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信息化项目”通过验收,项目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信息化项目”通过验收,项目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及信息化工程》通过验收项目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论文文献综述)

黄日斌[1](2021)在《城市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中的应用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文中提出当前,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建设被纳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各地紧跟国家试点城市的步伐纷纷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是信息化浪潮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城市管理领域引发的技术和理念变革,其以三维模型为载体,通过对空间规划、城市设计空间要素的模拟以及对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录入、管理和应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数字化信息应用和统一,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精细化空间治理和高效管理。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从城市信息模型所依托的BIM、GIS等技术、应用领域及实现目标等方面入手分析城市信息模型的概念定义、内涵、主要构成内容以及当前国内CIM在规划审批中的应用模式。以防城港市为例分析CIM体系构建及应用现状,对比国内其他地区,发现防城港市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中存在数据共享关联性差、审批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提出如下优化方案:1、优化CIM数据资源目录。2、开展数据关联专项治理,并在规划审批中推行数据动态关联机制。3、优化CIM系统平台,增强数据支撑、数据分析等功能、增加系统间互联互通。4、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中推行电子报批提高报建数据的标准性和一致性,提升审查核算技术手段,提高审批效率。

陈璐露[2](2021)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发展及环境变迁中显现出的大量城市问题,许多都是因为各个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不好,影响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各个要素和图层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侧重于研究外在的城市物质空间要素,而当代城市设计则增加了对于城市内在隐性的生态、文化、人文等要素的研究。同时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等数据信息。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图示语言,应该将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城市图层”及“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进而阐述城市图层和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及内容。本文认为城市图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动态信息载体,是指城市设计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及关系的综合信息,通过叠加或交互等方法处理后形成的成果。研究发现,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本文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构建城市图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许多影响城市设计发展的认知观中都存在着图层思维。本文从哲学认知观、科学认知观、学理认知观中提取与城市图层系统认知相关的内容,将现象学、符号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分形学、系统学、城乡规划学、空间美学、建筑类型学中对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从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应用认知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认知体系,以此来进行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城市图层系统具有多维度、半透明性和复杂关系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厘定城市设计中与城市图层相关的概念,以及城市图层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于角色。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来梳理、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城市要素,并通过城市图层的叠加,分析城市要素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基于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2个逻辑路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践应用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设计的不同时期逻辑——城市选址时期、建城营造时期、城市空间使用时期,来分析城市图层的形成。同时,本文自上而下地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政策入手,将相关的导控要素整合成相应的城市图层。进而,从物质空间、生态空间、抽象空间3个层面,整合图层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图层与要素。城市设计是一门可以被量化的学科。基于数字化信息与图示化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层级的图层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已有的图解技术、Mapping技术、叠图技术、城市空间的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中是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密切相关的。对这些方法中与图层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方法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的技术路径相结合,共同搭建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研究的技术框架。本文从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3个方面,将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应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路径,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相关内容、图层及要素等进行初步的模型搭建,以及对城市图层系统与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衔接,来完善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延成[4](2020)在《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世界仅存的四大黑土带之一,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核心区,总面积15.78×104km2,其中耕地8.81×104km2,包括哈尔滨(局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黑河(局部)5个地级行政区、33个市县。本区地带性土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宜耕性强,自然禀赋优越,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索取,导致黑土理化性状和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黑土区正在由“生态功能区”转变为“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已成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本论文采取遥感与信息化手段,借助大地域、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及土壤侵蚀模型判别技术,并与DEM数据、土地利用、行政区划、高程分带、土壤分类矢量数据融合叠加,创建生成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地理空间数据集,揭示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土流失赋存状态、消长态势及空间分异格局,为我省实施黑土地保护,维持耕地红线,开展耕地水土保持监测提供了基础支撑。为评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优化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提供了科学依据。1、明确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本底及现状分布。经遥感辨识与GIS分析,2000年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面积本底为79560.58km2,耕地水土流失面积本底为39758.59k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耕地年侵蚀总量可达到4680×104t/a,相当于年损失15600hm2耕地。2019年黑土区耕地面积现状为88050.56km2,占区域总面积的55.8%。