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想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想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试论想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1)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具身性转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锦南[2](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蔡文玲[3](2021)在《《人民日报》中国航天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1998-2019)》文中认为

雷园[4](2021)在《对话理论视域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 ——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

王文瑄[5](2021)在《由全时化、全景化到全知化 ——媒介融合中的深度报道方式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映骞[6](2021)在《20112020年大众传媒中的幼儿教师形象研究》文中认为

肖楠[7](2021)在《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文中提出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以人们对各自祖国的天然情感为逻辑起点,在各自的历史实践中以不同形态传递、发展与继承,建立起同政治权力的共生,从而构建起政权合法性论证、社会整合、身份认同、话语竞争等一整套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基础。以此为理论前提,面对新时代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矛盾变化现实,中国主流媒体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传播。本文以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传播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了新时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爱国主义宣传实践活动,即新冠疫情、香港止暴制乱、中美贸易战事件。运用历史分析和文本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主义传播溯源分析,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是以民族、制度秩序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整体叙事框架,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强化爱国主义国家个体权力——权利互动,逐步实现现代爱国主义“自我赋权”到“自我赋权”与“社会赋权”共生为内在逻辑,传播呈现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的总体特点,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针对爱国主义传播面临内在挑战困境,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加强爱国主义传播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民道德、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中实现内在发展。

梁妙华[8](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真理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文中认为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爆发不仅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国际形象构建过程中遭遇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和建构上受到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因此,及时了解疫情期间外媒报道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是迎接这次重大考验的前提。当下,我国实施“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让对外传播对象国都能详细地了解和看清真实而复杂的中国。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多次强调“17+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是多边主义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赢。在欧盟成员国中,斯洛伐克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排在联盟第4。据斯洛伐克统计局初步数据,2020年斯中贸易额69.1亿欧元,同比增长2.5%。中国是斯全球第六大、亚洲最大贸易伙伴,也是第三大进口来源国。斯洛伐克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重点国家,在“17+1”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然而,与紧密的经贸合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斯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的缺乏,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西方媒体的操纵使斯洛伐克人民对中国产生了很多误解,这从长远来看势必会影响到两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有必要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真理报》是斯洛伐克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报纸,在斯洛伐克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广泛的受众群体。《真理报》创刊于1920年,对中国进行了不少的报道,是斯洛伐克人民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主流媒体仍然是新闻生产的主体,特别是国际新闻是一国民众形成对他国整体印象、认知、判断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形象在《真理报》中的呈现形式,对我国完善“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消除疫情下的误解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为以下问题寻求答案:(1)相较于英美等国,国人甚少了解的斯洛伐克媒体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中国国家形象的正负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形象?(2)斯洛伐克媒体报道中国时最关注的话题是什么?(3)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国家形象为切入点,本文对《真理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新冠肺炎大流行至今)的涉华报道进行量化和质化分析,并对该媒体涉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进行了专门审视,解答了论文开篇提出的三个问题。总得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真理报》塑造了一个正负面并存的中国形象,但由于文化等形象的缺失,这个形象是片面的、不平衡、不完整的,无法反映出一个全面、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政治立场、报道来源、跨文化语言障碍、刻板印象和报纸的商业运作都影响着中国形象的建构。其次,斯洛伐克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更关注政治经济属性,这也与紧密的经济合作现实有关。最后,本文探究了《真理报》涉华报道反映出目前我国对斯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如何落实好“一国一策”,对斯进行精准传播的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是,这是一篇致力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媒体中中国形象的论文,它能够提供最新数据,为中国在研究斯洛伐克媒体中的中国形象问题上提供了一手资料。

