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引导与肯定——广告设计教育方法初探

否定、引导与肯定——广告设计教育方法初探

一、否定、引导与肯定——广告设计教育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陆紫瑶[1](2021)在《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中的交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推动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影视与游戏的界线日渐模糊,互动视频应运而生。视频中添加的互动环节,改变了传统视频的叙事模式,深受观众喜爱。互动视频自出现起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人热议。论文以互动视频作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探求公益广告更有效的宣传形式,旨在缓解我国公益广告面临的边缘化窘境。通过分别对公益广告以及互动视频的特征分析,提出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的设计策略,后拓展至设计实践中。首先,论文通过分别梳理归纳公益广告与互动视频的特征、种类,总结两者共同点与相通处,分析互动视频技术应用于公益视频广告中的可能性与优势。其次,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类别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同其他广告一样,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五要素。论文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五个层面探寻以互动视频技术为核心的公益广告交互性设计策略。最后,论文针对热点社会问题,基于上述结论指导后续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设计构思与实践。期望通过互动视频技术与公益广告的融合,创新公益广告表现形式,使其能充分发挥社会作用,为国内公益广告发展提供新思路。

杜营[2](2021)在《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波普设计集设计与商业为一体。近年来,在“蒂基(Tiki)”元素为主题的波普设计中,蒂基的传播受到学者的关注,同时对设计实践具有借鉴价值。基于20世纪中后期美国的消费社会为背景,选择波普设计中的蒂基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文化传播领域中的模因(Meme)理论,就蒂基模因传播所产生的复制、变异、应用为最终研究成果。以设计学研究范畴的波普理论为依托,借助传播学、建筑学、生物学、数学的相关理论,在文献阅读和国外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梳理和探索蒂基在美国平面、产品、建筑等设计领域的发展过程,分析美国大众文化中融入蒂基文化的设计模式,阐述蒂基模因的变异,探讨蒂基波普设计中的数理关系,揭示波普设计中模因传播区间的规律,解释蒂基模因中的几何之美。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历史考察法分析波普设计的历史背景和演进,运用系统整体观和个案研究法揭示蒂基模因的表征系统与传播区间规律,使用哲学思辩法,解释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的蒂基几何之美,结合跨学科与定性研究法,进行蒂基波普的整合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第一章,阐述南太平洋风格的波普设计在美国兴起的缘由,介绍波利尼西亚蒂基向美国蒂基的演化,并揭示了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表征系统和传播区间规律;第二章,分析蒂基平面的二维复制及辐射式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单位,并论述蒂基模因的抽象变异和应用;第三章,阐释蒂基产品的外观复制和链式传播机制,结合蒂基模因的重组变异分析其在波普产品设计中的演变;第四章,探索蒂基的空间复制和场式传播,在拓扑理论中分析场式效应的空间变异和演化;第五章,基于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蒂基的文化表达,运用数理关系分析蒂基的黄金分割比例和根号矩形的模因。研究表明:第一,美国波普设计中蒂基符号的功能产生变异,从神圣转变为娱乐并形成了美国式的文化表达;第二,蒂基模因的区间规律,能够直观地解释蒂基模因的传播过程;第三,黄金矩形、黄金螺线、黄金三角形、根号矩形和根号二螺旋折线是蒂基波普几何之美的视觉形态和应用形态。因此,利用模因论来解释波普设计中的蒂基形象,探讨蒂基模因传播中的信息单位、构成元素、文化载体、波普符号,其理论意义在于为蒂基模因的传播区间建构理论基础,为波普设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其实践价值在于将几何学中的数理关系运用到波普设计实践中,以期对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创作指导和一种新的评价标准。

梅冰清[3](2020)在《近现代中国平面广告中的女性符号视觉形式美学探源》文中指出平面广告需吸引消费者目光从而产生购买欲望来达到目的,力求消费者能在一个轻松且具有形式美感的消费环境下快速了解到产品价值与功能。研究表明,人类遗传基因DNA双螺旋结构中存在黄金比例关系,黄金比例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这一研究证明了美来源于生命之源,人体自身就是最优审美对象。利用美女效应来吸引消费者目光是平面广告常用的一种手段,女性符号在平面广告中不仅仅是单一的视觉符号,更是一种语言媒介且富有文化属性。每个时代都有着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从而塑造出不同的女性符号。在男性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异性相吸,女性符号处于被观赏的状态来吸引男性目光。而在生理上,女性与男性相比,外表特征上更有曲线型美感与装饰性美感,这也使得女性比男性在视觉上更易表现出魅力和美感。因此女性符号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易让人产生审美快感,这也是平面广告中女性符号如此受大众欢迎也更具有美感的原因之一。平面广告的成功与否与形式美感的设计密切相关,只有将形式美的众多元素与女性符号结合恰当运用到平面广告中,由内而外的散发美感才能将优秀的设计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平面广告中的女性符号不仅要满足浅层的心理需求,还须与女性深层情感心理相同步,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而平面广告中频繁使用的女性符号则完美的体现了视觉形式美学。本文平面广告中女性符号的研究是基于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从视觉形式美学角度分析近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女性符号,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女性历史文化以及视觉符号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探寻女性符号与视觉形式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研究运用形式美学中关于数理美学方法分析近现代女性符号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共性规律,试图探究平面广告设计形式美学理论与运用方法。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资源共享的时代,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和时尚潮流的发展,平面广告创意应突出当代女性本身所具有的精神面貌,注重女性受众的情感需求以及审美上的多元性,选用合适的表现形式去诠释女性符号,避免模式化和世俗化,打破同质化、刻板化的现有广告中女性符号的创意格局。

