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对虾幼虫荧光病的防治

长毛对虾幼虫荧光病的防治

一、长毛对虾幼体荧光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袁艺[1](2016)在《长毛明对虾微卫星的开发及雌雄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毛明对虾是我国上个世纪东南沿海重要的养殖、捕捞虾类。雌、雄个体在外观、大小、生长速率等方面差异明显,但雌、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的比较尚未有研究涉及。本研究利用FIASCO方法进行微卫星的开发,而后利用微卫星与AFLP技术,比较分析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如下:运用FIASCO法对长毛明对虾微卫星文库进行富集,获得509个符合要求的微卫星序列,设计了209对引物,通过30个采自宁德的长毛明对虾野生个体进行分析,筛选到11个单态性位点,44个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范围为3-7,平均为4.39;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121-0.794,平均值为0.5023;观察杂合度范围为0.0000-1.0000,平均值为0.3865;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1111-0.8129,平均值为0.4926。利用20对多态性引物对长毛明对虾雌、雄野生群体进行分析与比较。雌、雄群体的平均每位点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25、4.55;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3335、0.3611;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291、0.540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532、0.5575。表明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大,且处于较低水平。雌、雄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2358,遗传相似度为0.7899,雌、雄群体内总体近交系数为0.3944,群体内固定系数为0.3343,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0903。表明雌、雄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在雌、雄群体中分别找到了24、30个特异的等位基因,8个等位基因的雌、雄等位基因频率比值大于5。利用10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对长毛明对虾雌、雄野生群体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在雌、雄群体各获得558、546个位点;雌、雄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65.38%、63.62%;雌、雄群体的平均每位点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538、1.6362;雌、雄群体的平均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961、1.1891;雌、雄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264、0.1225;雌、雄群体的Shannon氏指数分别为0.2074、0.2013。表明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大,且处于较低水平,与使用微卫星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雌、雄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141,遗传相似度为0.9860,雌、雄群体内总体近交系数为0.1317,群体内固定系数为0.1245,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0544。表明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与使用微卫星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在雌、雄群体中分别找到了78、65个特异的位点,49个位点的雌、雄位点出现频率比大于3,9个位点的频率比大于6。综上所述,长毛明对虾雌、雄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大,且处于较低水平,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

曹媛钰[2](2013)在《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毛明对虾曾经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养殖虾类之一,故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对其野生资源的过度捕捞以及栖息地的环境破环等原因,长毛明对虾的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在2005年长毛明对虾已被作为濒临物种而被录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了增加对长毛明对虾种质资源的全面认识,且为该物种有效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综合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生态学和保护遗传学的理论结合微卫星标记技术以及线粒体(16SrRNA和D-loop)标记技术分析研究我国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化。本研究采用FIASCO法筛选出20对长毛明对虾微卫星多态性引物,并使用其中的10对多态引物对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线粒体16SrRNA和D-loop标记分析了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线粒体序列特征、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并进行了中性进化检验。(1)采用FIASCO法,利用生物素标记的(GT)15、(CT)15的混合探针构建长毛明对虾(CA)n、(GA)n的微卫星文库。挑取184个片段长度在400至1200bp之间的单克隆振荡培养并进行测序。经过序列筛选,设计了80对微卫星引物。以30个来自东山野生群体的长毛明对虾个体对80对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出20对多态性引物,其等位基因数为2-7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078-0.9771,观察杂合度为0.0357-0.9130,期望杂合度为0.1308-0.7405。挑选其中多态性较高且条带清晰的10对微卫星位点用于下一步的群体遗传学研究。(2)利用前一步所筛选出来的10对微卫星引物研究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分化。长毛明对虾12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093-0.5154之间,平均为0.4208;平均每位点等位基因数(A)在2.9000-3.9000之间,平均为3.3916;平均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Ae)在1.6913-2.2915之间,平均为1.9326;观察杂合度(Ho)在0.2028-0.3092之间,平均为0.2503;期望杂合度(He)在0.2746-0.5216之间,平均为0.3849。实验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12个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介于0.0127-0.3676之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155,基因流(Nm)为1.9152。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分化,但分化程度不高。(3)线粒体16S rRNA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中的85个个体中,一共有16个变异位点,16个变异位点全为多态位点。而这些突变位点一共定义了14种单倍型。85个野生长毛明对虾个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40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264。在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中,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介于0.000-2.476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介于0.00000-0.00466之间。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09。AMOVA分析显示,长毛明对虾12个野生群体之间并无显着的遗传分化。Tajima’s D检验和Fu’s Fs检验均表明长毛明对虾部分群体显着地偏离中性进化。(4)线粒体D-loop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83个个体中共发现184个多态位点,共包括了162个碱基转换位点和63个碱基颠换位点,这些突变位点一共定义了79种单倍型。83个野生长毛明对虾个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36.06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6283,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99。群体水平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介于8.036-54.900之间,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则介于0.01378-0.09433之间。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9-0.171。Tajima’s D检验和Fu’s Fs检验都显示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均未偏离中性进化。综上,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处在偏低水平,群体间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遗传分化水平不高。

