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流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1](2021)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语文学科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中职语文教育尚在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很多弊端,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极为不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新的教学要求,及时进行改革,实施分层教学以满足升学、就业两种不同分流导向的语文教学需要。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而言,专业能力与语文能力的联系更为紧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以专业相适应的语文能力更具特色,相关要求更高,实施分层教学的愿望也更为迫切。本论文以罗甸县中等职校为例,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进行探索,采取分层走班与定向培养目标分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升学班”和“就业班”为其具体的教学组织载体,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以助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获得更加合理、更为优效的提升。本论文以系统的理论作基础,严谨的调研分析和科学的教学实践为根本,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展示了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及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张馨予[2](2021)在《对外汉语初级汉字课教学设计》文中认为汉字是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汉字教学的相关研究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在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汉语教学更加多样化,汉字书写工具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可能,这些变化都为汉字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提高汉字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对外汉语汉字课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法、案例法、归纳法整理和分析了对外汉字教学设计的相关资料,对对外汉语初级汉字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继而从教学的“整体”和“部分”两方面入手,即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从“文字教学”的角度,分析对外汉字教学中汉字“认读”和“书写”的关系。在对相关教学理念梳理的基础上,将“分并融合”的教学理念作为本文教学设计中“语言教学”的主要依据,将“电书为主,笔写为辅”的教学理念作为本文教学设计中“文字教学”的主要依据。最后,本文在分析教学对象、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重难点、教学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基础上,以《成功之路·入门篇》中第3-5课的汉字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实施细节设计,并做出相应的反思与总结。希望本文能够为对外汉语汉字课的教学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杨源媛[3](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阝”部汉字的书写偏误研究》文中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若是只认读汉字而不书写汉字,长此以往便会阻碍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可能会使汉语失去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汉字书写对于汉语学习来说极其重要,不容忽视。近年来,从对外汉语角度出发,对汉字教学以及汉字书写偏误的进行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以往大多数关于汉字书写偏误的研究大都是从宏观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所得成果具有普遍性,但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而且从对外汉字教学角度对“阝”部汉字进行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选取了含有较为特殊部件的“阝”部汉字作为研究对象,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汉字书写偏误语料为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阝”部汉字进行书写偏误研究。希望通过研究“阝”部汉字的书写偏误,为应对汉字书写偏误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学生书写汉字的效率,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部件对于汉字书写以及理解汉字内涵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兴趣,促进其汉语水平的提高,为推动对外汉字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论文共分为四章。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一章,首先对“阝”部进行分析,包括其来源、其成字时的字义、构形功能以及笔形,之后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阝”部汉字的等级分布情况、构形模式及其字义分别进行了归类分析,为现代汉字中的“阝”部汉字书写偏误分析以及偏误应对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第二章,对从语料库中收集整理出的“阝”部汉字书写偏误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书写偏误语料的特点,将其书写偏误划分为错字偏误、别字偏误以及繁体字偏误,然后将错字偏误细分为笔画偏误、部件偏误以及混合错字偏误,将别字偏误具体划分为形近别字偏误、音近别字偏误、音同别字偏误、混合别字偏误(包括音同形近别字偏误和音近形近别字偏误)和其他别字偏误,最后将繁体字偏误单独归为一类。第三章,根据划分出的书写偏误类型,从汉字笔画、部件、汉字形音义关系以及一些客观环境因素、学习者的主观学习意识等方面分析了“阝”部汉字书写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结合“阝”部汉字的特点、其书写偏误类型及其产生原因,针对“阝”部汉字书写偏误的各种类型,分别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应对策略。针对“阝”部汉字的错字偏误,提出了追溯汉字来源、构建字义网络、利用“典型汉字”、对比相似笔画等应对策略;针对“阝”部汉字的别字偏误,提出了综合运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抓住区别特征、强化声调教学、设立典型语境、充分利用表义构件与示音构件的结构功能等较为具体的应对策略;针对“阝”部汉字的繁体字偏误,提出了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大汉字规范化文件的宣传力度、重视对比教学、及时归纳总结以及设置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等应对策略。最后在结语部分简单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意义、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胡梦[4](2021)在《先语后文-国际中文汉字教学路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国际中文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并进”,同“先语后文”模式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先语后文”是符合二语习得规律的教学模式,并且是汉语特有的习得模式。