍电弧炉供电策略研究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结合电弧炉的电气特性,根据现场数据对非线性电抗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在深入研究电弧炉电热特性和冶炼过程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弧炉供电优化模型,并提出了综合经济评价指标。供电模型以吨钢电耗最小、冶炼时间最短、电极和耐火材料消耗最少为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实现了电弧炉供电制度的整体优化。电弧炉供电优化模型是一个带约束的多目标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而且由于部分模型参数无法获知,模型不能直接用于优化求解。为了解决参数未知问题并对模型优化求解,本文提出了两阶段迭代优化算法。第一阶段确定模型未知参数,利用模型参数自适应方法结合电弧炉炼钢的历史信息将模型中未知参数迭代更新;第二阶段对参数更新后的供电模型进行求解。在对比传统优化方法和智能优化算法求解此类问题的优势和不足后,采用基于自适应网格和拥挤距离的多目标粒子群(AGC-MOPSO)算法进行求解。两阶段迭代优化算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参数迭代更新使供电模型通过参数迭代更接近炼钢真实情况,而且利用智能算法优化模型可以求解得到全局最优解。最后以某钢厂40吨电弧炉为背景,参照电弧炉炼钢经验数据,更新供电优化模型中未知参数,应用AGC-MOPSO算法对电弧炉供电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分阶段和全流程的供电策略;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制定了合理的供电曲线。
侯栋[5](2013)在《超高功率电弧炉供电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高阻抗电弧炉电气运行的特性,从电气运行角度阐述了高阻抗电弧炉相对于普通电弧炉的优越性,并介绍了现代超高功率高阻抗电弧炉主要技术。在分析电气运行的等效电路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测量数据,采用统计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各级电压、电抗下电弧炉非线性的运行电抗模型。在Access数据库与VB环境下,开发了电弧炉供电模型,并利用供电模型进行了电弧炉各电压、电抗下的供电曲线对比。在充分考虑各阶段的限制性环节前提下,提出了供电制度的制定原则与策略。并对电抗器、变压器、电流的档位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电弧炉的熔末升温期的热效率主要取决于电弧在渣中的埋弧状况。在埋弧时可提高热效率。供电参数要根据EAF炉的实际埋弧状态来确定,才能达到优化的效果。在考虑热效率的情况下,建立了熔末升温供电模型,并对电弧炉的合理“甩抗”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某厂电弧炉短流程炼钢的车间布置、冶炼节奏以及LF加热能力,分析原始冶炼工艺的基础上,对电弧炉的出钢温度、供电、供氧和造渣制度提出了改善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以及现场经济指标阐述了新方案的优越性。
崔于飞,宋艳慧,李可卿,花皑[6](2012)在《高阻抗电弧炉的运行优势》文中研究表明高阻抗电弧炉是一种新型炼钢设备,文中给出了高阻抗电弧炉长弧操作的理论基础,在国外不同钢厂的实际运行数据及运行效果。
朱蕾蕾,朱贺,张豫川,刘居柱[7](2012)在《高阻抗电弧炉变压器技术参数设计》文中提出在确定电弧炉容量及冶炼周期后,根据能量需求来确定相匹配的功率,通过对影响电弧炉冶炼匹配电功率的各种因素的研究,确定了电弧炉变压器容量的计算公式。按照高阻抗电弧炉主熔化期电弧稳定性与升温期电弧长度要求,来分别确定电弧炉变压器最高和最低二次电压。以国内某厂160 t高阻抗电弧炉的设计和运行参数为例,对本文确定的高阻抗电弧炉变压器参数计算公式进行了验算。
车学哲,阎立懿,王建辉[8](2011)在《一种高阻抗电弧炉的电气参数设计方法》文中指出针对超高功率电弧炉引起电压波动导致电压闪烁,提出在普通阻抗超高功率电弧炉上采用高阻抗技术,并给出电弧功率恒定条件下电气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40t电弧炉为例,通过仿真和实例验证表明,采用给出的相关公式计算电弧炉的主要电气参数,可以指导普通阻抗超高功率电弧炉高阻抗的设计及改造,并可获得减小电压波动、降低电压闪烁、提高电弧稳定性以及降低电耗的效果。