项洋[4](2019)在《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端广告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HTML5技术带来了新的移动端广告形式,移动端H5广告以其体验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广告形式之一,随着移动端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品牌方将营销重点投向移动端广告,且多聚焦于社交型APP中,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正是依托于社交型APP传播分享,所以备受品牌方的青睐。本课题以移动端品牌型H5为研究对象,以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用户体验层次为依托,以用户为切入点展开相应研究,总结出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设计策略,并用实践内容进一步支撑理论研究。本文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详细梳理了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定义、分类和表现形式。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移动端广告、PC端广告、以及传统广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移动端广告具有传播性强、移动性强的优势。继而分析出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在移动端广告中的优势是丰富的互动体验优势、兼容优势、社交传播优势。同时对用户体验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经过文献整理用户体验结构探索共分为层次模型、结构模型、过程模型、测量模型、设计模型,其中结构模型更适用于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中。第二部分为第3、4章,本文运用结构模型中的五大体验层次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依据,对品牌型广告的经典案例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首先对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进行设计分析,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对视觉设计以及体验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对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目标用户群体进行用户群体结构分析以及用户特征分析。以此作为用户调查问卷的基准,设计调查问卷并深入的分析其调研结果。第三部分为第5章,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设计原则,包括以用户为中心原则、品牌融入性原则、互动交互性原则、感官平衡性原则、简化易用性原则、认知合理原则,同时为指导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提出了高质量的视觉设计、多维度的声音设计、趣味性的互动设计、情感化的内容设计以及简洁化的层级设计的设计方法。最后依据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设计策略,同时进行了设计实践并对经典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为今后移动端H5广告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对移动端广告、移动端H5广告、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论研究综述和实践案例之后,明确了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特征和定义、总结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视觉元素、分析其用户特征,以此为依托,为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总结设计策略,为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周美汀[5](2019)在《民国漫画广告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漫画广告指的是通过漫画这种形式所绘制的广告,同时漫画广告也属于中国早期漫画的一种,民国时期漫画广告大多刊登在报纸、画报上。本文的研究时间选取在民国1912年至1937年,这段时间涵盖了漫画广告的兴起、发展以及衰退过程。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近代以来漫画与广告二者的联系和互相影响的发展轨迹,从一个角度梳理漫画广告设计的历史演变;其次,由于漫画广告同时有着漫画的表达方式以及广告的形式,因此从平面设计角度研究漫画广告,可以发现其中的创作与表现手法;第三,根据当时漫画广告的表达方式,探讨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与设计的关系,如当时的社会观、价值观、消费观等是如何通过漫画广告传达出来的;最后,通过研究漫画广告这一广告分支,推进民国时期的广告研究。

