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色法测定中华芦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文静[1](2021)在《冀西北地区青花菜品种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
殷亦佳[2](2020)在《芍药PlGRAS基因和Plad3H1基因对干旱及盐胁迫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是一种中国传统花卉,符合我国人民传统审美,同时在我国又作为一种有据可考的爱情象征,可以预估其在我国未来花卉市场和园林绿化、城市美化建设中将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力。在花卉生产中,逆境胁迫是影响花卉产量质量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提高花卉抗逆性无论是对于花卉改良育种和花卉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芍药品种‘Karl Rosenfield’为实验材料,以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为依据,筛选出两个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家族展开分析,分别选择其中一个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双酶切法和无缝克隆法分别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选取两个芍药品种‘Karl Rosenfield’和‘粉玉奴’进行盐胁迫试验,测定其生理指标变化及基因表达特性,与干旱胁迫下基因表达特性变化进行对比,以探索目的基因在渗透胁迫下的应答调控情况,进一步对基因功能进行分析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两个响应干旱胁迫差异表达的基因家族进行了分析与表达验证,分别筛选出1个表达量高、开放阅读框完整且受干旱胁迫调控而上调表达的代表性基因。2.克隆出了两个差异表达基因Pl GRAS和Plad3H1的编码区序列,测序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通过序列比对和分析,推测Pl GRAS基因可能为GRAS家族SHR亚族成员(SCL32),Plad3H1可能为醛脱氢酶家族3成员H1。3.采用双酶切法和无缝克隆法分别构建了带有GFP荧光蛋白的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EGFP(2)-Pl GRAS和p CAMBIA1300-GFP-Plad3H1。4.选取两个不同的芍药品种进行盐胁迫试验,测定盐胁迫下芍药生理指标变化及两个基因的表达特性,与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l GRAS和Plad3H1基因在两个芍药品种中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较为一致,二者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而上调表达,在盐胁迫下的响应情况与干旱胁迫下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两个芍药品种中的响应情况也较为一致。
仪丹[3](2020)在《茶树两个响应低温与干旱胁迫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茶园经常遭受低温、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茶树如何响应低温和干旱胁迫很有必要。苯丙烷类合成途径是植物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次级代谢途径,多种代谢产物如花青素、木质素、水杨酸、类黄酮和植物抗毒素的合成都是源于苯丙烷类合成途径,它们在植物抗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该途径的限速酶,确定其编码基因对了解茶树在低温、干旱下的胁迫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茶树基因组研究结果,克隆获得了南川大树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家族基因成员CsPAL-a和CsPAL-d的cDNA和启动子序列,推导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南川大树茶两年生植株进行4℃低温和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通过测定遭受胁迫后的茶树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分析了以上两种胁迫对南川大树茶和CsPAL-a、CsPAL-d的表达模式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了CsPAL-a和CsPAL-d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借助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过表达验证了CsPAL-a和CsPAL-d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茶树CsPAL-a和CsPAL-d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从南川大树茶中克隆获得两个PAL基因,分别为CsPAL-a和CsPAL-d。其中CsPAL-a的ORF框长2121 bp,编码706个氨基酸残基,推测分子量77.08 kD,等电点6.26。CsPAL-d的ORF框长2145 bp,编码714个氨基酸残基,推测分子量77.73 kD,等电点6.12。序列分析显示CsPAL-a和CsPAL-d均为亲水性蛋白,不含有跨膜结构域,均具有苯丙氨酸解氨酶的保守结构域,在系统进化关系上与葡萄的亲缘关系较近。2、CsPAL-a和CsPAL-d响应低温和干旱胁迫q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南川大树茶叶片中CsPAL-a的表达量约为CsPAL-d的7倍,当人为对南川大树茶进行低温和干旱处理后,发现CsPAL-a和CsPAL-d的表达水平均显着提高,CsPAL-a表达上调约3倍,CsPAL-d表达上调高达10倍。这表明CsPAL-a和CsPAL-d在南川大树茶抵抗低温和干旱胁迫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CsPAL-a和CsPAL-d基因在南川大树茶中的表达模式qPCR检测结果表明,CsPAL-a在茶树各个组织部位均有表达,茎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分别是嫩芽和第一叶,成熟叶中最低;CsPAL-d在成熟叶(第四叶)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嫩芽和第一叶。表明CsPAL-a和CsPAL-d在南川大树茶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4、CsPAL-a和CsPAL-d基因的表达水平抗寒抗旱能力对过表达拟南芥材料进行(Abscisic acid,ABA)、J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野生型,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降低;对两种转基因拟南芥材料进行不同程度(4℃和-20℃)低温处理和人工模拟干旱处理,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能力。5、CsPAL-a和CsPAL-d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对启动子功能的研究可以明确基因的表达特征和调控机制,有助于对基因功能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分别克隆CsPAL-a上游1232 bp和CsPAL-d上游1643 bp的调控序列,这些调控序列中均含有核心转录元件TATA-box,CAAT-box等常见顺式作用元件及大量植物典型的光反应元件。此外,这些序列中还含有许多特异响应元件,如低温响应元件、干旱响应元件、乙烯响应元件、生长素响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等。将克隆到的启动子融合GUS基因,进行拟南芥遗传转化并进行GUS染色分析,结果显示:CsPAL-a和CsPAL-d的启动子拟南芥在成熟叶片、幼苗、根中均能检测得到GUS信号,在角果中未检测到GUS信号,表明所克隆的启动子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
