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磁链模型切换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督[1](2021)在《交流电驱系统无位置传感器级联预测控制》文中指出交流电机驱动系统作为能量变换的关键环节,在传统能源智慧化改革和新兴能源高效应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高性能控制策略是电驱系统的核心和大脑,直接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运行可靠性和能量传输效率。随着交流电驱系统控制策略发展,以矢量控制和直接控制为代表的第一、第二代控制策略成为工业应用主流。预测控制作为新兴高性能控制策略,相比传统控制以其模型预见性、高动态性、多目标多约束灵活性以及结构简单直接等优点而成为领域内研究热点。然而,其在工业应用中仍然面临挑战,本研究主要聚焦两类关键科学问题:(1)多目标控制时,预测控制需权衡多目标之间的权重,复杂的权重系数设计问题限制其进一步应用与发展;(2)预测控制强依赖精确的转速反馈信号,特定的工业场景下,例如海洋油气开采平台,变流器需远距离驱动电机,转速反馈通道易受干扰,影响系统控制性能,干扰严重时可能导致系统失稳。聚焦交流电驱系统先进控制策略,本研究首先系统地对比分析了交流电驱系统控制策略,电机类型涵盖异步电机和永磁电机,控制策略涵盖矢量控制、直接控制和预测控制,其中预测控制细化对比研究了预测转矩控制和预测电流控制。建立了全面的交流电驱系统控制体系,同时进一步验证了预测控制具有高动态性、多目标灵活性和结构简单直接等优势。针对第一类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级联预测控制方法,革除了预测控制复杂的权重系数设计环节。每一周期动态地利用目标之间的交互误差,评估级联优化顺序,改进了传统级联预测控制中目标优先级不清缺陷。通过采用目标实时参考值来定义误差评估项,克服了原方法多工况变化适应性差的问题。相关仿真结果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针对第二类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无位置传感器级联预测控制。基于滑模控制原理设计了滑模观测器估计转速信号,克服了系统强依赖高精度转速反馈的问题,所提方法具有更强的抗扰性。同时所提方法结合了改进级联预测控制策略,保留了预测控制多目标灵活性优势,且增强了原方法对多工况变化适应性。相关仿真结果和对比分析了转速扰动下、不同工况下各方法的控制效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杨洋[2](2021)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以来,变频调速技术在军工、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其控制能力以及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出了具有高效率特性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这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以及热烈的研究讨论。与矢量控制技术相比较,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便,转矩响应速度较快,受电机参数影响较小,鲁棒性能较好等特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不足:传统的磁链观测器受其结构的影响,易产生较大误差,且转矩波动过大;而传统控制器存在精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为此,围绕磁链观测器和控制器进行研究讨论,本论文的结构框架如下:首先介绍了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原理以及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搭建其必要的模型结构(动态数学模型),再从两方面(磁链观测器与控制器)进行探讨,研究分析DTC控制系统的性能。然后针对传统的纯积分器磁链观测器存在的问题,又对比分析了三种改进的磁链观测方法:改进电压模型法(低通滤波器法)、双低通定子磁链观测法和全阶闭环磁链观测法,并进行仿真验证分析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此外,对于控制器的问题,在分析研究传统DTC控制系统的PI控制器以及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选用变结构控制技术取代PI控制技术,如此一来,与传统的DTC控制方法相比,改进后基于变结构技术的DTC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更迅捷的动态响应。最后,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成果,并验证其由理论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可行性。本文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DTC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搭建本文研究成果的结构框图,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比较,最后通过仿真波形去验证分析。
张思清[3](2021)在《离网直驱风力发电双PWM变换器提水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风电产业将迎来快速的发展。内蒙地区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因其处于干旱少雨地区,为提高草场的利用率,需对草场进行提水灌溉。草场一般地处偏远,利用电网供电进行提水灌溉的成本较高,但内蒙地区具有丰富的风力资源,因此开发离网风力发电提水灌溉系统来提高草场利用率,不但符合国家对风电产业发展的规划,而且可以降低草场灌溉成本。本课题以离网直驱风力发电提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的机侧变换器控制、负载侧变换器控制以及双PWM提水系统能量协调控制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离网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变换器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为满足离网直驱风电需求,提出利用机侧变换器控制直流侧电压稳定的控制策略;再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简化,设计了电流环与电压环的PI控制参数,并通过分析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图,设计了“电机输出端电压控制”和“新型单位功率因数控制”两种矢量控制策略;最后利用SVPWM调制算法,在Simulink中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与可行性。2)对离网异步感应电机提水系统的负载侧变换器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引入磁链三位滞环控制器,设计了一种24扇区异步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并改进了一种定子磁链观测器;其次通过分析水泵与输水管道的特性,设计了一种控制水泵轴功率的异步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最后,在Simulink中验证了磁链观测器、24扇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以及控制水泵轴功率的可行性。