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饱和聚酯腻子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耿海路,郭吉星,吉晓军,韩志成,蔡梦霖[1](2022)在《检修机车腻子剥离剂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以酸和溶剂为主剂制备了系列铁路机车腻子剥离剂,研究了组分组成、浸泡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不饱和聚酯腻子质量保留率和压缩强度保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硝酸制备的腻子剥离剂去除效果更优,室温浸渍时间20~30 min后,腻子质量保留率最低为51.8%,压缩强度保留率最低为9.2%。
王合情,孙凝,谈威[2](2021)在《粉末涂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合成了一种腻子用不饱和聚酯树脂A,比较了其与市售的几种腻子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并且探讨了腻子的基本性能和耐温性。同时,探讨了腻子后固化条件对粉末涂料高温固化后漆膜性能的影响。
刘成楼,谭勇,李淑芹,郑德荣,许思明[3](2017)在《轨道客车车厢用石墨烯改性水性配套涂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轨道客车车厢外部涂装用石墨烯改性水性配套涂料体系:水性环氧防腐底漆+柔性不饱和聚酯腻子+双组分水性聚氨酯中涂漆+双组分水性聚氨酯实色面漆和金属闪光底色漆+罩光清漆的参考配方、制备工艺、性能指标、改性机理及涂装参数。
冯倩男[4](2015)在《低粘度低收缩原子灰用UPR的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不饱和聚酯树脂由于生产工艺简便、原料易得,同时力学性能、耐化学腐蚀、电性能优良,可常温常压固化,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广泛用于结构、防腐、绝缘等玻璃钢复合材料产品。随着不饱和聚酯树脂在建筑、涂料、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不饱和聚酯树脂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不饱和聚酯树脂最大的缺点是固化过程中收缩率较大,易影响产品质量,为此人们希望合成一种固化时收缩率较小,且综合性能较优异的原子灰用不饱和聚酯树脂。本论文针对原子灰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时收缩较大,易产生裂纹,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且欲降低树脂的粘度,增加填料的用量,节约生产成本。分别合成了两种树脂,即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和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由于具有分子链间缠绕较少,粘度较低和固化收缩率较小等特点,将其应用于原子灰中,以解决国产原子灰收缩率较大的问题。目前,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中大多采用昂贵的低沸点溶剂,后续过程中需要通过蒸馏法回收溶剂,工艺繁杂,污染性较大,而且制得的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使用的兑稀活性单体都不是价格便宜且量大的苯乙烯,使用传统的氧化还原固化体系固化性欠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中引入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代替传统的低沸点溶剂,可降低树脂合成中的粘度,利于反应的进行,省去了溶剂的回收环节,使工艺简化,经济环保,提高了产品与苯乙烯的互溶性,改善了产品的固化性能。由于DBP用量、丙烯酸加料方式及反应温度对树脂的合成过程及其性能有重要影响,在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中,主要探讨了DBP用量、丙烯酸加料方式及反应温度对树脂的合成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当DBP用量为原料质量的18.8%左右,丙烯酸与苯酐一起加料,前期反应温度为130℃左右,后期反应温度为140℃左右,可合成综合性能好的树脂。由于超支化不饱和聚酯在原子灰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因此将其应用于原子灰中。因为原子灰的性能可反馈出树脂的性能,考察了不饱和酸与饱和酸摩尔比、丙烯酸与苯乙烯质量比(固定了丙烯酸与苯乙烯的总质量和)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当不饱和酸与饱和酸摩尔比为1.3:1左右,丙烯酸与苯乙烯质量比为1:4左右时,树脂的粘度最低为0.25Pa·s,与普通树脂相比,其粘度降低了80%左右,原子灰的收缩率最小为0.35%,与传统原子灰相比,其收缩率降低了85%左右。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苯环,相对于普通不饱和聚酯树脂而言,其刚性增强,固化时不易变形。此外,苯环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树脂与活性稀释剂苯乙烯的互溶性,以降低树脂的粘度。由于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粘度低、渗透性好、易施工和固化放热收缩率小等特点,目前其已在胶泥、砂浆、玻璃钢、改性树脂等方面得到应用,但还未见其在原子灰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将其制备成原子灰。首先,在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中,对其合成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索,不同的工艺条件对树脂的性能有着重大的影响。