再立足于国际中文教学现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汉字教学中的学习者、教师、教材及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实际调研,分析现今汉字教学模式的不足。调查显示,“汉字难学”已然成为了汉语学习者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了其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未经系统而全面的汉字教学培训,专门的汉字教材要么缺乏,要么针对性不强,普适化的教材居多。如此种种也最终导致了独立汉字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汉字教学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因此本文将汉字课程的设置体系作为探析重点,在实践探索并结合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并认为,要想改变“语文并进”教学模式下汉字教学的附庸地位,使得汉字的教学不再依附于口语、词汇的教学,还需要开设独立的汉字课程,使得汉字课程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最后,本文在实践调查所得的基础上,以一堂汉字课堂教学设计为依托,将调查分析所得成果展示于教学设计中,在实践中检验“先语后文”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程慧[5](2021)在《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及均衡发展的工作,而当代教育不仅要求要愈加公平与质量更高,而且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得到有效发展。分组教学是依据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特点与个性,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相应的标准将学生划分小组,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拥有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学分组教学存在着“形式化”的教学现象,中小学分组教学也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及合理的分组标准,在分组教学的实践中亦暴露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应该对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程度的教育,给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来实现因材施教。英国早在17世纪就开始尝试进行分组教学的实践,发展到今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中小学分组教学更是在相关的政策指导下、在实际的施行中逐渐成熟完善并形成特色,其中的经验值得我国中小学分组教学进行借鉴,以此来促进我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更加完善。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是随着英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而进行发展的,具体经历了萌芽期、推进期、改革期及繁荣期四个历史发展阶段。20世纪之前的萌芽时期,此时英国才刚刚开始进行分组教学的实践,并为随后产生的分组教学模式作铺垫;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推进期,此时产生了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并随后确立了其法律地位;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期,在此期间混合能力式分组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了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以及20世纪80年直至当今的繁荣期,学科式分组教学发展,并且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开始朝着融合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三种不同的分组教学模式并非割裂存在,其在英国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相互融合贯通并显现出多样化发展的势头。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来自于“智力遗传”理论,产生于英国竞争教育时期且一直沿袭至今;混合能力式分组教学模式以教育民主化思想为理论基础,其适用于英国综合教育时期,且可促进学生个人与社会能力的提高;学科式分组教学模式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不仅可以在特定学科中施行,也可在全年级中使用该分组教学模式,是英国中小学校当前主要运用的分组教学模式。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利用测试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组,亦对学生所学的不同课程进行了分组,并在课堂上对相应的资源进行分组,以及对于学生分组教学的课后评价也采取了分组评价,以此来促进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的顺利运行。在分组教学的保障层面,英国教育部从源头来保障分组教学政策的制定,教育标准局监测分组教学运行的效果,学校董事会从内部管理者分组教学实际实行的过程,家长委员会及时沟通者出现的意见,形成了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从上至下,由外至内的保障体系。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相应的经验,也产生了一些不足,值得我国中小学分组教学进行借鉴与参考,以期促进我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
王学德,陈少松,胡常莉,谭献忠[6](2021)在《大类招生背景下能源动力类本科生流体力学跨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学科大类下的专业方向,避免专业分流时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功利性,本文在能源动力类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流体力学的课程教学中开展了跨专业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了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保证流体力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满足专业分流后学生在后续学习时对流体力学知识的需求。同时,通过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了学科大类下本科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期望能够对学生在专业分流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提高对专业的正确认识。