3)对双PWM提水系统的能量协调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双PWM提水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设计了一种由异步电机功率外环功率给定、变桨距控制和系统启动控制三部分组成的能量协调控制策略,以此来保证双PWM提水系统的平稳启动和稳定运行,并在Simulink中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丁宇[4](2021)在《和谐电力机车牵引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步电机具有制造成本低、耐用性好、易于维护等特点,在轨道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对其控制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在异步电机变压变频调速研究中,直接转矩控制(DTC,Direct Torque Control)技术因其研究思路简单、被控对象直接以及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等优点,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传统六分区DTC系统对定子磁链的调节不稳定,且产生的转矩脉动较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获得更好的控制性能,本文以和谐电力机车牵引电机—JD160A型牵引电机为基础,针对DTC系统在磁链和转矩控制方面的不足,设计了DTC改进控制方案,并通过理论分析和Simulink仿真,对异步电机DTC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利用DTC控制过程中的Clark变换思想,建立两电平电压源型逆变器模型和不同坐标系下的电机数学模型,阐释了DTC控制策略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并得到了逆变器输出信号与磁链、转矩之间的关系。其次,基于六边形DSC系统和传统六分区DTC系统控制过程,以获得最优电压矢量为目标,对磁链、转矩调节和区间判断展开了研究,得到了最优空间电压矢量开关选择表,同时描述了传统方法存在的定子磁链轨迹不平顺和转矩脉动大的问题。再次,针对上述方案的不足,设计了十二分区直接转矩控制和转矩分级调节十二分区直接转矩控制优化方案,将原有的60°扇区改进为重新划分的30°扇区,转矩控制采用分级调节方法,同一扇区内有三个非零电压矢量可供选择,优化了电压矢量作用效果。最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分别对六边形DSC系统、六分区DTC系统、十二分区DTC系统、转矩分级调节十二分区DTC系统进行建模,得到不同方案的定子电流、定子磁链轨迹、电磁转矩和速度响应和扇区图形,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方案的转速波动小,磁链更加平滑,电流波形呈正弦变化,并且能够有效减小转矩脉动,因此,改进后的控制方案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和响应性能。
高旭[5](2021)在《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直接转矩控制是继矢量控制之后又一个交流调速的控制策略。相较于矢量控制复杂的坐标变换来说,直接转矩控制结构简单,思想新颖,鲁棒性强,因此广泛应用于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等电机的控制中。速度反馈环节在高性能的交流调速系统中是必须存在的,通常采用高精度的光电编码器来对电机转速进行实时观测,然而光电编码器的使用提升了硬件成本并且降低了可靠性,无速度传感器技术的提出有效的解决了此问题。本文将对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异步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建立其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对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进行分析,根据电机转矩和磁链脉动的情况详细分析扇区切换过程中电压矢量选择情况,对比分析了传统6扇区以及12扇区在转矩和磁链脉动抑制方面的效果。详细分析了双低通滤波器(Double Low-pass Filter,DLPF)的基本原理、参数选择以及补偿方案,对比分析其相对于低通滤波器的改进部分,并将DLPF应用到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MRAS)的参考模型中组成DLPF-MRAS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将DLPF-MRAS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前者在转矩,三相电流等关键参数上的波形优化效果。本文采用的新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将12扇区细分以及DLPF-MRAS相结合,分别搭建了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以及新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新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动、静态下的转速波形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两个系统动、静态下转矩、三相电流以及定子磁链波形进行了对比分析。搭建了实验硬件平台,对新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
龙泰旭[6](2020)在《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抑制转矩脉动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以体积小、调速范围宽、输出转矩大、功率密度高、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直接转矩控制策略(Direct Torque Control,DTC)对电机进行控制,其思想新颖,同时设计出来的控制系统具有响应迅速、鲁棒性强、结构简单等优点,因此获得了大量专家学者的关注。但该控制方式却存在磁链观测误差和转矩脉动大的缺陷。因此,对其开展一定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永磁同步电机自身结构方面的特点,在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直接转矩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的磁链误差与转矩脉动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现状及其特有的结构进行了介绍,在分类比较了不同的电机控制策略后引入了各相指标都相对优异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以其原理为基础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根据仿真结果,在验证了模型有效性的同时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缺陷即转矩脉动过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次针对PMSM-DTC控制系统的磁链空间六扇区划分,会导致转矩脉动大以及在扇区分界处存在磁链增量不对称的情况,将传统的六扇区细分为十二扇区以达到优化控制系统。对于电机在低速状态下因定子电阻阻值发生变化而引起转矩与磁链观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设计了利用电流来实时观测电机定子电阻变化的电阻估计器,减小系统运行中的磁链与转矩误差,达到抑制转矩脉动的目的。最后以传统DTC中的滞环比较器作为切入点,对滞环比较器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两面性提出了结合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变限幅控制转矩角增量以及磁链计算中对积分器补偿的改进,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能够明显减小传统直接转矩控制中的磁链和转矩脉动,并使逆变器工作在恒定的开关频率下。