屠玲艳[4](2019)在《水分胁迫对三叶青生理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的耐旱耐涝性研究,以2年生三叶青植株为试验材料进行室内盆栽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其形态结构、生理指标、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活性,探究三叶青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生理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特性,对于保护三叶青野生资源,提高其人工驯化栽培水平和药材品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设置4个处理,以称重法控制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5%(P1)、50%(P2)、75%(P3)、100%(P4)左右。结果表明,P1和P4组叶片光合色素(Chl a、Chl b、Car)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总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P1组在胁迫期间表现为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不断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先降后升;P4组的光合作用指标均为先升后降,P2和P3组无明显变化。在荧光参数方面,P1和P4组三叶青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不断降低,PSII反应中心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实际效率(Y(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先上升后下降,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先升后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不断上升,P2和P3组无明显变化。(2)水分胁迫处理下,P2和P3组的生理指标在试验期间波动变化但未出现显着差异;P1和P4组的生理指标变化明显,其细胞膜透性,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且显着高于P2和P3组,保护酶活性出现明显的先升后降的趋势,黄酮、多酚含量显着增加,多糖含量则显着减少;P4组细胞膜透性、MDA含量显着高于P1组,保护酶活性P1组上升幅度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P1组高,黄酮、多糖含量P1组较高,多酚含量则P4组高。(3)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干旱(一直不浇水)、对照(正常浇水)和水涝(水淹地下部分)。结果表明,干旱和水涝胁迫引起三叶青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叶绿体数目减少并逐渐向细胞中央靠拢,叶绿体中质体小球数量增多、体积变大、颜色变浅,叶绿体中基粒片层结构松散无规律;干旱和水涝胁迫均引起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高积累;在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的活性测定中发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和查尔酮异构酶(CHI)的活性先后增加,通过分析黄酮类化合物和PAL、CHS、CHI之间的相关性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和PAL、CHS、CHI之间呈现正相关。综上所述,三叶青在水分胁迫下通过调节抗逆生理指标、次生代谢生物等途径来适应环境变化,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植物有效成分的累积。
王运强,肖炼,邹正康,杨道勇,李俊丽,戴照义[5](2019)在《碳量子点对甜瓜幼苗镉胁迫的缓解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碳量子点对植物镉胁迫的缓解作用,在含Cd2+的水培系统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碳量子点研究其对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量子点能降低甜瓜幼苗根和叶中的Cd2+含量(11.4%~82%),缓解Cd2+对甜瓜生长的抑制作用。另外,碳量子点能提高叶绿素含量(8.5%~10.7%),降低根系活力、花青素、MDA含量(12.5%~14.4%)和POD活性,减弱Cd2+对叶绿素合成的阻碍,并通过调节根中代谢使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抵御镉胁迫,提高根中CAT和叶中APX等酶的防御功能。综上所述,75 mg·L-1碳量子点对50 mg·L-1以下Cd2+造成的镉毒害修复作用最佳,为碳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重金属毒害修复剂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杨张青,胡建东,段铁城,王顺,吴建中,苏伟波,张玉民[6](2019)在《植株叶绿素无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叶片中70%~80%的氮素存在于叶绿体内,所以叶绿素含量可以反映植物的氮素营养状况。本研究介绍了植株叶绿素的传统检测技术,指出其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植株叶绿素无损诊断技术方面的研究应用进展;分析了植株叶绿素无损诊断技术在作物氮素营养诊断及推荐施肥中的意义。最后得出叶绿素仪分析技术更适于推广应用,并指出基于光学漫反射理论的植株叶片叶绿素无损诊断技术极有发展前途。
徐慧娟[7](2018)在《河池市核桃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核桃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认为核桃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又因其栽培成本较低深受果农欢迎。近年来广西核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核桃大面积的种植将面临较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其中核桃炭疽病是大面积种植核桃的主要障碍之一。开展核桃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核桃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不但在理论上有助于阐明核桃炭疽病菌与其寄主核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核桃炭疽病菌的致病机制及核桃对炭疽病菌的抗性机制,而且为核桃炭疽病防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16S rDN A序列鉴定了河池市核桃炭疽病菌,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离体核桃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鉴定广西河池市核桃炭疽病菌的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ctorichumgloeosporoodies。该菌株在PDA培养基平板上菌落呈径辐射生长,生长速率9.76mm/d~12.5mm/d;菌丝发达,白色绒毛状,菌饼初期为灰白色,菌后期成灰黑色,并有橙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出现;该菌分生孢子是单孢,长椭圆形,长14μm~20μm、宽4μm~7μm,两端钝圆,无色。2.不同的培养条件对菌株的生长具有显着影响。胶孢炭疽菌菌株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SDA次之;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不同光照处理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影响差异较大,全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胶孢炭疽菌的致死温度为57℃15min,58℃12min,59℃9min。胶孢炭疽菌的纤维素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递增先上升后下降,在第七天时纤维素酶的活性最大,为161.34 U/g。3.胶孢炭疽菌的感染对核桃叶片保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发病第三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为对照的1.79倍;发病第五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略有下降,为对照的1.76倍;而发病第三天和第五天的CAT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25倍和1.58倍。与此不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则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发病第三天和第五天的POD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分别为对照的3.51倍和3.61倍。4.核桃叶片感染胶孢炭疽菌后体内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其中丙二醛含量在第三天和第五天均显着高于对照,分别为对照的1.15倍和1.37倍;但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5.核桃叶片感染胶孢炭疽菌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发病第五天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对照,仅为对照的50.6%。6.感染核桃炭疽病第七天的核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着低于健康的核桃叶片,为健康核桃叶片的0.56倍;然而发病核桃叶片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比健康核桃叶片的高,分别是健康核桃叶片1.62倍、1.20倍和1.28倍,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
