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着

清水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着

一、清水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着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璐[1](2021)在《内蒙古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贫困户及边缘户的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如何防止返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探索有效防止返贫的产业发展方式成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因其经济发展程度、区位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其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有限,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仅仅依靠靠天吃饭的普通农业很难进一步实现生活富裕。在脱贫攻坚战结束后,立足于区位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致力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脱贫户的自身发展动力与能力,是贫困地区有效防止返贫以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如何依托特色产业的防返贫功能来防止脱贫户再次返贫,真正实现生活富裕,对于实现地区整体性可持续脱贫,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清水河县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贫困县和国家级革命老区县,县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特色植物资源——沙棘,但同时该县具有“老、少、边、穷”的特点,面临很大的返贫风险,因此,以清水河县为例,研究沙棘产业防返贫问题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本文以清水河县沙棘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到了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式治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法、半结构性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概括清水河县沙棘产业的发展现状,梳理清水河县沙棘产业扶贫过程中典型的产业扶贫模式,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生态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家庭农场带动模式,通过对清水河县沙棘产业扶贫实践及成效的分析,剖析清水河县沙棘产业的防返贫功能瓶颈,主要包括沙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沙棘产业利益共同体的返贫风险、农户参与沙棘产业的影响因素以及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的主要瓶颈,在此基础上,构建沙棘产业防返贫的长效机制,提出提升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的对策建议,如建立特色产业防返贫实施保障机制、增强特色产业发展动力、建立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以及提升脱贫农户参与产业的动力与能力。

马鑫[2](2020)在《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蒸腾耗水规律与林地持水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在该地区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同时科学地选择生态恢复工程造林树种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焦点问题。针对林木蒸腾耗水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和林下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持水性能进行研究,以内蒙古清水河县典型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山杏(Armeniaca sibirica)、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MS62包裹式植物茎流测量系统测定各树种的蒸腾速率,筛选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因子,同时对林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树种液流速率的变化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山杏、柠条锦鸡儿蒸腾速率变化曲线呈双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9:00、14:00左右,油松蒸腾速率变化曲线呈单峰变化,在13:30左右出现峰值,在夜间三个树种液流速率较小且变化幅度相对稳定。在典型天气下,树木日平均液流速率在晴天时最大,雨天时树木日平均液流速率最小,且晴天下树干液流启动时间最早,蒸腾速率变化进入稳定期的时间也相对较晚,雨天下树干液流启动时间最晚,蒸腾速率变化进入稳定期的时间最早。(2)对不同树种蒸腾速率与该时间的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各树种的蒸腾速率与空气温度、水汽压亏缺、太阳辐射、风速呈现显着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各环境因子与蒸腾速率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水汽压亏缺、相对湿度、风速。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符合Y=A0+A1X1+A2X2+A3X3+A4X4+A5X5形式的线性关系。(3)针对树种蒸腾耗水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研究发现,蒸腾速率与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负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在众多土壤物理指标中毛管孔隙度与蒸腾速率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相关性最小。针对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持水性能研究表明,未分解层枯落物厚度和蓄积量均高于半分解层,其中油松枯落物厚度最大为5.00cm,柠条锦鸡儿枯落物厚度最小为1.45cm。油松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2.54t·hm-2,柠条锦鸡儿枯落物蓄积量最小为1.10t.hm-2。油松土壤容重最小为1.39g/cm3,柠条锦鸡儿土壤容重最大为 1.52g/cm3。