实验中探讨了投料比、反应温度和对苯二酚用量对树脂合成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当投料比为1.15:1:0.4左右,反应温度为170-180℃左右,对苯二酚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0.03%左右时,可合成综合性能较好的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其次,将所合成的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于原子灰中,考察了顺酐用量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以二元醇为改性剂,通过引入丙二醇来提高原子灰的表干性,引入二甘醇来提高原子灰的柔韧性和抗冲击性,探讨了丙二醇用量、二甘醇与丙二醇摩尔比(固定二甘醇与丙二醇的质量和)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当顺酐用量为二甲苯甲醛树脂质量的30%左右时,二甘醇和丙二醇摩尔比为2:1左右时,树脂的粘度最低为0.65s,原子灰的收缩率最小为0.32%。
周伟,曾凡辉,张步峰,王浩新,李儒剑,邵冬琦[5](2015)在《高性能机车车辆腻子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基料,制备了高性能机车车辆用腻子。研究了不同树脂、填料用量和触变剂用量对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树脂A制备的机车车辆腻子其附着力达5.45 MPa,其柔韧性达到50 mm,各项性能符合TB/T2393-2001要求;当填料的用量为55%(质量分数)时,腻子的施工性能和打磨性能最佳;当触变剂的用量为0.5%时,腻子具有优异的施工性能;所研制腻子能满足机车车辆的应用要求。
陈尚东,赵进,陈杰[6](2014)在《顺酐化豆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以顺酐化豆油及油酸封端对腻子专用UPR进行改性,采用三步加料逐步升温催化熔聚法,研究了从多元醇、酸体系及其醇过量、顺酐化豆油的用量、油酸封端比例对UPR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利用顺酐化豆油的用量为11.53%,采用5%的油酸进行封端时,醇过量为12.24%15.15%,合成的UPR性能较好,其中14.94%为最佳的醇过量值,得到的新型金属腻子专用树脂性能优良。并探索调整一套适用于新型腻子树脂的填料体系,制得一种环保型的金属腻子。
王菲[7](2014)在《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低有机挥发物水性涂料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以其固化温度低,工艺性能优良,电气绝缘性能良好、质轻、价格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以顺丁烯二酸酐、苯酐、间苯二中酸、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和二羟甲基丙酸为原料合成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其中醇酸摩尔比为1.05:1。当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酐、二羟甲基内酸、三羟甲基丙烷、新戊二醇、苯酐用量分别为原料总量10 wt%,30 wt%,12 wt%,20 wt%,16 wt%,12 wt%时,可合成水溶性较好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以合成的树脂为基体树脂,以BPO为引发剂,中和剂N,N-二甲基乙醇胺和活性稀释剂苯乙烯用量分别为树脂重量的8 wt%和25 wt%,并加入其它助剂,配制漆液。该漆液为淡黄色透明均一液体,其 pH值为7.58,水溶性可以达到无限稀释状态,粘度为34.5 s(23℃,涂4杯),该漆液室温固化表面发粘,在100℃下固化后的漆膜表面光滑,铅笔硬度4 H,附着力等级为1。通过自制桐油酸酐对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改性,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桐油酸酐原料配比为桐油顺酐质量比为17:3,合成工艺为150℃反应2.0 h。桐油酸酐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时,其桐油酸酐用量为不饱和聚酯树脂重量的15 wt%。以改性后的树脂为基体树脂,并以TPO为引发剂,苯乙烯为活性稀释剂,加入其它助剂,配成漆液。该漆液的pH值为8.15,水溶朴无限稀释状态,粘度为34.8 s(23℃,涂4杯),室温凝胶化时间 18 min,该漆液固化后漆膜表面光滑,表干时间 14 min,实干时间17h,铅笔硬度2 H,附着力等级为1。并通过对比改性前后树脂的红外谱图,发现改性后树脂的分子结构中引入了碳碳共轭双键和六元环刚性基团,而且通过对比改性前后树脂的漆膜性能和热失重分析发现,改性后的树脂提高了气干性和耐热性,更适合室温涂覆。
邵志轩[8](2013)在《原子灰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列车对涂装中原子灰的使用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性能较好的原子灰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进口价格昂贵,增加了厂家的成本。所以研制一种综合性能较优的原子灰对于满足市场需求与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实验对影响原子灰性能的主要成分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了改进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本实验针对原子灰表干性能较差且满足一种性能的同时往往以损失其他性能为代价的缺陷,进行了原有配方的改进。利用异氰酸酯基团与羟基和羧基的高反应活性引入聚氨酯结构,一方面增大聚酯分子量,有效的改善原子灰的表干性能,另一方面聚氨酯链段增加了柔性和刚性相间链段,使大分子固化后微相分离,达到其硬度、柔韧性和抗冲击性的协同效应,再利用三乙醇胺与金属的螯合性和与聚酯的特殊反应增加原子灰在铁质金属板上的附着力。最终确定了改性后聚酯的配方为醇酸比为1.10左右,不饱和酸与饱和酸比为1.201.28左右,TDI在原料中的百分含量为0.9%左右,阻聚剂用量0.05%左右,固化时加入总质量分数为0.1%左右的三乙醇胺。此时原子灰的抗冲击性为380N.cm,比原来提高了55%,表干时间为50min。然后针对铁质钢材的原子灰在镀锌板上的附着力极差的现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与文献最终确定了镀锌板专用原子灰树脂的实验方案,首先制备了一系列末端大部分为羟基的低粘度不饱和聚酯树脂,在使用过程中加入固化剂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TDI,固化时不仅发生了不饱和聚酯树脂中双键与苯乙烯的交联,还发生了羟基与TDI的反应。TDI与羟基的反应在提高聚酯分子量的同时,还抑制了不饱和聚酯树脂与镀锌层的反应,从而防止了锈蚀、小泡的发生,不会造成原子灰的大面积脱落,从而增强了附着力。最终确定了聚酯的较佳配方为:醇类分批加入,醇过量37%左右,亚油酸用量为0.2mol左右,TDI含量为6.4%8.4%左右,阻聚剂用量约为0.03%。此时原子灰在镀锌板上附着力较好,且在60℃烘烤12h后仍有少许附着力,其他性能相对较优。
