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延长机械产品使用寿命的新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菲[1](2021)在《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峰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资助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未来几十年,大幅度降低碳强度将成为中国的核心目标,这种气候雄心对于中国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价值。企业作为全面绿色转型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主要载体,是吹响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冲锋号,其核心在于通过采取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积极降低气候环境风险,进而保护维系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根基。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学者们已经就企业的环境管理对策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知。例如,在环境方面的投资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对于企业以及所处环境来说,积极主动的环境行为通常会比被动消极的环境行为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等。但现如今,随着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断增强,以及在动态竞争市场中经营和获利结构的不断转变,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早就不是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反而可能会为企业在经济方面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不仅如此,在实施环境战略的过程中,企业也没有必要一味的寻找更加积极的环境策略来应对环境问题,考虑到中国的组织情境以及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寻找合适的战略类型才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平衡企业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找到适合企业的环境治理发展路径成为了学界和业界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共同思考的话题。纵观现有关于生态环境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驱动因素以及一些结果因素进行了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现有研究探讨了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绩效尤其是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试图探究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环境责任以及企业环境责任究竟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忽略了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并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产生的战略决策,其作用效果也并不是仅仅是体现在企业某一年度或某几个年度的绩效水平上,忽视了企业环境责任在企业内部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学界对于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对于二者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均进行了较为丰富的验证,但是很少有研究将二者进行维度划分,并就不同维度之间的影响系数进行比较。事实上,无论是企业环境战略还是绿色创新都是多元化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将其作为单一变量进行研究和验证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以偏概全的问题,没有办法彻底厘清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现有研究在结果变量的选择上都比较偏向于企业绩效,比较少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进行测量。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侧重于企业通过生产和运营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企业可持续性这一变量来衡量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企业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更加侧重于企业为了达成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所做出的全部努力,是量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此外,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治理将是伴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话题,企业想要在长期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可持续性。环境治理也并不是依存于个别政策或者是个别战略决策而单独形成的企业工作任务,而应该是企业核心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弥补前文阐述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自然资源基础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战略—绿色创新—企业可持续性”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在理论框架中引入了利益相关者整合作为调节变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应用,解决企业在环境治理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和实践矛盾,本研究将悖论理论应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当中。在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悖论观点中明确表明,不同的可持续性目标之间存在紧张关系,这些目标虽然看似相互冲突,但也相互依存。通过接受和认知这种紧张关系,悖论视角使决策者能够同时实现相互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悖论的观点为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卓越贡献创造了余地,因为它把环境和社会问题本身视为企业目的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在将悖论理论的三个悖论基本范式,归属悖论,学习悖论和绩效悖论应用到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当中后,本研究提出了三个企业在环境领域面临的悖论,第一,企业在选择忠于股东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及环境责任之间存在目标决策悖论。企业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和承担社会及环境责任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第二,企业在选择稳固型变革和对整个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进行更新升级之间存在成本决策悖论。企业需要在追求稳定变革,应对环境变化和积极进行全面变革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第三,企业在可持续性的三个维度重要性之间存在选择决策悖论。在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当中,企业不一定要无条件将经济可持续性放在核心的地位,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同样是值得企业追求的重要指标,且三者之间并不一定是相互抑制的关系。