公飞[7](2020)在《基于磁链协调优化的异步电机自抗扰反步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异步电机速度控制系统中的未知负载问题,本文在反步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将自适应算法应用到不确定性负载转矩,设计了新型自适应负载转矩观测器,实时在线精确估计了未知负载的变化。同时将反步控制和自抗扰控制策略结合,提高了系统的抗扰动性能,实现了异步电机高性能速度跟踪控制。在异步电机转子磁链效率优化控制中,设计了基于转速误差的协调优化控制算法,解决了给定转子磁链与最优转子磁链切换时间点难以把握的问题。基于LINKS-RT实验系统的异步电机平台验证了本课题的有效性。第一,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简介了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和矢量控制原理。第二,将反步控制策略结合自适应机制,设计了负载的自适应律,搭建了新型自适应负载转矩观测器,实时在线精确估计了负载的变化,提高了负载转矩观测器的响应速度。相比传统的自适应反步控制算法,新型自适应反步控制策略在抗扰动性能和负载转矩观测器的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第三,在反步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自抗扰方法设计转速环和磁链环,形成了自抗扰反步控制算法。扩张状态观测器将扰动补偿到转速控制器,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电流内环采用反步法设计,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仿真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第四,建立稳态时的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分析电机损耗与转子磁链的关系,求取损耗最小时的最优转子磁链。当电机运行在稳态时,给定转子磁链就会平滑切换到最优转子磁链,实现效率优化控制。但电机由稳态变为动态的时间难以精确获知,因此难以把握转子磁链的切换时间。基于转速误差的高斯平滑切换函数应用到异步电机的转子磁链协调控制中,解决效率优化控制中转子磁链切换的时间点难以精确获知的问题。第五,基于LINKS-RT实验系统的异步电机平台对所提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新型自适应反步控制算法与传统自适应反步控制作对比,通过对转速响应时间、负载转矩观测器的收敛速度以及抗负载扰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实验平台验证了转子磁链协调优化控制算法的实用性。综上所述,针对异步电机速度控制系统中的未知负载扰动问题,本文利用反步和自抗扰控制算法,实时在线精确估计了负载转矩的变化,提高了系统的抗负载扰动性能。基于转速误差的转子磁链协调控制算法,解决了转子磁链切换时间点难以把握的问题,实现了异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吕文超[8](2020)在《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文中指出为了改善传统直接转矩控制(DTC)调速系统中存在的转矩及磁链脉动过大等问题,将自抗扰控制、滑模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应用到异步电动机DTC中,设计了新的控制策略,达到有效削弱转矩和磁链脉动等效果。总体内容如下:首先,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异步电动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接着简要介绍章节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其次,介绍异步电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的传统DTC的原理,通过搭建仿真实验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完成了仿真实验。再次,阐述自抗扰、滑模控制理论的原理,为了提高动态响应速度以及增强稳态抗扰性等,采取转速自抗扰控制器取代传统的PI调节器,新型趋近律构成的转矩、磁链滑模控制器取代滞环比较器,并且结合SVPWM技术驱动异步电动机。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进行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示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减小传统DTC系统的转矩、磁链和电流脉动。然后,为了改善传统一阶滑模固有的抖振现象,根据超扭曲滑模(Supertwisting,St)和终端滑模控制原理,设计Super-twisting转速控制器和非奇异终端滑模磁链、转矩控制器。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此控制策略响应速度较快,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抖振现象,并且削弱了传统DTC的转矩及电流脉动。最后,考虑到传统的定子磁链观测模型,在电机不同速度运行时受到定子电阻变化以及纯积分器等影响,导致磁链估计不准确,因此设计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模型来准确估计定子磁链变化;针对实际控制系统中存在负载未知以及多变的情况,基于Super-twisting控制理论设计Super-twisting负载转矩观测器以减小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系统的精确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证实Supertwisting磁链以及转矩观测器可以实现快速跟踪和精确观测。最后,根据异步电动机DTC下的损耗模型以及稳态损耗与定子磁链、电磁转矩以及转速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稳态时最优定子磁链,使电机在稳态运行时可以实现效率最优控制。Matlab/Simulink的仿真实验结果表示,稳态运行时通过效率最优定子磁链的控制方式能够降低损耗。综上,基于自抗扰以及滑模控制理论所设计的异步电动机DTC系统在降低了转矩和电流等脉动的同时,削弱了传统滑模固有的抖振现象,通过不同观测器增强了电机控制的精确性,并且稳态运行时能够降低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在今后的调速系统中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刘路[9](2020)在《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起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多电飞机的出现,解决了传统飞机二次能源带来的空间紧张、可靠性低等问题,提高了飞机的可靠性,其中多电飞机的一项重要技术就是起动/发电技术。随着飞机电源系统的发展,高压直流电源系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感应电机尤其多相感应电机因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成为高压直流电源系统的可选择方案之一。本文在多电飞机高压直流起动/发电系统背景下,结合多电发动机起动过程中的机械特性,研究了五相感应电机高压直流起动/发电系统的起动控制及实现过程。多电发动机作为起动/发电机起动阶段的负载,其机械特性会发生变化。本文以五相感应电机作为起动/发电机,首先研究了多电发动机起动过程中机械特性变化过程,然后介绍了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运行过程,最后分析了五相感应电机数学模型和五相感应电机定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技术,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五相感应电机起动要求在零速和低速下能够提供所需的起动转矩,并且能够使多电发动机转速达到脱离速。针对以上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起动控制策略。首先结合五相感应电机定子磁链定向控制特点,设计解耦器,实现了定子电流解耦。然后对几种定子磁链观测模型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符合起动控制要求的定子磁链观测方案。此外,设计调节器对系统进行调节。同时由于选用的感应电机为五相,所以选择了合适的五相SVPWM算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起动控制策略能够满足多电发动机起动要求。真实的多电发动机不易得到,为了便于开展实验研究,需要对多电发动机机械特性模拟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确定了需要模拟的变化量,即转速和转矩,通过对发动机起动特性规律进行总结,提出了一种机械特性模拟方法。然后选择普通三相异步电机作为原动机,通过矢量控制技术控制原动机输出需要模拟的转速和转矩变化过程。