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地质》2004年第23期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岛[1](2017)在《长治盆地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长治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浊漳河南源大部分流经该区。区内浅层孔隙水与地表水交换密切,是漳河上游区域中重要的孔隙水含水层子系统。近年来对盆地内浅层地下水不合理的开采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首先从宏观上确定盆地以地表水补给浅层孔隙水形式为主。随后构建河水补给孔隙水的砂槽模型,分别用解析解与数值解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析解的分析结果与室内观测值之间误差较大,主要是忽略水流垂向分速度所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可信度为97%前提下,模拟水位值相对误差最大值为0.102m,最小值为0.001m,相对误差均值为0.023m,数值模拟的结果更接近于室内观测值。在对盆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前提下,查明浅层地下水补径排特性及地下水动态类型,概化出盆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根据含水层岩性及经验值划分参数分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降雨蒸发条件、河流补给排泄条件,确定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及源汇项。在此基础上构建盆地非均质各向同性二维非稳定流模型,利用2010年、2011年水位观测资料,选取盆地内20个典型观测孔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识别期内观测井的水位拟合较好,拟合误差<0.50m的观测井占总数的80%,地下水流场模拟值与观测值整体上拟合较好。验证内观测井的水位拟合较好,拟合误差<0.66m的观测井占总数的75%,地下水流场模拟值与观测值整体上拟合较好。对识别后的数值模型进行灵敏度计算。局部灵敏度分析显示渗透系数K值的改变对模型的灵敏度影响较大,其中渗透系数的减少比增加对平均浅层孔隙地下水位的影响更大。给水度Sy值的减少同样比增加对平均浅层孔隙地下水的位影响要大。全局灵敏度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同样的规律,同时还表明组合参数的灵敏度并非直接叠加单参数灵敏度。应用所建模型,设定三种开采方案进行预测,方案一显示地下水位长期的演化呈下降趋势,且在屯留、长子、郊区等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方案二表明水位明显下降区域集中分布在盆地的中北部及长子县东北部。方案三说明增加10%的开采量对区内的地下水位影响已较为明显,局部已出现大幅度的地下水位降落。三种预测方案在2015年水均衡量的模拟值依次为-2401万m3、-2744.7万m3、-4357.5万m3。
孙秋华[2](2008)在《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野三坡旅游作为发展最为迅速、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也不断涌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野三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已经是一个紧迫的课题。野三坡地质公园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境内,总面积600km2,主景区面积258km2。公园以百里峡构造—冲蚀嶂谷,龙门天关花岗岩断裂构造峡谷等地质景观和历史悠久的明清长城、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向世人展示了其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本文依托野三坡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以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计算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围绕正确认识地质遗迹景观和依托地质公园这一载体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发展这两大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对地质公园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现状进行简单整理,重点调查了野三坡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借助GIS技术,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野三坡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结构中,以地质地貌为基础,水体景观为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分布上,百里峡、龙门天关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呈现“线状”、“圈状”的分布特征。其次,分析现有各类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去粗取精,建立适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评价技术体系,体系要素分为3个类,11个亚类,31个指标,应用该指标体系进行了资源评价,得知野三坡属于国家级地质公园。然后,构建了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可持续度的测算,测算结果为0.506,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野三坡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例,研究地质公园的空间布局规划,将其划分为保护区、旅游区等6个功能区,对各功能区进行了项目策划,并且对旅游线路进行了规划,充分展示公园的地质景观特色。最后,针对地质遗迹景观保护与地质公园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的划分,并进行了公园环境承载力测算。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国内外的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地质遗迹景观保护与开发及相同类型的资源开发与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创新点在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缓冲区分析与查询分析功能,分析了野三坡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公园进行功能区及保护区划分,测算了公园环境承载力。
吕芳[3](2008)在《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显;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混乱,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在大力开发,不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也在大力开发;在发展导向上,把缩小区域差距定位于缩小GDP的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缺乏考虑。在这种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重要构想,被称为规划纲要中的一大”亮点”,这个构想便是主体功能区划。它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而后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错综复杂、政策性强,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考虑自然状况、又要兼顾人文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本文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规程,结合保定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条件,运用国内外研究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尝试在保定市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上做了一些探讨。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1)主要对主体功能区划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2)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地域分异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规划”理论五种理论构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3)从概念探讨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介绍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4)主要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与基本方法。(5)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案例地保定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其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五种功能区,但某些评价单元目前限制或开发的特征不明显,这样的地区本次在划分之外,令其自然发展,待以后时机成熟后逐步划入。(6)从总结讨论的角度,对论文主要工作和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二、《世界地质》2004年第23期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地质》2004年第23期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治盆地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2 自然概况 |