周思瑶[9](2021)在《抖音短视频中新冠疫情情绪信息形成与传播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短视频社交时代面临的第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整体媒介生态与传播环境相较以往而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短视频成为疫情与新媒介双重语境下情绪表达的延展场域。本文以“抖音APP中新冠疫情短视频”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四个章节的论述,着重对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信息以何种方式表达,表达了何种情绪倾向与情绪类型,情绪传播路径、传播特征及传播效力如何呈现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情绪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框架提出合理思考。研究发现,第一,在新冠疫情短视频中,媒体相较于“事实型”更倾向于使用“事实/情绪混合型”的表达方式,新闻客观性原则在此情境下产生了新的变化;在情绪表达内容层面,积极情绪为主要情绪倾向,振奋情绪类型被表达的频率最高,情绪表达受到议题类型、传播符号与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影响。第二,在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无情绪”的传播效力最强、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在传播效力上依次递减,“积极情绪的表达”与“消极情绪的传播”在实际语境中形成了一种对抗式框架;在传播路径层面,情绪被健康议题唤醒,线面串联促成了情绪感染,注意力离场使情绪循环弱化。第三,情绪信息扩散的内在动力源于情绪动员,意见领袖、个人用户和企业较媒体、政府和其他主体更倾向于使用情绪动员,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易引起情绪动员,在具体的情绪类型中,属于积极情绪倾向的情绪类型在情绪动员方面更加显着。第四,在疫情语境下的情绪传播中,面对情绪裹挟下的“信息疫情”、情绪同质下的“认知麻木”、情绪表达中的“商业噪音”等问题,应建立人文关怀框架、多元协同框架、健康传播框架予以应对。

薛雅静[10](2021)在《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格局较过去相比均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媒体平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日渐式微,深度的内容生产变成了稀缺品;对受众而言,信息获取方式虽多,但碎片化、真伪难辨的信息混杂其中,反而更难抵达事实真相。在此背景下,新闻非虚构这一新式的报道体裁以可读性强、视角丰富、强烈沉浸感等文本特征,受到业界和受众的广泛关注。“谷雨实验室”是腾讯新闻旗下专职从事新闻非虚构生产和传播的平台,希望通过输出优秀的作品来重新定义非虚构的中国标准,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论文从叙事学视域下出发,选择了“谷雨实验室”2018——2020年近三年内共434篇新闻非虚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出新闻非虚构报道在叙事话语和叙事内容上的特征,探讨非虚构报道在意识形态建构上的规律和框架,并考察非虚构这一“兼容”了新闻和文学特质的特殊报道文体,是如何把对公共价值和公共问题的理性思考融入到相对感性的叙事话语中,同时总结出新闻非虚构的叙事策略,为日后非虚构叙事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启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和背景,围绕叙事学、非虚构写作和“谷雨实验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进入到正文第一章,结合具体报道文本,分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的叙事要素特征,包括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和叙事时间。论文第二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针对“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主体进行分类,得出叙事原型的特质;其次深入到内容层面,结合案例总结出非虚构报道的三层叙事结构,分别为沙漏式和放射式为主的表层结构、核心与催化事件连成组合式序列的中层结合、发现与对抗的深层结构。进一步对非虚构报道在意识形态上的建构展开探讨,概括出“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关注公众诉求、展现个人价值、聚焦特殊群体的三大叙事框架。第三章,从微观的文本内部和宏观的形式外部两大层面着手,分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的叙事策略,探寻其叙事优势和可供借鉴的经验。第四章,围绕“谷雨实验室”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要坚持深度有意义的内容,持续拓展议题空间,创新叙事表达方式,以及把握好表达尺度的启示。从叙事学视域下出发,对“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报道的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总结其叙事特征和策略,以期对日后新闻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另外,从宏观层面来看,透过解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作品在选择叙事议题和建构意识形态上的特色,对如何引导受众搭建认知框架、甚至是社会的价值观念建构也具参考意义。