王雷雷[6](2018)在《中职生的自我妨碍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以苏北某中职校为例》文中提出自我妨碍是个体在面临任务压力时为了避免受他人不良评价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这种策略将任务失败的归因外化,但也会增加失败的几率。本研究首先用量表调查了中职生自我妨碍的现状,然后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实施团体辅导干预,以期获得显着效果,为今后中职生自我妨碍的团体干预积累经验。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连云港市某县区一所中职校进行自我妨碍量表和自陈式自我妨碍量表的测试,向学前教育、广告设计、对口单招、汽车机电专业发放含有上述两个量表的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统计分析发现:(1)中职生的自我妨碍较为普遍。特质性自我妨碍平均分71.43,自陈式自我妨碍平均分36.35,均高于普通高中;(2)特质性自我妨碍在专业及对专业的喜欢程度、成绩表现上差异显着,自陈式自我妨碍在专业及对专业的喜欢程度、生源地上差异显着;两种自我妨碍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及是否担任班干部维度上差异均不显着。第二部分研究筛选研究一中自我妨碍量表得分在67-99、自陈式自我妨碍量表得分在35-53的被试,最终选取28名被试随机安排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1 1次的团体辅导干预,对照组不做干预。团体辅导结束后,根据前测与后测的结果,进行实验组纵向比较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横向比较,并结合反馈结果,对辅导效果进行整体评估。结果表明:(1)实验组中职生的自我妨碍水平明显降低,且两个半月后自陈式自我妨碍的追踪测与前测差异显着,特质性自我妨碍的追踪测与前测差异不显着,说明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具有可行性。(2)对照组中职生的自我妨碍水平没有明显降低,说明自我妨碍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改善,进一步说明对中职生自我妨碍进行干预的必要性。研究结论:(1)中职生的自我妨碍较为普遍。在多项人口学特征维度上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都存在显着差异。(2)对自我妨碍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可行,但干预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朱丹磊[7](2016)在《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下的平面广告创意方式及其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一定程度上,一个社会的广告发展程度反映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程度,并反过来影响到社会中的人们在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各式各类的广告制作水平与传播效果参差不齐,在某种程度上,广告不单单指广告,而是一种可以让大众观赏的信息,是人们获取资讯和进行交流的方式之一,那么优质的广告是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由于广告设计充当了一位服务者的角色,也就是广告的设计需要围绕人的需求来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在很多时候都需要被引导。因此,广告起着一个很重要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广告商希望他们投放的广告有效,另一方面消费者需要通过广告接收正确的信息。并且好的广告创意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有效的合理的发挥信息传播的功能。首先,设计师的创意方式和企业的设计理念的产生是依据公众的现实需求,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氛围所生成的,而反过来公众的购买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又会反馈到设计者和企业这里,并对其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事实上公众在短时间内做选择时是不会考虑到很多因素的,因此受众的购买行为往往受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方式的引导。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视角,选取平面广告这个媒介,综合人的视知觉经验,阐明格式塔心理学在平面广告创意方式中的运用规律,重点放在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设计者,受众群体,平面广告创意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良性并且闭合的循环认知体系,来搭建一个信息沟通桥梁使得广告更好地传播出去,使得受众更容易接受广告的内涵,也使得广告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念。而教育作为艺术传承的主要门路,我们可以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广告创意方式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广告创意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力求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总结出平面广告创意的基本规律,并综合运用该规律在平面广告教学中以给予学生既丰富而又具有深刻内涵的平面广告创意知识,巧妙的传播思想文化,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屈雅利[8](2016)在《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文中指出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以后,沉寂多年的商业广告闻风而动,重新登上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舞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广告经营总额从1979年约0.1亿元上升到2015年5973.4亿元,中国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广告大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社会发展状态,民众的社会情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商业广告的恢复和发展也正伴随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当代商业广告敏锐地记录或者作为镜像折射着当代社会民众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变化,迎合或者引导着社会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保存着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在广告中留下的印记,成为了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极其生动的社会文本。本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商业广告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为线(1979-2015),依据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实践,以当代商业广告作品、知名广告人的创作思路、企业和广告公司的广告实践、对当代商业广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广告事件等大量广告审美实践为研究文本,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力图全方位地剖析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在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所遭遇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融合,揭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现代性、实用理性、后现代等文化的审美冲突与交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探讨了建立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独特品格的文化策略和可能路径。论文依据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践发展的历史顺序,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分为六个层面来展开论文的主体。第一个层面分析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商业广告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蓬勃发展,对政治化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当代商业广告巧妙地使用广告策略,通过顺应主流价值倾向,突破了政治禁忌,拓展广告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对红色隐喻、革命历史伤痕等审美符号的使用,当代商业广告不断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商业化的审美改造,并通过戏谑化的符号形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进行了商业化消解,最终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融合态势。第二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典故的情感改造、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对家庭元素的强调等符号形式,充当了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精神气质和美学形象。与此同时,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零碎化、片断化和商业化利用,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淡化了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魅力。第三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当代商业广告通过构造商品神话、编织理性化的消费理由、构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塑造新的消费主体等范式,为当代人塑造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现代化商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不断占有商品,精心呵护身体,跟随明星和时尚,满足欲望,幸福快乐,男性因为成功而自由消费,女性因为消费而自信快乐。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以消费为中心的审美想象,满足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追求物质生活提升的愿望,完善了人的生存尊严,但是同时,这样的广告呈现也将当代人纳入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使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侵染了浓重的消费主义色彩。第四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面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广大普通平民消费者,当代商业广告顺应了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对普通平民消费塑造采取了“镜像化”的审美呈现方式。商业广告的切入视角和美学包装,采取了人道主义、平民化的倾向,认同和宣扬了民间俗世,塑造了实惠朴素的消费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广告审美呈现,商业广告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告消费文化渗入到了包括普通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之中,加速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第五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起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广告以另类、反叛、颠覆的广告形式将消费意识推向了民众的深层心理层面,价值认同与心理震撼成为广告审美传达的主要内容,商品信息反而日趋淡化。当代中国的后现代广告通过塑造面目模糊的广告青年形象,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推向了个人感性化的情绪表达,温和地消解了权威和理性的秩序,丰富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整体格局。第六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方面商业广告审美实现二重性悖论的存在,容易使当代人对商业广告产生疏离态度与集体回避行为,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面临着如何持续发挥广告文化审美影响力的窘境。另一方面,当代广告审美文化核心力的缺乏也使当代商业广告不断遭遇文化冲突的冲击。因此,吸收当代泰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特质,提升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品格,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感觉资源的独特性,就成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摆脱审美文化困境的必要路径。论文结论部分探讨了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商业广告的隐匿性存在方式对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影响,探寻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花弟[9](2016)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曹汝平[10](2016)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引自西方现代国家公司经营与管理方式的美术设计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在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检索到的原始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商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在“机构”和“公司”概念梳理的基础上,从城市现代化、公司法与企业制度、美术设计机构的管理与运营、美术设计师与作品四个层面重点理清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美术设计机构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2)公司法、政府管理与20世纪上半叶美术设计机构的关系。(3)1949年前后美术设计机构业务管理、运营与历史环境的关系。(4)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即:许多掌握了国画、西方油画、水彩、水粉技巧的美术设计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最终却只将其视为可传授的技巧或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认知并改变生活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没能造就出有影响力的大型美术设计公司,反倒是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影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述四个层面的内容也许包含着答案的四个要素——(1)现代化观念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程度。(2)理性、公平、民主与国家管理的契合程度。(3)集体、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条件及制约因素之间的冲突程度。(4)美术设计师在物质与精神利益上表现出的时代差异。除绪论和余论外,本文共分为有逻辑关联的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概念厘定为思路,考察与美术设计机构相关的公司、机构、广告、设计等现代观念,以此为理论依据引出机构成立所需的客观条件,并为以下四个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部分定下基调;同时考查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商业大都市给商业美术设计机构带来的影响与机遇,以机构为中心,着重阐述1949年前后城市现代化观念与转型的历史要素,由此勾勒出上海现代美术设计机构所具有的现代化特征。第二部分是以20世纪上半叶历届政府颁行的公司法为线索,探讨各个时期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与公司或企业机制之间的法理逻辑,力图理清在公司法的规约下美术设计机构的设立流程、组织结构、增资程序、经营方式、资本核算、内外关系等问题,并对其中的原因与效果进行考察,以便回答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分别为美术设计机构的建立、发展建构出怎样的关系图景,其利弊得失如何。第三部分是以时间为序,以经营体制转变为背景,集中探讨不同时期上海主要美术设计机构内部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情况,并阐述随社会、经济等环境变迁而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以美术设计师利益为中心的考察,尝试从不同时期设计师的作品风格与审美观念角度,论述个体与群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也就是将机构-人-作品视为一个整体,思考“共同体”内外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关系。本文最后以“余论”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总结式的思考,从对全文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可行的改革之路。总而言之,本文以美术设计师的共同体——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为中心,从马克斯·韦伯的“共同体”视角梳理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历史面貌,同时探究了1978年以前“被动现代化”条件下美术设计师及其机构尚未形成合力而成其大的内在原因。

