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乌龟养殖成功

金湖乌龟养殖成功

一、金湖乌骨鸡选育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蓝富龄,资琼涛,李鹏,贺长青,曲湘勇,郭松长[1](2022)在《鸡部分质量性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鸡的质量性状不仅是品种或种群独有的代表特征,还通常被作为品种的标签性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质量性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的养鸡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如特色性状的建设,尤其是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与开发等。文章对鸡的蛋壳颜色种类、羽色、肤色、胫色、趾数、冠型这六个质量性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鸡质量性状的经济性研究提供参考,为各濒危品种的保种育种及特色质量性状的经济开发和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以及相关资源群体的构建提供基本思路和理论依据。

贾晓旭,陆俊贤,唐修君,樊艳凤,黄胜海,葛庆联,高玉时[2](2021)在《我国乌骨鸡品种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乌骨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我国优良的鸡遗传资源,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研究我国乌骨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对于品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丝羽乌骨鸡、东乡绿壳蛋鸡、金湖乌凤鸡、余干乌骨鸡和竹丝鸡等5个乌骨鸡品种的19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5个乌骨鸡品种的D-loop区序列全长为1 231~1 232 bp,1 231 bp的序列在859 bp处存在1处单碱基缺失位点。共计检测到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界定了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分别为0.862±0.013、0.00580±0.00107和7.137。中介网络图分析显示,5个乌骨鸡品种含有A、B、C和E共4个分支(单倍型类群),但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品种中,形态学和地理格局分布不明显。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竹丝鸡和丝羽乌骨鸡遗传距离较远。我国乌骨鸡有4个母系来源,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为我国乌骨鸡遗传资源的保护、选育和鉴定工作提供了遗传背景信息。

谢秋萍[3](2020)在《福建省地方畜禽地理标志登记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对地方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进行登记保护,不仅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还能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本文总结了福建省地方畜禽地理标志登记现状,分析了当前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在资源保护、品种挖掘、部门管理、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强品牌培育、统筹规划现有产品转换过渡、加强政策扶持等建议。

韦金兑[4](2020)在《清远麻鸡、广西麻鸡冠型生产性能及遗传规律分析》文中提出鸡冠具有丰富表型变异,其不仅是重要的散热器官和作为衡量早熟的性状,也是重要的包装性状,在肉鸡生鲜转型上市中具有天然标识的重要作用。三叉冠是鸡冠的一种特殊冠型,其作为屠体的天然防伪标识,对其报道很少,特别是对其的分类、命名、各亚型的遗传规律以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试验通过在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保种群和专门化品系中调研,探究单冠和三叉冠的变异类型及分布比例,初步对其命名,通过8种不同交配类型的杂交试验,初步探究三叉冠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时,试验研究了清远麻鸡单冠群体中不同冠齿群体的生产性能的差异,比较了三叉冠和单冠群体各阶段的生产性能的差异,为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丰富的鸡冠变异、三叉冠遗传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加快组建麻鸡三叉冠新品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清远麻鸡的遗传改良和品牌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结果如下:对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单冠和三叉冠性状进行调研表明:清远麻鸡包括保种群和专门化品系,清远麻鸡总群体的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和6%(其中三叉3.7%、左叉1.4%和右叉0.9%),其中保种群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6.6%和3.4%(其中三叉2.5%、左叉0.7%和0.2%),快羽系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5%和5.5%(其中三叉3.6%、左叉1.1%和0.8%),慢羽系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2.4%和7.6%(其中三叉4.4%、左叉2.1%和1.1%)。广西麻鸡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2%和5.8%(其中三叉2.7%、左叉1.9%和右叉1.2%)。麻鸡中标准三叉冠的群体中三叉I型(48%)和三叉II型(52%)的比例接近1:1。总体看来,专门化品系开发中极好保存了鸡冠遗传多样性,初步认为可以通过群体扩繁,建立标准三叉冠麻鸡羽速自别雌雄配套系。对在不同品种单冠多样性的调研发现,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大冠齿数均以5齿为主,总冠齿数均以5、6、7齿为主;清远麻鸡不同冠齿数生产性能分析发现,以大冠齿数进行分组,不同大冠齿数公鸡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母鸡总体上以大冠齿数≥6的群体生产性能较好;以总冠齿数进行分组,母鸡也以总冠齿数为7群体的生产性能最好;不同冠齿数相关性中,母鸡的大冠齿数与42日龄体重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161。通过各种交配类型的杂交试验进行多种推理和假设,结果发现三叉基因型为Sss1s1、SSs1s1、ss S1S1、ss S1s1和sss1s1,非三叉基因型为SSS1S1、Ss S1S1、SSS1s1和Ss S1s1最能符合交配试验后代的分布比例,但该假设未能很好解析左叉和右叉等冠型的遗传规律,推测三叉冠是多基因遗传控制的性状。通过对清远麻鸡不同冠型间各阶段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冠型间清远麻鸡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前中期的冠高、冠长和肉垂长等指标。总体来看,三叉冠性状对于清远麻鸡的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但还应加强对早熟性状的选育。通过对清远麻鸡不同冠型的体重与早熟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冠型各日龄公鸡的冠高、冠长和肉垂长之间均呈较高程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98~0.763之间;各冠型各日龄母鸡体重与冠高、冠长和肉垂长之间均呈较高程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0~0.928之间。