按坡度分级划分,黑土区<0.25°的耕地占耕地面积的69.3%,>15°耕地占耕地面积的0.01%。按高程分带划分,黑土耕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中部海拔100-200m之间,占耕地总面积的55.1%。按土壤类型划分,黑土区耕地的主要地带性土壤为黑土,其次为黑钙土、暗棕壤,分别占耕地面积的30.7%、18.2%、9.1%。2、揭示了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消长态势及演变特征。采用GIS叠置分析技术,经对两个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对比分析,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79502.73km2增加到2019年的88050.56km2,其变化量概括为:一是其它土地类型转变为耕地21449.17km2;二是耕地转出其它土地12901.87km2。总体而言,本区耕地面积的相对变量有限增长,但耕地转入转出的绝对变量变幅较大,尤其是部分可能引发逆向效应的指标(如林地草原开垦、湿地开发)和局部地区(如黑河市)表现突出。3、明确了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土流失现状、消长态势及演变特征。采用CSLE和耕地风蚀模型,结合相关要素的数字化成果对耕地水土流失强度开展图斑尺度的解算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力风力侵蚀总面积36676.55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1.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32651.29km2,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东部漫川漫岗农业区;风力侵蚀面积4025.26km2,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农牧风沙区。评价时段2000年~2019年跨度内,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9758.59km2降低到2019年的36676.55km2,按各级强度级别消长态势划分,其中轻度侵蚀变化量为+7638.40km2,中度侵蚀变化量为-9241.10km2,强烈侵蚀变化量为-1701.48km2,极强烈侵蚀变化量为+32.39km2,剧烈侵蚀变化量为-3675.14km2。水土流失演变整体形势趋缓。4、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遥感评价。基于黑土耕地辨识与消长态势研判,耕地水土流失目前仍为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亟待开展水土保持成效评价,指导水土流失科学治理,采用遥感数据与水土保持监测成果,通过典型剖析与宏观调查开展水土保持效果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以来,黑土耕地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治理面积453.45km2。农发工程实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2598.36km2。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9758.59km2降低到2019年的36676.55km2,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 14485.33km2,减幅为64.5%,治理区各项工程年可拦蓄径流总量31795.26×104m3/a,保土总量达651.37×104t/a,相当于年可减少损失黑土耕地1736.98hm2。5、提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基于项目研究成果,针对评价时段内耕地转入转入消长变化强烈、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和脆弱性分析,以及多年治理出现水土流失中强度面积减少、轻度面积增加的特征规律,通过对社会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的剖析,分别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策略,防止耕地转入转出变幅扩大;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典型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提高标准,多元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等防治策略。为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保护黑土耕地提出了科学建议。目前,黑龙江省黑土41.7%的耕地处于水土流失胁迫之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黑土耕地将长期面临水土流失加剧和耕层变薄的严峻挑战,应加大对黑土保育科技支撑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黑土区生态环境整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保护黑土地,筑牢北大仓。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5](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研究说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闫佳杰[6](2017)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生产建设项目呈快速增长趋势,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针对生产建设项目开展的水土保持监管,成为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关键。而当前的水土保持监管工作中存在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漏判、项目全过程监管困难、监管过程人工依赖性强、监管指标体系不健全、已有监管系统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已难以顺应水土保持工作的快速响应和精细化管理等要求。为解决水土保持监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生产建设项目的实施,本文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过程为研究对象,围绕水土保持监管业务内容,以项目不同建设时期为轴心,充分利用空间数据,优化监管方法,对已经动工的各类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监管,并构建动态监管模型,使监管整体过程流程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对系统业务、数据、功能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运用面向对象的遥感信息提取、GIS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等多种空间信息技术对系统的架构、结构、数据库、功能等进行了详细设计,最终通过组件式开发建立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其中,监管系统的模块设置以项目不同建设期为基准,涵盖了方案管理、动态监管、补偿费征收、设施验收、行政执法、查询统计等多个功能模块,实现了项目的串联式全过程监管,为生产建设项目信息的定位定量获取和规范化管理提供服务。通过监管系统的实际应用表明,用户可在系统中快速提取监管范围内所有项目的扰动图斑,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精确定位,并进行合规性类型的判别分析,快速筛选范围内所有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其监管范围从原监管模式的随机点位置扩张到区域全覆盖,监管过程效率较人工提高了至少3倍;利用获取的空间信息可对系统数据库中存储的水土保持方案、监督检查等环节的非空间数据进行验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进而作为措施配置的依据;同时,不同级别的用户可以利用系统随时掌握所属辖区范围内所有生产建设项目的空间分布、建设进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等情况,进而评估监管工作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监管系统融合了针对不同类型空间与非空间数据制定的监管手段,既能满足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实时监管、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的需要,又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项目各阶段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和制定具体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减少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发展。