本研究以主要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北地区的200多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性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能够分别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以及共同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第二,在对各个维度的主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时,研究发现,企业环境责任对社会可持续性的影响并不显着,并且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也不显着,这也导致反应型环境战略和绿色产品创新及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着。除此之外,企业环境责任对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能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反应型环境战略,前瞻型环境战略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均被证实,以及绿色产品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仍然能够起到显着的中介作用。在对链式中介作用进行检验时,除了反应型环境战略与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成立之外,其他变量维度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均被证实是正向显着的;第三,在对不同维度中介变量的中介系数进行分析时,研究发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可持续之间的中介关系中,反应型环境战略比前瞻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绿色产品创新比绿色过程创新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的中介关系中,前瞻型环境战略比反应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环境可持续性的中介关系中,前瞻型环境战略比反应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绿色过程创新比绿色产品创新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第四,在对调节效应进行分析时,本研究得出结论利益相关者整合能够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以及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环境战略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且各个维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均被验证是成立的;最后,企业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影响系数均为正,表明三个维度之间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一方面以自然资源基础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由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战略、绿色创新、企业可持续性和利益相关者整合为主体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悖论理论引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当中,在悖论理论的基本悖论范式基础上,总结了现今环境管理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悖论,对基本理论框架中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进行了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本研究将变量进行了维度划分,不仅对各个维度的单独影响进行了分析,还对不同变量维度影响系数进行了对比,为企业寻找针对环境问题的最优路径提供了思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宽了有关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的研究领域,对于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同时对管理者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思维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企业更加全面且辩证地认识企业应该怎样实现自身的“绿色化”。
储雯忻[2](2021)在《《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翻译报告》文中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组成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造业涵盖范围很广,包括机械制造业、能源产业、医疗行业等。制造业能够提供很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可谓是“制造业强则国强。”传统行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所以创新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很多国家对制造业发展制定了新规划,其中包括俄罗斯。翻译报告的材料选自《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Своднаястратегияразвитияобрабатывающей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до2024годаинапериоддо2035года?)。俄罗斯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摆脱困境于2020年6月由俄罗斯联邦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Михаил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ишустин)签署发布实施该规划,规划中阐述了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任务以及预期目标。目标达成分为两个阶段,2024年是一个中间节点。笔者选择的翻译文本主要具有科学语体的特点,兼有部分公文事务语体的特征。按照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信息文本。基于赖斯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笔者主要从词汇和句子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并选取典型案例尝试翻译,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最后,对翻译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总结。经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的翻译能力有所提高,对制造业领域的了解更多一些,也为今后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杨美娟[3](2021)在《井矿盐开采及输卤过程中管材腐蚀失效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井矿盐行业的迅速发展,卤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井矿盐开采过程中,管材的腐蚀安全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挑战,管道一旦发生腐蚀穿孔导致卤水泄露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想要保证管道工程的安全生产及平稳运行,就一定要对输卤管道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和选用。多年来,盐化工行业一直在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防腐蚀新材料和设备,创造长期安全生产条件。