闫伟岳[3](2020)在《内蒙古清水河县林地景观类型时空演变及其地表温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以内蒙古清水河县为研究区,选用2000、2005、2010年三期Landsat 5TM及2015年Landsat 8OLITIRS遥感影像,以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分类系统为参考,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林地与非林地两大类。通过野外调查,建立解译标志,结合ENVI5.0平台监督分类法,获取了林地和非林地类型数据。采用辐射传导、单窗及单通道算法,估算2000、2005、2010及2015年地表温度,并通过精度检验方法对地温反演结果进行对比择优。通过单一类型区变化动态度及空间静态分析法,对2000-2015年不同林地及非林地类型及地表温度、相对地表温度分级类型区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采用林地景观格局指数及相对地表温度聚集效应指数模型,分析2000-2015年单一林地类型与地表温度分级类型区的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结合多元逐步空间回归模型与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别对2000-2015年林地景观格局指数与对应年份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及2015年林地及非林地覆被单一用地类型空间模拟与不同地表温度分级类型区分布模拟数据间的双变量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15年现状林地及非林地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形态分别呈现为覆被分布密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与递增的变化特征,单一用地类型年均变化动态度为灌木林>有林地>耕地>草地;2015-2030年模拟林地及非林地覆被类型空间分布形态变化与现状近似,林地覆被范围显着扩展,单一林地类型年均变化动态度为疏林地>其他林地>有林地>灌木林;2)2000-2015年及2015-2030年地表温度分级类型区的空间布局形态均呈现为温度分区等级西北向东南渐次递减及低等温度区聚集分布范围由东南向西北持续扩展趋向。模拟期间不同等级温度区年均动态度为低等温度区>次低等温度区>中等温度区>次高等温度区>高等温度区。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模拟变化规律与林地或非林地景观格局模拟布局形态具有高度空间一致性;3)灌木林覆被对地表热环境的降温作用高于疏林地对地表热环境的升温作用,郁闭度越高林地类型对地表热环境所产生的降温作用越明显。同类林地覆被局部空间规模化扩展对于缓解地区热环境效应具有积极作用,同类斑块分布聚集规模大小与地表温度分布变化呈正比关系。

张平[4](2020)在《植物纤维毯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边坡的生态防护效益》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适用性,以及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本文以内蒙古清水河县段兰窑流域黄土沟道边坡区为研究区,开展野外小区监测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监测铺设植物纤维毯后边坡的植物生长状况、物种多样性和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植物纤维毯覆盖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植物生长期下的产流时间、径流量和产沙量,全面分析评估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护坡效益,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水土流失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相对直播草本护坡措施,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边坡植被的盖度和高度,较直播草本护坡措施盖度和高度分别提高3.33%和4.72cm,并且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物种多样性最显着,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达到2.65,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达到2.44,Pielou均匀度指数达到1.23。(2)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可改良边坡土壤,覆盖植物纤维毯后,边坡表层土壤的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裸坡明显提升,较裸坡分别提升46.81%、29.07%、50.11%和 56.77%。(3)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具有良好的减流、减沙效益,平均减流效益为63.73%,平均减沙效益为76.59%;减流、减沙效益均在降雨强度为30mm/h时最高,但随着降雨强度不断增大,减流、减沙效益不同程度的降低。(4)在不同植物生长期下,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也具有良好的减流、减沙效益,平均减流效益为68.46%,平均减沙效益为81.64%;减流、减沙效益均在植物生长期132天时最高,随植物生长期增加,减流、减沙效益不同程度的增加。(5)坡面植被高度、盖度是植被生长状况中影响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径流产沙的主要因子,径流量、产沙量与高度和盖度呈多元线性函数关系,满足y=a-bx1-cx2(y为径流量(mL)或产沙量(g),x1为高度(cm),x2为盖度(%))。(6)从灰色关联度分析来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对边坡的防护效果要优于直播草本护坡措施。

冯尚荣[5](2020)在《基于改进TOPSIS-RBF的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文中提出土地作为一切经济及社会活动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到基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科技不断进步的今日,不可避免出现了如环境污染、土地格局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可持续资源的利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通过土地生态安全的科学研究,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合理评价,进行未来的精准预测是很有价值意义的。