范心乐[5](2019)在《毛木耳黑色素特性分析与颜色评价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提出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是世界上木耳属中分布最广的药食同源性真菌,也是我国木耳属中的大宗栽培品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毛木耳生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但是与蓬勃发展的毛木耳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子实体颜色性状与内在色素物质关联性方面的基础研究极为薄弱,甚至连最重要的颜色属性都仅仅是靠肉眼观察,对毛木耳子实体的颜色性状难以形成定量化的描述,这严重阻碍了毛木耳的颜色育种和应用进程。因此,本研究在团队预测了毛木耳色素合成途径的前提下,对毛木耳进行黑色素提取,优化提取工艺,并对提取出的黑色素结构进行表征及理化性质测定;对毛木耳颜色进行定量化、数据化的评价,分析黑色素与毛木耳颜色性状和胶质含量的相关性;在本团队获得的毛木耳全基因组及注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谷氨酰胺酰胺基转移酶)G11815的基础上,采用qRT-PCR方法,筛选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做参照,对G11815在褐色和白色毛木耳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验证白色毛木耳的合成机理。旨在为探索颜色与内在色素物质的关系及毛木耳颜色定向育种提供新途径,为培育更多不同颜色的食用菌新品种提供科技支撑。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毛木耳黑色素的提取、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1)毛木耳黑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1.5mol/L、料液比1:30(g/mL)、浸提时间1h。(2)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毛木耳黑色素具有碱溶性和疏水性,不溶于酸溶液和有机溶剂中;黑色素在波长210nm处有最大吸收峰;黑色素结构为邻苯二酚型。(3)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毛木耳黑色素经过100℃水浴1h后消耗率为25.20%,在白炽灯光处理下消耗率高达39.81%,经鉴定毛木耳热稳定性高于光稳定性。抗氧化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毛木耳黑色素浓度在0.5mg/mL以上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60%以上,IC50为0.46mg/mL。2.毛木耳黑色素含量与子实体颜色、胶质含量的相关性(1)以黑色(L*=0,a*=0,b*=0)做基底标样,对毛木耳颜色的评价结果显示,毛木耳子实体颜色为褐色系,腹面颜色为黑色偏红缺蓝,亮度偏亮;背面颜色为黑色缺绿缺蓝,亮度偏亮。采用Moquent数学模型对毛木耳子实体颜色进行分析,发现毛木耳子实体颜色性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2)毛木耳黑色素含量与子实体腹面颜色L*值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06;与胶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14。(3)筛选出黑色素得率高的优良菌株AP17。3.内参基因筛选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G11815的表达验证(1)选取3株褐色毛木耳和3株白色毛木耳,在毛木耳转录组数据中挑选β-微管蛋白(β-TUB)、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葡萄磷酸糖异构酶(PGI)、质膜质子ATP酶(H+-ATPase)这4种常见的内参基因做候选,设计引物,筛选出褐色毛木耳中最适内参基因为PGM,白色毛木耳中最适内参基因为H+-ATPase。(2)毛木耳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谷氨酰胺酰胺基转移酶)G11815的表达测量结果显示,在褐色毛木耳中G11815的相对表达量是白色毛木耳380倍。验证了G11815是毛木耳的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明确了白色毛木耳子实体呈现白色的原因是G11815表达被抑制或表达缺失造成的。

