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差移动曲面法在局部(似)大地水准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江[1](2020)在《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文大地测量通过观测恒星等自然天体的位置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以及至地面某一目标的方位角,是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应用于空间基准建立、航天测控、远程精导武器发射、惯导设备标定、垂线偏差确定及工程测量等领域。传统的天文大地测量方法主要适用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测量设备主要是光学经纬仪,需人工观测,效率很低。近年来,随着数字天顶仪、视频经纬仪等新型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已开始向自动观测转型,但定位定向观测和数据处理模型基本上仍采用的是传统方法,不能满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快速高效和高精度的测量。为了实现任意地区快速天文定位定向,解决复杂环境下只有部分星可见时的天文大地测量难题,本文基于自动测量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天区大量天文观测数据的特点,引入相关变量回归分析理论,提出了多种新的天文大地测量方法,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野外实际测量实验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首次在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引入相关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回归分析仿真平台;在实测数据处理中,对回归方法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两步回归法、平行回归法和零值分位回归法。(2)提出观测多颗近似中天星实现定位定向的新方法,采用高度差平行回归法测定纬度,采用多星中天时角法测定经度和方位角。在低纬度地区实测36颗任意高度近似中天星数据,定位精度优于±0.5″,定向精度优于±0.25″,满足高等级天文大地测量精度指标要求。与经典的北极星任意时角法相比,定向测量前不需要进行精密天文定位,1个一等天文方位角的观测用时由至少2天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将精密天文定向测量的作业范围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扩展至全球任何地区。(3)针对只有北天区星可见时的观测条件,提出了多颗近似大距星同步定位定向方法。传统大距星对法只能精确定向,且需要已知测站精确坐标;新方法不需要按照天体赤纬和大距时刻进行配对观测,通过观测多颗近似大距星的天顶距和水平角数据即可实现定位定向,选星条件从星位角严格在90°扩展到87°~92°,同等时间内可观测星数增加1倍以上。(4)基于自动观测可同时获取近似等高星天顶距和水平角的特点,在数据处理中提出了方位角零值分位回归法实现同步定位定向。依据测站纬度和天顶距确定零值分位数进行分位回归,观测40颗近似等高星,定位精度优于±0.3″,定向精度优于±0.5″,与普通回归方法相比计算精度提高30%。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比,天顶距观测精度提高33%,水平角观测精度提高52%,观测效率提高1倍以上。(5)通过增加回归参数,将近似中天、卯酉和等高星数据回归处理方法适用范围扩展至全天区,建立了观测多颗任意星实现精密定位定向的多元回归模型。针对任意星观测精度不一致、高度和方位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数据处理结果不稳健问题,提出了按方位角装箱的非参数—参数两步回归法,有效提高了成果的稳健性。(6)采用多种型号的全站仪作为观测仪器,对本文所提出的新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量实验,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新方法的计算结果准确可靠,能够满足不同地域各种复杂环境的测量需求。
张炎[2](2020)在《基于ABC-FOA-LSSVM的GNSS高程拟合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同步兴起的先进导航、定位技术,其具备全天候、高精度特点。现今GNSS技术已经成为快速收集地理的数据的重要手段,但GNSS观测技术直接获得的是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大地高,而非实际工程中所需的正常高。为了能利用GNSS技术代替传统的水准测量技术,构造高精度的转换模型一直是测绘工作研究的重点。不同高程转换的关键之处在于高程异常的求解。为得到局部区域的精准高程异常,本文提出利用蜂群-果蝇混合算法来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拟合法选出最佳参数,完成GNSS高程拟合模型的建立。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简单阐述了高程的定义及不同高程之间的相互转换,列举了确定大地水准面的常规方法及特点。分别从曲线拟合法、曲面拟合法及BP神经网络分析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探讨了常见拟合方法所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法中存在的局限。2、针对GNSS观测数据中可能含有粗差的情况,提出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中引入稳健估计来进行高程拟合,并与未嵌入稳健估计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拟合方法分别对同组含有粗差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比较分析发现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拟合方法可以减弱粗差对模型精度的干扰。3、考虑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中的核参数和正则化参数选取困难的问题,提出将蜂群算法和果蝇算法分别引入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中,通过生物智能算法进行参数寻优,构建GNSS高程拟合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智能算法改进拟合法建模的精度及稳定性,发现蜂群算法具备全局寻优能力强的特点,而果蝇算法有计算过程简单、易调节的优势。4、为了充分发挥智能算法的优势,本文利用蜂群-果蝇混合优化算法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来构建拟合模型,对同组检核点数据处理后与单一智能算法计算结果作对比,发现组合算法的稳定性及精度均要优于单个智能算法,故组合智能算法更适用于拟合模型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同常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拟合法相比,基于组合生物智能算法改进的拟合方法有效的提高了GNSS高程拟合模型的精度,验证了改进拟合方法对于提高模型精度的现实性及有效性,为以后测量工作中正常高数据的获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张涛[3](2019)在《基于GNSS水准构建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GNSS技术快速发展,以高精度、全天候、高效且经济效益高的GNSS三维测量替代传统测量已呈迅速上升的趋势。GNSS定位测量所得为大地高,而我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所使用为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的正常高,将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成为大地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通过GNSS测量获取测点正常高的高程转换方法有许多,其中先以GNSS水准拟合得到区域似大地水准面,再以GNSS定位技术快速获取地面点平面坐标,通过内插构建的似大地水准面以获得地面点正常高不失为一种可靠且可行的方法。针对两个实例区域,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具体分析了多项式模型、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半参数模型、移动曲面模型和多面函数模型,给出了五种模型的详细拟合过程和模型参数的选取方法。