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拟策略能够实现对多电发动机机械特性的模拟。为对本文所提出的起动控制方案进行验证,搭建了一套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起动控制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多电发动机机械特性模拟装置和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起动控制器两大部分。基于此实验平台开展了起动控制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起动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谢仕宏[10](2019)在《用于制浆设备的异步电机空间电压矢量变频软起动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于造纸工业制浆设备的异步电机功率巨大,直接起动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导致设备损坏、电网电压骤降,异常停机后带载起动所需电磁转矩大。而现有异步电机软起动方法存在起动转矩不足、转矩脉动大或不易直接旁路切换的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7110),研究了基于六边形空间电压矢量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软起动控制方法和小电容变频器理论及两相直接旁路切换控制方法。论文主要贡献可分述如下:(1)传统离散变频软起动转矩脉动的原因及改进方法研究针对制浆设备异常停机所需起动转矩较大的特点,提出一种高起动转矩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控制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控制,可以消除传统离散变频控制的异步电机负电磁转矩脉动。首先根据三相晶闸管电路两相导通才能形成回路的特点,引入空间电压矢量理论,分析基于等效正弦波原理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电压波形,根据异步电机定子磁链与定子电压的物理关系,说明与定子磁链旋转方向不一致的电压矢量就是产生负电磁转矩脉动的原因,其次剔除产生负电磁转矩的空间电压矢量,提出按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控制的离散变频方法;最后分析在定子电流断续期间转子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定子磁链的影响,验证了定子磁链衰减量对软起动过程影响较小。实验结果显示,基于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的离散变频控制方法能够消除异步电机负电磁转矩脉动。(2)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软起动控制方法研究在剔除反向电压矢量基础上,根据定子电压幅值变化对空间电压矢量方向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按定子磁链轨迹控制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软起动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三相晶闸管电路两相导通时电压矢量对异步电机定子磁链的影响,找出了各离散频率点产生近似圆形磁链轨迹的电压矢量作用方法。其次建立了三相晶闸管电路两相导通时异步电机动态数学模型,推导了异步电机定子磁链方程,并计算开路零电压矢量作用时的定子磁链衰减量,证明开路零电压矢量不影响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软起动。最后提出了异步电机离散变频7-4-3-1分频软起动磁链控制策略的实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软起动方法相比最大起动电流可降低20%,转矩脉动显着降低。(3)开关控制小电容变频器理论及异步电机能量回馈机理研究针对离散变频不能实现制浆设备转速平滑连续调节、现有变频器又不易直接旁路切换的缺点,提出一种开关控制小电容变频器电路结构及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传统变频器直流母线电解电容的基本功能,指出电解电容增大变频器电磁惯性、导致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隔离是变频器不易旁路切换的主要原因。其次,研究了变频器在不同开关状态下异步电机能量回馈特性,并建立了稳态时异步电机回馈能量模型,从理论上验证了小电容变频器的可行性。接着提出了开关控制小电容变频器的电路结构和基于直流母线六脉波电压的电容参数计算方法,该方法以电容充放电的电压波形逼近变频器网侧整流输出的六脉波电压波形为依据。最后研究了小电容变频器输出电压特性,通过控制逆变输出电压零相位与输入直流母线电压峰值的时间关系,使小电容变频器电压传输比最大。实验结果表明,稳态时开关控制小电容变频器-异步电机系统回馈能量较小,小电容变频器所需电容为传统变频器的1/4,但最大电压传输比和输出电压谐波含量与传统变频器相近。(4)基于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的连续变频软起动及旁路切换方法研究针对制浆设备驱动电机功率巨大、开关频率高导致小电容变频器开关损耗大的特点,提出了按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控制的异步电机软起动控制及旁路切换方法。首先研究了基于120°方波逆变控制和180°方波逆变控制的六边形电压矢量作用原理。然后根据小电容变频器稳态瞬时等效电路存在3.3ms两相直通的特点,提出一种两相直接旁路切换控制方法。最后分析了120°方波逆变控制和180°方波逆变控制两相直接旁路切换的具体方法,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旁路切换控制方法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基于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控制的小电容变频器可形成稳定的3.3ms两相等效直通电路且重复出现;基于180°方波逆变控制的旁路切换性能优于120°方波逆变控制的旁路切换性能。(5)基于变频软起动技术的制浆设备轻载节能方法研究针对制浆设备能耗大的特点,选取制浆过程主要设备输浆泵和磨浆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输浆泵轻载时降速节能原理,建立了输浆泵轻载降速控制异步电机损耗模型,并对比了调压调速控制和变频调速控制的节能效果;然后分析了磨浆机打浆控制原理及能耗模型,提出磨浆机轻载恒转矩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方法。仿真数据显示,当输浆泵转速下降11.5%,采用调压调速可节能20%,采用变频调速可节能30%,并且变频调速范围更宽;磨浆机轻载恒转矩变频调速控制可有效降低电机输出功率和电机损耗。综上所述,文章发现了晶闸管离散变频产生负电磁转矩的物理原因,提出可消除负电磁转矩分量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六边形电压矢量控制方法;提出按磁链轨迹控制无反向电压矢量的异步电机7-4-3-1分频软起动控制方法;提出开关控制小电容变频器电路结构及六边形电压矢量控制两相直接旁路切换方法;建立了小电容变频器-异步电机系统能量回馈模型,提出了小电容参数计算依据;建立了考虑异步电机损耗的输浆泵和磨浆机轻载变频调速节能模型。
二、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磁链模型切换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磁链模型切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交流电驱系统无位置传感器级联预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电驱系统控制策略发展 |
1.2.2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
1.2.3 无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流电驱系统数学模型 |
2.1 电驱系统变流器建模 |
2.1.1 两电平变流器建模 |
2.1.2 三电平变流器建模 |
2.2 三相异步电机建模 |
2.2.1 鼠笼型三相异步电机系统 |
2.2.2 绕线式三相异步电机系统 |
2.3 永磁同步电机建模 |