本文选用性价比日益升高的三种不锈钢材料作为井矿盐开采及输卤管道常用材料碳钢的替代材料,设计不同实验方案,研究碳钢和三种不锈钢材料在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失效行为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论如下:(1)根据井矿盐开采与输卤过程中氯化钠含量的不同,实验使用氯化钠制备卤水模拟液,以15%浓度为中间梯度,在70℃温度下,使用腐蚀挂片对碳钢、304、316L、2205双相钢进行静态腐蚀实验,实验表明四种材料的腐蚀速率大小为2205双相钢<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碳钢,其中碳钢材料的腐蚀速率是2205双相钢材料的将近20倍。(2)在15%浓度卤水模拟溶液中,利用腐蚀挂片对碳钢、304、316L、2205双相钢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静态腐蚀实验,以70℃为中间温度,设置常温环境下对照组,研究不同温度对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影响。实验表明温度越高的环境碳钢腐蚀越严重,而不锈钢材料受温度影响小于碳钢材料,同时2205双相钢表现出远高于其他材料的耐点腐蚀性能。(3)根据管道中卤水流速范围,在实验室利用搅拌器模拟卤水流动环境,在15%浓度卤水模拟液中,利用腐蚀挂片对碳钢、304、316L、2205双相钢进行室温下的动态腐蚀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流动状态下碳钢的耐冲刷腐蚀能力远远低于2205双相钢材料。(4)结合化工长输管道工程常用安全评估方法,介绍了适合井矿盐开采及输卤管道的基于腐蚀速率预测的安全评估方法。同时采用试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Design-expert数值分析软件验证动态腐蚀实验所得结果,进一步证明2205双相钢材料更适合用于井矿盐开采及输卤工程中。同时计算了碳钢、304、316L、2205双相钢四种材料管道的完全腐蚀失效时间,为预测材料安全运行时效提供方法的借鉴。
郝敏[4](2019)在《我国工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的核算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资本存量的核算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加强工业行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工业行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展开核算研究,并将核算结果应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在梳理国内外关于资本存量核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资本存量净额的核算理论,采用双曲效率递减模式模拟得到建筑、设备和其他费用三类资本品的平均役龄-价格曲线。其次,以1990年为不变价,利用平均役龄-价格曲线估计得到我国1978-2017年38个工业行业的资本存量净额。最后利用工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的估计结果,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三类资本品的平均役龄-价格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光滑“L”字型曲线,在达到各自平均服务寿命时呈现出拖尾状态并逐步逼近于0。工业行业资本存量净额的测算结果显示,行业间资本存量净额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工业资本存量净额在2000-2010年间增长速度最为显着,自2011年后开始趋缓,部分行业在近几年出现了负增长,本文资本存量估计结果与相关文献对比要偏小。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拖累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自2010年以来,虽然存在技术效率无效,但技术效率增幅开始逐年提升,进而带动全要素生产效率一定幅度的提高。
王传顺[5](2019)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优选决策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我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形势下,谋求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往往事与愿违,现行绿色建筑相关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现有绿色建筑事后的评价认证和施工过程中事中的改进优化,对于较大程度影响绿色建筑综合性能的设计决策阶段的方案评选研究还有待发展。因此,为更好的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效益,本文针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优选进行展开研究。首先,本文针对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在探析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原则,并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实质性问题和方法进行了剖析。其次,在现有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提出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并构建了一套具有四级层次结构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构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相适应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优选模型,不仅避免了指标体系中不同数据类型指标值转化造成的信息损失和扭曲,并从位置关系和数据曲线相似性等二维物理空间上考量各设计方案的数据信息,确保了评价决策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对所构建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体系进行了实例应用,进一步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期可为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宋一鸣[6](2019)在《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废物积累等环境变化,都与人类的活动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建筑,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亦都是高度活跃的行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了从材料开采、加工、建造、使用到拆除等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相当大的大气污染和固体垃圾等排放至环境中。随着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也逐渐得到普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估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库尚未能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降低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现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常用于已建成项目分析,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比较,但这种应用方式通常比较样本数量较少,对方案的改善空间有限。因此,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实现因地制宜地对大量样本的全生命周期预估和比对,对建筑设计及建筑性能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的课题背景与理论研究,对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和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做系统的梳理,比较学术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结论,发现评估方法中的问题和局限性。