毕春波,林建广,高水静,王艳红[9](2013)在《用于合成树脂仿真幕墙装饰系统抛光腻子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树脂类型、无机填料、助剂等方面研究了溶剂型腻子的性能和影响因素,着重综述了无机填料改性的机理和方法,从而得出改性无机填料是提高溶剂型腻子性能的重要方法。
曾国屏,游胜勇,谌开红,刘昕昕,徐国良[10](2011)在《烯丙基醚改性不饱和聚酯腻子的研制》文中指出利用氧化成膜组分烯丙基醚改善不饱和聚酯空干性能,研究了烯丙基改性不饱和聚酯腻子配方和生产工艺,分析了主体树脂的选择、苯乙烯单体、颜填料、阻聚剂、促进剂、固化剂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产品常温下干燥迅速,涂刮性优异,打磨性能好;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耐冲击性、柔韧性,且耐温变性好,能够满足汽车涂装的需要。
二、不饱和聚酯腻子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饱和聚酯腻子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检修机车腻子剥离剂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主要原料 |
1.2 剥离剂制备 |
1.3 测试与表征 |
1.3.1 质量保留率 |
1.3.2 压缩强度保持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饱和聚酯腻子 |
2.2 组分组成的影响 |
2.3 浸泡时间的影响 |
2.4 浸泡温度的影响 |
3 结 论 |
(2)粉末涂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仪器及设备 |
1.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 |
1.4 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的制备[4-7] |
1.5 腻子样板的制备 |
1.6 腻子的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类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比较 |
2.2 几种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在常温条件下的性能比较 |
2.3 几种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比较 |
2.4 腻子层固化温度对粉末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 |
3 结语 |
(3)轨道客车车厢用石墨烯改性水性配套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石墨烯的特性 |
2 轨道车辆车厢外表面涂装体系 |
2.1 石墨烯改性水性环氧防腐底漆 |
2.1.1 防腐底漆的性能要求 |
2.1.2 参考配方(见表1) |
2.1.3 制备工艺 |
2.1.4 性能 |
2.1.5 石墨烯对涂膜主要性能的突出影响 |
2.1.6 机理 |
2.2 柔性不饱和聚酯腻子 |
2.2.1 不饱和聚酯腻子的性能要求 |
2.2.2 参考配方 |
2.2.3 制备工艺 |
2.2.4 性能 |
2.2.5 固化机理 |
2.3 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中涂漆 |
2.3.1 中涂漆的性能要求 |
2.3.2 参考配方 |
2.3.4 性能 |
2.4 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面漆 |
2.4.1 水性聚氨酯面漆的性能要求 |
2.4.2 水性聚氨酯面漆参考配方 |
2.4.3 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中、面漆的制备工艺 |
2.4.3. 1 中涂漆和实色面漆的制备工艺 |
2.4.3. 2 金属闪光底色漆的制备工艺 |
2.4.3. 3 罩光清漆的制备工艺 |
2.4.4 石墨烯和纳米Si O2改性水性聚氨酯面漆的性能 |
2.4.5 石墨烯和纳米Si O2对面漆改性的突出影响 |
2.4.6 石墨烯和纳米Si O2对涂料的改性机理 |
3 轨道车辆车厢外部水性漆涂装体系的施工 |
3.1 水性涂料配套涂装体系 |
3.2 涂装环境要求 |
3.3 涂装参数 |
4 结语 |
(4)低粘度低收缩原子灰用UPR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原子灰简介 |
1.1.1 原子灰 |
1.1.2 原子灰的发展概况 |
1.1.3 原子灰性能的影响因素 |
1.2 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简介 |
1.2.1 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 |
1.2.2 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及固化机理 |
1.2.3 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发展概况 |
1.3 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简介 |
1.3.1 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 |
