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太阳辐射总量计算及分布特征

广西太阳辐射总量计算及分布特征

一、广西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齐静妍[1](2021)在《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文中提出太阳能利用是建筑实现零能耗目标的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常规能源,保护环境资源,而且可以解决资源匮乏地区冬季采暖等问题。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形式,从而达到节约建筑耗能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节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我国的建筑能耗量占比依然巨大,其中城镇居住建筑运行耗能占绝大部分。面对当下建筑形式和节能要求地不断变化,本文提出从各气候区整体的采暖需求与采暖潜力的角度来重新认知太阳能利用在全国的适宜性,并探究了各项被动式策略在各气候区的最优设计策略组合。研究主要从区划原则、区划指标选取、区划方法、区划结果分析以及设计策略最优组合的计算五个方面展开。本文首先通过对建筑气候分区方法的讨论,确立本文基于综合指标的分级分区方法,提出了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研究应遵循综合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通过研究直、散射辐射对城镇居住建筑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影响规律,发现直射辐射更适宜对城镇居住建筑利用太阳能潜力进行判断;提出了新的综合适用性指标-辐射度时比,此指标不仅包含了以往研究普遍使用的潜力指标-辐射温差比,同时新加入了采暖需求指标-采暖度日数因素的影响,综合这两个因素并进行同维度处理后得到的辐射度时比值可以表达一个地区太阳能采暖的供需情况,并基于该指标通过GIS10.4获得了全国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综合适用性分区图。针对既有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多从气候潜力角度出发,未充分考虑采暖需求的问题,本研究提出采暖度日数作为各气候区采暖需求的判断指标,并针对现行典型建筑热工性能修正了计算采暖期求取的临界温度,将原临界温度5℃修正为12℃。在太阳能采暖潜力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全国采暖需求在空间上的等级分布规律,发现我国北部地区是全国采暖需求最高区域,依次随纬度向南递减。综合考虑潜力指标与采暖需求指标的影响,并对这两个指标单位进行同维度换算,得到采暖期日总辐射总和与采暖期度时数的比值,即辐射度时比,经过计算与插值获得了全国范围内太阳能利用的综合适用性等级分布特征。通过对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重新定义了最适宜进行太阳能采暖的区域意识:全国最佳适用区为青藏高原南部与温和地区大部,最不适用区主要为东北地区。当不考虑建造成本性价比收益时,可参考采暖潜力分区,潜力越大可利用性就越高;当考虑收益时,应参考综合适用性分区,综合适用性越高,建造利用太阳能采暖的居住建筑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针对现有研究多从农村建筑太阳能采暖利用潜力出发的片面性问题,本研究从城镇居住建筑在采暖能耗上的占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人口指标的原则选取了240个符合要求的气象台站,并从城镇居住建筑在全国的基于供需比的太阳能采暖适用性角度进行研究。针对我国缺乏最优被动式设计措施组合设计策略的量化计算方法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具有不同取值的被动式设计措施模型进行热负荷模拟试验得到标准值,再对该值进行进一步的模拟,最后得到优化后的设计值,即相应的被动式设计措施的最优设计值。建立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可对不同设计区的居住建筑进行模拟并得到最优设计值。在得到最优值的同时,还可得到一定热负荷范围内的所有组合措施类型的取值情况。当该地区的综合适用性较低时,选取最优值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成本。因此当需要考虑收益性价比时,可根据此方法选取能耗适中情况下对应的设计措施组合与取值。

孙若晨,熊康宁,郭应军,颜佳旺[2](2021)在《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1977—2019年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文献的时间、研究区域和关键词,从资源计算、评估指标、资源区划3方面系统梳理太阳能资源评估的研究进展,分析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的不足之处,建议喀斯特地区建立和完善基础数据库、加强遥感卫星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喀斯特地区太阳总辐射计算中的应用、构建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体系。

肖轶[3](2020)在《基于空间优化的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和开发日益频繁,人类活动正从多角度影响着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十分剧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提升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已开展围绕生态系统服务计算、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从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尤其是针对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研究主要从当地的管理策略出发,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出一些辅助性的建议,从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动态出发的定量化研究还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为研究区域,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视角,利用二级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数据,借助ArcGIS10.5等软件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和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借助CASA模型等工具开展三种生态系统调节服务评估。最后,基于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的相关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GeoSOS-FLUS V2.2软件、Lingo18.0软件进行三种情景下(本底发展情景、协调发展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空间格局优化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研究。通过一个综合性的定量研究来探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具体情景设定和优化方案,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保护相协调的空间格局,为制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落实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的生态系统类型以森林为主,农田比重次之;区域内常绿阔叶林最多,占整个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总面积的45%以上,常绿针叶林其次,占整个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总面积的15%以上。1995-2015年,区域内城镇和建设用地迅速扩张。1995-2015年,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各类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1995-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阶段:1995-2000年第一阶段,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这与区域内中西部耕地和城镇盲目扩张相关;2000-2015年,随着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政策逐渐深入落实,研究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减弱。(2)1995-2015年,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的三种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量变化有明显的“先减少、后增加”特征,各类生态系统提供调节服务的能力也有明显的“先减少、后增加”特征,这与区域降水量和温度“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相关,二者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另外,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等间接驱动因素与1995年-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降低有关。(3)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的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森林线上升,森林层扩大,使区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常绿阔叶林)适宜区域向北、向西、向上扩大,适宜性面积增加。(4)在三种不同模拟情景下,生态优先情景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当量EST、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总当量ES1、土壤保持服务总当量ES2和碳固定服务总当量ES3提升最显着,原因是规划中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最多。协调发展情景下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当量EST、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总当量ES1、土壤保持服务总当量ES2和碳固定服务总当量ES3有所提升,与规划中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有关。本底发展情景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当量EST、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总当量ES1、土壤保持服务总当量ES2和碳固定服务总当量ES3的提升均不显着。其原因是本底情景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该影响对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和面积变化的作用缓慢。