吴沿胜[8](2017)在《道地中药材宁前胡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前胡,学名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前胡属(Peucedanum)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基原植物干燥根是一味我国常用中药材,具有疏风散热、降气化痰等功效,多用于风热咳嗽、痰多气喘的气管及支气管炎症疾病的治疗。宁前胡的主要繁殖方法靠种子萌发出苗,而种子萌发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萌发质量直接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情况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近年来,野生前胡因盲目采挖致使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造成野生前胡自然资源濒临灭绝地步。另外一方面,宁前胡仿野生抚育栽培品种面临种质退化,农药残留和种子带病等一系列问题。加之,人工栽培前胡药用活性成分种类和数量往往因产地及其气候等生态条件不同而有差异,这给商品药材品质控制和质量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本研究以宁前胡种子、叶片、茎段和块根为实验材料,对种子萌发特性和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外源激素ABA及其抑制剂FL和NDGA,GA3、GA4+7及其抑制剂PA单独作用和互作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发现ABA是宁前胡种休眠的主要原因,而GAS对种子萌发是必须存在的。施用ABA抑制剂FL和NDGA可显着改善宁前胡种子发芽率,使出苗整齐,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研究了外源激素ABA和GA3对宁前胡种子萌发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ABA浸种可提高幼苗的一些抗逆性指标,但是幼苗弱化情况严重,不利于有机物积累;GA3浸种萌发的幼苗健壮,有机物积累和株高明显增加,这对宁前胡品质和产量提升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宁前胡外植体无菌体系建立结果来看,叶片、茎段、块根这3种外植体中叶片是最佳外植体选择,其次依次是茎段和块根。4.NAA 0.5 mg/L+TDZ 0.05 mg/L最适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高诱导率为95.56%,黑暗或者低光照度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形成,岀愈最早时间为8 d,叶片远轴面(叶背面)接触培养基更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形成;NAA 0.5 mg/L+6-BA 2.0 mg/L最适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最高诱导率达80.00%,茎段横放有利于形成愈伤组织,竖放(形态学下端插入培养基)则有利于形态学上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在形态学下端与培养基接触处形成愈伤组织,但不分化;块根最佳诱导培养基为NAA 0.5 mg/L+6-BA 2.0 mg/L或者2,4-D 2.0 mg/L+KT 0.5 mg/L,最高诱导率达78.89%。5.MS+6-BA 1.0 mg/L+NAA 0.5 mg/L对宁前胡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效果最好,其中分化率高达66.67%,增殖系数为4.63,愈伤生长状态较好,体积较大。6.宁前胡组培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6-BA 0.2 mg/L,最高生根率达41.1%,平均生根条数为7.2条,根生长粗壮,长811 cm;蛭石:腐殖土=1:1的混合基质是宁前胡组培苗最佳栽培基质,移栽成活率高达95.3%。
张琳,崔红米,王建军,侯喜林,李英[9](2015)在《镉胁迫对不结球白菜Vc合成L-半乳糖途径基因表达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究Cd2+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的种子萌发以及L-半乳糖途径基因表达、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As A)含量及抗氧化酶等指标的影响,以不结球白菜品种‘苏州青’为材料,设定不同浓度的Cd2+处理种子和幼苗。结果表明,Cd2+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种子萌发时胚根的损伤随Cd2+浓度的增加而加重;As A含量在612 h内持续升高,24 h时显着降低,48 h时,Cd2+胁迫的As A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总As 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L-半乳糖途径多个基因的表达量均与As A含量变化保持一致,PMI和GGP对50μmol·L-1 Cd2+胁迫较为敏感,在Cd2+胁迫12 h达到峰值;PMM、GMP、GPP、Gal DH和Gal LDH对100μmol·L-1 Cd2+胁迫响应较为迅速,在Cd2+胁迫后6 h达到峰值;胁迫5 d时,SOD在抗氧化酶系统中起主要防御功能;胁迫10 d时,POD、CAT和APX清除活性氧的效率要高于SOD;MDA含量随Cd2+浓度增大和Cd2+胁迫时间延长显着急剧升高;胁迫10 d时,Cd2+胁迫的叶绿素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水平。这表明Cd2+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的形态发育及抗氧化系统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对抗坏血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孙红春[10](2015)在《不同棉花品种对水分胁迫的形态、生理生化反应》文中提出目前,干旱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已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改良棉花抗旱性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已成为日前该作物栽培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棉花不同材料和不同生育阶段的抗旱指标不尽相同,因此,应采用多指标的方法对棉花的耐旱性能进行准确评价。本研究选用转基因抗虫棉33B、中R16、中H1717和衡棉3号抗旱性不同的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水份胁迫处理,采用室内水培与大田旱棚盆栽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棉花品种进行了全程耐旱能力鉴定和评价。通过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茎流特征、萌发种子特性及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生理生化特征的全面研究,筛选了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抗旱指标,研究结果为棉花节水栽培和抗旱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0、2.5%、5%、7.5%和1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3个不同棉花品种(中R16、中H1717和衡棉3号)种子萌发过程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反应。结果表明,随着水份胁迫程度加剧,各供试品种的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下降,表现为在较低浓度处理下(2.5%和5%PEG),在处理后第3至第7天种子发芽能力较强;但在10%浓度PEG处理下,各棉花品种的发芽能力受到严重抑制。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对幼苗胚根和下胚轴伸长均有明显抑制效应,表现为随着水分胁迫加强,胚根和下胚轴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增大。研究发现,种子萌发各指标与胁迫水势之间呈显着负相关。2.