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快小城镇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范茗宣[1](2021)在《新冠疫情对T旅游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迅猛,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服务业(旅游、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波动较为明显,面对重大突发情况,T旅游企业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旅游服务提供商,受到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经验,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T旅游企业财务状况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其财务应对能力的提升找到方向和答案。首先,本文通过查阅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文献研究,收集T旅游企业近年的财务数据及资料,结合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安全性、营运性、收益性、成长性四个方面分别对其财务状况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以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指标来说明其各项财务能力情况;其次,运用经济增加值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对T旅游企业财务状况存在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为T旅游企业财务应对能力的提升提出对策及建议,目的是为企业管理层以及关联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并使本文对于旅游行业其他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周晓媛[2](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康萍萍[3](2021)在《从“农”到“工”: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研究》文中指出从“农”到“工”农场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是尖山农场70多年开发建设的历史还原,经过几代垦荒人的耕耘与奉献、辛勤与汗水,把农场从一片荒芜人烟的荒原改造成如今经济多元化、社会繁荣化、生态效益化、环境友好化、城镇宜居化的农垦新城。农场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推动了农场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职工生计模式从“农”到“工”的变化是与国家、社会以及农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农场的农业发展及其各项事业都在朝着现代化进军,但是职工大量外流,农场的继续发展也面临着后续人才补给不足、留守老人儿童增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尖山农场为个案,考察了农场职工从1949年建场计划经济阶段到深化改革时期的生计模式变迁。因农场不同于农村和城市,尖山农场属于国营农场,促使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与类似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置于国家与农场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制度背景下,更注重职工个人因特定的利益诉求而产生的不同的理性行动。本文将“结构—制度”分析法和“历史进程”分析法结合,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入手全面分析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的阶段与原因。本文由导论和五章构成。导论部分说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前人研究及述评。第一章论述了尖山农场的概况,主要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产业结构以及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概述农场的发展进程,为农场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提供历史进程和制度性资料;第二章论述了尖山农场职工计划经济时期(1949-1983年)“全农型”生计模式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其消亡的主要原因;第三章论述了市场经济时期(1984-2008年)农场职工“多农少农”生计模式的形成、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对其进行评析;第四章论述了农场深化改革时期(2009-至今)职工“多工少农”生计模式的形成、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评析;第五章从现代化和社会分化两个角度来分析农场职工从“农”到“工”生计模式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农场职工从“农”到“工”生计模式的变迁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路径,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更直观的理解生计模式的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家庭、农场、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其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改变其原本的生产生活现状以及思想状态,以快速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同时研究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不仅仅是对农场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剪影,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论述职工从“农”到“工”的生产生活状态来发现农场发展内部存在的问题,每一种生计模式都不是人们可以完全自由选择的,而是社会发展和农场实际的生产生活发展现状促使职工们逐渐形成某种特定的生计模式。因此每一种生计模式的变迁背后都是农场的职工群众在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思想,为了家庭的继续发展要不断转变自己的生存策略,尝试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从农场方面来说,要想可持续发展,人才引进是头等大事,农场需要转换思想,在保持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实体,一些企业不能只挂名不创造经济产值,一直靠农场资金扶持,长期以来都会成为农场发展的束缚。