张亚丽,田义超,林俊良,张强,陶进[4](2020)在《1961—2017年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总辐射时空动态特征》文中认为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大气运动唯一的能量来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关注海岸带太阳辐射变化尤为必要。为了揭示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北部湾海岸带临近区域的22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日照资料和南宁、北海站的太阳辐射资料,采用Angstrom模型对各气象站点的月太阳总辐射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借助于Mann-kendall检验、气候倾向率、趋势面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北部湾海岸带年内和年际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区域年际太阳辐射总量变化呈现出"W"型特征,其波动幅度介于4002.5MJ·m-2到5981.9MJ·m-2之间,呈显着上升趋势具体为91.7MJ·m–2·10a–1。在空间分布上,北部湾海岸带太阳辐射资源空间差异较大,位于上思与防城港交界地区的太阳辐射最高,海岸东岸的北海市和合浦县次之,海岸西岸的钦江流域和茅岭江流域最小。突变分析上:春、夏、秋季的年均太阳总辐射在研究期均发生了突变,而冬季没有发生突变。丘陵地区和海岸西岸年均太阳辐射发生了突变,而海岸东岸没有发生突变。其中海岸西岸的东兴太阳辐射突变的时间最早,防城港突变的时间最晚。本文研究成果为太阳总辐射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方法学上的经验,并对该区太阳总辐射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董宏[5](2020)在《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域广阔,受季风影响夏季气温偏高,建筑防热一直是建筑热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夏季室内外温差小,太阳辐射作用在室外热作用中的占比高。既有的围护结构隔热研究多关注于透光围护结构的遮阳技术措施。然而在交替变化的室内外空气温度和间歇性的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具有一定蓄热能力的非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对室内造成的影响比较复杂,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效果不佳是影响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温度和辐射的作用机理和隔绝方法存在显着差异,开展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隔热设计研究是提升建筑隔热性能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满足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分析所需的室外计算参数,不同气候作用和材料、构造对围护结构热反应特性的影响,以及设计中面临的辐射控制判定、设计目标确定和构造设计等,都是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不同地区的隔热设计需求和研究所需的逐时室外温度、辐射参数入手。依据国家气象局30年的观测数据,通过对室外温度变化趋势的分析,及其对城镇热工设计区属影响的分析,采用度日数在既有建筑热工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分,明确了城镇隔热设计变化和细化需求。针对气象观测缺少垂直面太阳辐射的现状,采用自建辐射观测站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半球散射辐射的分布规律和垂直面散射辐射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垂直面法线与太阳辐射方向间夹角φ和晴空指数Kt的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模型,较既有模型减少了输入参数,提高了计算精度。据此生成了全国145个主要城镇的隔热设计用室外计算参数,以及代表夏季典型气候状况的4种隔热研究用逐时室外计算参数。研究完善了隔热设计室外计算参数的生成方法,为隔热设计和研究框定了地域范围、提供了设计参数。研究通过对温度和辐射作用特点及其相关关系的分析,对气候造成的不同室内外波动作用下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选取了6种物性参数单调变化的常用建筑保温材料和结构材料,采用KValue软件计算了匀质平壁和复合平壁迎、被波面的温度极值,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材料厚度、热惰性指标和热阻对匀质平壁热反应特性的影响,以及高热阻层和结构层的材料、厚度和位置对复合平壁热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从气候作用和围护结构两方面阐述了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的机理,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隔热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基于辐射作用的独立性和作用效果的耦合性,提出采用由辐射产生的附加热作用在室外温度和辐射产生的最大热作用中的比例ATR作为辐射强弱的评价指标。提出以辐射作用在室内产生的热流量ΔQ≥120 Wh/m2或单向波作用下辐射作用产生的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增加量Δθmax·i≥1K作为采取辐射控制措施的判定条件,据此给出了全国145个主要城镇的辐射控制判定结果。研究从室内热环境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目标,提出了以设计日“逐时内表面温度”为控制指标的隔热设计要求。研究基于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的热反应特性分析,对3种室内运行模式下,强辐射大温差和弱辐射小温差气候条件的典型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构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符合隔热设计要求的推荐构造。通过将不同气候区城镇外墙和屋面的隔热设计结果与现行热工和节能设计标准进行比较,本研究提出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目标针对性地提升了不同时段的隔热设计要求,有效降低了自然通风运行模式非透光围护结构对人体产生的热作用,提升了室内的热环境水平。