侯伟[9](2010)在《电弧炉炼钢的能量节约与利用》文中提出电弧炉炼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近30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在超高功率电弧炉炼钢技术的思想指导下,工艺、装备、供电、节能、原料等各方面技术都有许多进步和发展,电弧炉炼钢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我国近年来电弧炉炼钢技术发展迅速,部分电弧炉的技术经济指标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张,节能降耗是电弧炉生产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对电弧炉炼钢的能量节约和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是以陕西富平中冶陕压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为依托,进行的电弧炉炼钢节能技术的研究。在总结国内其他企业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冶陕压重工设备有限公司50吨电弧炉生产实践基础,对电弧炉炼钢工艺及能量利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讨论以下节能技术,并经过对数据的数学模型分析计算,得出生产应用成果。(1)优化供电制度和操作;本部分主要通过两方面实际研究,分别是缩短电抗器投入时间以及制定合理的用电规范。在缩短电抗器投入时间部分,经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电抗投入时间与耗电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电抗器投入的最合理时间。在制定合理的用电规范方面,在保证电炉现行工艺及不降低钢质量与炉衬寿命的条件下,获得最低的电能消耗和最短的熔炼时间的用电规范。(2)熔化期供氧加碳技术;利用电弧炉内的氧化反应热,在电弧炉通电15~20分钟后开始向红热的废钢或半熔融的部位吹氧。利用氧气燃烧时氧化反应发出的热,将氧气折算为电能,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3)废钢预热技术;利用电弧炉排放出的高温烟气对即将入炉的废钢进行预热。一方面减少了炉气带走的热量损失。另一方面,使入炉废钢具有一定的温度,缩短熔化期时间,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何玲[10](2009)在《电弧炉供电曲线的综合优化》文中指出电弧炉是当今冶金领域最重要的炼钢设备之一,论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电弧炉炼钢的设备、工艺及其发展历史入手,着重介绍了供电策略研究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阐述了电弧炉供电策略研究的重要性。论文首先从电气角度说明了从普通功率电弧炉发展到超高功率高阻抗电弧炉的必然性,指出了电抗器在电弧炉炼钢中发挥的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说明只有考虑了运行电抗在冶炼过程中的变化,供电曲线的研究才有现实意义。论文以某钢厂40吨超高功率高阻抗电弧炉为背景,通过分析电弧炉的等效工作电路,采用机理推导和统计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结合现场电气参数数据,建立了供电系统的非线性运行电抗模型。在深入研究电弧炉电热特性和冶炼过程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经济指标的电弧炉供电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吨钢电耗、通电时间、电极消耗和炉衬寿命四个重要因素,以实现吨钢冶炼加工成本最低为目标,分别建立了电弧炉分阶段供电模型和全流程供电模型。本文根据供电模型的特点采用一种改进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阐述了算法原理和实现方法。结果表明新的供电模型符合生产实际,能够有效地解决变压器、电抗器的档位选取等问题。最后,本文以全流程供电模型的优化结果为基础,根据某钢厂40吨电弧炉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供电曲线。