2.3.1 表贴式永磁同步交流电驱系统 |
2.3.2 内嵌式永磁同步交流电驱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流电驱系统经典控制策略研究 |
3.1 交流电驱系统矢量控制 |
3.1.1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 |
3.1.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3.2 交流电驱系统直接控制 |
3.2.1 异步电机直接控制 |
3.2.2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控制 |
3.3 交流电驱系统模型预测控制 |
3.3.1 预测转矩控制 |
3.3.2 预测电流控制 |
3.4 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流电驱系统级联预测控制 |
4.1 预测控制权系数问题概述 |
4.2 级联结构预测控制 |
4.3 新型级联结构预测控制 |
4.4 结果分析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位置传感器预测控制 |
5.1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5.2 新型滑模观测器无位置传感器预测控制 |
5.2.1 改进滑模观测器 |
5.2.2 无位置传感器预测控制 |
5.3 基于新型级联结构的无位置传感器预测控制 |
5.4 结果分析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机调速的发展概况 |
1.3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
1.3.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特点及热点问题 |
1.3.3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
1.4 变结构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1.1 动态模型的数学模型 |
2.1.2 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2.3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结构 |
2.3.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
2.3.2 磁链控制 |
2.3.3 转矩控制 |
2.3.4 扇区判断 |
2.3.5 电压向量表选择 |
2.4 电压空间矢量对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的调控理论 |
2.4.1 电压空间矢量对定子磁链的调控原理 |
2.4.2 电压空间矢量对电磁转矩的调控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磁链观测器的研究 |
3.1 传统电压模型法 |
3.2 改进电压模型法 |
3.3 双低通定子磁链法 |
3.4 全阶磁链观测方法 |
3.4.1 全阶闭环磁链观测器 |
3.4.2 仿真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变结构理论的控制器设计 |
4.1 变结构控制的基本理论 |
4.1.1 变结构的基本概念 |
4.1.2 变结构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 变结构控制的抖动问题 |
4.3 异步电机SVPWMDTC系统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3.1 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3.2 控制器的输出坐标变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模仿真及结论分析 |
5.1 系统的仿真环境 |
5.2 改进后DTC仿真模型的构建 |
5.2.1 磁链观测器的仿真实现 |
5.2.2 变结构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控制器仿真 |
5.2.3 3/2 变换模块仿真 |
5.3 改进后的异步电机DTC控制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5.3.1 转矩对比分析 |
5.3.2 转速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离网直驱风力发电双PWM变换器提水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永磁同步发电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2 异步感应电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双PWM变换器能量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PWM提水系统旋转元件数学建模 |
2.1 风力机原理及特性 |
2.1.1 风力机输出功率的计算 |
2.1.2 贝茨理论 |
2.1.3 风力机的特性 |
2.2 直驱永磁发电机数学模型 |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2.2 坐标变换矩阵 |
2.2.3 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3 异步感应电机数学模型 |
2.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异步感应电机数学模型 |
2.3.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异步感应电机数学模型 |
2.4 水泵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网直驱风力发电机侧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
3.1 离网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矢量控制 |
3.1.1 矢量控制原理 |
3.1.2 系统结构简化 |
3.1.3 电流环内环设计 |
3.1.4 离网风力发电机侧变换器外环控制设计 |
3.2 SVPWM算法原理及实现 |
3.2.1 SVPWM算法原理 |
3.2.2 SVPWM算法实现 |
3.3 离网型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侧系统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网异步感应电机提水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 |
4.1.1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4.1.2 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
4.1.3 电压空间矢量选择表的设计 |
4.1.4 异步电机定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
4.2 离网型提水系统功率控制研究 |
4.2.1 潜水式离心泵功率研究 |
4.2.2 异步电机功率外环设计 |
4.3 离网型异步电机提水系统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PWM提水系统能量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
5.1 双PWM提水系统能量流动分析 |
5.2 双PWM提水系统能量协调控制研究 |
5.2.1 异步电机功率外环给定策略 |
5.2.2 变桨距控制策略 |
5.2.3 系统启动控制策略 |
5.3 双PWM提水系统协调控制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和谐电力机车牵引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异步电机调速系统概述 |
1.2.1 异步电机的调速方法 |
1.2.2 脉宽调制技术 |
1.2.3 高性能交流调速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2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模型及原理 |
2.1 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 坐标变换 |