郝聚敏[3](2012)在《哈维氏弧菌适配子的SELEX筛选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水产养殖业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对其进行快速识别和检测是病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适配子因其具有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等多种优点,在检测识别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分别以哈维氏弧菌及其灭活菌为靶目标,采用指数级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SELEX)技术,分别筛选了哈维氏弧菌及其灭活菌的特异性适配子、以及哈维氏弧菌与溶藻弧菌的共有适配子,并用DNAMAN和RNAstructure软件分析了这些适配子的一、二级结构,对部分适配子序列进行了亲和特异性验证和亲和常数的测定,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高亲和特异性的ssDNA适配子。研究表明,以哈维氏弧菌为靶目标,经15轮筛选后,随机ssDNA富集库的亲和力从3.51上升到58.95,上升了16.8倍;富集库经克隆、测序后得到52条不同序列,其中有6条序列重复出现,经验证后发现其中的4条序列或适配子(S1、S26、S27、S35)对哈维氏弧菌有较好的亲和特异性,相应的亲和常数Kd值分别为(32.57±7.07)、(24.69±5.78)、(34.75±5.61)、(12.85±4.00)nmol/L。采用类似方法,以灭活哈维氏弧菌为靶目标,经15轮筛选后,富集库的亲和力从3.36上升到47.62,上升了14.2倍;克隆测序后得到35条不同序列,其中有8条序列重复出现,进一步研究表明,其中有5条序列或适配子(I6、I9、I22、I27、I28)对灭活哈维氏弧菌有较强的亲和特异性,相应的亲和常数Kd值分别为(25.07±7.51)、(29.17±7.24)、(28.65±8.71)、(26.05±7.42)、(30.99±7.34)nmol/L。用同样的方法,同时以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为靶目标,筛选哈维氏弧菌与溶藻弧菌的共有适配子。经8轮筛选,ssDNA富集库的亲和力从2.10上升到49.88,上升了23.8倍,克隆测序后得到48条不同序列,有7条序列重复出现。选择重复次数较高的4条序列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有2条序列或适配子(C7、C14)对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都有较好的亲和性,对哈维氏弧菌的亲和常数Kd值分别为:(40.36±7.55)、(55.76±12.45)nmol/L;对溶藻弧菌的亲和常数Kd值分别为:(53.02±13.52)、(82.88±21.02)nmol/L。比较上述3次筛选到的适配子序列,可以发现,有2个适配子(S16、S31)在这3次独立筛选中均有出现,验证后发现它们对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及其灭活菌都有一定的亲和性;另有4个适配子(S12、S25、S36、S47)则在哈维氏弧菌及其灭活菌的筛选中都有发现,并对哈维氏弧菌及其灭活菌呈现出较好的亲和特异性。上述这些适配子序列的发现,为利用适配子进行哈维氏弧菌的快速检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王玲[4](2010)在《大西洋鲑荧光假单胞菌感染症的病原学及病理学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10月以来,陆续在四川都江堰、彭山等地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大西洋鲑健康养殖的慢性溃疡病,该病具有发病缓慢,死亡率高等特点,以体表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溃疡为病变特征,已给当地的大西洋鲑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对其病原学与病理学等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搞清该病的病原与致病机理,为养殖生产中有效地诊断和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经常规细菌分离,从自然发生体表溃疡的大西洋鲑肌肉溃疡周围肌肉和肝脏处分离到一相同菌株命名为DF081019。经人工感染实验确定为大西洋鲑溃疡症的病原。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检测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多数菌落单独存在,少数菌落成对出现。菌落1~1.7mm,表面光滑,凸起有光泽,在LB培养基上呈半透明生长,无鞭毛,无荚膜。该菌葡萄糖氧化发酵阳性,氧化酶检测阳性,0%NaCL生长。能利用甘露醇,不具运动性,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对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强力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敏感,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先锋霉素Ⅱ,丁胺卡那霉素较为敏感,对美满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异恶唑,新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羧苄青霉素不敏感。应用细菌通用引物,扩增出DF081019菌株的16S rRNA的互补DNA片段,该片段大小为1490个bp。将获得的序列在RDP数据库进行在线Classifer。结果表明,该菌属于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再将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假单胞菌16S rDNA序列用DNAstar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证实,DF081019分离株与其他荧光假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同源性高达99.3%以上,最终鉴定其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同时,通过肌肉注射、创伤感染和浸泡试验检测该菌对大西洋鲑的毒力,结果表明,通过肌肉注射、创伤感染两种方式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的体表溃疡症状,并引起死亡的LDS0值为3.2×105.42cfu/ml;对其病变的病理学研究表明病灶处骨骼肌间质水肿,出血,间隙增宽,肌纤维变性,肌浆凝固,呈严重红染,部分肌细胞肌肉浆溶解呈蜂窝状,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肌浆溶解严重的溶解成空泡状,仅残存少量的肌膜,部分区域肌纤维断裂;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溶解坏死,细胞核溶解消失;肝血窦水肿扩张,有蛋白样物质渗出;狄氏间隙扩张;有淤血出现;脾脏出血,淋巴细胞大量消失,被红细胞占据,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溃疡处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水肿;肠黏膜坏死,肠绒毛断裂、脱落于肠腔;脑基质疏松,水肿。