范梦娜[7](2017)在《基于3S技术的土地综合监管系统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步入快车道,大量的建设导致用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保护耕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转变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土地资源的管理涉及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据的获取、存储、查询、分析与更新。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纸质存储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本文结合RS、GPS和GIS系统各自的特点,在分析土地整治背景及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构建了土地资源信息化监测监管系统,重点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核心数据库,并以临桂县茶洞乡富合村委富合水库土地整治项目为例,构建的基于3S技术监测监管系统对土地整治可研、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和后续管理的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实现。(1)分析了土地整治的背景及目前发展趋势。针对新常态下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整治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的利用与管理方法,分析其国内研究现状,并针对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信息的监测监管方法和系统建设的相关研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2)探索了3S关键技术与理论。分别从RS、GPS和GIS技术的概念、特点、应用方法和技术结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3S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技术方案。RS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和遥感数字影像的分类技术,GPS的定位与测量,GIS对数据采集、组织、储存、分析、查询、与管理等,为土地资源监管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3)构建了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信息化综合监测监管系统。在分析土地资源监测监管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系统一体化、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天、地、网”一体化的实施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针对不同来源的监测数据类型进行基于3S技术的系统核心数据库设计,并根据监管系统的功能实现构建了数据管理平台。(4)实现了基于3S技术土地整理项目的信息化的管理。在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系统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对土地监管的主要功能及不同项目的类型进行功能设计,并以临桂县茶洞乡富合村委富合水库土地整治为例,构建了土地资源管理监测监管系统,分别在可研、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和项目展示中实现对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基于3S技术土地综合监测监管系统的构建研究,提升了土地资源信息的处理效率,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3S技术的结合构建土地综合监测监管系统解决了土地资源项目的工作档案管理困难,信息检索复杂,数据分析难以精确化的难题,为土地资源信息的组织、存储、查询及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刘志宏[8](2014)在《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系统建设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土地资源形势。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严重短缺和不合理利用,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制度。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是加强中央政府落实“三个最严格制度”的重要举措。土地督察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守护好土地资源,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有量,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作为促进土地督察工作高效管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土地督察工作的必然选择。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监测技术,依靠技术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个信息化平台,监控全国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形成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巡察取证、及时反馈、督促处理的土地督察信息化系统。本文结合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的实际,针对关键问题进行相关论证、实际参与建设和应用研究。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实现数据整合与共享,建立土地督察业务信息化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网络化土地督察管理模式。研究思路是基于国家土地督察业务需要,在数据中心基础上,建立土地督察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系统。在技术选择上,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优先采用成熟技术;在信息安全方面,考虑到国家土地督察业务信息的保密需求,建立配备加密机的督察专网,建立数据交换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在信息利用上,大力建设信息的互连互通和快速传输;在系统扩展方面,充分考虑其扩展性和前瞻性,为其它信息展示和监控指挥提供接口;在标准化建设中,研制野外巡察系统技术标准、信息采集处理标准等,为土地巡察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是在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监测技术,包括3S技术,如遥感遥测、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网络服务、数据库及其它监测技术,采用遥感影像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图形叠加、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审核、实地核查、群众举报及媒体信息等多层次、多角度资料数据的集成,建立对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利用、执法监管等行为进行监督的综合应用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新成果是:(1)提出了建立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系统思路,初步建立了土地督察信息化平台及土地督察机构业务系统、综合办公系统。(2)设计确定了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四个层次。四个层次是业务层、应用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业务层即土地督察业务信息系统,包括建立土地督察遥感发现系统、例行督察系统、审核督察系统和专项督察系统。应用层是完成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并结合土地督察综合办公系统,包括土地督察远程视频系统、土地督察非涉密文件传输系统等实现该系统的应用。数据层以系统的数据中心建设为主,依托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建设各土地督察分局的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业务基础数据的交换和共享。网络层即实现与国土资源部主干网连接,各分局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在保证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同时,注重网络的安全性。(3)设计开发了土地督察遥感发现系统。基于卫星、航空、无人机数据,监测和发现土地利用异常信息,通过采集媒体曝光、群众举报、领导批示、巡察发现等信息,将各类信息进行处理、归类,实现信息的汇总分析,建立管辖区内统一的遥感及GIS数据“本底数据库”,并进行持续的更新。(4)设计开发了土地审核督察系统、例行督察系统、专项督察系统、综合办公系统等,完善了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重点区域土地督察信息化数据的集成应用,完成了对督察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分析、决策和督察任务的在线调度,与部数据中心系统间数据交换共享及与各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和远程调用,总体上提升了土地督察的科学性和工作效能。实现了土地督察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转变,变“人眼看实地查”的传统督察手段为“高精尖信息化”的现代土地督察手段。本文研究内容在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工作实践中进行了有效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徐潇宇[9](2013)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人类生产生活、工程改造等活动的增多,使得地质灾害的频度和危害有日趋加剧的趋势。三峡大坝的兴建导致其水位发生巨大变化,有可能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危及库区人民生命安全及航道安全。针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围绕减少因蓄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几率,最大程度防止或减少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这一目标,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集中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并取得良好成效。本文采取比较分析、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的构成元素进行梳理,并且分析了其运行机制与机理,指出下一阶段该系统的运行机制将会产生的变化。全文共八章,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第一章,着重介绍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并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章,剖析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所需的理论基础。