2.为减少拟合精度损失,本文采用了重复测量(小区域)、数据中心化处理、程序化自动选点和程序化粗差探查四种数据优化方法来保证数据源的可靠性,并通过实例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为进一步提高模型拟合精度,本文采用了基于内插分辨率1’×1’的EGM2008全球重力模型的“移去-恢复”法来提高构建的局部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4.本文在拟合结果精度评定方面,除了将内符合精度与外符合精度作为最主要评价指标外,还采用了残差分布、最小最大残差以及引进高程异常变化率作为区域范围大小评价的补充参考项。5.对大小两个实例区域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合较小区域的六参数多项式模型、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半参数模型以及适合较大区域的移动曲面模型和多面函数模型分别进行拟合。对比拟合结果,分析了五个模型拟合应用的优劣性,验证了 EGM2008模型的适用性,最终确定了两个实例区域的似大地水准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参数。经验证,构建的两个区域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可达四等水准精度要求。
孙同贺[4](2017)在《病态与稳健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经典测量平差方法通常是假设观测向量仅含有随机误差,在观测向量残差范数最小的准则下求模型参数的最优估值。而实际上,由于数据采样大小、模型化以及测量等原因,在测量数据处理中观测向量和模型系数矩阵同时含有误差的情形屡见不鲜。此时,若仍然利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平差,其结果将是有偏的。为了提高参数估值的精度,研究新的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势在必行。总体最小二乘方法是一种能同时顾及观测向量和模型系数矩阵误差的数据处理方法,近年来得到了测绘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针对病态、稳健总体最小二乘平差解算方法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并扩展总体最小二乘平差理论在测绘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概括如下:(1)全面总结了总体最小二乘平差问题的三种基本解算方法,并对混合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和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的概念和算法进行了概括,最后将最小二乘平差方法、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混合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以及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分别应用到直线拟合和大地水准面精化两个算例中。直线拟合算例表明,采用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得到的拟合参数效果最佳。但在大地水准面精化实验中,应用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得到的大地水准面经外部检核,精度并没有显着提高。(2)系统地研究了总体最小二乘平差的病态问题,分析了病态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度量方法,指出了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模型更容易受到病态性的影响使得解不稳定,并将处理病态总体最小二乘平差问题的算法归纳为四类。总结了病态总体最小二乘平差的岭估计法、广义正则化算法、虚拟观测法以及截断奇异值法。针对Tikhonov正则化理论中正常数δ具有随机性这一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正则化算法,详细推导了求解的具体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迭代算法,并通过数值模拟和空间测边网平差两个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针对单一的Tikhonov正则化算法得不到稳定、精确的解这一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Tikhonov正则化和总变差正则化组合的混合正则化算法,推导了解算公式且给出了具体的迭代步骤,最后利用数值模拟算例说明了算法的正确性。推导了病态情形下加权总体最小二乘的正则化方法和Partial EIV模型的正则化方法。(3)分析了粗差对参数估值的影响,讨论了最小二乘平差模型的数据探测法和稳健估计法。针对观测向量和系数矩阵均含有粗差的情形,重点讨论了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模型的稳健估计算法,包括等权条件下的粗差探测法、观测向量和系数矩阵的权不相等时的选权迭代法、以及基于中位数的稳健总体最小二乘算法。为避免等价权函数及其临界值选择不当造成参数解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线性EIV模型的t型抗差估计及其EM算法,以平面拟合为例,当选取合适的自由度v时,t型抗差估计能有效地处理观测向量和系数矩阵含有粗差的情形。给出了 PartialEIV模型稳健估计算法的迭代步骤。(4)提出了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解算的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推导了概率积分法模型线性化的方法,且给出了非线性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的迭代步骤。以淮南矿区谢桥矿11316工作面为例,根据部分观测点的实测数据,并考虑观测方程系数阵病态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最小二乘岭估计法和总体最小二乘岭估计法解算垂直变形参数,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总体最小二乘岭估计法在解算预计参数时精度更高,且拟合参数的估值受到模型参数初值的影响。
张忠龙[5](2014)在《地形复杂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空间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GPS定位技术和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逐步建立,完善了地方三维、动态的地理空问框架参考。建立地方三维、动态的地理空间框架参考和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将是未来国家或局部测绘基准建设的重点方向。建立地理空间框架参考中大规模GPS数据自动解算是摆在广大数据处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时,缺乏重力数据和地形资料且地形复杂地区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是广大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所面临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研究大规模GPS数据的自动处理方法和地形复杂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深入分析了Python的特点和GAMIT/GLOBK软件在解算大规模GPS网中的应用优势,基于GAMIT/GLOBK软件用Python语言编写了GPS数据自动处理程序。同时研究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与WGS-84椭球间的系统性偏差,计算出研究区似大地水准面与WGS-84椭球间的垂直偏差为1.5363m。重点研究了无重力数据、无地形资料、地形复杂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提出了多面函数模型和抗差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数学模型,以几何大地水准面作为控制,将模型似大地水准面纠正到几何大地水准面上,计算出的最终似大地水准面精度优于5cm。用Matlab建立了研究区残差高程异常场和似大地水准面模型。