张桂玲,黎中宝,王展林,林小云,吴宁[5](2010)在《长毛明对虾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长毛明对虾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虾类,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总结了长毛明对虾基础生物学、养殖生态学、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疾病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长毛明对虾今后的研究方向。

张桂玲[6](2009)在《我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分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毛明对虾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虾类,近年来由于严重开发过度,产卵场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资源量急剧下降,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一书中已将其列为濒危[EN]物种,因此对于长毛明对虾的资源保护及复壮已迫在眉睫。本研究运用等位酶、AFLP及SSR技术,以我国东南沿海9个海域的长毛明对虾为实验样本,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分化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长毛明对虾的资源保护、复壮、良种选育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多个方面提供必要的遗传学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我国东南沿海9个海区的长毛明对虾群体进行杂合性分析。测定了8个酶系统,共检测到15个酶位点32个等位基因。有7个多态位点,它们是位点Me-1、Me-2、Mdh-2、Aat-1、Sod-2、Est-1、Amy-1,在这些位点有2~5个等位基因。结果表明,在长毛明对虾9个群体的全部多态位点中,共有6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30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除宁德群体外,其他8个群体中共有13个多态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结合各群体中每个多态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认为导致杂合子缺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种群内交、自然选择、Wahland效应、哑等位基因等。另外,在本研究中共有23个位点表现为杂合子过剩(F<0),且在长毛明对虾9个群体中均有出现,从而认为长毛明对虾的种质资源较好。2.采用等位酶分析技术获的的我国东南沿海9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标为: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e)为1.1447~1.2094,平均为1.1664;多态位点百分数为13.33%~40.00%,平均为26.67%;观察杂合度(Ho)为0.1311~0.1511,平均为0.1380;期望杂合度(He)为0.0720~0.1023,平均为0.0866。群体间遗传距离(D)为0.0002~0.0049;群体间遗传相似度为0.9951~0.999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327;基因流为(Nm)11.7358。采用AFLP技术对我国东南沿海9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分化分析,利用8对引物,在27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08个位点。结果显示,长毛明对虾9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介于1.1956~1.3988之间,平均为1.2770;多态位点百分比(P)介于41.34%~63.58%之间,平均为50.88%;Shannon氏指数(I)为0.1841~0.3425,平均0.248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194~0.2305,平均为0.1643;群体间遗传距离(D)平均为0.0626,基因流(Nm)为1.8124;将以上长毛明对虾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均值与一些经济虾类与蟹类的以对应实验方法所获得的均值相比较,认为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甲壳类中处于较高水平,且群体之间发生了较小的分化。3.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分别对采用等位酶技术和AFLP技术获得的长毛明对虾9个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对应的地理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等位酶标记部分)Pearson Correlation=-0.022 , Sig.(2-tailed)=0.896>0.05 ; (AFLP标记部分)Pearson Correlations=0.146,Sig.(2-tailed)=0.394>0.05。从而认为长毛明对虾9个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着相关性。4.采用生物素—磁珠吸附微卫星富集法,构建长毛明对虾的微卫星文库。从文库中挑取864个克隆,选取108个≥500bp的片段进行测序,获得72个微卫星序列。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引物41对,到目前为止,已从中筛选出6对可用的微卫星引物。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7](2006)在《长毛对虾生物学及其养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毛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又名大虾、白虾、红尾虾、红虾、大明虾,隶属对虾科对虾属,是对虾类中的大型虾之一,广泛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巴基斯坦到印度尼西亚沿海一带,我国福建、台湾及广东东部沿海最为常见,是南方省区重要的海洋捕捞和养殖对象;养殖120~150天,体长可达120mm 以上,每667m2产量100kg 左右。 1 形态特征长毛对虾体淡棕黄色,额角上缘7~8齿,下缘4~ 6齿,额角基部侧视比中国对虾的高,而比墨吉对虾的低,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无中央沟,第1触角鞭比头胸甲稍长,雄虾第3颚足末节有毛笔状长毛,其长度为末第2节的1.2~2.7倍,额角脊上有断续的凹点, 雌交接器前片顶端的疣突比墨吉对虾的小。 2 生态习性长毛对虾存活的最高温度为40%,最低10℃C,生长

刘问,钱冬,杨国梁,张宇飞,王军毅[8](2004)在《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病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浙江某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苗种场在虾苗淡化过程中发生了发光病.通过对典型发光病虾的镜检、细菌分离,结果从濒死病虾体内分离到4株细菌,其中菌株Pv-1在TCBS和TSA培养基上均能发光,用此菌株浸泡感染健康南美白对虾,可复制出发光病虾,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对Pv-1进行了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确定Pv-1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直杆状,大小为1.5μm×0.8μm,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对弧菌抑制剂0 129(150μg)敏感,经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由此表明哈维氏弧菌为此次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的病原.

徐国成,李士虎[9](2002)在《长毛对虾幼体荧光病的防治》文中指出

胡超群,陶保华[10](2000)在《综述: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弧菌病是影响对虾养殖业最为常见、危害较重的一类疾病。其症状一般为红腿、黄鳃、烂尾、烂眼、甲壳溃疡、肌肉白浊等 ,常伴有败血症。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 haemolyticus是人们发现最早的对虾病原弧菌 ,随后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鳗弧菌V .anguillarum ,哈维氏弧菌V .harvey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等十多种致病弧菌陆续被发现 ,但其致病机理仍未查清。多年来弧菌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抗生素治疗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主要是产生耐药菌株 ,造成水体污染 ,破坏虾体免疫力 ,因此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势在必行。以提高虾体自身免疫力的免疫预防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以无毒无副作用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而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弧菌疫苗的研制已获初步成功 ,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种。免疫方式有浸泡、口服、注射和喷雾等 ,注射方式效果最佳但费时费力且易损伤虾体 ,浸泡疫苗需要量大 ,故探索一条好的免疫方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要进行对虾的免疫预防研究 ,必须了解对虾的免疫机制 ,一般认为虾类的免疫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 ,血细胞和酚氧化酶系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弧菌病的病原、病理、诊断、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趋势作一回顾