陈彬龙[6](2018)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自红原鸡被驯化以来,家鸡就受到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双重压力,由此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揭示选择塑造遗传变异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本研究通过对6个代表性藏鸡群体和8个四川盆地特有的地方鸡品种共78只家鸡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同时结合报道的5只红色原鸡和8只西双版纳斗鸡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群体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与鸡遗传多样性、表型性状和高原适应性相关的重要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鸡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总共获得1.69万亿碱基,每个样本平均覆盖率为18.03层,发现8.53 Mb高度可信的SNP,新发现SNP 1.10 Mb,每个群体鉴定出SNP 3.46-7.52 Mb,每个群体检测到1398-7977个特异性SNP。利用序列多样性统计的方法对每个群体核苷酸可变性(θπ)和多态性(θ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藏鸡比四川本地鸡品种具有相对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GC含量和SNP以及插入和缺失(InDe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鸡基因组等容线中,SNP数量和GC含量呈正相关(r=0.73,p=0),在所有鸡群体和单个品种或群体中插入和缺失的数量和GC含量在等容线中呈负相关(r=-0.14,p=0),显示基因组突变率高度依赖基因组GC含量。同时,超过80%的插入片段长度在1到5 bp之间,近一半的插入和缺失发生在基因间区。通过邻接法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6个具有地理代表性的藏鸡群体至少存在3个明显的分支,这些独特的分布模式显示藏鸡可能与其它家鸡一样是多起源。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其它家鸡品种比藏鸡群体以及红原鸡具有更高的衰减率,反映了其它家鸡品种在人工育种中相对较高水平的近亲交配。利用日本鹌鹑作为外群检测红原鸡和15个家鸡群体之间的基因渗入,结果显示,藏鸡、野生红原鸡和其它品种鸡之间存在基因相互渗入的现象,相比于其它鸡品种,红原鸡与藏鸡之间有更多的基因渗入。通过对野生红原鸡和具有表型多样性的鸡品种基因组变异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6号染色体一个80-kb的区域(18.86–18.94 Mb)发现了5个(CH25H,PANK1,LIPA,SLC16A12和IFIT5)至少在5个家鸡群体中受到正选择的基因,它们主要参与了生长、代谢、免疫、行为和繁殖相关的通路。总的来说,LIPA,SLC16A12和IFIT5基因可能是现代鸡种肉产量和抗病能力的主要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可能是鸡驯化过程中的主要被选择基因。2.鸡驯化过程中重要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的筛选进一步分析发现基因组区域内与鸡经济性状(羽毛、皮肤颜色、生长、繁殖和攻击性)相关的基因受到了强烈选择。在金阳丝毛鸡的性染色体上20.7-Mb长度的区域,发现了204个独特受选择基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PDSS2基因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被确立为丝羽性状的候选基因。在本研究中,在PDSS2基因编码区发现了另一个该品种特有的SNP突变,它的功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报道。在沐川乌骨鸡中检测到SMPD3基因非编码区上游受到了最强烈的选择性清除信号zFST达到9.67(FST=0.70,p<0.001),该基因对小鸡出生后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编码肌纤维蛋白的相关基因(MYH1E,MYH1C和MYPN)也具有较高的zFST值。这些基因与鸡的生长相关,这与该鸡在所有鸡种中具有最高的180日龄体重一致。天府乌骨鸡和彭县黄鸡在所研究的鸡品种中具有最高的300日龄产蛋量,在天府乌骨鸡和彭县黄鸡中同时检测到了KIF18A基因受到了强烈的选择信号。通过将具有乌骨性状的鸡品种和不具有乌骨性状的鸡品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EDN3(FST=0.153,zFST=5.23,p<0.001)和TUBB1(FST=0.156,zFST=5.33,p<0.001)基因具有高分化峰值。在斗鸡中发现许多与肌肉发育和心血管活动相关的基因,比如FGF14,VCL,MYH11和SYNE1基因在斗鸡中发生了变异,一个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网络图显示它们参与的通路很可能与斗鸡攻击性相关。3.藏鸡的高原适应性为检测藏鸡在高海拔适应过程中是否受到了自然选择压力,本研究检测了藏鸡群体的基因组变异,筛选调控藏鸡高海拔适应性的候选基因。通过对藏鸡个体测序数据进行扫描,结果发现,藏鸡和家鸡之间存在具有显着等位基因频率差异(p<0.001)的SNP,其中11个位于编码区,且PKD2L1,EVI5和ZDHHC9三个基因包含非同义突变。通过滑动窗口分析的方法,检测了藏鸡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变异和频率,发现TRIT1,HPCAL4,NT5C1A,LOC419677和HEYL等5个基因在所有藏鸡23号染色体40 kb的区域受到了选择性清除信号。本研究一共鉴定了127个受选择的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25个主要与能量代谢、体型管理和消化有关的通路,这可能是藏鸡对高原的寒冷气候、鸟类的高体温以及对所能获取的食物的适应。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7](2017)在《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禽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中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最高、与国际先进水平最接近的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阐述了福建省家禽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学科发展趋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促进福建省家禽学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家禽学的育种、营养、疫病防控、健康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卫生等提供理论参考。