张广军[6](2014)在《小范围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的优选研究》文中认为GPS定位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作为一种成熟的测量手段,由美国军方部署于20世纪90年代。该体系优势主要体现在:测点间无需通视、测时短、精度高、同时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高效全天候作业及易操作等,使得传统测量手段望尘莫及,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的相关领域,以及生产生活的其他领域,并且已经取代了大部分传统的测量手段。如此实时高效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提供的精确三维坐标中,平面精度早已显示了其优越性,但是高程方面,只能提供无实际意义的大地高,而非工程应用中所使用的正常高。因此,才使得GPS技术遇到了现实的巨大挑战。为了提高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实用性,就必须研究和探讨GPS大地高与正常高的转换关系。文章首先在学习和研究了GPS发展前沿及其最新理论的基础上,综合阐述了GPS高程拟合的原理及其常用方法,对于面状测区,主要包括二次曲面法、加权平均法、多面函数法、有限元法、移动曲面法和BP神经网络法等。而对于带状区域,也提出了相应的曲线拟合方法。运用不同的工程实例,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分别使用以上拟合模型,对各种方法的拟合精度进行了评定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在小范围内,最适合三种地形条件的相应拟合方法,为今后的水准面精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文章末尾还提出了水准面精化的检验指标、以及提高拟合点精度的措施等。
马瑞娟[7](2012)在《GPS/水准高程转换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GPS在大地测量方面已成为最主要的测量方法之一,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三维定位测速、精确定时、实时全天后、免费资源突出等优点。实现GPS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定位,其关键在于如何将没有物理意义的大地高转换成具有使用价值的正常高。一般是将高程异常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法进行拟合。本文首先总结一些与GPS/水准拟合相关的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了GPS/水准拟合的方法。将常见的拟合方法分为函数模型、统计模型、综合模型,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原理与特点。之后通过具体算例对各种模型进行了精度和实用性的比较,并对点位分布及粗差对拟合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四章重点论述了考虑地形改正的GPS/水准高程拟合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在利用数值逼近法进行高程转换前,首先移去由GPS/水准离散点计算出的高程异常短波部分,然后对剩余的高程异常进行拟合,求出内插点的高程异常,再在内插点上恢复高程异常短波分量,最终得到该点的高程异常。以GPS/水准数据为例验证了格网间距对地形改正量的最后结果精度影响不显着,因而没有必要过分细化格网间距。另外,还全面论述了考虑地形改正的GPS/水准高程拟合中所碰到的问题,如奇异积分,各种因素对拟合精度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参考性的结论及建议。本文在考虑地形改正的GPS/水准高程拟合时,未对所有的数据完全应用,只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区域来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的数值计算部分主要采用Matlab7.4完成,还应用了Surfer10软件来进行格网数据的处理,对计算分析非常有用。
尉伯虎[8](2011)在《基础地理信息空间基准转换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信息空间基准在测绘及相关产业乃至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先行性的重要保障作用。随着大地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空间基准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因此,不同空间基准之间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针对空间基准转换涉及的基本概念、公式、算法模型等内容,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应用开展详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概述了地理信息空间基准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及其周边部分国家空间基准的应用传承情况,讨论了空间基准转换的重要意义,研究了空间基准转换的主要内容,综合评述了地理信息空间基准转换研究的技术现状。为实现工程区内空间基准转换奠定了基础。(二)详细讨论了空间基准转换主要算法。在介绍大地坐标变换基本公式的基础上,研究了空间坐标转换中所涉及的各种模型和算法,包括三参数模型、布尔莎模型、莫洛金斯基模型、武测模型、简化模型;在介绍工程基准及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了常见的GPS高程拟合模型。(三)研究了空间基准转换模型的适用性。详细分析和对比了空间坐标转换的各种模型,探讨了空间坐标转换模型的参数求解方法及其适用性,在讨论常见高程拟合模型的基础上,对移动曲面法、多面函数法等拟合方法提出了改进算法。(四)在分析测区地形地貌特点和基本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空间坐标转换模型和算法加以实践。求解了工程区内空间坐标转换的转换参数,结合各种模型的适用性,对各种模型的转换精度做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讨论了转换参数的稳定性以及转换误差的来源。(五)通过测区实验,对文章中涉及的高程拟合模型进行了验证,对比和分析了各种高程拟合模型的拟合精度,详细论述了各种算法的区域适应性,并通过高程拟合的精度评定方法,给出了各种高程拟合模型最后达到的水准等级。
李春华[9](2010)在《基于网络GPS和精华大地水准面的区域实时三维定位理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GPS技术和(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GPS定位精度从米级到厘米级甚至更高,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精度也进入1厘米时代,并逐渐成为替代传统测量方法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GPS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对技术本身可能达到的精度、可靠性、实时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连续运行GPS参考站(或网络GPS)和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使区域测绘基准将向实时、动态方向发展,而基于这两者的定位服务又是极具潜力的应用服务,因此,研究基于网络GPS和大地水准面精化的区域三维实时定位理论与应用服务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连续运行GPS参考站(CORS)和精化(似)大地水准面的基础上,对区域网络GPS系统和高精度(厘米量级)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建立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成功建立了成都综合GPS服务网(Chengdu Integrated GPS Network, CDIGN)和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同时,就精化模型与网络GPS的应用与集成展开了广泛研究,包括CORS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区域测绘基准的快速恢复、大地水准面模型与CORS系统集成方法、大地水准面查询系统与传统高程控制网系统偏差探测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全面介绍了区域网络GPS卫星定位的关键技术,包括GPS载波相位与码伪距观测方程、GPS观测误差、网络模糊度与网络参数估计方法、网络RTK的计算模型以及CORS系统的通讯协议等主要内容。