二、长毛对虾幼体荧光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毛对虾幼体荧光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长毛明对虾微卫星的开发及雌雄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长毛明对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概况
        1.1.1 长毛明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1.1.2 长毛明对虾的研究概况
    1.2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概述
        1.2.1 微卫星标记的简介
        1.2.2 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基本步骤
        1.2.3 微卫星标记的优缺点
        1.2.4 微卫星标记技术在虾类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
    1.3 AFLP技术的概述
        1.3.1 AFLP的概述
        1.3.2 AFLP技术的基本步骤
        1.3.3 AFLP技术的优缺点
        1.3.4 AFLP技术在虾类群体遗传学中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试验样品的采集
第2章 长毛明对虾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2.2.3 富集产物PCR结果
        2.2.4 阳性单克隆检测结果
        2.2.5 测序结果
        2.2.6 引物设计结果
        2.2.7 多态及单态引物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遗传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2 PAGE检测结果
        3.2.3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2.4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各等位基因的分布
        3.2.5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分化
    3.3 讨论
        3.3.1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等位基因分析
        3.3.3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分化分析
第4章 基于AFLP标记的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遗传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4.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4.2.3 预扩增结果
        4.2.4 选择性扩增引物筛选结果
        4.2.5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AFLP的扩增结果
        4.2.6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2.7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各位点的出现频率
        4.2.8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分化
    4.3 讨论
        4.3.1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2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各位点出现频率的分析
        4.3.3 长毛明对虾雌、雄群体的遗传分化的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2)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长毛明对虾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研究概况
        1.1.1 长毛明对虾的生物学特征
        1.1.2 长毛明对虾的研究概况
    1.2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在虾类中的应用
        1.2.1 同工酶技术简介
        1.2.2 RAPD技术简介
        1.2.3 RFLP技术简介
        1.2.4 AFLP技术简介
        1.2.5 微卫星标记技术简介
        1.2.6 线粒体DNA标记技术简介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样本采集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长毛明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2.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2.2.3 目的片段PCR扩增结果
        2.2.4 阳性克隆检测结果
        2.2.5 测序结果及引物设计
        2.2.6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微卫星的扩增
        3.2.2 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的杂合性
        3.2.3 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
        3.2.4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2.5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分化研究
    3.3 讨论
        3.3.1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长毛明对虾群体的杂合性分析
        3.3.2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分化分析
第4章 长毛明对虾群体线粒体 16S RRNA和D-LOOP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线粒体 16S RRNA基因片段分析结果
        4.2.2 线粒体D-LOOP基因片段分析结果
    4.3 讨论
        4.3.1 长毛明对虾线粒体 16S RRNA的基因分析