二、试论想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想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1.1 以阶级斗争团结爱国主体
        2.1.2 生产建设与爱国事业的连结
        2.1.3 以革命话语唤起爱国热情
    2.2 改革开放时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2.1 以综合国力为核心的爱国转向
        2.2.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价值
        2.2.3 开放性爱国话语的叙事
    2.3 新世纪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3.1 全球化提供爱国新动力
        2.3.2 民族复兴的目标发展
        2.3.3 科学性爱国话语的出场
3 新冠疫情报道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3.1 以民族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3.1.1 建构奉献、敬业、友爱的民族群像
        3.1.2 攻坚克难的集体记忆
        3.1.3 宣传爱国卫生运动
        3.1.4 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3.2 场域和意义融合的传播策略
        3.2.1 建构社会治理的传播场域
        3.2.2 以隐喻为叙事话语
        3.2.3 昭彰中国式爱国主义价值
    3.3 评价与小结
4 香港“止暴制乱”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4.1 以制度秩序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4.1.1 制度、秩序的合法性正义性
        4.1.2 制度、秩序认同的家国情感
        4.1.3 制度、秩序认同的现实利益
    4.2 建设性的传播策略
        4.2.1 正面引导
        4.2.2 重视情感性与理性批判相结合
    4.3 评价与小结
5 中美贸易战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5.1 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5.1.1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5.1.2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输出
        5.1.3 对美国错误思想的批判
    5.2 基于对比的传播策略
        5.2.1 聚焦客观事实描述
        5.2.2 强化中美两国奉行的价值对比
        5.2.3 爱国观照——美国国家形象塑造
        5.2.4 舆论争议建构
    5.3 评价与小结
6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整体反思
    6.1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总体建构
        6.1.1 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
        6.1.2 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
        6.1.3 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
        6.1.4 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
    6.2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面临挑战
        6.2.1 爱国主义的两面性
        6.2.2 传统爱国价值消解趋势
        6.2.3 爱国主义传播内在困境
    6.3 新时代加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对策
        6.3.1 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
        6.3.2 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共理性
        6.3.3 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
        6.3.4 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新冠疫情相关报道列表
    2 香港止暴制乱相关报道列表
    3 中美贸易战相关报道列表

(8)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真理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
    2.1 国家形象
        2.1.1 国家形象的内涵
        2.1.2 国家形象的功能
    2.2 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建构
        2.2.1 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2.2.2 大众媒体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真理报》涉华报道分析
    3.1 斯洛伐克《真理报》
        3.1.1 斯洛伐克报刊业发展及现状
        3.1.2 《真理报》概况
    3.2 《真理报》的涉华报道
        3.2.1 报道数量
        3.2.2 报道内容
        3.2.3 报道倾向
        3.2.4 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报道
    3.3 本章小结
4 《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及成因分析
    4.1 《真理报》中的中国政治形象
        4.1.1 国内视角: “专制”的政府和对少数民族、民主人士人权的“压迫”
        4.1.2 国际视角: 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政治强国和潜在的“地缘政治威胁”
    4.2 《真理报》中的中国经济形象
        4.2.1 国内视角: 经济增速放缓和积极复工复产
        4.2.2 国际视角: 强大的贸易伙伴、世界经济引擎以及“知识产权和数据窃取者”
    4.3 《真理报》中的中国军事形象
        4.3.1 积极视角: 雄厚的军备力量和军事实力
        4.3.2 消极视角: 频繁的边境冲突和“侵犯他国主权者”
    4.4 《真理报》中的中国社会、文化、科技形象
        4.4.1 社会视角: “多灾多难”、“治安混乱”
        4.4.2 文化视角: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4.4.3 科技视角: 技术先进、成就斐然
    4.5 《真理报》中的中国抗疫形象
        4.5.1 积极视角: 积极抗疫、有效率、负责任的大国
        4.5.2 消极视角: “隐瞒疫情”、“数据造假”、“病毒起源地”
    4.6 《真理报》涉华报道中中国形象成因
        4.6.1 政治立场: 亲欧亲美的外交政策
        4.6.2 经济合作: 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4.6.3 国际话语权: 西方主流媒体的“软霸权”
        4.6.4 跨文化传播: 语言、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
        4.6.5 受众心理: 更青睐负面信息
    4.7 本章小结
5 对斯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对斯传播存在的问题
        5.1.1 视域狭窄
        5.1.2 缺少报道主动权
        5.1.3 重政经轻人文
        5.1.4 报道视角失衡
        5.1.5 把“中国思维”作为“受众思维”
    5.2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5.2.1 利用“一带一路”和“17+1”合作契机
        5.2.2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
        5.2.3 以人为本
        5.2.4 真实、立体、全面的具体要求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020.1-2021.2《真理报》270篇涉华报道