这对于保证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推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文章通过以环渤海经济区域桥梁,―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之一呼和浩特为研究区,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选取反映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的相关统计数据与RS技术计算得出由NDVI、WET、LST、NDSBI参数通过主成分合成的RSEI指数共30个安全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与客观熵值法及博弈论思想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DPSIR-EES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运用改进TOPSIS法与RSEI指数结合,针对城区与郊区的不同情况分别揭示了二者遥感生态与土地生态安全演进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城区与郊区下的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演进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特征分类,然后利用GIS技术对呼和浩特市整体土地生态安全情况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利用模拟精度高的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RBF对RSEI与土地生态安全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如下:(1)2009-2018年,呼和浩特市整体生态安全值有所上升,D+指标减小而D-指标增加,安全值向正理想解贴近。其中城区在2009-2018年从0.4573上升至0.6709,安全等级从―临界级‖上升至―良好级‖,而郊区从0.3736上升至0.5804,安全等级从―风险级‖上升至―临界级‖。在整体土地生态安全发展中各指标的影响情况为消极影响因素有所减少,具体为城区在2009至2013年消极因素主要有城镇化率、化肥与农药使用等。2013至2018年消极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地表热度等指标;郊区在2009至2013年消极因素主要有牲畜存栏数、单位GDP能耗等。在2013至2014年消极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等。而在2014至2018年消极因素主要有植被覆盖度、工业单位数等。城区与郊区的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与情况发展有差异也有相似。主要表现为城区现代化发展更快,植被覆盖度对环境影响更大,土壤湿度更高。而郊区地表温度更高,农牧业发展更大。在准则表现中驱动力与状态准则发展不同,且土地生态安全变化中城区相较于郊区波动更大;而在压力准则以及各准则层之间的关联性中表现类似。同时可以看出自然生态情况与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的发展有所不同,说明土地安全生态的发展并不能代表自然生态也与其有相同趋势。(2)2009至2018年,在各准则层对土地生态安全值障碍阻力情况中城区各准则之间差异保持基本相同。而郊区在研究年间以2014年为节点在之后驱动力与压力障碍度上升,影响和响应障碍度下降,状态障碍度于2017年开始上升。通过准则变化可知对于呼和浩特市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最重要的阻力影响为压力准则所代表的经济发展。在各指标障碍度中对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变化障碍度较小的指标为人均GDP、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障碍度较大指标为工业废水排放量、城镇化率等。以2009至2013年作为第一阶段,2013至2018年作为第二阶段划分各区县障碍度情况得出各城区第一阶段主要障碍度指标为工业排放、清洁能源使用率等,第二阶段主要为污水排放、城镇化率等;各郊区第一阶段主要障碍度指标为第三产业占比、拥有医疗床位数等,第二阶段主要为农牧生产污染、污水排放等。(3)在2009、2014、2018的3期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中Moran′I指数值分别为0.3322、0.1072、0.0499,说明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值在空间具有正相关性,由散点图得出全局土地生态安全的空间相关性正在降低。在局部空间自相关中,通过呼和浩特市2009、2014、2018年3期局部土地生态安全LISA聚集情况,得出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由城区与郊区的明显空间自相关聚集发展为聚集不显着情况,整体发展趋于均衡,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值差异正在缩小。(4)在2019-2021年,呼和浩特市城区遥感生态情况提升至0.561后下降至0.503,仍处在―临界级‖;郊区遥感生态指数逐步从0.422提升至0.535,整体情况相较城区更为稳定。在土地生态安全值方面,城区相对保持着在0.66左右的相同状态;郊区从0.624小幅上升至0.641,在―良好级‖边界有缓慢上升趋势。整体来看未来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值从“临界级”向―良好级‖缓慢上升,但其值与自然生态情况依旧未达到理想程度。所以在未来发展中需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冲突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以早日达到理想状态。

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李国婧,黎光,王少华,孟凡旭,张平,张娜[6](2019)在《植被毯对内蒙古清水河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边坡产流产沙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为缓解黄土丘陵沟壑区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以内蒙古清水河县段兰窑流域黄土边坡为研究区,采用3种植被毯措施: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混播(以下简称豆禾混播)比例为1∶1+椰丝毯(L1G1)、豆禾混播比例为1∶2+椰丝毯(L1G2)和豆禾混播比例为2∶1+椰丝毯(L2G1)在30°,35°,40°和45°边坡设置径流小区,分析该区域不同自然降雨条件和坡度对边坡产流与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铺设植被毯可以有效的减少黄土边坡产流产沙量。(2)当降雨强度为1~5 mm/h时,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降雨强度为30~50 mm/h时,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坡度为40°时出现峰值。(3)3种植被毯措施的减流效益大小依次为L1G1(75.11%)>L1G2(49.3%)>L2G1(48.11%);3种植被毯措施减沙效益大小依次为L1G1(87.96%)>L1G2(60.96%)>L2G1(58.95%)。