明晰了灾害、减灾、灾害管理等相关概念;深入分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发育规律;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论架构,指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的主要构成元素,并分析其基本运行机制。第在章,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与美国、日本这两个国家的灾害管理机制进行对比,以期理清头绪,对中国目前灾害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作出剖析。与美国、日本的灾害管理机制相比,我国的灾害管理在体制上有待改进,与灾害相关的法律建设不完善,灾前的预防与备灾准备不够充分,早期兴建的防灾设施缺少维护,信息反馈的机制需进一步提高,资金投入需常态化建设。同时,在分析中明晰地质灾害管理的所属层次及位置,为后文通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大规模防治,分析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最后的总结与讨论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指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运行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对三峡库区经济效益的分析,主要包括防治经济效益评估研究和防治经济效益结果;根据实际工程对三峡库区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产生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有减少人员伤亡、政治综合效益、环境综合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大型的区域性的地质灾害治理的范本,而且它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对其它区域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及相关地质灾害的大型土建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系统,具备一个相对完整的输入子系统、运作子系统、输出子系统。第五章详细分析总结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输入子系统的构建与运作,其中三峡库区前期重点工程治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前期科学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决策组织与分工这三个要素围绕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核心,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共同承担着输入子系统的作用。第六章详细分析总结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运作子系统的构建与运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构成了运作子系统。第七章详细分析并总结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输出子系统的构建与运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以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科学研究共同构成了输出子系统。这些要素之间通过特定的方式组织联合在一起,发挥着作用。输出子系统中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及重大科学研究这两个组成要素,对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运行机制的构建尤为重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在地质灾害防治运行系统中承担着数据反馈的功能,是输出端的主要出口,其输出信息具有响应速度和准确度两个维度,这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时效响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效果。重大科学研究活动,其研究的目的是优化地质灾害防治防治系统。在大规模应急治理工作完成后,工作重心就会从治理已知滑坡隐患向防治新生滑坡灾害与持续治理遗留隐患而转变。第八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对该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整体描述,进一步明确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管理科学的系统论等理论与方法,探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的机理,构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系统运行机制的输入、运转和输出三个子系统;二是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这一典型案例取得的成效和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地质灾害管理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其它地区的地质灾害大规模防治工作提供经验启示;同时,分析下一阶段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侧重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由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处于阶段性完成时期,对其管理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及梳理本身就是一项创新工作,有很多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国土资源部[10](2012)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国土资发〔2011〕1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现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及信息化工程》通过验收项目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及信息化工程》通过验收项目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中的应用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对城市信息模型的认识
        1.2.2 CIM关键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2.3 城市信息模型(CIM)构建现状
        1.2.4 城市信息模型(CIM)应用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城市信息模型(CIM)构建
    2.1 城市信息模型(CIM)概念界定及内涵
    2.2 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资源体系构建
        2.2.1 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资源构成
        2.2.2 数据资源与业务的关系
    2.3 CIM模型构建
        2.3.1 CIM模型的概念模型
        2.3.2 基于“地-楼-房-人”一体化的CIM数据模型
    2.4 城市信息模型(CIM)系统平台体系构建
        2.4.1 CIM基础平台
        2.4.2 CIM规划设计数字化平台
        2.4.3 BIM报建审查审批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信息模型(CIM)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中的应用
    3.1 在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中的应用
        3.1.1 项目选址与用地预审应用
        3.1.2 用地规划许可应用
    3.2 在工程建设许可阶段的应用
        3.2.1 设计方案规划审查电子报建实施流程
        3.2.2 设计方案规划审查电子报建实施模式
        3.2.3 主要审查内容及应用方式
    3.3 在竣工验收阶段中的应用
    3.4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生命周期协同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城港市城市信息模型构建及应用现状
    4.1 防城港市CIM数据资源体系构建现状
        4.1.1 规划管控数据建设现状
        4.1.2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数据现状
        4.1.3 时空基础数据建设现状
        4.1.4 其他数据资源建设情况
    4.2 防城港市CIM模型构建现状
        4.2.1 防城港市城市三维模型(3DCM)
        4.2.2 轻量化电子报建BIM模型
        4.2.3 规划设计方案三维模型
    4.3 防城港市CIM系统平台体系构建现状
        4.3.1 现状系统平台构成及功能
        4.3.2 现状系统融合互通情况
    4.4 防城港市CIM在规划审批中的应用现状
        4.4.1 3DGIS辅助选址
        4.4.2 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规划审查
        4.4.3 三维辅助设计方案审查
    4.5 防城港市CIM构建及应用存在问题
        4.5.1 数据层面问题
        4.5.2 系统建设及应用层面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城港市城市信息模型建设及应用的优化
    5.1 防城港市CIM数据资源建设优化
        5.1.1 重构数据资源目录,开展数据整理建库
        5.1.2 基于“一码管地”数据关联开展数据整理串联各审批阶段数据
    5.2 防城港市CIM模型建设优化
    5.3 防城港市CIM系统平台体系优化
        5.3.1 系统平台功能优化
        5.3.2 系统融合优化
    5.4 防城港市CIM系统平台在规划审批中的应用优化
        5.4.1 CIM应用优化需求
