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替代氯化面粉生产蛋糕的新方法

一种替代氯化面粉生产蛋糕的新方法

一、替代蛋糕生产用面粉氯化处理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甄远航[1](2021)在《抗性糊精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使得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及加工特性,是一种新型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但是由于其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有色物质以及小分子的杂质,影响了其纯度,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以抗性糊精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滤和纳滤将抗性糊精粗品中的杂质除去,并利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抗性糊精进行脱色,然后对其结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评估了抗性糊精的益生元效应,并将其添加到面粉中,探讨了抗性糊精对面粉加工性质、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超滤和纳滤对抗性糊精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优选出截留分子质量为5 k Da的超滤膜进行超滤。超滤后,样品的浊度为2.70 NTU,降低了98.06%,吸光度值降低了47.26%,产品回收率为75.34%。优选出截留分子量为500 Da的纳滤膜除去小分子杂质(葡萄糖、麦芽糖和盐离子)。纳滤后,葡萄糖的含量为4.34%,聚合度大于3的组分含量为94.42%,脱盐率为95.54%,样品最终回收率为68.02%。(2)以抗性糊精的脱色率和回收率为考察指标,利用静态脱色实验对9种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85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和回收率分别为84.5%和82.8%)。对D285树脂的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其最佳脱色条件为:脱色时间4.0 h、温度35°C、p H 8.0、溶液浓度30 mg/m L。在动态脱色中,上样量为1.2倍树脂床体积(1.2 BV)、流速为1.0 BV/h时脱色率和回收率较高,分别为86.26%和85.23%。(3)抗性糊精的理化性质。抗性糊精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为91.86%;抗性糊精具有较好的溶解度,为99.14%;核磁共振氢谱表明抗性糊精有α-1,4、α-1,2、α-1,6、β-1,2、β-1,4和β-1,6糖苷键,其中非α-1,4糖苷键是其抗消化性的基础;红外光谱分析其具有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热分析表明抗性糊精已不存在晶体结构,并且其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抗性糊精的微观结构较普通淀粉更为复杂;抗性糊精水溶液具有剪切变稀特性;抗性糊精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最大水解度分别为1.3%和3.7%,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消化性。(4)抗性糊精的益生元效应评估。干酪乳杆菌代田株、鼠李糖乳杆菌GG株、动物双歧杆菌Bb-12和乳双歧杆菌Bi-07能够在抗性糊精作为营养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抗性糊精对两种乳杆菌的增殖效应不如低聚半乳糖,但是比菊粉和低聚果糖好;对两种双歧杆菌的增殖效应不如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但是和菊粉相比没有显着差异。此外,肠道菌群体外发酵结果表明肠道中有益菌(如双歧杆菌)能够利用抗性糊精作为碳源维持生长,主要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为乙酸、丙酸和丁酸。(5)抗性糊精对面粉和面包加工品质的影响。与未添加抗性糊精相比,当添加量为10%(w/w)时,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吸水率和弱化度分别是原来的1.88倍、3.21倍、0.79倍和0.48倍;面团的最大拉伸阻力、延伸度、拉伸比例和拉伸曲线面积均随着抗性糊精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面团内部形成了“三维凝胶网络结构”;抗性糊精可使面团的弹性模量增加,但是对粘性模量的影响不如对弹性模量显着;抗性糊精增加了面筋蛋白中β-折叠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面筋强度。抗性糊精会对面包的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如硬度增加。但是,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添加2%和4%抗性糊精面包的品质尚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

岳健雄[2](2021)在《脱脂预处理及低共熔溶剂体系组成对燕麦蛋白结构功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燕麦为重要的一年生禾本科(Gramineae)燕麦属(Avena)草本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β-葡聚糖等营养物质。燕麦蛋白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源蛋白,其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合理,具有很好的生理功能和活性。为了探究脱脂预处理及低共熔溶剂系组成对燕麦蛋白结构、功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燕麦蛋白质,分别以低脂和高脂的(脂肪含量4.8-10.9%)两种裸燕麦(ND040341 和 Paul)和皮燕麦(Beach 和 CDC Minstrel)为实验材料,比较脱脂(defatted,DF)和非脱脂(non-defatted,NDF)两种工艺下燕麦蛋白结构、功能特性和风味成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品种(Paul)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不同低共熔溶剂体系组成对燕麦蛋白的提取率、结构、功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该结果不仅为燕麦和燕麦蛋白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溶剂,能够为燕麦蛋白提供新的提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燕麦品种和DF预处理对蛋白结构、功能特性和风味成分的影响。通过考察4个品种的燕麦经DF和NDF两种处理下燕麦蛋白的提取性,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结果发现,与NDF燕麦粉相比,DF后燕麦粉提取的蛋白质纯度较高(蛋白含量≥86.93%),但其提取率和回收率均低于同品种NDF燕麦蛋白。氨基酸(aminoacid,A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品间同种AA的相对百分比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皮燕麦品种的燕麦蛋白具有更高的必须氨基酸(≥36.6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结果表明,来自DF的燕麦蛋白中7S球蛋白的比例较高。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均证实了燕麦蛋白中最主要的二级结构为:β-折叠、α-螺旋和β-转角。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结果表明DF提取的燕麦蛋白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Td:~111℃)。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到DF后的燕麦蛋白具有大的片状结构,这种结构更有利于蛋白溶解性。此外,DF后提取的燕麦蛋白具有更好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利用主成分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解析了蛋白中的风味物质,依据风味成分的差异将燕麦蛋白分为3类。根据维恩图分析出的样品特有风味成分可区分不同品种的燕麦蛋白,DF后的4个品种共有的风味成分为4-甲氧基-1-丁醇。其次,研究了基于丁二醇不同同分异构体的低共熔溶剂体系对燕麦蛋白的提取、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在加水和不加水及不同摩尔比下,以氯化胆碱和丁二醇同分异构体(1,2-丁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形成了 18种混合物体系。结果表明,摩尔比为1:3时以氯化胆碱-丁二醇,无论加水与否,形成的6个混合物体系均可以成功的合成DESs,并且能够成功提取燕麦蛋白。在温度80℃,提取时间90min时,DESs体系提取燕麦蛋白的提取率与蛋白回收率最好。在最佳条件下,进一步研究了丁二醇同分异构体和加水对燕麦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以氯化胆碱、1,4-丁二醇/水(1:3:1)体系提取的燕麦蛋白含量、溶解性、起泡性和稳定性均为最优。最后,探究了基于不同烃链长度的二醇低共熔溶剂体系对燕麦蛋白的理化性质的影响。成功合成了 9种基于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的DESs体系,结果发现,基于1,4-丁二醇的DESs体系提取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与乳化性优于乙二醇和1,3-丙二醇。与DESs相比,结果表明在DESs的合成中加水形成的体系更有利于蛋白质的提取,蛋白有更高的纯度和更好的功能特性。进一步研究了不同pH(3.0、7.0和9.0)下燕麦蛋白的表面电荷、溶解性、起泡特性和乳化特性,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pH 9.0时提取燕麦蛋白的表面电荷更多,其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更好。