白鲁建[6](2019)在《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是指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天气特征的总和。建筑与气候关系密切。只有对地域气候环境特征进行充分认知,才能在设计过程中选取适宜的技术策略,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实现建筑设计的因地制宜,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节能的需求日益凸显。面对供暖空调和被动式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有必要从整体角度来认知建筑节能设计与气候的关系,探究各项建筑节能技术措施的气候适宜性。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适宜的气候区划方法与方案,为不同地域气候环境下建筑节能相关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指导。研究主要从区划原则、气象参数统计、区划指标选取、区划方法建立以及区划结果分析五个方面展开。本文首先从建筑节能概念入手,基于研究目的及应用对象,提出了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研究应遵循实用性原则、综合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通过对多项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与气候关系的分析,发现气候的冷热差异、干湿差异和太阳辐射得热量的差异是影响各技术措施应用的主要因素,并提取了19个与建筑节能设计相关的气象参数。建立以平均差为评价指标,对目前国内外标准规范中涉及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气候区划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发现现行气候区划方法在表征气候干湿差异及太阳辐射得热量差异上存在一定不足。针对既有区划方法的不足,在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指标的研究上,首先提出以滑动t检验方法来确定气象参数的最佳统计时长。通过对各相关气象参数的分析,发现采用2004年至2013年作为统计时长可以更好地反映当前气候的平均状况。在综合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数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从相关气象参数中提取了6个参数作为区划指标。采用预留站点与交叉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普通克里金法中的高斯函数、指数函数法以及幂值为3.0时的反距离权重法更适用于区划指标的空间插值。通过对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显着,且云南北部、四川中西部、北京北部一带为重要的气候过渡带。在区划方法的研究上,首先分析得出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应采用分级区划与聚类算法相结合的基本路线。通过聚类标准差的分析发现层析聚类中的平均链接法更适用于区划研究。针对聚类指标权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建筑性能模拟分析的聚类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别建立了一、二级区划方法。一、二级区划方法叠加应用后,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共将我国划分为33个气候区外加两个单列市。在区划结果上,应用GIS的空间叠加技术确定了区划边界,得到了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图,并通过对各气候区相关气象参数的分析,提出了各气候区所适宜采用的建筑节能设计策略。并针对无气象数据城镇气候区属及参考城镇的判定问题,提出了基于多重多元线性回归的参考城镇判定方法。基于该判定方法,在603个城镇的基础上新增确定了54个城镇的气候区属及其参考城镇。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的建立可为我国未来各地区建筑节能设计以及相关节能法规的制定提供一定支撑。此外,论文中有关气象参数统计方法、聚类算法应用的探讨也可为未来气候区划进一步的研究垫定理论基础。

杨竞立[7](2019)在《基于建筑形体要素的西部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这些地区大部分又处于建筑热工分区中的严寒、寒冷地区,利用太阳能解决我国西部地区采暖问题具有明显优势。为了善加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采暖,需要明确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而目前关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的研究与运用多停留于构造阶段,也就是建筑施工图、竣工图阶段,同时评价方式过于复杂,不便于建筑师直接运用,因此无法在建筑设计前期有效把控建筑节能走向。论文针对上述现状,从建筑设计前期入手开展了建筑形体与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效率关系的相关研究。首先,我国西部地区土地面积辽阔,存在显着的气候差异,尤其是太阳辐射强度差异。即便在相同建筑形体要素下,太阳辐射强度不同也会造成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不同。为合理讨论不同太阳辐射差异下建筑形体要素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的关系,需要以太阳能采暖为出发点,对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进行划分。考虑到部分地区仅通过调节建筑形体要素提升光热采暖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使用光电采暖措施进一步补充热源。因此基于建筑光热、光电同时采暖和主、被动式联合采暖的理论,提出可以反映太阳能与建筑供暖量关系的分区依据:光热采暖度日数辐射比KV、光电采暖度日数辐射比Kβ。在计算分区依据前需要明确各地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值,因此选择了目前常用的3种太阳辐射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辐射计算做适用性研究,发现“姜盈霓”模型计算精度最高,并运用此模型完成了分区依据中缺测、未测数据的生成工作。最终以计算得到的分区依据为基础,选择我国西部地区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46座城市作为代表城市进行分区研究,将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划分为4个区域。并通过可视化手段绘制了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分区图。该分区结果为讨论我国西部地区全气候条件下建筑形体要素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关系奠定了基础。然后,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分区后各区域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将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作为反映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形体要素关系的纽带。分别选取太阳能分区中最佳区的景洪和攀枝花、适宜区(A区)的丽江和喀什、适宜区(B区)的额济纳旗和西安、可用区的阿勒泰和泸州作为代表城市,以建筑高宽比、高长比、南向窗墙比作为建筑形体要素,借助Design Builder动态能耗模拟软件计算了不同建筑形体要素尺寸下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值。并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拟合回归得到了可以协助建筑师完成太阳能建筑方案比选与评价工作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函数。最后,为直观区分太阳能分区中各区域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指导建筑师完成太阳能建筑形体构思,将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函数进行图形化,研究了建筑形体要素尺寸变化对各区域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函数、图形优化了实际建筑项目的太阳能采暖潜力,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综上所述,论文较为清晰的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建筑形体要素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的关系,并提出了便于建筑师在设计前期使用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函数、图形。以期为我国西部地区建筑新能源利用提供新的评价方法与设计思路。