陈涛[4](2021)在《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市域(郊)铁路是实现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该文系统分析了当前上海都市圈的交通需求特征、市域(郊)铁路发展现状,总结了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存在的层级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综合开发不足、体制机制不顺畅等主要问题,结合国家、区域、城市层面对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新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从明确功能定位、优化服务层级、创新运营模式、落实开发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周璇[5](2020)在《盐城市安丰镇特色小城镇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浙江省率先建设特色小镇以来,特色小镇在我国的发展之势如星火燎原,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家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多项公共政策密集出台,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特色小镇的概念扩大为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本文重点研究是狭义概念下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在特色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当下,一些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成果并不尽人意,影响特色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政府职能作为国家和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特色小城镇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政府职能视角,通过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的评估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对乡镇政府职能的优化建议,有效地促进特色小城镇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法和综合评价法等,梳理发展特色小城镇和政府职能评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结合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特色小城镇发展中政府职能实施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盐城市安丰镇发展特色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乡镇政府职能实施效果现状,利用一致性检验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政府职能履行效果进行总体评估分析。从效益、效率、充足性和公平性、回应性、适宜性六个标准入手,找出制约政府职能推进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发展特色小城镇中政府职能提出优化建议,有利于为特色小城镇进一步建设提供经验,为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特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研究安丰镇发展特色小城镇的过程中,政府职能总体履行效果较好,但还存在效率不高、充足性不强、公平性不均衡导致公众回应性不高的问题,离建设好特色小城镇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政府应当在发展特色小城镇中引导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努力提升小镇的创新融资氛围,更好的完善政府服务职能,通过多形式的宣传带动公众参与到小镇建设中来,发挥公众监督作用,以期更好的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特色小城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在做好吸引城市资源流入、承接城市消费的准备,把小镇更好的融进乡村,从根本上增强乡村的持续发展能力。
王玉[6](2020)在《莱西市S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融资是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和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S街道地处莱西市中心城区,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S街道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尤其是2020年以来旧村改造、合村并居以及工业园区提升等项目的推进更使得莱西市S街道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面临巨大的缺口。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资金需求与实际融资困难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克服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如何利用其他融资渠道改变政府财政独资的投资状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各级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对莱西市S街道既有的融资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找出现有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S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尝试通过对S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不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采用得融资模式的分析,试图探索一种适合推广的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思维模式,能够解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难题,从而提高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加快我国广大中小城镇的发展步伐。
赵培[7](2020)在《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创建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浙江经验被在全国推广以来,特色小镇能够有效加快产业集聚,形成新的增长点,在受到各地大力推崇的同时,也因部分小镇创建方向偏失、进展缓慢的影响受到争论和质疑,学界和政府层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以及扬州市都极为重视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也出台了多个文件进行规范指导。高邮市特色小镇也经历了 4-5年的培育创建历程,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至今仍未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作为苏中苏北结合部县级市,如何高质量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值得总结、研究和思考。本文选择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对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归纳分析法,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发展极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系统优化理论,对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状进行了归纳梳理,实事求是总结了创建以来的成绩,客观分析了该市在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该市特色小镇创建主要存在创建思路不够明晰、组织推动不够扎实、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和创建动力不够充足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创建认识、政府职能、协调机制、制约要素等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结合周边县市区特色小镇创建的经验做法及高邮市现有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提出了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协调工作机制和完善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对策,并对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进行了展望。