        5.4.2 应用优化总体思路
        5.4.3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电子报建
    5.5 防城港市CIM规划审批应用优化实例
        5.5.1 案例项目概况
        5.5.2 报建图形规范化整理转换
        5.5.3 总平面审查
        5.5.4 单体审查
    5.6 CIM建设及应用优化效果
        5.6.1 审查审批提质增效
        5.6.2 全生命周期业务集成管理
        5.6.3 多源数据集成关联共享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是一种图示化与数据化结合的语言
        1.1.2 当代城市设计研究需要整合性的理论支撑
        1.1.3 城市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组织问题产生城市矛盾
        1.1.4 城市设计已经出现图层思想与技术方法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城市图层概念释义
        1.4.1 图层及图层思想
        1.4.2 城市图层与城市图层系统
        1.4.3 城市图层相关概念厘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1.1 地图叠加及景观设计学
        2.1.2 城市主题地图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2.1.3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2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2.1 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层
        2.2.2 城市空间及要素图解
        2.2.3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3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3.1 心理认知
        2.3.2 社会空间
        2.3.3 历史文脉
        2.3.4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辨识与框架
    3.1 哲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1.1 现象学下的图层思维
        3.1.2 符号学与语言学下的图层思维
    3.2 科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2.1 地理学下的图层思维
        3.2.2 地图学下的图层思维
        3.2.3 分形学下的图层思维
        3.2.4 系统学下的图层思维
    3.3 学理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3.1 城乡规划学下的图层思维
        3.3.2 空间美学下的图层思维
        3.3.3 建筑类型学下的图层思维
    3.4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框架
        3.4.1 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认知
        3.4.2 城市图层系统的方法认知
        3.4.3 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认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
    4.1 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起源
        4.1.1 图底关系的产生
        4.1.2 图底关系的再思考
    4.2 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
        4.2.1 多维度的城市图层系统
        4.2.2 半透明性的城市图层系统
        4.2.3 复杂关系的城市图层系统
    4.3 城市图层及要素的生成逻辑
        4.3.1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的形成
        4.3.2 城市图层系统中的导控要素整合
    4.4 城市图层系统的构成
        4.4.1 城市生态空间图层系统
        4.4.2 城市物质空间图层系统
        4.4.3 城市抽象空间图层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方法体系
    5.1 城市设计中图层相关的技术方法
        5.1.1 城市图层系统的图示化技术方法
        5.1.2 城市图层系统的信息化处理方法
    5.2 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的抽象化和要素化
        5.2.1 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
        5.2.2 城市设计中抽象空间的解构
        5.2.3 城市设计要素的筛选和隔离
    5.3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内信息的梳理与表达
        5.3.1 图层框架的梳理
        5.3.2 要素信息的收集
        5.3.3 图层要素信息的表达
    5.4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内的动态交互与叠加
        5.4.1 图层内的厚度化信息处理
        5.4.2 图层间的动态关系交互
    5.5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整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
    6.1 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
        6.1.1 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2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3 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2 城市设计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应用
        6.2.1 用途管制引导中的应用
        6.2.2 特殊地块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
        6.2.3 在规划许可中的强化应用
    6.3 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中的应用
        6.3.1 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6.3.2 编制成果中的表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区域生态环境与水土流失现状评述
    1.2 遥感和水土流失概念与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际遥感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遥感发展与研究现状
    1.4 立题依据、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2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区域概况
    2.1 地理区域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地资源
    2.5 土壤资源
    2.6 生物资源
    2.7 水文概况
    2.8 社会经济
    2.9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情况
        2.9.1 水土流失成因与危害
        2.9.2 水土流失类型与分布
        2.9.3 水土保持现状
3 黑土耕地本底遥感调查及水土流失分析
    3.1 耕地本底值获取方法与途径
        3.1.1 基础数据
        3.1.2 本底值遥感调查的技术路线
    3.2 本底值遥感调查研究方法
    3.3 黑土耕地本底分布情况
        3.3.1 总体分布
        3.3.2 行政单元黑土耕地水土流失分布
        3.3.3 行政单元黑土耕地坡度分级分布
    3.4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分析评价
    3.5 小结
4 黑土耕地变化遥感调查及水土流失评价
    4.1 黑土耕地遥感辨识与空间提取技术
        4.1.1 基础遥感数据源
        4.1.2 解译技术路线
        4.1.3 技术实现过程
        4.1.4 解译结果与分析
    4.2 黑土耕地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界定技术
        4.2.1 基础数据
        4.2.2 技术路线
        4.2.3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系统
        4.2.4 土壤侵蚀模型
        4.2.5 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
        4.2.6 解译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遥感评价
    5.1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工程实施
    5.2 水土流失防治农业生态开发工程实施
    5.3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遥感评价
        5.3.1 控制水土流失效果典型评价
        5.3.2 控制水土流失效果总体评价
        5.3.3 保护黑土耕地效果评价
        5.3.4 经济效益评价
        5.3.5 社会效益评价
    5.4 小结
6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管理建议
    6.1 区域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1.1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水土保持区划格局
        6.1.2 水土保持区划总体防治方略
        6.1.3 水土保持区划分区防治建议