不同棉花品种萌发种子可溶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受到干旱胁迫的明显调控。中H1717萌发种子中的SOD和POD活性表现为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大而有所下降;而CAT活性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近平稳特征。中R16棉花萌发种子的SOD和POD活性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程度较大,总体上表现为随PEG浓度增加而不断降低;其CAT活性随PEG浓度增加层先下降进而保持稳定状态特征。衡棉3号萌发种子SOD和POD活性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强,表现为上升、下降再上升趋势,其CAT活性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大,但无明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轻度胁迫(2.5%)下,各棉花品种的萌发种子内部膜系统修复减缓,但对最终发芽率的影响较小;而在高度PEG-6000(7.5%)胁迫时,各棉花品种的发芽各指标显着低于对照,这与过高PEG浓度破坏种子内部膜系统使其不能有效修复有关。高PEG胁(10%)条件下,棉花种子萌发受到的抑制进一步加大。3.PEG处理使萌发种子内的多种激素含量及平衡发生改变。处理第3天,PEG对衡棉3号和中H1717品种萌发种子中的ZR和GA3含量影响较小,且对上述激素的影响程度相近。随着PEG浓度增加,衡棉3号萌发种子较中H1717合成更多的ABA,由此造成前者种子萌发进程的抑制;在处理第7天,2.5%和5%PEG处理对萌发种子的IAA含量产生较大影响。处理第3天,供试棉花品种萌发种子的ZR/ABA、GA3/ABA和、IAA/ABA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在该处理时期ABA可能分别与ZR、GA3和IAA协同作用实现激素互作中的平衡;而处理第7天,供试品种萌发种子中的GA3/ABA和(ZR+GA3)/ABA比值呈相同变化趋势,说明在该萌发时期GA3和ABA在调控萌发种子中的激素平衡中发挥更大作用。4.利用5%和10%PEG进行棉花幼苗处理,发现随PEG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叶片的萎蔫指数不断上升。其中,5%PEG处理下叶片可通过自身调节能力维持植株的正常生长;而10%和15%PEG对植株进行72h处理后,诱导植株全部叶片萎蔫。不同品种相比以中H1717的萎蔫率较低。PEG处理后,叶水势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Pn、Tr和Cond受到抑制,PS Ⅱ光能转化效率下降,热能散增加,光化学活性受到抑制,致使光合作用显着降低,进而使植株生长受到较大影响。不同PEG处理相比,表现为随浓度升高及迫时间延长,各光合性能指标的下降幅度增大。研究表明,脯氨酸和可溶蛋白在抵御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脯氨酸含量与光合参数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与抗氧化系统中的MDA含量呈显着相关;而可溶蛋白含量与POD(5%、10%)和SOD(10%)呈极显着相关,与其它指标相关不显着。5%PEG-6000处理下,抗氧化系统中MDA积累量与光合参数及渗透调节物质相关性较高,而在10%PEG-6000处理下,MDA与各指标相关性较差,POD与各指标呈高度相关。因此,不同干旱胁迫强度对抗氧化系统中各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发现,叶片和根系中的ABA含量对植株的抗旱性强弱的调控发挥决定性作用。5%PEG处理下,根系IAA在与ZR、GA和ABA呈极显着相关,但在10%PEG处理下,上述相关性下降。叶片中激素含量间相关性在各PEG处理下的相关性均较低。不同器官相比,根系以5%PEG胁迫下的各激素含量变化较大,而叶片则以10%PEG处理下的各激素含量变化较大。5.持续土壤干旱胁迫能加快棉花生育进程,降低叶面积指数和主茎叶水势。其中,不同品种相比,衡棉3号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的时间较早,其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较大,中H1717和中R16生育进程和叶面积指数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相近。中H1717具有较强的叶水势恢复能力,表明该品种对长时间干旱的胁迫的适应能力较强。研究发现,抗旱性强的品种在长时间干旱胁迫后,可溶蛋白含量的上升幅度较大,尽管干旱条件下其SOD、POD舌性仍维持较高水平,但其保护酶系统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诱发MDA含量增加,质膜透性增大,细胞膜系统受到伤害。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MDA含量和SOD活性的相对值与品种的抗旱系数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6.CK处理下,Cond和POD含量对Pn具有较大影响。干旱胁迫条件下,除上述生理参数外外,可溶蛋白含量和MDA含量对Pn也具有较大的影响,表明持续干旱条件下非气孔光合抑制效应是造成Pn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干旱胁迫条件下,初生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次生代谢过程(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紧密相关,但不同生理生化指标对棉花抵御干旱的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保护酶系中POD和MDA对植株耐旱的贡献较大。干旱胁迫下,干旱导致棉花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呼吸作用增强,造成植株的生物积累量降低。此外,干旱导致株高明显降低,单株结铃减少,铃重下降,对籽棉产量及纤维品质也产生重要影响。3个供试品种中,H1717的产量各构成因素及抗旱系数相比优于其他品种。7.利用植物生理监控系统,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盆栽棉花的土壤水分,以及棉花养分输送速度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植株主茎叶叶柄茎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发生改变。高水分条件下,其峰、谷期的出现较早;中、低水分条件下,则其峰、谷期的出现较晚。不同环境条件下,植株主茎叶柄茎流速率在13:00前后均存在午休现象。此外,研究表明,高水分条件下,RHS和ST对茎流速率影响较大,并且ST与其呈极显着负相关,RHS与AT也呈极显着负相关。中水分条件下,AT与茎流速率呈显着负相关,RHS与茎流速率呈显着正相关。RHS与AT和ST呈极显着负相关,与LT呈显着负相关。低水分条件下,仅TIR与主茎叶叶柄茎流速率呈显着正相关;RHS与AT、ST、LT的关系同中水分条件下的结果表现一致,与AT、ST呈极显着负相关,与LT呈显着负相关。
二、比色法测定中华芦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色法测定中华芦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芍药PlGRAS基因和Plad3H1基因对干旱及盐胁迫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与逆境胁迫 |
1.1.1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生理机制 |
1.1.2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信号转导 |
1.1.3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转录因子 |
1.1.4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功能蛋白 |
1.2 GRAS转录因子家族概述 |
1.2.1 GRAS转录因子家族研究进展 |
1.2.2 GRAS转录因子家族与植物逆境胁迫 |
1.3 醛脱氢酶(ALDH)家族概述 |
1.3.1 醛脱氢酶家族研究进展 |
1.3.2 醛脱氢酶家族与植物逆境胁迫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芍药GRAS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及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转录组数据中GRAS家族基因筛选及分析 |
2.2.2 芍药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反应 |
2.2.3 芍药GRAS家族基因的表达验证 |
2.2.4 PlGRAS基因的克隆 |
2.2.5 PlGRAS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GRAS家族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
2.3.2 GRAS家族基因表达模式验证 |
2.3.3 PlGRAS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4 PlGRAS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4 小结与讨论 |