雷巧[8](2020)在《基于荆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在过去的五年间平均每年提升1.2%,共计8000多万农村地区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三农领域的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当中,金融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它能够带来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同时也推动了金融领域的繁荣。荆州市每年新增城镇化人口数量高达7.87万,年均增长率为1.47%。但是荆州市金融供给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明显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探索荆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共计分为6大部分。第1章,绪论,重点概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设计了本文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2章为农村金融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城镇化的相关理论,主要而言,有聚集-扩散理论、三元结构理论、小城镇理论。农村金融理论方面主要涉及到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哈耶克局部知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第3章分析了农村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现状。一是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分析了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现状;二是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析了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现状;三是分析了几种基本的民间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现状。第4章分析了荆州市农村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投融资方式单一。三是金融服务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四是地方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不够完善。第5章提出了增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力度的对策。一是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村区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支持民间金融发展,逐步建立涵盖各个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扩大民间金融的业务范围。三是完善信贷服务,丰富金融产品。四是持续推动金融信用环境建设。政府必须着力创建良好的地方信用环境,以最大限度获取银行信贷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的较快发展。第6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述。
白薇[9](2020)在《大连市政府推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加强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加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近年来,大连市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处于国家领先水平,但距江浙等沿海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突破制约,打破瓶颈,推进大连市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大连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市作为研究目标,以大连市政府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大连市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文章从城镇化背景和意义入手,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城镇化与城市化、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以增长极、新公共管理等理论作为支撑,为深入研究做好基础。通过分析大连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总结大连市政府通过采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格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社会民生保障等措施,实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体现在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城镇化发展差距、要素流动、环境保护等方面。文章最后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中提取经验,从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大连市政府提升城镇化质量提供参考。
杨先贺[10](2020)在《产业集聚视角下特色小镇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自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参观杭州云栖小镇时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后,各省市也纷纷效仿学习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建经验,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各地已经完成了1000余个产城融合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但是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特色小镇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市场定位同质化、产业链整合意识不强、融资渠道不畅、咨询服务碎片化等问题。传统工程咨询企业分阶段、碎片化的咨询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委托人对特色小镇全过程管控、多目标发展的要求,特色小镇项目落地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站在传统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角度,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专业人才、技术能力、咨询业绩等现状出发,对特色小镇项目的传统碎片化工程咨询模式进行再造,探索特色小镇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提出了基于产业链构建的特色小镇项目前期策划和基于组织管理的特色小镇项目实施阶段管控的两阶段咨询模式的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产业链构建的特色小镇项目前期策划研究。本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方法对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研究。