说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L1G1是一种有效的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阿斯那[7](2019)在《内蒙古清水河县林地动态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以内蒙古清水河县为研究区,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DEM、降雨、土壤类型分布图等基础资料,对1995-2015年间林地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RUSLE 土壤侵蚀模型对1995-2015年间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运用耦合模型对林地类型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1995-2015年间清水河县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面积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各林地类型中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为灌木林>有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2010年—2015年时期的单一林地动态度比2005年—2010年快,清水河县1995年—2005年间综合林地动态度变化率为11.51%,2005年—2015年间综合林地动态度为6.87%,说明在研究期前期林地类型变化较快,研究期后期变化速率较慢。林地转移总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20.18%,转出面积最大的是非林地,转入面积最大的也是由非林地转入。清水河县东部的北堡乡与韭菜庄林地面积最大,其次是位于中部的城关镇,则西南部的窑沟乡林地面积最小。(2)1995-2015年间清水河县林地土壤侵蚀强度整体处于轻度侵蚀状态,无侵蚀面积呈增加趋势,近20a内增加了 369.76km2;研究初期清水河县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以中度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的46.88%。2005年至2015年林地侵蚀强度主要以轻度侵蚀为主,说明清水河县林地土壤侵蚀整体状况比呈现好转。1995年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以中度侵蚀为主,2015年林地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说明清水河县林地土壤侵蚀整体状况比呈现好转。轻度、中度、强度侵蚀大多集中分布在清水河以南的韭菜庄、北堡、单台子乡的大部分地区;剧烈侵蚀大部分集中在窑沟乡丘陵沟壑区。轻度侵蚀与重度侵蚀的转出比例最高,说明土壤水力侵蚀强度走向减小趋势。(3)1995-2015年由于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无侵蚀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各类林地均以轻度侵蚀为主,灌木林的强度侵蚀比重较大,但有林地的强度侵蚀、极强侵蚀、极强侵蚀面积均呈较少趋势。清水河县林地结构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土壤侵蚀综合评价指数呈减少趋势。林地类型与土壤侵蚀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耦合性越来越好,整体协调发展。

乌都[8](2019)在《清水河县公益林不同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清水河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1种公益林林分类型和1个无林地作为对照,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清水河县林分类型的林地水文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层贮量、蓄积状况、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持水过程进行涵养水源能力比较,杨树油松混交林的枯落物贮量(22.15 t/hm2)大于柠条林(7.42t/hm2)纯灌木林;最大持水率方面,柳树林(352.05%)>油松林(158.45%);而最大持水量顺序为杨树林(21.27t/hm2)<油松松林(15.58 t/hm2)。表明各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针叶林远低于阔叶林。其中土壤持水能力最高者为柳树林,其次是油松、落叶松等针叶林,此后则为柠条林、沙棘林,无林地为最低。(2)通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全氮、全磷、有机质、pH进行涵养水源能力比较,得出试验区范围内各林分表层土壤化学性质体现出针叶林远低于阔叶林。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者为杨树油松混交林(22.60g/kg),其次是杨树林(18.28g/kg)等阔叶林,此后则为油松(17.35g/kg)、落叶松(15.59g/kg)等针叶林,最低者为柠条灌木林(4.84g/kg)。因此,阔叶林更易于提高和持续林地肥力、积累土壤养分。(3)对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自然含水率、最大蓄水量、有效蓄水量、0-80cm土层饱和蓄水量进行涵养水源能力比较,得出不同的林分类型林地土壤涵养水源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杨树林在0-80cm 土层饱和蓄水量为最大,为13726.3t/hm2;其次是杨树油松混交林,为11077.5t/hm2;柠条林为6672.7t/hm2;无林地最差,为6284.3t/hm2。可知公益林有很好的涵养水源功能,其中当地杨树林地的涵养水源能力最强。因此,在公益林造林时,应充分考虑因树种不同而造成的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树种,使涵养水源功能发挥到最大。

郭宇[9](2019)在《植被毯对沟道边坡植物生长与产流产沙的影响》文中提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为缓解黄土丘陵沟壑区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本文以内蒙古清水河县段兰窑流域沟道边坡为研究区,采用3种植被毯措施: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混播(以下简称豆禾混播)比例为1:1+椰丝毯(L1G1)、豆禾混播比例为1:2+椰丝毯(LiG2)和豆禾混播比例为2:1+椰丝毯(L2G1)在30°、35°、40°和45°边坡设置径流小区,分析该区域不同自然降雨条件和坡度下,不同植被毯措施的植物生长状况、物种多样性以及对边坡产流与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LiGi的植被生长状况最好,且与L1G2和L2G1相比,LiGi物种多样性最高。(2)在产流与产沙方面,3种植被毯措施的减流效益大小依次为L1G1(75.11%)>LiG2(49.3%)>L2Gi(48.11%);3种植被毯措施减沙效益大小依次为LiG1(87.96%)>L1G2(60.96%)>L2G1(58.95%),LiG1的减流减沙效果最明显。(3)当降雨强度为1-5mm·h-1时,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降雨强度为30-50mm·h-1时,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坡度为40°时出现峰值。