刘振彬[3](2020)在《马铃薯泥及其淀粉混合凝胶体系的挤出型3D打印及后加工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食品3D打印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制造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食品材料体系复杂多样,物料性质显着影响3D打印效果,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在尚不明确。目前,关于食品3D打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层面,而对3D打印的应用优势还没有较多涉及。除了即食型3D打印食品,很多食品在打印后都需要进一步后加工处理,然而关于后处理过程中3D打印食品的结构稳定性、色泽和形态的变化等相关研究还非常欠缺,这不利于3D打印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首先研究了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并阐明其影响机制,然后探讨了3D打印技术调控即食型马铃薯泥(MP)品质特性的可行性,最后研究了3D打印样品在不同后处理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色泽和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挤出型3D打印技术,采用马铃薯淀粉、k-卡拉胶(KG)、和黄原胶(XG)构建不同配方的凝胶体系以建立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首先分阶段建立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然后对3D打印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凝胶体系的温度响应特性显着影响3D打印温度的选择;在挤出阶段,凝胶体系在打印温度下的流动应力(τf)、表观黏度(?)、稠度系数(K)和剪切稀化特性对物料的挤出性能有重要影响;在恢复阶段,物料挤出后的凝胶化时间(温度恢复特性)越短、机械性能恢复(剪切恢复特性)越快越有利于提高3D打印的精确性;在自支撑阶段,物料的弹性模量(G′)和复合模量(G*)显着影响3D打印结构的稳定性。最后提出了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关系图,为其他食品材料的打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2)采用实际的食品体系MP验证上述基于凝胶体系建立的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关系的相关结论的普适性。首先确定了MP中马铃薯雪花全粉与水的比例,然后在MP中添加不同的亲水胶体(KG、XG、瓜尔胶(GG))以进一步改善其3D打印品质。结果表明MP的τf、?和剪切稀化特性显着影响其挤出性能,恢复阶段MP的剪切恢复特性和自支撑阶段的G′、G*和τf对打印的精确性和结构稳定性都有显着影响。添加KG的MP的?和τf最高且质地脆硬,挤出困难,易出现断条现象。添加XG的MP由于较低的?和τf虽然可以被顺利挤出,但由于较差的机械性能(τf、G′和G*)导致打印结构稳定性差。同时添加XG和KG的MP(KG-XG-MP)挤出成型性和结构稳定性都较好,打印品质最好。3)以优化得到的KG-XG-MP为原料,优化打印参数后通过定制化内部结构设计以调控即食型MP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喷嘴直径、打印高度和打印速度都会显着影响打印的精度或效率;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MP内部精细结构的创建,且内部结构显着影响样品的硬度、胶粘性等质构特性,比如外周圈数为3的蜂窝状样品,当填充比从10%增加到70%时其硬度从101.21 g急剧增加到432.21 g;与模具样品相比,3D打印MP的质地较为松软。本研究为生产质构可控型3D打印食品提供了新的视角。4)以空气油炸为后处理手段,结合3D打印内部结构设计研究马铃薯基零食在后处理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质构调控和减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空气油炸能够很好的维持3D打印样品的结构信息;填充比和填充模式显着影响空气油炸后产品的质构特性;模具样品不适合与空气油炸后处理;与传统油炸相比,空气油炸样品的含油率较低(13.47%)。5)以微波加热为后处理手段,研究了基于p H诱导的含姜黄素或花青素的3D打印样品在后处理过程中的自发4D变色现象。结果表明:在含花青素的MP和柠檬汁淀粉凝胶体系的层叠结构中,微波加热能实现样品的自发快速变色,且变色速度与水分的流动性呈正相关,而与凝胶结构强度呈负相关;在含姜黄素和小苏打的MP体系中,借助于微波加热破坏姜黄素乳液的水包油结构,同时使HCO3-分解成CO32-使碱性增强,从而实现嵌套型打印食品结构在微波后处理过程中基于颜色变化的隐藏信息的快速自动化呈现。6)以干燥脱水为后处理手段,研究了3D打印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在脱水过程中的自发4D变形现象。结果表明:物料体系的粘附特性需要满足一定的临界值(粘附性和粘附功不能低于14.54 mm和1331.95 g.mm)才能实现样品的4D变形;微波脱水(MD)样品的弯曲程度与物料的收缩率呈正相关、与介电损耗因子(ε′′)呈负相关,且内部加热机制不利于变形;热风脱水(AD)的表面加热机制和“层叠弯曲效应”有助于样品的弯曲变形,且AD样品的弯曲程度高于MD和红外脱水(ID)样品;弯曲方向垂直于打印路径,且弯曲程度受到长宽比、填充比、高度的影响。

陈舒涵[4](2020)在《乳清浓缩蛋白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面条是我国重要的主食之一,但由于其原料小麦粉蛋白含量一般不超过15%,并且赖氨酸含量较少,不能完全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乳清浓缩蛋白(Whey protein concentrate,WPC)具有良好的营养品质和功能特性,向小麦粉中添加适量的乳清浓缩蛋白粉可以有效提高面条中蛋白质含量、并弥补必需氨基酸组成不足的问题。因此本课题将乳清浓缩蛋白以不同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制成面条,研究乳清浓缩蛋白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机理,以期为乳清浓缩蛋白强化面条的研制提供研究思路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用对应质量的WPC80取代0%、4%、8%、12%、16%和20%的小麦粉,对混合粉的粉质特性、糊化特性和湿面筋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WPC添加量的增加,面团的吸水率不断减小,面团形成时间增加,面粉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均明显降低,湿面筋含量呈显着下降趋势;WPC添加量为4%时面团的稳定时间显着高于其他添加量,且粉质质量指数最高,而超过4%的添加量会使面团的筋力减弱。其次,将对应的混合粉制成面条,通过测定面条的色泽、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以及面条的表面粘性、耐煮性、加速贮藏稳定性和消化率,探究WPC的添加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PC添加量的增加,煮前面条发黄、偏暗、表面粗糙,煮后面条颜色变白;同时最佳蒸煮时间增长,干物质损失率和干物质吸水率增加;质构结果表明WPC的添加会使面条的延伸性、硬度、咀嚼性和抗拉强度增大,粘着性和拉伸距离减小;而感官结果表明WPC添加量超过8%后适口性、韧性、黏性、光滑性、食味指标有明显的劣变趋势,感官品质降低,而4%添加量不会降低面条的感官品质,有少量改善效果。此外,WPC的添加有效降低了面条的表面粘性、改善了其煮后变“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面条的耐煮性及贮藏稳定性,同时促进了面条中淀粉的消化。因此,4%可能是该条件下最适宜的添加量。最后,对WPC影响面条品质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的结果显示,WPC的添加可以使煮前面条的水分自由度降低,但水煮后添加WPC的面条水分自由度表现出升高的趋势;SEM和CLSM的结果表明,WPC的添加降低了面筋网络的连续性,孔隙增大,干扰了面筋蛋白网络充分的形成,并会使煮制过程中淀粉溶出增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条带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WPC的添加未与小麦粉产生共价相互作用,并影响了面条中原本的二硫键形成,可能是通过稀释的作用,减弱了面筋的网络结构,从而导致面条品质降低。

郑立军[5](2020)在《七种豆催芽过程营养素与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豆芽脆片的制作》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豆类资源丰富,有悠久的豆芽饮食文化。出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豆芽入药的记载,食用豆芽的历史可追溯更早。发芽是一种提高豆类食用价值的经济有效的加工技术,豆类经过萌发后,内源酶系统被激活,营养成分增加、非营养因素减少、生物活性成分增加,尤其富集了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功能性成分,比如γ-氨基丁酸(GABA),使豆类营养价值得到改善。我国常食用的豆芽有十多种,然而不同的豆萌芽特性不同,营养富集及转化规律不同。如何控制催芽技术,提高食用营养价值,值得系统研究。此外,豆芽原料廉价易得,不受季节区域限制,因此,豆芽加工食品市场前景广阔。本文对七种豆进行12-72h调控发芽处理,研究营养素、功能性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筛选优化γ-氨基丁酸最佳富集催芽条件,并以此为原料,通过干燥、制粉、调配制作豆芽粉发糕,最终开发富含γ-氨基丁酸的复合豆芽发糕脆片,希望为豆类深加工及新型豆芽食品开发提供参考。1.对七种豆(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花生、黄豆)发芽12-72h。控制温度为28±1℃,每隔半小时喷洒一次水,每次淋洒30 s,记录发芽期间七种豆的生理形态、芽长、吸水率、干物质含量,功能性指标γ-氨基丁酸、多酚、黄酮、可溶性蛋白以及抗氧化指标。12-72 h发芽期间,绿豆发芽速度最快,各阶段芽长最长,豆芽干物质含量最低,物质转化和代谢速度较快;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花生、黄豆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的萌芽时间分别为48 h、24h、24 h、24 h、24 h、36 h、24 h,黄豆γ-氨基丁酸含量由未发芽61.13 mg/100gDW增长到154.77 mg/100gDW,黑豆由90.79 mg/100gDW增长到138.57mg/100gDW,黄豆、黑豆最适合富集γ-氨基丁酸,花生发芽36 h时γ-氨基丁酸含量的增长幅度最大(为干豆5.39倍);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花生的多酚、黄酮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时间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抗氧化能力与多酚含量显着相关。发芽72 h时,花生中黄酮含量最高(1.66 mgCAE/gDW),黑豆中多酚含量最高(4.24 mgGAE/gDW),绿豆多酚含量增长为原来的1.33倍。2.优化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工艺。以发糕比容、感官评分、发糕质构(硬度、弹性、胶着性、咀嚼性、内聚性、回复性)为指标,研究复合豆芽粉比例、水、糖、枣粉、酵母添加量以及发酵时间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得出结论:豆芽粉比例30%、添加水量120%、添加糖量20%、添加枣粉量15%、添加发酵粉1%、发酵时间1.5h时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最好。3.优化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脱水工艺。以发糕硬度为响应值,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加水量、枣粉、发酵时间设计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优发糕制作工艺为发酵时间74min、加水量110%、加枣粉量14.66%;以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的感官得分为指标,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发糕切片厚度为因素设计响应面实验,得出最优发糕脆片脱水条件为烘烤24min、切片厚度10mm、烘烤温度126℃。