    6.2 策略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2.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策略,防止耕地转入转出变幅扩大
        6.2.2 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典型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
        6.2.3 提高标准,多元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6.3 技术支持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3.1 开展科学研究
        6.3.2 组织技术示范与推广
        6.3.3 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6)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情况
        1.2.2. 国内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情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系统分析
    2.1. 系统用户
    2.2. 业务需求分析及优化
        2.2.1. 监管现状分析
        2.2.2. 监管业务流程优化
        2.2.3. 监管核心业务分析
    2.3. 数据需求分析
        2.3.1. 非空间数据
        2.3.2. 空间数据
    2.4. 功能需求分析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架构设计
        3.2.2. 系统环境设计
        3.2.3. 系统结构设计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1. 逻辑结构设计
        3.3.2. 物理结构设计
        3.3.3. 数据存储与管理
    3.4. 系统功能设计
        3.4.1. 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3.4.2.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
    3.5. 系统监管指标体系设计
4. 系统实现与应用
    4.1. 开发实现
        4.1.1. 开发模式
        4.1.2. 系统测试
    4.2. 功能应用
        4.2.1. 登录
        4.2.2. 方案管理
        4.2.3. 扰动图斑自动化提取
        4.2.4. 合规性判别
        4.2.5. 监督检查
        4.2.6. 设施验收
        4.2.7. 查询统计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基于3S技术的土地综合监管系统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研究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3S关键技术及理论
    2.1 3S及其集成技术
        2.1.1 RS技术及应用
        2.1.2 GPS技术及应用
        2.1.3 GIS技术及应用
    2.2 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3 基于3S技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3S技术土地综合监管系统的构建
    3.1 土地资源综合监测监管的特点
    3.2 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系统的构建
        3.2.1 监管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3.2.2 监管系统核心数据库的设计
        3.2.3 监测监管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地综合监管系统的功能设计
    4.1 监测监管系统功能的体系设计
    4.2 监测监管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设计
    4.3 监测监管系统运行及更新的保障
        4.3.1 系统建立核心数据库运行环境
        4.3.2 建立数据汇总和更新机制,编制技术标准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综合监管系统的功能实现 ——以临桂县茶洞乡富合村委富合水库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5.1 地区概况
    5.2 土地资源信息的获取
        5.2.1 无人机测量控制网的设计
        5.2.2 GPS测量控制网的设计
    5.3 项目过程的监测监管
    5.4 土地综合监管系统的查询与分析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后续研究工作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系统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1.1.1 国家土地督察信息化系统建设问题的提出
        1.1.2 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面临的形势
        1.1.3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4 选题依据和科学意义
    1.2 土地督察业务和土地督察信息化概述
    1.3 土地督察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
        1.4.2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内容
        1.4.3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和项目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和研究进展
第二章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总体设计
    2.1 国家土地督察的概念、目标和工作职责
        2.1.1 国家土地督察的概念和相关工作内容
        2.1.2 土地督察的工作目标
        2.1.3 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职责
    2.2 土地督察信息化和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与存在问题
        2.2.1 土地督察信息化的概念和目标
        2.2.2 土地督察信息化的需求和特点
        2.2.3 土地督察业务数据内容和数据量估算及数据传送实时程度要求
        2.2.4 现行业务数据产生、管理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 土地督察信息系统和平台设计原则及遵循思路
        2.3.1 土地督察信息系统的概念
        2.3.2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设计原则
        2.3.3 平台设计应遵循思路
    2.4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目标、具体任务和建设要求
        2.4.1 建设目标
        2.4.2 具体建设任务
        2.4.3 建设要求
        2.4.4 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信息化建设方向
    2.5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内容
        2.5.1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
        2.5.2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系统建设
        2.5.3 网络和数据交换建设
    2.6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开发平台选择
第三章 土地督察遥感发现系统
    3.1 概述
    3.2 系统建设技术路线
        3.2.1 三层体系结构
        3.2.2 系统运行和部署模式
        3.2.3 系统总体分层架构
        3.2.4 系统开发总体框架
        3.2.5 系统建设主要技术指标
        3.2.6 基于.NET系统开发环境
        3.2.7 基于大型关系数据库+SuperMap SDX+的海量异构数据集成
        3.2.8 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组件开发
        3.2.9 基于XML标准进行空间/非空间数据一体化建模
        3.2.10 系统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
    3.3 土地督察遥感发现系统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3.3.2 数据库体系设计
    3.4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3.4.1 系统的功能模块
        3.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特点
    3.5 土地督察遥感发现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5.1 系统的通用管理基础框架
        3.5.2 系统的框架通用功能
        3.5.3 成果整理
        3.5.4 成果管理
        3.5.5 成果查询
        3.5.6 数据管理与维护模块
        3.5.7 手持PDA外业发现系统
    3.6 数据整理、处理与建库
        3.6.1 整理方法和步骤
        3.6.2 历年整理成果入库
        3.6.3 质量控制
    3.7 系统测试
        3.7.1 系统测试的目的和内容
        3.7.2 系统调试
    3.8 系统安全与备份
        3.8.1 系统安全重要性
        3.8.2 安全措施的实现
        3.8.3 应用系统的安全措施
        3.8.4 数据安全
        3.8.5 数据备份
    3.9 土地督察巡察系统
第四章 审核督察系统
    4.1 审核督察概述
        4.1.1 审核督察的概念和工作流程
        4.1.2 审核督察的对象和内容
        4.1.3 审核督察的特点
    4.2 审核督察系统建设的背景及其必要性