通过对3种植被毯措施的植被基本特征、物种多样性和产流产沙量的分析,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采用L1G1是一种有效的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周美超[10](2018)在《清水河县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文中认为本文以内蒙古清水河县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选择样地的实地监测,并结合相关资料和实测数据,构建了研究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该区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概况、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固土保肥等功能效益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清水河县公益林造林模式分为混交林和纯林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混交、油松×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Kuze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混交、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柠条混交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柠条混交等,后者以油松、落叶松、沙棘、山杏、柠条等纯林为主。实测结果显示7号样地(山杨×柠条)林木蓄积量最大,为83.25 m3/hm2;3号样地乔、灌木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43.66t/hm2;1号样地(油松×山杏)单位面积草本和枯落物的生物量均较高,分别为2.25t/hm2和7.07t/hm2。(2)公益林水源涵养功能因森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样地中平均土壤容重总体分布在1.38-1.42g/cm3之间;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值在42.57%-44.33%之间;而非毛管孔隙度的实测结果表明1号样地的持水能力最强,平均非毛管孔隙度为3.93%,清水河县单位面积公益林平均水源涵养量及其价值与林分类型关系密切,总体表现为混交林>纯林>无林地,乔木林>灌木林。(3)各样地土壤固碳量范围在0.17-67.45 t/hm2之间,指标固碳量在0-63.88t/hm2之间。3号样地(油松×落叶松×柠条)固碳量最大,固碳价值为52851.18元/hm2;10号样地(无林地)固碳量最小;3号样地的释氧量和释氧价值分别为180.50t/hm2和72199.68元/hm2,均为最高,而无林地释氧量和释氧价值仅分别0.45t/hm2和180.88元/hm2。(4)各立地类型下公益林样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均较无林地小,其中固土效益最好的是5号样地(落叶松林),年固土量达19.08t/hm2;保肥效果最好的为3号样地,单位面积年平均保肥量为13.25g/kg;保肥功能最差的是无林地,年均固肥量仅为2.29g/kg;总体而言,清水河县公益林固土保肥价值均比无林地高,说明公益林工程的实施为清水河县保持水土、维持土壤养分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清水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着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水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着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特色农业产业
        2.1.2 返贫与防返贫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参与式治理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扶贫实践及成效
    3.1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发展概况
        3.1.1 清水河县概况
        3.1.2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发展现状
    3.2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扶贫的优势分析
        3.2.1 沙棘产业是清水河县的重点产业
        3.2.2 沙棘产业是产业扶贫的理性选择
        3.2.3 沙棘产业是贫困户增收的有效渠道
        3.2.4 沙棘产业开发具备良好经济效益及投资潜力
    3.3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扶贫模式
        3.3.1 政府+社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生态扶贫模式
        3.3.2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以YHR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3.3.3 家庭农场带动模式——以清水河县咱家农场为例
    3.4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扶贫成效
        3.4.1 产业受益范围扩大,群众收益增加
        3.4.2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3.4.3 就业机会增加,提升政府形象
第四章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的瓶颈
    4.1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的发展困境
        4.1.1 产业发展规划不持续,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紧密
        4.1.2 产业链不完整,企业收入偏低
        4.1.3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
        4.1.4 产业科技化水平不高,沙棘资源利用率低
    4.2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利益共同体的返贫风险
        4.2.1 农户层面
        4.2.2 企业层面
        4.2.3 村集体经济组织层面
    4.3 农户参与沙棘产业发展意愿的影响因素
        4.3.1 经济收入水平
        4.3.2 政府政策与制度
        4.3.3 企业(合作社)管理方式
    4.4 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的不足
        4.4.1 规模化水平较低,受益农户范围较小
        4.4.2 产业带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户收益较低
        4.4.3 新型经营主体少,独立发展能力较弱
        4.4.4 农户参与沙棘产业积极性不高
第五章 提升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特色产业防返贫实施保障机制
        5.1.1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5.1.2 加强沙棘产业资金保障,创新信贷投放机制
        5.1.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5.2 增强沙棘产业发展动力
        5.2.1 合理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5.2.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自主经营能力
    5.3 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5.4 提升农户参与沙棘产业的动力与能力