二、高阻抗电弧炉串联电抗器电抗值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阻抗电弧炉串联电抗器电抗值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60t高阻抗电弧炉供电制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化前供电制度 |
2 存在问题 |
3 优化供电制度 |
3.1 60 t电弧炉电气基础设计数据 |
3.2 恒功率供电所需电抗计算 |
变压器电抗XT=U22Uk%/PS[1]=7502×7/45000×100=0.875 mΩ |
3.3 恒功率供电最高二次电压选择 |
3.4 二次电压650 V运行参数计算 |
3.5 优化后的供电制度及效果 |
4 结论 |
(3)采用长弧操作的高阻抗电弧炉(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阻抗电弧炉的理论依据 |
2 电抗器在高阻抗电弧炉中的作用 |
3 高阻抗电弧炉的运行优势 |
4 高阻抗电弧炉的电弧特性 |
5 结论 |
(4)炼钢电弧炉供电曲线的迭代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弧炉炼钢的历史和发展 |
1.2 电弧炉炼钢的工艺及设备 |
1.2.1 电弧炉炼钢工艺 |
1.2.2 电弧炉炼钢设备 |
1.2.3 电弧炉炼钢特点 |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1.3.1 课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弧炉电气特性与运行电抗模型 |
2.1 电弧炉电气运行特性 |
2.1.1 电弧炉供电主回路构成 |
2.1.2 电弧炉主回路电气特性的理论分析 |
2.1.3 高阻抗电弧炉的电气运行特性 |
2.2 电弧炉非线性电抗模型的研究 |
2.2.1 电弧炉运行电抗的构成与作用 |
2.2.2 影响运行电抗大小的因素 |
2.2.3 运行电抗模型 |
2.2.4 短路电抗与短路电流 |
2.2.5 运行电抗模型的回归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弧炉供电优化模型的建立 |
3.1 传统的供电模型 |
3.2 供电模型优化目标的确定 |
3.2.1 电弧炉炼钢主要经济指标 |
3.2.2 供电模型各优化目标的确定 |
3.3 电弧炉分阶段供电模型的建立 |
3.3.1 分阶段供电模型约束条件 |
3.3.2 分阶段供电模型 |
3.4 电弧炉全流程供电模型的建立 |
3.4.1 全流程供电模型约束条件 |
3.4.2 全流程供电模型 |
3.5 综合经济评价指标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弧炉供电优化模型的求解 |
4.1 供电模型求解需要解决的问题 |
4.1.1 整数变量的处理 |
4.1.2 多目标优化的处理 |
4.1.3 约束条件的处理 |
4.1.4 非线性的处理 |
4.1.5 模型参数未知的处理 |
4.2 两阶段迭代优化算法 |
4.2.1 模型参数的迭代更新 |
4.2.2 供电模型的智能求解 |
4.3 基于自适应网格与拥挤距离的粒子群算法 |
4.3.1 基本粒子群算法 |
4.3.2 粒子群算法处理多目标问题的关键点 |
4.3.3 基于自适应网格和拥挤距离的粒子群算法 |
4.3.4 基于自适应网格和拥挤距离的粒子群算法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弧炉供电曲线的制定与优化 |
5.1 运行参数 |
5.1.1 设备基本运行参数 |
5.1.2 供电模型未知参数确定 |
5.1.3 优化算法相关参数设计 |
5.2 供电模型优化结果 |
5.2.1 分阶段供电模型优化结果 |
5.2.2 全流程供电模型优化结果 |
5.3 模型优化结果分析比较 |
5.4 供电曲线的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超高功率电弧炉供电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弧炉发展及现状 |
1.2 电弧炉电气设备 |
1.2.1 高压设备 |
1.2.2 低压设备 |