        4.3.2 长毛明对虾线粒体D-LOOP基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3)哈维氏弧菌适配子的SELEX筛选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世界和中国水产养殖概况
    1.2 水产养殖疾病的研究状况
        1.2.1 我国水产养殖疾病发生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1.2.2 我国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主要技术
    1.3 主要水产养殖病原弧菌
    1.4 哈维氏弧菌的研究进展
        1.4.1 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1.4.2 哈维氏弧菌的流行病学
    1.5 哈维氏弧菌的主要鉴定方法
        1.5.1 生理生化鉴定方法
        1.5.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3 免疫诊断技术
    1.6 SELEX筛选概述
        1.6.1 SELEX技术原理
        1.6.2 随机单链寡核苷酸文库的体外合成
        1.6.3 适配子与相应的靶目标结合的物质基础
        1.6.4 靶目标种类
        1.6.5 适配子特性
        1.6.6 SELEX技术的发展
        1.6.7 SELEX技术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哈维氏弧菌特异性适配子的SELEX筛选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方法
    2.2 结果
        2.2.1 SELEX筛选效果
        2.2.2 适配子的克隆、测序及一级结构分析
        2.2.3 适配子二级结构分析
        2.2.4 适配子的亲和特异性验证及其亲和常数的测定
    2.3 讨论
        2.3.1 ssDNA文库的扩增
        2.3.2 SELEX筛选策略及其分离方法
        2.3.3 影响适配子亲和性的因素
        2.3.4 亲和力的测定方法
        2.3.5 适配子二级结构与其亲和力的相关性探讨
    2.4 小结
第3章 灭活哈维氏弧菌特异性适配子的SELEX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SELEX筛选效果
        3.2.2 适配子的克隆、测序及其一级结构分析
        3.2.3 适配子的二级结构分析
        3.2.4 适配子的亲和特异性验证及其亲和常数的测定
    3.3 讨论
        3.3.1 筛选过程中亲和力的变化趋势
        3.3.2 适配子的中间序列长度
        3.3.3 适配子的分类
        3.3.4 适配子二级结构与其亲和力的相关性探讨
    3.4 小结
第4章 哈维氏弧菌与溶藻弧菌共有适配子的SELEX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
        4.2.1 SELEX筛选效果
        4.2.2 适配子的克隆、测序及其一级结构分析
        4.2.3 适配子的二级结构分析
        4.2.4 共有适配子的亲和特异性验证及其亲和常数的测定
        4.2.5 三次SELEX筛选所得适配子的比较
    4.3 讨论
        4.3.1 哈维氏弧菌与其适配子的亲和常数
        4.3.2 共有适配子二级结构与其亲和力的相关性探讨
        4.3.3 三次SELEX筛选所得适配子序列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大西洋鲑荧光假单胞菌感染症的病原学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西洋鲑研究进展
        1.1 大西洋鲑产业价值
        1.1.1 大西洋鲑的食用价值
        1.1.2 大西洋鲑的食疗作用
        1.1.3 大西洋鲑的生物学特性
        1.1.4 大西洋鲑的营养需要
        1.2 大西洋鲑疾病研究进展
        1.2.1 病毒性疾病
        1.2.2 细菌及真菌性疾病
        1.2.3 寄生虫性鱼病
        1.2.4 大西洋鲑疾病的防治措施
    2 荧光假单胞菌研究进展
        2.1 荧光假单胞菌的分布与分类地位
        2.2 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
        2.2.1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2.2.2 生化特性
        2.3 荧光假单胞菌感染与致病
        2.4 荧光假单胞菌致病机理
        2.5 荧光假单胞菌的免疫现状及主要防治方法
        2.5.1 免疫预防
        2.5.2 药物治疗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2 方法
        1.2.1 病原的分离
        1.2.2 致病性试验
        1.2.3 病原菌的鉴定
        1.2.4 分离株对大西洋鲑的毒力
        1.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1.2.6 病理学观察
    2 实验结果
        2.1 细菌的分离
        2.2 人工感染试验
        2.3 症状与剖解变化
        2.4 病原菌的表型特征
        2.4.1 形态特征
        2.4.2 生理生化特征
        2.5 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
        2.6 细菌对大西洋鲑的毒力
        2.7 病原菌抗药特性
        2.8 组织病理学
    3 讨论
        3.1 细菌的鉴定
        3.2 大西洋鲑与其他水生动物溃疡病比较
        3.2.1 与其他溃疡病病原比较
        3.2.2 与其他溃疡病病理学研究比较
        3.3 荧光假单胞菌对大西洋鲑的毒力
        3.4 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可能的致病机理
        3.5 药物敏感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长毛明对虾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基础生物学研究
        1.1.1 分类比较学研究
        1.1.2 生理生化
    1.2 养殖生态学研究
        1.2.1 生态因子
        1.2.2 体长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1.2.3 营养学研究
    1.3 苗种繁育与增养殖研究
    1.4 疾病学研究
    1.5 遗传学研究
2 展望
    2.1 加强养殖系统的生态学研究
    2.2 加强长毛明对虾抗病力培育研究工作