2.2.1 3/2 变换 |
2.2.2 2s/2r变换 |
2.2.3 2/3 磁链变换 |
2.3 坐标系变换后的电机数学模型 |
2.3.1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电机的数学模型 |
2.3.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电机的数学模型 |
2.4 电压型逆变器模型 |
2.5 定子磁链和转矩的调节 |
2.5.1 空间电压矢量对定子磁链的调节 |
2.5.2 空间电压矢量对转矩的调节 |
2.6 本章小结 |
3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3.1 六边形磁链轨迹DSC系统 |
3.1.1 六边形磁链轨迹控制基本原理 |
3.1.2 磁链、转矩计算 |
3.1.3 磁链调节 |
3.1.4 转矩调节 |
3.2 六分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3.2.1 六分区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 |
3.2.2 磁链和转矩调节 |
3.2.3 磁链区间判断 |
3.2.4 空间电压矢量选择 |
3.3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建模 |
3.3.1 六边形磁链轨迹DSC系统仿真建模 |
3.3.2 六分区DTC系统仿真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优化方法 |
4.1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缺陷 |
4.2 十二分区DTC系统 |
4.2.1 扇区划分 |
4.2.2 空间电压矢量表的建立 |
4.2.3 仿真模型 |
4.3 转矩分级调节十二分区DTC系统 |
4.3.1 改进策略 |
4.3.2 转矩分级调节空间电压矢量表的建立 |
4.3.3 仿真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
5.2 直接转矩控制优化方法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交流调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矢量控制研究现状 |
1.2.2 直接转矩控制研究现状 |
1.3 无速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分析 |
2.1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2 逆变器及空间电压矢量研究 |
2.2.1 逆变器工作原理及空间电压矢量 |
2.2.2 空间电压矢量对转矩及定子磁链的影响 |
2.3 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分析 |
2.3.1 定子磁链观测器 |
2.3.2 转矩、磁链滞环比较器 |
2.4 直接转矩控制的扇区优化 |
2.4.1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缺陷分析 |
2.4.2 12扇区细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优化分析 |
3.1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 |
3.1.1 参考模型 |
3.1.2 可调模型 |
3.1.3 自适应率 |
3.2 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器 |
3.2.1 DLPF定子磁链观测器原理 |
3.2.2 定子角频率ω_s的估算方法 |
3.2.3 幅值和相位补偿 |
3.2.4 DLPF参数设计 |
3.3 DLPF-MRAS转速估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4.1 新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4.2 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1 DLPF-MRAS观测器部分 |
4.2.2 扇区细分及空间矢量选择部分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实验验证 |
5.1 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系统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5.2 系统主电路硬件结构设计 |
5.3 系统控制电路硬件结构设计 |
5.3.1 三相交流电流采样调理电路 |
5.3.2 直流母线电压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
5.4 电压转换电路及电源电路 |
5.5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及实现 |
5.5.1 系统主程序的设计 |
5.5.2 中断服务子程序的设计 |
5.5.3 PI调节器算法的设计 |
5.5.4 保护程序的设计 |
5.6 系统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抑制转矩脉动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永磁同步电机发展历程 |
1.1.2 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 |
1.2 永磁同步电机的不同控制方式 |
1.3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数学模型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1 永磁同步电机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
2.2.2 坐标系之间的相互变换 |
2.2.3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描述 |
2.3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2.3.1 空间电压矢量的形成 |
2.3.2 定子磁链控制 |
2.3.3 电磁转矩控制 |
2.4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转矩脉动原因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 |
3.1 MATLAB软件简介 |
3.2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实现 |
3.2.1 磁链和转矩的计算 |
3.2.2 滞环比较器与电压矢量选择表 |
3.3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与结果分析 |
3.3.1 仿真模型建立 |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十二扇区和定子电阻估计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4.1 电压矢量对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的作用 |
4.2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六扇区缺陷的分析 |
4.3 十二扇区细分控制性能分析 |
4.4 定子电阻估计单元 |
4.4.1 定子电阻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
4.4.2 定子电阻估计器的设计 |
4.5 基于十二扇区和定子电阻估计控制系统的仿真实现 |
4.5.1 系统的整体结构框图 |
4.5.2 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 |
4.5.3 稳态控制性能分析 |
4.5.4 动态控制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空间矢量调制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5.1 传统DTC滞环控制的缺陷 |
5.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的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5.2.1 定子磁链坐标系下的PMSM数学模型 |