并成功建立了CDIGN服务系统,采用卡尔曼滤波和LAMBDA法求解了网络模糊度,采用ARSNet/VENUS软件实时估计了CDIGN的天顶对流层延迟网络参数,实践证明,该方法稳定可靠。2.基于ARSNet/VENUS网络RTK服务系统的CORS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CORS网内,初始化时间基本呈均匀分布,最短为2-3s,最长为103s,平均为9.2s,且初始化时间与DOP值的大小(DOP值小于3的情况下)无关;在网外30km左右范围内,平均初始化时间不大于6s,而随着网外距离的增加(30km以外),初始化时间将会越长,从几秒增加到480s以上,而在60km以外则难以完成初始化。单历元定位的内符合精度北、东方向基本一致,其中误差约为±1.0cm,最大误差约为4-5cm;高程中误差为±1.4cm;两次初始化的坐标较差、CORS网内与CORS网外(约60km范围内)网络RTK的绝对定位精度基本一致,平面定位精度(中误差)约±3.0cm,大地高定位精度(中误差)约±5cm,即流动站自由度为零的静态测试。短边(10~1000m之间)GPS测量中,采用同步RTK测量可以提高边长相对中误差,可以测边网(同步RTK测量边)或三维坐标差(同步RTK测量坐标差)为观测值进行进行数据处理,其中,三维坐标差平差后其边长相对中误差约为非同步观测的1/3,可以达到《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二级GPS网的技术要求动态RTK测量主要受通讯状况、卫星几何分布以及观测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自由度为1(动态线性)的内符合精度约为1.6cm。在地形空旷通讯信号连续的条件下,动态RTK轨迹连续平滑,其平面定位精度可以达到4cm。3.全面研究了精化大地水准面的理论与方法,即Stokes理论与Molodensky理论,几何法、重力法和组合法,以及似大地水准面的计算方法--移去恢复法,计算了西南某地区以EGM96和WDM94为参考重力场模型的1’×1’(约2km)和2’30"×2’30"(约5km)格网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并对以WDM94为参考重力场模型构建的格网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行了外业检验,结果表明,该地区1’和2’30"格网似大地水准面试算结果中高程异常的外部检核精度分别为±0.009m和±0.017m,完成了高精度(1 cm)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目标。研究结果还表明,1’×l’几何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内插精度约为相同格网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2-3倍,表明重力资料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中有着显着的作用。详细分析了几种常用内插模型(加权平均、Shepard曲面拟合、多项式拟合及移动曲面拟合法)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其内插精度基本一致。同时,在面积不大、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几何法进行内插来实现高精度(厘米量级)的GPS高程转换。4.结合CDIGN和该地区1’和2’30"格网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成功开发了似大地水准面查询系统,并成功探测了该地区传统高程控制网的系统偏差。同时,实现了该地区5.12汶川大地震后测绘基准的快速恢复。提出了基于NMEA0183协议或基于RTCM协议的精化大地水准面模型集成方法,用户可以实时获取某点的高程异常(或正常高)。前者以ARSNet/VENUS系统为例,定义了数据中心与用户数据通讯的交互协议,即流动站发出的GPGGA数据与返回流动站的GPGGA数据相比,唯一不同的是后者带有高程异常值,这样,流动站就可以获得其正常高。后者通过GPS观测距离的改正,即在相应卫星的VRS观测值上加上高程异常的改正值,并将其发送到流动站上,即可在流动站上直接计算出相应的正常高。在GPS系统和Galileo系统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GNSS星座的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在观测卫星数及DOP值方面,GNSS系统明显优于GPS系统,当两系统组合进行导航定位时,任意时刻能见的卫星个数增加,其DOP值相对于单系统更小,突破了卫星高度角对系统定位的限制,扩展了卫星定位的范围,尤其在建筑密集的都市及山区环境中,定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刘站科[10](2009)在《以CQG2000为平台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地水准面精化是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测绘项目,是当今大地测量学研究的热点。利用GPS定位技术、水准测量技术以及现代地球重力场的确定理论和方法,来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的高程系统以及相应的起算基准面;阐述了精化似大地水准面的各种常用方法;重点研究了GPS水准数据结合地球重力场模型和地形改正模型,采用移去—拟合—恢复法精化大地水准面的理论与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算例对其进行了精度和实用性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其次,针对传统GPS/水准数据拟合存在的不足,提出将基于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SVM)引入到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中来,并对SVM学习机的相关参数及核函数的选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第三,CQG2000虽精度较低,但分辨率较高,且体现了我国似大地水准面变化趋势的物理性质。为此,本文借鉴移去恢复法原理,提出应用CQG2000先进行趋势面的剔除,再利用具有较高拟合精度的SVM机器学习算法对剩余不符值进行建模的思想,从而实现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最佳逼近。并以某城市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为例,验证了该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最后针对长跨度工程中,传统水准传递方法存在累积误差大、经济效率差等缺点,提出以CQG2000为平台的移去恢复法确立带状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模型思想,实现了大地高到水准高的快速、高精度转换,很好地解决了长跨度工程建设中的水准高程传递与基准统一困难等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经济效益。
二、抗差移动曲面法在局部(似)大地水准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差移动曲面法在局部(似)大地水准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
1.2.1 基本星表 |
1.2.2 观测仪器 |
1.2.3 测量方法 |
1.2.4 成果应用 |
1.3 研究路线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路线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方法及仿真平台构建 |
2.1 参考系和参考框架 |
2.1.1 天球参考系和天球参考框架 |
2.1.2 地球参考系和地球参考框架 |
2.1.3 天球参考系与地球参考系之间的转换 |
2.2 时间系统 |
2.2.1 常用的时间系统 |
2.2.2 时间系统的转换 |
2.3 坐标系统 |
2.3.1 天球坐标系 |
2.3.2 地球坐标系 |
2.4 天文定位定向基本原理 |
2.4.1 天体视位置计算 |
2.4.2 天文定位定向基本公式 |
2.4.3 天文定位定向误差分析 |
2.5 回归分析基本理论方法 |
2.5.1 随机变量 |
2.5.2 回归模型 |
2.5.3 回归显着性检验 |
2.5.4 回归诊断 |
2.5.5 回归参数估计方法 |
2.6 天文测量数据回归分析仿真平台构建 |
2.6.1 计算误差分析 |
2.6.2 回归方法选择 |
2.6.3 成果精度评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观测多颗近似中天星实现定位定向 |
3.1 中天星定位定向基本方法 |
3.1.1 纬度测定方法 |
3.1.2 经度测定方法 |
3.1.3 方位角测定方法 |
3.2 近似中天星高度差法测定纬度 |
3.2.1 基本原理 |
3.2.2 观测天体偏离中天位置引起误差分析 |
3.2.3 仿真数据分析 |
3.3 近似中天星方位角法测定经度 |
3.3.1 偏离中天位置引起误差分析 |