张梅,张苗苗,王欣雨,周志楠,孙杰,李岩,张金生,廖和荣[8](2017)在《玫瑰冠鸡冠型分子鉴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为提高玫瑰冠鸡冠型的早期选种与保种效率,采用基因型分子标记法,对300只玫瑰冠表型与200只单冠表型的鸡进行基因型分子鉴定,结果检测到RR(玫瑰冠基因型纯合)、RS(表型为玫瑰冠性状而基因型为杂合)、SS(单冠基因型纯合)三种基因型。并用传统的测交方法对分子标记的结果进行效果评价,将经分子鉴定的46只已知基因型的玫瑰冠表型的公鸡分别与配对的92只SS基因型隐性纯合的单冠母鸡进行测交。F1代的冠型结果表明,测交与分子鉴定的结果完全一致,且分子鉴定法比测交便捷,还可进行冠型基因型的早期选种,为玫瑰冠鸡冠型性状的分子选育奠定了基础。

江宵兵,王均辉,林丽娟[9](2015)在《福建畜禽有喜有忧》文中研究指明生物种质资源是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资源,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主权。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现在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石,以畜禽为主的家养动物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必需的肉、蛋、奶、毛、皮等优质产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地方品种资源在畜牧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是

杨朋坤[10](2014)在《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精细定位及相关质量性状分子标记鉴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畜禽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优质鸡的生产成为畜禽产业工作者的重点目标之一。优质鸡除了要求肉品质本身营养物质含量,风味物质以及口感等方面的要求,另外还需要具备特有的包装性状。质量性状将成为地方优质鸡的天然标识,能够起到防伪标识的作用。对于家禽来说,与色素相关的质量性状有胫色和肤色等。为了建立优质鸡育种黑色素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本文基于集群分离分析法利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进行定位,并对鸡青胫和乌肤性状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和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试验一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定位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利用固始鸡-安卡鸡F2资源群体,建立胫色表型极端DNA混池——黄胫DNA混池和青胫DNA混池,采用目标序列捕获测序技术,以Chr Z 67.1-72.3 Mb为核心区域的10 Mb区间,对黄胫DNA混池和青胫DNA混池,分别进行了200×深度测序。对青胫DNA混池和黄胫DNA混池进行测序得到的SNP等突变位点进行SHOREmap分析和差异位点分析,定位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的区间位于鸡Z染色体的71.58-72.18 Mb,缩小了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的区间,为青胫基因的定位和胫色性状原因突变的确定奠定了基础。试验二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候选基因的确定在差异位点分析得到的31个纯合突变位点中,选择6个突变位点(位于外显子,内含子,基因调控区域及其附近),分别命名为位点Ⅰ-Ⅵ,在F2资源群、不同胫色的鸡种(固始鸡、丝羽乌骨鸡、海赛克斯A系)和丝毛乌骨鸡与海赛克斯A系的杂交F1代中进行基因分型,对基因型与胫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现Ⅲ,Ⅳ,Ⅴ三个位点与胫色性状显着关联。这三个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所处的区域,分别为CDKN2A基因的内含子、CDKN2B基因的上游、基因间区。