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以实际建造项目(微排未来屋)为载体,展示在中国国情下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可行方法和流程,并且将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法。第三部分为方法归纳,即根据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推导出建筑生命各阶段的计算公式,借助计算机语言编写计算全生命评估的程序,为建筑设计阶段筛选合适的方案和材料降低环境影响提供可能。本研究通过国内外的大量文献研究,从理论知识出发,结合实际建造项目的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方法实验并回归理论研究,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计算机辅助全生命周期评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为建筑设计阶段进行准确、适宜的全生命周期评估提供思路,改善建筑设计决策的客观性,贯彻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以下方面做到创新:1)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轻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计算方法:详细分解所研究建筑的建造过程,整理建筑所需的构件与材料,利用国际先进的数据库与性能模拟软件,结合中国国内的建造技术、电网水平和交通运输等实际情况,计算最接近实际情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数据。2)利用C#语言编写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自动生成程序利用编程语言,精确高效地计算建筑使用不同外围护体构造的全生命周期能耗,避免人工计算的误差和时间成本,实现在设计阶段快速计算和优化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性能的可能。3)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的轻型建筑外围护体设计优化方法分别对建筑外围护体的各层材料和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能耗比重进行分析,总结外围护体各层对降低建筑能耗的影响,确定外围体各层材料的选材自由度以及最佳选择。4)建立系统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模型归纳整理能够普遍适用的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模型,涵盖建筑的建造、运行、维护和拆除各个阶段,既能用于轻型建筑,又能适用于重型建筑,解析评估方法中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本文共计约120000字,图表83余幅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7](2017)在《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文中认为全球回顾(中国例外)全球核电发电量在2016年上升了1.4%,原因是中国增长了23%,尽管核电在发电中的份额停滞在10.5%(-0.2%)。2016年共有10座新核电反应堆启动,其中一半在中国。2017年上半年有两座反应堆发电入网,一座位于中国,另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后者是世界上第一台开建于福岛核事故之后并运行入网的机组。2016年全球新建动工核反应堆3座,其中两座位于中国,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与2010年全球新建动工15座(中国10座)的情况相比下降明显。2017年上半年全球仅有一座新建反应堆在印度开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全球在建核反应堆数量连续4年下降,由2013年年末的68座下降到2017年年中的53座(中国20座)。关停与建设延期俄罗斯和美国2016年关停了部分核反应堆,瑞典和韩国也于2017年上半年将其最老的机组关停。韩国新当选总统关闭了一座核电站,并暂停了另外两座核电站的建设。这使其本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希望陷入危险。目前,有13个国家正在建造新的核反应堆,比WNISR2016报告中少了1个。随着项目管理高层卷入大规模腐败丑闻,巴西Angra-3反应堆的建设被放弃。有37座反应堆的建设进度滞后,其中19座在去年进一步延误。中国也不例外,20座在建反应堆中至少有11座出现了工程延期。有8个在建核电项目已开工建设10年以上,其中3个已有30年。《2016世界核电产业现状报告》指出有17座反应堆计划于2017年启动。截至2017年年中,只有2座启动,而有11座至少要延期至2018年。历史核巨头的破产/救助——核电企业的深度金融危机在发现核电建设项目发生巨额亏损之后,东芝集团为其美国子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申请破产,西屋公司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核电建设商。在过去六年里,阿海珐集团累计亏损了123亿美元。法国政府已经向其提供53亿美元的纾困,并继续采取"拆分"策略。阿海珐集团Creusot Forge业务部的大规模质量控制丑闻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核电产业的信心。主要核电公司的股价遭受侵蚀,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他们的信用等级。福岛核事故发生六年后,日本政府开始解除撤离令,以限制飞涨的赔偿费用。灾难总成本的官方估计已从1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一项新的独立评估将灾难成本估计为4440亿-6300亿美元(取决于水的除污水平)。只有5座反应堆已经重启。2016年全球风能发电量增长16%、太阳能发电增长30%、核电发电量增长1.4%。风能发电量增长132 TWh、太阳能发电量增长77 TWh,分别是核电35TWh发电量的3.8倍和2.2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2%。新的可再生能源击败了现有的核能。在智利、墨西哥、摩洛哥、阿联酋和美国,可再生能源拍卖创下了低于30美元/MWh的低价,而2015年美国核电站的平均摊分成本为35.5美元/MWh。
徐莉[8](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提出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杨庆研[9](2016)在《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环境问题已经被全世界各国所关注,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主题。从环境系统的角度来讲,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获取、产品制造、运输、使用与维护以及产品回收处理等阶段。传统的产品设计仅考虑了产品功能和制造等设计要素,缺少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分析。在产品实际的生命周期过程中,零件的处理方式会存在较强的互相冲突,在实施提高产品环境性能的各种措施时,这会增加处理的技术难度,产生较高的处理成本。通过模块中零件划分的调整,改变产品的模块化架构,可以有效的解决模块里不同零件间处理方式的冲突问题,提高产品的环境性能。因此,将模块化设计应用于以提高产品环境性能为目的的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在国家自然基金“面向产品多样性和绿色性的模块化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No.50775141),和国家自然基金“基于仿真技术和遗传算法的环境调和性产品的设计研究”(No.51075275)的资助下,对面向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生命周期的单一产品模块识别方法:根据本研究室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设计约束的面向生命周期模块优化识别方法。通过对已有产品的零件重新进行优化组合,产生新的模块化结构,提高产品的可维护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再循环性,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闭环化。首先,提出模块化产品的环境性能指标模型,并作为优化目标;其次,提出了基于功能流模型的产品功能约束和基于连通图的模块物理匹配性约束。最后,采用种群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识别问题求解。以某冰箱产品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2.