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26例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26例疗效观察

一、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2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1](2021)在《实按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实按灸对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客观评定其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本研究选用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6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后施以实按灸。每周治疗6次,而后休息1日,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比较疗效。通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痉挛强度分级(Cohen分级)、痉挛频率分级(Penn分级)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的变化情况,分析并评定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疗程结束后发现,两组治疗面肌痉挛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治疗组治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各有8例、11例及7例,总有效率为86.7%,而对照组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项指标进行剖析对比,治疗组经过4个疗程后在改善Cohen分级、Penn分级及HAMA得分方面皆优于针刺对照组。结论:1、实按灸结合常规针刺及常规针刺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及焦虑状态。2、实按灸结合常规针刺对比常规针刺在改善HFS患者的焦虑状态方面疗效更为显着。3、实按灸结合常规针刺减轻HFS患者痉挛症状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且实按灸结合常规针刺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黄可心[2](2020)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开展“面五穴”埋线法与电针疗法相对照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评价“面五穴”埋线法治疗此病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探讨其理论基础,为向临床推广提供科学的临床应用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电针组,每组33例。埋线组采用“面五穴”埋线法,患侧每2周埋线1次,健侧仅埋线1次(于患侧首次埋线后1周进行),12周为1个疗程,共埋线7次。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每周3次,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6次。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级和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不良情绪评定,对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作安全性分析,对治疗费用及治疗时长作成本分析。结果:1、H-B评级:两组治疗后评级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面神经功能评分:(1)组内比较:治疗后,埋线组的静态观、并发症评分低于治疗前,动态观评分高于治疗前,电针组的静态观评分低于治疗前,动态观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评分与治疗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组静态观评分低于电针组,动态观评分高于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AS、SDS评分: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治疗前,埋线组SAS、SDS评分低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0.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4.29%,埋线组疗效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皮下瘀斑、疼痛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处理且不影响后续治疗,安全性评价属于二级。6、成本分析:埋线组成效比、时间成本低于电针组。结论:“面五穴”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肯定,可从静态面部对称性、面肌肌力、并发症三方面共同改善麻痹的面神经功能,与电针疗法相比,静态观和面肌肌力两方面疗效更优。随着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亦获得改善。此外,“面五穴”埋线还具有接受度好、安全性高、经济实惠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郎娟[3](2020)在《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悬挂针结合耳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安全性和依从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有效、便捷、安全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悬挂针结合耳灸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总疗程为期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面肌痉挛Cohen强度分级、Penn频率分级、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较,进而评估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基线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面肌痉挛强度Cohen分级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面肌痉挛频率Penn分级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FDI评分:两组治疗后F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DI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FDI社会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5、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以及社会心理障碍。2、两组治疗方案在改善面神经躯体残疾方面疗效相当。3、悬挂针结合耳灸在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以及社会心理障碍方面要优于常规针刺方法。4、两组均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依从性。5、悬挂针结合耳灸综合疗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有效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林俊[4](2020)在《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少阳透刺法”(头维透率谷、率谷透完骨为主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择符合原发性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病例72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少阳透刺组)与对照组(卡马西平组),两组患者皆36例,治疗组选择(少阳透刺+体针针刺)、对照组选择(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组与对照组皆治疗三个疗程,其中治疗组为一个疗程针刺6次,每周治疗3次(选择周一、周三、周五),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周,针刺总数18次。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1日2次,每次0.2g,持续服用6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及两组在每个疗程治疗后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和频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评定。结果:1.在第一疗程治疗结束时: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分别与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表明一个疗程后两组的痉挛的强度、频度都有所改善。将两之间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一疗程治疗,两组方法改善面肌痉挛强度、以及频度的疗效,无明显差异。2.在第二疗程治疗结束时:将两的痉挛强度与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改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的效果出现差异,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在第三疗程治疗结束时:将两组之间的痉挛强度、痉挛频度分级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明两组间在经过三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总体疗效情况:治疗组参与研究的36例病例,脱落3例,完成治疗33例,治愈7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参与研究的36例病例,脱落2例,完成治疗共计34例,其中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58%。5.在两组治疗三个疗程后,对两组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法的疗效有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随访结果:在疗程结束6个月之后,对所有研究者通过互联网(微信问卷或语音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在随访的过程中仔细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恢复状况,有无选择其他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通过随访后发现,在7例少阳透刺疗法组的痊愈病例中,轻度复发的病例仅为2例,患者表示对少阳透刺法治疗效果满意;1例服用卡马西平组的痊愈病例中,随访发现复发的有1例。结论:1.少阳透刺法和单纯应用常规西药疗法对原发性面肌痉挛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少阳透刺法的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更高。2.少阳透刺疗法对改善患者痉挛强度、降低痉挛频率的效果较佳,并优于常规西药疗法。3.少阳透刺法操作简便、取穴精简、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白雪洁[5](2020)在《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影响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了解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了解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的相关因素;了解上述因素为以后临床治疗面神经麻痹提供思路。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和推拿科就诊并完成面神经电图,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的患者403例,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础疾病、发病特点、就诊情况(患者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实验室检验及检查结果、临床治疗方案、康复情况、并发面肌痉挛的情况及严重程度。对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及发生面肌痉挛的的相关因素。结果:1、面神经麻痹患者共403例,女/男=1.06:1;男性均值为46.29±16.35岁,女性均值48.10±15.88岁;hunt氏面瘫的有21例,bell氏面瘫的有382例;发病侧别上,左/右=197/206,春季:夏季:秋季:冬季=1.21:1.08:1:1.38,冬春季节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率略高于夏秋季节;2、肌电图在人数分布上存在差异,肌电图损伤程度大都集中在50%-59%和60%-69%;3、临床医生选择针刺、灸法、手指点穴的明显较多,选择穴位埋线、耳针的较少;4、糖尿病、肌电图损伤程度上在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肌电图损伤程度在H-B分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的患者发生率为7.7%,与面肌电图损伤程度有关(P<0.05)。结论:1、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性别上无差异,好发于中年人群;bell氏面瘫占比例较高,在发病侧别上无差异,在发病季节上冬春季节略高于夏秋季节;2、肌电图不同的损伤程度在人数上分布有差异,肌电图损伤程度大都集中在50%-59%和60%-69%;3、临床医生多使用针刺、灸法、手指点穴,使用穴位埋线、耳针的较少;4、糖尿病、肌电图损伤程度在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肌电图损伤程度在H-B分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的患者发生率为7.7%,与面肌电图损伤程度有关(P<0.05)。