3.3.2 多颗子午星测定经度 |
3.3.3 多组子午星对测定经度 |
3.3.4 仿真数据分析 |
3.4 多星中天时角法精密测定天文方位角 |
3.4.1 分析变量间关系 |
3.4.2 确定回归模型 |
3.4.3 确定样本数量 |
3.4.4 建立回归方程 |
3.4.5 仿真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观测多颗近似大距星实现定位定向 |
4.1 大距星定位定向基本方法 |
4.1.1 大距位置基本量间关系 |
4.1.2 纬度测定方法 |
4.1.3 经度测定方法 |
4.1.4 方位角测定方法 |
4.2 观测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
4.2.1 时角误差的影响 |
4.2.2 方位角误差的影响 |
4.2.3 天顶距误差的影响 |
4.3 大距星对法测定天文方位角 |
4.3.1 大距星对法定向基本原理 |
4.3.2 传统大距星对法 |
4.3.3 改进的大距星对法 |
4.4 多颗近似大距星同步定位定向 |
4.4.1 观测方位角同步确定纬度和方位角 |
4.4.2 观测天顶距测定经度 |
4.4.3 仿真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观测全天区星实现定位定向 |
5.1 多颗近似卯酉星同步定位定向 |
5.1.1 卯酉星对定位定向基本原理 |
5.1.2 近似卯酉星天区范围的确定 |
5.1.3 多颗近似卯酉星回归分析定位定向 |
5.1.4 仿真数据分析 |
5.2 多颗近似等高星同步定位定向 |
5.2.1 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
5.2.2 观测方位角同步定位定向 |
5.2.3 仿真数据分析 |
5.3 多颗任意位置星同步定位定向 |
5.3.1 天顶距回归分析 |
5.3.2 方位角回归分析 |
5.3.3 非参数—参数两步回归 |
5.3.4 仿真数据分析 |
5.4 自适应天文定位定向算法构想 |
5.4.1 确定观测星的天区范围 |
5.4.2 确定回归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验证 |
6.1 近似中天星观测实验 |
6.1.1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
6.1.2 方位角差值与天顶距、赤纬间的相关分析 |
6.1.3 方位角组平均值回归分析 |
6.1.4 方位角单次观测值回归分析 |
6.1.5 多种方法计算方位角结果比较 |
6.1.6 经度计算 |
6.1.7 纬度计算 |
6.2 近似大距星观测实验 |
6.2.1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
6.2.2 大距星对法计算方位角 |
6.2.3 回归分析计算方位角和经纬度 |
6.3 近似等高星观测实验 |
6.3.1 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分析 |
6.3.2 天顶距和方位角直接回归结果分析 |
6.3.3 粗差数据和时间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分析 |
6.3.4 观测方位角零值分位回归结果分析 |
6.3.5 选择特定方位区间星回归分析 |
6.3.6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基于ABC-FOA-LSSVM的GNSS高程拟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GNSS水准基础理论 |
2.1 不同的高程系统 |
2.1.1 水准原点及高程基准面 |
2.1.2 常见高程 |
2.1.3 高程之间的相互转换 |
2.2 研究大地水准面的一般方法 |
2.2.1 天文大地水准法 |
2.2.2 天文重力水准法 |
2.2.3 Stokes积分法 |
2.3 求取高程异常的方法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NSS高程拟合的常见方法 |
3.1 绘等值线图法 |
3.2 曲线拟合法 |
3.2.1 多项式曲线拟合法 |
3.2.2 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法 |
3.3 曲面拟合法 |
3.3.1 平面拟合法 |
3.3.2 移动曲面拟合法 |
3.3.3 多面函数拟合法 |
3.4 BP神经网络拟合法 |
3.4.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 |
3.4.2 BP神经网络算法 |
3.5 高程拟合精度评定 |
3.5.1 内、外符合精度 |
3.5.2 GPS高程相对精度评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BC-FOA-LSSVM的高程拟合模型 |
4.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4.1.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
4.1.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应用分析 |
4.2 稳健LSSVM拟合法 |
4.2.1 稳健估计原理 |
4.2.2 稳健估计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4.3 蜂群算法改进LSSVM拟合法 |
4.3.1 人工蜂群算法原理及特点 |
4.3.2 蜂群算法优化模型 |
4.3.3 ABC优化LSSVM基本步骤 |
4.4 果蝇算法优化拟合模型参数 |
4.4.1 果蝇算法基本原理及流程 |
4.4.2 FOA优化LSSVM模型参数 |
4.5 基于ABC-FOA优化的LSSVM拟合模型 |
4.5.1 ABC-FOA-LSSVM原理 |
4.5.2 ABC-FOA算法特性 |
4.5.3 ABC-FOA优化LSSVM基本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LSSVM在区域GNSS高程拟合中的应用 |
5.1 研究区域及实验方案 |
5.1.1 研究区域概况 |
5.1.2 实验方案 |
5.2 改进LSSVM拟合法 |
5.2.1 稳健估计改进LSSVM建模精度分析 |
5.2.2 蜂群算法构建区域高程拟合模型 |
5.3 ABC-FOA-LSSVM建模及精度分析 |
5.3.1 求解拟合模型的参数 |
5.3.2 组合算法建模的精度分析 |
5.4 GNSS高程拟合模型的应用及精度分析 |
5.4.1 应用区域 |
5.4.2 应用过程及精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成果 |
致谢 |
(3)基于GNSS水准构建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构建局部似大地水准面的理论与方法 |
2.1 高程系统与GNSS水准原理 |
2.2 多项式曲面拟合法 |
2.3 多面函数拟合法 |
2.4 移动曲面拟合法 |
2.5 最小二乘配置拟合法 |
2.6 半参数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3 GNSS水准拟合精度评价及优化方法 |
3.1 GNSS水准误差 |
3.2 模型拟合评价 |
3.3 GNSS水准拟合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构建区域似大地水准面实例一 |
4.1 测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4.2 技术方案设计 |
4.3 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构建区域似大地水准面实例二 |
5.1 测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5.2 技术方案设计 |
5.3 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病态与稳健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问题的算法 |
1.2.2 总体最小二乘方法的应用 |
1.2.3 矿山开采沉陷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解算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问题 |
2.1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 |
2.1.1 基于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总体最小二乘算法 |
2.1.2 基于最小奇异值的总体最小二乘算法 |
2.1.3 总体最小二乘的迭代算法 |
2.2 混合总体最小二乘平差 |
2.2.1 基于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混合总体最小二乘算法 |
2.2.2 基于最小奇异值的混合总体最小二乘算法 |
2.3 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 |
2.4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的应用 |