二、否定、引导与肯定——广告设计教育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否定、引导与肯定——广告设计教育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中的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互动视频研究现状
        1.2.2 公益广告研究现状
        1.2.3 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互动视频及公益视频广告相关概论
    2.1 互动视频概论
        2.1.1 互动视频的概念
        2.1.2 互动视频的发展历程
        2.1.3 我国互动视频发展现状
        2.1.4 互动视频的种类
        2.1.5 互动视频的特征
    2.2 公益广告概论
        2.2.1 公益广告界定及起源
        2.2.2 公益广告的主要特征
        2.2.3 公益广告中的价值关怀
        2.2.4 公益广告设计原则
第三章 互动视频技术下的公益视频广告
    3.1 互动视频技术应用于公益广告的优势分析
        3.1.1 拥有新颖视频形式
        3.1.2 实现信息双向互动
        3.1.3 延长观看时长、增加观看次数
        3.1.4 可进行数据追踪
    3.2 互动视频技术下我国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现状及问题
        3.2.1 互动方式单一,沉浸感缺失
        3.2.2 传播范围有限,受制于平台
        3.2.3 作品产出较少,关注度不高
        3.2.4 财源有限,未形成制度化的解决方案
    3.3 互动视频技术下我国公益视频广告的路径探究
        3.3.1 结合互动视频创新创意形式
        3.3.2 结合互动视频强化共情心理
        3.3.3 结合互动视频收集用户反馈
        3.3.4 结合互动视频定位公益广告
第四章 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设计策略
    4.1 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战略层策略
        4.1.1 树立广告目标
        4.1.2 明确广告受众
        4.1.3 了解受众心理
    4.2 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范围层策略
        4.2.1 定义内容需求
        4.2.2 划分功能需求
    4.3 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结构层策略
        4.3.1 创新互动视频的交互设计
        4.3.2 优化公益视频广告的信息架构
        4.3.3 合理化互动视频与公益广告的关系
    4.4 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框架层策略
        4.4.1 剧本编写
        4.4.2 剧情树编辑
        4.4.3 视频制作
    4.5 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表现层策略
        4.5.1 光线运用
        4.5.2 色彩情感
        4.5.3 镜头运用
        4.5.4 画面构图
        4.5.5 感知呈现
第五章 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到家了吗》设计实践
    5.1 战略层意义
    5.2 范围层设计构思
        5.2.1 创作背景
        5.2.2 设计定位
    5.3 创意设计实践
        5.3.1 结构层、框架层设计思路
        5.3.2 表现层视觉及交互呈现
        5.3.3 媒体及技术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5.4 局限性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的界定
    二、波普设计中研究蒂基的意义
    三、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研究现状
    四、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
第一章 美国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形成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中的波普设计
        一、美国的大众文化
        二、美国的波普设计
    第二节 南太平洋文化与美国波普设计
        一、南太平洋文化在美国的兴起
        二、南太平洋题材融入美国波普设计
    第三节 南太平洋蒂基模因的形成
        一、波利尼西亚的蒂基雕刻
        二、蒂基模因的形成
    第四节 美国蒂基模因的文化表达
        一、美国蒂基产生的背景
        二、美国蒂基波普的形成
        三、美国蒂基模因的表征
        四、美国蒂基文化的载体
    第五节 模因区间在蒂基波普中的普适性
        一、蒂基模因的传播区间
        二、蒂基模因理论的普适性
    小结
第二章 波普平面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第一节 波普平面的蒂基模因传播
        一、蒂基平面的二维复制
        二、蒂基模因的辐射式传播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抽象变异
        一、蒂基信息单位的形成
        二、信息输出的抽象变异
        三、蒂基抽象变异的特征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平面中的应用
        一、蒂基广告设计
        二、蒂基菜单设计
        三、蒂基火柴盒设计
        四、蒂基明信片设计
    小结
第三章 波普产品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第一节 波普产品的蒂基模因传播
        一、蒂基产品的外观复制
        二、蒂基模因的链式传播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重组变异
        一、整体嵌入式重组
        二、部分嵌入式重组
        三、图案嵌入式重组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产品中的应用
        一、多元模因的蒂基产品
        二、多形态的蒂基产品
        三、蒂基产品的品牌效应
    小结
第四章 波普建筑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第一节 波普建筑的蒂基模因传播
        一、蒂基建筑的空间复制
        二、蒂基空间的场式传播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拓扑变异
        一、建筑拓扑的引入
        二、蒂基场的效应与拓扑变异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建筑中的应用
        一、品牌柱的视觉认知
        二、蒂基建筑的视觉表达
        三、蒂基门的视觉显现
        四、室内空间的视觉渲染
    小结
第五章 蒂基波普的审美及数理模因
    第一节 自然主义美学思潮影响下的蒂基
        一、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的波普审美
        二、基于“超真实”分析蒂基模因
        三、基于“超美学”分析蒂基模因
    第二节 蒂基波普的黄金分割模因
        一、数理的模因传播区间
        二、黄金矩形与蒂基模因
        三、黄金螺线与蒂基模因
        四、黄金三角形与蒂基模因
    第三节 蒂基波普的根号矩形模因
        一、根号二矩形与蒂基模因
        二、根号二螺旋折线与蒂基模因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近现代中国平面广告中的女性符号视觉形式美学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女性视觉符号历史演变肌理