        4.2.1 系统建设的背景
        4.2.2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4.3 审核督察系统的开发
        4.3.1 审核督察系统开发平台和技术方案
        4.3.2 审核督察系统框架和功能
        4.3.3 审核督察系统流程和相关图示
    4.4 审核督察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数据支持
        4.4.1 系统的运行环境
        4.4.2 系统数据支持
        4.4.3 系统目录结构和约束假定
    4.5 系统模块程序特点和结构设计
        4.5.1 审核督察系统模块的程序特点
        4.5.2 数据结构设计
        4.5.3 数据字典设计
    4.6 系统的运行流程和使用说明
        4.6.1 系统进入和总体说明
        4.6.2 系统的功能特点和使用说明
第五章 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和综合办公系统建设
    5.1 例行督察系统的建设
        5.1.1 例行督察的概念和工作要求
        5.1.2 例行督察的工作内容
        5.1.3 例行督察的工作方式
        5.1.4 例行督察的实施
        5.1.5 例行督察系统的建设方案
    5.2 专项督察系统的建设
        5.2.1 专项督察的概念
        5.2.2 专项督察的特点
        5.2.3 专项督察系统的使用及工作流程
        5.2.4 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督察系统
        5.2.5 重大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督察
        5.2.6 土地利用和管理特定事项督察
        5.2.7 调查研究系统
    5.3 督察综合办公系统
        5.3.1 土地督察综合办公系统流程
        5.3.2 土地督察综合办公系统模块和使用环境说明
        5.3.3 土地督察综合办公系统使用说明
第六章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应用与实践
    6.1 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的应用实践工作情况
        6.1.1 开展信息化试点和应用实践工作的进展与做法
        6.1.2 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试点实践工作的主要成效
        6.1.3 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存在问题和未来实践设想
    6.2 依靠技术手段继续推进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6.2.1 依靠技术手段推进土地督察信息平台体系的建设
        6.2.2 继续推进技术手段在土地督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中的应用
    6.3 系统使用中的土地遥感发现案例与实践
        6.3.1 基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陕西关中平原新增建设用地宏观动态监测研究
        6.3.2 基于两种尺度中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银川平原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测研究
    6.4 系统使用中的无人机发现案例与实践
    6.5 系统使用中的审核督察发现案例与实践
        6.5.1 建立健全审核督察制度
        6.5.2 开展审核督察工作情况
        6.5.3 审核督察发现的主要问题
        6.5.4 纠正整改情况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灾害管理的相关术语界定
        2.1.1 灾害的定义与构成
        2.1.2 减灾
        2.1.3 灾害管理的定义
    §2.2 系统运行机制的相关理论
        2.2.1 系统的相关理论
        2.2.2 运行机制的相关理论
    §2.3 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的要素构建及其系统分析
第三章 中外灾害管理机制比较
    §3.1 中国灾害防治的历史简述
        3.1.1 古代灾害防治简述
        3.1.2 近现代灾害防治简述
    §3.2 国外灾害防治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
        3.2.1 美国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3.2.2 日本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3.3 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的比较
第四章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成效剖析
    §4.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分析
        4.1.1 地质灾害的特性
        4.1.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发育规律
    §4.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
        4.2.1 防治经济效益评估研究
        4.2.2 防治经济效益评估结果
    §4.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效益
        4.3.1 减少人员伤亡
        4.3.2 政治综合效益
        4.3.3 环境综合效益
        4.3.4 加强了库区和全国地质灾害防范的社会意识
        4.3.5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3.6 提高了我国崩滑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能力
    §4.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问题成因
        4.4.3 构建系统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第五章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输入子系统构建
    §5.1 库区前期重点工程治理运行机制
        5.1.1 库区前期重点治理工程运行机制分析
        5.1.2 库区前期重点治理工程内容简述
    §5.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前期科学研究机制
        5.2.1 库区前期科学研究运行机制分析
        5.2.2 库区前期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项目
        5.2.3 库区前期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
    §5.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和组织的机制
        5.3.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运行机制分析
        5.3.2 决策程序
        5.3.3 组织与分工的运行机制
    §5.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机制
        5.4.1 规划的运行机制分析
        5.4.2 规划的编制审批与评估机制
        5.4.3 规范范围
        5.4.4 规划重点保护对象和防治对象
        5.4.5 规划防治措施分类及划分标准
        5.4.6 规划的主要防治任务
第六章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运作子系统构建
    §6.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机制
        6.1.1 工程治理的运行机制分析
        6.1.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措施的特点及划分标准
        6.1.3 工程治理规划任务及保护对象
        6.1.4 工程治理项目业主单位的组建机制
        6.1.5 工程治理项目的勘查与设计机制
        6.1.6 工程治理项目的施工、监理和施工期监测机制
        6.1.7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情况
        6.1.8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机制
    §6.2 搬迁避让工程运行机制
        6.2.1 地质灾害防治搬迁避让措施的特点及划分标准
        6.2.2 搬迁避让规划任务
        6.2.3 搬迁避让补助资金实施机制
        6.2.4 搬迁避让安置机制
        6.2.5 搬迁避让组织实施及风险管理的典型实例
        6.2.6 搬迁避让完成概况
        6.2.7 搬迁避让运行机制综述
第七章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输出子系统构建
    §7.1 监测预警工程运行机制
        7.1.1 监测预警预报运行机制分析
        7.1.2 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规划及审批机制
        7.1.3 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设计及审批机制
        7.1.4 监测预警工程的建设与竣工验收机制
        7.1.5 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已建成的监测预警工程综述
        7.1.6 监测预警机制运行实效
    §7.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科学研究的运行机制
        7.2.1 重大科学研究运行机制分析
        7.2.2 科研问题确定机制
        7.2.3 科研专项设计及审批机制
        7.2.4 科研实施机制
        7.2.5 二期科研的竣工验收机制