课程评价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和专业分流情况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的教学实践对于学生了解能源动力类的各专业方向、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周利娜[7](2020)在《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是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高校怎样培养人的动力保障,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评价的开展具备指导性意义,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为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服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对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影响因素、结构维度以及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本研究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展开研究,并且结合国家和云南省层面关于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解读,为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评价三个维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对学生对于培养过程满意度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发现,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认同程度属于中等微偏上水平,存在既定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差异化、课程规划与学生需求不完全符合,教学实施过程存在认知偏差、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备,生源区域性限制、教学环境差、评价体系部分缺失等问题。针对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四个层面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严格按照本文所界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维度,提出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深化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优化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和提高人才培养评价的完整性和反馈作用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潘盈希[8](2020)在《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共安庆市委党校设计为例》文中认为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国内大部分党校校园由于建校时间早,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已无法满足当代的使用需求,主要表现在校园规划不合理、功能不够完善、建筑老旧、校园空间品质较差、设施陈旧,因此,新的校园环境塑造成为目前党校建设发展的一个热点。本文以当代党校校园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了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了党校校园规划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当代党校校园在整体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系统、空间营造、精神意象与气质等方面的规划特征和设计手法,最后以中共安庆市委党校规划设计作为工程实践。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党校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对象上有别于普通高校,它是向中国共产党员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校,所以党校设计会受其自身特殊性的影响,既有庄严的党性特征,又有校园的文化性特征;2.党校的校园规划不应该全是大众普遍认为的轴线式对称布局,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校园空间、党校自身功能需求和精神气质来设计,它们的规划形态和建筑样貌可以是多元的。最后,在中共安庆市委党校的规划设计的过程实践中加以验证。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包括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文献综述等,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研究各时期背景下,党校的教学特点及党校校园的规划设计特征,整理出党校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脉络和特征演变。第三部分由第三、四、五章构成。第三章在第二章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这些案例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和空间营造来研究当代党校校园规划特征。第四章是对第三章的归纳和理论性研究,对当代党校校园规划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特征基础上研究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手法。第五章为设计实践部分,以笔者参与的中共安庆市委党校设计项目为例,详细地介绍该方案的设计手法及推敲过程,作为上述研究成果的验证和反思。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展望党校校园规划未来的设计趋势,为以后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
鞠采育[9](2020)在《来华留学预科生汉字教学模式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很多民族和国家有着同中国进行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也逐年递增。汉语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汉字与拼音文字在构成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以现有的汉字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国内主要的七所预科教育基地现状进行了解和调查。运用文字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探讨预科汉字教学和预科生的特点以及来华留学预科生存在的问题,认为D大学的“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对预科生快速掌握汉字更为有效,详细阐述了其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结合教学效果评估,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最后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葛晗洁[10](2020)在《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释义模式探析》文中认为为了提高汉字的教学效率和初级对外汉字教材的编写质量,本文以初级对外汉字教材为研究对象,以语言释义模式、图画释义模式、字理释义模式三种汉字释义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常用的初级对外汉字教材中汉字释义模式的综合考察以及对《外国人汉字速成》和《张老师教汉字·汉字识写课本》这两本教材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三种主要的汉字释义模式的性质和特点,找出了目前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释义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概括出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释义模式选取的重要原则,在前述相关建议和选取原则的指引下,本文还为一百个高频常用汉字的释义义项和释义模式拟出了可供参考借鉴的选取示例。本文的研究对于对外汉字教材编写、对外汉语字典编写中的释义模式的选择和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汉字释义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分流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流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语文能力情况调查 |