王萍[6](2019)在《管理会计工具在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HSR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烘焙类食品生产制造企业,仍采用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缺乏全面和健全的成本控制系统,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满足企业目前的发展要求。随着云计算和“互联网+”时代到来,企业面临着各种成本的上涨,受线上线下销售的趋势影响,公司急需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通过改进成本控制方案,降低成本。如今,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应用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改善企业的经营,是目前的明显趋势,从而达到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对HSR食品有限公司重新构建成本控制模式就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管理会计相关发展现状作以介绍,结合国内对相关理论成果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将其应用在HSR食品有限公司的成本控制中。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广泛,文中选用了与成本控制相关的几种工具,分析了它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其次,分析了HSR食品有限公司的成本控制现状、存在问题和相关原因。基于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分析,提出了建立全面成本控制思想。在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方案设计中,引入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平衡计分卡、本量利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成本控制优化方案,包括设置相应指标、实施步骤等。最后,提出成本控制方案实施需相应的保障措施,对公司预期成效和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本文重新构建HSR食品有限公司的成本控制方案,为公司快速获得成本优势、取得利润最大化,迎接企业新发展奠定基础。HSR食品有限公司逐步实施成本控制方案,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使用了一段时间,得到相关成本数据,又对相关数据呈现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成本控制的方案设计在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方面效果显着的结论。

王晓彬[7](2018)在《基于拉曼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面粉添加剂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对面粉添加剂的检测以色谱法为主,但存在前处理复杂、检测时间长、测试成本高等缺陷,并且对样品具有破坏性。光谱法在面粉添加剂的检测中展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但单点检测所覆盖的空间范围不能满足对整个样品的检测要求,而且不能对其可视化识别以获取空间分布信息。本论文以面粉品质改良剂——抗坏血酸和偶氮甲酰胺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高光谱成像技术对面粉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方法进行研究,以实现面粉添加剂的线扫描检测、可视化识别和无损定量分析,从而保证面粉品质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探索适用于本研究的拉曼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参数。通过分析在不同参数设置下采集的面粉和抗坏血酸拉曼高光谱图像,得到系统的采集参数为:线激光输出功率10 W,曝光时间1000 ms,光谱分辨率为0.54 nm,空间分辨率为0.125 mm/pixel。采集参数的确定为后续面粉中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提供了规范的实验条件。(2)解析添加剂(抗坏血酸和偶氮甲酰胺)的拉曼光谱及图像。以确定的采集参数获取添加剂的拉曼高光谱图像,对拉曼光谱中各谱峰的振动模式进行归属,找到拉曼特征峰。抗坏血酸拉曼特征峰为1658、1321、1258、1128、824和631 cm-1;偶氮甲酰胺拉曼特征峰为1335、1577和1121 cm-1。从高光谱图像中选取特征波段对应的灰度图像,寻找其亮度与拉曼特征峰强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拉曼峰强度越强,图像亮度越高;拉曼峰强度越弱,图像亮度越低。以上研究为面粉中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提供了理论判别依据。(3)研究线激光对不同筋度面粉(高筋、中筋、低筋)的有效穿透深度。制备抗坏血酸层上不同厚度面粉层的双层样品,应用拉曼特征峰方法和光谱相似性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穿透率为评价指标判断线激光对不同厚度面粉层的穿透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筋度面粉层厚度为2 mm时,线激光对其穿透率均在99%以上,可以近似认为线激光穿透了整个面粉层;面粉筋度(蛋白质含量)的不同并未对线激光的穿透性产生显着影响。同一品牌面粉重复3次及3种不同品牌面粉对研究结果的验证显示2 mm的有效穿透深度是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为后续混合样品中添加剂的有效检测奠定了基础。(4)研究面粉中单一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方法,建立单一添加剂检测的定量分析模型。制备不同浓度的面粉-抗坏血酸混合样品和面粉-偶氮甲酰胺混合样品,应用拉曼特征峰方法(单变量)和偏最小二乘(PLS)回归系数方法(多变量)实现面粉中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建立两种方法对应识别结果与样品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单变量方法和多变量方法对抗坏血酸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定量分析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61和0.9882;对偶氮甲酰胺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定量分析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73和0.9876。单变量方法与多变量方法在较低浓度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多变量方法的数据处理较为繁琐、耗时较长,单变量方法数据处理更加便捷,有利于快速分析。(5)研究面粉中多种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建立每种添加剂检测的定量分析模型。面粉中加入两种添加剂:抗坏血酸和过氧化苯甲酰、偶氮甲酰胺和过氧化苯甲酰,三种添加剂:抗坏血酸、偶氮甲酰胺和过氧化苯甲酰。确定能够代表各添加剂且相互之间不受影响的显着拉曼特征峰,应用拉曼特征峰方法实现每种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并将其组合为同时识别面粉中多种添加剂的化学图像,建立各添加剂像素百分比与其实际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面粉中抗坏血酸和过氧化苯甲酰、偶氮甲酰胺和过氧化苯甲酰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47和0.9858、0.9865和0.9857;面粉中抗坏血酸、偶氮甲酰胺和过氧化苯甲酰定量分析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58、0.9868和0.9830。多种添加剂和前文单一添加剂中同种添加剂的定量结果基本一致,各添加剂之间的检测基本不受影响。

胡月明[8](2018)在《过热蒸汽处理对小麦及小麦粉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小麦在种植、收获、储藏、加工、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影响其贮藏期并导致面粉品质和加工产品品质的下降,需要对其进行灭菌处理。近年来,作为全谷物食品原料的全麦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但由于全麦粉中的微生物和酶活均较高,需要进行灭菌和灭酶处理来提高品质、延长保质期。另外,热处理还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面粉改性方法。过热蒸汽技术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加热方式,近年来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过热蒸汽处理食品具有受热均匀、加热速度快、防止营养流失、品质好等显着优点,同时还兼具安全、环保、节能等优势。本论文采用过热蒸汽为加热介质,根据不同加工需求对小麦及其组分(面粉、麦麸)分别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杀灭微生物、抑制酶活,改善其贮藏特性及加工特性的目的,同时对其结构、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过热蒸汽运用于食品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为谷物灭菌、灭酶及面粉品质改良提供一种新方法。本论文有如下结果:(1)过热蒸汽处理小麦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和芽孢杆菌短时间过热蒸汽处理能够迅速杀灭小麦中的细菌、霉菌和芽孢杆菌。其中,蒸汽流量为15.0 m3/h时灭菌效果显着高于流量为7.5 m3/h时。过热蒸汽对微生物的杀灭主要集中在前40 s,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微生物数量降低缓慢。140 ℃处理时由于蒸汽冷凝周期缩短,从而与比它温度低的110 ℃过热蒸汽处理时结果差别不大。高温过热蒸汽(170和200 ℃)对芽孢杆菌的杀灭效果明显高于低温过热蒸汽(110和140℃)。在200 ℃,15.0 m3/h条件下过热蒸汽处理80s后,99.9%的细菌及81.8%的芽孢杆菌被杀灭。霉菌在110 ℃条件下处理30 s就已杀灭完全。磨粉前的润麦处理会使小麦中的微生物含量增多,然而却能够促进过热蒸汽对微生物的杀灭,因此过热蒸汽处理更适宜在润麦后入磨前进行。(2)过热蒸汽处理小麦对面粉及面条品质有改良作用过热蒸汽处理后的小麦其面粉的粒度增大,淀粉酶活降低。造成淀粉部分糊化,使蛋白-蛋白、蛋白-淀粉之间发生交联反应;110-170℃过热蒸汽处理小麦1-3 min,能够使面粉的损伤淀粉含量降低,提高面粉亮度,改善糊化特性,增强面团筋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面粉的品质;然而,高温200 ℃长时间(2-3 min)过热蒸汽处理会使面粉的损伤淀粉含量增大,色泽变暗,粘度降低,面筋结构破坏,无法形成正常的面团,从而对面粉品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优化条件下,经过过热蒸汽处理的小麦制得的面粉加工的面条要比未处理小麦粉加工的面条具有更高的硬度、弹性和咀嚼度,以及更小的蒸煮损失。(3)过热蒸汽处理麦麸对营养品质及储藏特性有改良作用过热蒸汽(7 min)对麦麸的灭酶效率显着高于传统的热风处理(16 min);钝化处理能够维持麦麸的基本组分。而过热蒸汽的无氧环境,避免了传统加热条件下对脂肪及脂肪酸的氧化;相对于热风钝化的麦麸,过热蒸汽钝化的麦麸具有更好的色泽,更高的酚提取率,更高的抗氧化活性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较低的过氧化值。过热蒸汽钝化麦麸重组全麦粉的粘度特性、面团流变性都弱于未处理麦麸的重组全麦粉,但优于热风钝化麦麸重组全麦粉;麦麸灭酶后其保质期显着延长,即使在常温条件下的贮藏品质也优于未处理麦麸在低温4 ℃条件下的贮藏品质;过热蒸汽钝化麦麸是重组全麦粉的优选工艺。(4)过热蒸汽处理面粉可改善其理化性质和结构,延缓其体外消化速度过热蒸汽处理面粉能够使淀粉-蛋白、淀粉-脂质发生反应,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发生交联,糊化时直链淀粉溶出减小,淀粉颗粒内部及面粉团变得更加稳定,使淀粉受热吸水膨胀时间延长,持水力增强,粘度增大;对润水面粉进行过热蒸汽处理后淀粉的热相变温度升高、慢消化淀粉、抗性淀粉含量增大;面粉水分含量的增加能够促进其在过热蒸汽处理过程中面粉结构、理化性质的改变。(5)过热蒸汽处理面粉会改变其蛋白结构,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过热蒸汽处理面粉能够使蛋白发生聚集反应,分子量增大,自由疏基含量减少,不溶性蛋白聚合物增多,蛋白二级结构向着更规则的α-螺旋、β-折叠转变;从而造成处理后面粉的粉质特性改善,面团的流变性能提高;面粉中不溶性蛋白聚合物含量与面团的流变参数呈线性关系;面粉水分含量的增加能够促进其在过热蒸汽处理过程中蛋白结构及面团流变性质的改变。