1.3.2 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原理 |
1.3.3 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4.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理 |
2.3 实验过程 |
2.3.1 实验原料 |
2.3.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3 试样的制备 |
2.3.4 分析测试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 |
2.4.2 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红外表征 |
2.4.3 原子灰用超支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理 |
3.3 实验过程 |
3.3.1 实验原料 |
3.3.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3.3 试样的制备 |
3.3.4 分析测试方法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影响因素 |
3.4.2 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红外表征 |
3.4.3 原子灰用二甲苯甲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顺酐化豆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试验部分 |
1.1原料 |
1.2仪器与装置 |
1.3顺酐化豆油的制备 |
1.4新型UPR的制备 |
1.4.1顺酐化豆油改性UPR的基本配方 |
1.4.2新型UPR的制备工艺 |
1.5金属腻子的制备 |
1.5.1金属腻子填料配方 |
1.5.2金属腻子的配制方法 |
1.6相关检测方法 |
1.6.1新型UPR的检测方法 |
1.6.2腻子的检测方法 |
2结果与讨论 |
2.1新型UPR的制备研究 |
2.1.1多元醇体系对UPR性能的影响 |
2.1.2不同多元酸体系对UPR性能的影响 |
2.1.3不同醇过量比例对UPR性能的影响 |
2.1.4合成UPR中助剂用量的选择 |
2.1.5顺酐豆油及油酸的用量对改性树脂的影响 |
2.1.6新型UPR的红外图谱剖析 |
2.2新型UPR主要性能指标 |
2.3金属腻子的制备研究 |
3结语 |
(7)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发展概况 |
1.3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 |
1.3.1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简介 |
1.3.2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的制备方法 |
1.3.3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的发展前景 |
1.4 不饱和聚酯树脂气干性的研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漆液的制备 |
2.2.1 实验原理 |
2.2.2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及桐油改性树脂的制备 |
2.2.3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漆液及漆膜的制备 |
2.3 测试方法 |
2.3.1 碘值 |
2.3.2 酸值 |
2.3.3 粘度 |
2.3.4 水溶解性 |
2.3.5 红外光谱 |
2.3.6 热失重分析 |
2.3.7 表干时间 |
2.3.8 铅笔硬度 |
2.3.9 附着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结果与讨论 |
3.1 原料的选择 |
3.1.1 间苯二甲酸用量的确定 |
3.1.2 二羟甲基丙酸用量的确定 |
3.1.3 顺丁烯二酸酐用量的确定 |
3.2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工艺的确定 |
3.2.1 催化剂加入时间的确定 |
3.2.2 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
3.3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结构表征 |
3.4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漆配方的确定 |
3.4.1 引发体系的选择 |
3.4.2 活性稀释剂的选择及用量确定 |
3.4.3 中和剂的选择及用量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桐油改性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结果与讨论 |
4.1 桐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工艺的确定 |
4.1.1 桐油加料方式的确定 |
4.1.2 桐油酸酐合成工艺的确定 |
4.1.3 桐油酸酐改性树脂溶剂的确定 |
4.2 桐油酸酐及改性前后树脂的结构表征 |
4.3 桐油/顺酐配比对不饱和聚酯树脂漆液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4.4 桐油酸酐用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漆液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4.5 桐油酸酐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漆配方的确定 |
4.5.1 室温固化引发剂的选择 |
4.5.2 活性稀释剂的选择 |
4.6 两种水性不饱和聚脂树脂及漆性能对比分析 |
4.6.1 树脂指标对比 |
4.6.2 漆液和漆膜性能对比 |
4.6.3 改性前后树脂热失重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原子灰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原子灰简介 |
1.1.1 原子灰的定义及分类 |