面向生命周期的产品簇模块识别方法:将研究对象由单一产品扩展为产品簇,面向产品簇的生命周期提出了基于并行种群遗传算法的产品簇模块识别方法。通过提高产品簇的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性,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闭环化。首先,分析了产品簇共性与环境性能的相互影响关系;其次提出基于矩阵分解法的共性约束构建方法和产品簇的环境性能指标模型;最后,以种群遗传算法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产品簇模块识别的并行遗传算法。以某冰箱产品簇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3.面向可重用性的模块设计接口研究:模块的可重用性是影响产品生命周期闭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可重用性较好的模块由于使用量较大,所以会产生有利于再利用和回收的规模效应。为了提高模块的可重用性,提出面向模块可重用性的接口设计和接口使用方法。首先,根据接口在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接口分为三类,分别为:功能识别接口、实例化输入/输出接口和匹配接口;其次,给出每种接口的设计方法和接口参数生成方法;再次,针对模块多个输出之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学科优化的解决方法;最后,因为接口参数生成需要包括自动化设计和自动化分析在内的多种技术,并且不同的技术需要由不同的软件来实现。所以,针对各软件的协同使用问题,提出各软件平台的集成方法。运用windows批处理命令将各种技术集成在UG/FK中,用文本文件完成各计算平台的数据交换。4.应用原型系统的开发:为了方便各设计方法的使用,进行了本文设计方法的应用原型系统开发。本系统的用户操作界面在.net平台上使用C#语言开发。优化算法采用matlab实现,并编译为.net的动态链接库。首先进行了软件功能分析,然后基于三层架构模式进行软件架构设计,最后实现了具体的软件各模块功能。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10](2013)在《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2年发展综述》文中提出综述了2012年我国袋式除尘行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袋式除尘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进展以及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详细分析了袋式除尘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对袋式除尘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一种延长机械产品使用寿命的新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延长机械产品使用寿命的新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环境责任 |
2.2 企业可持续性 |
2.3 企业环境战略 |
2.4 绿色创新 |
2.5 利益相关者整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2 理论框架 |
3.3 研究假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 |
4.2 变量设计与测量 |
4.3 数据收集与控制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 假设检验 |
5.4 研究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建议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前言 |
第一章 译前准备 |
1.1 文本特点 |
1.1.1 语体特点 |
1.1.2 词汇特点 |
1.1.3 句子特点 |
1.2 工具的使用 |
1.3 时间规划 |
第二章 《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的翻译策略 |
2.1 词汇的翻译 |
2.1.1 动名词的翻译 |
2.1.2 形动词的翻译 |
2.2 句子的翻译 |
2.2.1 被动句的翻译 |
2.2.2 带限定从属句的主从复合句的翻译 |
第三章 翻译实践总结 |
3.1 笔译实践心得 |
3.2 经验与教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原文/译文 |
致谢 |
(3)井矿盐开采及输卤过程中管材腐蚀失效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输卤管材腐蚀失效研究现状 |
1.2.2 不锈钢材料腐蚀失效研究现状 |
1.2.3 管材腐蚀失效影响工程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小结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采输卤过程中管材腐蚀失效理论基础 |
2.1 采输卤管道总工艺理论基础 |
2.2 采输卤过程腐蚀失效基本理论 |
2.2.1 采输卤过程腐蚀风险因素 |
2.2.2 采输卤过程腐蚀风险类型 |
2.2.3 采输卤过程管材类型 |
2.2.4 采输卤管道安全评价方法理论研究 |
2.3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理论 |
2.3.1 不锈钢分类与特点 |
2.3.2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机理研究 |
2.3.3 金属腐蚀研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静态腐蚀实验研究 |
3.1 实验设计 |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1.2 腐蚀实验测试方法(重量法) |
3.1.3 静态浸泡腐蚀实验步骤 |
3.2 金属挂片在不同浓度模拟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分析 |
3.2.1 碳钢在不同浓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2.2 304不锈钢在不同浓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2.3 316L不锈钢在不同浓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2.4 2205双相钢在不同浓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3 金属挂片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行为分析 |
3.3.1 碳钢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3.2 304不锈钢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3.3 316L不锈钢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3.4 2205双相钢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4 本章小结 |
4 动态腐蚀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4.2 金属挂片在不同转速模拟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分析 |
4.2.1 碳钢在不同转速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4.2.2 304不锈钢在不同转速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4.2.3 316L不锈钢在不同转速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4.2.4 2205双相钢在不同转速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4.3 四种材料表面腐蚀形貌观察 |
4.4 本章小结 |
5 采输卤管材安全评估方法与腐蚀失效风险研究 |
5.1 基于腐蚀速率预测的采输卤管道安全运行方法 |
5.1.1 基于腐蚀速率预测的管道工程安全评估技术 |
5.1.2 基于试验-数学分析的腐蚀失效风险分析 |
5.2 基于动态腐蚀实验的管材失效风险研究 |
5.2.1 碳钢在不同转速实验下的失效风险研究 |
5.2.2 304不锈钢在不同转速实验下的失效风险研究 |
5.2.3 316L不锈钢在不同转速实验下的失效风险研究 |
5.2.4 2205不锈钢在不同转速实验下的失效风险研究 |
5.3 基于腐蚀失重速率的采输卤管道腐蚀失效风险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4)我国工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的核算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资本存量核算研究进展及现状 |