(6)我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长毛明对虾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研究概况
        1.1.1 长毛明对虾的生物学特征
        1.1.2 长毛明对虾的研究概况
    1.2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虾蟹类研究中的应用
        1.2.1 蛋白质分子标记技术
        1.2.2 DNA 分子标记技术
    1.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意义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长毛明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分化的等位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酶液的制备
        2.2.2 电泳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长毛明对虾群体等位酶的表达
        2.3.2 长毛明对虾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及Hardy-Weinberg 平衡χ~2 检验
        2.3.3 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3.4 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2.4 讨论
        2.4.1 长毛明对虾群体的杂合性分析
        2.4.2 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4.3 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第三章 长毛明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分化的AFLP 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模板的制备
        3.2.2 扩增
        3.2.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4 银染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长毛明对虾群体AFLP 扩增结果
        3.3.2 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3.3 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3.4 讨论
        3.4.1 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2 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第四章 长毛明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特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DNA 的提取
        4.2.2 酶切与连接
        4.2.3 生物素修饰探针杂交与磁珠的平衡
        4.2.4 微卫星序列的捕获和富集
        4.2.5 PCR 扩增富含微卫星序列的DNA 片段
        4.2.6 连接T-载体与转化
        4.2.7 阳性克隆筛选和引物设计
        4.2.8 数据统计
    4.3 结果
    4.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1.1 结论
    1.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病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 病虾
        2) 试剂
    1.2 实验方法
        1) 细菌的分离
        2) 感染试验
        3) 细菌鉴定
        4) 溶血试验
        5) 电镜观察
        6)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病虾症状及细菌分离
    2.2 人工感染试验
    2.3 发光细菌Pv-1的鉴定
    2.4 溶血性试验
    2.5 药敏试验
3 讨论