1.1.2 国内外原子灰发展概况 |
1.1.3 原子灰性能的影响因素 |
1.2 不饱和聚酯树脂简介 |
1.2.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发展历史 |
1.2.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及固化机理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3.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及实验流程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流程 |
2.3.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
2.3.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测试 |
2.3.3 原子灰的制备 |
2.3.4 原子灰的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普通铁质钢材原子灰用树脂的配方改进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理 |
3.3 实验基本配方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醇酸比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 |
3.4.2 不饱和酸与饱和酸比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 |
3.4.3 TDI 用量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 |
3.4.4 三乙醇胺用量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 |
3.4.5 不饱和聚酯树脂稳定性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镀锌板专用原子灰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理 |
4.3 实验基本配方 |
4.4 实验结果与探讨 |
4.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4.2 丙二醇与二乙二醇摩尔比对树脂粘度的影响 |
4.4.3 醇类常规加入时 TDI 含量和树脂复配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 |
4.4.4 醇类分批加入时 TDI 含量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 |
4.4.5 亚油酸用量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 |
4.4.6 不饱和聚酯树脂稳定性的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TDI 对原子灰树脂收缩率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用于合成树脂仿真幕墙装饰系统抛光腻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溶剂型腻子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 |
1.1 树脂对溶剂型腻子的影响 |
1.2 无机填料对溶剂型腻子性能的影响 |
1.3 助剂对溶剂型腻子性能的影响 |
2 无机填料的改性 |
2.1 无机填料改性的必要性 |
2.2 无机填料改性机理及研究 |
2.3 无机填料改性方法 |
3 结语 |
(10)烯丙基醚改性不饱和聚酯腻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改性不饱和聚酯腻子配方与生产工艺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主体树脂的影响 |
2.2 苯乙烯单体的影响 |
2.3 填充料、钛白粉、防沉剂的影响 |
2.4 阻聚剂的影响 |
2.5 促进剂的影响 |
2.6 固化剂的影响 |
3 烯丙基改性不饱和聚酯腻子性能指标与检测结果 |
4 结论 |
四、不饱和聚酯腻子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检修机车腻子剥离剂开发[J]. 耿海路,郭吉星,吉晓军,韩志成,蔡梦霖. 广州化工, 2022(03)
- [2]粉末涂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的性能研究[J]. 王合情,孙凝,谈威. 上海涂料, 2021(04)
- [3]轨道客车车厢用石墨烯改性水性配套涂料的研究[J]. 刘成楼,谭勇,李淑芹,郑德荣,许思明. 中国涂料, 2017(02)
- [4]低粘度低收缩原子灰用UPR的合成及应用[D]. 冯倩男.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4)
- [5]高性能机车车辆腻子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 周伟,曾凡辉,张步峰,王浩新,李儒剑,邵冬琦. 中国涂料, 2015(03)
- [6]顺酐化豆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的制备[J]. 陈尚东,赵进,陈杰.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4(03)
- [7]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与研究[D]. 王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5)
- [8]原子灰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邵志轩. 河北科技大学, 2013(S2)
- [9]用于合成树脂仿真幕墙装饰系统抛光腻子的研究进展[J]. 毕春波,林建广,高水静,王艳红.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3(01)
- [10]烯丙基醚改性不饱和聚酯腻子的研制[J]. 曾国屏,游胜勇,谌开红,刘昕昕,徐国良.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