霍旭杰[8](2018)在《建筑室外设计计算条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室外设计计算条件主要限于暖通空调设计用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和建筑热工设计用室外计算参数,是负荷计算/系统选型和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的计算依据。本文按照建筑设计过程中“被动式优先、主动式辅助”的原则,针对被动式建筑设计室外气候资源潜能分布规律、自然通风房间气候分析方法的提出和揭示气候变化下传统室外设计计算条件变化规律,提出适用于工程实践的室外设计计算条件优化建议等关键科学问题,在基础气象数据的处理与转换、被动式建筑设计气候资源利用潜能、基于适应性热舒适模型的自然通风房间供冷季气候分析、气候变化对室外设计计算条件的影响和室外设计计算条件确立依据与统计方法优化建议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内容。研究了地面气象观测条件与基础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数据转换等内容,汇总了基础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原则(极值检查、日极值与定时值的检查、相关性检查和逻辑检查)。提出了以试算法和牛顿迭代法求解湿球温度方程,解决了缺测湿球温度的计算问题。比较分析了三次样条与调和分析方法的计算精度与适应性,解决了室外设计计算条件研究中定时温度与逐时温度的转换问题。针对我国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气候资源研究成果问题,解决了基于水平面日总辐射的预测模型问题,发现了基于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与太阳能气候分区的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日照时数模型的总体性能好于气温日较差模型;发现了我国近50年间南向垂直面总辐射资源的下降趋势及辐射温差比的降低,绘制了我国被动式太阳气候资源利用潜能分布图,提出了适宜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推广的区域。针对我国被动式建筑通风设计气候资源研究成果问题,给出了我国主要台站的夏季风速威布尔(Weibull)参数,解决了我国自然通风降温理论风能密度的估算方法问题;计算和绘制了我国供冷天数分布图与我国供冷期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提出了适宜于自然通风降温技术的推广区域。针对适用于自然通风房间的气候分析方法问题,提出了以室内操作温度超越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可接受温度上限作为自然通风房间气候分析的新方法;提出了在夏季或供冷季内室内操作温度超过可接受温度上限的小时数作为自然通风房间气候分析的指标,以该指标在全年时间的百分比(Hop%=(Hop/8760)×100)来判断自然通风房间气候利用潜能。自然通风房间气候分析新方法研究表明:北方地区(严寒、寒冷)和温和地区在供冷季内具有较高的气候资源利用潜能。针对揭示气候变化下传统室外设计计算条件变化规律问题,发现了气候变化对室外设计计算温度的影响,全球变暖并不会导致较高的极端冷负荷与更大的暖通空调系统选型;发现了气候变化下的室外焓值波动并不会明显改变我国南方湿热气候下暖通空调系统的“自然降温”和全新风自然冷却系统的运行百分率,但对我国北方干冷气候下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自然降温”时间百分则较为明显。提出了室外设计计算条件的数据更新需依据冬季工况参数确定统计时长的原则及其相应参考值。针对适用于工程实践的室外设计计算条件优化问题,系统性汇总了暖通空调设计室外设计计算温度不保证率和简化统计方法的确立依据,提出了多种“不保证率”、“同时发生”和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等优化建议;系统性梳理了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中冬/夏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供暖期天数、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和采暖度日数等的统计方法确立依据,提出了基于不同的热惰性指标体系,依据“不保证率”选取室外计算温度的优化建议;绘制了我国设计计算供暖期天数分布图;提出了比较不同节能率下的围护结构耗热量指标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时,按照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折算建筑能耗基准的优化建议。