(9)抖音短视频中新冠疫情情绪信息形成与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文献综述
        (一)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现状
        (二)疫情语境下的短视频研究现状
        (三)情绪传播研究现状
        (四)学术界研究述评
    五、研究的学理支撑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情绪信息
        二、情绪传播
    第二节 短视频基本信息与情绪信息的操作化
        一、短视频基本信息的编码规则
        二、情绪信息的编码规则
第二章 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信息的形成
    第一节 新冠疫情短视频的发布主体
        一、发布主体的构成
        二、发布主体的特征
    第二节 新冠疫情短视频的情绪表达方式
        一、新冠疫情短视频的内容构成
        二、新冠疫情短视频的标题类型
        三、新冠疫情短视频的视频类型
        四、情绪表达方式的相关要素分析
    第三节 新冠疫情短视频的情绪表达内容
        一、情绪倾向与情绪类型
        二、情绪信息内容的相关要素分析
        三、情绪表达内容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信息的传播机制
    第一节 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信息的传播路径
        一、健康议题:情绪信息的唤醒
        二、情绪动员:情绪信息扩散的内在动力
        三、情绪感染:线与面的情绪串联
        四、注意力离场:情绪信息循环的弱化
    第二节 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信息的传播特征
        一、情绪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二、情绪信息传播内容的具身性
        三、情绪信息承载符号的黏合性
    第三节 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信息的传播效力
        一、标题中情绪信息的传播效力
        二、视频中情绪信息的传播效力
        三、情绪倾向及其传播效力的逆向关系
第四章 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传播的问题与解决框架
    第一节 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传播的问题
        一、情绪裹挟下的“信息疫情”
        二、情绪同质下的“认知麻木”
        三、情绪表达中的“商业噪音”
    第二节 新冠疫情短视频中情绪传播问题的解决框架
        一、情绪表达下的人文关怀框架
        二、舆论引导下的多元协同框架
        三、疫情语境下的健康传播框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叙事学的研究
        (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
        (三)关于“谷雨实验室”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新新闻主义
        (二)特稿
        (三)非虚构写作
        (四)腾讯“谷雨”
第一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要素微观分析
    第一节 叙事者:声音从何而来
        一、叙事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
        二、“谷雨实验室”的叙事者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叙事视角:把控着读者看什么
        一、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
        二、“谷雨实验室”的叙事视角类型
    第三节 叙事聚焦:牵引读者的关注落点
        一、动态聚焦,还原事实的多面向
        二、另辟蹊径,聚焦事件的另一面
        三、关注大时代背景下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第四节 叙事时间:增添叙事起伏感的关键
        一、时序的交错叠合为主
        二、有效把控叙事节奏的时距
        三、非时序的辅助运用
第二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内容宏观概览
    第一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叙事原型
        一、叙事主体:偏社会生活领域的轻量化题材
        二、叙事原型:典型人物的塑造
    第二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叙事结构
        一、沙漏式和放射式为主的表层结构
        二、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连成组合式序列的中层结构
        三、发现与对抗的深层结构
    第三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的意识形态建构
        一、以转喻、象征和蒙太奇三种手法为主建构的叙事神话
        二、“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三大叙事框架设置
第三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优势策略
    第一节 文本表达策略
        一、善用公开旁观叙事者,便于意义建构
        二、多重视角与独特聚焦,营造差异化叙事
        三、时序的交错增强叙事的起伏感
        四、化整为散的事实叙述提升故事层次
    第二节 外部优化策略
        一、围绕公共性、故事性、时代性定位展开叙事
        二、事实核查机制的建立有助恪守叙事真实
        三、借力媒介技术的发展,创新叙事的呈现方式
第四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的不足
        一、过度追求叙事曲折,易陷入猎奇倾向
        二、叙事模式出现固化,内容创新不足
    第二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建议
        一、坚持深度有意义的内容,拓展议题空间
        二、探索非虚构叙事方式的多元化结合
        三、把握表达尺度,不脱离新闻本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四、试论想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具身性转向[D]. 王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3]《人民日报》中国航天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1998-2019)[D]. 蔡文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对话理论视域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 ——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个案[D]. 雷园. 西北大学, 2021
  • [5]由全时化、全景化到全知化 ——媒介融合中的深度报道方式的实践与探索[D]. 王文瑄. 安徽大学, 2021
  • [6]20112020年大众传媒中的幼儿教师形象研究[D]. 王映骞. 西南大学, 2021
  • [7]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D]. 肖楠. 浙江大学, 2021(01)
  • [8]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真理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D]. 梁妙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2)
  • [9]抖音短视频中新冠疫情情绪信息形成与传播机制研究[D]. 周思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D]. 薛雅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论想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