阮青俊[9](2016)在《汉—越语言基本词汇及释义基元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基于层级性元语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李葆嘉,2002),对汉—越基本词汇、汉—越释义元语言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在对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和释义元语言系统作比较之前,制订越南语的基本词汇和释义元语言基元集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研究目标。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对越南语的语音和词汇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循序渐进地展开。第一步,提取前人的四种词表即《越南语基础词汇表》(3600个);《越一汉词汇表》(5500个);《越南语小学生词汇表》(3000个)和《越南语常用词汇表》(4500个)的共现词,制成《越南语基本词汇初表》。再次对《越南语受限词汇表》进行调整,汰除冗余,制定《越南语基本词汇表》(1425个),并与《现代汉语通用受限词汇表》(1451个)作对比。可对应的基本词1073个(75%)。越南基本词未见《汉语通用受限词汇表》的有352个(25%),其中66个(18.8%)是越南特有文化词。第二步,将《汉语释义基元表》(2873)译成越南语,通过改造和调整,建立《越南语释义基元初表》(2817)。通过释义基元的实例验证,即用释义基元解释《越南语基本词汇表》所有词项,检查效度,增补缺漏,最终建构了《越南语释义基元表》(2842)。第三步,就《越南语释义基元表》(2842)和《汉语释义基元表》(2873)进行对比。越南语释义基元2842个,与汉语共有的2774个(占97.6%),不直接对应或无法对应的基元68个(占2.4%),未见于《汉语释义基元表》的越南语释义基元99个(占34%)。两种语言在释义基元方面大部分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种语言各自的一些文化特色词,以及各自语言结构类型、词语使用、组合方式、释义风格差别造成的基元。论文的主要成果《越南语基本词汇表》,可用于越南语教学。《越南语释义基元表》可为词典编纂提供借鉴,并满足一定范围内词语释义需要。通过对《越南语基本词汇表》的释义基元验证,首次编制了《越南语元语言释义微型词典》,为编撰《越南语元语言释义词典》打下了基础。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以层级性元语言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借鉴汉语中已有研究成果对基本词汇进行研究可以为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对比研究提供个案,制订越南语基本词汇并与汉语基本词汇进行对比,揭示越南语和汉语基本词汇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也给越南语的词汇教学和词典释义提供可参考的限量词汇。

徐玉红[10](2013)在《小麦面粉基脂肪替代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脂肪替代物对促进营养均衡、饮食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传统淀粉基、蛋白基脂肪替代物的制备,需先从各类农作物原料中分离出淀粉和蛋白质,这使得制备过程繁琐,生产成本较高。本文尝试直接以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小麦粉为原料,制备脂肪替代物,以期寻找一种经济的制备脂肪替代物的新工艺。在研究添加α-淀粉酶和木瓜蛋白酶制备淀粉和蛋白质双基质脂肪替代物的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对脂肪替代物的性质进行了评价,并研究了其在重油蛋糕和猪肉肠中的应用。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优化试验,以凝胶强度、持水性的综合分为评价指标,得出以小麦粉为基质制备脂肪替代物的最优条件为:底物浓度25.42%,淀粉酶量0.8U/g,蛋白酶量0.62U/g,酶解时间5.42min,此时DE值为5.93。(2)以热风、喷雾、冷冻干燥方式对DE值为5.93的样品进行干燥,综合考察表观黏度、粒径大小分布、持水性、冻融稳定性、乳化性、溶解度、膨润度、透明度、微观结构等性质,得出冷冻干燥为较适宜的干燥条件。在冷冻干燥基础上,制备DE值为3.45、3.98、5.93、6.81、8.05的样品,通过测定样品的衍射强度、粒径大小分布、表观黏度、乳化性、冻融稳定性、溶解度、膨润度、透明度、吸湿性、微观结构等性质,结果表明DE值为5.93的样品更适宜用作脂肪替代物。(3)将DE值为5.93的样品应用于重油蛋糕中,综合考察蛋糕的质量损失率、比容积、水分活度、物性特征和感官评价,20%替代率的蛋糕各项指标最接近原配方,为最佳替代率。将DE值为5.93的样品应用于猪肉肠中,综合考察猪肉肠的蒸煮损失率、保水性、色度值、物性特征和感官评价,40%替代率的猪肉肠,性质较好。且在储存期间,40%替代率的猪肉肠与全脂猪肉肠相比,脂肪的氧化程度和蛋白质的降解程度均较低,添加脂肪替代物对产品品质无不利影响。

二、替代蛋糕生产用面粉氯化处理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替代蛋糕生产用面粉氯化处理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抗性糊精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膳食纤维概述
        1.1.1 膳食纤维的定义和分类
        1.1.2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1.1.3 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
        1.1.4 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1.2 抗性糊精概述
        1.2.1 抗性糊精的制备方法
        1.2.2 抗性糊精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3 抗性糊精的应用现状
    1.3 抗性糊精的分离方法
        1.3.1 乙醇沉淀法
        1.3.2 色谱分离法
        1.3.3 膜分离法
    1.4 抗性糊精的脱色方法
        1.4.1 活性炭脱色法
        1.4.2 过氧化氢脱色法
        1.4.3 树脂脱色法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抗性糊精的制备
        2.3.2 超滤和纳滤分离抗性糊精
        2.3.3 离子交换树脂对抗性糊精脱色
        2.3.4 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
        2.3.5 抗性糊精基本组分的测定
        2.3.6 抗性糊精理化性质的测定
        2.3.7 抗性糊精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2.3.8 抗性糊精的体外模拟发酵研究
        2.3.9 抗性糊精对面粉性质的影响
        2.3.10 抗性糊精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2.3.11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抗性糊精的制备与纯化
        3.1.1 抗性糊精的制备
        3.1.2 超滤和纳滤分离抗性糊精
        3.1.3 脱色树脂的初步筛选
        3.1.4 D285 树脂静态脱色条件的优化
        3.1.5 D285 树脂的动态脱色条件的优化
        3.1.6 D285 树脂脱色前后抗性糊精的比较
        3.1.7 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
    3.2 抗性糊精的理化性质
        3.2.1 抗性糊精的基本组分及溶解性
        3.2.2 抗性糊精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2.3 抗性糊精的红外光谱分析
        3.2.4 抗性糊精的微观结构分析
        3.2.5 抗性糊精的热力学特性分析
        3.2.6 抗性糊精的流变特性分析
        3.2.7 抗性糊精的抗消化性分析
    3.3 抗性糊精的益生元特性研究
        3.3.1 抗性糊精对益生菌增殖的影响
        3.3.2 抗性糊精对肠道细菌生长的影响
        3.3.3 抗性糊精对肠道细菌产SCFAs的影响
    3.4 抗性糊精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3.4.1 抗性糊精对面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3.4.2 抗性糊精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3.4.3 抗性糊精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3.4.4 抗性糊精对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5 抗性糊精对面筋蛋白及其二级结构的影响
        3.4.6 抗性糊精对面筋蛋白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3.4.7 抗性糊精对面包质构特性的影响
        3.4.8 抗性糊精对面包老化特性的影响
        3.4.9 面包的感官评价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脱脂预处理及低共熔溶剂体系组成对燕麦蛋白结构功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燕麦概述
    1.2 燕麦蛋白的提取
    1.3 燕麦蛋白的组成
        1.3.1 球蛋白
        1.3.2 醇溶蛋白
        1.3.3 清蛋白与谷蛋白及微量其他蛋白
    1.4 燕麦蛋白的功能特性
        1.4.1 溶解性
        1.4.2 起泡性与起泡稳定性
        1.4.3 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
    1.5 燕麦及燕麦蛋白的应用
        1.5.1 焙烤产品
        1.5.2 饮料制品
        1.5.3 其他新型产品
    1.6 低共熔溶剂
        1.6.1 低共熔溶剂概述