邹玲[9](2017)在《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估算及其时空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决定着地表气候环境因子,影响着地-气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迁移和传输,驱动着地球系统中碳、热、水和营养物质等的循环。由于区域地表太阳辐射观测台站相对稀疏,构建地表太阳辐射估算方法和模型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近些年世界范围内观测到的地表太阳辐射呈现显着的年代际变化,但区域地表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并且其潜在的变化原因也十分复杂。因此,获取高精度地表太阳辐射数据、分析区域地表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其潜在影响因子等对区域地表太阳辐射研究和应用、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4-2013年间地面观测资料和2004-2013年间卫星遥感数据,改进和发展多个高精度的地表太阳辐射估算模型;选取最优估算模型构建中国大陆地区1961-2013年间的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并分析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0-2013年间的天气资料,揭示中国大陆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低云云量、总云量及水汽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索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中国大陆地区592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平均气温、总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参考地理行政区范围将研究区划分为七大区域;选取区域内8个代表台站1961-2013年太阳总辐射数据及气象数据资料(气温、降水、日照时、相对湿度)进行区域气候与辐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在53年里气温逐渐升高,总降水量不断增加,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地表太阳总辐射量则出现减少的变化趋势。(2)利用中国大陆地区1994-2013年间40个台站的气象和辐射数据,通过引入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总降水量等常规气象因子对“Bristow-Campbell”(BC)模型进行改进和标定(IBC);对包含物理意义的“Yang”混合(YHM)模型进行系数标定以提高其模型精度(IYHM);选取最优输入变量组合结构,构建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根据2004-2013年MODIS遥感产品,构建月尺度地表太阳总辐射的反演方案,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BC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值整体高于IBC模型;YHM模型的统计误差高于IYHM模型;MODIS反演模型统计误差偏高;ANFIS模型的统计误差最小,RMSE在1.42~2.82MJm-2之间,MAE在1.06~2.04MJm-2之间。研究表明,改进后的经验/物理模型(IBC模型和IYHM模型)优于其原始模型(BC模型和YHM模型),在多个模型中,基于卫星遥感产品的反演方案模拟精度相对较低,ANFIS模型模拟精度最高。(3)采用ANFIS模型构建中国大陆地区552个台站1961-2013年间地表太阳总辐射日值数据集,并分析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ANFIS模型构建的数据与DAM构建的数据集比较得出:月尺度的均方分误差在0.40MJm-2~2.56MJm-2之间,平均绝对误差在0.31MJm-2~2.26MJm-2之间。由此可见,ANFIS模型构建的地表太阳总辐射数据集精度很高。根据地表太阳辐射时空变化分析得知,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不均匀,以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四川盆地西侧-云南贵州交界处划线,该线以西、以北地区太阳辐射丰富,该线以东、以南地区太阳辐射相对较少。青藏区一年四季的地表太阳辐射量均较高,西南区和东南区地表太阳辐射相对较少。就时间变化而言,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总辐射呈现减少的趋势(-0.1 MJm-2 decade-1)。七大区域地表太阳总辐射在1961-1990左右均出现减少的情况,西北、青藏、西南、内蒙、华南区1990年后趋于平稳,而中原区和东北区则在1990年后仍延续减少的趋势。(4)基于420个台站的天气资料分析中国大陆地区1980-2013年间气溶胶光学厚度、云量、水汽含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地表太阳总辐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溶胶光学厚度、低云云量、总云量和水汽含量在34年间整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它们与地表太阳总辐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48、-0.75、-0.18和-0.75。研究表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对西北区和中原区地表太阳辐射减少具有重要影响;低云云量和总云量在西北区、中原区、内蒙区和东北区显着增加直接导致这些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减少,尤其总云量的显着增加是辐射减少的主要原因;水汽含量变化与西北区、内蒙区、中原区、东北区和青藏区地表太阳辐射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何如,周绍毅,苏志,李艳兰[10](2016)在《近50年广西太阳能资源估算与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利用19612010年广西3个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90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估算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广西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广西全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682.25642.8 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最大,低值出现在8090年代,进入21世纪初期达到次大值;广西年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其中资源很丰富区位于广西沿海及十万大山北坡,是广西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区域,广西南部的梧州、玉林、钦州及南宁南部地区是广西具备一定开发利用潜力的资源丰富区。

二、广西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建筑能耗现状
        1.1.2 太阳能资源分布
        1.1.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1.1.4 居住建筑设计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展历史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研究纲要
2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方法
    2.1 建筑气候分区方法
        2.1.1 建筑气候分区与建筑设计
        2.1.2 使用聚类算法的分区方法
        2.1.3 基于综合指标的分级分区方法
    2.2 分区指标选取
        2.2.1 太阳辐射采暖潜力指标
        2.2.2 采暖需求指标
        2.2.3 综合适用性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结果
    3.1 数据处理与分区过程
        3.1.1 基于人口数据的气候台站选取
        3.1.2 最冷月各向垂直面直射辐射温差比
        3.1.3 采暖度日数
        3.1.4 综合适用性
    3.2 本章小结
4 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设计
    4.1 居住建筑城市设计与单体设计
        4.1.1 从城市形态到建筑单体
        4.1.2 围护结构与平面布局
    4.2 典型城镇居住建筑的设计模型
        4.2.1 居住建筑热负荷影响因素
        4.2.2 典型居住建筑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被动式设计方法的量化处理
    5.1 被动式设计方法
        5.1.1 模拟参数设置
        5.1.2 正交试验分析
        5.1.3 最优取值组合
    5.2 不同地区的设计取值
        5.2.1 变量贡献度
        5.2.2 设计标准值
        5.2.3 设计措施组合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文中所选台站相关数据

(2)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太阳能资源评估文献分析
    1.1 年度分布
    1.2 研究区域分布
        1.2.1 以行政区划分。
        1.2.2 以生态区划分。
    1.3 关键词分析
2 太阳能资源计算方法与评估指标
    2.1 太阳能资源计算方法
        2.1.1 气候学方法。
        2.1.2 基于卫星遥感观测资料的计算方法。
        2.1.3 复杂地形下的计算方法。
        2.1.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方法。
    2.2 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
        2.2.1 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评估。
        2.2.2 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评估。
        2.2.3 太阳能资源可利用价值评估。
        2.2.4 其他指标。
3 太阳能资源区划
4 结论与展望