2.2.1 气象 |
2.2.2 水文 |
2.2.3 地形地貌 |
2.2.4 社会经济概况 |
2.3 盆地地质背景 |
2.3.1 盆地地质 |
2.3.2 盆地构造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4.1 研究区含水岩(组)类型及概况 |
2.4.2 浅层孔隙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
2.4.3 浅层孔隙地下水动态类型及特征 |
2.4.4 研究区水质分析 |
第3章 河水补给浅层孔隙地下水的砂槽实验研究 |
3.1 砂槽实验概述 |
3.2 解析解分析 |
3.3 数值模拟分析 |
3.2.1 概念模型 |
3.2.2 数学模型 |
3.2.3 数值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4.1.1 含水层概化 |
4.1.2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
4.1.3 浅层孔隙地下水流场及特征 |
4.1.4 源汇项的确定与处理 |
4.2 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
4.2.1 数学模型 |
4.2.2 模型空间离散 |
4.2.3 时间离散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
4.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和初值确定 |
4.3 模型的识别 |
4.3.1 模型识别时段的选择 |
4.3.2 源汇项的处理 |
4.3.3 模型识别结果 |
4.4 模型的验证 |
4.4.1 验证时段的选择 |
4.4.2 验证阶段源汇项的处理 |
4.4.3 模型验证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型灵敏度分析 |
5.1 灵敏度分析方法介绍 |
5.1.1 局部灵敏度分析法 |
5.1.2 全局灵敏度分析法 |
5.2 研究区局部灵敏度分析 |
5.2.1 局部灵敏度参数选择 |
5.2.2 局部灵敏度结果分析 |
5.3 研究区全局灵敏度分析 |
5.3.1 全局灵敏度参数选择 |
5.3.2 全局灵敏度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浅层孔隙地下水系统模型运行 |
6.1 模型预测 |
6.1.1 预测方案设计 |
6.1.2 浅层孔隙地下水动态预测分析 |
6.2 水均衡数值模拟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2)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地质公园的资源评价 |
1.2.2 地质公园的GIS应用 |
1.2.3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
1.2.4 地质公园规划建设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水文条件 |
2.5 动植物资源 |
2.6 历史文化 |
3 景观资源调查及空间分析 |
3.1 地质遗迹景观调查 |
3.1.1 嶂谷地质地貌景观 |
3.1.2 北方岩溶地貌景观 |
3.1.3 花岗岩断裂构造地貌景观 |
3.1.4 古生物化石遗迹 |
3.2 其他景观资源调查 |
3.2.1 历史遗迹 |
3.2.2 红色文化 |
3.3 地质景观结构及空间分析 |
3.3.1 结构分析 |
3.3.2 空间分布分析 |
3.4 小结 |
4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4.2 资源价值评价 |
4.2.1 生态价值评价 |
4.2.2 美学价值评价 |
4.2.3 科研文化价值评价 |
4.3 公园环境评价 |
4.3.1 景点地域组合评价 |
4.3.2 旅游环境质量评价 |
4.4 旅游条件评价 |
4.5 综合评价 |
4.6 小结 |
5 可持续发展测算 |
5.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5.1.1 指标体系结构与指标选取 |
5.1.2 指标层变量量化 |
5.1.3 野三坡指标层变量量化 |
5.2 野三坡可持续度测算 |
5.2.1 生态效益指数(Index of Ecological Benefit,IEB) |
5.2.2 社会效益指数(Index of Social Benefit,ISB) |
5.2.3 经济效益指数(Index of Economical Benefit,IEB1) |
5.2.4 可持续度(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SD) |
5.3 小结 |
6 空间总体布局及功能区项目策划 |
6.1 功能区划分 |
6.2 功能区项目策划 |
6.2.1 百里峡峡谷风光游览区 |
6.2.2 龙门天关长城文物保护区 |
6.2.3 白草畔原始森林保护区 |
6.2.4 拒马河避暑疗养游乐区 |
6.2.5 鱼谷洞奇泉怪洞游览区 |
6.2.6 金华山寻奇狩猎区 |
6.3 旅游线路 |
6.4 小结 |
7 环境保护规划 |
7.1 保护区等级划分 |
7.1.1 一级保护区 |
7.1.2 二级保护区 |
7.1.3 三级保护区 |
7.2 环境承载力测算 |
7.3 小结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发表文章 |
(3)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基础 |
2.1 地域分异理论 |
2.1.1 地域分异理论的发展 |
2.1.2 地域分异理论的内涵 |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2.2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
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2.3.1 空间结构理论的演变发展 |
2.3.2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
2.5 “反规划”理论 |
3 主体功能区划内涵及类型 |
3.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
3.1.1 内涵 |
3.1.2 内涵解读 |
3.2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
3.2.1 优化开发区 |
3.2.2 重点开发区 |
3.2.3 限制开发区 |
3.2.4 禁止开发区 |
4 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 |
4.1 划分原则 |
4.1.1 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原则 |
4.1.2 合理开发与有序发展原则 |
4.1.3 现状与远景结合原则 |
4.1.4 科学客观合理原则 |
4.1.5 国土部分覆盖原则 |
4.2 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2 各指标项的计算和评价 |
4.2.3 功能区的初步划分 |
4.2.4 功能区的辅助划分 |
4.2.5 方案的集成 |
5 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
5.1 保定市域概况 |
5.1.1 社会经济条件 |
5.1.2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
5.2 保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
5.2.1 基本评价单元的确定 |
5.2.2 各指标项的选取和评价 |
5.2.3 主体功能区的初步划分 |
5.2.4 主体功能区的辅助划分 |
5.3 保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
5.3.1 优化开发区 |
5.3.2 重点开发区 |
5.3.3 适宜开发区 |
5.3.4 限制开发区 |
5.3.5 禁止开发区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发表论文 |
四、《世界地质》2004年第23期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治盆地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D]. 张海岛.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8)
- [2]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D]. 孙秋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3]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D]. 吕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