        1.6.2 低共熔溶剂的性质
        1.6.3 低共熔溶剂的分类
        1.6.4 低共熔溶剂的应用
    1.7 立题目的及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2 脱脂预处理和品种对燕麦蛋白结构功能特性和风味成分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磨粉和脱脂预处理
        2.3.2 燕麦蛋白的提取
        2.3.3 燕麦蛋白化学成分、提取率及回收率分析
        2.3.4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2.3.5 圆二色谱(CD)分析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蛋白的微观结构
        2.3.8 氨基酸组成分析
        2.3.9 热稳定性分析
        2.3.10 溶解性分析
        2.3.11 起泡特性分析
        2.3.12 乳化特性分析
        2.3.13 燕麦蛋白风味成分的测定
        2.3.14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燕麦蛋白的提取率、化学组成和氨基酸含量分析
        2.4.2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2.4.3 圆二色谱(CD)分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2.4.5 燕麦蛋白的微观结构的分析
        2.4.6 燕麦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分析
        2.4.7 蛋白质的溶解性分析
        2.4.8 蛋白质起泡性与乳化性的分析
        2.4.9 蛋白质的风味成分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丁二醇不同同分异构体的低共熔溶剂体系对燕麦蛋白结构与功能特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3.3.2 低共熔溶剂提取蛋白质
        3.3.3 多角度激光散射—尺寸排阻色谱法测定分子量(SEC-MALLS)
        3.3.4 傅立叶红外光谱
        3.3.5 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3.3.6 蛋白变性温度的测定
        3.3.7 溶解性测定
        3.3.8 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测定
        3.3.9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与蛋白质的选择提取
        3.4.2 低共熔溶剂的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3.4.3 氨基酸组成分析
        3.4.4 蛋白二级结构的分析
        3.4.5 燕麦蛋白分子量的分析
        3.4.6 燕麦蛋白的热稳定性的分析
        3.4.7 燕麦蛋白起泡特性及溶解性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同烃链长度的二醇低共熔溶剂体系对燕麦蛋白的理化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与蛋白的提取
        4.3.2 低共熔溶剂提取蛋白质的可提取性
        4.3.3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4.3.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二级结构
        4.3.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热稳定性
        4.3.6 蛋白质溶液表面电荷(Zeta电位)的测定
        4.3.7 蛋白质溶解性的测定
        4.3.8 蛋白质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的测定
        4.3.9 蛋白质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4.3.10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基于不同烃链长度的二醇低共熔溶剂体系的合成与蛋白的提取
        4.4.2 不同DESs体系提取的燕麦蛋白含量与提取率的分析
        4.4.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4.4.4 傅里叶红外分析二级结构
        4.4.5 示差扫描量热仪分析蛋白热稳定性
        4.4.6 pH对蛋白质表面电荷的影响
        4.4.7 pH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4.4.8 pH对蛋白质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的影响
        4.4.9 pH对蛋白质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马铃薯泥及其淀粉混合凝胶体系的挤出型3D打印及后加工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3D打印技术概述
    1.2 食品3D打印技术的分类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2.1 挤出型3D打印技术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2.2 选择性烧结成型技术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2.3 粘结剂喷射成型技术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2.4 喷墨打印技术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3 挤出型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
        1.3.2 定制化设计3D打印食品的内部结构
        1.3.3 后处理对3D打印食品的影响
        1.3.4 后处理对4D打印食品的影响
    1.4 马铃薯全粉/淀粉概述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马铃薯淀粉-卡拉胶-黄原胶凝胶体系建立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流程
        2.3.2 凝胶体系的制备
        2.3.3 流变特性
        2.3.4 3D打印
        2.3.5 3D打印精度的评价方法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凝胶体系的成分选择
        2.4.2 凝胶体系的温度响应特性
        2.4.3 影响3D打印挤出阶段凝胶体系挤出性能的流变特性
        2.4.4 影响3D打印恢复阶段凝胶体系结构恢复性能的流变特性
        2.4.5 影响3D打印自支撑阶段结构稳定性的流变特性
        2.4.6 胶体凝胶体系的3D打印特性评价
        2.4.7 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关系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方优化及亲水胶体添加对马铃薯泥物料特性的影响和改善3D打印特性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原料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设计流程
        3.3.2 MP的制备
        3.3.3 3D打印
        3.3.4 流变特性
        3.3.5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3.3.6 色差
        3.3.7 电子鼻风味分析
        3.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9 X射线衍射分析
        3.3.10 扫描电镜分析
        3.3.11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全粉与水的比例对MP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影响
        3.4.2 亲水胶体对MP物料性质的影响
        3.4.3 亲水胶体对MP的3D打印特性和产品品质的影响
        3.4.4 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打印参数优化及内部结构设计调控即食型3D打印马铃薯泥品质特性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原料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试验设计流程
        4.3.2 MP的制备
        4.3.33 D打印
        4.3.43 D打印精度的评价方法
        4.3.5 质构特性
        4.3.6 扫描电镜分析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打印参数对3D打印精确性的影响
        4.4.2 内部结构对3D打印MP质构等品质特性的影响
        4.4.3 3D打印样品和模具样品的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油炸后处理结合内部结构设计对马铃薯基零食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原料
        5.2.2 试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试验设计流程
        5.3.2 打印用浆料的制备
        5.3.3 空气油炸
        5.3.4 3D打印
        5.3.5 尺寸和重量分析
        5.3.6 流变特性
        5.3.7 质构特性
        5.3.8 含油率
        5.3.9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流变特性
        5.4.2 空气油炸前后3D打印样品的外观和尺寸特征
        5.4.3 打印时间和物料挤出速率
        5.4.4 空气油炸前后的样品重量
        5.4.5 断裂力和脆度
        5.4.6 主成分分析
        5.4.7 质构丰富性3D打印马铃薯基零食的创建
        5.4.8 100%填充的3D打印样品与模具样品的比较分析
        5.4.9 空气油炸与传统油炸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波后处理对马铃薯泥4D打印自发变色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试验原料
        6.2.2 试验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试验设计流程
        6.3.2 MP的制备
        6.3.3 柠檬汁淀粉凝胶体系的制备
        6.3.4 姜黄素乳液的制备
        6.3.5 乳液中姜黄素的包埋效果测试
        6.3.6 3D打印
        6.3.7 流变特性
        6.3.8 色差测定
        6.3.9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6.3.10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基于pH诱导的3D打印食品自发变色研究概述