(3)基于空间优化的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
        1.1.2 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1.2 研究现状
        1.2.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现状
        1.2.2 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1.4.2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和地形
        2.1.3 植被组成
        2.1.4 社会经济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采集
        2.2.2 指标体系建立
第三章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3.1 评估方法
        3.1.1 水源涵养
        3.1.2 土壤保持
        3.1.3 碳固定
        3.1.4 驱动力研究
    3.2 结果
        3.2.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2.2 气候因子动态
        3.2.3 水源涵养
        3.2.4 土壤保持
        3.2.5 碳固定
        3.2.6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驱动力
    3.3 讨论
        3.3.1 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能力
        3.3.2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驱动因素
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4.1 理论支持
        4.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4.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1.3 土地利用和规划相关理论
    4.2 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研究方法
        4.2.1 空间格局优化的建模
        4.2.2 空间格局优化的实施
    4.3 结果和分析
        4.3.1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适宜性
        4.3.2 本底发展情景空间格局优化结果
        4.3.3 协调发展情景空间格局优化结果
        4.3.4 生态优先情景空间格局优化结果
        4.3.5 不同情景下总生态系统服务结果对比
    4.4 讨论
        4.4.1 不同生态系统空间分布适宜性
        4.4.2 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动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和展望
        5.2.1 建议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1961—2017年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总辐射时空动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研究区域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太阳总辐射的计算与推算
        2.2.2 气候倾向率
        2.2.3 Mann-kendall检验
        2.3.4 太阳总辐射空间插值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精度检验
    3.2 北部湾海岸带太阳总辐射时间序列变化
        3.2.1 北部湾海岸带区域平均太阳总辐射年变化特征
        3.2.2 北部湾海岸带平均太阳总辐射年和四季变化趋势
    3.3 北部湾海岸带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变化特征
        3.3.1 趋势面拟合度与显着性检验结果
        3.3.2 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变化特征
        3.3.3 北部湾海岸带太阳总辐射突变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5)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中国的建筑隔热需求强烈
        1.1.2 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的必要性
        1.1.3 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隔热设计方法与指标
        1.2.2 传热计算方法
        1.2.3 隔热构造与设计
        1.2.4 围护结构的设计标准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2 隔热设计需求和室外气象参数研究
    2.1 气候变化下的建筑隔热设计需求分析
        2.1.1 影响热工设计的气候变化分析
        2.1.2 气候变化对建筑热工设计区划的影响
        2.1.3 以度日数为指标的热工设计二级区划
    2.2 基于Kt和φ的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模型研究
        2.2.1 太阳辐射参数的计算概述
        2.2.2 用于垂直面散射辐射模型研究的数据观测与采集
        2.2.3 散射辐射在半球天空的分布特征分析
        2.2.4 垂直面散射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
        2.2.5 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方法研究
    2.3 隔热设计用室外气象参数的生成及数据
        2.3.1 气象参数需求与典型日的选择方法
        2.3.2 温度和辐射参数的统计计算方法
        2.3.3 典型日逐时室外计算参数数据的生成
    2.4 小结
3 夏季非透光围护结构的隔热机理分析
    3.1 气候作用的围护结构热反应特性研究
        3.1.1 温度和辐射作用的特点
        3.1.2 夏季温度和辐射的相关关系分析
        3.1.3 气候作用下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差异性分析
    3.2 材料对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影响
        3.2.1 计算分析的方法、工具和参数
        3.2.2 材料厚度的影响分析
        3.2.3 热惰性指标的影响分析
        3.2.4 热阻的影响分析
        3.2.5 不同材料的热反应特性分析
        3.2.6 本节小结
    3.3 构造对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影响
        3.3.1 高热阻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3.3.2 高热阻层材料的影响分析
        3.3.3 结构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3.3.4 结构层材料的影响分析
        3.3.5 本节小结
    3.4 小结
4 不同气候作用下的辐射判定与隔热设计目标研究
    4.1 辐射控制的必要性判定研究
        4.1.1 室外辐射强度的评价指标研究
        4.1.2 辐射控制的定量化判定分析
    4.2 不同气候条件下逐时隔热设计目标的确定
        4.2.1 运行模式的划分指标研究
        4.2.2 不同气候作用下的室内运行模式分析
        4.2.3 基于人体热感觉的逐时隔热设计目标和要求分析
    4.3 不同运行模式和气候作用的隔热设计要点分析
        4.3.1 自然通风模式
        4.3.2 间歇空调模式
        4.3.3 全空调模式
    4.4 典型城镇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构造分析
        4.4.1 外墙、屋面的隔热构造分析
        4.4.2 隔热构造的实测验证
        4.4.3 对隔热设计结果的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及其相关气象参数
    2.1 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的提出
        2.1.1 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的理念与原则
        2.1.2 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方法的研究内容
    2.2 相关气象参数的提取
        2.2.1 “人、气候、建筑”间的基本关系
        2.2.2 建筑与室外气候的基本热过程
        2.2.3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与室外气候
        2.2.4 建筑被动式设计与室外气候
        2.2.5 建筑供暖空调设计与室外气候
        2.2.6 提取的相关气象参数
    2.3 既有气候区划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3.1 气象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2.3.2 适用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方法
        2.3.3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3.4 美国ASHRAE气候区划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相关气象参数统计及区划指标选取
    3.1 相关气象参数的统计
        3.1.1 问题概述
        3.1.2 基本统计方法的确定
        3.1.3 统计时长的选取
        3.1.4 度日数基准温度的影响分析
    3.2 相关气象参数的分析与筛选
        3.2.1 分析及筛选方法
        3.2.2 温度类参数的筛选
        3.2.3 湿度类参数的筛选
        3.2.4 辐射类参数的筛选
        3.2.5 “类间”相关气象参数的筛选
    3.3 区划指标的确定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3.1 区划指标的确定
        3.3.2 空间插值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3.3.3 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用区划方法的建立
    4.1 区划方法的提出
        4.1.1 既有区划方法概述
        4.1.2 适用区划方法的提出
    4.2 分级区划中聚类算法的应用
        4.2.1 相关聚类算法
        4.2.2 各聚类算法的适用性分析
        4.2.3 聚类分析中区划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区划方法的建立
        4.3.1 一级区划的建立
        4.3.2 二级区划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结果与分析
    5.1 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结果
        5.1.1 区划结果确定的技术过程
        5.1.2 区划结果
        5.1.3 区划结果的定量评价
    5.2 无气象数据城镇气候区属及参考城镇的判定
        5.2.1 面临问题及现状概述
        5.2.2 判定方法的提出
        5.2.3 与既有判定方法的对比
        5.2.4 判定方法的应用
    5.3 各主要气候区气候特征与节能设计策略建议
        5.3.1 各主要气候区气候特征
        5.3.2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表 全国603城镇气候区属及主要气象参数表