2.4.1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在直线拟合中的应用 |
2.4.2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在大地水准面精化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的病态问题 |
3.1 病态性产生的原因与度量方法 |
3.1.1 病态性产生的原因 |
3.1.2 病态性的度量方法 |
3.2 基于Tikhonov正则化的病态总体最小二乘算法 |
3.2.1 岭估计算法 |
3.2.2 广义正则化算法 |
3.2.3 改进的正则化算法 |
3.2.4 算例与分析 |
3.3 基于误差限的病态总体最小二乘正则化算法 |
3.3.1 基于误差限的正则化算法 |
3.3.2 混合正则化算法 |
3.3.3 算例与分析 |
3.4 病态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模型的虚拟观测法 |
3.4.1 虚拟观测法的原理 |
3.4.2 算例与分析 |
3.5 病态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模型的截断奇异值算法 |
3.5.1 截断奇异值算法 |
3.5.2 算例与分析 |
3.6 病态情形下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模型的解算方法 |
3.6.1 病态情形下加权总体最小二乘的正则化算法1 |
3.6.2 病态情形下加权总体最小二乘的正则化算法2 |
3.7 病态情形下Partial EIV模型的解算方法 |
3.7.1 Partial EIV模型 |
3.7.2 病态情形下Partial EIV模型的正则化算法1 |
3.7.3 病态情形下Partial EIV模型的正则化算法2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的稳健估计 |
4.1 粗差检验 |
4.1.1 粗差对参数估值的影响 |
4.1.2 基于最小二乘平差模型的数据探测法 |
4.1.3 基于最小二乘平差模型的稳健估计法 |
4.2 基于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模型的粗差探测法 |
4.3 基于非线性G-H模型的稳健总体最小二乘算法 |
4.4 基于中位数的稳健总体最小二乘算法 |
4.5 线性EIV模型的t型估计 |
4.5.1 t型估计的定义 |
4.5.2 t型估计的EM算法 |
4.5.3 算例与分析 |
4.6 Partial EIV模型的稳健估计 |
4.7 本章小缩 |
第五章 总体最小二乘平差在开采沉陷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解算中的应用 |
5.1 坐标转换 |
5.1.1 平面坐标转换模型 |
5.1.2 坐标转换参数估计 |
5.2 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估计 |
5.2.1 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法 |
5.2.2 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估计的总体最小二乘法 |
5.3 应用实例 |
5.3.1 测区概况 |
5.3.2 实验数据 |
5.3.3 实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与成果 |
致谢 |
(5)地形复杂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选取 |
1.2.2 地形地貌 |
1.3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意义 |
1.4 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的动态和现状 |
1.4.1 国外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发展和现状 |
1.4.2 我国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发展和现状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理论和方法 |
2.1 高程系统与起算基准面的概念 |
2.1.1 大地高系统、大地高与参考椭球 |
2.1.2 正高系统、正高与大地水准面 |
2.1.3 正常高系统、正常高与似大地水准面 |
2.2 利用斯托克斯积分公式计算大地水准面差距 |
2.3 卫星无线电测高法研究大地水准面差距 |
2.4 几何方法精化似大地水准面 |
2.4.1 函数模型法精化似大地水准面 |
2.4.1.1 平面拟合法计算高程异常 |
2.4.1.2 多项式拟合法计算高程异常 |
2.4.1.3 多面函数法拟合高程异常 |
2.4.1.4 移动曲面法拟合高程异常 |
2.4.2 综合模型法精化似大地水准面 |
2.5 重力学方法精化似大地水准面 |
2.5.1 Stokes理论 |
2.5.2 Molodensky理论 |
2.5.3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数学模型 |
2.5.3.1 重力归算及平均重力异常计算 |
2.5.3.2 重力场模型计算模型异常及模型似大地水准面 |
2.5.3.3 移去-恢复技术计算重力似大地水准面 |
2.6 组合法确定似大地水准面 |
2.6.1 移去-恢复法的基本原理 |
2.6.2 移去-恢复法的具体步骤 |
2.6.3 组合法精化似大地水准面的流程 |
第三章:GAMIT/GLOBK软件在精化似大地水准面中的应用 |
3.1 GAMIT/GLOBK软件的特点 |
3.2 GAMIT/GLOBK软件安装与配置的新方法 |
3.2.1 修改安装包 |
3.2.2 安装GAMIT/GLOBK软件所需要的系统环境 |
3.2.3 安装GAMIT/GLOBK软件 |
3.3 基于GAMIT/GLOBK软件用Python语言开发GPS数据批处理程序 |
3.3.1 GPS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的设计思路 |
3.3.2 GPS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的设计流程图 |
3.4 基于Python语言的GPS数据批处理系统实现 |
3.4.1 Python语言的优越性 |
3.4.2 基于GAMIT/GLOBK软件用Python语言编写GPS数据自动处理程序实现 |
3.4.2.1 数据文件准备系统 |
3.4.2.2 基线解算系统 |
3.4.2.3 GLOBK平差计算 |
3.4.2.4 解算结果分析系统 |
3.5 GPS网数据处理 |
3.5.1 GPS网外业观测成果概况 |
3.5.2 GPS网数据处理 |
3.5.2.1 数据预处理 |
3.5.2.2 GPS基线解算 |
3.5.2.3 GPS网平差 |
3.5.2.4 数据检验 |
3.5.2.5 坐标精度统计 |
3.5.2.6 基线精度统计 |
第四章:结合多面函数模型和抗差最小二乘精化似大地水准面 |
4.1 研究区GPS水准点分布 |
4.2 全球重力场模型在地形复杂地区的适应性分析 |
4.3 GPS/水准数据和EGM2008精化似大地水准面 |
4.3.1 精化似大地水准面的数学模型选择 |
4.3.2 抗差最小二乘法 |
4.3.3 多面函数数学模型 |
4.3.4 结合多面函数模型和抗差最小二乘拟合高程异常残差 |
4.4 消除局部似大地水准面与WGS-84椭球间的系统偏差 |
4.5 地形复杂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具体实现 |
4.6 地形复杂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技术路线 |
4.7 研究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结果 |
4.7.1 研究区EGM2008模型似大地水准面 |
4.7.2 研究区高程异常残差场 |
4.7.3 研究区未消除系统差的似大地水准面 |
4.7.4 研究区最终似大地水准面 |
4.8 结果分析 |
4.8.1 基于抗差最小二乘构建研究区多面函数模型精度分析 |
4.8.2 基于抗差最小二乘和多面函数模型建立似大地水准面可行性分析 |
4.8.3 研究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 |
4.8.3.1 内符合精度检验 |
4.8.3.2 外符合精度检验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6)小范围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的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现状 |
1.3 国外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现状 |
1.4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方法概述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理论和方法 |
2.1 高程起算基准及相互关系 |
2.1.1 大地水准面与正高系统 |
2.1.2 似大地水准面与正常高系统 |
2.1.3 参考椭球面与大地高系统 |