据此,参考基因分型的特点,开发位点Ⅳ为判定鸡青胫位点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对鸡青胫基因的位置候选基因(MTAP、CDKN2A和CDKN2B),分析其在不同胫色鸡的胫肤组织中的表达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连锁分析,组织表达量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我们认为CDKN2A/B基因是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的候选基因。试验三鸡乌肤性状的原因突变的验证及分子标记开发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对中国地方鸡拷贝数变异研究的结果,发现丝羽乌骨鸡和淅川乌骨鸡共同存在的一个拷贝数变异CNVR—Chr20的10,717,668–10,845,246 bp和11,265,289–11,435,353 bp两处。利用qPCR技术对aCGH芯片测定拷贝数变异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丝羽乌骨鸡在Fm位点的拷贝数约为2,而淅川乌骨鸡在Fm位点的拷贝数在1.5-2之间。为了探索该位点在丝羽乌骨鸡和淅川乌骨鸡中的差异,我们扩大验证群体后发现了相同的结果。为了建立Fm位点基因型的判定方法,进一步利用qPCR对丝羽乌骨鸡与海赛克斯A系的正反交F1代个体进行了Fm位点的拷贝数研究。结果发现:以fmfm基因型个体在Fm位点的拷贝数为1,则Fmfm基因型个体在Fm位点的相对拷贝数约为1.5,FmFm基因型个体在Fm位点的相对拷贝数约为2。这一分子标记和基因型判定方法将可以用于鸡乌肤位点纯合子的鉴定,为鸡乌肤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精细定位在鸡Z染色体的71.58-72.18 Mb之间,并找出了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可能的候选基因——CDKN2A/B,缩小了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的定位区间,为揭示胫色的形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开发了与鸡青胫性状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发了乌肤位点基因型判定的分子标记;为与黑色素相关的质量性状——青胫和乌肤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依据和思路。

二、金湖乌骨鸡选育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湖乌骨鸡选育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鸡部分质量性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鸡质量性状研究的意义
2 鸡具有经济效益的质量性状
    2.1 蛋壳色种类
    2.2 羽色
    2.3 肤色
    2.4 胫色
    2.5 趾数
    2.6 冠型
    2.7 实际生产中应用于自别雌雄的质量性状
        2.7.1 羽色自别
        2.7.1. 1 金银羽色
        2.7.1. 2 芦花与非芦花羽色
        2.7.2 羽速自别
        2.7.3 胫色自别
3 结语与展望

(2)我国乌骨鸡品种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粒体D-loop区序列变异分析
    2.2 线粒体D-loop区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2.3 不同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福建省地方畜禽地理标志登记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省地方畜禽地理标志登记现状
    (一)福建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
    (二)福建省地方畜禽地理标志登记情况
二、福建省地方畜禽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还有待加强
    (二)地理标志挖掘培育不充分
    (三)地理标志多部门管理
    (四)地理标志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三、福建省地方畜禽地理标志保护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统筹规划
    (三)进一步加强现有地理标志产品转换过渡
    (四)进一步加强地方畜禽地理标志政策扶持