    2.1 女性文化、形象与符号
        2.1.1 女性文化的演变梳理
        2.1.2 女性形象的演变规律
        2.1.3 女性符号的演变特征
    2.2 女性审美标准演变规律
        2.2.1 社会制度
        2.2.2 经济发展
        2.2.3 社会文化
    2.3 女性视觉符号化特征
        2.3.1 女性生理符号
        2.3.2 女性形象符号
        2.3.3 女性用品符号
第3章 视觉形式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3.1 视觉形式美学的内涵
        3.1.1 形式美的认识与起源
        3.1.2 黄金律与形式美法则
        3.1.3 形式美在审美感受中的地位和价值
    3.2 外延
        3.2.1 边界范围
        3.2.2 外化表现
第4章 近现代中国平面广告中女性符号的视觉形式美运用
    4.1 传承与摸索时期
        4.1.1 外部环境逐渐成熟
        4.1.2 形式美学对平面广告影响扩大
        4.1.3 平面广告形式美学风格初步形成
    4.2 繁盛时期
        4.2.1 商业美术发展——海派文化流行
        4.2.2 商业美术改造中女性符号创作与运用流行
        4.2.3 实用主义形式美学风格构成
        4.2.4 平面广告中女性符号的运用焦点
        4.2.5 女性符号的视觉形式美学法则初步建立
        4.2.6 民国时期中西方女性题材平面广告作品比较分析
    4.3 无差异化时期
        4.3.1 妇女解放与新女性美学符号探索
        4.3.2 新女性符号的视觉形式美特征
    4.4 复兴时期
        4.4.1 女权主义发展与美学复兴运动
        4.4.2 女性符号的视觉形式美学风格与形式
    4.5 多元成长时期
        4.5.1 女性符号内涵多元化
        4.5.2 女性审美风格多元化
第5章 视觉形式美学视域下女性符号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思考
    5.1 形式美学对平面广告中女性符号的发展趋向影响
    5.2 形式美学对平面广告中女性符号的应用方法创新探索
        5.2.1 黄金密码
        5.2.2 设计数律法
        5.2.3 优选法
    5.3 “屏”时代下平面广告中女性符号的视觉形式美学经验反思
        5.3.1 女性符号的视觉形式美学发展历程思考
        5.3.2 平面广告中女性符号的视觉形式美学经验反思
    5.4 发展趋势
        5.4.1 内容题材多样化
        5.4.2 设计风格多元化
        5.4.3 设计方法综合性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4)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3.1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
        1.3.2 用户体验
        1.3.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2.1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发展综述
        2.1.1 移动端广告的发展综述
        2.1.2 移动端H5广告的发展综述
        2.1.3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概况
        2.1.4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优势
    2.2 用户体验发展综述
        2.2.1 用户体验的定义
        2.2.2 用户体验结构
        2.2.3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体验层次
        2.2.4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体验优势
    2.3 本章小结
3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设计分析
    3.1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视觉设计分析
        3.1.1 宏观要素
        3.1.2 微观要素
    3.2 移动品牌型H5广告体验设计分析
        3.2.1 感官体验层次
        3.2.2 情感体验层次
        3.2.3 思维体验层次
        3.2.4 行动体验层次
        3.2.5 关联体验层次
    3.3 本章小结
4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用户体验分析
    4.1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用户群体分析
        4.1.1 用户群体结构分布
        4.1.2 用户对移动社交广告接受度分析
        4.1.3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用户特征分析
    4.2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用户体验信息收集
        4.2.1 用户体验调查目的
        4.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3 问卷的实施
        4.2.4 调研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设计策略
    5.1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设计原则
        5.1.1 用户为中心原则
        5.1.2 品牌融入性原则
        5.1.3 互动交互性原则
        5.1.4 感官平衡性原则
        5.1.5 简化易用性原则
        5.1.6 认知合理性原则
    5.2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设计方法
        5.2.1 协调性的视觉设计
        5.2.2 多维度的声音设计
        5.2.3 趣味性的互动设计
        5.2.4 情感化的内容设计
        5.2.5 简洁化的层级设计
    5.3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设计实践与案例解读
        5.3.1 “在大工不得不做的那些事”设计实践
        5.3.2 “创造我的草莓音乐节”案例解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来源
附录B 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民国漫画广告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三、史料来源及基本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民国漫画广告的出现
    一、中外漫画发展经验的融合
    二、民国漫画与时政和商业的关系
    三、民国商业广告发展的原因
        (一)爱国热情与商业广告的联系
        (二)民国时期刊物发展对广告的影响
    四、民国漫画广告出现的原因
        (一)民国上海的社会背景
        (二)广告视觉化、图案化浪潮
        (三)消费选择的结果
    五、小结
第三章 民国漫画广告的设计手法
    一、漫画广告的绘画、话框与格子
        (一)漫画广告中的绘画
        (二)漫画广告中的话框
        (三)漫画广告中的格子
    二、漫画广告的主要设计手法
        (一)构图和布局
        (二)漫画广告常用表现手法分析
        (1)漫画广告中的漫画角色表现手法
        (2)漫画广告的情节表现设计
    三、小结
第四章 漫画广告的营销手段
    一、外商广告主的广告营销观念
    二、华商广告主的广告营销观念
    三、消费者的角度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附录
致谢