1.3 电弧炉冶炼工艺 |
1.4 超高功率电弧炉技术 |
1.4.1 合理供电 |
1.4.2 电弧炉氧-燃制度 |
1.4.3 长弧泡沫渣技术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弧炉电气系统与电抗模型 |
2.1 电弧炉电气运行特性 |
2.1.1 电弧炉主回路电气特性的理论分析 |
2.1.2 高阻抗电弧炉电气特性 |
2.2 电抗模型的研究 |
2.3 运行电抗模型的建立 |
2.3.1 短路电抗与短路电流理论计算 |
2.3.2 短路试验测量短路电抗与电流 |
2.5 运行电抗回归分析 |
2.5.1 试验方法 |
2.5.2 建立运行电抗模型 |
2.5.3 建立运行电抗的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弧炉电气特性与供电模型 |
3.1 电弧炉电气特性 |
3.1.1 电弧炉电气特性曲线绘制 |
3.1.2 关键工作点介绍 |
3.2 供电模型的开发 |
3.2.1 供电模型开发工具简介 |
3.2.2 供电模型约束性条件 |
3.2.3 供电模型的开发 |
3.3 供电模型简介 |
3.3.1 主界面 |
3.3.2 电气参数界面 |
3.3.3 电气特性曲线绘制界面 |
3.3.4 各级电压、电抗对比图绘制界面 |
3.3.5 供电参数界面 |
3.3.6 供电制度优化界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制度的分析与探讨 |
4.1 供电制度的理论研究 |
4.1.1 不同电压级下的供电制度 |
4.1.2 不同电抗级下的供电制度 |
4.2 原始供电制度评述 |
4.2.1 起弧期 |
4.2.2 穿井和熔化期 |
4.2.3 熔末升温期 |
4.2.4 主要经济指标 |
4.3 供电制度选择的限制性环节 |
4.3.1 电气设备的限制 |
4.3.2 冶炼工艺的限制 |
4.4 基于现场的供电制度 |
4.4.1 熔化期 |
4.4.2 熔末升温期 |
4.4.3 依据冶炼工艺的变压器设计 |
4.4.4 起弧期与穿井期 |
4.4.5 电弧炉整体运行建议 |
4.5 供电制度的对比 |
4.5.1 供电模型对比分析 |
4.5.2 经济指标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论文包含图、表、公式及文献 |
(9)电弧炉炼钢的能量节约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电弧炉炼钢的主要优点 |
1.1.1 可以灵活掌握温度 |
1.1.2 热效率高 |
1.1.3 炉内气氛可以控制 |
1.1.4 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 |
1.2 电弧炉的分类 |
1.3 电弧炉炼钢的主要缺点 |
1.4 我国电弧炉炼钢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
1.4.1 供电制度和电气运行结构 |
1.4.2 吹氧技术的应用 |
1.4.3 废钢预热 |
1.5 电弧炉炼钢概述 |
1.5.1 世界电弧炉炼钢的发展 |
1.5.2 我国电弧炉发展概况 |
1.5.3 我国电弧炉炼钢取得的进步 |
1.6 电弧炉炼钢的能量利用 |
1.6.1 电弧炉炼钢的能量组成 |
1.6.2 国内外较成熟的电弧炉节能降耗技术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思路及工厂概况 |
2.1 工厂概况及电炉设备 |
2.2 EBT-电弧炉主要技术参数 |
2.3 生产工艺路线 |
2.4 研究总体思路 |
2.4.1 优化用电操作 |
2.4.2 强化供氧 |
2.4.3 废钢预热技术 |
3 优化用电操作和用电规范 |
3.1 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
3.2 选取合理的电抗值 |
3.2.1 电抗器的作用 |
3.2.2 电抗器的构造 |
3.2.3 电抗器的维护 |
3.2.4 电抗器参数的确定 |
3.2.5 缩短电抗器的投入时间 |
3.2.6 合理的降低电抗值 |
3.2.7 选取合理的阻抗值 |
3.3 制定合理的用电制度 |
3.4 小结 |
4 熔化期强化用氧 |
4.1 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
4.2 吹氧助熔、熔氧结合 |
4.3 碳的氧化反应 |
4.3.1 碳的氧化途径 |
4.3.2 碳的氧化反应热效应 |
4.4 硅的氧化反应 |
4.5 锰的氧化反应 |
4.6 铁的氧化放热 |
4.7 各元素放热的能量输入 |