(7)基于建筑形体要素的西部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现状
        1.2.1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评价方法
        1.2.2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评价运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太阳能建筑采暖基础理论
    2.1 太阳辐射
        2.1.1 太阳的运动规律
        2.1.2 太阳辐射的产生与传播
        2.1.3 地面太阳辐射的种类
        2.1.4 太阳能建筑采暖可用辐射
    2.2 太阳能建筑采暖方式
        2.2.1 被动式采暖
        2.2.2 主动式采暖
    2.3 太阳能建筑采暖中的热过程
        2.3.1 建筑的失热
        2.3.2 光热采暖热过程
        2.3.3 光电采暖热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分区方法研究
    3.1 分区目的
    3.2 分区依据
        3.2.1 南向太阳总辐射
        3.2.2 光伏板最佳倾角下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
        3.2.3 采暖度日数
        3.2.4 光热采暖度日数辐射比与光电采暖度日数辐射比
        3.2.5 分区依据的时间界定
    3.3 分区过程中缺测数据的生成
        3.3.1 太阳辐射模型适用性验证及计算
        3.3.2 南向太阳总辐射计算
        3.3.3 光伏板最佳倾角确定及其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计算
    3.4 分区的实现
        3.4.1 气象数据及代表城市
        3.4.2 光热采暖度日数辐射比、光电采暖度日数辐射比计算
        3.4.3 聚类分析方法介绍与选择
        3.4.4 分区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形体要素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
    4.1 太阳能采暖条件下的室内热环境评价
    4.2 影响建筑太阳能采暖的形体要素
    4.3 建筑形体要素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关系
        4.3.1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3.2 建筑动态能耗模拟软件选用
        4.3.3 物理模型设定
        4.3.4 基于形体要素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正交试验设计
        4.3.5 研究城市选择
        4.3.6 多形体要素下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计算拟合分析
    4.4 各区域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分析
        4.4.1 最佳区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4.2 适宜区(A区)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4.3 适宜区(B区)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4.4 可用区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5 各区域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5.1 最佳区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5.2 适宜区(A区)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5.3 适宜区(B区)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5.4 可用区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6 实际工程中计算模型的选取原则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展望
        5.3.1 太阳能分区趋势
        5.3.2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评价方法与BIM的结合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B 图表目录