        6.4.2 微波后处理过程中基于pH诱导的3D打印MP-柠檬汁淀粉凝胶体系自发变色研究
        6.4.3 微波后处理过程中基于pH诱导的含姜黄素的3D打印MP自发变色研究
        6.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脱水后处理对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4D打印自发变形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试验原料
        7.2.2 试验设备
    7.3 试验方法
        7.3.1 试验设计流程
        7.3.2 打印用凝胶体系的制备
        7.3.3 3D打印
        7.3.4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7.3.5 弯曲角度的测定
        7.3.6 脱水方法
        7.3.7 粘附特性的测定
        7.3.8 样品收缩率的测定
        7.3.9 介电特性的测定
        7.3.10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物料性质对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脱水诱导4D打印变形的影响
        7.4.2 脱水机制对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脱水诱导4D打印变形的影响
        7.4.3 打印变量对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脱水诱导4D打印变形的影响
        7.4.4 脱水诱导4D打印变形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可能应用场景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清单

(4)乳清浓缩蛋白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面条概述
        1.1.1 面条的生产现状及重要地位
        1.1.2 面条品质的评价方法
        1.1.3 面条蛋白质及氨基酸强化研究进展
    1.2 乳清蛋白概述
        1.2.1 乳清蛋白的营养价值
        1.2.2 乳清蛋白的功能特性
        1.2.3 乳清蛋白在面制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基本成分的测定
        2.3.2 混合粉粉质特性的测定
        2.3.3 混合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3.4 湿面筋含量的测定
        2.3.5 特性粘度的测定
        2.3.6 面条的制作方法
        2.3.7 面片色泽的测定
        2.3.8 面条蒸煮品质的测定
        2.3.9 面条质构的测定
        2.3.10 面条的感官评定
        2.3.11 面条表面黏性的测定
        2.3.12 面条耐煮性的测定
        2.3.13 面条加速贮藏稳定性的测定
        2.3.14 面条消化率的测定
        2.3.15 面条水分状态的检测
        2.3.16 面条微观结构的测定
        2.3.17 面条DSC的测定
        2.3.18 面条巯基含量的测定
        2.3.19 SDS-PAGE
        2.3.20 面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2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WPC对面团特性的影响
        3.1.1 面条的原料特性
        3.1.2 WPC对混合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3.1.3 WPC对混合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1.4 WPC对混合粉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3.2 添加WPC面条加水量的确定
    3.3 WPC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3.3.1 WPC对面片色泽的影响
        3.3.2 WPC对面条蒸煮品质的影响
        3.3.3 WPC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3.3.4 WPC对面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3.3.5 WPC对面条表面黏性的影响
        3.3.6 WPC对面条耐煮性的影响
        3.3.7 WPC对面条加速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3.3.8 WPC对面条消化率的影响
    3.4 WPC影响面条品质原因的初步探究
        3.4.1 WPC对面条水分状态的影响
        3.4.2 WPC对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WPC对面条DSC的影响
        3.4.4 WPC对面条巯基含量的影响
        3.4.5 WPC面条的SDS-PAGE
        3.4.6 WPC面条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七种豆催芽过程营养素与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豆芽脆片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豆芽
        1.1.1 豆芽概述
        1.1.2 谷豆的营养价值
        1.1.3 谷豆萌发过程中成分变化
        1.1.4 谷豆芽中GABA富集概况
    1.2 谷豆芽加工
        1.2.1 谷豆芽加工产品
        1.2.2 谷豆芽加工工艺
        1.2.3 富含γ-氨基丁酸产品研究现状
    1.3 立题的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七种豆芽的营养测定及其豆芽粉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豆类
        2.2.2 仪器
        2.2.3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豆芽培养
        2.3.2 提取液制备
        2.3.3 芽长的测定
        2.3.4 吸水率的测定
        2.3.5 豆芽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2.3.6 七种豆芽的GABA测定
        2.3.7 黄酮的测定
        2.3.8 多酚的测定
        2.3.9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2.3.10 抗氧化的测定
        2.3.11 豆芽粉营养的测定
    2.4 结果
        2.4.1 豆芽形态变化
        2.4.2 吸水率
        2.4.3 芽长
        2.4.4 干物质含量
        2.4.5 七种豆发芽期间GABA变化规律
        2.4.6 多酚
        2.4.7 黄酮
        2.4.8 可溶性蛋白
        2.4.9 总抗氧化能力
        2.4.10 七种豆芽粉基本营养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原料
        3.2.2 仪器
        3.2.3 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工艺流程
        3.3.2 发糕感官评定
        3.3.3 比容测定
        3.3.4 质构测定
        3.3.5 单因素对复合谷芽粉发糕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豆芽粉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2 水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3 加糖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4 枣粉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5 酵母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6 发酵时间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脱水工艺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仪器
        4.2.2 原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比容
        4.3.3 质构测定
        4.3.4 γ-氨基丁酸测定
        4.3.5 成品照片
        4.3.6 响应面实验设计因素表
        4.3.7 脆片感官评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豆芽粉发糕响应面实验结果
        4.4.2 响应面回归模拟方差分析
        4.4.3 影响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4.4.4 响应面模型验证
        4.4.5 响应面优化脆片脱水工艺
        4.4.6 因素间相互作用
        4.4.7 产品照片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管理会计工具在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2.1 管理会计主要工具和应用领域
    2.2 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本控制
        2.2.1 量本利分析
        2.2.2 价值工程原理
        2.2.3 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
        2.2.4 全面预算
        2.2.5 平衡计分卡
3 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公司基本情况
        3.1.1 公司历史发展
        3.1.2 公司组织结构
        3.1.3 公司产品工艺流程
    3.2 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3.2.1 直接材料成本控制现状
        3.2.2 直接人工成本控制现状
        3.2.3 制造费用成本控制现状
    3.3 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3.1 采购过程没有完善供应商系统
        3.3.2 生产过程的控制粗放
        3.3.3 配送运输环节成本控制不到位
        3.3.4 预算数据有效性不足
    3.4 公司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3.4.2 成本控制方法没有更新
        3.4.3 缺乏有效激励制度
        3.4.4 成本控制全员参与不够
4 基于SWOT分析建立全面成本控制思想
    4.1 优势
        4.1.1 技术工艺优势
        4.1.2 中央工厂规模效应优势
        4.1.3 品牌优势
    4.2 劣势
        4.2.1 人工成本增加
        4.2.2 销售地主要在本地区
    4.3 机会