(9)长毛对虾幼体荧光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原体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
    1.症状
    2.病理变化
三、流行情况及危害性
    1.流行情况
    2.危害性
四、诊断方法
五、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2.治疗方法

(10)综述: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弧菌病的病原及其种类
2 流行病学
3 诊断技术
4 对虾弧菌病病原的致病性研究
5 弧菌病病理学研究
6 对虾弧菌病的免疫预防研究
    6.1 对虾的免疫机制
        6.1.1 血细胞
        6.1.2 吞噬细胞
        6.1.3 血清因子
        6.1.4 病原抗宿主反应机制
    6.2 免疫预防
        6.2.1 全细胞疫苗的使用
        6.2.2 免疫刺激物的使用
7 存在问题

四、长毛对虾幼体荧光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毛明对虾微卫星的开发及雌雄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袁艺. 集美大学, 2016(05)
  • [2]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D]. 曹媛钰. 集美大学, 2013(08)
  • [3]哈维氏弧菌适配子的SELEX筛选及分析[D]. 郝聚敏. 集美大学, 2012(08)
  • [4]大西洋鲑荧光假单胞菌感染症的病原学及病理学研究[D]. 王玲.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5]长毛明对虾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桂玲,黎中宝,王展林,林小云,吴宁. 现代渔业信息, 2010(02)
  • [6]我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分化的研究[D]. 张桂玲. 集美大学, 2009(02)
  • [7]长毛对虾生物学及其养殖[J].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 齐鲁渔业, 2006(03)
  • [8]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病原研究[J]. 刘问,钱冬,杨国梁,张宇飞,王军毅.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9]长毛对虾幼体荧光病的防治[J]. 徐国成,李士虎. 水产科技情报, 2002(06)
  • [10]综述: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J]. 胡超群,陶保华. 热带海洋, 2000(03)

标签:;  ;  ;  ;  ;  

长毛对虾幼虫荧光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