本研究首先对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基本构成、产业链构建原则,得出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四种构建方法及产业链设计步骤,为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构建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其次对特色小镇项目融资管理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分析特色小镇项目融资需求与现状,提出可借鉴实施的特色小镇项目融资渠道、融资模式,得出具体可行的融资方案;最后对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设计创新理念,得出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设计要点及规划设计阶段的管控措施。(2)基于组织管理的特色小镇项目实施阶段管控研究。本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WBS工作分解结构法等方法及参照相关咨询服务清单等文件条款,基于组织管理理论,针对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特征展开研究。本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特色小镇项目招标采购管理、施工管理、竣工管理、招商运营策划及组织管理等内容。依据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特征,梳理特色小镇项目各阶段各项工作内容,识别特色小镇项目各阶段咨询要点和核心内容,构建了特色小镇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各阶段工作框架。综上所述,本研究站在传统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角度,创新性系统梳理特色小镇项目基于前期策划和实施阶段管控的两阶段咨询模式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型,为工程咨询企业开展特色小镇咨询业务提供借鉴,为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在特色小镇项目的成功应用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特色小镇项目落地实施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快小城镇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快小城镇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对T旅游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率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阴态财务学的相关理论 |
一、资产负债表衰退 |
二、“阴阳”经济周期 |
第二节 财务状况分析的内容及相关理论 |
一、财务状况分析的内容 |
二、财务状况分析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后疫情时代政策与行业导向 |
一、进一步扩大内部需求,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 |
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壮大国民旅游主体 |
三、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释放新动能 |
四、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推动旅游业变革 |
第三章 T旅游企业概况及财务状况分析 |
第一节 T旅游企业概况 |
一、经营现状 |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二节 旅游类企业财务分析比较 |
一、我国旅游业现状 |
二、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冲击 |
三、旅游类上市企业细分 |
四、旅游行业分析比较 |
第三节 T旅游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一、安全性分析 |
二、营运性分析 |
三、收益性分析 |
四、成长性分析 |
第四章 T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及产生原因 |
第一节 T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 |
一、偿债风险 |
二、营运风险 |
三、盈利风险 |
四、内控风险 |
第二节 T旅游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
一、过度的盲目扩张 |
二、资金周转困难 |
三、获利能力较差 |
四、内控管理滞后 |
第五章 T旅游企业财务应对能力提升对策 |
第一节 优化资本结构管理 |
一、平衡融资比例,把控资产负债率 |
二、完善筹资体系,树立资本结构战略管理理念 |
第二节 优化营运能力管理 |
一、多渠道提高资产周转,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
二、适度多元化经营战略,扩大营业范围 |
第三节 优化现金流管理 |
一、提高现金流管理意识,完善现金流控制制度 |
二、改进现金流管理模式,扩大内容覆盖范围 |
第四节 优化内控风险管理 |
一、提升风险管控意识,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
二、加强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
第六章 T旅游企业财务优化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
第二节 提升创新能力与品牌效应 |
第三节 加快人才队伍与管理体系建设 |
第四节 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区域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4.3 研究动态述评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
3.2 产业选择思路 |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2 现状基础分析 |
3.3.3 资源分析 |
3.3.4 市场条件分析 |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
3.4.3 指标体系建构 |
3.4.4 权重确定 |
3.4.5 产业选择验证 |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
5.1 城镇概况 |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从“农”到“工”: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回顾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1.生计策略类型研究 |
2.可持续生计研究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1.生计模式类型研究 |
2.生计模式变迁原因研究 |
3.生计模式变迁的影响研究 |
4.生计模式的优化研究 |
(三)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国营农场 |
(二)生计模式 |
四、理论工具 |
(一)罗斯托增长阶段理论 |
(二)社会分化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1.文献法 |
2.半结构访谈法 |
(二)分析方法 |
1.历史进程分析 |
2.“结构—制度”分析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黑龙江省尖山农场概况 |
一、历史沿革 |
(一)“开拓团”旧址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尖山农场 |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尖山农场 |
(四)深化改革时期的尖山农场 |
二、自然条件 |
(一)地理位置 |
(二)气候条件 |
(三)土壤条件 |
(四)水文条件 |
(五)自然资源 |
三、产业结构 |
(一)种植业发展现状 |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
(三)工业化现状 |
(四)农旅产业发展现状 |