2.1.4 垂线偏差的概念 |
2.2 重力法 |
2.2.1 重力学方法确定大地水准面 |
2.2.2 Stokes理论 |
2.2.3 Molodensky理论 |
2.3 几何法 |
2.3.1 GPS/水准的概念与发展 |
2.3.2 BP神经网络法 |
2.3.2.1 结构简介 |
2.3.2.2 算法介绍 |
2.3.3 多面函数拟合法 |
2.3.4 移动曲面拟合法 |
2.3.5 二次曲面拟合法 |
2.3.6 有限元法 |
2.3.7 曲线拟合方法 |
2.3.8 加权平均拟合法 |
2.4 组合法 |
2.4.1 利用移去-恢复法精化重力似大地水准面 |
2.4.2 最小二乘配置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地形条件下拟合方法的精度比较与优选 |
3.1 带状区域GPS/水准曲线拟合方法在实践中的优选 |
3.2 平缓地区似大地水准面拟合方法的优选及精度比较 |
3.3 低丘缓坡区似大地水准面拟合方法的优选 |
3.4 山地高山地似大地水准面拟合方法的优选 |
3.5 各种地形条件下拟合方法的优选 |
3.5.1 地形的分类方法 |
3.5.2 运用GPS测量成果判断地形类别 |
3.6 面状区域运用重力方法与几何方法的融合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S/水准网的精度控制 |
4.1 提高GPS/水准网高程测量的方法措施 |
4.1.1 影响GPS水准测量的误差源 |
4.1.2 如何提高GPS/水准测量的精度 |
4.2 GPS/水准网的精度指标 |
4.3 GPS水准点边长的确定与精度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GPS/水准高程转换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主要方法 |
2.1 基本概念 |
2.1.1 水准面、(似)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面的定义 |
2.1.2 我国常用高程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
2.3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主要方法 |
2.3.1 重力学法确定似大地水准面 |
2.3.2 地球重力场模型确定大地水准面 |
2.3.3 几何法确定似大地水准面 |
2.3.4 组合法确定似大地水准面 |
2.4 本章小结 |
3 数值逼近法进行 GPS/水准高程拟合 |
3.1 引言 |
3.2 函数模型逼近法 |
3.2.1 多项式曲面模型 |
3.2.2 多面函数模型 |
3.3 统计模型逼近法 |
3.3.1 加权平均模型 |
3.3.2 克里格(Kriging)模型 |
3.3.3 滤波与推估 |
3.4 综合模型法 |
3.4.1 最小二乘配置 |
3.4.2 移动曲面模型 |
3.5 模型参数的稳健估计 |
3.5.1 M 估计的基本原理 |
3.5.2 选权迭代法的基本原理 |
3.6 GPS/水准拟合的精度分析 |
3.7 算例分析计算 |
3.7.1 数据粗差探测 |
3.7.2 函数模型拟合 |
3.7.3 统计模型拟合 |
3.7.4 综合模型拟合 |
3.7.5 拟合点位及个数对精度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顾及非格网数据考虑地形改正的 GPS/水准高程拟合 |
4.1 地形起伏影响的计算 |
4.1.1 扰动位求解方法的计算 |
4.2 利用非格网数据进行地形改正的几何方法 |
4.3 地形因素对 GPS/水准高程拟合结果的影响 |
4.4 考虑地形改正的 GPS/水准高程拟合思路 |
4.5 算例分析 |
4.5.1 K 值对地形改正的影响 |
4.5.2 格网间距对地形改正的影响 |
4.5.3 不同插值方法对计算地形改正的影响 |
4.5.4 拟合模型对“移去-恢复”法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础地理信息空间基准转换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理信息空间基准 |
1.2 空间基准转换研究现状 |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地理信息空间基准应用传承 |
2.1 我国的地理信息空间基准 |
2.2 我国周边主要国家的地理信息空间基准 |
2.2.1 美国 |
2.2.2 日本 |
2.2.3 朝鲜半岛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间基准转换的理论基础 |
3.1 大地坐标变换基本公式 |
3.1.1 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的相互变换 |
3.1.2 大地坐标与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的相互变换 |
3.2 空间坐标转换模型 |
3.2.1 参心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 |
3.2.2 三参数坐标转换模型 |
3.2.3 七参数坐标转换模型 |
3.3 GPS 高程拟合模型 |
3.3.1 高程基准及相互关系 |
3.3.2 高程拟合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基准转换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4.1 空间坐标转换模型对比与分析 |
4.2 转换参数的求解与使用 |
4.2.1 三点法 |
4.2.2 多点法 |
4.2.3 平面坐标转换参数求解 |
4.2.4 转换参数的使用 |
4.3 GPS 高程拟合模型分析及改进 |
4.3.1 GPS 高程拟合模型分析 |
4.3.2 GPS 高程拟合模型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基准转换应用实践 |
5.1 实验区概况 |
5.2 GPS 控制网的建立 |
5.3 空间坐标转换 |
5.3.1 空间坐标转换模型诊断与应用 |
5.3.2 空间坐标转换参数的稳定性分析 |
5.4 高程拟合 |
5.4.1 GPS 高程拟合精度评定方法 |
5.4.2 高程拟合模型诊断与应用 |
5.4.3 GPS 水准精度评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9)基于网络GPS和精华大地水准面的区域实时三维定位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技术背景与意义 |
1.2 CORS系统的建立方法与应用 |
1.2.1 GPS基准站的类型 |
1.2.2 网络实时动态定位综合技术 |
1.2.3 国际CORS系统的应用 |
1.2.4 国内GPS参考站系统应用情况 |
1.3 大地水准面精化与应用 |
1.3.1 大地水准面精化的意义 |
1.3.2 大地水准面精化理论的发展 |
1.3.3 大地水准面精化的方法 |
1.3.4 大地水准面精化应用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数据来源 |
1.5.1 重力数据 |
1.5.2 GPS水准数据 |
1.5.3 CORS数据 |
1.5.4 数字地形模型 |
1.5.5 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1.6.1 绪论 |
1.6.2 区域网络GPS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 |
1.6.3 CORS系统洲试与评估 |
1.6.4 几何法精化大地水准面 |
1.6.5 重力法精化大地水准面 |
1.6.6 网络GPS与精化大地水准面的应用 |
1.6.7 总结和展望 |
第2章 区域网络GPS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 |
2.1 GPS观测方程与误差分析 |
2.1.1 GPS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
2.1.2 GPS码伪距观测方程 |
2.1.3 空间相关误差 |
2.1.4 非空间相关误差 |
2.2 网络模糊度的解算与网络参数的估计 |
2.2.1 网络模糊度的解算方法 |
2.2.2 模糊度解算效率分析 |
2.2.3 网络参数的估计方法 |
2.2.4 实例 |
2.3 区域网络RTK的计算模型 |
2.3.1 VRS技术 |
2.3.2 增强参考站(ARS)技术 |
2.4 CORS通讯协议 |
2.4.1 RTCM编码 |
2.4.2 CORS NRTK通讯链路 |
2.4.3 CORS NRTK通讯协议 |
2.5 CORS系统的主要组成 |
2.5.1 参考站子系统 |
2.5.2 控制中心 |
2.5.3 数据通信子系统 |
2.5.4 数据发布子系统 |
2.5.5 用户应用子系统 |
2.6 CORS系统的布设方案 |
2.6.1 系统结构 |
2.6.2 GPS参考站站点设计 |
2.6.3 数据传输与处理控制中心系统 |
2.6.4 数据通讯网络设计方案 |
2.6.5 用户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CORS系统测试与评估 |
3.1 区域地心基准建立的基本思路 |
3.1.1 WGS84系下投影参数的确定 |
3.1.2 计算实例 |
3.2 测试平台与测试内容 |
3.3 初始化时间测试 |