第二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学习 现状调查 |
第三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教师 授课情况调查 |
第四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
第一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
第三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选择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根据分流指向实施教学目标分层 |
第三节 紧跟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内容分层 |
第四节 结合教学实际实施教学评价分层 |
第五节 建立准确有效的反馈机制实施动态调节 |
第四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
第一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 |
第二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对外汉语初级汉字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相关研究 |
(二)对外汉字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案例法 |
(三)归纳法 |
第二章 对外汉字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 |
一、“语”“文”关系 |
(一)语文分进 |
(二)语文并进 |
(三)分并融合 |
二、“认”“写”关系 |
(一)认写同步 |
(二)认写分流 |
(三)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
(四)电书为主,笔写为辅 |
第三章 对外汉字课堂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 |
(三)教学安排 |
(四)教学目标 |
(五)教学重难点 |
(六)教学方法 |
(七)教学工具 |
二、教学案例设计 |
(一)第一课时 |
(二)第二课时 |
第四章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
一、教学设计的总结 |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
(一)教学设计的优点 |
(二)教学设计的不足 |
(三)教学设计的改进建议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学设计中所使用的汉字卡片 |
附录2 教学设计中所使用的汉字卡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汉语国际教育中“阝”部汉字的书写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汉字等级大纲》中的“阝”部汉字研究 |
第一节 “阝”部分析 |
第二节 《汉字等级大纲》中“阝”部汉字的形义分析 |
第二章 “阝”部汉字书写偏误类型分析 |
第一节 错字偏误 |
第二节 别字偏误 |
第三节 繁体字偏误 |
第三章 “阝”部汉字书写偏误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错字偏误产生原因 |
第二节 别字偏误产生原因 |
第三节 繁体字偏误产生原因 |
第四章 “阝”部汉字书写偏误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阝”部汉字错字偏误的应对策略 |
第二节 “阝”部汉字别字偏误的应对策略 |
第三节 “阝”部汉字繁体字偏误的应对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先语后文-国际中文汉字教学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文并进”与汉字教学 |
第一节 “语文并进”下的汉字教学 |
一、“语文并进”模式下汉字教学现状 |
二、“语文并进”模式下汉字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汉字教学总体现状调研分析 |
一、学习者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教材分析小结 |
四、教师现状与其任教院校汉字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
第二章 “先语后文”与汉字教学 |
第一节 “先语后文”契合二语习得规律和心理学理论 |
一、二语习得规律 |
二、迁移理论 |
三、心理学原理 |
第二节 “先语后文”是适合汉语的习得模式 |
一、汉字是意音体系的文字 |
二、汉字是方块形的文字 |
三、汉字中包含着文化 |
第三节 “先语后文”汉字教学实践 |
一、前期“先语后文”教学实验 |
二、当前“先语后文”模式下的国际中文汉字教学 |
小结 |
第三章 “先语后文”汉字教学路径探析 |
第一节 学习者学习策略 |
一、树立正确的汉字观念,打消“汉字难”的畏难情绪 |
二、加强对汉字书写的练习 |
第二节 教材编选策略 |
一、汉字教材编写策略 |
二、汉字教材选用策略 |
第三节 教师素质培养 |
一、增强汉语文字专业知识 |
二、培养全面的汉字技能 |
三、加强对二语习得理论及教学策略的学习 |
四、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 |
五、充分并正确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
第四节 汉字课程开设策略 |
一、汉字课程教什么 |
二、汉字课程怎么开设 |
第四章 “先语后文”汉字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原则 |
三、教学对象 |
四、教学方法 |
五、教学内容 |
六、教学过程 |
第二节 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
一、教学评价 |
二、教学反思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分组教学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有效学习 |
(二)英国分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
(三)英国分组教学模式可为我国分组教学提供经验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分组教学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分组教学含义的研究 |
(三)关于分组教学成果的研究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分组教学 |
(二)分组教学模式 |
第一章 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时期 |
一、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萌芽期(20 世纪以前) |
(一)资本主义发展促进分组教学萌芽 |
(二)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产生 |
二、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推进期(20 世纪初-20 世纪60 年代) |
(一)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的产生 |
(二)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法律化 |
三、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改革期(20 世纪60 年代-80 年代) |
(一)单一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废止 |
(二)混合能力式分组教学模式发展 |
四、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繁荣期(20 世纪80 年代-现在) |
(一)在混合能力分组模式中引入差异化 |
(二)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多元发展 |
第二章 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的主要模式 |
一、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 |
(一)分流式分组模式适用于竞争教育时期 |
(二)“智力遗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
(三)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