        7.2.6 二期科研成果浅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第一章形势与需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推动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第四章大力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和创新体系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章形势与需求
    一、“十一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成效显着
        (一)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二)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 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二、“十二五”是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 保障资源安全供应已成为国际科技发展的核心
        (二)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与应用是解决当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国土资源调查、监测和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调整
        (四)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解决资源环境复杂问题的关键, 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重点
    三、“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对科技提出了迫切需求
        (一) 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需要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 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是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 防治地质灾害、应对全球变化对国土资源科技提出迫切要求
        (四) 构建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推动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科技创新
        (一) 土地调查与监测技术研发
        (二) 土地规划与调控科学研究
        (三) 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四) 耕地监测与保护研究
    二、深入开展支撑找矿突破科技创新
        (一) 找矿理论和方法技术成果推广
        (二) 加强地质找矿综合研究
        (三) 勘查技术装备研发
        (四) 推进深部金属矿勘探开发科技
        (五) 油气地质调查科技攻关
        (六) 新能源勘查科技创新
    三、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
        (一) 重要难利用金属矿产综合利用技术攻关
        (二) 非金属矿高值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三) 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四) 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
    四、大力推进地灾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和全球变化科技创新
        (一) 地灾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研究
        (二) 气候变化地质响应研究
        (三) 地质碳汇和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攻关
        (四) 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五)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土地利用风险评价研究
    五、加强基础研究
        (一) 基础地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二) 土地资源基础科学理论研究
        (三) 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攻关
    六、积极探索前沿科技
        (一) 地壳深部探测与观测
        (二) 深海资源探测科技创新
        (三) 极地与探月研究
    七、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科技创新
    八、加强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创新
        (一) 完善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科学理论体系
        (二) 土地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三) 地质矿产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第四章大力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和创新体系
    一、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建设
        (一) 建设重点实验室
        (二) 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 建设野外科研基地
    二、加强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一) 部级质检中心建设和认证
        (二) 监督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三、加强国土资源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二) 重要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
    四、加强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建设
        (一) 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二) 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三) 创作国土资源科普作品
    五、推进国土资源卫星应用体系建设
        (一) 加快陆海统筹的卫星应用系统建设
        (二) 国土资源对地观测技术创新
    六、完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
        (一)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二) 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国土资源科技人才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共同责任制度
    三、建立科技规划计划制度
    四、加强科技规划评估和项目管理
    五、加快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六、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
    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八、加强科技投入
专栏1:国土空间规划关键技术
专栏2:土地综合整治与典型矿区复垦关键技术
专栏3:地质找矿理论和方法技术推广
专栏4:地质勘查仪器装备与关键技术
专栏5:深部找矿科技路线图
专栏6:能源勘查研究区重点科技问题
专栏7: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
专栏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
专栏9: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攻关
专栏10:地壳探测工程
专栏11:国土资源科研基础条件平台计划
专栏12:国土资源卫星应用工程
专栏13: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四、《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及信息化工程》通过验收项目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中的应用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D]. 黄日斌. 广西大学, 2021(12)
  • [2]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 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D]. 张延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6]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研究[D]. 闫佳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基于3S技术的土地综合监管系统构建方法研究[D]. 范梦娜.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8]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系统建设与实践[D]. 刘志宏. 长安大学, 2014(02)
  • [9]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 徐潇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1)
  •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J].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通讯, 2012(01)

标签:;  ;  ;  ;  ;  

“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信息化项目”通过验收,项目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