3 芍药醛脱氢酶(ALDH)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菌株及主要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转录组数据中ALDH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
3.2.2 芍药ALDH家族基因的表达验证 |
3.2.3 Plad3H1基因的克隆 |
3.2.4 Plad3H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ALDH家族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
3.3.2 ALDH家族基因表达模式验证 |
3.3.3 Plad3H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4 Plad3H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3.4 小结与讨论 |
4 基因响应干旱及盐胁迫下的表达特性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4.1.3 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盐胁迫处理 |
4.2.2 盐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4.2.3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
4.2.4 盐胁迫下根系活力和叶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4.2.5 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
4.2.6 盐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与抗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4.2.7 两个基因响应干旱胁迫及盐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 |
4.2.8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盐胁迫下的植株表型观察 |
4.3.2 盐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4.3.3 盐胁迫下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 |
4.3.4 盐胁迫下根系活力和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4.3.5 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
4.3.6 盐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与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
4.3.7 两个基因响应干旱胁迫及盐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茶树两个响应低温与干旱胁迫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茶树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
1.1.1 干旱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2 低温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低温、干旱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 植物抗寒、抗旱机制 |
1.2.1 生理变化 |
1.2.2 分子机制 |
1.2.3 植物激素在抗寒抗旱中的作用 |
1.3 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合成基因研究概况 |
1.4 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1.4.1 PAL响应低温胁迫 |
1.4.2 PAL响应干旱胁迫 |
1.4.3 PAL响应植物激素 |
1.4.4 PAL响应其他非生物胁迫 |
1.5 植物PAL调控方式 |
1.5.1 植物体内PAL酶的内部调节 |
1.5.2 外界因子对PAL酶的调控 |
第2章 引言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内容 |
2.2.1 南川大树茶对低温、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 |
2.2.2 南川大树茶Cs PAL-a、Cs PAL-d片段及其启动子片段的克隆 |
2.2.3 Cs PAL-a、Cs PAL-d功能初步验证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茶树Cs PAL-a、Cs PAL-d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3.2 试验方法 |
3.2.1 茶树Cs PAL-a、Cs PAL-d c DNA序列扩增 |
3.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Cs PAL-a、Cs PAL-d基因的克隆 |
3.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茶树Cs PAL-a和 Cs PAL-d对低温、干旱胁迫响应和功能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4.1.2 主要试剂 |
4.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相对电导率测定 |
4.3.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4.3.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4.3.4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
4.3.5 基因表达量测定与分析 |
4.3.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4.3.7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4.3.8 纯合转基因株系筛选 |
4.3.9 过表达拟南芥下胚轴观察以及萌发期对ABA、Me JA的敏感性鉴定 |
4.3.10 过表达拟南芥对低温、干旱胁迫响应的鉴定 |
4.3.11 转基因拟南芥内源激素ABA、JA的提取和检测 |
4.3.12 转基因拟南芥总黄酮含量测定 |
4.3.13 失水率试验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胁迫下茶树叶片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
4.4.2 Cs PAL-a和 Cs PAL-d基因对植物激素ABA、JA的响应特征 |
4.4.3 Cs PAL-a、Cs PAL-d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4.4.4 过表达Cs PAL-a、Cs PAL-d拟南芥表型分析 |
4.4.5 基因拟南芥对ABA、Me JA的敏感性分析 |
4.4.6 过表达Cs PAL-a、Cs PAL-d对内源植物激素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
4.4.7 过表达Cs PAL-a、Cs PAL-d拟南芥对低温响应分析 |
4.4.8 过表达Cs PAL-a、Cs PAL-d拟南芥对干旱响应分析 |
4.5 讨论 |
4.5.1 茶树Cs PAL-a和 Cs PAL-d对低温、干旱胁迫的响应 |
4.5.2 Cs PAL-a和 Cs PAL-d表达模式 |
4.5.3 Cs PAL-a和 Cs PAL-d基因过表达拟南芥表型分析 |
第5章 Cs PAL-a和 Cs PAL-d启动子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Cs PAL-a和 Cs PAL-d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5.2.2 组织化学染色 |
5.3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1.1 茶树Cs PAL-a和 Cs PAL-d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6.1.2 Cs PAL-a和 Cs PAL-d不同程度的响应低温和干旱胁迫 |
6.1.3 Cs PAL-a和 Cs PAL-d基因在茶树中的表达模式不同 |
6.1.4 在拟南芥中过表达Cs PAL-a和 Cs PAL-d基因可增强其抗寒抗旱能力 |
6.1.5 Cs PAL-a和 Cs PAL-d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4)水分胁迫对三叶青生理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1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水分胁迫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1.2.3 水分胁迫引起氧化胁迫 |