(四)分流式分组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 |
二、混合能力式分组教学模式 |
(一)混合能力式分组模式适用于综合教育时期 |
(二)“教育民主化”思想为其理论基础 |
(三)混合能力式分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
(四)混合能力式分组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 |
三、学科式分组教学模式 |
(一)学科式分组教学模式适用于选择教育时期 |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
(三)学科式分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
(四)学科式分组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 |
第三章 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运行及保障 |
一、英国教育体制为分组教学的背景 |
(一)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
(二)英国的学校体制与系统 |
(三)英国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
二、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运行 |
(一)利用测试对学生进行分组 |
(二)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分组 |
(三)在课堂上对资源进行分组 |
(四)在教学后对评价进行分组 |
三、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保障 |
(一)英国教育部保障分组教学政策的制定 |
(二)教育标准局监测分组教学运行的效果 |
(三)学校董事会管理分组教学实行的过程 |
(四)家长委员会沟通分组教学出现的意见 |
第四章 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及评价 |
一、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
(一)学术方面影响因素 |
(二)实际方面影响因素 |
二、对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评价 |
(一)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经验 |
(二)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类招生背景下能源动力类本科生流体力学跨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流体力学跨专业教学内容的建设 |
1.1 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建设 |
1.2 自主专题学习模块的建设 |
2 跨专业教学模式设计 |
2.1“专业引入+系统教学+拓展应用”教学模式 |
2.2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
2.3 信息化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结合教学模式 |
3 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 |
3.1 课程考核 |
3.2 教学评价 |
(7)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提高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 |
(二)云南省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新机遇 |
(三)从多元文化校园中找到关注点——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与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东南亚小语种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三、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第二章 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层面——政策实施和文化认同需求 |
一、国家政策导向 |
二、文化认同需求 |
第二节 社会层面——企业对外发展需求 |
第三节 高校层面——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需求 |
第四节 学生层面——就业选择转向需求 |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调查研究对象 |
二、问卷编制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三、问卷统计工具 |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统计情况分析 |
二、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分析 |
三、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过程现状在人口变量学上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模式实施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
一、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 |
二、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完善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
第一节 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
二、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功能 |
三、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控功能 |
第二节 深化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
一、有效吸收实施主体反馈信息,改善课程规划 |
二、加大国内外高校沟通力度,合力解决国外课程管理问题。 |
三、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基础,实行技能模块课程分流制度 |
四、强调隐形教育作用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性 |
第三节 优化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 |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
二、加强学生管理制度 |
第四节 加强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
一、教学模式选择多样化 |
二、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建设专业化教学环境 |
三、以专业教师团队为主导,合力改善教材问题 |
第五节 提高人才培养评价的完整性和反馈作用 |
一、丰富评价方式,注重评价过程 |
二、建立毕业生反馈调查体系,解决人才输出评价缺失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管理层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一线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在校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E:毕业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共安庆市委党校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党校的发展历史及当代党校教学特点 |
2.1 党校发展历史 |
2.1.1 初创时期 |
2.1.2 延安时期 |
2.1.3 建国前后及曲折发展时期 |
2.1.4 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时期 |
2.1.5 二十一世纪以来 |
2.1.6 党校发展历史及特征总结 |
2.2 当代党校的功能定位 |
2.3 当代党校的教学特点 |
2.3.1 教学对象 |
2.3.2 教学内容 |
2.3.3 教学模式 |
2.3.4 教学周期 |
2.3.5 教学规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