(4)清远麻鸡、广西麻鸡冠型生产性能及遗传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黄羽肉鸡的产业概况
    1.2 鸡冠性状的研究进展
        1.2.1 鸡冠的分类
        1.2.2 鸡冠发育和组织学结构
        1.2.3 鸡冠冠型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1.2.4 鸡冠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麻鸡单冠和三叉冠性状表型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饲养管理
        2.1.2 清远麻鸡与广西麻鸡各冠型的鉴定方法与命名
        2.1.3 清远麻鸡与广西麻鸡冠齿的统计方法及性能测定
        2.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麻鸡三叉冠形态观察
        2.2.2 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三叉冠性状多样性的分类
        2.2.3 清远麻鸡单冠多样性的调研
        2.2.4 清远麻鸡不同冠齿数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麻鸡三叉冠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交配设计
        3.1.2 试验日粮
        3.1.3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3.1.4 表型的追踪观察
        3.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冠型与性别间的关系
        3.2.2 冠型各交配组合间的关系
        3.2.3 假设三叉冠型由常染色体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3.2.3.1 冠型性状的双显性与双隐性
        3.2.3.2 上位作用
        3.2.3.3 重叠作用
        3.2.3.4 互补作用
        3.2.3.5 假设冠型性状由特定的基因控制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冠型清远麻鸡的生产性能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指标测定
        4.1.2 指标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4.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生长阶段三叉冠与单冠体重及体尺的比较
        4.2.2 不同生长阶段三叉冠与单冠早熟性状的比较
        4.2.3 不同冠型清远麻鸡体重和早熟性状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5)毛木耳黑色素特性分析与颜色评价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毛木耳研究概述
    1.2 黑色素研究概述
    1.3 食用菌颜色功能基因研究
第二章 毛木耳黑色素提取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毛木耳颜色评价及黑色素与颜色、胶质间相关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内参基因筛选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词语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鸡的起源驯化及在育种研究中的作用
        1.1 鸡的起源与驯化
        1.2 鸡在育种研究中的作用
    2 国内外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2.1 国外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2.2 国内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3 动物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3.1 高通量测序发展概况
        3.2 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3.3 鸡基因组重测序研究进展
    4 鸡表型性状研究进展
        4.1 鸡的表型性状
        4.2 鸡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研究
    5 动物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5.1 动物高原适应性概况
        5.2 动物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5.3 鸡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本
        2.1.2 所需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全基因组重测序与序列分析
        2.2.2 SNP、插入或缺失及删除检测
        2.2.3 群体结构、进化历史和基因渗入分析
        2.2.4 选择性清除分析
        2.2.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鸡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
        3.1.1 遗传多样性
        3.1.2 群体遗传结构
        3.2 重测序揭示鸡的基因渗入
        3.3 重测序揭示鸡的选择性清除信号
    4 分析与讨论
        4.1 鸡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4.2 人工选择压力对选择性清除信号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基因组重测序鉴定鸡特定表型性状相关基因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鸡丝羽相关基因的鉴定
        3.2 鸡体重相关基因的鉴定
        3.3 鸡产蛋相关基因的鉴定
        3.4 鸡乌骨性状相关基因的鉴定
        3.5 鸡攻击性相关基因的鉴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鸡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4.2 鸡生产性状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5 小结
第四章 基因组重测序揭示藏鸡的高原适应性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藏鸡高原适应相关基因的鉴定
        3.2 藏鸡高原适应性相关通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相关通路对藏鸡高原适应性的调控
        4.2 环境对藏鸡高原适应性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 下一步开展的工作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2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现状
    2.1学科平台建设
    2.2学科人才培养
    2.3学科研究现状
        2.3.1家禽遗传育种
        2.3.2家禽饲料生产
        2.3.3禽病防治
        2.3.4兽药新产品
        2.3.5其他
    2.4学科主要获奖成果
    2.5学会活动及学术交流
3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趋势
    3.1 家禽育种
    3.2 家禽营养
    3.3 家禽疫病防控
    3.4 家禽的生态健康养殖与产品深加工
4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4.2 饲养标准不健全
    4.3 疾病防治及生物安全体系不完善
    4.4 优秀人才匮乏
    4.5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4.6 产业化水平不高
5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
6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6.1 发展思路
    6.2 发展目标
7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
    7.1 家禽遗传育种
    7.2 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加工设备
    7.3 动物重要疫病防治
    7.4 禽产品加工
    7.5 畜禽场环境控制与废弃无害化、资源化
8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 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为学科发展提供设施平台
    8.2 强化学科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为学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8.3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与整合, 为学科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8.4 加大对家禽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为产学研和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8)玫瑰冠鸡冠型分子鉴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血样采集
    1.2 分子检测
        1.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2 引物设计
        1.2.3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1.3 测交检验
2 结果
    2.1 冠型的分子鉴定
    2.2 玫瑰冠鸡冠型性状的测交结果
3 讨论
    3.1 玫瑰冠基因型的分子鉴定
    3.2 玫瑰冠基因型的测交验证