1.2.4 水涝胁迫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1.2.5 水分胁迫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1.3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响应 |
1.3.1 植物表观形态对于水分胁迫的响应 |
1.3.2 植物酶系统对于水分胁迫的响应 |
1.3.3 植物渗透调节系统对于水分胁迫的响应 |
1.3.4 植物次生代谢对于水分胁迫的响应 |
1.4 药用植物三叶青 |
1.4.1 三叶青的简介 |
1.4.2 三叶青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1.1 供试样品 |
2.1.1.2 试剂与仪器 |
2.1.2 方法 |
2.1.2.1 材料处理 |
2.1.2.2 试验样品的获取 |
2.1.3 测定方法 |
2.1.3.1 叶片表型的拍摄 |
2.1.3.2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2.1.3.3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2.1.3.4 叶片光合参数测定 |
2.1.3.5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表型的影响 |
2.2.2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3 三叶青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2.2.4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光合参数的影响 |
2.2.5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表型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3.2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3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生理特性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1.1 供试样品 |
3.1.1.2 试剂与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材料处理 |
3.1.2.2 试验样品的获取 |
3.1.3 测定方法 |
3.1.3.1 组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3.1.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3.1.3.3 丙二醛含量测定 |
3.1.3.4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
3.1.3.5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3.1.3.6 黄酮、多酚、多糖含量测定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2.2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3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2.4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5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活性物质的影响 |
3.2.6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块根活性物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3.2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3.3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4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5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6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块根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绿体超微结构及黄酮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供试样品 |
4.1.1.2 试剂与仪器 |
4.1.2 方法 |
4.1.2.1 材料处理 |
4.1.2.2 试验样品的获取 |
4.1.3 试验方法 |
4.1.3.1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及观察 |
4.1.3.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4.1.3.3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活性测定 |
4.1.3.3.1 粗酶液制备 |
4.1.3.3.2 PAL活性测定 |
4.1.3.4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 |
4.1.3.4.1 粗酶液制备 |
4.1.3.4.2 CHS活性测定 |
4.1.3.4.3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计算 |
4.1.3.5 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活性测定 |
4.1.3.5.1 粗酶液制备 |
4.1.3.5.2 CHI活性测定 |
4.1.3.5.3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计算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片和块根表型观察 |
4.2.2 叶片透射电镜观察 |
4.2.3 黄酮含量的测定 |
4.2.4 PAL活性测定 |
4.2.5 CHS活性测定 |
4.2.6 CHI活性测定 |
4.2.7 黄酮含量与PAL、CHS、CHI酶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4.3.2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4.3.3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块根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3.4 水分胁迫对三叶青黄酮类化合物含量、PAL、CHS、CHI酶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碳量子点对甜瓜幼苗镉胁迫的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碳量子点和镉对甜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2.2 甜瓜幼苗的镉积累量 |
2.3 碳量子点和镉对甜瓜幼苗的叶绿素和根系活力影响 |
2.4 碳量子点和镉对甜瓜幼苗可溶性蛋白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5 碳量子点和镉对甜瓜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2.6 碳量子点和镉对甜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6)植株叶绿素无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光谱遥感分析技术 |
2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 |
3 叶绿素仪分析技术 |
3.1 透射式叶绿素仪分析技术 |
3.2 漫反射式叶绿素检测技术 |
4 展望 |
(7)河池市核桃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核桃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核桃树的研究概况 |
1.2 核桃炭疽病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原菌的鉴定 |
1.2.2 发病症状 |
1.2.3 生物学特性 |
1.2.4 发病规律 |
1.3 植物保护酶等物质在抗病性中的功能 |
1.3.1 保护酶在植物抗病性中的功能 |
1.3.2 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
1.3.3 叶绿素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
1.3.4 病原菌侵染改变光合作用 |
1.4 核桃炭疽病的防治 |
1.4.1 农业防治 |
1.4.2 化学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5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目的与意义 |
1.5.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河池市核桃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供试药剂 |
2.1.3 供试培养基 |
2.1.4 试验仪器及器具 |
2.1.5 病害田间调查及植物材料采集 |
2.1.6 菌株的分离 |