4.8.实际生产节能效果 |
4.8.1 原始数据 |
4.8.2 各元素放热反应能量输入及耗氧量计算 |
4.9 小结 |
5 废钢预热技术 |
5.1 研究方法和思路 |
5.2 废钢的处理及其加工要求 |
5.3 废钢预热技术的发展 |
5.4 废钢预热技术的类型 |
5.5 目前比较先进的废钢预热技术 |
5.5.1 料篮式预热 |
5.5.2 一电二炉式 |
5.5.3 竖炉方式 |
5.5.4 中心装入固定竖炉式 |
5.5.5 连续运送层内预热式 |
5.5.6 竖炉连装式 |
5.5.7 充填层电炉方式 |
5.6 废钢预热技术的实际节能效果计算 |
5.6.1 预热理论计算 |
5.6.2 实际预热效果计算 |
5.7 小结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电弧炉供电曲线的综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弧炉炼钢的历史和发展 |
1.2 电弧炉炼钢的工艺及设备 |
1.2.1 电弧炉炼钢工艺 |
1.2.2 电弧炉炼钢设备 |
1.2.3 电弧炉炼钢特点 |
1.3 超高功率高阻抗电弧炉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1.4.1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弧炉电气特性与电抗模型的研究 |
2.1 电弧炉电气运行特性 |
2.1.1 电弧炉供电主回路构成 |
2.1.2 电弧炉主回路电气特性的理论分析 |
2.1.3 高阻抗电弧炉电气运行特性 |
2.2 电弧炉非线性电抗模型的研究 |
2.2.1 电弧炉运行电抗的构成与作用 |
2.2.2 影响运行电抗大小的因素 |
2.2.3 运行电抗模型 |
2.2.4 短路电抗与短路电流 |
2.2.5 运行电抗模型的回归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经济指标的电弧炉供电模型的建立 |
3.1 传统供电模型 |
3.2 供电模型优化目标的确定 |
3.2.1 电弧炉炼钢主要经济指标 |
3.2.2 供电模型主要因素的确定 |
3.3 分阶段供电模型的建立 |
3.3.1 分阶段供电模型约束条件的确定 |
3.3.2 分阶段供电模型的确定 |
3.4 全流程供电模型的建立 |
3.4.1 全流程供电模型约束条件的确定 |
3.4.2 全流程供电模型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曲线的优化与制定 |
4.1 遗传算法的产生和发展 |
4.2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4.3 遗传算法的设计 |
4.3.1 编码设计 |
4.3.2 遗传算子的设计 |
4.3.3 非参数罚函数多目标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
4.4 优化结果及分析 |
4.4.1 运行参数 |
4.4.2 供电模型优化结果 |
4.4.3 模型优化结果分析比较 |
4.5 供电曲线的制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阻抗电弧炉串联电抗器电抗值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60t高阻抗电弧炉供电制度优化[J]. 马腾霄,李笑. 大型铸锻件, 2016(05)
- [2]消除电网干扰的高阻抗电弧炉[J]. 姜子晴,张维,韩星,宋艳慧,杭建璞,孙涛. 工业加热, 2016(04)
- [3]采用长弧操作的高阻抗电弧炉[J]. 仝永博,刘征,罗玉镯,花皑. 冶金设备, 2014(06)
- [4]炼钢电弧炉供电曲线的迭代优化[D]. 邢栋. 东北大学, 2014(08)
- [5]超高功率电弧炉供电制度的研究[D]. 侯栋. 东北大学, 2013(03)
- [6]高阻抗电弧炉的运行优势[J]. 崔于飞,宋艳慧,李可卿,花皑. 工业加热, 2012(02)
- [7]高阻抗电弧炉变压器技术参数设计[J]. 朱蕾蕾,朱贺,张豫川,刘居柱. 工业加热, 2012(02)
- [8]一种高阻抗电弧炉的电气参数设计方法[J]. 车学哲,阎立懿,王建辉. 工业加热, 2011(04)
- [9]电弧炉炼钢的能量节约与利用[D]. 侯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1)
- [10]电弧炉供电曲线的综合优化[D]. 何玲. 东北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