(9)福建畜禽有喜有忧(论文提纲范文)

20多年来福建省畜禽地方品种资源的变化
    地方品种资源
    数量的变化趋势
    中心产区的变化
    品种特性的变化
福建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现状
    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开展了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等基础性工作
    初步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选育研究初见成效
    开发利用已经起步
    地方品种保护开始走上标准化品牌化的轨道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保种经费投入不足,保护体系建设仍显滞后
    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缺乏创新机制

(10)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精细定位及相关质量性状分子标记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bstract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鸡黑色素相关的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1.1 鸡胫色性状的定位
        1.1.2 肤色性状的定位
        1.1.3 白羽性状的定位
    1.2 黑色素的研究进展
        1.2.1 黑色素细胞的起源、分化与形成
        1.2.2 黑色素的产生、运输及沉积
    1.3 集群分离分析法
        1.3.1 集群分离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
        1.3.2 集群分离分析法的应用
        1.3.3 构建DNA混池的注意事项
    1.4 新一代测序技术
        1.4.1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原理
        1.4.2 目标序列捕获
        1.4.3 目标序列捕获测序技术的应用
    1.5 拷贝数变异及其检测方法
        1.5.1 家禽拷贝数变异的研究进展
        1.5.2 拷贝数变异的检测方法
    1.6 分子标记及其研究方法
        1.6.1 分子标记的发展
        1.6.2 单核苷酸多态性
2 引言
    2.1 鸡质量性状研究的重要性.
    2.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3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定位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样品采集和DNA混池的构建
        3.1.2 目标区域捕获试剂盒的定制
        3.1.3 混池文库的构建
        3.1.4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
        3.1.5 测序数据的处理
        3.1.6 定位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混池文库的构建
        3.2.2 捕获测序结果
        3.2.3 测序数据的Mapping
        3.2.4 测序结果的SNV和In Del分析
        3.2.5 SHOREmap分析
        3.2.6 青胫DNA混池和白胫DNA混池的差异位点筛选与分析
        3.2.7 不同胫色混池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比值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基于集群分离分析法构建F2极端表型混池
        3.3.2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定位基因
        3.3.3 基因型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比值
    3.4 本章小结
4 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的候选基因确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的位置候选基因
        4.2.2 差异位点的基因分型
        4.2.3 差异位点基因型与胫色的关联分析
        4.2.4 鸡胫色性状的分子标记
        4.2.5 位置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6 位置候选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鸡乌肤性状原因突变的验证与分子标记开发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5.1.2 试验方法
        5.1.3 试验数据的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5.2.2 不同肤色的鸡种在EDN3位点的相对拷贝数
        5.2.3 丝羽乌骨鸡与淅川乌骨鸡在EDN3位点的相对拷贝数
        5.2.4 不同基因型个体在EDN3位点的相对拷贝数
    5.3 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结论、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金湖乌骨鸡选育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鸡部分质量性状的研究进展[J]. 蓝富龄,资琼涛,李鹏,贺长青,曲湘勇,郭松长. 中国家禽, 2022(01)
  • [2]我国乌骨鸡品种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J]. 贾晓旭,陆俊贤,唐修君,樊艳凤,黄胜海,葛庆联,高玉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1(12)
  • [3]福建省地方畜禽地理标志登记现状及发展建议[J]. 谢秋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0(03)
  • [4]清远麻鸡、广西麻鸡冠型生产性能及遗传规律分析[D]. 韦金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5]毛木耳黑色素特性分析与颜色评价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研究[D]. 范心乐. 吉林农业大学, 2019
  • [6]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D]. 陈彬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7]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A].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8]玫瑰冠鸡冠型分子鉴定方法的研究[J]. 张梅,张苗苗,王欣雨,周志楠,孙杰,李岩,张金生,廖和荣. 中国家禽, 2017(17)
  • [9]福建畜禽有喜有忧[J]. 江宵兵,王均辉,林丽娟. 生命世界, 2015(12)
  • [10]鸡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精细定位及相关质量性状分子标记鉴定研究[D]. 杨朋坤.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金湖乌龟养殖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