        5.4.1 加强对脱贫农户的市场知识培训
        5.4.2 加强沙棘产业专业技术培训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针对企业(合作社)的访谈提纲
    附录 B 针对农户的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2)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蒸腾耗水规律与林地持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木蒸腾耗水特性研究进展
        1.2.2 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因素
        1.2.3 林下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持水性能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条件
    2.5 土壤类型
    2.6 植被类型
    2.7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试验区概况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树干液流的测定方法
        3.3.2 环境因子的测定
        3.3.3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3.3.4 枯落物持水测定
        3.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技术路线
4 不同树种蒸腾耗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4.1 典型天气下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特征
    4.2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连日变化规律
    4.3 生长盛期到生长末期不同树种液流速率变化规律
5 环境因子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蒸腾耗水的关系研究
    5.1 生长盛期到生长末期环境因子变化规律
    5.2 环境因子动态变化与不同树种蒸腾耗水关系研究
        5.2.1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5.2.2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5.2.3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与空气温度的关系
        5.2.4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与水汽压亏缺的关系
        5.2.5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与地温的关系
        5.2.6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与风速的关系
    5.3 不同树种蒸腾耗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5.4 不同树种蒸腾耗水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6 不同造林树种林地持水能力与树木蒸腾速率的关系研究
    6.1 不同造林树种枯落物厚度及蓄积量
    6.2 不同造林树种枯落物持水能力分析
        6.2.1 不同造林树种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有效拦蓄量
        6.2.2 枯落物持水过程
        6.2.3 枯落物吸水速率动态变化
    6.3 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层物理性质与持水量研究
    6.4 枯落物蓄积量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研究
    6.5 土壤物理性质与树种蒸腾耗水的关系研究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树种蒸腾耗水特性
        7.1.2 环境因子对不同树种蒸腾耗水的影响
        7.1.3 不同树种枯落物与土壤持水性能分析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内蒙古清水河县林地景观类型时空演变及其地表温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进展
        1.2.3 林地类型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4.1 内蒙古清水河县土地利用时空演变
        1.4.2 内蒙古清水河县地表温度时空演变
        1.4.3 内蒙古清水河县不同林地类型的温度效应
    1.5 研究方法
        1.5.1 林地与非林地类型信息提取
        1.5.2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算法
        1.5.3 空间分析法
        1.5.4 CA-Markov时空模拟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内蒙古清水河县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趋势分析
        3.1.1 林地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3.1.2 非林地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3.1.3 林地景观格局特征
    3.2 内蒙古清水河县地表温度时空演变趋势
        3.2.1 地表温度时空演变趋势
        3.2.2 相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
        3.2.3 相对地表温度空间集聚效应
        3.2.4 相对地表温度空间近邻效应
    3.3 内蒙古清水河县不同林地类型的温度效应
        3.3.1 林地类型对地表热环境贡献度时空差异
        3.3.2 不同林地类型的温度效应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植物纤维毯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边坡的生态防护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生态护坡措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植物纤维毯护坡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与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特征
    2.5 土壤、植被特征
3 研究方法
    3.1 径流小区设置
    3.2 播种及播后管理
    3.3 试验方法
        3.3.1 植物生长状况
        3.3.2 物种多样性
        3.3.3 表层土壤理化特征
        3.3.4 径流产沙特征
        3.3.5 灰色关联度分析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4.2 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3 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表层土壤理化特征