3.3.1 网内初始化时间测试 |
3.3.2 网外初始化时间与距离的关系 |
3.4 定位精度测试 |
3.4.1 内符合精度测试 |
3.4.2 外符合精度测试 |
3.5 同步RTK定位精度实验 |
3.5.1 RTK测量边长相对精度分析 |
3.5.2 实验方法 |
3.5.3 试验结果 |
3.6 动态测试 |
3.6.1 低速动态测试 |
3.6.2 高速动态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几何法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 |
4.1 GPS高程理论 |
4.1.1 参考椭球面与大地高 |
4.1.2 大地水准面与正高 |
4.1.3 似大地水准面与正常高 |
4.1.4 水准测量 |
4.2 几种内插模型 |
4.2.1 加权平均法 |
4.2.2 Shepard曲面拟合法 |
4.2.3 多项式拟合法 |
4.2.4 移动曲面拟合法 |
4.3 计算实例 |
4.3.1 线性内插 |
4.3.2 环状GPS/水准网 |
4.3.3 面状GPS/水准控制网 |
4.3.4 不同内插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力法精化区域大地水准面 |
5.1 确定地球重力场的基本理论 |
5.1.1 Stokes理论 |
5.1.2 Molodensky理论 |
5.1.3 Molodensky解与Stokes解的比较 |
5.2 重力数据的归算 |
5.2.1 空间重力异常 |
5.2.2 Bouguer重力异常 |
5.2.3 均衡改正 |
5.3 地形起伏对大地水准面高的影响 |
5.3.1 计算公式 |
5.3.2 计算试验 |
5.4 似大地水准面的计算 |
5.4.1 技术路线 |
5.4.2 大地水准面计算的移去-恢复法 |
5.4.3 计算模型 |
5.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与GPS水准的拟合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网络GPS与精化大地水准面集成与应用 |
6.1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查询系统 |
6.1.1 软件结构设计 |
6.1.2 软件功能设计 |
6.1.3 图形与结果处理模块设计 |
6.2 CORS系统与大地水准面精化的典型应用 |
6.2.1 系统误差探测 |
6.2.2 汶川大地震后测绘基准的快速恢复 |
6.3 网络GPS与精化大地水准面的集成 |
6.3.1 基于NMEA0183协议的高程异常 |
6.3.2 基于RTCM协议的高程异常 |
6.4 GNSS星座和GPS星座定位精度对比 |
6.4.1 单点定位 |
6.4.2 CORS网络相对定位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术活动与科研项目 |
发表的科研论文 |
(10)以CQG2000为平台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似)大地水准面的现状和发展 |
1.3 我国确立似大地水准面的进展和现状 |
1.3.1 我国新一代似大地水准面CQG2000(China Quasi-Geoid 2000) |
1.3.2 我国局部和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确立概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精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 |
2.1 高程系统与起算基准面间的相互关系 |
2.1.1 大地水准面、正高系统和正高 |
2.1.2 似大地水准面、正常高系统和正常高 |
2.1.3 参考椭球、大地高系统与大地高 |
2.2 垂线偏差、重力异常、大地水准面与扰动位 |
2.2.1 垂线偏差 |
2.2.2 似大地水准面垂线偏差和大地水准面垂线偏差 |
2.2.3 垂线偏差、大地水准面与扰动位的相互关系 |
2.3 利用GPS水准数据精化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 |
2.3.1 函数模型法 |
2.3.2 统计模型法 |
2.3.3 综合模型法 |
2.4 重力法计算似大地水准面 |
2.4.1 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数学模型 |
2.4.2 计算步骤 |
2.5 移去恢复法计算似大地水准面 |
2.5.1 计算思路和步骤 |
2.5.2 由重力场位模型计算似大地水准面 |
2.5.3 附加地形改正影响值的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方法 |
第三章 统计学习理论SVM计算方法在确立似大地水准面中的应用 |
3.1 概述 |
3.2 SVM基本原理 |
3.2.1 机器学习的基本问题 |
3.2.2 统计学习理论 |
3.2.3 SVM基本原理 |
3.3 最优化理论中的三个定理 |
3.4 支持向量机的回归学习算法 |
3.5 支持向量机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理论方法 |
第四章 以CQG2000为平台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
4.1 CQG2000似大地水准面确立的概况 |
4.2 以CQG2000为平台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理论的实现 |
4.2.1 CQG2000似大地水准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4.2.2 以CQG2000为平台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理论的基本思路 |
4.3 以CQG2000为平台的移去—恢复法确立似大地水准面 |
4.4 结合SVM的移去—恢复法确立似大地水准面 |
4.4.1 理论思想和计算步骤 |
4.4.2 试验计算 |
4.5 某城市区域似大水准面精化的实现 |
4.5.1 精化模型确立的思路与实现 |
4.5.2 数据处理与数据结果分析 |
4.5.3 模型的外部检核 |
4.5.4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软件 |
4.5.5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结论 |
第五章 长跨度工程中的带状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
5.1 长跨度工程中的似大地水准面拟合问题的提出 |
5.2 带状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
5.2.1 精化的步骤 |
5.2.2 计算模型和插值方法 |
5.2.3 试验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抗差移动曲面法在局部(似)大地水准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D]. 刘新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2]基于ABC-FOA-LSSVM的GNSS高程拟合方法研究[D]. 张炎.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GNSS水准构建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应用研究[D]. 张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病态与稳健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孙同贺. 武汉大学, 2017(06)
- [5]地形复杂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D]. 张忠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6]小范围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的优选研究[D]. 张广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7]GPS/水准高程转换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马瑞娟.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3)
- [8]基础地理信息空间基准转换研究与实践[D]. 尉伯虎.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9]基于网络GPS和精华大地水准面的区域实时三维定位理论与应用[D]. 李春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10]以CQG2000为平台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研究[D]. 刘站科. 长安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