3.1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新校区 |
3.1.1 项目概况 |
3.1.2 校园规划布局 |
3.1.3 校园空间营造 |
3.2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新校区 |
3.2.1 项目概况 |
3.2.2 校园规划布局 |
3.2.3 校园空间营造 |
3.3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新校区 |
3.3.1 项目概况 |
3.3.2 校园规划布局 |
3.3.3 校园空间营造 |
3.4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新校区 |
3.4.1 项目概况 |
3.4.2 校园规划布局 |
3.4.3 校园空间营造 |
3.5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新校区 |
3.5.1 项目概况 |
3.5.2 校园规划布局 |
3.5.3 校园空间营造 |
3.6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新校区 |
3.6.1 项目概况 |
3.6.2 校园规划布局 |
3.6.3 校园空间营造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当代党校校园环境特征及规划设计手法研究 |
4.1 当代党校校园环境特征 |
4.1.1 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
4.1.2 机动车车位配比较高 |
4.1.3 运动设施偏休闲化 |
4.1.4 兼有校园文化性与党性气质 |
4.2 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手法研究 |
4.2.1 校园生态环境 |
4.2.2 功能分区 |
4.2.3 交通系统 |
4.2.4 校园空间环境营造和场所精神 |
4.2.5 精神意象与气质表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研究:中共安庆市委党校规划设计 |
5.1 项目总体情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设计要求 |
5.2 前期调研 |
5.2.1 场地用地范围 |
5.2.2 场地周边环境 |
5.2.3 场地内部环境 |
5.2.4 场地地形地貌 |
5.2.5 城市交通 |
5.3 设计理念生成 |
5.4 场地分析与利用 |
5.4.1 区位分析 |
5.4.2 基地分析 |
5.5 总体布局框架推敲 |
5.5.1 场地内功能区域划分 |
5.5.2 校园交通布局结构 |
5.6 校园规划设计 |
5.6.1 建筑布局 |
5.6.2 交通系统设计 |
5.6.3 校园总体布局特征 |
5.7 校园空间形象表达设计 |
5.7.1 校园内部单体建筑形象 |
5.7.2 校园对城市空间形象 |
5.8 校园空间节点营造 |
5.8.1 校园入口空间 |
5.8.2 广场空间 |
5.8.3 院落空间 |
5.8.4 台地式空间 |
5.8.5 景观空间 |
5.8.6 架空空间 |
5.9 精神意象与气质表达 |
5.9.1 非轴线的自由式布局 |
5.9.2 校园环境的塑造 |
5.9.3 景观小品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录1 当代党校校园规划案例整理 |
附录2 设计文本 |
(9)来华留学预科生汉字教学模式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字教学现状 |
2.1 现有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模式 |
2.1.1 “语文一体”、“语文并进”的汉字教学模式 |
2.1.2 “语文分进”的汉字教学模式 |
2.1.3 针对不同适用对象的汉字教学新模式探索 |
2.2 预科教育《基础汉语汉字大纲》的要求 |
2.2.1 预科汉字教学目标 |
2.2.2 预科汉字教学内容 |
2.3 针对来华留学预科生的汉字教学模式探讨 |
2.3.1 预科汉字教学和来华留学预科生的特点 |
2.3.2 目前来华留学预科生的汉字教学模式 |
第3章 “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 |
3.1 “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
3.2 “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
第4章 “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
4.1 “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
4.1.1 教学重点和内容的顺序安排 |
4.1.2 教学活动实施的程序和环节 |
4.2 “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
4.2.1 学生汉字考试成绩优异 |
4.2.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
4.2.3 汉语听说读写水平得到了提升 |
第5章 改进“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建议 |
5.1 开设相对独立的汉字课程 |
5.2 针对预科生编写实用的汉字教材 |
5.3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顺序 |
5.4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汉字学习效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字学习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教师访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释义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释义模式现状 |
2.1 初级对外汉字教材释义模式概况 |
2.2 三大汉字释义模式及其特点 |
第三章 《速成》和《张老师》汉字释义模式探析 |
3.1 《速成》汉字释义模式探析 |
3.2 《张老师》汉字释义模式探析 |
3.3 两本教材的释义模式对比 |
第四章 关于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释义模式的思考 |
4.1 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释义模式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4.2 汉字释义模式的重要选取原则 |
4.3 100高频常用汉字的释义模式选取示例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文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分流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D]. 李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对外汉语初级汉字课教学设计[D]. 张馨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汉语国际教育中“阝”部汉字的书写偏误研究[D]. 杨源媛.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先语后文-国际中文汉字教学路径探析[D]. 胡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英国中小学分组教学模式研究[D]. 程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大类招生背景下能源动力类本科生流体力学跨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王学德,陈少松,胡常莉,谭献忠. 力学与实践, 2021(02)
- [7]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周利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8]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共安庆市委党校设计为例[D]. 潘盈希.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来华留学预科生汉字教学模式调查与分析[D]. 鞠采育.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10]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释义模式探析[D]. 葛晗洁. 暨南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