四、企业文化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全农型”生计模式 |
一、“全农型”生计模式的形成 |
二、“团队化”的生产方式 |
(一)以第一产业为生 |
(二)“指令性”集中经营 |
(三)“包定奖”生产责任制 |
(四)等级工资制 |
三、“集体化”的生活方式 |
(一)生活资料统一分配 |
(二)计划型消费 |
(三)有限的社会交往 |
(四)闲暇生活比较单一 |
四、“全农型”生计模式的消亡 |
第三章 市场经济时期的“多农少工型”生计模式 |
一、“多农少工型”生计模式的形成 |
二、农场管理、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 |
(一)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 |
(二)农场生产自主权的转变 |
(三)联产承包责任制 |
(四)土地收入“定额上缴,自负盈亏” |
三、“社会化”的生活方式 |
(一)职工自购生活资料 |
(二)发展型消费增多 |
(三)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
(四)闲暇生活空间拓展 |
四、“多农少工型”生计模式评析 |
(一)运行成效 |
(二)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多工少农型”生计模式 |
一、“非农化”主导的生产方式 |
(一)农场土地生产高度集中化 |
(二)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 |
(三)“离土又离乡”式发展 |
(四)“非农收入”超过“农业收入” |
二、“网络化”的生活方式 |
(一)生活资料网购化 |
(二)消费方式多元化 |
(三)社会交往外展化 |
(四)休闲娱乐多样化 |
三、“多工少农型”生计模式评析 |
(一)运行成效 |
(二)存在问题 |
第五章 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的逻辑 |
一、现代化逻辑 |
(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内在需求 |
(二)农场城镇化的必经路径 |
二、社会分化逻辑 |
(一)从结构同质性到结构异质性 |
(二)从功能统一性到功能专门化 |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现状及问题 |
1.1 上海都市圈概况 |
1.2 上海都市圈需求特征分析 |
1.3 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现状 |
1、已运营项目情况 |
2、近期在建项目情况 |
3、具有市域(郊)铁路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 |
1.4 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主要问题 |
1、层级不完善 |
2、分工不明确 |
3、综合开发不足 |
4、体制机制不顺畅 |
2 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
2.1 国家层面: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 |
2.2 区域层面: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 |
2.3 城市层面:完善“一网多模式”轨道交通系统 |
3 国际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经验 |
3.1 明确的层级及服务圈层 |
3.2 便捷的换乘枢纽体系 |
3.3 灵活的运营组织模式 |
3.4 统一的车辆制式及票制 |
4 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对策建议 |
4.1 明确功能定位,支撑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
4.2 优化服务层级,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 |
4.3 创新运营模式,提升运营服务水平 |
4.4 落实开发政策,促进市域郊铁路与城市协同发展 |
4.5 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
5 结语 |
(5)盐城市安丰镇特色小城镇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1.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法 |
2.文献研究法 |
3.综合评价法 |
(四)技术路线 |
一、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 |
1.政府职能的概念 |
2.小城镇的概念 |
3.特色小城镇的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二、安丰镇特色小城镇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一)评估指标方法 |
(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构建原则和思路 |
2.确立指标 |
(三)层次分析法 |
(四)模糊评判法 |
三、安丰镇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实证分析 |
(一)安丰镇发展特色小城镇中政府职能的实施效果 |
(二)计算指标权重 |
1.确定判断矩阵和权重计算 |
2.评价指标排序 |
3.排序一致性检验 |
(三)计算评价结果 |
(四)评估结果分析 |
四、安丰镇发展特色小城镇中政府职能的优化建议 |
(一)健全奖补资金使用机制 |
1.合理规划专项资金 |
2.争取上级项目奖补 |
(二)造浓创新融资氛围 |
1.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
2.创新融资扶持企业 |
(三)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2.提升软件服务配套 |
(四)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 |
1.畅通多形式宣传 |
2.增强居民归属感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莱西市S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定义 |
一、新型城镇化 |
二、基础设施 |
三、项目融资 |
四、融资风险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城市经验启示 |
一、美国县级政府市政债券融资模式 |
二、英国地方政府PFI融资模式 |
第二节 国内城市经验启示 |
一、天津滨海新区融资模式 |
二、固安县产业新城融资模式 |
第三章 山东省莱西市S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现状 |
第一节 S街道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分析 |
一、旧城改造项目 |
二、合村并居项目 |
四、民生改造提升项目 |
第二节 S街道基础设施融资现状 |
一、政府财政资金 |
二、政府融资平台 |
三、其他融资渠道 |
第三节 S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资金缺口较大,街道财政捉襟见肘 |
二、投资主体单一,融资环境不佳 |
三、国有融资平台内部机制存在缺陷 |
四、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亟待创新 |
第四章 山东省莱西市S街道基础设施融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引进专业化人才,实现平台公司做大、做优 |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专业化人才 |
二、做大S街道平台公司 |
三、做优S街道平台公司 |
四、探索企业合作经营方式,实现股权融资 |
第二节 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多元化 |
一、合村并居项目 |
二、民生改造提升项目 |
三、工业园建设 |
四、旧城改造项目 |
第三节 加强风险管理,完善融资平台监管机制 |
一、完善投融资平台内部组织结构 |
二、完善街道融资平台的外部制度建设 |
三、明确平台职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
四、完善财务监管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提出 |
2.1.2 特色小镇的内涵 |
2.1.3 特色小镇的特征 |
2.1.4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发展极理论 |
2.2.3 政府职能理论 |
2.2.4 系统优化理论 |