2.1.7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2.1.8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2.1.9 16S RDNA分子鉴定 |
2.1.10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 |
2.1.11 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对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 |
2.1.12 不同PH值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 |
2.1.13 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对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 |
2.1.14 菌株致死温度的测定 |
2.1.15 不同培养时间下菌落纤维素酶的测定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核桃炭疽病的危害情况 |
2.3.2 核桃炭疽病菌株的分离 |
2.3.3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2.3.4 核桃炭疽病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
2.3.5 核桃炭疽菌株的16S RDNA鉴定 |
2.3.6 核桃炭疽病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河池市核桃炭疽病菌对核桃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核桃炭疽病菌菌种 |
3.1.3 菌饼的制备 |
3.1.4 接种的方法 |
3.1.5 主要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3.1.6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1.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3.1.8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3.1.9 叶绿素总量的测定 |
3.1.10 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3.3.2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3.3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3.3.4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3.5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叶绿素总量的变化 |
3.3.6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光合指标的变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核桃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4.1.2 核桃炭疽病菌对核桃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核桃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4.2.2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 |
4.2.2.1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4.2.2.2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4.2.2.3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2.2.4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2.2.5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体内叶绿素总量的变化 |
4.2.2.6 核桃叶片感染炭疽病菌后其光合指标的变化 |
4.3 创新点 |
4.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道地中药材宁前胡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宁前胡的道地性考证 |
1.2.1 历代本草史料记载 |
1.2.2 生态环境因素 |
1.2.3 产区种植技术 |
1.2.4 药材性状 |
1.3 伞形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条件研究进展 |
1.4 植物组织培养简介 |
1.5 伞形科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1.5.1 种质资源保存 |
1.5.2 快繁技术和脱毒生产 |
1.5.3 遗传改良与育种 |
1.5.4 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
1.6 宁前胡的药用价值 |
1.6.1 药用成分 |
1.6.2 药理作用 |
1.7 宁前胡种子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现状 |
1.8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9 课题简介 |
1.9.1 研究内容 |
1.9.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3 创新点 |
1.9.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宁前胡种子萌发条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研究方法 |
2.2.1 种子采集 |
2.2.2 宁前胡种子萌发 |
2.2.3 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外源激素单独作用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2 不同外源激素及抑制剂互作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3 外源激素对宁前胡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外源激素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2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3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4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4.5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抗逆性影响 |
第三章 宁前胡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体系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1.4 培养条件 |
3.2 研究方法 |
3.2.1 无菌体系的建立 |
3.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3.2.3 愈伤组织的增殖与分化 |
3.2.4 组培苗生根培养 |
3.2.5 组培苗驯化与移栽 |
3.2.6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外植体的消毒结果 |
3.3.2 不同激素组合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3.3 不同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性状特征 |
3.3.4 光照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3.5 叶片放置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增殖与芽分化的影响 |
3.3.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生根的影响 |
3.3.8 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外植体灭菌 |
3.4.2 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形成 |
3.4.3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 |
3.4.4 光照对愈伤形成作用 |
3.4.5 外植体放置方式对愈伤分化影响 |
3.4.6 组培苗生根、移栽条件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附录A |
附录B |
(9)镉胁迫对不结球白菜Vc合成L-半乳糖途径基因表达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胁迫处理 |
2 As A和T-As A含量的测定 |
3 RNA的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4不结球白菜中Cd2+含量的测定 |