        4.3.1 中档烘焙类食品逐步扩大
        4.3.2 药食同源食品对传统的烘焙食品的替代性增加
    4.4 威胁
    4.5 建立全面成本控制思想,采用成本领先战略
        4.5.1 建立全面成本控制思想原因
        4.5.2 建立全面成本控制思想
        4.5.3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
5 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5.1 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方案设计的构建思路
        5.1.1 公司成本控制目标
        5.1.2 公司成本控制的构建原则
        5.1.3 公司成本控制构建思路
    5.2 研发阶段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5.2.1 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长
        5.2.2 应用价值工程原理确定新品开发
        5.2.3 应用量本利分析法计算新品盈亏临界点
    5.3 采购、仓储阶段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5.3.1 建议公司采用准时采购管理
        5.3.2 建立科学的供应商管理机制
        5.3.3 原料库存管理改进
        5.3.4 安全库存量的确定
        5.3.5 成品、半成品库存成本控制
    5.4 生产阶段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5.4.1 标准成本法引入生产阶段
        5.4.2 应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设计思路
        5.4.3 实施步骤
    5.5 销售阶段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5.5.1 建立良好的销售网络渠道
        5.5.2 合理制定营销政策,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5.5.3 应用回归分析法预测促销费用
    5.6 全面预算管理
        5.6.1 具体实施方案
        5.6.2 具体实施计划流程分析
        5.6.3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5.6.4 考核
6 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的实施
    6.1 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6.1.1 组织领导保障
        6.1.2 制度保障
        6.1.3 人力资源保障
        6.1.4 业绩考核保障
    6.2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6.2.1 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
        6.2.2 成本优势显现
        6.2.3 促进企业财务组织和人员的转型
        6.2.4 开发新产品,增强竞争力
        6.2.5 完善信息技术,提高公司信息化建设水平
7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拉曼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面粉添加剂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面粉添加剂的介绍
        1.2.1 增白剂
        1.2.2 品质改良剂
        1.2.3 营养强化剂
    1.3 面粉添加剂检测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面粉添加剂的常规检测方法
        1.3.2 面粉添加剂的光谱检测方法
        1.3.3 存在问题
    1.4 拉曼成像技术
        1.4.1 拉曼成像技术简介
        1.4.2 拉曼成像技术应用
    1.5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2.1 拉曼高光谱成像系统
        2.2.2 旋涡混合器
        2.2.3 电子天平
        2.2.4 生物显微镜
    2.3 光谱预处理方法
        2.3.1 基线校正
        2.3.2 光谱去噪
        2.3.3 标准化处理
        2.3.4 导数光谱
    2.4 图像处理方法
    2.5 建模方法
        2.5.1 线性回归模型
        2.5.2 偏最小二乘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拉曼高光谱成像系统的参数选择
    3.1 样品的制备及采集
        3.1.1 样品制备
        3.1.2 样品采集
    3.2 采集参数的选择
        3.2.1 激光功率的选择
        3.2.2 曝光时间的选择
        3.2.3 光谱分辨率的选择
        3.2.4 空间分辨率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粉添加剂的拉曼光谱及图像分析
    4.1 引言
    4.2 样品的制备及采集
        4.2.1 样品制备
        4.2.2 样品采集
    4.3 面粉和添加剂的拉曼光谱解析
        4.3.1 面粉的拉曼光谱解析
        4.3.2 抗坏血酸的拉曼光谱解析
        4.3.3 偶氮甲酰胺的拉曼光谱解析
    4.4 添加剂的图像分析
        4.4.1 抗坏血酸的图像分析
        4.4.2 偶氮甲酰胺的图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激光对面粉的穿透深度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3 拉曼高光谱图像的采集及校正
        5.3.1 拉曼高光谱图像采集
        5.3.2 拉曼高光谱图像校正
    5.4 数据处理
        5.4.1 拉曼特征峰方法的数据处理
        5.4.2 光谱相似性方法的数据处理
    5.5 抗坏血酸和不同筋度面粉的拉曼光谱
    5.6 线激光对面粉的穿透深度研究
        5.6.1 线激光对高筋面粉的穿透深度研究
        5.6.2 线激光对中筋面粉的穿透深度研究
        5.6.3 线激光对低筋面粉的穿透深度研究
        5.6.4 不同筋度面粉穿透深度的比较
    5.7 线激光对面粉穿透深度的验证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粉中单一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
    6.3 拉曼高光谱图像的采集及校正
    6.4 数据处理
        6.4.1 拉曼特征峰方法(单变量)
        6.4.2 PLS回归系数方法(多变量)
    6.5 面粉中抗坏血酸的检测与识别
        6.5.1 面粉和抗坏血酸的拉曼光谱
        6.5.2 面粉-抗坏血酸混合样品的拉曼光谱和图像
        6.5.3 单变量方法对抗坏血酸的检测与识别
        6.5.4 多变量方法对抗坏血酸的检测与识别
        6.5.5 两种方法检测与识别结果的比较
    6.6 面粉中偶氮甲酰胺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
        6.6.1 面粉和偶氮甲酰胺的拉曼光谱
        6.6.2 面粉-偶氮甲酰胺混合样品的拉曼光谱和图像
        6.6.3 单变量方法对偶氮甲酰胺的检测与识别
        6.6.4 多变量方法对偶氮甲酰胺的检测与识别
        6.6.5 两种方法检测与识别结果的比较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粉中多种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
    7.1 引言
    7.2 样品制备
    7.3 拉曼高光谱图像的采集及校正
    7.4 数据处理
    7.5 面粉中两种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
        7.5.1 抗坏血酸和过氧化苯甲酰的检测与识别
        7.5.2 偶氮甲酰胺和过氧化苯甲酰的检测与识别
    7.6 面粉中三种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
        7.6.1 面粉和添加剂的平均拉曼光谱
        7.6.2 面粉中添加剂的检测与识别
        7.6.3 面粉中添加剂的定量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过热蒸汽处理对小麦及小麦粉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小麦加工制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2.1 小麦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籽粒结构
        1.2.2 微生物污染及灭菌处理
        1.2.3 全麦粉的健康作用及酶活钝化处理
        1.2.4 面粉品质及热改性处理
    1.3 过热蒸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1 过热蒸汽的原理
        1.3.2 过热蒸汽灭菌作用
        1.3.3 过热蒸汽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3.4 过热蒸汽对谷物理化性质影响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过热蒸汽处理对小麦微生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润麦
        2.3.2 过热蒸汽处理
        2.3.3 菌落总数测定
        2.3.4 霉菌含量测定
        2.3.5 芽孢杆菌含量测定
        2.3.6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蒸汽流量对小麦灭菌效果的影响
        2.4.2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小麦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2.4.3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小麦中霉菌含量的变化
        2.4.4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小麦中芽孢杆菌含量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热蒸汽处理小麦对面粉及面条品质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过热蒸汽处理
        3.3.2 制粉
        3.3.3 面粉的扫描电镜(SEM)观察
        3.3.4 蛋白质的二硫键含量测定
        3.3.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3.3.6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3.3.7 面粉的理化性质测定
        3.3.8 粉质特性测定
        3.3.9 面条品质评价
        3.3.10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小麦籽粒特征变化
        3.4.2 面粉微观结构变化
        3.4.3 面粉中蛋白二硫键含量变化