5.2.2 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5.2.3 空间电压矢量的调制 |
5.3 变限幅控制转矩角增量的SVPWM-DTC |
5.3.1 PI控制器对系统的影响 |
5.3.2 变限幅控制单元 |
5.4 改进型幅值限定补偿积分器的SVPWM-DTC |
5.5 仿真研究 |
5.5.1 传统PMSM-DTC与 SVPWM-DTC仿真对比 |
5.5.2 改进的SVPWM-DTC仿真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磁链协调优化的异步电机自抗扰反步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异步电机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异步电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2 异步电机效率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章节安排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原理 |
2.1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1.1 坐标变换 |
2.1.2 异步电机在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1.3 异步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新型负载转矩观测器的异步电机反步控制 |
3.1 控制原理框图 |
3.2 基于新型负载转矩观测器的异步电机反步控制设计 |
3.2.1 转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
3.2.2 新型负载转矩观测器设计 |
3.2.3 异步电机反步控制器设计(转速、磁链环和电流环) |
3.3 系统稳定性分析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步电机的自抗扰与反步控制 |
4.1 控制原理框图 |
4.2 异步电机的自抗扰与反步控制器设计 |
4.2.1 转速环、磁链环控制器设计 |
4.2.2 电流环控制器设计 |
4.3 负载观测器设计 |
4.4 系统稳定性分析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转子磁链协调的异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 |
5.1 控制原理框图 |
5.2 最优转子磁链设计 |
5.3 协调函数设计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LINKS-RT实验系统的异步电机速度控制研究 |
6.1 LINKS-RT实验系统组成 |
6.2 异步电机速度控制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1 基于新型负载转矩观测器的异步电机反步控制实验研究 |
6.2.2 基于转子磁链协调优化的异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实验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1.2.1 异步电动机基于稳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
1.2.2 异步电动机基于动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
1.3 国内外学者对传统DTC策略的改进 |
1.4 本论文章节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的传统DTC系统 |
2.1 DTC中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推导 |
2.1.1 DTC中坐标变换原理 |
2.1.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2 异步电动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表的DTC原理 |
2.2.1 磁链与转矩的计算 |
2.2.2 PI转速调节器 |
2.2.3 磁链与转矩滞环比较器 |
2.2.4 扇区判断环节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 |
2.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改进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 |
3.1 异步电动机基于改进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控制原理 |
3.2 异步电动机SVM-DTC中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 |
3.2.1 自抗扰控制原理 |
3.2.2 转速自抗扰控制器 |
3.2.3 二阶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稳定性分析 |
3.3 异步电动机SVM-DTC中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3.3.1 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
3.3.2 转矩及磁链新型滑模控制器设计 |
3.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5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 |
4.1 异步电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控制原理 |
4.2 异步电动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DTC系统设计 |
4.2.1 Super-twisting控制原理 |
4.2.2 Super-twisting转速控制器设计 |
4.2.3 终端滑模控制原理 |
4.2.4 转矩及磁链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
4.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观测器设计与效率优化 |
5.1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观测器设计 |
5.1.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
5.1.2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负载转矩观测器设计 |
5.2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效率优化 |
5.2.1 考虑损耗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模型 |
5.2.2 基于损耗模型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效率最优控制 |
5.3 异步电动机效率最优的DTC系统方案设计 |
5.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起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起动/发电系统的概述 |
1.3 高压直流起动/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1.3.1 三级式同步电机高压直流起动/发电系统 |
1.3.2 开关磁阻电机高压直流起动/发电系统 |
1.3.3 双凸极电机高压直流起动/发电系统 |
1.3.4 笼型感应电机高压直流起动/发电系统 |
1.4 多相感应电机研究现状 |
1.5 多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任务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 多电发动机的特点与关键技术 |
2.2 多电发动机起动过程中的机械特性 |
2.3 五相感应电机的起动/发电运行过程 |
2.4 五相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 |
2.5 五相感应电机的矢量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五相感应电机的起动控制策略研究 |
3.1 定子d-q轴电流解耦 |
3.2 定子磁链观测 |