刘丹萍[6](2020)在《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拟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以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提供更好的思路及方法。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取穴如下:眼轮匝肌痉挛:攒竹、鱼腰、承泣、瞳子髎、翳风;面颊、口角肌痉挛:阿是穴、颧髎、迎香、地仓、颊车、翳风。治疗组采用调神疏肝针刺法,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神庭、双侧本神、合谷及太冲穴。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Cohen痉挛强度分级、Penn痉挛频率分级及总有效率的比较,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来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情况,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并分析。研究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根据Cohen痉挛强度和Penn痉挛频率评判标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痉挛强度及频率均有明显改善(p<0.05)。2.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痉挛强度、频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通过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p<0.05)。4.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比较两组组间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治疗组在改善精神、心理状态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比较两组有效率,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0%、8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差异,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调神疏肝针刺法及常规针刺法均能明显改善痉挛强度、频率及精神心理状态;2.调神疏肝针刺法在改善痉挛强度、频率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3.调神疏肝针刺法在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上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4.调神疏肝针刺法在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上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刘彦麟[7](2019)在《滞提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滞提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该方法是否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且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为滞提针刺法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均来自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门诊。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选取患侧阳白、太阳、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牵正,配以足三里、气海进行治疗,采用常规针刺方法刺入以得气为度。治疗组采用滞针提拉患侧四白、阳白穴,余穴位均选用常规针刺同对照组。每次治疗40min,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4周。通过收集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H-B)、电生理检查(面神经电图中对比治疗前后颞支、颧支、颊支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的有效数据分析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预后。结果:1.H-B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患者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降低H-B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2.肌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面神经颞支(额肌)波幅(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性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数值更接近健侧;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面神经颞支(额肌)潜伏期(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有着性意义,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潜伏期数值降低更明显;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面神经颧支(眼轮匝肌)波幅,(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1)有极显着性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数值升高明显;治疗前面神经颧支(眼轮匝肌)潜伏期数值显示,治疗前(P>0.05)组间可比,治疗后(P<0.05)有显着性意义,说明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数值更接近健侧;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面神经颊支(口轮匝肌)波幅(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波幅相差不大;两组患者面神经颊支(口轮匝肌)潜伏期比较,治疗前(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数值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3.预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面肌痉挛及倒错的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15.78%,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面肌痉挛及倒错发生率12.00%,对照组31.58%,两组患者均有后遗症的发生,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1.滞提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可以缩短患侧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潜伏期,提高患侧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波幅,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2.滞提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稳定,后遗症的发生率小于常规针刺组。