        3.4.4 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
        3.4.5 面粉的热力学性质变化
        3.4.6 面粉理化性质变化
        3.4.7 面团性质变化
        3.4.8 面条蒸煮特性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热蒸汽处理麦麸的营养品质及贮藏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麦麸的过热蒸汽和热风处理
        4.3.2 酶活测定
        4.3.3 色泽变化
        4.3.4 基本组分变化
        4.3.5 脂肪酸值变化
        4.3.6 过氧化值变化
        4.3.7 脂肪酸组分变化
        4.3.8 酚类物质提取
        4.3.9 总酚含量测定
        4.3.10 抗氧化活性测定
        4.3.11 重组全麦粉性质变化
        4.3.12 麦麸贮藏特性变化
        4.3.13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处理对麦麸酶活的影响(过氧化物酶、脂肪酶)
        4.4.2 不同处理条件下麦麸色泽变化
        4.4.3 基本组分变化
        4.4.4 脂肪酸值、过氧化值变化
        4.4.5 脂肪酸组分变化
        4.4.6 酚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4.4.7 抗氧化活性变化
        4.4.8 重组全麦粉性质变化
        4.4.9 麦麸的贮藏特性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粉过热蒸汽处理后理化性质及淀粉体外消化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面粉的过热蒸汽处理
        5.3.2 面粉结构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
        5.3.3 直链淀粉溶出(AML)测定
        5.3.4 X-衍射(XRD)分析
        5.3.5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5.3.6 降落值测定
        5.3.7 糊化特性测定
        5.3.8 淀粉体外消化性测定
        5.3.9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5.4.2 直链淀粉溶出测定
        5.4.3 X-衍射分析
        5.4.4 热力学性质分析
        5.4.5 降落值测定
        5.4.6 糊化性质分析
        5.4.7 淀粉体外消化性测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粉过热蒸汽处理后的蛋白结构及面团特性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面粉的过热蒸汽处理
        6.3.2 蛋白提取率测定
        6.3.3 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
        6.3.4 自由疏基测定
        6.3.5 蛋白二级结构测定
        6.3.6 粉质特性测定
        6.3.7 面团流变特性测定
        6.3.8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不溶性蛋白聚合物含量测定
        6.4.2 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
        6.4.3 自由疏基(SH)含量测定
        6.4.4 蛋白二级结构测定
        6.4.5 粉质特性分析
        6.4.6 面团流变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汉—越语言基本词汇及释义基元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越南语概况
    第一节 越南语的语音系
    第二节 越南语的词汇研究综述
    第三节 越南语词汇特点
第二章 越南语基本词汇表的制订
    第一节 越南语基本词汇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越南语基本词汇的比对材料介绍和提取
    第三节 越南语基本词汇表的调整
    第四节 越南语基本词汇的语法词性标注
第三章 汉—越语基本词汇的对比
    第一节 关于词汇的语义分类研究
    第二节 越南语基本词汇的语义词类标注
    第三节 汉语基本词汇的语义分类标注
    第四节 汉—越基本词汇的异同
第四章 越南语释义基元表的研制
    第一节 关于释义基元的研究
    第二节 汉语释义基元的越南语翻译
    第三节 改造调整的越南语释义基元
    附 越南语释义基元初表(前200个)
第五章 越南语释义基元的验证
    第一节 释义基元的验证范围及验证方法
    第二节 越南语释义基元的验证过程(A-N)
    第三节 释义基元的验证过程(N-Y)
    第四节 越南语释义基元的增补优化
第六章 汉—越释义基元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越释义基元的异同
    第二节 汉—越的常用释义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越南语基本词汇表(前500个)
附录二 越南语释义基元表(前500个)
致谢

(10)小麦面粉基脂肪替代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肪替代物的研究必要性
    1.2 脂肪替代物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2.1 脂肪基替代物
        1.2.2 碳水化合物基替代物
        1.2.3 蛋白质基替代物
    1.3 脂肪替代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小麦粉基脂肪替代物的酶解工艺条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麦粉的基本成分
        2.2.2 葡萄糖测定标准曲线
        2.2.3 单因素试验
        2.2.4 响应面试验及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干燥条件下脂肪替代物的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设备与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干燥条件样品的表观黏度
        3.2.2 不同干燥条件样品的粒径大小分布
        3.2.3 不同干燥条件样品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3.2.4 不同干燥条件样品的持水性和持油性
        3.2.5 不同干燥条件样品的冻融稳定性
        3.2.6 不同干燥条件样品的溶解性和膨润度
        3.2.7 不同干燥条件样品的透明度
        3.2.8 不同干燥条件样品的微观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 DE 值脂肪替代物性质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设备与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 DE 值样品的基本成分
        4.2.2 不同 DE 值样品的衍射强度
        4.2.3 不同 DE 值样品的粒径大小分布
        4.2.4 不同 DE 值样品的表观黏度
        4.2.5 不同 DE 值样品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4.2.6 不同 DE 值样品的冻融稳定性
        4.2.7 不同 DE 值样品的溶解度和膨润度
        4.2.8 不同 DE 值样品的透明度
        4.2.9 不同 DE 值样品的吸湿性
        4.2.10 不同 DE 值样品的微观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脂肪替代物在重油蛋糕中的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设备与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糕的质量损失率和比容积
        5.2.2 蛋糕的水分
        5.2.3 蛋糕的水分活度
        5.2.4 蛋糕的物性分析
        5.2.5 蛋糕的感官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脂肪替代物在猪肉肠中的应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设备与仪器
        6.1.4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猪肉肠的蒸煮损失率
        6.2.2 猪肉肠的保水性
        6.2.3 猪肉肠的色度值
        6.2.4 猪肉肠的物性分析
        6.2.5 猪肉肠的感官分析
        6.2.6 猪肉肠的 pH 值
        6.2.7 猪肉肠的 TBA 值
        6.2.8 猪肉肠的 TVB-N 值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替代蛋糕生产用面粉氯化处理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性糊精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D]. 甄远航. 江南大学, 2021(01)
  • [2]脱脂预处理及低共熔溶剂体系组成对燕麦蛋白结构功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D]. 岳健雄.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马铃薯泥及其淀粉混合凝胶体系的挤出型3D打印及后加工适应性研究[D]. 刘振彬. 江南大学, 2020(04)
  • [4]乳清浓缩蛋白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研究[D]. 陈舒涵. 江南大学, 2020(01)
  • [5]七种豆催芽过程营养素与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豆芽脆片的制作[D]. 郑立军. 吉林大学, 2020(08)
  • [6]管理会计工具在HSR食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王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基于拉曼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面粉添加剂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D]. 王晓彬.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8]过热蒸汽处理对小麦及小麦粉品质的影响研究[D]. 胡月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9]汉—越语言基本词汇及释义基元对比研究[D]. 阮青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10]小麦面粉基脂肪替代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徐玉红.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一种替代氯化面粉生产蛋糕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