第3章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进展及成效 |
3.1 高邮市情分析 |
3.1.1 高邮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概况 |
3.1.2 高邮市乡镇(园区)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 |
3.2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举措 |
3.2.1 重视规划引领 |
3.2.2 强化项目支撑 |
3.2.3 落实政策扶持 |
3.2.4 重视督查推进 |
3.3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进展 |
3.3.1 卸甲好种源小镇创建现状 |
3.3.2 菱塘民族风情小镇创建现状 |
3.3.3 车逻鸭鸭小镇创建现状 |
3.3.4 界首芦荡渔乡小镇创建现状 |
3.4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成效和影响 |
第4章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培育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创建思路不够明晰,规划编制不完善 |
4.1.2 组织推动不够扎实,创建进展不快 |
4.1.3 产业特色不够彰显,创建质态不优 |
4.1.4 创建动力不够充足,积极性不高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特色小镇创建认识不够深化 |
4.2.2 政府谋划定位存在偏差 |
4.2.3 协调推进机制尚未健全 |
4.2.4 要素保障落实不够到位 |
4.2.5 存在诸多制约限制因素 |
第5章 县域外特色小镇创建经验借鉴 |
5.1 周边县市区典型做法 |
5.1.1 坚持梯度培育循序渐进 |
5.1.2 突出规划引领指导 |
5.1.3 以项目和创新带动产业集聚 |
5.1.4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
5.1.5 多部门协力共同推进 |
5.1.6 高标准严要求督查考核 |
5.2 上级部门的政策举措 |
5.3 经验提炼与小结 |
第6章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对策与建议 |
6.1 加强统筹规划,系统谋划小镇创建 |
6.1.1 精准谋划创建对象 |
6.1.2 精心编制小镇规划 |
6.1.3 精细策划品牌特色 |
6.2 优化协调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小镇创建 |
6.2.1 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
6.2.2 形成项目招引机制 |
6.2.3 探索投融资保障机制 |
6.2.4 优化管理运营机制 |
6.3 完善政策配套,为小镇创建提供高效保障 |
6.3.1 财政土地支持 |
6.3.2 完善设施配套 |
6.3.3 强化人才保障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荆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城镇化 |
2.1.2 新型城镇化 |
2.2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2.2.1 聚集-扩散理论 |
2.2.2 三元结构理论 |
2.2.3 小城镇理论 |
2.3 农村金融理论 |
2.3.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2.3.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3.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2.3.4 哈耶克局部知识论 |
第3章 荆州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
3.1 商业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
3.1.1 农村商业金融的功能和定位 |
3.1.2 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 |
3.2 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
3.3 民间资本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
3.3.1 农村民间资本金融的定位 |
3.3.2 民间资本金融支持情况 |
第4章 荆州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1 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
4.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投融资方式单一 |
4.3 保险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足 |
4.4 地方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不够完善 |
第5章 金融支持荆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
5.1 建立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
5.1.1 发展多元化融资模式 |
5.1.2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 |
5.1.3 加大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
5.2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
5.2.1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
5.2.2 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
5.3 优化信贷服务,创新金融产品 |
5.3.1 优化信贷结构,放宽信贷条件 |
5.3.2 研发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产品 |
5.4 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大连市政府推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镇化 |
2.1.2 新型城镇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聚集—扩散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 大连市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所采取的措施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3.1.2 所取得的成效 |
3.2 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城镇化等次体系有缺陷 |
3.2.2 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
3.2.3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限 |
3.2.4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城镇规划体系不完善 |
3.3.2 产业支撑能力不够 |
3.3.3 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不健全 |
3.3.4 生态保护重视程度不足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借鉴经验 |
4.1 国外城镇化建设概况 |
4.1.1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新城:科学规划发展 |
4.1.2 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等值化”发展 |
4.1.3 法国巴黎大区:“扁平化”发展 |
4.2 国内其他地区城镇化建设概况 |
4.2.1 成都:注重城乡统筹兼顾 |
4.2.2 宁波:注重建设特色小镇 |
4.2.3 常州:注重产城融合发展 |
4.2.4 盐城:注重生态优先发展 |
4.3 经验借鉴 |
4.3.1 重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
4.3.2 产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 |
4.3.3 完善城镇化发展保障机制 |