(8)建筑室外设计计算条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建筑与气候
    1.2 被动式建筑设计气候资源利用潜能
        1.2.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的发展与现存问题
        1.2.2 被动式通风降温气候资源的研究与现存问题
    1.3 建筑气候分析与现存问题
        1.3.1 建筑气候分析
        1.3.2 现存问题
    1.4 建筑节能与室外设计计算条件
        1.4.1 建筑用能
        1.4.2 建筑节能工作
        1.4.3 传统室外设计计算条件发展与现存问题
    1.5 关键科学问题
    1.6 论文框架
2 基础气象数据的处理与转换
    2.1 地面气象观测条件与室外设计计算数据需求
        2.1.1 地面气象观测状况
        2.1.2 室外设计计算条件数据需求
    2.2 基础气象数据质量控制原则
    2.3 逐时空气温度的计算
        2.3.1 逐时温度计算方法
        2.3.2 逐时温度计算结果
        2.3.3 结论
    2.4 湿球温度的计算
        2.4.1 试算法
        2.4.2 牛顿迭代法
        2.4.3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统计结果
        2.4.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3 被动式建筑设计气候资源潜能研究
    3.1 基于不同气候区划的日总太阳辐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1.1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与太阳能气候分区
        3.1.2 质量控制与数据汇总
        3.1.3 人工神经网络(ANN)
        3.1.4 单个台站神经网络模型的误差分析
        3.1.5 比较与讨论
        3.1.6 结论
    3.2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气候资源
        3.2.1 基础气象数据与质量控制
        3.2.2 南向垂直面总辐射与采暖度日数计算方法
        3.2.3 太阳辐射与空气温度的长期变化规律
        3.2.4 辐射温差比计算与分布
        3.2.5 结论
    3.3 风速威布尔(Weibull)分布及建筑降温风能密度
        3.3.1 数据汇总与质量控制
        3.3.2 韦布尔(Weibull)参数估计方法
        3.3.3 韦布尔(Weibull)参数估计结果
        3.3.4 夏季建筑通风风能密度分布
        3.3.5 结论
    3.4 被动式居住建筑风能利用降温潜能
        3.4.1 原始气象数据质量控制
        3.4.2 供冷期与风功率密度
        3.4.3 供冷天数计算与空间化呈现
        3.4.4 供冷期内风功率密度空间化分布
        3.4.5 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适应性热舒适模型的自然通风房间供冷季气候分析
    4.1 建筑气候分析方法与适应性热舒适评价指标
        4.1.1 建筑气候分析方法
        4.1.2 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
    4.2 自然通风房间室内操作温度
        4.2.1 计算方法
        4.2.2 建筑基本信息与设定参数
    4.3 室内操作温度结果与建筑气候分析
        4.3.1 哈尔滨
        4.3.2 北京
        4.3.3 武汉
        4.3.4 昆明
        4.3.5 广州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气候变化对室外设计计算条件的影响分析研究
    5.1 不同气候区代表城市的选择
    5.2 室外温度和焓值的长期变化趋势
    5.3 室外设计条件的波动
        5.3.1 “同时发生”参数
        5.3.2 室外设计条件的逐年波动
        5.3.3 气候变化对极端冷热负荷的影响
        5.3.4 统计时长
    5.4 室外设计计算条件与系统设备运行
    5.5 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建筑室外设计计算条件确立依据与优化建议研究
    6.1 暖通空调设计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确立依据与优化探讨
        6.1.1 室外设计计算温度统计方法的确立依据
        6.1.2 暖通空调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统计方法优化分析
    6.2 建筑热工设计室外计算参数确立依据与优化建议探讨
        6.2.1 建筑热工设计室外计算参数统计方法的确立依据
        6.2.2 建筑热工设计室外计算参数优化建议探讨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未尽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基本术语
博士学习阶段的研究成果与主要研究工作

(9)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估算及其时空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表太阳辐射估算
    1.2.2 地表太阳辐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整体结构 第2章 数据准备及站点分区
2.1 地面台站数据
    2.1.1 数据来源和类型
    2.1.2 气候资料均一性检验
    2.1.3 辐射资料质量控制
2.2 卫星遥感数据
2.3 站点分区
    2.3.1 区域气候空间特征分析
    2.3.2 站点分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表太阳辐射估算
3.1 地表太阳辐射模型精度验证
3.2 基于地面观测数据的地表太阳辐射估算
    3.2.1 基于温度模型的地表太阳辐射估算
    3.2.2 基于日照时数模型的地表太阳辐射估算
    3.2.3 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的地表太阳辐射估算
3.3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地表太阳辐射估算
3.4 模型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地表太阳辐射集构建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1 数据集构建
4.2 数据集精度验证
4.3 区域地表太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3.1 地表太阳辐射季节时空特征
    4.3.2 地表太阳辐射年际时空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表太阳辐射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5.1 气溶胶光学厚度估算与趋势突变检验
    5.1.1 气溶胶光学厚度估算
    5.1.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
5.2 地表太阳辐射-气溶胶光学厚度-云量-水汽变化及其关系
    5.2.1 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及其与地表太阳辐射变化的关系
    5.2.2 云量变化及其对地表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
    5.2.3 水汽变化及其对地表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致谢

(10)近50年广西太阳能资源估算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2研究方法
        1.2.1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
        1.2.2经验系数a、b值的确定
2 计算结果
    2.1a、b值计算结果
    2.2站点分区结果
    2.3太阳总辐射计算结果
3 太阳能资源特征分析
    3.1时间特征分析
        3.1.1年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3.1.2月际变化特征
    3.2空间特征分析
4 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评价
5 结论

四、广西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D]. 齐静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进展[J]. 孙若晨,熊康宁,郭应军,颜佳旺.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9)
  • [3]基于空间优化的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研究[D]. 肖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2)
  • [4]1961—2017年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总辐射时空动态特征[J]. 张亚丽,田义超,林俊良,张强,陶进. 生态科学, 2020(04)
  • [5]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D]. 董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6]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划方法研究[D]. 白鲁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7]基于建筑形体要素的西部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D]. 杨竞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建筑室外设计计算条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D]. 霍旭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7)
  • [9]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估算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 邹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10]近50年广西太阳能资源估算与特征分析[J]. 何如,周绍毅,苏志,李艳兰. 江西农业学报, 2016(03)

标签:;  ;  ;  ;  ;  

广西太阳辐射总量计算及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