雷应成[8](2019)在《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隔姜灸结合针刺与普通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内容: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每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于总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试验组中针刺治疗为每天1次,连续治疗10次,然后休息2天,2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总共治疗2个疗程。隔姜灸在第1个疗程中安排为每天1次,连续治疗10次后,休息2天,20次为1个疗程,然后休息2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隔姜灸改为隔日1次,直到第2个疗程结束,总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针刺治疗方案同试验组。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个疗程后、第2个疗程后及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评价,疗效评定指标为Penn面肌痉挛频度评级、Cohen面肌痉挛强度评级以及自拟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客观评价隔姜灸结合针刺与普通针刺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频度、强度评级以及自拟中医症状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评价两种疗效的差异并探讨其机制。结果:(1)根据Penn面肌痉挛频度评价: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第1个疗程后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评价,试验组在痉挛频度评级改善的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根据Cohen面肌痉挛强度评价: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分析: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个疗程后及第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自拟中医症状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分析: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个疗程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第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评价,两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的总显效率为87.9%,对照组的总显效率为59.4%,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在安全性及依从性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隔姜灸结合针刺疗法和普通针刺均能改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Penn痉挛频度、Cohen痉挛强度以及自拟中医症状评分,两种疗法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2.隔姜灸结合针刺疗法在远期改善Penn痉挛频度方面优于普通针刺;在改善Cohen痉挛强度以及自拟中医症状评分的速度方面优于普通针刺,但两者远期效果相当。

雷凯悦,杨东红[9](2018)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的一侧面部肌肉反复发作性不随意收缩,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活动。近年来,治疗面肌痉挛的针灸方法较多,常与西医治疗方法对照,不论是从传统针刺手法、特殊针刺手法,还是从针具的使用,都强调针灸治疗的总体疗效显着,且较西医口服药、手术对本病治疗有不良作用小、无创伤性的优势,能够加速面肌痉挛的康复。

雷鹏鹏[10](2018)在《针刀针刺结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针刀针刺结合治疗面肌痉挛,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面肌痉挛症状指标的对比,从多个方面来客观地评价针刀针刺结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望为临床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40例来自山西省针灸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的患者(2016年5月-2017年12月)均符合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针刺结合治疗,先给予针刀松解,取头上斜肌止点、头后大直肌附着点、寰椎横突点(头上斜肌与头下斜肌止点)、枢椎棘突点(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止点)、胸锁乳突肌与头夹肌肌腱中点,每周1次,2周一个疗程,随后给予针刺治疗,取穴为患侧阳白、攒竹、太阳、颧髎穴、合谷(双侧)、太冲(双侧),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每周休息2天,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患侧翳风、阳白、攒竹、太阳、颧髎、合谷(双侧)、太冲(双侧)。针刺后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每周5次,每周休息2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每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根据Cohen面肌痉挛强度和面肌痉挛频率分级标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强度和痉挛频度的变化,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痉挛强度和痉挛频率度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痉挛强度、痉挛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频度分级均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明显缓解面肌痉挛的频度;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强度分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降低面肌痉挛的强度;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强度分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不能降低面肌痉挛的强度;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痉挛强度和频度上优于对照组。2.临床疗效对比:所有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70%,组间的疗效差异比较明显(P<0.05)。可以看出治疗结束后两组皆有一定的的临床疗效,相比较后可以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具有明显优势,结合两组之间的秩和检验对比结果(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针灸结合疗法与常规针灸疗法均可改善患者面肌痉挛的症状,针刀针灸结合治疗面肌痉挛在改善痉挛强度及频率分级上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二、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2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2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实按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面肌痉挛的中医认识
    2.面肌痉挛的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2.评价指标比较
    3.疗效比较
    4.安全性评价
讨论
    1.实按灸的历史源流
    2.灸法的作用机制
    3.研究方案的设计
    4.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两组H-B评级比较
    4 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5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7 安全性分析
    8 成本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面五穴”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理论探讨
        2.1 基于“住痛解难”理论
        2.2 埋线疗法的选用依据
        2.3 健侧埋线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作用探讨
        2.4 “面五穴”取穴依据
        2.5 “调神”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意义
        2.6 精准治疗对顽固性面瘫的意义
    3 选题特色及创新点
        3.1 立足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3.2 力倡健侧埋线
        3.3 操作规范,经济安全,易于推广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余师访谈
附录 B: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
附录 C: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附录 D: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 E: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 F:安全性分析
附录 G:知情同意书
综述 顽固性面瘫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与科研情况