3.2.1 定子磁链观测的i-n模型 |
3.2.2 定子磁链观测的u-i模型 |
3.2.3 起动过程定子磁链观测 |
3.3 调节器设计 |
3.3.1 转速和磁链调节器设计 |
3.3.2 电流调节器设计 |
3.4 五相SVPWM算法 |
3.5 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起动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电发动机机械特性模拟方法研究 |
4.1 多电发动机机械特性曲线模拟过程 |
4.2 多电发动机机械特性模拟方案 |
4.2.1 原动机选取 |
4.2.2 模拟策略分类 |
4.2.3 基于异步电机的机械特性模拟策略 |
4.3 仿真分析与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平台研制及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整体框架 |
5.2 多电发动机机械特性模拟装置设计 |
5.2.1 模拟装置的设计方案和构成 |
5.2.2 模拟装置硬件配置 |
5.2.3 模拟装置软件设计 |
5.3 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起动控制器设计 |
5.3.1 起动控制器硬件设计 |
5.3.2 起动控制器软件设计 |
5.4 整体实验平台实物 |
5.5 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用于制浆设备的异步电机空间电压矢量变频软起动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异步电机软起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异步电机软起动技术现状 |
1.2.2 异步电机软起动技术发展趋势 |
1.2.3 永磁同步电机对制浆设备驱动电机的挑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3 章节安排 |
2 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转矩脉动原因及改进方法研究 |
2.1 晶闸管控制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软起动控制原理 |
2.2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控制方法设计 |
2.2.1 基于晶闸管电路的空间电压矢量定义 |
2.2.2 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软起动转矩脉动原因分析 |
2.2.3 基于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控制方法设计 |
2.3 异步电机离散变频控制两相导通的数学模型分析 |
2.4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2.4.1 异步电机传统离散变频7分频控制仿真分析 |
2.4.2 异步电机基于六边形电压矢量的离散7分频控制仿真分析 |
2.4.3 实验分析 |
2.5 小结 |
3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软起动控制方法研究 |
3.1 异步电机离散变频磁链控制原理分析 |
3.1.1 异步电机离散变频磁链控制电压矢量作用原理 |
3.1.2 三相晶闸管电路两相导通时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 |
3.2 异步电机离散变频软起动过程磁链计算 |
3.3 异步电机空间电压矢量离散7-4-3-1分频磁链控制方法实现 |
3.4 异步电机离散变频磁链轨迹控制仿真分析 |
3.5 实验验证 |
3.6 小结 |
4 开关控制小电容变频器电路结构及控制方法研究 |
4.1 大容量电解电容对传统变频器旁路切换的影响分析 |
4.1.1 传统变频器直流母线电解电容的功能分析 |
4.1.2 传统变频器不能直流旁路切换原因分析 |
4.2 小电容变频器电路结构及控制方法设计 |
4.2.1 开关控制小电容变频器电路结构 |
4.2.2 基于六脉波电压控制的电容参数计算 |
4.2.3 小电容变频器控制方法设计 |
4.3 小电容变频器输出电压分析 |
4.3.1 电压传输比分析 |
4.3.2 输出电压谐波分析 |
4.3.3 小电容变频器理想数学模型分析 |
4.3.4 小电容变频器输出电压特性仿真分析 |
4.3.5 实验验证 |
4.4 小电容变频器-异步电机系统能量回馈特性分析 |
4.4.1 异步电机正向电动运行时回馈能量分析 |
4.4.2 基于稳态回馈能量吸收的小电容参数计算 |
4.4.3 小电容变频器-异步电机系统能量回馈特性仿真分析 |
4.4.4 实验验证 |
4.5 小结 |
5 基于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的变频软起动及旁路切换方法研究 |
5.1 小电容变频器-异步电机系统软起动控制方法 |
5.1.1 六边形电压矢量控制异步电机软起动原理 |
5.1.2 120°方波逆变控制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分析 |
5.1.3 180°方波逆变控制六边形电压矢量轨迹分析 |
5.2 小电容变频器-异步电机系统两相直接旁路切换原理 |
5.2.1 小电容变频器-异步电机系统旁路切换原理 |
5.2.2 两相直接旁路切换过程异步电机电磁特性分析 |
5.3 小电容变频器-异步电机系统旁路切换控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
5.3.1 120°方波逆变控制旁路切换方法 |
5.3.2 120°方波逆变控制小电容变频器旁路切换仿真分析 |
5.3.3 180°方波逆变控制旁路切换方法 |
5.3.4 180°方波逆变控制旁路切换仿真分析 |
5.4 小电容变频器旁路切换开关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
5.5 小结 |
6 制浆过程异步电机轻载节能研究 |
6.1 输浆泵轻载降压节能与变频节能对比研究 |
6.1.1 输浆泵轻载降压节能特性研究 |
6.1.2 输浆泵电机轻载降压损耗特性研究 |
6.1.3 输浆泵电机轻载变频调速损耗特性研究 |
6.2 盘磨机打浆过程节能研究 |
6.2.1 盘磨机类型 |
6.2.2 盘磨机磨浆工作原理 |
6.2.3 盘磨机打浆理论及打浆过程控制方法研究 |
6.2.4 打浆过程能量消耗模型 |
6.2.5 盘磨机轻载恒转矩变频节能控制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结论 |
7.2 研究工作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磁链模型切换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流电驱系统无位置传感器级联预测控制[D]. 王永督. 山东大学, 2021(12)
- [2]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杨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离网直驱风力发电双PWM变换器提水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张思清.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和谐电力机车牵引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研究[D]. 丁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优化研究[D]. 高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抑制转矩脉动策略的研究[D]. 龙泰旭.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基于磁链协调优化的异步电机自抗扰反步控制[D]. 公飞. 青岛大学, 2020(01)
- [8]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D]. 吕文超. 青岛大学, 2020(01)
- [9]五相感应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起动控制研究[D]. 刘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用于制浆设备的异步电机空间电压矢量变频软起动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D]. 谢仕宏.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