一、国际研究进展及现状 |
二、国内研究进展及现状 |
三、PIM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固定资本存量净额核算理论 |
第一节 资本存量净额的相关概念与核算思路 |
一、资本存量净额的相关概念 |
二、资本存量净额的核算思路 |
第二节 平均役龄-效率曲线的模拟 |
一、资本服务寿命 |
二、资本效率递减模式 |
三、资本退役模式 |
四、平均役龄-效率曲线 |
第三节 平均役龄-价格曲线的模拟 |
一、资本定价 |
二、平均役龄-价格曲线 |
第三章 工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的估计 |
第一节 指标选择 |
一、当年投资序列 |
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
第二节 数据来源 |
一、行业调整 |
二、投资序列的确定 |
第三节 工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估计结果及分析 |
一、工业资本存量净额估计结果 |
二、估计结果与相关文献的对比 |
第四章 工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估计结果的应用 |
第一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一、构建DEA-Malmuqist指数模型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与相关文献的对比 |
二、工业总体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
三、工业分行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优选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绿色施工研究 |
1.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
1.2.3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优选相关理论概述 |
2.1 绿色建筑基本理论 |
2.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
2.1.2 绿色建筑的内涵 |
2.2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 |
2.2.1 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
2.2.2 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
2.3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
2.3.1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定义 |
2.3.2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
2.3.3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原则 |
2.4 多属性决策理论 |
2.4.1 多属性决策的概念 |
2.4.2 多属性决策的特点 |
2.4.3 多属性决策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 |
2.4.4 多属性决策分析的流程 |
2.4.5 多属性决策分析的常用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2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准则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3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2.4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3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模型 |
4.1 多属性决策研究 |
4.1.1 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
4.1.2 多属性决策指标属性研究 |
4.2 TOPSIS方法模型 |
4.3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模型 |
4.4 基于混合指标的灰色关联—TOPSIS评价优选模型建立 |
4.4.1 评价指标属性确定 |
4.4.2 评价模型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设计方案评价优选 |
5.2.1 设计方案评价 |
5.2.2 设计方案决策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6)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
1.1.2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
1.1.3 中国建筑节能的迫切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 |
1.2.1.1 国外政策法规 |
1.2.1.2 国内节能政策发展 |
1.2.2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
1.2.3 全生命周期评估工具 |
1.2.4 现存问题提出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1.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轻型住宅与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影响 |
2.1 轻型建筑的必要性 |
2.2 周转型住宅的分类 |
2.2.1 不同类型的住宅定义 |
2.2.2 本课题研究案例的类型:轻型周转型住宅(light-framed temporary housing) |
2.3 轻型住宅现状 |
2.3.1 轻型临时住宅的发展过程 |
2.3.2 缺点和不足、使用者满意度 |
2.4 轻型住宅对设计的要求 |
2.5 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影响 |
2.5.1 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 |
2.5.2 可持续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与框架 |
3.1 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 |
3.1.1 全生命周期评估框架 |
3.1.2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 |
3.1.3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应用范围 |
3.2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四个阶段 |
3.2.1 定义目标与范围 |
3.2.2 清单分析 |
3.2.3 影响评估 |
3.2.4 结论阐释 |
3.3 全生命周期评估流程 |
3.3.1 传统型(baseline LCA) |
3.3.2 比较型(conventional LCA) |
3.3.3 精简型(streamlined LCA) |
3.4 全生命周期评估分类 |
3.4.1 全生命周期能源评估 |
3.4.2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 |
3.4.3 LCEA、LCCO_2A与LCA的比较 |
3.5 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 |
3.5.1 系统边界 |
3.5.2 地理问题 |
3.5.3 LCI数据质量 |
3.5.4 高成本 |
3.5.5 结果输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应用 |
4.1 全生命周期评估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4.1.1 LCA体系构建原则 |
4.1.1.1 归因型 |
4.1.1.2 结果型 |
4.1.1.3 比较 |
4.1.2 建筑LCA的研究难点 |
4.2 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 |
4.2.1 建筑的全过程评估(WPC) |
4.2.1.1 住宅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
4.2.1.2 商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
4.2.1.3 市政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
4.2.1.4 结论比较 |
4.2.2 建筑材料与构件评估(BMCC) |