(3)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定
        2.5 技术路线图
        2.6 治疗方案
        2.7 观察指标
        2.8 疗效评定标准
        2.9 依从性分析
        2.10 安全性观察与评价
        2.11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2.12 伦理学原则
        2.13 研究质量监控与保证
        2.14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3.2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的分析
        3.3 临床疗效分析
        3.4 依从性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两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HFS的认识
        1.1 病名及流行病学特征
        1.2 HFS的病因探讨
        1.3 HFS的发病机制探讨
        1.4 HFS的西医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HFS的认识
        2.1 HFS病名溯源
        2.2 HFS在祖国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2.3 祖国医学治疗HFS的认识
    3 选题依据
        3.1 HFS治疗现状
        3.2 悬挂针在治疗HFS中的优势
        3.3 耳灸在治疗HFS中的优势
    4 对悬挂针、耳灸的认识
        4.1 悬挂针的历史源流
        4.2 耳灸的历史源流
    5 机制探讨
        5.1 悬挂针治疗HFS的作用探讨
        5.2 耳灸治疗HFS的作用探讨
    6 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7 对照组常规针刺法选择依据
    8 关于评价指标的选用
    9 关于中医证型的选用
    10 研究结果探讨
        10.1 基线分析
        10.2 流行病学分析
        10.3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知情同意书
附件三:量表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面肌痉挛强度与频度比较
        3.4 两组患者第一疗程结束后
        3.5 两组患者第二疗程结束后
        3.6 两组患者第三疗程结束后
        3.7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8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3.9 随访结果
讨论
    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透刺法中医历史与理论源流
    4.透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中医理论依据
    5.选择少阳经穴中医理论依据
    6.选择少阳经穴及透刺法西医理论依据
    7.选择少阳经透刺临床实践依据
    8.关于量表的使用
    9.结果分析
    10.安全性分析
    11.不足之处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
        2.2 面神经麻痹相关指标
        2.3 统计方法
        2.4 本研究技术技术路线图设计
    3.研究结果
        3.1 面神经麻痹患者一般资料
        3.2 403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特点分析
        3.3 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结果
        3.4 中医临床医生在中医外治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方面特点
        3.5 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情况与肌电图结果分析
        3.6 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与一般情况分析
        3.7 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分级与肌电图关系
        3.8 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患者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面神经麻痹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特点分析及影响发病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3.面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结果分析
    4.中医对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及治疗
    5.影响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6.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分级与肌电图关系
    7.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相关因素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面神经麻痹预后及并发面肌痉挛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与治疗
    2.中医对面肌痉挛的认识与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4.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调神疏肝法理论依据
    2.临床结果观察与分析
结论
设计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汉密尔顿(HAMA)焦虑量表
附录 3 贝克抑郁量表(BDI)

(7)滞提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1 中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1.1 顽固性面瘫的病因病机
        1.2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2.1 顽固性面瘫的病因病机
        2.2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项目及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6 医学研究伦理准则
    7 注意事项
研究结果
    1 H-B量表评分情况
    2 面神经电图评价
    3 总有效率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情况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选穴依据
    3 对于滞提针刺法的研究
    4 对于评价指标的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依据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
        1.6 病例终止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统计方法
        2.1 估算样本量
        2.2 随机
        2.3 对照
        2.4 盲法
        2.5 治疗方案
        2.5.1 对照组(普通针刺组)
        2.5.2 试验组(隔姜灸结合针刺组)
        2.6 常规观察指标
        2.6.1 受试者项目
        2.6.2 评价指标
        2.6.3 安全性观察
        2.7 临床疗效判定
        2.8 依从性分析
        2.9 安全性评价
        2.10 不良事件及处理
        2.11 随访
        2.12 伦理原则
        2.13 统计分析
        2.14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统计
        3.1 试验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
        3.2.1 性别构成
        3.2.2 年龄分析
        3.2.3 病程比较
        3.2.4 治疗前Penn痉挛频度比较
        3.2.5 治疗前Cohen痉挛强度比较
        3.2.6 治疗前自拟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3 评价指标
        3.3.1 Penn面肌痉挛频度
        3.3.2 Cohen痉挛强度
        3.3.3 自拟中医症状评分
        3.4 临床疗效对比
        3.5 安全性评价
        3.6 依从性评价
讨论
    1.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认识
    2.关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2.1 现代医学对灸法的治疗作用的认识
        2.2 针刺方案的选择
        2.3 隔物灸的选择
        2.4 面部施灸的依据
        2.5 阿是穴的选择
        2.6 关于该病刺激量的探讨
    3.试验结果讨论
结论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3:量表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针刺手法
2 特色针刺手法
    2.1 电针疗法
    2.2 头针
    2.3 火针
    2.4 腕踝针
    2.5 耳针
    2.6 灸法
    2.7 穴位埋线
    2.8 放血疗法
    2.9 梅花针
3 综合治疗方法

(10)针刀针刺结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资料
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
统计方法
技术路线
一般资料
结果
讨论
    对面肌痉挛的认识与治疗
    针刀治疗机理及方案的确立
    临床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近十年针刀与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2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实按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D]. 李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黄可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郎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少阳透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李林俊.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D]. 白雪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D]. 刘丹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滞提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刘彦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雷应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J]. 雷凯悦,杨东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6)
  • [10]针刀针刺结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雷鹏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26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