    4.4 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产沙特征
        4.4.1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产流时间
        4.4.2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量
        4.4.3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产沙量
        4.4.4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减流减沙效益
    4.5 植物纤维毯护坡措施在不同植物生长期下的径流产沙特征
        4.5.1 不同植物生长期的产流时间
        4.5.2 不同植物生长期的径流量
        4.5.3 不同植物生长期的产沙量
        4.5.4 不同植物生长期的减流减沙效益
        4.5.5 植被生长状况对径流产沙量的影响
    4.6 灰色关联度法评价植物纤维毯不同生长期边坡防护效果
5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改进TOPSIS-RBF的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3.2 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3.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3.4 土地生态安全预测体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呼和浩特市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呼和浩特市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结构状况
    2.3 相关数据来源
第3章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型构建
    3.1 指标体系
        3.1.1 DPSIR指标体系概念
        3.1.2 指标选取原则
        3.1.3 指标解释
        3.1.4 指标体系构建
    3.2 指标权重确定
        3.2.1 指标数据标准化
        3.2.2 层次分析法
        3.2.3 熵值法
        3.2.4 基于博弈论思想组合赋权
    3.3 土地生态安全标准划分
    3.4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3.4.1 RSEI指数
        3.4.2 改进TOPSIS模型
        3.4.3 障碍度模型
        3.4.4 空间自相关模型
    3.5 土地生态安全预测模型构建
        3.5.1 RBF原理
        3.5.2 RBF学习模型
        3.5.3 模拟学习效果检验
第4章 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
    4.1 RSEI参数处理
        4.1.1 植被指数
        4.1.2 湿度指数
        4.1.3 地表温度
        4.1.4 干度指数
    4.2 城区与郊区改进TOPSIS评价与结果分析
        4.2.1 驱动力准则评价与结果分析
        4.2.2 压力准则评价与结果分析
        4.2.3 状态准则评价与结果分析
        4.2.4 影响准则评价与结果分析
        4.2.5 响应准则评价与结果分析
        4.2.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结果分析
    4.3 区县级土地生态安全障碍度分析
        4.3.1 DPSIR系统土地生态安全演进特征
        4.3.2 区县土地生态安全指标障碍度分析
    4.4 市级土地生态安全空间相关性分析
        4.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5 神经网络预测与结果分析
        4.5.1 RBF网络学习
        4.5.2 RSEI预测及结果分析
        4.5.3 土地生态安全值预测及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建议
    5.1 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化及产业转型升级
    5.2 减少耕地污染与缓和畜草矛盾
    5.3 推进工业优化升级与生态恢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植被毯对内蒙古清水河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边坡产流产沙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植被毯设计
    1.4 径流小区及植被毯建设
    1.5 指标测定
        1.5.1 降雨特征
        1.5.2 产流量和产沙量
        1.5.3 减流和减沙效益计算 减流效益(Pri)和减沙效益(Psi)计算公式为: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被毯措施产流量和产沙量
    3.2 不同降雨条件对各植被毯措施产流和产沙量影响
    3.3 不同坡度对各植被毯措施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
    3.4 不同植被毯措施减流减沙效益分析
4 讨 论
5 结 论

(7)内蒙古清水河县林地动态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林地动态与土壤侵蚀时空耦合关系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2.3 林地时空变化特征
        2.3.1 时间变化特征
        2.3.2 林地空间变化分析
    2.4 土壤侵蚀时空特征
        2.4.1 土壤侵蚀因子提取
        2.4.2 土壤侵蚀模数及侵蚀强度等级划分
        2.4.3 林地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2.4.4 土壤侵蚀时间变化特征
    2.5 林地类型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分析
        2.5.1 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2.5.2 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变化分析
        2.5.3 林地结构与土壤侵蚀强度结构耦合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清水河县公益林不同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森林涵养水源研究现状
        1.3.1 国外森林涵养水源研究概况
        1.3.2 国内森林涵养水源研究概况
    1.4 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
        1.4.1 林冠层对水分的截留作用
        1.4.2 枯落物层对水分的截留作用
        1.4.3 土壤层对水分的调蓄作用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水文水资源
        2.1.4 土壤