4.3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工具 |
4.3.1 工具的分类 |
4.3.2 工具比较 |
4.4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学术研究分析 |
4.4.1 学术研究发展过程 |
4.4.2 研究案例分析 |
4.4.2.1 使用阶段 |
4.4.2.2 建造阶段 |
4.4.2.3 其他阶段 |
4.4.3 学术研究结论 |
4.5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的优势与弱势分析 |
4.5.1 避免问题转移 |
4.5.1.1 多个生命阶段 |
4.5.1.2 多种环境影响 |
4.5.2 广泛使用与标准化 |
4.5.3 LCA的四个阶段 |
4.5.3.1 目标和界限定义 |
4.5.3.2 库存清单分析 |
4.5.3.3 影响评估 |
4.5.3.4 结果阐释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墙体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估一一以微排未来屋为例 |
5.1 研究背景介绍 |
5.1.1 微排未来屋 |
5.1.2 研究中的定量 |
5.1.3 研究中的变量 |
5.2 计算方法 |
5.2.1 建造能耗(Construction Energy) |
5.2.2 运行能耗(Operating Energy) |
5.2.3 维护能耗(Maintenance Energy) |
5.2.4 终端能耗(Energy used at the end-of-life) |
5.3 计算结果 |
5.3.1 材料需求总量 |
5.3.2 建造能耗 |
5.3.3 运行能耗 |
5.3.4 维护能耗 |
5.3.5 终端能耗 |
5.3.6 全生命周期影响 |
5.3.7 比较 |
5.4 结果分析 |
5.4.1 结构 |
5.4.2 围护层 |
5.4.3 空气层 |
5. 5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能耗的轻型建筑围护体优化设计 |
6. 1案例背景介绍 |
6.1.1 全生命周期评估 |
6.1.2 周转型建筑 |
6.1.3 建筑工业化 |
6.2 材料选择 |
6.3 优化设计方法 |
6.3.1 能耗计算公式 |
6.3.1.1 材料使用量 |
6.3.1.2 建造能耗 |
6.3.1.3 运行能耗 |
6.3.1.4 维护能耗 |
6.3.1.5 终端能耗 |
6.3.2 生成方法 |
6.3.2.1 数据输入 |
6.3.2.2 模拟运行 |
6.3.3 全生命周期能耗生成方法 |
6.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6.4.1 不同阶段能耗比较 |
6.4.2 不同阶段相关性分析 |
6.4.3 外围护体不同层的影响分析 |
6.4.3.1 建造能耗与最外层的关系 |
6.4.3.2 运行能耗与保温层 |
6.4.3.3 全生命周期能耗与最外层的关系 |
6.5 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建筑设计阶段计算机辅助全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研究 |
7.1 计算机辅助评估方法模型 |
7.1.1 定义目标和边界 |
7.1.2 清单分析 |
7.1.3 影响评估 |
7.1.4 结果阐释 |
7.1.5 建立评价模型 |
7.2 计算机辅助评估的计算方法 |
7.2.1 参数与变量汇总 |
7.2.1.1 BIM信息集成平台 |
7.2.1.2 信息流结构 |
7.2.2 编程语言 |
7.2.2.1 编程结构 |
7.2.2.2 计算公式 |
7.2.3 数据分析 |
7.2.3.1 数据分析软件 |
7.2.3.2 图表报告 |
7.2.3.3 相关性分析 |
7.2.3.4 敏感性分析 |
7.3 影响因素分析 |
7.3.1 LCA研究的目标和范围(Goal and scope) |
7.3.1.1 研究成果要求 |
7.3.1.2 评估指标 |
7.3.2 建筑类型差异 |
7.3.2.1 传统建造模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 |
7.3.2.2 重型结构与轻型结构 |
7.3.2.3 建筑功能 |
7.4 设计方法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
7.4.1 可运用的评估类型 |
7.4.2 软件开发前景 |
7.4.3 局限性与改善方法 |
7.4.3.1 局限性 |
7.4.3.2 改善方法 |
7.5 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
7.5.1 政府 |
7.5.2 建筑师 |
7.5.3 使用者 |
7.5.4 投资方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语 |
8.2 本文可能深入开展的下一步工作 |
8.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8.4 行业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编程语言 |
1 EnergyPlus模拟运行文件生成方法(6.2.2章节相关代码) |
2 全生命周期能耗生成算法(6. 2. 3章节相关代码) |
2.1 算法结构 |
2.2 对象(entity)定义与信息录入 |
2.2.1 研究对象定义 |
2.2.2 加工过程参数信息 |
2.2.3 材料参数信息 |
2.2.4 方案定义 |
2.2.5 结果定义 |
2.2.6 运输过程参数信息 |
2.3 建造能耗运算代码(Embodied Energy) |
2.4 运行能耗运算代码(Operating Energy) |
2.5 维护能耗运算代码(Maintainence Energy) |
2.6 终端能耗运算代码(End-of-life Energy) |
2.7 全生命周期能耗运算代码(Life Cycle Energy) |
附录2: 第六章节评估参数汇总 |
1 建造阶段参数 |
2 维护阶段参数(无需维护的替换材料参数省略) |
附录3: 第六章节计算机辅助运算模拟结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9)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概述 |
1.2.1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发展过程 |
1.2.2 模块化设计及模块识别的基本方法 |
1.2.3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块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模块的可重用性和接口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生命周期的单一产品模块识别方法 |
2.1 模块环境性能指标模型的建立 |
2.1.1 可再利用性分析 |
2.1.2 可维护性分析 |
2.1.3 可再循环性分析 |
2.1.4 模块优化识别的目标函数建立 |
2.1.5 模块识别中产品零件的选择 |
2.2 面向生命周期的模块识别中设计约束的建立 |
2.2.1 功能约束的建立 |
2.2.2 物理匹配约束的建立 |
2.3 基于种群遗传算法的优化 |
2.3.1 选取种群遗传算法原因 |
2.3.2 种群遗传算法 |
2.4 基于LCA的再设计结果评价方法 |
2.4.1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 |
2.4.2 模块识别结果的环境评价方法 |
2.5 案例研究 |
2.5.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2.5.2 设计指标的建立 |
2.5.3 设计约束的建立 |
2.5.4 基于GGA的优化 |
2.5.5 设计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生命周期的产品簇模块识别方法 |
3.1 产品簇的共性与环境性能的相互影响 |
3.2 面向生命周期的产品簇模块识别方法 |
3.2.1 功能划分与功能模块识别 |
3.2.2 设计约束的构建 |
3.2.3 产品簇环境性能指标模型的建立 |
3.2.4 并行种群遗传算法 |
3.3 基于LCA的产品簇环境评价方法 |
3.4 案例研究 |
3.4.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3.4.2 设计约束的建立 |
3.4.3 设计指标的建立与优化识别 |
3.4.4 设计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可重用性的模块设计接口研究 |
4.1 设计可重用性、配置设计与模块接口 |
4.2 面向可重用性的生命周期模块接口设计 |
4.2.1 接口的识别与分类 |
4.2.2 接口的设计 |
4.2.3 接口数据的生成 |
4.3 基于协同优化的性能输出冲突解决机制 |
4.4 各技术实现所需软件的系统集成 |
4.5 案例研究 |
4.5.1 丝管式冷凝器的接口设计 |
4.5.2 丝管式冷凝器的接口数据生成 |
4.5.3 接口设计结果的总结与说明 |
4.5.4 冰箱门体模块的匹配接口设计和装配匹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软件原型系统开发 |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软件功能设计 |