5 提升大连市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建议 |
5.1 以空间布局的优化促进城镇功能品质的提升 |
5.1.1 科学编制城镇规划 |
5.1.2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
5.1.3 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
5.1.4 提高城镇化品质 |
5.2 以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
5.2.1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
5.2.2 推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
5.2.3 推动产城互动发展 |
5.3 以体制机制的完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5.3.1 健全人口流动机制 |
5.3.2 提高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 |
5.3.3 完善土地利用机制 |
5.3.4 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
5.4 以绿色生态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 |
5.4.1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
5.4.2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
5.4.3 推进节能环保发展 |
5.4.4 提高环保监管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产业集聚视角下特色小镇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流动人口规模显着增加,城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
1.1.2 特色小镇建设方兴未艾,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1.1.3 全过程工程咨询迎东风,特色小镇咨询服务面难题 |
1.1.4 产业链整合意识不强,急需构建特色小镇产业链 |
1.2 问题提出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现实问题的提出 |
1.2.3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4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安排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特色小镇文献研究 |
2.1.1 特色小镇发展脉络 |
2.1.2 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
2.1.3 特色小镇建设意义 |
2.1.4 特色小镇政策文件梳理 |
2.2 产业链文献研究 |
2.2.1 产业链理论文献研究 |
2.2.2 特色小镇产业链文献研究 |
2.2.3 产业集聚文献研究 |
2.2.4 产业集聚与特色小镇融合研究 |
2.3 全过程工程咨询文献研究 |
2.3.1 全过程工程咨询是传统工程咨询企业必走之路 |
2.3.2 全过程工程咨询组织管理 |
2.3.3 两阶段咨询模式 |
2.3.4 全过程工程咨询总咨询师 |
2.4 特色小镇全过程工程咨询文献研究 |
2.4.1 特色小镇项目招商运维策划研究 |
2.4.2 特色小镇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 |
2.5 文献分析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逻辑 |
3.2 基于产业链构建的特色小镇项目前期策划研究 |
3.2.1 研究逻辑 |
3.2.2 研究方法 |
3.3 基于组织管理的特色小镇项目实施阶段管控研究 |
3.3.1 研究逻辑 |
3.3.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基于产业链构建的特色小镇项目前期策划研究 |
4.1 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构建 |
4.1.1 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构建策划 |
4.1.2 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基本构成 |
4.1.3 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构建原则 |
4.1.4 特色小镇项目产业链构建方法 |
4.2 特色小镇项目融资管理研究 |
4.2.1 特色小镇项目融资管理策划 |
4.2.2 特色小镇项目融资需求分析 |
4.2.3 特色小镇项目融资渠道分析 |
4.2.4 特色小镇项目融资模式分析 |
4.2.5 特色小镇项目融资方式选择 |
4.3 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设计管理研究 |
4.3.1 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设计策划 |
4.3.2 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设计创新 |
4.3.3 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设计要点 |
4.3.4 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设计管控 |
第五章 基于组织管理的特色小镇项目实施阶段管控研究 |
5.1 特色小镇项目招标采购管理研究 |
5.1.1 特色小镇项目招标采购策划 |
5.1.2 落实招标采购前提条件 |
5.1.3 调研潜在供方市场 |
5.1.4 编制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 |
5.1.5 加强合同管理 |
5.2 特色小镇项目施工管理研究 |
5.2.1 特色小镇项目施工管理策划 |
5.2.2 特色小镇项目成本管理 |
5.2.3 特色小镇项目进度管理 |
5.2.4 特色小镇项目质量管理 |
5.3 特色小镇项目竣工管理研究 |
5.4 特色小镇项目招商运维管理研究 |
5.4.1 特色小镇项目招商策划 |
5.4.2 特色小镇项目运维策划 |
5.5 特色小镇项目组织管理研究 |
5.5.1 特色小镇项目组织策划 |
5.5.2 特色小镇项目组织机构设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快小城镇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对T旅游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D]. 范茗宣.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3]从“农”到“工”: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研究[D]. 康萍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上海市域(郊)铁路发展对策研究[J]. 陈涛. 交通与港航, 2021(02)
- [5]盐城市安丰镇特色小城镇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评估研究[D]. 周璇. 长安大学, 2020(06)
- [6]莱西市S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玉. 青岛大学, 2020(02)
- [7]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培. 扬州大学, 2020(05)
- [8]基于荆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D]. 雷巧. 长江大学, 2020(02)
- [9]大连市政府推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 白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产业集聚视角下特色小镇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D]. 杨先贺.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小城镇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融资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