        2.1.5 地形地貌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3 公益林分布状况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枯落物层涵养水源能力分析
        3.1.2 土壤层涵养水源能力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采样方案
        3.2.2 枯落物层持水特征的测定
        3.2.3 土壤层持水特征的测定
    3.3 技术路线
4 枯落物层涵养水源能力研究
    4.1 枯落物贮量及蓄积状况分析
        4.1.1 枯落物贮量
        4.1.2 枯落物蓄积状况
    4.2 枯落物层持水性能分析
        4.2.1 枯落物层自然含水率
        4.2.2 枯落物层持水能力
        4.2.3 枯落物层持水过程
        4.2.4 枯落物层吸水速率
    4.3 本章小结
5 土壤层涵养水源能力研究
    5.1 土壤层自然含水率分析
    5.2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5.2.1 土壤容重
        5.2.2 土壤孔隙度
    5.3 土壤蓄水特征分析
        5.3.1 土壤持水能力
        5.3.2 土壤蓄水能力
    5.4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5.4.1 有机质
        5.4.2 土壤速效磷
        5.4.3 土壤速效钾
        5.4.4 土壤全氮、全磷
        5.4.5 土壤pH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植被毯对沟道边坡植物生长与产流产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
        1.2.2 植被毯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
        1.2.3 其他因素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与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和植被特征
3 研究方法
    3.1 植被毯设计
    3.2 径流小区的设置
    3.3 植被基本特征调查
    3.4 降雨量、产流量和产沙量的测定
    3.5 减流和减沙效益计算
    3.6 数据处理及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被生长特征
    4.2 物种多样性
    4.3 不同植被毯措施产流量和产沙量
        4.3.1 研究区降雨特征
        4.3.2 不同植被毯措施产流量
        4.3.3 不同植被毯措施产沙量
    4.4 不同降雨条件对各植被毯措施产流和产沙量的影响
    4.5 不同坡度对各植被毯措施产流和产沙量的影响
    4.6 不同植被毯措施减流减沙效益分析
    4.7 不同植被毯措施的相对贡献度
5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清水河县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公益林的概念及类型
        1.3.2 森林生态效益的综合研究与专项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范围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条件
    2.5 土壤类型
    2.6 植被及生物类型
    2.7 公益林资源概况
    2.8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公益林现状分析研究方法
        3.2.2 公益林涵养水源效益分析方法
        3.2.3 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分析方法
        3.2.4 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分析方法
    3.3 技术路线
    3.4 数据来源
4 清水河县公益林现状分析
    4.1 公益林实地监测现状分析
    4.2 公益林总体概况分析
    4.3 不同林分类型公益林差异性分析
5 清水河县公益林涵养水源功能分析
    5.1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5.2 不同林分类型涵养水源量及分析
    5.3 不同林分类型公益林涵养水源效益及分析
6 清水河县公益林固碳释氧功能分析
    6.1 固碳释氧效益基本指标的测算与分析
    6.2 不同林分类型固碳量及固碳价值分析
    6.3 不同林分类型释氧量及释氧价值分析
7 清水河县公益林固土保肥功能分析
    7.1 不同林分类型固土效益分析
    7.2 不同林分类型保肥效益分析
    7.3 不同林分类型固土保肥价值及分析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清水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着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研究[D]. 张雪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蒸腾耗水规律与林地持水性能研究[D]. 马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内蒙古清水河县林地景观类型时空演变及其地表温度效应研究[D]. 闫伟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植物纤维毯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边坡的生态防护效益[D]. 张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改进TOPSIS-RBF的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D]. 冯尚荣.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植被毯对内蒙古清水河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边坡产流产沙量的影响[J]. 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李国婧,黎光,王少华,孟凡旭,张平,张娜.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6)
  • [7]内蒙古清水河县林地动态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研究[D]. 阿斯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11)
  • [8]清水河县公益林不同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研究[D]. 乌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植被毯对沟道边坡植物生长与产流产沙的影响[D]. 郭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清水河县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D]. 周美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清水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