(6)中职生的自我妨碍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以苏北某中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1.1 中职生自我妨碍的现象普遍
        1.1.2 学业水平测试的压力强化了学生的自我妨碍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妨碍的概念
    2.2 自我妨碍的分类
    2.3 有关自我妨碍的理论
        2.3.1 自我价值理论
        2.3.2 印象整饰理论
        2.3.3 情绪理论
    2.4 自我妨碍的影响因素
        2.4.1 自尊
        2.4.2 归因
        2.4.3 完美主义
        2.4.4 情境因素
    2.5 自我妨碍的后果
    2.6 自我妨碍的测量
        2.6.1 问卷法
        2.6.2 实验法
        2.6.3 访谈法
    2.7 对自我妨碍的干预研究
3 研究目标与假设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一: 中职生自我妨碍现状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工具
        4.2.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4.2.2 自我妨碍量表(SHS)
        4.2.3 自陈式自我妨碍量表
    4.3 研究程序
        4.3.1 调查准备工作
        4.3.2 施测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被试的基本情况
        4.4.2 中职生自我妨碍的基本情况
        4.4.3 不同人口学因素的中职生自我妨碍的差异
    4.5 讨论与分析
        4.5.1 中职生自我妨碍的基本情况
        4.5.2 不同人口学因素的中职生自我妨碍的差异分析
5 研究二: 中职生自我妨碍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评估工具
        5.2.2 样本筛选与分组
        5.2.3 实验设计
    5.3 研究程序
        5.3.1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5.3.2 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
        5.3.3 团体辅导过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4 研究结果
        5.4.1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分数的差异性检验
        5.4.2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分数的差异性检验
        5.4.3 实验组前后测差值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值的差异性检验
        5.4.4 前测与后测以及追踪后测分数的差异性检验
        5.4.5 团体辅导反馈结果
    5.5 分析与讨论
        5.5.1 对干预过程和内容的讨论
        5.5.2 对干预结果的讨论
        5.5.3 团体辅导产生效果的原因
6 研究结论
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下的平面广告创意方式及其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外现状
    1.2 国内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1.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的确立
第2章 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2.1 视觉思维的规律
        2.1.1 人的视觉习惯
        2.1.2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图底关系研究
        2.1.3 视知觉原理
        2.1.4 选择心理学
    2.2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原理
        2.2.1 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2.2.2 格式塔心理学的定义
        2.2.3 格式塔“整体与部分”理论
        2.2.4 同型论原理
        2.2.5 动力场论原理
        2.2.6 相似性原理
        2.2.7 知觉恒常性原理
        2.2.8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原理
        2.2.9 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原则
    2.3 关于平面广告的基本概念
        2.3.1 平面广告的历史沿革
        2.3.1.1 一般意义上平面广告的定义
        2.3.1.2 本文中平面广告创意方式的定义
        2.3.2 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
        2.3.2.1 平面广告创意方式
        2.3.2.2 广告的信息传播
        2.3.2.3 广告中的心理场与物理场
    2.4 关于课堂教学
        2.4.1 课堂教学的定义
        2.4.1.1 课堂教学的历史沿革
        2.4.1.2 当下广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4.2 教学目的明确化
        2.4.2.1 教学中根据学习动机对教学方法的把握
        2.4.2.2 教学理念的改变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4.2.3 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第3章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广告“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的心理分析与研究
    3.1 广告的“输出”过程—广告的创意设计过程
    3.2 广告的“输入”过程—影响广告接受的心理因素
        3.2.1 不同年龄段人群接受广告的心理特点
        3.2.1.1 儿童接受广告的心理
        3.2.1.2 少年接受广告的心理
        3.2.1.3 青年接受广告的心理
        3.2.1.4 中年接受广告的心理
        3.2.1.5 老年接受广告的心理
        3.2.2 影响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3.2.2.1 性别差异
        3.2.2.2 经济收入差异
        3.2.2.3 文化程度差异
        3.2.2.4 民族与地区差异
    3.3 广告从“输出”反馈到“输入”过程的心理机制
第4章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广告创意方式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平面广告创意方式的类型总结
        4.1.1 事例说明创意方式
        4.1.2 情感共鸣创意方式
        4.1.3 戏剧矛盾创意方式
        4.1.4 嫁接联系创意方式
        4.1.5 比较对照创意方式
        4.1.6 破立逻辑创意方式
        4.1.7 生活价值创意方式
        4.1.8 文脉意境创意方式
    4.2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运用在平面广告创意方式及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4.2.1 格式塔心理学在事例说明创意方式中的应用及课堂教学研究
        4.2.2 格式塔心理学在情感共鸣创意方式中的应用及课堂教学研究
        4.2.3 格式塔心理学在戏剧矛盾创意方式中的应用及课堂教学研究
        4.2.4 格式塔心理学在嫁接联系创意方式中的应用及课堂教学研究
        4.2.5 格式塔心理学在比较对照创意方式中的应用及课堂教育研究
        4.2.6 格式塔心理学在破立逻辑创意方式中的应用及课堂教学研究
        4.2.7 格式塔心理学在生活价值创意方式中的应用及课堂教学研究
        4.2.8 格式塔心理学在文脉意境创意方式中的应用及课堂教育研究
    4.3 格式塔心理学应用在平面广告创意方式中体现的原则
        4.3.1 完型倾向性原则
        4.3.2 封闭性原则
        4.3.3 相似性原则
        4.3.4 接近性原则
        4.3.5 连续性原则
        4.3.6 恒常性原则
        4.3.7 简洁性原则
        4.3.8 同型原则
第5章 结语
    5.1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在平面广告创意方式中的思路总结
    5.2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在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中的思路总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当代审美文化的现实文本
    1.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时段界定
    1.2 审美文化因素在当代商业广告中的渗入和增强
    1.3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
    1.4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研究现状
    2.1 西方学者研究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理论视角
    2.2 中国学者研究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现状与不足
    2.3 中国语境中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研究的特殊性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4.1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4.2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空间 第一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
1.1 商业广告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
    1.1.1 从“广告,滚蛋”到“为广告正名”
    1.1.2 国家层面对广告认识的不断改进
1.2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表达对主流价值的顺应
    1.2.1 广告语言表达的集体认同倾向
    1.2.2 广告内容对个人物质生活追求的展示
    1.2.3 广告信息表达独立话语体系的形成
    1.2.4 广告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1.3 广告消费文化对政治意识的消解
    1.3.1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红色隐喻”
    1.3.2 广告消费文化对政治意识的消解
    