5其他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6数据处理与分析 |
实验结果 |
1不同浓度镉胁迫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不同浓度镉胁迫对白菜As A和总As A含量的影响 |
3不同浓度镉胁迫对白菜L-半乳糖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不同浓度镉胁迫对白菜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
4.1不结球白菜中Cd2+含量的积累 |
4.2不结球白菜中SOD、POD、CAT和APX活性变化 |
4.3不结球白菜中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变化 |
讨论 |
(10)不同棉花品种对水分胁迫的形态、生理生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干旱对作物生长发育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2.1 干旱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
2.2 干旱对作物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2.3 干旱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2.4 干旱胁迫对作物群体及个体环境影响 |
3 植物抗旱的生理生化调节效应 |
3.1 植物抗旱中根系的生理生化调节效应 |
3.2 植物抗旱中叶片的生理生化调节效应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一章 PEG-6000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项目测定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PEG-6000对萌发种子胚根长度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PEG-6000对萌发种子下胚轴长度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PEG-6000对萌发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浓度PEG-6000对萌发种子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 不同浓度PEG-6000对萌发种子中内激素含量及平衡的影响 |
2.7 萌发种子中各生理指标和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PEG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的形态特征 |
3.2 PEG胁迫下棉花萌发种子中抗氧化酶系统特征变化 |
3.3 PEG胁迫下棉花萌发种子中的激素含量变化 |
第二章 根渗透胁迫对棉花苗期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1 试验设计与材料 |
1.1 试验设计 |
1.2 项目测定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株叶片萎蔫率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PEG-6000对叶片水势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PEG-6000对下棉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 |
2.5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株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6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7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8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2.9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苗叶片中激素含量变化 |
2.10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根系中激素含量的影响 |
2.11 不同浓度PEG-6000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幼苗形态、叶水势及光合系统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PEG-6000对棉花幼苗叶片及根系中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三章 持续土壤干旱对棉花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
2.2 干旱胁迫对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影响 |
2.3 干旱胁迫对棉花主茎功能叶水势的影响 |
2.4 干旱胁迫对棉花主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5 干旱胁迫对棉花主茎功能叶光合特性的响应 |
2.6 干旱胁迫对棉花主茎功能叶光反应曲线特征和光合作用参数变化 |
2.7 干旱胁迫对棉花主茎功能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8 干旱胁迫对棉花主茎功能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9 干旱胁迫对棉花主茎功能叶中抗氧化酶系统影响 |
2.10 干旱胁迫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影响 |
2.11 干旱胁迫对棉花主茎功能叶中各生理指标相关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干旱对棉花叶片光合效能的影响 |
3.2 干旱对棉花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四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棉花主茎功能叶叶柄茎流速率变化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茎流速率比较 |
2.2 不同水分条件下主茎叶叶柄茎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 |
2.3 高水分条件下环境因子与主茎叶叶柄茎流速率的相关分析 |
2.4 中水分条件下环境因子与主茎叶叶柄茎流速率的相关分析 |
2.5 低水分条件下环境因子与主茎叶叶柄茎流速率的相关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获得科研奖励 |
在读期间主持科研项目 |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比色法测定中华芦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冀西北地区青花菜品种适应性研究[D]. 闫文静. 河北北方学院, 2021
- [2]芍药PlGRAS基因和Plad3H1基因对干旱及盐胁迫的响应研究[D]. 殷亦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3]茶树两个响应低温与干旱胁迫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D]. 仪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4]水分胁迫对三叶青生理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D]. 屠玲艳.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5]碳量子点对甜瓜幼苗镉胁迫的缓解作用[J]. 王运强,肖炼,邹正康,杨道勇,李俊丽,戴照义. 中国瓜菜, 2019(06)
- [6]植株叶绿素无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 杨张青,胡建东,段铁城,王顺,吴建中,苏伟波,张玉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7)
- [7]河池市核桃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核桃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D]. 徐慧娟. 广西大学, 2018(12)
- [8]道地中药材宁前胡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D]. 吴沿胜. 江苏大学, 2017(01)
- [9]镉胁迫对不结球白菜Vc合成L-半乳糖途径基因表达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张琳,崔红米,王建军,侯喜林,李英.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7)
- [10]不同棉花品种对水分胁迫的形态、生理生化反应[D]. 孙红春.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