5.2 系统架构设计 |
5.3 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 |
5.3.1 基础数据库设计 |
5.3.2 面向生命周期的单一产品模块识别功能 |
5.3.3 面向生命周期的产品簇模块识别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国家研究项目 |
致谢 |
(10)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2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袋式除尘行业发展概况 |
1.1 2012年行业发展环境 |
1.2 袋式除尘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
1.2.1 袋式除尘行业经营状况分析 |
1.2.2 袋式除尘行业成本及盈利能力分析 |
1.3 袋式除尘技术进展情况 |
1.3.1 袋式除尘技术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
1.3.2 大幅度削减烟尘和粉尘排放 |
1.3.3 实现对微细粒子的控制 |
1.3.4 高效去除有害气体 |
1.3.5 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实现减排 |
1.3.6 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工程的重要设备 |
1.4 国内袋式除尘技术的现状 |
1.4.1 主机 |
1.4.2 纤维和滤料 |
1.4.3 自动控制技术 |
1.4.4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技术 |
2 袋式除尘生产技术和应用情况分析 |
2.1 耐高温纤维滤料研发实现突破,滤袋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
2.2 脉冲阀的创新和进步 |
2.3 稳步进入燃煤锅炉烟气净化领域 |
2.4 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应用 |
2.5 钢铁行业工业烟尘净化转向使用袋式除尘器 |
2.6 垃圾焚烧炉尾气净化选择袋式除尘器的必要性 |
2.7 袋式除尘技术的深化研究 |
2.7.1 喷吹装置试验台 |
2.7.2 脉冲阀性能试验台 |
2.7.3 脉冲阀膜片破坏性试验台 |
2.7.4 脉冲阀流量系数试验台 |
2.7.5 袋式除尘试验台 |
2.7.6 滤料动态过滤性能试验台 |
2.7.7 气流分布试验 |
2.8 失效滤袋处理技术提上日程 |
2.8.1 糊袋处理 |
2.8.2“灌肠”滤袋处理 |
2.9 废弃滤袋的回收利用 |
3 袋式除尘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分析 |
3.1 袋式除尘器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前景 |
3.2 袋式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的应用前景 |
3.3 袋式除尘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前景 |
3.4 袋式除尘技术在生活垃圾焚烧行业的应用前景 |
3.5 袋式除尘技术在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应用前景 |
4 袋式除尘行业发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行业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 |
4.2 行业国内外竞争力分析 |
4.3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3.1 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 |
4.3.2 行业需要不断技术创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
4.3.3 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
4.3.4 其它方面 |
5 袋式除尘行业发展展望 |
5.1 净化微细粒子的技术和装备 |
5.2 协同净化有害气体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 |
5.3 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
5.4 进一步降低袋式除尘器的能耗 |
5.5 耐高温滤料纤维和水刺滤料的开发研究 |
5.6 研发超高压袋式除尘技术和设备 |
5.7 提高脉冲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
6 投资建议 |
6.1 袋式除尘器主机设备的投资建议 |
6.2 袋式除尘器纤维滤料、滤袋投资分析及建议 |
6.3 袋式除尘器配件、自动控制投资分析及建议 |
附录:2012年袋式除尘行业内最具影响力企业简介(排序不分先后) |
1、科林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2、洁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3、江苏瑞帆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4、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 |
5、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 |
6、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7、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环保公司 |
8、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9、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1 0、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
11、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12、苏州协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13、上海尚泰环保配件有限公司 |
14、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15、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 |
16、四川得阳特种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 |
17、上海市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 |
18、上海袋式除尘配件有限公司 |
19、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四、一种延长机械产品使用寿命的新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宇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翻译报告[D]. 储雯忻.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井矿盐开采及输卤过程中管材腐蚀失效风险研究[D]. 杨美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我国工业固定资本存量净额的核算及其应用研究[D]. 郝敏.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5)
- [5]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优选决策模型研究[D]. 王传顺.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D]. 宋一鸣. 东南大学, 2019(05)
- [7]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A].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 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报告(2017), 2017
- [8]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9]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D]. 杨庆研.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10]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2年发展综述[A].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2年),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