1.3.2.1 “红色符号”的商品化消费
    
1.3.2.2 革命历史伤痕的消费性化解 第二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
2.1 传统文化成为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
    2.1.1 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性
    2.1.2 传统文化作为广告情感源的审美演变
    
2.1.2.1 历史典故的情感“新启蒙”
    
2.1.2.2 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
    
2.1.2.3 乡土元素的情感转向
    
2.1.2.4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家庭情结
2.2 传统文化对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提升
    2.2.1 传统文化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伦理精神
    2.2.2 传统文化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美学气质
2.3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物质化改造
    2.3.1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化消解
    2.3.2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精神追求的漠视 第三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
3.1 塑造现代化商品神话,激发形象性审美感知
    3.1.1 商品科学形象的广告渲染
    3.1.2 商品专业化品质的广告呈现
    3.1.3 适应消费者心灵欲求的商品改造升级
3.2 编织理性化消费之网,凸现个人审美认知
3.3 构建现代化生活方式,引导消费审美潮流
    3.3.1 现代快乐生活的审美呈现
    3.3.2 炮制消费概念,创造消费时尚
    3.3.3 鼓吹明星偶像,引领身体消费的热潮
3.4 当代商业广告对消费主体的审美认同
    3.4.1 商业广告对成功人士生活的想象
    3.4.2 商业广告对都市女性消费角色的塑造 第四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
4.1 实用理性的价值取向
    4.1.1 低价的顺应
    4.1.2 短时功利的选择
4.2 商业广告美学包装的平民化
4.3 人道情怀的广告视角
4.4 “俗”广告塑造的平民生活 第五章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
5.1 后现代广告对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影响
    5.1.1 西方后现代广告的反叛色彩
    5.1.2 台湾后现代广告的美学风格
5.2 当代中国后现代广告的审美表现
    5.2.1 温和的解构
    5.2.2 个人感性化青年形象的登场 第六章 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
6.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
    6.1.1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现呈现的悖论
    6.1.2 当代商业广告遭遇的文化冲突
6.2 他山之石:泰国、日本优秀商业广告的启示
    6.2.1 泰国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特色
    6.2.2 日本优秀商业广告的美学特质
    
6.2.2.1 通过设计还原商品的本质
    
6.2.2.2 倡导控制欲望的素朴生活方式
6.3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品格的建立
    6.3.1 还原商品之“真”,淡化商品的符号价值
    6.3.2 归导欲望,彰显人性之善
    6.3.3 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辨识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目标
第一章 从装潢美术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
    第一节 装潢美术专业
        一、沿革:从图案教育、实用美术而来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三、设计情景与专业业态
        四、装潢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平面设计专业
        一、对“GRAPHIC DESIGN”的概念解读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三、国外平面设计教学的引进
        四、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
    第三节 视觉传达设计
        一、关于“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的解释
        二、参照与比较:从造型艺术到视觉艺术
        三、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
        四、图像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要求
        五、信息社会的挑战与数字化技术普及
        六、平面设计教学的放大与课程延伸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
    第一节 发展与变化:教育部学科目录的编制调整
    第二节 渐变与转换: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分析
    第三节 反思与争辩:几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一、1982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
        二、1995年广州全国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
        三、2002-2012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第四节 嬗变与超越:多样的专业形态与课程教学
        一、书籍设计专业的独立与回归
        二、包装装潢与书籍装帧:两大系统的并存
        三、专业课程称谓含义的发展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设计课程的结构、设置与课题设计——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一、学年制: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史论课程
        二、学分制: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三、工作室制:基础课程+导师工作室课程
        四、3+1 制:中外合作办学/国内课程+国外课程
        五、主题性教学:以若干主题整合课程教学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不同路径
        一、以设计类型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标志、包装、书籍、招贴
        二、以设计要素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字体、编排、图形、色彩
        三、以形式结构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形态、类型、风格、系统、信息
    第三节 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多种方式
        一、课题的资源、主题与内容的广泛性
        二、课题设计借鉴与启示的多样化
        三、课题设计及解题方式切入点的独特性
        四、作业编排的技巧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
    第一节 国外平面设计教学及课程的引入
        一、平面构成教学的引入
        二、字体设计课程
        三、版式设计课程
        四、书籍设计课程
    第二节 图形设计课程的建构与教学
        一、广义的图形与狭义的图形
        二、“创意”概念的提出
        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的影响
        四、“同构”图形的教学
        五、多元化的图形设计教育
    第三节 课程裂变与多样化发展
        一、CI及视觉形象课程
        二、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课程
        三、插画设计课程
    第四节 课程的整体转型与质的升级
        一、从装饰手法转向创意思维训练
        二、从技能训练转向设计手法学习
        三、从表面模仿转向形式语言研究
        四、从职业能力转向综合素质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二、师范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三、综合性大学的平面设计教学
        四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第二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发展历程与专业演化
        二、体系构建与教学风格
        三、书籍设计教学:从张光宇到吕敬人
        四、新的起点:并入清华大学的探索
    第三节 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
        一、纯艺术背景与当代艺术介入的取向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前卫色彩
        三、海归教师及同国外教学理念的接轨
        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独特性
        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个性化课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教学理念方法的引进与影响——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开放式学习及实践
    第一节 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日本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二、德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三、美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外籍教师工作坊课程教学
        一、开放的思维路径与试验态度
        二、原创性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
        三、表现的综合性与媒介的不限定性
        四、平行课题与联合教学
    第三节 国外概念设计教学的引进
        一、课题资源与切入点
        二、文化分析与批判意识
        三、方法与过程的深入步骤
        四、纯粹形式语言的游戏性训练
    第四节 国外影响的多样化因素与方式
        一、海归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
        二、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景与语境——改革开放以来平面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问题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反思
        问题一:“西化”下的教学困惑与中国特色教学相对缺失
        问题二:“同质化”教学现象严重与原创性教学丢失
        问题三:“数量化”膨胀背后教学质量的薄弱
        问题四:“学院化”探索下的市场分歧与离合
    第二节 语境: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话语展现
        一、课程——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核心内需
        二、传承——“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教育的链接与融合
        三、实验——“平面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另一种维度尝试
        四、整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确定后的发展图景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逻辑的形成
    第二节 文献概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两组关键的概念
        一、机构与公司
        二、广告设计与美术设计
    第二节 设计机构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条件
        二、人才汇聚形成的都市商业空间
        三、基于“理性”之上的资本主义精神
        四、具备先进的印刷技术
        五、具有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
    第三节 城市消费观念现代化与美术设计机构
        一、迎合与引导:以永安公司美术部和“荣昌祥”为例
        二、整合与分工:公私合营中的国营美术设计机构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转型与美术设计机构
        一、第一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二、第二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第三章 公司法与政府管理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公司律》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律》与美术设计机构的组织形态
        二、《公司律》之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作用
    第二节 《公司条例》与北洋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条例》与机构“法人”身份的模糊
        二、美术设计机构的外部合同关系
        三、《公司条例》颁行后设计机构存在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公司法》规约下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组织名称的规范化
        二、美术设计机构设立的流程
        三、美术设计机构的公司章程
        四、市公用局对机构广告活动的管理
    第四节 新《公司法》与战后十年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有限公司”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二、1950年公司法讨论及广告行业的改组
第四章 经营体制与业务转变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维罗广告公司成立前后的商业美术
        一、维罗广告公司及早期媒介环境
        二、两家附属型美术设计机构
    第二节 从生生美术公司到华商广告公司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联合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二、荣昌祥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三、市公用局对美灵登广告公司等机构的管理
        四、战争影响下的商业美术设计机构
    第四节 建国初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业务处境
        一、广告机构的萎缩
        二、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及其分化
        三、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的作用
    第五节 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所有制变革与美术设计机构职能的转变
        二、国营美术设计机构的职能分工与业务构成
        三、厂属美术设计机构的整体状况
第五章 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中的人与作品
    第一节 商业美术家与商业美术设计风格
        一、民国初期上海商业美术家的培养
        二、商业美术家群体与他们的设计风格
    第二节 商业美术家分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设计
        一、商业美术家的分流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对上海美术设计的影响
    第三节 美术设计机构作品存在的合理性缘由
        一、生活与生产同构论:一个理论预设
        二、美术设计作品的两个层次结构
第六章 余论:走向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部分美术设计机构一览表(1902-196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设计展览
致谢

四、否定、引导与肯定——广告设计教育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互动视频类公益广告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 陆紫瑶. 江南大学, 2021(01)
  • [2]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D]. 杜营.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近现代中国平面广告中的女性符号视觉形式美学探源[D]. 梅冰清.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移动端品牌型H5广告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D]. 项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民国漫画广告研究(1912-1937)[D]. 周美汀.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6]中职生的自我妨碍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以苏北某中职校为例[D]. 王雷雷.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7]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下的平面广告创意方式及其课堂教学方法研究[D]. 朱丹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6(04)
  • [8]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D]. 屈雅利. 西北大学, 2016(04)
  • [9]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10]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D]. 曹汝平. 上海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否定、引导与肯定——广告设计教育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